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2024-04-12

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通用8篇)

篇1: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6课 让剪影动起来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体会皮影艺术的特点。

2.学习怎样制作剪影,怎样让剪影动起来,体验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3.通过对剪影知识的了解和制作剪影,增强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剪影人物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皮影活动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皮影、黑卡纸、铅笔、针线、剪刀、木条。学生:卡纸、剪刀、针线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播放视频《我和奶奶跳皮影》。

教师:同学们知道视频中舞蹈的奇怪动作来自什么艺术形式吗? 学生:皮影。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动起来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剪影是怎样动起来的。(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看皮影

1.简单介绍皮影知识。(自学教材“小知识”部分)

皮影戏是操纵以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演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示相关皮影的图片

2.教师拿出一件真的皮影给学生看。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让学生观察这件真皮影,亲手摸摸它的质地,看一看它的造型,再观察一下它们各关节的连接处是怎样连接的。教师试着像民间艺人一样,让这个皮影动一动。画剪影

3.教师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让剪影动起来好不好?”(1)讨论:分配形象。

因为做完后我们要按角色表演故事,所以现在先分好小组和角色,以便于制作每个人的角色形象。我们以身边的同学形象为故事中的人物,来编故事。(2)画草图。(教师讲解示范)

首先从头部开始,了解侧像外轮廓的大体形象,仔细描绘侧影的五官、前额、发型的特征;然后再分别画出身体的各部件,可适当夸张人物特征。(形象可稍大些)(3)将草图形象拓在黑色卡纸上。

(4)将人物形态的各部位按关节分开剪。(胳膊、腿)做剪影

4.学生开始绘草图、拓形象、剪关节。5.连接。

用针线将剪好的手臂、腿按关节点缝合好。(教育学生,使用针线要注意安全)6.在相应的部位装上木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将知识点进行梳理,逐条进行强调复习。

二、作业展示

挑选学生尚未完成的作业进行展示。

请学生相互评价,请作者自我评价,目前作业中体现出的优缺点。教师进行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出现较多的共性问题,通过示范展示的方法进行纠正。

三、学生作业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已经完成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对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

五、作业展评

展示学生的作业,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六、拓展总结

总结本次作业全班同学普遍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今后注意事项。展示与本次作业相关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大胆的拓展尝试。【课后反思】

篇2: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2.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重点

1.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五、教具准备 收集地震的感人事迹

六、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启发想象,体会情感。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2.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洗漱

吱吱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

立即

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

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

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

,说是责任那又因为

。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4.集体交流。

布置作业 阅读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事迹 板书设计 当机立断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课后札记

篇3: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篇4: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1.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2.

(1)一共有( )只动物,的右边有( )只。

(2)从左数, 排第( ),排第( )和第( )。

(3)从右数,在第8只动物下面画个△;把右边的3只动物圈在一起。

3.

4.

比少( )个,比( )( )个。

5.我今年( )岁,3年前我( )岁,2年后我( )岁。

6.我们班有( )个小组,从前往后数我坐第( )位。

二、细心算一算(12+8+8=28分)

1.看谁都算对。

2+4= 5Ha2= 5+2= 7Ha2Ha4=

3Ha3= 4+5= 10Ha6= 2+3+5=

5+3= 7Ha0= 0+8Ha3= 9Ha6+6=

2.

3.龟兔赛跑。

三、开心玩一玩(9+8+6+4=27分)

1.分水果。

2.小马过河。(按得数从大到小连上线。)

3.捉迷藏。(桃子后面藏着什么数?)

4.按要求画珠子。

(1)一共有7颗。

(2)再画7颗,一共有……

四、专心解一解(8+4+4+6=22分)

1.看图列式计算。

(1)

(2)

2.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解答。

飞走了( )只。 又飞来了( )只

3.

(1)原来有萝卜多少个?

(2)再拔掉3个萝卜,还剩多少个?

4.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篇5: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教学内容: Unit 1

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学习任务: 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We always have a special meal.We say “thank you ”for ou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功能:谈论和描述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了解的西方节日的名称,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例如:Christmas ,Halloween 等等。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个节日的情况,例如:它们分别在什么时间?按照传统,人们在这两个节日里会做些什么?

二、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1、向学生出示与圣诞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When is the Christmas Day? Do you like it ? What do people do on Christmas ?

