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2024-05-04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共8篇)

篇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加快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步伐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我县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解决“入园难”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公办教师为主、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了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公益性原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子女入园需求

我县辖19个乡镇、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20万人,其中3-6岁幼儿8万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来抓,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由重点抓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由举办学前班向举办规范化幼儿园转变,幼儿入园人数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升。2004年至2009年,全县幼儿园由125所增加到234所,有214所小学附设了幼儿班、学前班,在园幼儿由2万人增加到5.9万人,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学前三年教育

我县是农业大县,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此,我县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三年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基础在办学条件,关键在校舍和师资。2001年以来,随着学龄人口的下降,我县开始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5年至今,全县小学学校处数由原来的781所减少到229所,造成大量农村小学校舍闲置、教师总体超编。我县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的两大闲置资源,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即把闲置校舍改建成幼儿园,把超编教师经过转岗培训充实到幼儿教师岗位。采取县级政府统筹、乡(镇)负责协调、村委会负责落实的办法,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幼儿园的数量、位置和规模,建设规范化幼儿园。到2009年,全县由闲置校舍改建的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占全县农村幼儿园总数的80%以上。

为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我县实施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程”,逐级签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乡镇为单位,推进学前三年教育普及化进程。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行“三为主”学前教育发展模式

我县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一是坚持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建设食堂、午休室、盥洗室等生活保障设施,实行标准化办园。二是坚持以公办教师为主。实行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办园形式,将幼儿教师列入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核定范围,建立一支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质量。三是坚持以政府和集体办园 2 为主。农村闲置小学校舍改建的幼儿园仍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同时新建一批幼儿园。目前,全县政府和集体举办的幼儿园数量及在园幼儿数所占比例均超过85%。

四、坚持办园管园两手抓,着力提高学前教育管理水平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好园,办好园,还要管好园。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幼儿园管理规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责任,对办园理念、园舍建设、人员配备、保教内容、财务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规范要求。成立了学前教育评估考核小组,坚持每年对所有幼儿园进行年检和复查评估,不断推进幼儿园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我县万人均在园幼儿人数达到216.5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78%。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学前教育试点项目为抓手,继续完善“三为主”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篇2: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摘要:分析了国外农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总结了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集中探讨了农业发达国家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创新与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国外高等教育;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经验与启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增长,成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相比,中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大成果少、转化率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投入总量偏低等问题。高等教育是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找准切入点,解决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而又光荣的现实使命。

一、国外高等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一)多元化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1.以美国为代表的二元结构

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由独立建制的农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农科院系组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美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而这一骄人成绩与美国通过立法建立了大批“赠地学院”以及其优先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息息相关。1862年,《莫雷尔法案》(Morrill Act)的实施,保证了美国的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以农科为主的赠地学院。赠地学院以其灵活多样的模式,注重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主要向学生讲授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农业发展需求服务。随后,在“威斯康星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为促进美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以日本为代表的三元结构

日本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由设立农业相关院系的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和设有农业相关学科的短期大学组成。19世纪后半叶,为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初现端倪。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日本现已形成了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①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生物学、园艺学等学部。这类院校在日本共有53所(如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是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② 以农、农工或水产等命名的农科大学。这类院校共有7所(如带广畜大学),在日本高等农业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③ 有涉农学科的短期大学。这类院校共有23所(如富山县立大学短期大学部的农业技术学科),也是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十分重视培养指导研究和普及新农业技术的领导人员、同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技术人员、开发有关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农业生产资料新技术的研究人员。

(二)发达的农村职业教育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 1.德国——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轨制”农村职业教育

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农业生产国,除了采取高度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外,更得益于其农业职业教育体制造就了大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技能的农民。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德国对合格的职业农民要求非常高,农业就业者在正式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上岗后还必须经过5年的生产实践并参加国家考试,合格后取得农业师傅资格,方有权利享受国家对农民实施的各项优惠补贴政策。德国对农民进行的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理论教学和农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培养农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其农业职业教育经费全部由各州政府负责。2.加拿大——规范化的绿色证书工程

加拿大政府历来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视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十分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加拿大于1975年正式启动了“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探索出一整套适合农业发展所需的岗位规范标准和培训模式,在提高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推进加拿大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证”工程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农民岗位能力为目标,对同一专业按照生产者、生产指导者和生产管理者的职业层次确定培训等级;根据各生产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确定了“岗位能力图表与岗位技能规范”,按照其要求对学员的培训内容、学习和考核工作进行统一规范;注重实践训练,通过农场培训、自学、农场外培训等环节,使学员“在做中学会做”;为了对培训结果和质量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采取“培训与考核分离”的组织管理方式,规定每个考官不得主考自己培训的学员。明确的学习目标、灵活的教学方式、严格的考核制度无不体现出加拿大农民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 1.荷兰——“农科教”紧密结合

荷兰通过各大农业高校、农业咨询机构以及大量的农合组织之间的互相协作,实现了“农科教”的紧密结合。除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中专学校,荷兰的农业教育体系还包括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和实践”培训中心,其范围不但覆盖全国,并且拓展到国际领域,主要任务包括农业技术转让、协助农业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多媒体教材的编写、劳务市场调查、农业学校教师的培训等。荷兰的农渔部在每个省都按专业设置2~7个地区咨询中心,集聚了一批学科专家和专职的推广人员,除负责科研和推广工作外,还肩负农民培训、政府政策传播等职能,并对农民的意见进行及时反馈,以便修订、完善咨询服务方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的紧密结合,荷兰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成立了国家级的“国家农场发展委员会”和地区性的“省农场发展委员会”,作为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加工企业、农场主等多方面的协商和顾问机构。

