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

2024-05-11

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通用14篇)

篇1: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

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预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社交网络盛行的当下,每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无一例外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或许是因为“高考题目里只看得懂作文题目”。

▲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

@林少华(翻译家、作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微博)教授):别看我当年作文好,但这题顶好考个三本。肉豆须就懵住了。

@龙子祯:这无疑是个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文题目。

@沙河粉:你们乡下人真会玩。

▲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空间狗:出题老师绝对是马伊俐粉丝。

@花样作死:然而文章与人品并不能兼得。

@知乎大神:满分作文竟是一片空白。

相比起这些接地气的题目,去年高考作文题也不乏“洋气”的。

▲上海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广东卷: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

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

“远”。

历史烙印

其实,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是那个年代的缩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后,还在延续民国时期高考自主招生的模式。1950年,实行统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也正是在这一年,出现了建国

后的第一篇高考作文——《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1952年高校招生首次规定,实行全国统招考试,新中国高考制度正式形成,高考作文进入直接命题阶段。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这个时期内的高考作文题目,大家感受一下。

▲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60年:1。《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2。《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1961年:1。《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2。《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

▲1965年:1。《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2。《谈革命与学习》

1977年,全国恢复自1966年起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这一年,高考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6-1977年期间,中国在一个历史转折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离世……这些事情,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终身难忘的事情。

这道作文题目,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们来说,真是切身体会,高考作文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们抒怀感慨的最佳途径。

1977年的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图为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首现漫画

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高考作文命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十年代的作文题多为议论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如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等;社会话题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中,如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话题为文。

命题形式也出现了创新。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众多考生来了个措手不及。

多元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学生知识面、阅读视野得以拓宽,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画风”多变。

▲1992年: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1993年:关于“补课报酬问题”的的广播稿;

▲1995年:根据诗歌素材展开想象,写两种鸟的对话片段……

脑洞大开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进入又一个分水岭。这道作文题以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研究的事例作为材料,要求考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作文。正是这道题,标志着高考作文进入到话题作文时代。

有意思的是,当年的高考题目被拍成了电影,目前正在上映的《幻体:续命游戏》(简称《幻体》)和《超脑48小时》的题材都与记忆移植有关,也是这一年的高考作文中,当时参与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薛川东,和他的同行们一起促成了全国首批高考满分作文的诞生。薛川东回忆,当时各科都有满分试卷,唯独作文没有,大家认为这样不利于评分标准的制定。在大家的共同呼吁下,那一年的北京高考首次给了十余位学生作文满分,并在高考后选择其中几篇发在了报纸上。

此举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首开满分作文先河。此后,满分作文成为高考的一个高频词,也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分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

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贴近生活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新的社会经济体系下,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人们,日渐淡漠的社会公德、精神生活匮乏等现象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

▲2001年:《诚信》

▲2004年北京卷:《包容》

▲2004年上海卷:《忙》

▲2006年全国乙卷:以“图书阅读率下降,网上阅读率上升”为话题

▲2007年湖北卷:《母语》

▲2008年浙江卷:《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

2010年左右,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高考作文题引发了全民关注热潮,甚至有些题目取材于微博热点,如宋丹丹和编剧宋方金因为修改剧本台词而引发的微博骂战,成了2014年最难写的高考作文题。

去年全国新课标一卷的高考作文题也同样来自于微博,内容是女儿微博私信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当时警方将举报信发在微博上,赢得网友点赞,但在高考作文题曝光后,遭人肉指责。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为多元,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也对高考作文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民参与押题的时代,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难了!”有命题人员感叹道。

篇2: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

画面

一、恢复高考命题铭记时代烙印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与这场考试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者是已故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郭预衡。1977年,中央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后,亟须出高考题和改卷的老师。教育部找到当时在北师大当老师的郭预衡教授,要求他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来出高考题。当时,与郭预衡教授一起出题的还有北大、首师大的老师。教育部将他们隔离在一个宾馆里,直到高考结束。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方便考生展开写作,最终由郭预衡先生敲定成为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当年很多的考生,一直对这个作文题目念念不忘。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中青在线总经理刘学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开放式题目。她把自己在农村一年多的插队经历写进作文里,这篇作文还被刊登在了1978年2月的《人民日报》上。

