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大学随想

2024-05-12

大一大学随想(精选6篇)

篇1:大一大学随想

大学随想

走入大学的校门,好象是一夜间的事,然后不知道岁月时间的长短,当后街的老板问起时才知我已不是新生了。我看到那些赞美大学的文章,对学校的赞美,有对青春短暂的感慨,有希望留驻学校的愿望,还有好多好多……不知道看过多少有关大学的文字了,有关于大学的散文,关于大学的诗歌,关于大学的随笔,大学是写不尽的,象是大海的海潮。总会感到那种温情可以流淌到心灵的很深处,又是一年迎新时,进入大学已经一年了.当大一新生带着无限期待、幻想、火热、激情的心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时,宣告N年前就开始做的梦实现了!父母的梦给实现了!老师的梦给实现了!亲朋好友的梦给实现了!自己的梦也给实现了!多么伟大的梦啊,怎么就给实现了呢?作为过来人,再回首曾经奋斗的岁月,一切也不过如此!原来通过高考上大学,并不是十分恐怖啊!

未上大学之前,总会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去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无论自己怎么杜撰,无外乎大学是学生的天堂,自己的前途将因大学而更加光明。上了大学,毕业后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初入大学,个人感觉很可怕。上大学,历来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很多人,面临的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第一次人生独立,离开父母的怀抱。一些压抑很久的童鞋们,可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无比兴奋。然则,一旦身处异乡陌生的环境,感觉绝非如自己所想。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每一个人都将是不小的挑战……新环境、寂寞感、思乡情……接踵而至……就像这次的中秋。其实现在看来,倒不如说,是被自己有些封闭的内心所阻隔!当然,多数时间油然而生的是无限的孤独感与思乡情!大学也不再是曾经梦中如此的美好!对于我,大一成为了历史,人生中的此页永远的翻了过去,留下的只能是些许回忆。一年就这样稀里糊涂、匆匆忙忙、满满当当的过完了。内心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但苦思冥想后,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少了些什么!也许,这就是看似有些缺憾,实则普普通通的人生吧!

引用一句电影里的话吧,“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时间久了,你开始离不开它们。)

事实上,我的大一生活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随着对周围环境、周围人的渐渐熟知,生活也渐入了正轨!但是,却从侧面反映出了我适应新环境能力的不足,适应的太慢!这可是人的一大缺点啊!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最快适应环境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他们说的都有其道理,我懂!但是,我也想说一句:社会的进步,永远都是由那些少数不愿适应环境的改革者所推动进步的!如果每个人都一味的去适应环境,那么社会将永远止步不前!孰是孰非?彼己二者皆有理!也许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时时存在、处处存在.上大学的人,都说要多看书。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说自己在大学里看了多少的书,还告诫自己要多看书。能提升修养其实我没能感觉出他们身上散发着他们看看过的那些作品的气息,或许这些气息不是用来散发的。因为我也没看过什么文学作品,没有他们说的那些经历我也没有资格对他们评判。我也只是觉得,我们在大学里看书的目的,不是用来炫耀自己看过多少本书,而是通过读书吸精滋润自己的内心世界。

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也说不出来。对于一个基本没看过什么文学作品的有些肤浅的自己来说,大学生活只是在暗立一个小小的指明灯。昨天下午和个在西安上学的姐们联系了,问她近况如何。结果出乎我意料,她竟和我说忙的天翻地覆快要窒息。课程多而又繁琐现在的紧张程度胜过高中的十倍,这让我心里面很不是滋味。原本以为高考结束考上心仪的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可谁想又是跳入更深一渊大学还是需要发扬高三那种专研好学精神的吧。

时间就是这样过去的,都来不及品味。下一站,十字路口。我就站在这儿,还站在这儿,你呢?

个人皆是世上最独特的,上苍对每个人都有一份特殊的恩典及最美的赐福。可也许是自己性格的原因吧,从自己记事起,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的每一个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都记得。也许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已经忘记,但我不会!我们都有太多的感谢需要表达出来,感谢不要只放在心里,也要说出口。话是这样说可是我却总是记在心里!或许有人会说自己是冷血动物,不通人情!但我只是想说一声,我真的感激你们对我的帮助,我只是缺乏表达出来的勇气。我是一棵很普通很平凡的小草,给人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

也许从我读书算起到目前大二的13年的同学里,我有很多同学没和她们(他们)说过话,从读书起我只知道死读书,可成绩一直不怎么太突出。因为我知道自己很笨,所以一直以来我很努力,虽然不见什么成效,我就拿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就好来安慰自己。