2.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和依托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并使之成为国家农业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哈奇法案”(Hatch Act)规定,每个州或属地都要在赠地院校的农学院领导下成立一个农业试验站,以向农民示范该站的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获取和传播有价值的农业情报,并把它传授到民众中去。联邦政府为其提供进行农业科学试验的基金,用以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经过赠地学院促进教育大发展、设立大学实验基地开创农业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县推广体系的3个重要阶段,基本形成了美国今天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推广体系。在这一套推广体系下,大学建立的农业推广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并在各县设有推广站(基地),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研和推广协作网。其中包括130多所农业大学、59个农业试验站、63所林学院、27所兽医学院及多数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农学院的专家教授们除了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必须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发达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远程教育 1.印度——农业信息化建设

印度和中国都是农业大国,有着相似的农业发展历史,因此,印度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于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由农业研究与教育子系统、农业研究管理子系统与国家科技文献与服务子系统组成,它将全国49个中心研究所和160个区域试验站、30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20个地区和222个子地区研究中心、28个农业大学、261个农场科学中心以及其他独立研究项目机构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实行统一的软硬件和标准的录入格式。建立了包括财务数据库、人事资源数据库、项目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学科专题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等在内的数据库系统。印度于1999年启动了知识信息计划,村民可以通过设在村镇中心路旁的信息中心享受各种服务,如原产地证书的提供以及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等,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地区高层管理人员反映诸如水泵发生故障、商人销售假种子等问题,7天之内必有答复。

2.澳大利亚——农业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费用低、培训范围广、学习时间不受限制等优势,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的特点,自20世纪以来,远程教育在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中就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稀少区,一般都通过远程教育传授农牧业职业教育课程,能够在任何需要的时刻,以最方便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很受欢迎。澳大利亚的大学和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都设有先进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室,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如查尔斯顿农业大学的学生就有近一半通过远程方式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

二、对中国高等教育科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启示

1.建立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保障机制——加强立法、加大财政投入

世界上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如美、日、英、法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立法保障农业教育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美国可谓是世界上高等农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这与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令密不可分,如1787年颁布的《西北部法令》、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1887年的《哈奇法案》、1890年的《第二个莫雷尔法案》、1914年的《史密斯一利弗法》、1929年的《乔治一里德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等农业教育从萌芽到大发展。再如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英国于1982年颁布的《农业培训局法》、法国于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指导法案》、日本于1893年颁布的《技术补充学校法》等都为提升本国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立法保障之外,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稳定的农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美国政府自1955年以来,每年都拨出大批研究经费以推动农业教育的发展,其投入经费以平均8%的速率逐年递增。韩国农业大学对本校大学生实行包括免费教育在内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在欧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还可享受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目前,中国有关农业教育的立法并不多,农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增长缓慢。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中国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教育的立法工作,加大对农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高等教育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充足的经费来源。

2.根据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培养实用人才——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实践教学

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都非常重视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法国的农业教育为了不断适应本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与调整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方面也越来越呈现出多科化、精细化的特质。目前,除了普通的农、林、牧学校外,还有诸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森林维护、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学校。随着公众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高度关注,传统“农学院” 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农业高等教育正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由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高校逐步从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导向自然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方向发展,并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发达国家的学校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农场或生产车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生产劳动,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和个体农庄参观实习。不仅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还便于促进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如日本的农业院校要求本科学生在离校前一年的时间内必须接受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德国农业高校的学生则从一年级起就要参加农业实践活动。

与发达国家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大多采取“重理论轻实践” 的教学模式,而且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方面也常常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适应与超越并举,特色与创新并重,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与时俱进、动手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

3.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范职业资格制度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旨在提高农民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以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其核心就是新村教育,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提供人力、财力保障,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英国政府促使各地的农校吸收大量的农民、农场工人、园艺工人参加学习。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化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能力层次,使其能顺利地向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为保证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发达国家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丹麦,一个农民能够养活27个人,其农业如此高效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建立了严格的证书制度,保证每个农民都具备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基本素质。按规定,丹麦的农民要获得“绿色证书”,除了具备3年以上从事农活的经历外,还要至少在2个以上农场工作过。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地区还存在投入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等问题,既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无法满足非农生产的要求。“绿证”制度的实施才刚刚起步,还很不规范,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与国外的“绿证”制度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完善中国“绿色证书”制度,是促进中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推广——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在世界各国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结合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农协就提出了以发展农业为宗旨的产、学、管、研一体化举措,即通过农民、学校、政府以及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使农业成为自主、自立、持续发展的经济部门。英国政府也通过组建全国性的教学公司来组织和协调农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农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制度,实行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相结合,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建立起了以大学为依托,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使其成为促进美国农业发展的开发中心。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本来是一个农业较为落后的州,而威斯康星大学通过函授、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奶牛养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并且委派大批教师担任州政府的农业顾问,从而使威斯康星州一跃成为全美的牛奶之乡。