恢复高考第一年,考生年龄跨度很大,高考作文更是形态各异、耐人寻味。曾参与1977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首师大中文系教授赵丕杰回忆,当年作文考得比较好的还是老三届的毕业生,但也不乏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年轻学生,出现了不少思想内容深刻的精品。参与阅卷的老师们有感于此,在改卷之余不约而同地将一些优秀作文抄了下来,编了一本作文选评,并以当年的高考题命名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在这本书收录的不少作文里还能看到工分手册贫下中农四人帮等极具特征的词汇,那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画面二、八十年代漫画首次进入作文题

恢复高考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高考作文题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作文命题也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

到了八十年代,一些哲理性的作文题出现了。有着丰富作文指导经验的北京精华学校校长赵宏凯介绍,八十年代的作文题多为议论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如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等;社会话题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中,如1985年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环境污染等,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作文题都取材真实,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命题形式也随之出现了创新。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是1996年,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后来,考虑到漫画题对学生准确审视图形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一定程度增加了作文的难度,在近年的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漫画作文题已难见踪迹。

画面三、九十年代话题作文首开满分先河

进入九十年代,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学生知识面、阅读视野得以拓宽,高考作文命题也从思想性方面进一步拓展,话题作文成为九十年代作文命题的主流。

1991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命题作文的形式,却首次要求学生以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话题,写一篇辩论稿;1992年的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这些试题的出现,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社会热点和道德问题成为那一阶段高考作文题目的主要关注点。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进入又一个分水岭。这道作文题以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研究的事例作为材料,要求考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作文。正是这道题,标志着高考作文进入到话题作文时代。

赵宏凯认为,话题作文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是一种规定表达的中心内容、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它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接下来的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将话题作文的多样性发挥到了极致。

同是1999年,当时参与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薛川东,和他的同行们一起促成了全国首批高考满分作文的诞生。薛川东回忆,当时各科都有满分试卷,唯独作文没有,大家认为这样不利于评分标准的制定。在大家的共同呼吁下,那一年的北京高考首次给了十余位学生作文满分,并在高考后选择其中几篇发在了报纸上。此举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首开满分作文先河。此后,满分作文成为高考的一个高频词,也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

画面四、二十一世纪北京特色异军突起

2002年,北京终结了十余年的高考使用全国统一试卷,开始试点高考自主命题。第一年先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尝试。那年的北京卷的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进入新世纪,考生的群体都是80后,他们张扬个性,为人、行文都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独到见解,高考作文命题也相应变化,开始从过去关注政治热点和社会热点,发展到关注人本身。

北京的高考作文有着非常强烈的北京地方色彩。赵宏凯介绍,从2004年的包容、2005年的说‘安’,到2006年的北京的符号,以及2014年的老规矩都体现出鲜明的北京特色,这些作文题审题角度相对宽泛,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开放性的命题给予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出语文教学注重传统文化考查的倾向。

这样的变化也让不少一线教师深有体会。陈经纶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张宏平是朝阳区从山西长治引进的名师,在北京工作的7年间,他一共带过5届高考生,对于北京卷的特点,感受颇深。张宏平认为,外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向内看,侧重人生感悟的考查,强调个人修为。而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则是向外看,虽然都是从学生个体出发,但更侧重对学生的学识积累、批判思辨能力的考查,体现对个性和个体的尊重。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作文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空间,有的学生谈追求梦想的经历,有的写自己努力学习感受到的快乐,有的写自己的爱好等等。当年,张宏平所带的班级里一名学生语文考了139分,作文接近满分,成为朝阳区的语文单科状元。

高考作文四步走

一篇作文从诞生到最终获得评价,大致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1步组建命题组

由北京教育考试院抽调高校专家、中学教研员组成,其中高校专家所占比例达80%。

第2步入闱命题

命题组组建后,由考试院召集到一个保密地点开始入闱命题。高考语文命题的每道试题都要求命题组所有成员参与,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命题组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入闱。

第3步题目揭晓

6月7日中午11:30,随着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当年高考作文题正式揭晓。

第4步阅卷

高考作文的未来之路

未来更多依赖命题者原创

近年来,很多作文题都曾出现过似曾相识的情况。如2010年北京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就与2009年丰台区高三期末语文统一练习中一道《仰视与俯视》类似;而去年的作文题老规矩更是与相声演员郭德纲发表在2013年的长微博神似;意林体励志小故事更是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绝对主流。