我们的大学生活步入了正规,课程比以前多啦,每天时间很紧张,但是大一最不能忘记的是在表演班上形体课,即使寒风刺骨的冬天和让人热的喘不过气来的夏日,坚持一学期16节形体课,真的是对我这个一窍不通的胖子最大的考验。在这一年里自己有过努力,也有过懒散,有过失落也有过憧憬……每天不是忙得像陀螺,就是闲得像死水。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生活的天平就向过去颓然倒塌,突然觉得大学在我这里变得一塌糊涂。回顾往昔,身后的脚印一深一浅,蹒跚前进,直至变成一个远点,抬起的脚却不知该迈向何方,最终又颓然放下…

大一的生活浑浑噩噩过去啦,在大学的宿舍里永远永远都会记住我们宿舍的姐妹,由于种种原因吧,我干啥事都是很大喇的,至少我感觉是!她们对我都是很好,有什么听不懂的四川话她们总是替我翻译!替我善后。我有时真的不好意思,我不善于表达,但我内心真的非常非常的感动,希望她们能明白!

时间总是过的飞快,怎么赶也赶不上他的脚步。大学生活,有点迷茫了。就业,考研,还是做些什么?习惯了由别人来决定生活的我们,开始有了自由,也为自由烦恼。或许就像张老头子讲的,创业才是王道?

人生就像一列前进的火车,起点是出生,终点是死亡,途中的风景华丽绚烂,而我的风景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一。但正如旅行不会因为美丽的风景而驻足,因为此刻的停留只能换来更多的遗憾,所以我选择了继续走下去。我想:在时间的流逝中,以往终究会成为回忆,沉淀在灵魂深处。而日子依旧继续,既然选择了走下去,就只能积攒勇气勇敢地迈出下一步,即使未来不可知也不愿再停下前进的步伐。

昔日的岁月再美好,再不堪也已经成为历史,而未来因为不知所以精彩。现在的我常常在想:明天的我又会怎样呢?其实有时候我真痛恨自己,明明知道往日的遗憾已经无法弥补,但我依旧会念念不忘。日子就这样在叹息声中悄悄溜走,等到发觉的时候又是悔恨万分。周而复始,可时间不等人,历史的长河不会因为些许的留恋而回流,唯有跟着河流奔跑的方向,才有可能看到日出的曙光。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太多的下一步,我不能保证每个下一步都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我时时地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对以往有过多的留恋。因为只有敢于放下过去,脚上承受的重量才会减轻,迈出的步伐才能平稳而有力。同时又必须记住以往的教训,才会懂得谨慎地迈出下一步。我知道淡忘过去却又不能完全忘记这很困难,可我也知道这是我走向未来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迈出下一步就会有未知的精彩,以此来督促自己勇敢地走向未来。

大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这未知的一年对我而言不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也是我弥补过去的好时机。我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什么,这也不是我所能够选择的,我能做的只有默默地准备,静静地等待时机。

有时候我就在幻想,有那么一天,我不再低着头从校园中默默无闻地走过,安静地让人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喜欢安静并不代表我永远都会沉寂,毕竟我也会有梦想,也会承载身边人的期望。在我的心里,未来的精彩并不仅仅意味着成功,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家人的笑容。也许我的想法在一些人的眼里会过于幼稚,可我就是觉得成功永远都不及亲情重要。我安静地思考,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每每畅想未来总感觉日子是那么的美好,因为有着许许多多的幻想,人就会充满对未来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前进的动力。而今我对往昔的遗憾成了一种未来的渴望,虽然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会遭遇什么,可时间总在继续,我没有理由停止不前。内心的希冀越积越多,对未来的期盼日益增加。总想有一天,自己能够辉煌的走完这四年的大学,就像当年初进高中便一改以往的懒散,成为父母的骄傲。既然以前的自己能够成功,今日的自己也必然不会失败!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任何人的选择都没错,只是选择的路不同。错,也只是违背了世俗人制定的或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而已!未来肯定会很精彩,我需要谨慎地迈出脚下的步伐,每一步都是迈向不可预测的未来,但我无需祷告,只需要迈出那一步,感悟生命中太多的美好。

大街上还是会有千姿百态穿梭的人们。迷宫般的城市,总有莫名的寂寞,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错过什么,各种关于追寻的巧合和错过,编织着城市丛林里的忧郁和软弱!不管飞行还是蹉跎,都仍是自己的生活,烦恼不会凭空消失。

生活需要充实,有事情做才觉得活着是那么的有意义。我也喜欢充实的生活,忘了许多,也记得许多。有快乐,有难过。而这么多的,只有我自己一个人记得。我们握不住青春的流沙,就像时间经过一样不可挽回。走得都走了,失去了失去了,然后才恍然大悟,但是一切都已来不及。