中国各省市都基本建有农业大学、农业专科学校、科研院所等,以及大量农业技术推广基层组织,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高校、地方、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中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对促进中国农业科研成果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发展远程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民培训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探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家,其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是1975年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的AGNET联机网络,可提供200多个不同用途的农业软件。美国农场主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计算机,就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并且可以共享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加拿大的农业推广机构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全国性的电脑信息网络,通过卫星传送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相连,入网农户可以随时获得10min之前的国际农产品市场最新信息,农业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还建立了电子邮件专递系统,迅速传递农业技术资料。韩国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这就为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进行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如采用先进的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利用因特网会议系统召开农业技术讨论会、开设计算机农场管理课程、通过电子邮件系统推广新技术等。

篇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

乡镇企业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到90年代末期, 全国乡镇企业占到农村经济总量的2/3, 约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1/3。2005年, 乡镇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 年平均增长11.5%, 占到了全国GDP的25.6%。“十一五”期间, 预计乡镇企业增加值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 2010年将达到67400亿元左右。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在这四个方面, 乡镇企业起着重要作用。

1.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六字方针中, 首要的是生产发展, 没有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经济基础。发展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途径。首先, 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各种资源, 延长了产业链, 改变了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 奠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 乡镇企业安排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目前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达到1.4亿人, 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第三, 通过补农资金, 支持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统计, 乡镇企业“十五”期间每年补农资金达到156亿元, 加上农民从乡镇企业所得工资中用于补农的部分, 每年补农资金可达到300亿元。第四, 增强了地方财力, 扩大了财政支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4200亿元, 约占全国工商税收的20%左右,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更高。

2.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和小城镇发展。

改善农村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 但是, 从长远眼光来看, 改善环境要与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 特别是发展小城镇。近几年, 全国各地以特色产业为主体,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与延长产业链相配套的企业不断聚集,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目前, 全国乡镇企业各类园区有近3万个, 入园企业136.8万家, 园区实现增加值已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0%以上。例如, 目前, 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 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 100亿元以上的37个, 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在山东沿海的青岛、威海、烟台等城市, 水产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已具有相当规模, 成为我国对日、韩等国农产品出口的基地。在河北, 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就有167个, 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北京郊区农村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原有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了中心城镇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工业园区又逐渐形成新的人口集中地, 孕育成为新的小城镇。目前, 京郊65个重点乡镇工业区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第二产业的聚集地, 并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促使工业区周边乡镇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的发展, 为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有力的推进了京郊小城镇的发展。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趋势已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增长的骨干力量, 同时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水利设施、广播电视、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毫无疑问, 政府在使用财政力量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 单纯依靠政府财力对于近8亿农村居民来说是杯水车薪,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而通过发展乡镇企业, 可以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有力的支持。《乡镇企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显示,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20多年来乡镇企业直接在农村社区内部支援农业投入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基金高达2000多亿元, 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村投入的80%。农业部制定的《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善农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保健等生活条件。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投资农村交通、通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乡镇企业通过制定和完善厂区规划、改善厂区环境等方式带动所在地乡村面貌的改变;支持乡镇企业投资农民的住宅建设, 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支持乡镇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开展清洁生产,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4.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了新型农民。

乡镇企业吸收了1.4亿农民就业, 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把科技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导入千家万户, 帮助农民破除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市场意识和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观念, 增强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育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和具有现代生产和经营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的典型经验

1.典型经验一: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华西村现有人口30340人, 面积30平方公里。40多年来, 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几十年来, 华西村一直坚持走集体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 到2005年底, 已拥有7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 年销售额超过300多亿元, 华西村民资产最小的人家有100万元, 最多的人家有1000万元, 走上了从“三农”到“三化” (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 的康庄大道。

华西村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在于立足自身实际, 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但是, 华西村所搞的绝不是“一大二公”的传统集体经济模式, 而是既保留集体经济精华, 又吸收现代股份制经济优点, 形成了一种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型经济形态。

其次, 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 运用法律手段和民主程序, 做到依法办事, 制度管人,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保障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和谐发展。

第三,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华西村始终没有忘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使村民始终遵守不赚不义之财、不干违法之事, 不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做到了村民与村庄的共同发展, 培养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典型经验二: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位于首都西南40公里, 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 粮田1360亩, 共有910户、2700多口人, 党员460人。改革开放以来, 韩村河村艰苦创业, 走出了一条以建筑业为龙头, 集体经济全面发展, 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三个文明建设显著提高的发展之路, 创造了年产值达30亿元, 上缴国家税金2亿元的辉煌业绩, 昔日贫困落后的韩村河村已经被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韩村河村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是坚持产业先行, 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无资金二无资源的情况下, 由村里仅有的30多名泥瓦匠组成了韩村河建筑队, 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多年来, 韩村河村根据集团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不断调整企业生产结构、拓宽企业经营领域, 由单一的建筑施工向多种相关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目前, 韩村河村的经济发展已涉及建筑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装饰、安装、市政、水利、水电、旅游、特色农业等多种产业, 实现了以建筑业为龙头, 带动一、二、三产业连锁共振, 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村实际拥有总资产28亿元, 可支配流动资金10亿元。韩建集团经济的迅猛发展, 有力地保证了韩村河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的巨额投入。