篇3:见证历史变迁的井盖

说起燃料工业部到化学工业部的转变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成立。1955年7月30日,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1970年4月1日,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与化学工业部合并,成立燃料化学工业部。1975年,燃料化学工业部分为煤炭工业部和石油化工部。1978年3月,恢复化学工业部。1998年4月,化学工业部撤销。至此,化学工业部作为一个庞大的工业管理部门完成了历史使命。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近500项重大化工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进入21世纪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现代化。在2010年,我国化学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2105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

笔者在感叹中国化学工业发展辉煌的同时也不禁感叹,1953年燃料工业部时期生产的井盖,至今依然厚实坚固,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落后,但是关系到国家建设时,讲究的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个印有“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水电建制”的井盖,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时代记忆,也是北京近代市政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据在老化工部工作多年的文亚非先生讲,他退休返聘到中国化工博物馆后,曾听馆领导提起过博物馆院内有印着“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水电建制”的井盖。有一天,在中国化工博物馆正门,文亚非无意中发现几个穿着中水电制服的工人正在撬井盖,而这个井盖表面恰巧印有“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水电建制”字样。他立即将这个情况告知博物馆藏品征集部的其他同志,在大家的一致劝说下最终将这个井盖作为藏品留了下来,这也是中国化工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后,博物馆收集到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藏品。此事过后,文亚非呼吁大家要增强发现藏品或保护文物的意识,在要搬迁的老化工企业中,一些有记忆的设备阀门、把手、工具、劳保服等都是承载企业历史的见证者,这些都是中国化工博物馆要征集的藏品。为了化工文化的传承,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有义务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积极保护文物。

顺着文亚非先生的指引,笔者注意到六铺炕一号院内,除了这个1953年的井盖外,制造于1982年和1988年的井盖和其他21世纪新制的井盖大小70多个。而印有“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水电建制”的字样的井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消磨,不但没有丝毫损坏的迹象,与周围其它年轻的井盖相比,更显得结实厚重。时光一直没有停止对世事的消磨,这块不起眼的井盖却无声地记录着一段历史。

篇4:设计盛宴,见证时代变迁

今年的D&AD大奖依旧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多个国家的作品,其中560件(含系列)作品通过了参赛资格的审核,入选年鉴(the Annual)。在初选阶段,经过30位评审的严格筛选下,只有135件作品入围(Nomination),获得角逐黄铅笔甚至黑铅笔的资格。而根据D&AD广告奖的评选制度,In-Book的作品相当于其他奖项的铜奖,Nominated的作品被认为有希望获得黄铅笔和黑铅笔,相当于其他奖项的银奖。而黄铅笔和黑铅笔分别对应金奖和全场大奖。

中国地区共有13件作品有幸入选In-Book,其中包括来自香港DDB和台湾DD共同创作的作品一件,而深圳山河水团队和台湾奥美则各自收获一个nomination名额。最终,台湾奥美凭借“薇阁旅馆——无味皂篇”摘下一支D&AD黄铅笔,成为本届D&AD大奖中国区的唯一赢家。

澳大利亚和南非在当晚捧回了他们历史上的第一根黑铅笔,获得历史性突破。美国Diller Scofidio + Renfro公司创作的环境设计作品“High Line”和苹果电脑的官网“Apple Website(Apple.com)”则瓜分了剩下的两支黑铅笔。

其中,去年横扫国际各大广告奖的“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推广活动将传奇延续到了今年,在本届D&AD中为Sapient Nitro公司再夺两支黑铅笔(整合类和直效类)。这项史无前例的大型推广活动,由澳大利亚旅游局举办。它以一支经典的广告作为开始,以“奥普拉电视脱口秀”作为谢幕演出,极大地提升了大堡礁的知名度。该活动的营销方式也在全球获得广泛关注,被大量模仿,堪称营销史上的传奇。

而今年的获奖大户则非南非广告公司TBWAHuntLascaris的“万亿元的海报”莫属,几乎今年所有已经颁出的国际广告奖中都斩获了全场大奖,D&AD也不例外。除了在平面设计类的评选中囊括一只黑铅笔外,还在平面设计类、户外类和整合类三项评选中各收获一支黄铅笔,无疑是本届D&AD大奖中最大的赢家。

而获得环境设计类黑铅笔的“High Line”,其实是一个位于纽约Inner City Park的环境设计项目。这个项目巧妙地利用了被废弃的建筑物构建了一个独特空间:在昔日纽约的高架货运铁路的路轨上,建设了一条长约2.5公里的城内公园,使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在闹市中获得了难得的融合。