2、用同样的方式谈论万圣节。

3、出示美国国旗,问学生是否了解美国有一个关于国旗的节日和一个感恩节。引导学生开始今天的课文学习。

三、课文学习:

1、把本课的教学挂图贴在黑板上,播放录音呈现SB活动1的内容。让学生看图认真听,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大意,弄懂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句子。

2、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出示卡片教读单词。

Festival 节日

special 特别的 meal 一顿饭

sound 听起来

football橄榄球

Flag Day 国旗节

Thanksgiving 感恩节

fly(使)(旗帜)飘扬

3、放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What are the two American festivals in the story ? What do people do on Flag Day ?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Day?

4、讲解课文。

5、让学生跟读课文中的句子,熟读课文。

四、练习巩固:

1、让学生看SB活动2的图片,试着谈一谈图片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后作业: 1、抄写单词。2、熟读课文。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Unit 1

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学习任务:Can you tell me more aboat American festivals? Well, 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What do you do on Thanksgiving Day? We always have a special meal.We say “thank you ”for ou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功

能:会谈论节日是怎样过的,并能用英语写出来。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日常问候。

2、出示卡片复习单词。

3、让学生读课文。

二、任务呈现与课文学习:

1、学习四会句型:

Can you tell me more aboat American festivals? Well, 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What do you do on Thanksgiving Day? We always have a special meal.We say “thank you ”for ou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2、领读,分组读,个别读。

3、用Flag Day/ Christmas 来替换Thanksgiving Day 操练。

4、让学生看图、听录音并跟读,要求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

5、活动4。请学生看图,理解活动要求:根据图片提示,写一篇介绍圣诞节的短文。

6、让学生回顾四年级上册Module10 Unit1介绍圣诞节的课文。

7、请学生说一说,并展示一些节日活动的行为动词。

8、请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独立完成短文。

9、请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内朗读自己写的短文。然后请一名代表向全班朗读自己写的短文。

三、练习巩固:

1、正确抄写四会句型Can you tell me more aboat American festivals? Well, 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What do you do on Thanksgiving Day? We always have a special meal.We say “thank you ”for ou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2、背诵四会句型。四、课后作业

1、熟读四会句型。

2、正确抄写四会句型。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Unit 2

Our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学习任务: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Lantern Festival.功

能:介绍中国主要节日。

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

交流自己对节日的喜好。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带领大家复习上一模块学习的韵诗。让学生跟着录音边说边做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2、针对节日的主题向学生提问: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Day ?

What do people do on Flag Day ? 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做出相应的回答。

二、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1、出示SB第二单元活动1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图片所表现的是什么。(元宵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2、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西方节日的传统,如Christmas Day ,Thanksgiving Day ,Halloween ,如果有外国朋友想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怎样介绍呢?

3、让学生用英语简单介绍关于春节的情况。如:Spring Festival is Chinese New Year ,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 at Spring Festival.We have peanuts and sweets.4、让学生看活动1的图片,并跟读。

三、课文教学:

1、将本课的挂图贴在黑板上,播放录音呈现SB第二单元活动2。让学生对照着书听录音,熟悉故事内容和情节。

Girl1: I love this festival.we all go to see the Dragon Boat race ,We eat zongzi.It’s very delicious.Boy 1: My mother loves this festival.She makes mooncakes.Her cakes are delicious , my father likes this festival , too.He sings moon songs.His songs are very good.Girl 2: This is my family.Our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 , we have a special family dinner.and we eat jiaozi.Boy 2: 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after spring festival.It’s at night.there are lots of lanterns and there’s a dragon dance.2、听过第一遍录音后,让学生看书上的图,说出每幅图表现的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对应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把Lantern Festival , Spring Festival , Mid-Autumn Festival , Dragon Boat festival 写在黑板上,进行单词教学。

3、放录音,让学生说出该段文字描述的是哪一个节日,向学生讲解语言点。并让学生跟随录音模仿重复。

4、让学生熟读课文。

四、练习巩固:

1、让学生以SB第二单元活动2为示例自己分组展开问答练习。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Unit 2 活动3至活动7。

学习任务:复习巩固介绍中国的主要节日。功

能 :谈论自己喜欢的节日。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单词卡复习“race,lantern,the Lantern Festival,hang”。

2、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活动2。

二、任务呈现:

1、活动3。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仿照示例编对话,表演图中的内容。

2、请学生依次说出各图展现的节日,并朗读例句。

3、请学生4人一组,任选一幅图,仿照示例编几句简单的对话并进行表演。

4、请部分小组展示,注意评价学生的对话是否符合语境和逻辑,人称代词、物主代词、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使用是否正确。

5、全班一起学习SB第二单元活动4的韵诗。这是一首练习人称代词的韵诗。

6、放录音,让学生看书听韵诗,从整体上把握诗句意思,讲解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再放录音,每句后停顿,学生模仿。

7、全班一起学习SB第二单元活动5。请学生观察图片,猜测韵句大意。

8、播放韵句的录音,请学生整体感知。

9、然后播放朗读韵句的录音,请学生逐句跟读。

10、再跟读,小组练习。

11、全班一起学习SB第二单元活动6。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学生A在心中想好一个节日,学生B用一般疑问句询问节日的相关信息,从而猜出这个节日。学生B猜对后。学生A要简单介绍这一节日。

12、两人一组,仿照示例开展活动。

三、课后作业。

完成活动7。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

四、课后反思

Module 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Unit 1 Can you be my Chinese pen friend? 学习任务:句型Can you speak English? Can you be my Chinese pen friend? I can speak French.单词pen friend,address, Pleased to meet you.功能:表达自己的能力、请求、意愿和喜好。

通过介绍自己的情况结识笔友或网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互致问候。.2、带领学生打着拍子一起说上一模块所学的韵句。

3、播放活动1的录音,请学生听录音,理解语境。

4、再次播放录音,请学生依次进行全班跟读、小组跟读、个人跟读。

二、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1、把话题引到语言上来。把几个问题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回答: Can you speak Chinese ?

Can you speak English ? Can you write Chinese ?

Can you write English ?

2、导入课文Can you be my Chinese pen friend?

三、课文学习:

1、使用教学挂图和录音整体呈现SB活动1。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大意。如:Who’s Laura?

Where is Laura from?

How many English friends has Daming got ? Can Laura write Chinese ? Can Daming write English? Can they be pen friends ?

2、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整地再听一遍录音,并帮助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印象和初步理解。对每幅图片及对应的对话进行学习。

3、讲解课文语言点。请学生圈出对话中的“can,”尝试归纳“can,”的用法

4、出示卡片学习词语pen friend,address, Pleased to meet you.5、放录音,让学生逐句跟读,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和语调。

6、请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请部分小组上台展示。

7、鼓励学生看图复述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

四、课后作业:

向家人展示自己跟读模仿课文录音的情况。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

教学内容:活动3,4 学习任务:巩固复习活动2的重点句型 Can you speak English? Yes,I can speak some English.Can you be my Chinese pen friend? Yes,of course.This is my address in China.学习策略: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卡片复习单词。

2、让学生跟读活动2的录音,然后回答问题:(1)Where is Laura from?

(2)Can Daming speak English?(3)Where are Amy and Sam from?

二、任务呈现:

1、SB Unit1 活动3。请学生看图,听录音并跟读,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和语调。

2、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3、请学生四人一组,背诵句型。

4、SB Unit1 活动4.请学生看图,朗读例句,了解活动要求:这是一个接龙活动,考查记忆力和对“can”的运用。

5、先与三名学生示范,然后请学生四人一组,仿照示例开展活动。

6、最后请部分小组展示,评出最好的三组表扬。

7、请学生用“can”造句,不少于5句。

8、请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造的句子,然后请部分学生说。

9、讨论一下希望结识什么样的笔友。

10、示范::“I want a pen friend from London.I can write to her in English.I can tell her about China.She can tell me about the UK.I can also tell her about Chinese Dancing I love Chinese dancing.”