其次, 韩村河村把企业发展与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结合起来。韩村河村与韩建集团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到2004年, 韩建集团累计投资5.3亿元, 建成了581栋别墅楼、21门公寓式多层住宅楼, 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全村910户2700多口人全部住进了新居, 人均住房约68平方米, 旧村改造全部完成。新村建设使韩村河村节余出的土地全部恢复为耕地或苗圃园, 使原来村民住宅参差不齐, 村内环境脏、乱、差的韩村河村变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新农村。

第三,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坚持办好教育。当年, 韩村河建筑队挣得的第一笔钱, 就投在了村小学的建设中。1993年到1995年三年间, 村里又投资3000多万元, 建成了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为一体、可容纳3000多人的村教育中心。这些年来, 韩村河村通过岗位培训、业余进修、正规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 共培养各类人才1000多名。

3.典型经验三: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 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 西临内蒙古自治区, 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刚建村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固定资产一分钱没有的最贫困村。现已发展成为幅员3.3万亩, 其中耕地1.68万亩、树林1.13万亩、草原4000亩, 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兴十四村的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1985年, 兴十四村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情况下, 建起了一座加工鲜奶的乳品厂, 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终于在荒滩上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发展新路。目前, 该村已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 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2006年, 全村总收入达到7亿元, 总资产达到10.5亿元, 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5万元。

其次, 引进人才, 依靠科技创新, 发展乡镇企业。为了引进科技留住人才, 兴十四村不惜花大血本, 几年来, 他们先后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名生物、化工专家, 作为村里的科技顾问, 使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 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 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三, 在富裕农民的同时, 实施民主管理。兴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村规民约, 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 村干部带头执行, 违反规定一视同仁、一律处罚。村级班子长期坚持走访制度、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党员服务区制度, 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级政务财务情况, 让村民参与村级管理。

三、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规律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薄弱, 近期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城市工业的投入来建成新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乡村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有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机能, 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通过上述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典型经验, 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客观存在一种互动的规律。因此, 建立乡镇企业与新农村互动的机制是乡镇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互动规律一:

乡镇集体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就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从以上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来看, 成功经验不拘一格, 但途径却很一致, 即通过发展乡镇集体企业转移农业劳动力,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可以说, 没有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农村的新面貌。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拓宽了生产领域,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 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在以上三个典型村中, 农民居住条件、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水平。农村的社会保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但是, 在典型村的事例中, 我们也看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这些村一直坚持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乡镇集体企业的收入可以通过村企间转移支付的方法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一方面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发展非农产业还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许多地区农村没有集体企业的条件下, 如何发挥乡镇企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作用。

2.互动规律二:

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对于大多数农户承包土地, 分散经营的农村来说, 组织是一件困难的事, 既不能退回到传统的集体经济中去, 又不能靠一家一户进行新农村建设。从典型经验来看,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建立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农业产业链是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类企业以农产品为原料, 整合农村各种资源, 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分散的农户, 实现农业产业化, 可以使农业取得规模效益、技术效益、深加工效益。同时, 通过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民技术培训、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投入, 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一定的利益连结机制, 保证农民的利益。

3.互动规律三:

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 乡镇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市场需求结构迅速升级, 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广泛流动, 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企业面对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 使得多数乡镇企业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二是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宏观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施, 微观上私营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 使得乡镇企业越来越难以借助城乡分割和集体优势发展。三是企业运行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于国家制定严格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 乡镇企业不能再依靠粗放经营, 滥采资源和不顾环境的发展路径。

由于环境的变化, 乡镇企业的传统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但是, 新农村建设却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能源工业和环保材料工业;承担农村基本建设, 建材、建筑、水利设施、园林绿化等工程。

4.互动规律四:

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导向是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建设新农村这一指导思想是统管三农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 改变了过去的单纯经济观点。目前, 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乡镇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 以至于环境破坏严重, 劳资问题突出。这与早期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有关。上述典型经验都是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 强调并突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所以, 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乡镇企业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要注重综合发展, 主动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形象, 既要在宏观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 又要符合微观和谐发展的要求, 这是新农村建设, 也是新时代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本文是北京市教委课题《乡镇企业在京郊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支持作用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立群, 许清正.工业反哺农业若干问题述评.经济学家, 2007 (2)

[2].刘景章, 彭少斌, 郑仕华.普宁模式: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分析.经济透视, 2006 (12)

[3].宋柄坚.长三角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和经验启示.浙江经济, 2007 (2)

[4].陈铭勋.初创新农村建设雏形.发展研究, 2007 (4)

[5].余树华, 官欣荣.从湛江经验谈新农村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7第九卷

[6].钟智利, 纪韬, 邓春辉.韩村河村的发展经验对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2)

[7]林汉川.华西村:中国新农村的方向.新华网, 2006.2.4

[8].徐璞英.国外农村建设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料专集.资料通讯, 2006 (4)

篇4: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作为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县,在“校长能力建设”领域,全县27个乡(镇)的355名校长及女性骨干教师代表接受了“学校发展计划”培训;394所中小学校长及女教师代表1408人次接受了“校长领导力建设”“教育公平”“女性领导力建设”和“学校督导”培训;9个“学校发展计划(简称SDP)”项目乡的98所村级完小以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学校发展计划”;用新的督导体系和方法对36所中小学进行了全方位督导评估。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及后续技术支持,宛如强劲的春风吹拂,给坐落在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各校园带来了姹紫嫣红的迷人景象。

现将赫章县基于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实施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的典型经验综述如下。一、推动校园内部办学软实力的更新升级

