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24-04-18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精选5篇)

篇1: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原因: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

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原因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 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篇2: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主要企业: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产生。

(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华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诱导作用。

二、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短暂春天”时间: 一战期间

(3)概况:

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中心: 由上海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

(4)结果: 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年抗战前夕)

(1)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概况: 1935年以后,工商业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

3.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抗战时期:(1937~1945年)

状况: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原因:侵略战争的摧毁、官僚资本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吞并)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概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原因: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使美国商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苛捐杂税使民族受到沉重打击。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这是它未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篇3: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2年12月28日, 我校邀请省内20多家友好学校参与了主题为“彰显赏识教育特色, 推进‘361·自主合作’课堂改革, 追求绿色生态课堂”的研讨活动。笔者作为高三历史组的代表展示了题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复习课。高三历史复习课应该以提高复习效果为目标, 因此所采用的复习方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在本文中, 笔者将以该专题为例, 谈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的高效策略。

一、把握学习方向

复习课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一是教师要准确把握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内容、题型和能力要求。二是教师要熟悉学生对该专题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三是教师要注意比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 了解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命题趋势。

在综合上述要素的基础上, 笔者确定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回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民族资本家创业的艰辛, 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拳拳的爱国之心。同时,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的目标意识。

二、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应立足于新授课, 但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新授课。上课伊始, 教师和学生应利用时间轴或是图表的方式一起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如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这一内容,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一理清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并认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请思考:

(1) 以上曲线各代表的经济形态, 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其中, 最能反映时代要求的是哪一种经济形态?

(2) 结合该图和所学知识说出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 以及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构建知识网络并不是“炒冷饭”, 如果只是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 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知识链, 清晰表达专题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增强综合能力。通过这张曲线图,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以及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理清历史概念

仔细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以及通过对高三学生练习、检测的观察和分析, 笔者发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重要。理清历史概念, 即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历史知识的含义, 包括概述一个历史事件, 说明一个历史概念, 解释一个历史问题, 举出一个历史实例等。其中对历史知识的解释要注意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针对考试说明要求客观评价“洋务运动”这一内容, 笔者以南通市2011届高三二模试题为例设计了活动。

活动二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 “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 但只接受它的形式,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 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 (“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 。……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 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思考:

(1) 据材料观点, 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 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2) 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材料, 从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对经济和思想的影响等角度, 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本题中, 由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现代化”和“反现代化”的概念, 因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判断运送、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教师要加强历史概念的阐释, 寻找阐释历史概念的切入口, 帮助学生理解史料, 提高解题能力, 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本专题中,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以“荣氏企业的兴衰史”为主线, 巧妙地把专题内容串联在一起, 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分析其形成原因。

活动三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缩影。阅读以下材料:

【时期一小荷才露尖尖角】1896年, 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 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 销路甚广, 且投资小, 见效快, 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 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 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 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时期二忽如一夜春风来】1914~1918年, 荣氏兄弟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工厂, 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能力的31.4%, 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迎来了其家族企业发展的“春天”。可是好景不长, 荣氏各厂自1923~1924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 从盈余转为亏损。

【时期三千树万树梨花开】1927年,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荣氏面粉厂和纺织厂再一次大放异彩。到1932年, 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 纱锭52.15多万枚。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比率高于18%, 棉布产量高于29%, 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时期四无可奈何花落去】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 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 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八年抗战中, 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毁, 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日军“军管”劫夺。八年抗战后, 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 试图重振旗鼓, 东山再起。但续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 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 以及通货膨胀, 荣氏企业最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上述四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 并拟写一段解说词, 解说词要包括时间、阶段特征及其原因等关键信息。

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 每一大组同学再细分为3个学习小组。在小组中, 尽量注意优等生、学潜生、学困生的搭配。小组成员之间共同研究本小组的问题, 这是组内的合作性学习。在展示交流这个环节, 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阐释答案, 其他组研究该问题的学生进行补充、辩论等。因此,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当然, 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应该有可思考价值且具有可探究性和挑战性。在问题设计中, 学生为不同时期先自主完成一段解说词, 用时5分钟。完成后,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然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交流合作的成果。如果发现在黑板上展示的答案有错误, 其他同学还可以用红笔在黑板上订正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精要的点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了课堂展示方式, 强调有目的的问题展示, 通过质疑、探讨、辨析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方法, 达到建构知识和掌握方法的教学目的, 避免了简单重复地复习旧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举一反三的综合答题能力。同时也回答了一个在高三二轮复习课中, 能不能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从这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课的实践来看, 只要我们准备充分, 在高三复习课中实行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大有可为的。