11、请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内分享自已的想法。请学生注意相互评价“can”的运用是否正确。

课后作业:

正确抄写四会句子。

Can you speak English? Yes,I can speak some English.Can you be my Chinese pen friend? Yes,of course.This is my address in China.教学反思:

第三课

教学内容:Unit 2

I can speak French.学习任务:I can ….I like….做自我介绍。

能:讲述能力。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交笔友或网友。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汇报关于自己的朋友、笔友或网友的情况。将name ,age ,hobby ,language ,can 这几个项目分别写在黑板上,学生汇报,把学生所说的内容的填入表格。

二、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网友或笔友,但是有一些同学可能没有找到。今天,我们将认识几个新朋友,他们也在寻找笔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要给自己的笔友或网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

三、课文教学:

1、讲解生词: Sydney , Australia , Hong Kong , painting , pet , French ,candy.2、播放录音呈现SB第二单元活动1。让学生看书听录音,弄清课文大体意思。

3、让学生跟读录音,然后分角色朗读。

4、提问:“为什么Tom 不需要‘pen friend’,而需要‘phone friend’呢?讨论。

5、播放录音呈现SB第二单元活动2。让学生看书听录音,理解课文大意。

6、录音原文:

Mike :hi ,I’m Mike.I’m eleven and I’m from Sydney.I like football and swimming.Yao Tingting : My name is Yao Tingting.I’m form Hong Kong.i can write emails and stories in English.I like drawing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Jim: hello, I’m Jim from London.I’m twelve.I can speak French and English , of course!I like music and collecting stamps.Linda: Hi ,I’m from san Francisco and my name’s Linda.I can speak English and Chinese.I like dancing.painting and I love my pet dog, Alex.7、放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两遍。问学生:Who can be your pen friend ? Why ? 让学生读一读书上的文字,说一说这几个人的基本情况。

8、再放录音,让学生跟读,然后请他们试着脱离课本把这几个人物的基本情况讲述出来。

9、两人一组互相问答,运用以下语言: A:Who can be your pen friend ? B: Linda can.A: Why ?

B: Linda loves her pet dog, and I love my dog , too.Linda is American and I want to learn English from her.四、练习巩固:

1、分组根据课文的人物复述。注意“can”和“like”的用法。

2、让部分学生口述自我介绍。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3至7。

学习任务:巩固复习活动2的内容。功

能:运用语言做自我介绍。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互致问候。

2、出示卡片复习单词。

3、听活动1录音并跟读。

二、任务呈现

1、SB第二单元活动3。理解活动要求:这是一个简单的征友活动。

2、请学生在方框中画出自画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相应的信息。

3、完成后,请学生两人一组,仿照活动2进行自我介绍。最后请部分学生展示。

4、SB第二单元活动4。播放第一遍录音,请学生听句子,整体感知单词的重音和句子的重读。再次播放录音请学生,逐句跟读,体会句子中黑体部分与非黑体部分、黑体部分中画线部分与未画线部分的语音差异。最后请部分学生读句子,和学生一起根据书中的重音标注,评价展示者的朗读是否正确。

5、让学生仔细看SB第二单元活动5的图片,说一说图片中有些什么。放录音,让学生完整的欣赏,然后让学生边听边小声模仿。最后让学生大声跟唱。

6、SB第二单元活动6。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这是一个挑战活动,学生A展示自已的能力,学生B、C、D也试着展示相同的能力,对学生A进行挑战。请学生听录音,理解活动如何进行,然后四人一组,仿照示例开展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学生A的角色。鼓励学生替换活动中的能力,比如换一个动作、换一个口令或换一首英文歌。最后请部分小组展示,对拓展不同能力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后作业:

给你的笔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

四、教学反思:

Module 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Unit 1 You’ve got a letter.From New York.学习任务:Daming has got a Chinese kite and we fly it in the park.Have you got a book about the US? I can send you one.功

能:谈论自己和他人拥有的物品。

复习have got 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带领学生演唱 第五模块中的歌曲I can speak English.2、通过提问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1)Do you remember Laura ?(2)Can Laura speak Chinese ?

(3)Can Daming speak English ?

(4)Are Daming and Laura pen friends now ?(5)Does laura want to write to Sam and Amy? 引导学生作出正确回答。

二、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1、问:Have you got any stanps from China? S: Yes,I have./No,I haven’t.2、引出活动1.Have you got a book about China/the US? Yes,I have./No,I haven’t.听录音,跟读。然后小组读,个人读。

3、学习“world”.教读,个人读。

三、课文学习;

1、用挂图和录音呈现SB活动2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 Where is the letter from ? Is the letter from Daming ? What has Daming got ? What has Laura got ? 放录音,帮助学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针对“Daming has got a Chinese kite.”中的have /has got 进行讲解。如:A、I have got a kite.Have you got a kite ?