1.增强了制订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社区意识

一方面,通过开展“学校发展计划”县级培训,参训学员掌握了制定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所应有的头脑风暴、访谈、社区地图和问题树、排序、召开社区大会等一系列征求社区意见的基本技能和工具,认识到“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学校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寻找并解决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校发展计划”文本制定、答辩暨交流等活动了解到:大部分农村学校对以往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出现了“校长走出去,群众走进来”的这样一种社区成员、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局面,结束了以往农村学校与社区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管理格局。

2.提高了学校行政班子的领导能力特别是管理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校长领导力建设”县级培训,使参训学员认识到:学校领导力建设具体体现在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学校现状自我评价与诊断能力、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学校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抓好教学领导力建设、课程领导力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性评估能力建设;学校要提升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必须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如此才能提高自我设计、自主发展的能力。

3.提升了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新课程执行力

通过开展“校长领导力建设”县级培训,使参训学员认识到:学校要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学校价值观,构建学校各类学习型组织成长的环境平台,注重日常性的教职工激励、学生鼓励和学校变革,如此才能带出一支用心工作的教师团队和用心成长的学生群体;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注重教学领导,抓好有效教学,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逐步改进,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目前,以“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为中心的新课程教研教改活动在全县农村学校开展得轰轰烈烈,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

4.提高了县、乡两级教育督导员的思想认识,促进了督导模式的转变

通过参加“学校发展计划”背景下的“学校督导”培训,广大参训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督导工作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督导工作“伙伴型”“参谋型”“服务型”“发展型”特征的理解,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督导理念。在督导中,引导教师的课堂设计符合“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渗透。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时,做到覆盖每一位教师,覆盖每一个学科,注重引导教师关爱弱势,注重创设性别的、多元文化的、学校管理的、社区和家庭支持下的教育公平,以学生权利和需求为中心,关爱弱势儿童,打造“爱生学校”,创建“快乐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开展“学校督导”活动,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优化教育过程,更好地满足全体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少年儿童受教育的需要,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促进校园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善

1.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

在制定“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各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初步使学校计划由过去自上而下、由少数人制定的模式,改变为自下而上、上下结合、集体参与的模式,使社区成员的意见得到有效的采纳。

2.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创学校发展

在教育软件方面,许多学校积极另辟蹊径,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利用本地教学资源编写校本课程,甚至聘请有专长的社区成员担任临聘教师,为农村学校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本地教学资源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探索了较好的方法,使课堂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有效,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这为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3.挖掘社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在教育硬件方面,很多社区成员竭力四处联系有识之士向学校捐赠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许多乡镇的村民虽不富裕,却慷慨解囊,为学校的发展出钱出力,增添了围墙、校门、课桌凳、办公桌、图书架、篮球架、篮球板、水池、乒乓球台、旗杆、旗台、双杠、沙坑、黑板墙报园地等硬件设施。许多村委会领导纷纷出面协调,无偿为学校征用操场用地以及学校道路用地;许多乡镇学校积极向乡镇人民政府反映争取资金,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许多学生便行桥,消除了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隐患。总之,农村学校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中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吸纳社区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县偏远农村的弱势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建立了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以及有效实施“学校督导”的方法、系统和机制,唤醒了校长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提供了管理的科学依据,推动了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学校更好地照顾到社区各个群体特别是弱势学生群体的利益,有力促进了县域农村弱势学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5: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等四大优势产业发展,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建站点,强管理,配套设施到位

石头梁村作为第二期远程教育建设站点,一开始,我们就按照“站点管理规范化、管理员操作熟练化、学用活动制度化、辅导培训经常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将接收站点建设成为高标准、规范化的示范点。一是专门腾出一间50平米的房子作为远程教育播放室,购置了投影仪、数字接口电视机、影碟机、照相机和音响设备,投资3.5万元粉刷墙面、贴地砖、装修门窗,安装了防盗门、防护网,落实了“五防”措施;为播放室配置桌椅40套,制作了远程教育制度牌、节目预告牌。确定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贾丹宁担任村远程教育管理员。我们还建立健全了《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学习收看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二、抓播放、建基地,分类指导到位

我们把播放收看工作作为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环节,把开展学用活动作为远教工作的关键环节。一是制定播放收看计划保证学习时间。我们制定了年度学习教育培训计划,党员每月集中学习最少两次,两委会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4次。结合推行“一册两聚四会”制度,实行播放收看“四前”制度,即:在支部提议前、两委会审议前、党员评议前、村民代表决议前都要先组织与会人员观看远程教育专题节目。二是预告远教节目突出学习教育针对性。根据我村产业发展情况,由管理员把远教节目分成党建知识、建筑劳务、养殖专业、良种核桃、商贸经济五个类别,在预告牌上公布节目内容,针对不同的收看对象发放节目预告单。根据分工,由包产业的支委牵头按期组织收看,并适当引导党员群众观看思想性较强的影视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今年以来,共组织收看党建知识专题10场次、建筑劳务技能4次、养殖技术6次、良种核桃技术8次、商贸运输技巧等各类专题节目30余次。通过有组织的观看专题节目,邀请专业人员讲授辅导,增加了培训的针对性,激发了农村党员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建立实践基地增强远程教育的学用效果。为了使远教节目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村支部结合产业发展,先后建立了陕西中大建筑公司、丰幸养殖专业合作社、核桃协会等三个远程教育实践基地,村支部根据党员各自的技能特长,安排党员群众分批分期进行实践。大多数党员群众凭着自己掌握的一至二门实用技术,找到了创业路子或用工单位。