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总要给自己制定一些看似奋发图强但实际上是很虚无缥缈的目标。学习,不偷懒。工作,不浮躁。但是每每到了学期末才会发现自己距离最初的目标相差甚远。成绩没有优秀,奖学金与我无关。工作没有得奖,提干与我无缘。之后的假期我总会告诉自己还是要平常心对待,要淡定。心静如水方能霸气十足。其实我也知道,这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再说说我大学第一次去实习吧,从暑假7月17日开始到8月18日,我在家门口的区电视台开始了新闻实习。作为实习生,别指望会有人主动教你,嘴甜一点的,马屁拍的响一点的,自然好混。出去采访,扛摄像机,写稿子,做专题,做后期。。一系列我都参与过。感想就是没意思,因为节目的政治性太强,我会受不了。还有我写稿时被极大的打击了,突然发现,自己政治确实不太好。说是做了这么多,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办公室,从上班坐到下班,没什么事。直播真的很恐怖!虽然节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现场的直播,是主持人在演播室中的直播,但是记者的新闻都是当天采访当天播出的啊!压力很大!我很幸运第一天跟出去的新闻就是突发事件,奔赴现场的速度着实让我欣喜紧张,还有百姓对电视台的希望也让我感受到责任重大,他们寄希望于你,这种眼神这种期盼,我们有能力承担起这份责任么?还有一次印象也很深刻,就是八一建军节前,领导天天连着八天去慰问。领导是天天换可是节目还是那些。愁死我们这些写稿子的啦。

实习的日子24小时手机不能关机,认识我的人应该都知道我的特长:睡觉!梵高说过:黑夜有白天不一样的风景…我很喜欢这句话,并且认为闭上眼睛就算是黑夜了,因为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世界很黑很安全,这一个月以来我很难描述每天早起时的那种感觉,我不是可以轻易放弃的人,所以坚持去,只是想证明自己可以做事,还好这一个月之间我请了几天假,想像一下连续一个月没有周末没有休息只在一个办公室里蹉跎是什么感觉,早起我就不多说了,午睡的时间才是真伤了,吃完饭之后,要加班写稿子,然后你要剪辑,可能会在你快睡的时候被旁边的人持续的打呼声惊醒,可能会在你已经睡着的时候被打印机的声音惊醒…持续一个月这样的午睡是伤了,我能坚持说明睡觉这事我还能控制。

时间的洗刷,成长的收获。当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我开始懂得,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碌碌无为。时间匆匆地溜走、珍惜这剩下的大学生活。还未到来、将要未来、就快未来。

篇2:大一大学随想

每个大四的学子到如今都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有所打算,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一系列的规划:我适合做什么职业、哪个领域?我适合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我在未来的三、五年间想让自己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宿舍里的姐妹也开始纷纷为自己的计划努力,有的每天忙碌地往返与自习室和宿舍之间,为的是多争取时间好好复习备考;考研、考公务员;有的则选择走入社会,他们开始奔波于各大、小招聘会,为的是抢占先机,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人各有志,大四人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我想起刚入学的那段时光,我们躇踌满志的迈进大学校门,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我们为刚进入大学这种上课的方式感到新奇,一个上午居然就可以从一幢教学楼跑到另一幢楼里;我们活跃于各种学生社团中,努力表现自己,想加入其中;不再有天天测验的苦恼;不再有父母天天“监视”。我们就如同在笼子里关久了的小鸟,终于,在这一刻可以飞出牢笼,来到这片美丽的大自然里,这里鸟语花香、百花齐放。我们广交朋友、为自己安排的生活、学习,过着与高三截然不同的生活。

月复一月,渐渐地大家感到了这种生活的孤单与空虚,离家的思念,舍友间的小矛盾,一切地一切都让我们开始困扰、苦恼,我们会想念高中的同窗、家中的亲人,我们开始茫然无措。但这一刻,你要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你是真诚善良的。走过来以后会觉得那些困难都不过是你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是成长的前奏。再后来,宿舍里的姐妹们一个个的恋爱了,期待爱情在校园开始了,学校里多出了一对又一对亲密的情侣,幸福的背影像温暖和煦的夏日阳光洒满各处。这也许会成为人一生中最纯净而浪漫的感情记忆。

日复一日,我们习惯了这种赋予自由的大学生活,也意识到自己应该为未来积累些什么,我们又开始奔波于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生活之中。上培训学校,为了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应用水平,办公自动化的证书;我们认真地去自习学英语,为的是要取得那张让人“衣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英语四级报告单,直到最后,我们终于收获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幸福。此外,我们还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找一些兼职工作,就我而言,做过家教、超市导购员、礼仪等工作,虽说兼职挣的钱并不多,但重要的在于享受过程,在于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我认为这很重要,去一些知名企业做促销、导购、跑跑业务,你会学到不少,也会为你今后踏入工作岗位积攒下不小的收获。跑了一些招聘会也发现了大学时期的适合自己的兼职经历会成为以后职业的一个桥梁。

篇3: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大一新生,角色转换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们都会遇到各种问题, 这就要求人们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变化, 而个体的每一次适应实际上也是一次成长, 适应与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大一新生从中学迈入大学校园, 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方法、新的集体、新的管理模式、复杂的人际交往等, 能否主动接受新的挑战, 尽快适应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换对他们能否积极成才、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辅导员应该正确面对学生将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适应,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为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大一新生将面临的改变