B、Yes ,I have./ No ,I haven’t.A、She has got a skirt.Has she got a skirt ?

B、Yes , she has./No ,she hasn’t.C、Daming has got a Chinese kite and we fly it in the park.大明有一只中国风筝,我们在公园里放风筝。

3、让学生跟着录音读课文。

4、让学生圈出文中出现的“have got”

5、请学生观察课文中出现的连词“and”和“but”,两个词连接的句子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顺承和转折)。让学生造句。

6、出示卡片教学“often,difficult”,并对其进行运用训练。

四、练习巩固:

1、用often,difficult,and和but在练习本上造句。

2、自由读课文。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3,4.学习任务:重点学习句子Daming has got a Chinese kite and we fly it in the park.Have you got a book about the US? I can send you one.功

能:巩固“and”和“but”,两个词连接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卡片复习单词。

2、请跟读活动2的录音。

二、任务呈现

1、Unit1活动3.请学生看图、听录音并跟读,注意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

2、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背诵。

3、Unit1活动4.请学生看图、理解活动要求:判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连词。

4、让学生完成活动4的练习,然后核对答案。

5、以Sam 和Amy的名义给Laura写一封回信。例如:“Do you want Laura to be your pen friend? Can you use chopsticks well? Have you got a book about the US?Ifnot,do you want one? Do you miss Daming?”请各小组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回信内容。

6、请各小组选一人执笔,共同完成一封回信。注意信件的格式、称谓和落款等细节。

7、请部分小组朗读回信,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课后作业:

1、抄写单词和句子。

2、请各小组进一步完善回信,并展示。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Unit 2 I’ve got a stamp from China.学习任务:I’ve got a knife and fork and chopsticks.I’ve got some stamps from China but I haven’t got any stamps from Canada.功能:谈论个人所拥有的物品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针对上一篇课文内容提问:

Where is the letter from ?

What has Laura got ?

Can Laura use them ? What has Daming got ?

Does Laura want to visit China ?

What does Laura want to send Sam and Amy ?

二、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1、让学生说出I’ve got a ….提问:What has he got ? He has got…

2、播放活动1的录音,让学生看图听,了解意思。

3、齐读,分组读。

三、课文教学:

1、用挂图和录音呈现SB第二单元活动2的内容。提出问题:

Has Lingling got a knife and fork or chopsticks ?

Has Sam got a Chinese kite or a Japanese kite ?

Has Lingling got a book about America or a book about China ?

Has Sam got stamps from China or stamps from Canada ?

How do you know ?

2、再放录音,让学生看图听,进一步理解语句。

3、出示卡片学习“knife,fork chopsticks Janpanese”.4、跟录音朗读。练习几遍后,两人一组展开对话。

5、巩固“have got”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用法和“and”及 “but”的连接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对SB第二单元活动6的游戏进行扩展练习。这是一个接龙游戏,第一名学生说出自己拥有的一件物品,从第二名学生起,先说明自己是否拥有前面一名同学所说的物品,然后再说出自己拥有的一件物品。先示范,然后四人一组开展活

五、课后作业

1、抄写单词。

2、朗读课文。

六、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3,4,5,7.学习任务:巩固活动2的句型:Have you got…and…? I have got…,but I Haven’t got….功

能:谈论自己与他人拥有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读。

2、跟读活动2的录音。

二、任务呈现:

1、活动3。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阅读澳大利亚女孩Sally征集笔友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补全句子。

2、请学生独立阅读短文,然后逐段回答一些针对短文的问提,如:“What’s the girl’s name? Where is she from?最后请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请部分学生朗读句子,全班核对答案。

3、活动4.请学生先试着读一读这四个句子,注意将调符号。播放第一遍录音,请学生先听句子,体会句子的语调。再次播放,请学生跟读,然后请部分学生展示。总结陈述句语调的规律:陈述句通常为将调。

4、学习SB第二单元活动5的韵诗。

先放录音,让学生听韵诗,从整体上把握韵诗的大意和节奏。然后请学生一句一句的跟读,向学生讲解韵诗的意思。

5、注意这首诗的韵律。

6、活动7。请学生朗读示例,引导学生增加“I’ve got a book about Beijing and Anne has got a book about New York.I’ve got a dragon kite,but Anne hasn’t got a kite.”等运用“have got,and,but”的语句。

7、先向学生展示范文,如:“I have got a friend from the UK.Her name is Mary.I use chopsticks,but Mary uses a knife and fork.She likes dancing and I like dancing too.Her school starts at nine o’clock, but my school starts at eight.I’ve got a Chinese dragon kite , but she hasn’t got a kite.I will send one to her.”