三、兴产业、促增收,示范带动到位

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村的党员群众劳动技能和致富带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建筑劳务、畜牧养殖、良种核桃、商贸运输等为主的四大产业初具规模。全村党员在陕西中大建筑公司、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良种核桃基地、商贸运输产业中成为骨干力量,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我村的建筑劳务大户已经发展到29户,从业人员800余人;千头生猪养殖基地2个,养殖大户50户;良种核桃发展到1300多亩;长途客车运输和县内班车12辆、出租车8辆、农用车21辆、各类商贸经营大户16户。其中党员示范户崔明平每年吸收本村外出务工人员100多人,年创经济收入500多万元;以党员程明泰为互助组的养殖户达60多户,今年还引进了特种山鸡只,为农民增收创出了一条新路子。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

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增强了农民致富的本领,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了村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如今,我们村学技术、学本事的人多了,闲逛赌博的人少了;一心一意想办法挣钱致富的人多了,闹事上访的人少了。村上搞公益事业支部一号召党员带头村民就积极响应,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不像过去那样有些人专门把一河清水给你往浑的搅。今年以来,我们村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村支部被市委授予标杆支部称号。

篇6: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一、抓学习,提高党员群众素质

远程教育“学用”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后,我村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宣传发动组、调研选题组、组织培训组、课后辅导组等组织,确保了学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实

际工作中,根据党员干部和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将参训人员分为政治理论、畜牧养殖、种植技术、计生知识等6个培训班级进行培训。通过精心选题、强化培训使群众的养殖、种植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宋家庄组的李刘记、肖银娥等6户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养牛技术,成为养牛大户,平均养牛10头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散养户迅速达到65户。大家普遍反映远程教育对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新农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宋家庄组李刘记高兴的说:“刚开通远程教育的那段日子,我还不愿学,后来才知道了上面有种养殖技术、动物防疫等方面的专家讲课,为我科学养牛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指导,通俗易懂的讲解,很快吸引了我。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现在在牛的疫情防治方面,我已学到了经验,自己就能发现牛身上的疫情所在,及时的做好防疫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学习,村民普遍认为远程教育的教育模式效果很好,不但能学到科学技术知识,促进致富,还能丰富群众娱乐生活。远程教育使我村广大党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党员群众致富领富的本领明显增强,也为养牛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办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村是一典型的山区小村,群众居住分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属亚热带气候区,土地肥沃,桔草丰富,而且本村素有养牛的习惯。但饲养分散,没形成一定的规模。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就要大胆思维,开阔创新,5月,我带领部分群众外出考察,结合本村丰富的土地、饲草和人力资源与当地65户群众致富带头人筹资200万元组建了一家集良种肉牛选育、肉牛饲养和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丹凤县兴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65户、牛存栏853头。兴农养牛合作社的成立直接带动了土门镇古路河、神其沟、龙泉、七星等村,竹林关镇雷家洞、洞底、张塬等三个村,促进了银花河沿线的经济增长,把过去视为废物的玉米秸秆卖给合作社,仅此一项就能帮农民增收达到20万元以上,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割家草,增加劳务收入,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群众也利用农闲来合作社喂牛。合作社的牛粪又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为沼气池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既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又清洁了能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合作社的发展也带动了山阳、洛南、商南等几个县养牛产业的兴起,不断有群众来合作社交流学习,合作社专业人员为他们培训指导,既为合作社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带动了周边几个县群众致富。

三、搞创新,成就百年兴农养牛

在合作社的运作上,我们大胆创新,积极推行“支部+远教+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村致富带头人投资,以合作社养殖为主,依靠合作社的资金在形成规模养殖的基础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由合作社向饲养户免费提供子牛。同时组织党员、干部、专业人员成立协会,协会负责向养牛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协会成员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发挥“上联合作社、下联农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水平。牛出栏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出售,形成合作社带头、协会服务、社员受益的发展体系。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使防疫工作有了确实的保障。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本着“服务三农、促农增收、帮农致富”的宗旨,按照“示范引导、服务社员、让利农户、共同富裕的经营思路,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用运作工业的经营理念来经营畜牧业,延长畜牧发展产业链,做好牛→沼→菜(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网上进行交流。最终实现“打造陕南养牛航母,成就百年兴农养牛”的根本目标。

四、见实效,群众致富奔小康

通过远程教育,使我村广大群众学到专业的科技知识,更多的群众加入到肉牛散养的队伍中来,让高峪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目前,全村散养65户,586头,仅此一项就能为全村带来收益600余万元。今年以来,我村新建四间两层230平方米高标准砖混结构村级党员活动室一座。新修、拓宽改造、硬化村级道路10条5200余米,其中硬化通组路6条1300米,新修村庄道路1100米,拓宽改造2800米。新修便民桥3座,解决62户260人行走不便问题。接通我村二、三、五组及兴农养牛场的自来水,新修储水池3个,埋设管道6000余米,解决94户332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村级卫生室三间120平方米,标准化中老年活动

中心一处,完成一、二、三组村庄整体规划,新建移民搬迁点一个,安置25户搬迁户。使全村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全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峪村群众正在小康道路上大步向前。