(一) 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多数中学生的一切生活都由父母安排, 他们只需要一门心思认真读书即可, 严重缺乏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 衣食起居都要靠自己, 导致很多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同时, 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有天生的优越感, 认为学校的住宿环境、饮食状况不如家里;有的同学来自经济困难家庭, 来到大学, 处处需要花钱, 并且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比家乡的有可能高了很多, 而且面对很多来自富裕家庭的同学, 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 大学没有了高考的学习压力, 很多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 加之可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 在没有人严格管束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学生生活散乱、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尽快从过去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 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

与中学相比, 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发生了变化, 导致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任务上都和中等教育有显著的区别。中学课程教学, 教师讲得多、讲得细, 学生通过听课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大学课程教学, 教师主要以讲难点、疑点和重点为主, 作业相对较少,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 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开学初, 经常有学生反映, 他们有的在高中学的理科, 在学了经济学专业以后, 不太适应偏文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差, 认为高数太难;有的学生不习惯于做分析型的作业, 不习惯在写作业前自己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阅很多相关资料, 以形成自己的想法, 从而处于一种被动思考的状态;还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是完全自由, 他们有选择学习地点的自由, 不愿意去教室集体上晚自习, 等等。这些都是没有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表现。

(三) 人际关系的改变。

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人际交往更多的偏向于学习, 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 其他的无所谓, 同学之间的交际较单纯; (2) 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由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人组成, 大家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很容易产生语言的共鸣, 交往时容易交流、沟通, 彼此之间也有共同的语言。

就大学阶段而言, 一方面,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由于地域差异, 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导致学习目标、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另一方面,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要想在大学阶段找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 就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 虽然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宿的需要, 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和共鸣, 非常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青春期闭锁心理, 当他们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中学时的好朋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 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 常常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 因此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 从而阻碍了相互沟通和交流, 产生了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四) 心理上的不适应。

由于环境的变化, 大学新生面临许多问题, 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

1. 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许多新生在中学时都是学习尖子、优秀学生、班干部。进大学后接触面广了, 发现自己不再拥有这一优势, 变得不再起眼, 不再是老师、同学经常关注的对象, 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2. 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接触了大学生活实际, 一些学生发现理想和现实的种种差距, 如录取专业与入学志愿不符、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所见到的大学生活不符、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有差距等。

3. 发展与素质不协调。

上大学是为了发展、完善自己, 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 精神生活领域逐渐扩大, 新的想法也就愈来愈多, 同时又觉得自己知识面狭窄,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影响了自我发展, 由此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

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种种不适应, 要使大学生积极成才、健康成长, 就要努力缩短大学新生的适应期,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克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的培养目标发展。

(一) 遵循自我适应为主的教育理念, 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

学校要通过相关宣传和教育, 帮助大一新生转变认识,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提高自我认同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自我意志力;鼓励和支持大学新生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自身的努力, 以实际行动去完成环境适应的任务。

具体措施有:

1. 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和教育工作, 通过对学生深

入细致的了解,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好入校新生的思想问题, 使他们在学习、交际、生活中获得进步。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学会在快乐中成长。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是积极的自我肯定。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 坚定成功的信心, 相信一定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2. 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 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实质是人生观问题, 学生的人生观往往通过专业思想反映出来。而专业思想问题一直贯穿大学生生活的始终, 其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生入学阶段, 所以应该把专业思想教育列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邀请高年级优秀同学介绍大学生活的经验和特点;向他们介绍本学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同学们目前的就业状况、本专业取得的辉煌成绩等作具体讲解等。这样会使同学们更早地了解现实、面对现实, 更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

3. 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 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

同学们在中学时期的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而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一时难以适应, 不知该怎样学, 不知如何看书, 不知要领, 一考试几门不及格。因此, 应及时将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向同学介绍, 教育同学大学里主要靠自己学习, 大量的课余时间靠自己安排, 要上好晚自习。学习不能仅限于听课和看教材, 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沟通, 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也可以请教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一些学习经验。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 建立心理咨询与救济的网络体系, 有效开展工作。

最好建立由学校有关部门 (如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部门等) 、教师 (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等) 、老生 (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学生辅导员等) 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支持与救济网络体系, 建立相应的制度与长效机制, 及时给新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心理救济。

同时要教会学生主动进行心理调整, 让他们认识到适应是开始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适应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 勇敢坦然地去面对: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 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 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 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 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还可以借助积极心理暗示, 比如, 告诉自己“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 我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生活”来增强自己适应新生活的信心, 以缩短适应期。

(三) 做好高中阶段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高中阶段应做好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 加大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改革力度和对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力度, 做好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具体措施有:

1. 加大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学习的

独立性上下功夫, 给学生多一些独立自主的空间, 使学生学会学习, 经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处理好高考与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关系, 不能把教育重点仅停留在高考上面;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思考、选择、判断, 学会交往, 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 学会自我规划等。

2. 丰富高中教育生活,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

有意识地建立与大学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领域加强与大学的沟通。

3. 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指导, 通过各种

途径有效传递大学的各种信息, 辅导高中学生全面认识大学, 理性选择专业, 提前为大学生涯做准备。

大学和高中都应重视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 在高中阶段要做好衔接工作, 大学则要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采取有效手段, 引导学生克服各方面的不适应, 努力缩短适应期,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李远熙.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 2010, (05) .