8、请学生仿照活动的示例和范文独立完成写作,鼓励学生尽量选择一位跟自已差异较大的朋友进行描述,并充分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9、请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内介绍自已与朋友的异同,并请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和补充。

10、请部分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已与朋友的异同,进行点评和指导,注意评价“have got , and , but ”运用的正确性。

三、课后作业:

1、向家人展示自已跟读模仿课文录音的情况。

2、听活动4的录音,跟读并模仿陈述句的语音语调。

3、打着拍子向家人或同伴展示本模块新学的韵句。

篇6: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教学内容:93页例1、2,94页课堂活动1、2,练习十二1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找到口算7、6加几的方法;

2、会口算7、6加几,能较清楚表达自己的口算方法;

3、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凑十法这种简便算法。

教学重难点

7、6加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花、小棒

一、复习

游戏:找朋友

10的好朋友

你会填吗?

7+=106+()+3=10

二、新授www.xkb1.com

1、出示例1图

引导学生提问题,并且列算式

7+5=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小组交流。

(1)、想:

7加几得10?

把5分成几和几?

7+3=10,10+2=12。

(2)、想:5加几得10?就把7分成几和几?5+5=10,10+2=12。

看书,你的计算方法给谁的一样?

(3)、算一算:7+47+7

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吗?

学生算后小组交流

观察:你发现了7+57+47+7的秘密吗?

老师小结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贴小花

小猪有5朵花,小猫有6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算式,

指名板书自己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全班订正。

算一算:6+6=6+8=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94页1题。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订正。

2、自制7、6加几的卡片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题。)

板书设计

7、6加几

例1:爷爷摘了7筐苹果,5筐梨。例2:小猪有5朵花,小猫有6朵花。

爷爷一共摘了多少筐水果?一共有多少朵花?

篇7: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

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

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

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教学反思:

篇8:小学6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一》

一、走进生活, 感知建模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还不完善, 好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必需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来分析, 来解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原型来设置的. 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具有生活情境化,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的, 教材中的画面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也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买铅笔的情境. 买铅笔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 所以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情境,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教材中看似简单的两只小动物在一起对话的画面, 却蕴含着一个数学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便能简单地获取一个数学信息, 即15支铅笔, 被小花兔买去9支, 那么还剩多少支呢? 这样, 学生就在一个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建模的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 为下面如何解答这道题的策略和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来计算15-9, 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铺垫, 所以对这两个数字也许就不感兴趣,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营造了一个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计算15-9是为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并且从生活中建立了15-9的数学模型.

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进行有效建模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看图, 弄清楚教材中图的意思, 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奠定了基础, 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 形成建模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才能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 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有条理性, 才能让自己的数学建模有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看到数学问题时, 连题目还没有看完整就马上开始解答, 结果造成了许多错误, 特别是一些题目的数量比较复杂, 中间有很大的跨度, 学生错误的现象更是普遍.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缺少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立数模思想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寻一条捷径, 看看哪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并初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计数棒来代替铅笔, 每人拿出15根计数棒来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建模过程. 生1:我是一根根数的, 当数到第9根的时候, 我就把它放在一边, 看看还剩下6根. 生2:我是把15支铅笔分成10支和5支, 然后拿10支来减去9支还剩1支, 再加上旁边的5支, 就得到还剩6支铅笔了. 生3:我是把要买的9支铅笔分成5支和4支, 拿15支减去5支得到10支, 再拿10支减去4支得到6支, 所以还剩6支. 生4:我是这样想的, 9加上6等于15, 所以15支铅笔减去9支还剩6支. ……

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许多学生形成了15~9的数学建模思想, 从而获取自己的解答策略. 然后, 我把这些解答方法列举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 看看哪一种解答方法更好, 更简便,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建模思想, 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策略. 所以,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个过程, 对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内化建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建模思想与解题策略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应用才能得到内化, 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模思想, 而让学生实践应用是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所以, 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思想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加以内化. 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才能更加完善.

上一篇:个人品德的自我评价下一篇:村居安全生产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