远程教育在我村实施以来,作为村支部书记,在我的带领下,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各级组织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村干部、党员群众积极参

篇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经验材料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整合各类资源强化保障,以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为抓手,扎实推进清洁整洁、住房改善、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高点定位抓谋划。

坚持城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对接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攻坚战,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目标定位。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坚持把规划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道工序,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制定出台了《XX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和任务。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推进村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基层精心编制实施村规划。xx镇、XX镇镇域规划设计全面铺开,XX村、XX村、XX村等15个村的村庄规划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二是坚持系统思维。

综合考虑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等要素,科学确定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全域旅游,以人为本、留住乡愁的思路,突出XX核心景区环山一线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深挖历史古韵,传承乡土文脉。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坚持以点带面、先点后面、点线结合,全面推进、整体提升。

三是坚持质量标准。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术、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规范标准。根据排水方式、排放去向等,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标准。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鼓励村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垃圾治理、乡村清洁等乡规民约。制定实施《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技术指南》等技术标准或指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全面推进抓整治。

坚持问题导向,以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推进整治工作。

一是强力推进“垃圾革命”。

2019年XX区以创建清洁村庄全域覆盖为目标,集中精力对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管理处)全域开展清洁整治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夏季战役”,集中攻坚了一批农村环境卫生中的老大难问题。全区累计清理村庄垃圾乱放xx余处,清理卫生死角xx余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xx余吨。同时,持续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进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清运、填埋的无害化处理。组建立了xx人的农村垃圾清扫保洁队伍,并将村庄保洁、公厕维护、设施维修等纳入管护范围,切实提高保洁能力。今年,我区

xx村、xx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整治样板创建村。

二是稳步推进“厕所革命”。

结合区情实际,按照“户厕抓提升,公厕抓覆盖”的思路,组织人员逐村逐户摸排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XX区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科学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按照“一户一策”原则,采取差异化补助的方式,稳步推进户厕改造提升。推动行政村村部、规模较大规划发展村庄、有乡村旅游发展等实际需求的村庄配建公共厕所。近年来已完成卫生厕所修建x个,其中先后投入x万元,建成旅游公厕x个。2019年全区完成x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新)建任务,超过省定x户任务的x%。

三是统筹推进“风貌革命”。

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培育乡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一拆二改三清四化”村庄清洁行动。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区级“美丽庭院”创评,加强农民群众卫生健康教育,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突出“雨母一日游”沿线、重点村组的房屋、公路改造、“穿衣戴帽”工程建设。今年以来,全区清理危旧房屋x余宗,改造农村公路x余公里,完成房屋穿衣戴帽工程x余栋,有效提升了乡村颜值。重点打造x村、xx村2个村为模板的清洁村庄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全区乡村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我区XX镇已申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镇,XX镇新竹村通过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验收。

多措并举抓成效。

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看成效。近年来,XX区以争先创优为目标,不断强化工作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

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压实“三级书记”责任,全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既挂帅又出征,靠前指挥、亲自部署,做到真抓真管、心中有数。区党政领导坚持每月一调度、每月一巡查。制定下发了《XX区20xx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评奖惩细则》等6个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绩效考核项目,层层落实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定期组织督导评估,评估督察结果将各项支持政策直接挂钩。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

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讲究效益,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支持。建立了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为辅、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村民投劳配合的资金投入体系。创新建设资金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20xx年,我区已投资xx余万元,用以改善基础设施,改善饮水安全,确保路通、沟通、灯亮,绿化、美化、净化。

篇8:国外典型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借鉴

一、瑞士银行集团私人银行

瑞士银行集团(UBS)私人银行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私人银行,同时也是传统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代表。经过140多年的发展,瑞银集团私人银行已逐步形成世界领先的运作模式,为瑞银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

1. 服务内容

瑞银集团私人银行通过专家顾问间的相互协作,为客户量身定制投资方案,进而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的个性化投资分配。其中,瑞银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团队可分三个层面。其一是客户经理团队(Relationship Manager and Assistants),该团队由客户经理主管、客户经理和客户经理助理组成,主要负责私人银行客户的日常维护,要求客户经理具备较高的素质,如专业教育背景、丰富客户资源、广泛的人际关系及相关从业经验等,而客户经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绩效工资;其二是财富经理团队(Specialists),主要负责配合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高效、专业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要求财富经理具备投资、金融等专业教育背景及相关执业资格,如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其三是专家团队(Experts),主要为客户经理团队和财富经理团队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该团队的财富专家在税务、遗产、艺术品收藏等非金融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多采取外聘方式。

瑞银集团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具有典型的欧洲特色,涵盖了投资方案设计、资产组合管理、个人财务规划、继承与税务规划、全球资产托管、不动产咨询管理、账户管理与支付服务、关键俱乐部、艺术品研究投资与管理等服务,并将这些服务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个性化的方案、产品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创造、积累、保护和转移全过程。

2. 客户管理模式

瑞银集团的价值主张之一是“以客户为中心”,要求客户经理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目标,以便准备个性化产品方案。因此,瑞银集团私人银行的客户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客户的精神,以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金融需求。

首先,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纽带作用,加强其与客户和专家团队的沟通,重视客户感受。瑞银集团专门设立四步工作流程并在全球统一执行:第一,了解客户需求,分析客户特征。第二,甄选最好的产品,设计出符合客户自身特点的投资方案。第三,与客户达成共识,确定最优投资策略。第四,投入实际运作,及时向客户反馈信息及检测实施效果。通过执行该流程,客户经理可就客户需求及时与各领域的专家团队进行沟通,同时也能将专家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客户,最大程度地尊重客户的感受。