篇5:家庭生活变奏曲 见证时代变迁

今年我们党迎来了她90周年大庆。回想起来,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祖国大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国力日渐强大,世界地位逐渐提高,我们群众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这一切,我深知,都来源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无比生机和活力。生活的改变与祖国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我的生活改变,也反映着祖国的变化。

家庭篇:

1969年夏天,父母结婚了,她们说记得当时收到的彩礼全是日用品。1974年,我家有了第一张全家福。

调到公社后父亲的工作照,满身的布丁说明这时的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 有的困难,我们的小家也不例外。。

国家历经磨难后重又开始了发展,父母有了结婚后的第一张合影,是在80年代了。。

80年代,生活越来越好了,家里也盖新房了。。

。86年,我们全家有一第一张彩色合影

飞速发展的2000至2010 老三件被新五件代替

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视机,多功能手机、网络等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000年,家里人购买了传呼机,2000年有了手机,大约是2007年开始流行带摄像头的手机,紧接着手机上网功能开始加强。不仅如此电脑也开始多样化,如今流行的ipad让娱乐无处不在。让人们大开眼界。

1987年,我购买了第一代黑白电视机,1998年购买了彩色电视机,2008年又买了最新式的数字液晶电视,现如今,我家电视机已经是三代同堂了。

2005年,我家上了网,有了网络,不仅开始了网购,还可轻松容易的搜索想学的知识,还能很及时的与自己想沟通的人聊天,以及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响应各种号召等,上网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0年间,老式洗衣机也被全自动洗衣机代替了。。煤球炉被干净无污染的电磁炉代替。

10年间,去外地旅游的机会多了起来,除单位组织外,自己全家只要有机会也会趁机到祖国各地转一转。北京、海南、上海、杭州等都参观了。。

我们的小县城也越漂亮

以前的老县城

现在的新城 国家篇

在这10年时间中,我们国家也是大事要事层出不穷。

2004年8月28日凌晨的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决战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刘翔这位来自上海的东方小伙子力压群雄,跑出了12秒91的成绩!平了1993年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也刷新了阿兰-约翰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纪录!成就了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2009,祖国成立60周年,那些日子我家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国的阅兵式,全家人都为中国的强大国力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而自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参赛国家及地区 204个,参赛运动员 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比赛项目。中国夺得了51枚金牌,位居第一名,全家都无比高兴和自豪。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世博会

在这辉煌期间,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可以说天灾年年有,加之病菌的变异的无常性,以及利欲攻心的人性差异化,令人痛苦悲伤的一幕不可避免,2003年非典,2005-2006年初的禽流感,2009年手足口痌,H1N1,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4.14玉树地震,2008.1广州雪灾,2009.2全国干旱,2011年染色馒头,但面对这些天灾,疾病,问题事件,党和国家更是迎难而上,全力担责,让我们更看到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团结的力量,我们国家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果断。特别是在汶川地震期间自己也积极参加了捐款捐物,尽到了自己一份责任。

汶川地震时的紧级救援工作

震后汶川县城

又见美丽新汶川

结束语:

百万雄师的长江之歌已经久远,但声威犹存;风吼马嘶的黄河之颂已经过去,但言犹在耳。90年的时间一叶孤舟已经红遍了壮美的河山。有人感叹,时间易逝,有人感叹,精神长存。

90年,90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一个长寿老人由生到死一生的时间,也是一个民族由衰到盛的时间。看似两个简单的数字,而书写的却是中国的辉煌。

云南省凤庆县老体协 李尚质 供稿 联址:云南凤庆县凤山龙泉中巷街97号

篇6:以我见证为题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见证的《三国演义》

我见证《上下五千年》中黄帝斩下邪神蚩尤的头颅时,黄金剑的炫目;见证《西游记》中电光闪耀,孙悟空一跃而起将金箍棒指向天穹的一刹那;我见证《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将长枪刺入赫克托耳身躯时手上火神赫法伊斯打造的巨盾……而《三国演义》中,我见证的是那一领红赤色的大旗,还有血雨腥风中超越生死的君臣之情……

——五丈原,中军帐中,诸葛亮躺在病榻上,呼吸沉重而浑浊。榻边,将领们焦急的呼唤丞相的名字。帐外,日薄西山,秋风凛凛,营门处矗立的依然是那一领红赤色的大旗。诸葛亮睁开眼睛环视诸将:“扶我起身……,巡视军营……。”夕阳下,秋风掠起孔明的胡须……