[2]卞玲霞.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3]马志国.心理解析:大学生怎样适应新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0) .

篇4:大学教授风范之随想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這是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一段话。又一次的初春来了,我有些羡慕徐志摩在康桥的柔波里所享受到的闲适与宁静。

我之所在——苏州大学,同样身处在星月光明的校园,身旁同样有着欧式的建筑,同样能感受到青春年少的轻狂,同样有草的青和花的香,但恐怕很少能体会到徐志摩那份独特的静穆与寂寥,实则上要想“单独”也不那么容易了。所谓“诗意的栖居”就更难了。说起这些似乎和一位教授的风范无关,其实由此及彼却有着很大的关联。友人要我写一篇关于大学精神的文章,辗转数月不知如何下笔,大学精神是如此之抽象,就凭本校“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样一句具有普世价值观的校训就可以上天入地、古今中外地考辨一番。苦思冥想,竟然有些迷蒙了。春节大年初一,在家捧着一杯热茶和老父聊天,看着窗外淅淅嗦嗦的雪花,抖落在屋檐、树上、地下,成了白色一片。忽然有了些许体悟:其实大学之精神不正是由一位位教师的风范支撑起来的吗?所谓的大学精神不正是每一个个体行为所彰显的吗?由此想来,校园中树木森森和花香鸟语衬映着高耸的钟楼,清远的钟声回荡在红砖绿瓦新古典主义建筑与宽阔的草地之间,110年的时空穿越,让人有了几许怀想的空间。

说起教授的风范,描述教授掌故和事迹的书籍无数,但我对教授的认识是从姑父许永嘉先生那里得来的。因为年少之时,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去姑母家小住几日。姑父就成了我生活中熟知的人。

许永嘉先生20世纪20年代初出生在江阴农村小集镇上一位辛劳的铁匠之家。然而他能成为教授当然靠自身的勤奋。抗日战争中,他徒步入川,就读于中央大学。建国后成为筹建华东水利学院的五十位主要人员之一。他的博学、修养、谦逊以及彬彬有礼,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留下了极深印象。虽说是一位水利专家,国学根底却极其深厚,书法亦好,英文也棒。他的事迹20世纪60年代初《新华日报》就报道过。这样一位才学出众的教授,在他68岁那年因胃癌去世了。家父奔丧回来后言及葬礼之场景,前来道别的师生无数,连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他的老师科学院院士严恺先生也来送别自己的学生,让人嘘唏不已。人虽故去,但他的品性却影响了我对教授人格风范的看法。

何为教授的风范,我多少有些理想色彩,芸芸众生千人有千人的面貌,但总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原为《礼记》第42篇,宋时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合编为“四书”,“四书”成为儒家主要经典。明代以后,“四书”更是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今天,儒家文化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今天重读这一段文字,对于思考教授与师者风范而言,平添了几分现实感与紧迫感。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大学》所讲的道理,就在于明示高尚的品德,在于勉作新人,在于促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了应该要达到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有了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心静了人才可能安稳。人安稳了才可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世界上的万物其实都有本有末,事情都有始有终,明确了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离大学问不远了。

读到这里,联想一位教授的风范,首当其冲即是人的德性,急功近利无风范可言。虽然和老一辈学者相比自愧不如,但我给研究生上课,第一次课我都会辟出时间讲一个专题:“学术风范与学术训练”。我会带上一本我读大学二年级时在旧书摊上花一毛钱买的由俞平伯作序、民国二十九年出版的王国维先生所著《人间词话》。区区九十一页比巴掌略大一些的小册子却可以流芳千古,相比之下现在动不动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这本小册子连科研成果都可能不算。我讲静安先生的学术三境界;讲艺术专业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学术训练。每每讲到此时,课堂内鸦雀无声,凝神聚气,可见学生是要有情绪感染的。

德性是内在的,一位有风范的教授,他的外表显现更应该是从容的。这种从容来自于人的德性,他应该是诚实的,这是一种人格的定律,整天被谎言围绕着纠缠着,他无法以从容的姿态面示他人。现时一位教授的从容,真的很不容易,今天评岗,明天评级,有的仁兄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哪来的从容?从容的他,常常要不为世俗与流行所干扰,踏踏实实有滋有味地做自己的学问。这时“闲暇”“自由”和“绝对地单独”又是那么的重要。独立的学术气质与慎独的人格情怀,是一位大学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有了这些他才可能从容。