其次,通过客户细分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瑞银集团私人银行对不同资产标准的客户进行了严格界定。其中,资产金额在50万至200万瑞士法郎之间的客户为核心富裕客户,资产金额在200万至5000万瑞士法郎之间的客户为高净值客户,资产金额在5000万瑞士法郎以上的客户是关键客户。瑞银集团根据客户层次匹配与之对应的客户经理,便于客户经理掌握该层次客户的共性,顺利开展日常业务维护。

最后,重视服务细节,提高服务品质。瑞银集团设置了统一的私人银行服务标准,使得客户在世界各地都能享受到规范统一的高品质服务。如根据客户偏好不同设计风格各异的会议室,并配备专业设备方便客户沟通及决策。除投资服务外,瑞银集团还提供紧急医疗救助、旅游咨询等服务,通过重视细节,使客户的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

3. 客户资产管理模式

瑞银集团设立投资产品和服务部负责客户资产管理,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投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确立一个投资方案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第一,由瑞银集团投资委员会统一制定投资组合策略。第二,由产品与服务部的财富管理策略发展组设计若干投资组合模型,然后采用Monie Carfo评估方法对各个投资组合模型进行六步专业分析确定,并由投资委员会审定。瑞银集团的投资组合模型分为固定收益型投资组合、收益型投资组合、平衡型投资组合、增长型投资组合、股权型投资组合等五大类,这五类投资组合模型回报依次递增,风险级别也相应递增。第三,在遵循集团投资策略统一性原则的前提下,财富经理结合客户需求、风险偏好、回报偏好、投资目标等综合信息,确立投资组合解决方案,并提交客户经理,由客户经理与客户沟通并达成共识后,接受客户委托,执行投资策略。

二、汇丰集团私人银行

与拥有百年历史的瑞银集团私人银行相比,汇丰集团私人银行的高速成长仅历时十余年,但其连续三年被《欧洲货币》杂志评为“最佳环球私人银行”第三名。汇丰集团私人银行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业务流程

汇丰私人银行也是通过专家团队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其业务流程可分为了解客户,风险评估,投资决策及投资调整四个阶段。

第一,了解客户。汇丰私人银行的客户标准是可投资资金不低于300万美元或200万英镑。每位客户由一位客户经理和高级投资经理提供专业理财服务。其中客户经理负责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目标及风险承受意愿与能力,高级投资经理负责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计划,两者相互协助,共同实现客户财务目标。在该阶段客户经理需要与客户沟通,以掌握客户背景、家庭、个性、财富管理需求及目标等基本信息。第二,风险评估。第二阶段中客户经理通过设计问卷测试客户对市场波动性的反应、个人投资偏好,以衡量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为后续工作搜集充分的资料。第三,投资决策。通常由在某一领域业绩突出的机构或投资经理负责该阶段的工作,或者由汇丰私人银行购买由这些机构或经理管理的投资基金。第四,投资调整。由客户经理根据客户财务状况,结合财务目标的变化以及市场风险变动等,相应调整投资策略并及时向客户反馈。

2. 业务内容

传统的客户细分方法是根据客户资产规模划分层次,但这种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汇丰私人银行以客户职业性质为划分依据,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汇丰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投资管理。汇丰私人银行利用覆盖全球的业务网络及专业能力,向客户提供投资管理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增长目标。汇丰私人银行提供的投资管理服务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委托理财服务,即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委托理财书,由汇丰私人银行投资团队依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资产配置、投资期限和目标,全权管理客户资产。二是投资顾问和操作执行服务。理财顾问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市场走势、上市公司业绩等,发现全球最新投资机会,并以此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由客户自行决定投资策略和组合,理财顾问按照客户的指令进行买卖、交割。三是汇丰私人银行控股公司与汇丰另类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向客户提供另类投资服务,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不动产投资等。近年来另类投资越来越受到高净值客户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另类投资的收益高于传统投资,且与传统投资的相关系数较小甚至为负,在投资组合中适当加入另类资产可以提高投资组合收益,降低组合风险。

第二,满足客户家庭理财需求。除投资管理以外,汇丰私人银行还提供满足客户家庭及家庭成员未来需要的理财规划。如汇丰私银控股公司与汇丰信托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通过信托方式帮助客户完成资产保值、增值及代际传承;或与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向客户提供寿险、财险及特殊保险服务等。此外,汇丰私人银行还提供“环球财富保障计划”,通过投资离岸基金、设立离岸公司等方式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方便客户及家庭成员移民、留学,节省收益、利息和遗产的纳税支出,达到最佳避税效果。

第三,提供非金融问题解决方案。汇丰私人银行除提供各种金融问题解决方案外,还向客户提供工作和生活相关的非金融问题解决方案。比如,为客户提供钻石和珠宝鉴定、投资和保险服务;帮助客户及家庭成员办理移民服务;提供不动产价值评估、定价,寻找不对外公开的特定地产等;为客户充当基金受托人、托管人,满足客户参与慈善事业的需求,提供捐赠建议。

3. 业务扩张战略

上一篇:漳县三中中学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方案下一篇:描写小甲鱼的300字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