——白帝城,刘备兵败至此,身染重病,诸葛亮侍于榻边。“孔明啊,我自知不济,若刘禅可辅则辅,不可辅,可废而自立之……”榻边,孔明已泣不成声:“主公,汉室将兴,而主公却要撒手而去,臣谢主公知遇之恩,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卧龙岗,孔明缓缓展开地图:“使君可先取荆州为家,此兵家必争之地。西面益州,天府之国,而刘璋暗弱,可取而代之,如此可成鼎足之势,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而使君占人和,则汉室之兴,指日可待……”是夜,孔明与刘备抵足而眠,彻夜谈论天下大事,次日孔明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成为刘备军师。不久,曹军来犯,孔明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烧得曹军大败亏输,成就鼎足之势……

——五丈原,“玄德啊,如今我亦要追随你而去了,汉室将衰,孔明惭愧,未能完成主公的遗愿,黄泉之下再叙君臣之情……”冥冥中:“孔明啊,此乃天命,非你之错……”“玄德啊,主公,你为何走得那样早啊,我亦来了……”帐外,夕阳沉入山岗,一口浊痰掩盖了孔明微弱的魂息……留下的是未完成的志愿和五丈原的秋风……

——成都,人们把孔明与刘备放在一起祭祀,以纪念他们悠悠的.君臣之情……

电脑屏幕上,刘备统一了中国,刘备成为九五之尊,孔明位列百官之首,百官排班朝拜。背后是那一领红赤色的大旗,大旗上是那经久不灭的炫惑的“蜀”字……

篇7:高考满分作文600字见证

见证

夜晚,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

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的叼起一根稻草,伤心的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发行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现在,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土地有了播种机。刚有播种机的时候,我就和它赛过一场。走进田野,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欢快的扬扬蹄子,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艰难的耕完一块地,我明白了:牛怎么能跟不知道疲惫的播种机比呢?

我的兄弟们就一个个少了下来。先是一家卖了,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有了。不是卖掉,就是被杀了卖肉。不用耕地了,谁还养我们呢?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调皮的二牛、沉默的黄衣、能干的白点……到现在,整个村子就还有我们寥寥几头了。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我或许就成为刀下鬼了。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地的耕牛!

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阵风过来,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我享受地闻了闻,我喜欢这气息。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大家可以任意的挑选一头牛,牵着他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去耕地。喜欢牛的朋友可以骑在牛的身上,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主人又领来了一群游客。就是从主人开始“农家游”开始,我的同伴才有开始多了起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一头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牛也要讲营养和卫生,我以前还从没听说过。白天上山,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休息;晚上下地,陪着一群陌生人耕地。叫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这哪叫耕地,懒洋洋的走上几趟,地就到头了,把犁的歪歪扭扭,让我走都走得不舒服。

“我骑这头黑牛。”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去,黑皮。”老主人熟练的把握牵了出来。让小孩骑在我的身上,慢慢走出村子。回头望望,村子又有些变化,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

篇8:时代变迁的作文

从前,在满是泥泞的小路上,会长出一些杂草,小路的两旁树木葱茏,虽然绿树成荫,但是,虫子遍地都是,在春天,还会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蛇来,把人吓一大跳。这样的小路也不把道路分成左右两边,如果稍不小心,还会人和车一起摔进路旁边的树林子里。而在小路上的行驶的大多都是步行和骑单车,偶尔才会有钱人骑一辆小型摩托车,出行又慢又不方便。

从前,在凹凸不平的泥土上,建起一座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已经算是比较富有的家庭了。有一些家庭比较穷,就只能用几块砖头的碎片来建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房。

从前,人们要聊天,只能写信或者面对面聊,按照当时的情况,是十分麻烦的。

从前,做什么都要用人工来创造,搬砖,挑水泥,刷油漆,做大桥等等,只能用人工来完成,因为当时没有机器。

时代在变迁――现在

现在,在油亮油亮的柏油大马路上,垃圾寥寥无几,基本上见不到。在大路中间制作了一个绿化带,把大路分成两边,大大降低了撞车事故的发生。马路两旁隔两米远种一棵树,整整齐齐,很有规律,还有人专门给树木们保养,不会对人和车造成威胁。