篇4: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首先要抓住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等关键词,理清线索,构建专题知识结构,注意纵横联系,通过概括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分析各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领域(必修一)和思想领域(必修三)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和掌握世界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层面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其次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去整合和领会本单元知识,可以从现代化和全球化观点去理解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同时中国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与西方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是中国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化)的表现。

【考点扫描】

下面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予以说明。

【重难点突破】

学习中要善于找寻联系,整体感悟和拓展教材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记忆速度和学习效率,而且在联系中还会有新的史学认识和领悟。如本专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整合教材内容,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境内出现哪几种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简述其产生过程并分析这些企业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 类型: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外商企业、洋务运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 产生: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开办船坞和工厂,形成了外商企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以“自强”为口号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求富”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形成了洋务派企业。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开始投资近代企业,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 影响: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政治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政治化;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时代向近代工业文明时代转变。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1)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

原因:①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② 抵制日货等群众反帝爱国运动。③ 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 利润刺激、爱国心驱使。

(2) 良好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原因:国家实现形式上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

(3) 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

原因:战争的破坏、日本的侵略和掠夺、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制。

(4) 解放战争时期——陷于绝境

原因:战争破坏、美国的侵略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3. 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有利因素:

(1) 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 清末至民国时期,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措施。

(3) 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

不利因素:

(1) 三重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阻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 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4) 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认识:

(1) 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2) 民族资本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4. 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及其特点和归宿。

(1) 封建自然经济

特点: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

归宿: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2) 洋务经济

特点: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是中国早期的近代企业;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始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归宿: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且富有侵略性。

归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缓慢畸形。 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用机器生产,是近代企业。 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归宿:经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买办性:适应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 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归宿: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特点: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篇5: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让笔者遗憾的地方,从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课不被重视。历史学科成了被冷落的学科,不少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轻视心理,课后不加以巩固,更不参与实践,导致仅仅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去完成教学重任,成效自然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自觉性差。大多数学生自觉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这样的学习态度不但自己很累,学习还收不到成效。

三是课堂教学效果低。由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虽然有的教师会采用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最终不过是 “花架子”,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慎思之:站在天平的两端——深度解读

1.课标要求:提纲而顿百无顺

新课标对于历史教学寄予了“厚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内在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层次的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专家视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闲暇之余我品读了袁从秀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书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关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关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书中的理论给了笔者很多的领悟。

品读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感觉就如同站在天平的两端,一面是理想的彼岸,一面是现状的遗憾。笔者认为教学的关键以及核心在于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笃行之: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案例

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色香味美”的有效教学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

1.色在精彩:注重历史课堂有效导入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开场白,让学生对于所讲授的内容引起浓厚的兴趣,使得学生乐于打开思维,参与到课堂的全过程中来。幽默的开场需要教师的智慧,可以运用一些幽默的情境、或者是图片,让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新课有一个期待。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由此可见,兴趣的激发,是学生探索的起源。

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授课的导入阶段,我就运用ppt引出新课: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背景之下,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与生产力是相互适应的。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这种传统的经济形式必然瓦解。

2.香在民主:小组合作课堂模式融入

启发不一定是教师对学生单向进行,也可以通过学生和学生互相进行启发。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去硬性地记忆,不仅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收效也不会太明显,不少学生都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和考试的要求,仅仅背完了事,很少自己去消化、吸收和理解。这时候需要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堂课为例,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展开思考和讨论问题:自然经济解题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点。

3.味在和谐:有效历史课堂意味悠长

课内的启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课外的启发更是课内的延伸。怎样对每一堂历史课程进行精彩的收尾?这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略。如何让学生利用对历史课堂的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等等,做好课外的延伸?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精彩的收尾,让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有增无减,利用课尾的这份意犹未尽,展开课后的探索,这才能真正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课外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这一解体过程中农民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

意犹未尽的课堂收尾让学生大胆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课内的历史知识的延伸与升华。

4.美在交融:历史课堂教学习惯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纵观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一度备受外界质疑,质疑的焦点主要在于目前的中小学教学过于被动,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半是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学习。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目标唤醒激励的方法。比如短期内可以跟学生提及学习目标,还可以融入人生目标的建立,以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

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堂课的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落后就要挨打”,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笔者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挖掘事件背后的生命教育内涵。

领悟之:黄沙吹尽始得金——前景展望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勉励自己,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修养,才能真正使得自己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2012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陆宝婵.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论证[J]传承,2008,(18).

作者简介: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中学会淡化学生的缺点下一篇:网络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