我常看到书刊杂志讨论如今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培养大师的土壤应该是一片清静的沃土,园中一壶茶,静心品读,细细回味,默默耕耘方有收获。一位人文学科的大学教师,整天处在一种纠结之中,每天主动或被动地被“化学肥料”施肥,少有“闲暇”“自由”和“绝对的单独”,更不要说独立之精神与慎独的情怀。有一次和张道一先生闲聊,他说“技巧需要磨炼,理论需要领悟,知识需要宽博”。细细品味个中哲理令人回味。知识的宽与博就好像是大厦的基础。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学问是看闲书做出来的,没有闲,哪来的杂?没有杂,哪来的博?这或许不一定对,但也不无道理。做学问有完整的时间就看大部头,睡觉前上厕所的零碎时间就看流行书刊。而今天所有大学的评价标准是定单式的、表格式的、单向式的,没有了闲,各种事情应付都来不及,何来大师?”

教授的风范是有尊严的,学术的尊严和人格的尊严,两者缺一不可。

最近读钱穆先生的《晚学盲言》颇有些感言。这本书是钱先生86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每日口述,夫人笔录,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稿之时已经92岁高龄。这似乎和陈寅恪先生颇有些相似之处,虽然双目失明,但面对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信手拈来。两位大师的学养和风范可见一斑。

nlc202309090238

《晚学盲言》有一章节名曰“灵魂与德性”。文章纵横开合,涉古论今,从宗教谈到道德。他说:“其人既死,体魄埋地腐朽,全不存在。而其魂气则散入太空宇宙间,对于一切有生无生,仍可有其影响与作用。如孔子死,體魄埋于孔林,迄今当无存在。而孔子生前之魂气,则可谓依然存在,而影响极大,难于详说。”大家都知道儒家首重德,而德必本于性。肉体可以湮灭,灵魂却永存。推论而之,人应有尊严。孔子所谓“里仁为美”,孟子强调“义理之气”,嵇康临终前一曲《广陵散》都有人格美的意义。从容也是为了活得有尊严,诚实则是一种人格的尊严。

大学教授要有风范必有尊严,这种尊严是建立在矜持基础之上的遇事适度,不喜形于色,不大喜大悲,对金钱对权贵的坦然态度,这是人的风骨。坚定自己的学术精神家园,这为学术尊严。当然,大学之大,是学术包容之所在。我内心极不能容忍那种说自己的学术如何强时贬损别人之研究。有次会议上有教授自夸自己时飞沙走石情绪高亢,论及别人的成果轻蔑之情显于脸上。其实作为教授要别人尊重你的学术尊严,自己的言论却在损害他人的学术尊严与人格尊严,有时甚至连起码的礼数也不顾,让人如何尊重你。事后,有人说这也是一种风范,老子天下第一。回想起当初读钱钟书的《围城》,场景和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有些事与人却总能对号入座。不必说其他,“克莱顿”大学出来的混混现今大学之中也不是没有。风范和尊严,说起来又是沉重的话题。我内心的挣扎由此而产生,时间久了难免有双重人格。一方面自己极不愿意混沌于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包容所有言论与做派,要不然,团体内的思想和学术自由就可能受到伤害。但又应了一句话“我可以不说话,但不代表我不思想。”

有一次,读到某名教授的传记,说这教授向来狂妄不羁,衣服污秽不堪,有次上课和往常一样不带备课笔记之类,一支粉笔足矣,正讲得风生水起之时,教授内急,顾不得许多,撩起长衫在讲台后应急。此公学养高深,学问之功盖过小节,成为大学校园轶事。就人的差别性而言,此公极有个性,却不值得提倡。据说,当年矮小的鲁迅在北大校园,冬天的棉袍上也是如同剃刀布一般。

教授之风范在当今文明社会少不了教养的要求。不可想象,即便教授有天大之学问,因为不讲卫生,不顾别人感受,他终有人格的缺憾,理想的教授风范自然无法眷顾于他。

2004年的初春,我去美国探亲访学。走在麻省理工学院静谧的校园中,落满树叶、枝影婆娑的小道尽头,走来一位满脸白色胡须,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他身穿驼色长过于膝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长的白色围巾,左手夹着一叠精装书刊,右手拿着手机在打电话,风度翩翩,飘然而过。我为他的气质与得体的服饰所营造的气场所折服。我对身旁的夫人说,闹不好这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教授的风范除了德性、学养和尊严,风度也是令人神往的。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是对人的修养而言的。文,文采,修饰,亦可指人的外表;质,实质,亦可说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本色;所谓彬彬,可说是配合适宜,这句话常常用以形容人的举止斯文和态度闲雅,要求人们达到本质与文采、内容与形态的完美统一,孔子的论述就人的整体风范而言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