现在,道路上的自行车越来越少,多的是汽车,摩托车,还有电动车,它们不用人用力,只要手一动,脚一踩,十分方便,速度又快。

现在,不管是在道路两旁,还是在乡村田野旁,不是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不再是危房,而是到处是高楼大厦,乡村小屋,结实又牢靠,要倒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现在,科技发达了,手机,电脑几乎家家都有,只要有手指,世界所有事情基本都能了解。有事没时间做饭,或者想点个夜宵,打开手机,什么美团呀,什么饿了么,几分钟一顿饭就有了。

现在,机器人技术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了,端茶倒水,运送旅客,餐厅服务等等,省了很多人力。

时代在变迁――未来

未来,我想,马路上一定是一尘不染,想发现一个垃圾都如同大海捞针一般,马路中间什么拦住的东西都没有,因为人们已经都会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纪律遵守到已经没有交警这个职业了!大路边上的树都是又高又大,生命力极其旺盛,这是最新发现的一种树木,通过物体复制技术才有了那么多。

未来,我想,未来的马路上一定是没有一个车轮胎碰到地上的,因为全都是磁悬浮汽车,车底下有4个发射器,可以发射出火焰,让车子飞到一定的高度,既不会太低,也不会很高。而且,人只要一坐到车上,说要去哪里,车子就会去哪里。还有,车子上装有最高级的防撞设备,是不可能撞到人的,就算撞到了人,车皮也是软的,根本伤不到人。

未来,我想,未来的房子应该是在地下的,陆地上长满了绿植,却没有一点蛇虫鼠蚁,因为,人们为了让这些动物们都具有独自生存的能力,全部放进大自然了,不依靠人类。

未来,我想,手机,电视,电脑已经成为历史,人们只要带个手套,说:“打开!”手套便会发射出一个屏幕在空中,点空中的屏幕就可以操控。

未来,我想,百分之90的工作都由机器人完成,抓小偷,救治病人,灭火,这些都由机器人完成,人们只要会说话,基本上都能完成。

篇9:时代变迁的作文

临近国庆节,浓重的节日气氛遍布大街小巷,五星红旗在路旁的电杆上迎风飘扬,在阳光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醒目。

迈进展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新中国成立xx周年苏州历史文化主题展”几个大字。展馆里,“古城缩影”板块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旧时平江路的样貌,穿过这条“老街”,一幅长约十米的《姑苏繁华图》被现代科技完美地还原出来。向右看,我们仿佛穿越历史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电风扇、电视机、自行车等物件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再看看离我们近点的,20xx年4月28日,苏州地铁一号线开通。20xx年10月16日,全国首条跨省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正式通车,速度可达140公里每小时。以前人们大都靠步行、骑自行车出行,现在我们的出行方式各种各样,汽车、地铁、电车,甚至磁悬浮列车、飞机等等,这些年新中国真的是在飞速发展着。

再向后走,就是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模拟录制室了。电脑、麦克风、测音器等先进设备整齐地放在桌子上,据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本没有这些东西,电视是黑白的,广播也经常卡段。

篇10:时代变迁的作文

周末,阳光正好,我信步踏着路旁金黄的梧桐树叶,脚下“沙沙”作响,不觉已到照相馆门口。

驻足,抬头,天青色的“光明照相馆”招牌在风中晃动。“咕咕……”屋内的两只绿皮鹦鹉在笼中跳跃着。一抹暖阳轻洒在照相馆的玻璃橱窗上,橱窗里镶嵌着纷繁精彩的照片:小小的黑白照片,色彩鲜艳的彩色照片。透过橱窗,一束阳光覆盖在门口那黄绿透红的羽毛上,闪着金光。

我轻轻地推开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躺在一张棕色、老旧的藤椅上,半眯着眼。听到推门的声响,婆婆缓缓睁开眼,笑呵呵地说:“小姑娘,拍照的吧。”起身准备拿柜台上的照相机。我摇摇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婆婆,我就是进来看看的。”忽地,里屋传来一声吼:“不照相,大中午的跑过来,不得让人安宁。”只见一位身穿灰色短袖,脚拖一双凉鞋的老头缓缓地从里屋出来,面容严肃,我在一旁有些尴尬。老婆婆带笑地嗔怪:“老头,别吓着人家小姑娘。”她朝我笑了笑,请我坐下。