然而,道家却强调“被褐怀玉”,士人可以不拘于外表,身穿葛麻,但胸中却怀有玉,温润似玉,是一种性情,这里着重提升的是人的内在品格与人格高逸,可以不为世俗之气所困扰。魏晋名士的清谈与玄学之风,在人生苦短的哀叹声中,痛饮放浪于竹林之间。但是,同是文人,兰亭之情的山水之乐又有了另一番景象,民间的宴乐转化为士人的情怀。历史的星转斗移,其实文人的性情基本没有改变。

大学教授的风范,从来都是各说各的道。文质彬彬者有之,狂放不羁者更有之。但现代大学制度影响下的文人团体,不该仍然纠缠在传统文人的境遇之中。精神的安逸与仪表的修饰不为矛盾。魏晋名士多放浪于山林,王衍却“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屈原在《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是一个人天赋高贵的品质、素质和气质。修能是指凡人容貌,身材,冠戴,服饰在内的仪表风度。所以说屈原的美是内美与外秀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美,是人格之美。细想起来,今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更何况一个人的卫生习惯和仪表风范,纳入在现代文明视野中,它还是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秩序与公民意识的一种体现。

《孟子》说:“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说的是人性就像急流的水,向东向西就看往哪里开口,其实人性中的善也在于引导。我极佩服民国时期的晏阳初、叶圣陶、陶行知,包括我校历史上的教育家郑辟疆和费达生等先生,他们怀有建设国家的理想和立志平民教育的善良之心。联想到汶川地震时某些文艺名人翘着兰花指,身着名牌虚情假意地在现场极其煽情地炒作一番,让人呕心不已。大学教授的善良、友善和礼数相一致,表现为许多方面,这也是师者风范。

就大多数教授而言,虽然没有机会对所谓“平民教育”倾注心血。但是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情弱者,特别是友善地对待年轻人,一生充满善良与仁爱之心,充满着对生活的感动,那么就会从人性中激发出社会责任感。

许多教授孤高清傲,不屑与俗人为伍。我总觉得精神的高逸不能理解为对生活的脱离与人世的冷漠。学养的高深也不能拒绝别人研究的辛劳。尤其是对待学生,善良之心是善待学生的内在推动力。学会赞美和欣赏学生是心灵的调味剂。善良又表现为尊重自己与尊重别人。

有一次在北京开会,在座的都为国内设计教育界的权威,谈到学术刊物及设计杂志。大多数学者没有看过诸如《新视线》《名牌》等高端杂志。这些杂志信息量大,反映设计前沿的东西多,但似乎这些学者不屑于看这类杂志。经我介绍,他们都表示以后有兴趣要看。我不敢想象,掌握设计教育大权的这些权威,他们是如何把握设计教育方向,从理论到实践他们似乎也并不关心设计在当前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湖南有一本杂志叫《新潮流》,这一类杂志学者决不会看。但我从中却看到了年轻人的创造力。《新潮流》经常出现无厘头的设计,混搭设计,包括服装、鞋、生活用品等工业设计产品与作品,这里经常会介绍一些年轻设计师、学生设计的作品。每次看到这一类作品,我总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看他们。他们中有的从国外留学刚回国创业,有的还在国内外院校就读。这帮后生了不得,中国未来的设计将由他们主宰。现在你可能瞧不起他们,但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聪明、机敏、开朗,他们更具国际化。而且我一点不担心他们会西方化,他们将会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他们已经这么做了,因为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一位年长的教授对一位年轻学生的表扬可能就是他(她)一生的动力。

nlc202309090238

1968年,巴黎布堡高地拆除了一片百年老商场,蓬皮杜总统便倡议修建一座艺术文化中心,并向全世界的建筑师发出邀请。最终从49个国家送来的491件设计中选中了由意大利人朗佐·比亚诺和英国人理查德·罗杰斯这两位留着长发的披头士青年设计的作品,据说是蓬皮杜总统独具慧眼选中了这一设计。两个年轻人的设计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不可想象,假设国家大歌剧院和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文中心是由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先锋青年设计的,将给人们多大的惊讶。其实这是一种善良,是体现对创新思维的尊重与奖掖青年人的善良。教授的风范更应该体现为对学生学术自由意志与创作激情的包容,从中进一步挖掘出自身潜能中的善良意识。

大学教授的博学和才情,以及精神高贵的风范,作为内动力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凝聚成大学精神。

今天的大学教授,他的高贵精神,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贵族,更是和贵族阶级无关。贵族时代早已结束。贵族时代的瓦解让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和关怀社会,放任山水不太可能了,闲散与逍遥的自由几乎没有了。尽管社会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满足,但生活的习俗与语言却粗陋化了,精神世界被悬空了,文艺领域“阳春白雪”遭遇了“下里巴人”对垒,以伪草根面目出现的精神文化产品,挑战充满沉浸状态的经典艺术。实际上社会生活中,常常有人以天生合理为诡辩借口的“痞子”精神和“流氓”精神对抗“外不殊俗,内不失正”(嵇康语)的贵族精神。贵族可以不要,但精神高贵的风范却不能或缺。

教授的人格风范,更大程度上来自于精神的雄健和专业工作中出众的才情。人的自尊比生命重要,虽不赞扬如普希金用决斗来解决男人之间的事一般,也不能苟同尼采宣扬向下等人开战的主张。但自尊的人格风范却有普世性的价值,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可怕。讲原则也是讲自尊,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别人,做事讲规则,违背规则你在人格定义上就已经失败了。凡此有种种,个人性格的长短真是无法穷尽,但低调是精神高贵的表现,这是一种有限性,古代贵族有财,但还要有学养。财大气粗不是贵族,那是暴发户;财大气不粗才是一种内敛的贵族气质。

虽然中国文人崇尚逍遥于竹林之野,淡泊名利,比較一般地生活和归于平淡,争名夺利被看成是人格的耻辱。但我全然不主张避世、循世和避言。一种从容的风范可以被看作是品格高洁、精神雄健、心气骄傲、理想卓越、道德完善的化身。我也全然不赞同俄国十九世纪女贵族诗人薇拉·纪格涅尔“农民造反缺理”的论调。但我极其赞赏屠格涅夫“心气不可征服”的宣言。

我不是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我无法从思想史和文学史角度对精神的高贵作有逻辑性的梳理。但以自身知识分子的内省与体悟,“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的风骨还是要的。以对同事、朋友、学生、不相识人的大慈悲心和大同情心,激发对人格贵贱和精神贵贱讨论的激情,不囿于草根与富贵论高低的心灵状态,这才是决定人生价值观的一切。

清空与逍遥只能是理想化的憧憬,大学校园讨论大学精神,实则上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已经是最好的注脚,这样的正气和完人,不正是需要一位位教授们的人格风范、学术风范和生活风范一点一滴营造起来的吗?

篇5:我的大学生活随想

今天,坐在教室里,静下心来回味着五年的时光,想想自己在这几年的时光里自己所做的,得到的,失去的,学到的,一句话来讲,是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毕竟是得到的和付出的成正比。刚走进大学的时候还处在摆脱高中的艰苦学习的喜悦中,那时候只是想好好享受一下大学的生活,但随着逐渐学习和社会的.逐渐了解,明白了未来的社会的竞争的重要性,很快又投入了努力学习当中,在整个大专的两年时间里抓住了一切的学习机会去奋斗,完成了在大专阶段自己的两个目标:一个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一所本科院校,我如愿考入了中国xx大学,一是我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进入xx大学以后,更加感到了竞争的激烈性,但有了两年的付出而得到了回报,使我信心倍增,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投入到竞争中,三年的本科学习,使我积累许多知识,也提高了许多技能。但在这当中,我也忽略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使我失去了一些东西。这也是我在大学生活中感到遗憾的地方。

大学的生活,不仅仅是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时光,也是我们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时光,如果你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这段时光,会感到自己的大学时光没有白白流逝,就会感到自己学有所成。就会以全新的姿态去适应未来的社会,在社会的大海洋中游刃有余,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独立地健康地向前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篇6:大一学习总结大学

时光飞逝,大一的生活已匆匆过去,这一年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们从幼

稚走向了成熟。回顾打一的生活,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但我们的成绩取的了显著的成果。

1.各科没有挂科现象,顺利完成大一的学业。

初进大学的我们保留了高中时的干劲,也曾遇到很多的困难,但学校提供给了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同学门的积极配合,我们的学习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学习,自己的只知识面有所拓展大学是一个多方交流的地方,到一起,使我们了解倒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风俗3.参加了一些活动使自己变的有信心大学有许多的社团和联盟,展示自己的空间,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认可。回顾大一开展各项工作学习的实践,我们有如下体会:

1、大一期间学习不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交流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工作,即实践。

2、勇敢面对挫折,把挫折当成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使我们诚实的面对了自己,社会很复杂,之地。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大学毕竟没有高中忙碌,样踏实,所以考试的时候有些费力,知识面还有待拓展。在各个方面都很努力,虽然在学习中我们

如图书馆等,老师的帮助

不同地方的人聚集

;而且大学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增加了和别人相处的时间和有了

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实践和

我们只是一粒沙,只有努力才能使自己有立足

学习也不再像以前一

也是各方面人才聚集的地方,参加了一些活动,我们慢慢的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知道了自己的缺点,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让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多看一些除专业外的书籍,当然专业的也看,努力多考一些证书,如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

相信我们的大二学习和生活更美好。

上一篇:汽车钣金专业论文下一篇:美国留学行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