我环顾已经斑驳的墙壁和陈旧的什物,“婆婆,你这照相馆有好多年了吧?”“可不,四十年喽……先开始在小巷子里,后来搬到这桥头就没再动过。”老人指着墙上一张已经有些许模糊的黑白老照片,说:“这是我和老伴儿拍的第一张照片,那时改革开放才开始,瞧,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大家刚刚能够吃饱饭。”老婆婆饱经沧桑的面庞露出淡淡的惆怅。“小姑娘过来看着这儿。”随着老人所指,我注视着几组彩色人物照,照片稍大了一些,由人们的穿着能推断是同期的生活照,仔细辨识,照片纸有些粗糙,但人们的衣服却是崭新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这是北京亚运会期间的纪念照,仔细看看,每个人胸口上都有一个盼盼徽章,盼盼就是中国国宝熊猫的名字。”目光流转,视线定在了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一张张动人鲜亮的照片,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组建了一个大大的爱心。“这是上半年大家一起去敬老院拍的,我闺女单位组织的,照片也是她拍回来。”正值午时,阳光大大方方地迈进屋内,给爱心镶上了一道金边,金色的光环里,年轻人喜笑颜开的,老人们慈眉善目的。

道别了老婆婆,推开门的一瞬间,门口笼中的鹦鹉扑棱着翅膀,嚷嚷着:“饿,饿,饿……”身后传来温厚的老头声:“好好好,拿吃的去。”

篇11:时代的变迁初中作文

曾经的童年只能在回忆中慢慢的回味了,现在只能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中,看看曾经的自己那时候是多么的天真,脸上总是带着无忧无虑的微笑,做着那些在现在看起来很幼稚的游戏,在一起玩就是朋友。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现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只有自己手工制作的玩具,比如说折纸游戏,丢沙包,玩弹珠,跳空格,抓七子等等,玩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现在这么宽裕的生活,那时候的东西很便宜,都是几毛钱都可以买到吃的东西,不像现在吃上一顿肯德基,没有个几十百把块想都不用想,那时候的我们不用为食物安全担心,现在的食物这个不好,那个出了问题,想想都觉得可怕。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多少人家有电视机,也没有多少动画片可以看,那时候的就图书馆多,没事就会去看看图书,不像现在的小孩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

那时候的我们可以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泳,可以钓钓鱼,捉虾、蟹,但现在清澈的小河没剩下多少条了,现在的小孩也不会去游泳了,当年的景象只能曾了回忆了。

时代变迁中的我们,曾经的快乐换成了忧愁,曾经无忧无虑的笑容只能伪装了,曾经的那些游戏只能留在回忆中了,曾经的曾经都成了回忆了。

现在的我们身边都是电子产品,没有原始的足迹了,现在的小孩,很多都只能在冰冷的房屋中独自玩,没有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了。

青春的路上,只留下我们曾经的足迹,岁月中,我们只是过客,有过快乐,有过忧愁,有过彷徨,有过无奈。

篇12: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当荆轲踏上了刺秦之路离开家乡时,他没有动摇,抱着一颗视死如归的侠义心;当图尽匕现遭遇失败时,他没有畏惧,流下了一滴红色的英雄泪。他是红色的,对燕太子丹赤胆忠心,成就了他红色的碎败犹荣的英雄魂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想当年力士为他脱靴,贵妃为他磨墨,受到万般宠爱的他饮酒赋诗,可当他看清当权者真正的图谋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太白是橙色的,他那飘逸的文字,深刻的感情就像那橙色在纸上表现的绚丽而多姿,清丽而爽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汩罗江边的风吹起屈原缭乱的青丝,微风散发着他香草的气味,那样的受人尊敬、爱戴,站在那里的他是那样的从容、坚定,没有一丝畏惧,因为他已无法挽救失败的局面,无法再去说服怀王,在他纵身一跃的瞬间,天空划下一道流星。他是淡蓝色的,世人皆醉,惟斯人独醒,世人皆浊,惟斯人独清,淡蓝如他,高洁而美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一手持酒杯,一手采菊花,悠闲自在。闷时,作诗解闷,聊以自趣;累时,五柳树下,斟饮美酒。“好一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他的生命充满绿色,既是天原的自然的颜色,又是他修适闲趣的生命的颜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首《示儿》表现了陆游一腔爱国之情。他虽病卧床铺,却不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沙场;他虽身住茅屋,却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他是紫色的,深沉而稳重,满腹豪情,紫色如他,内在而沉稳。

篇13:描写时代变迁的作文:小巷

那时的小巷像编织的渔网,四通八达,遍布村子,而外公门前的这一条,则是渔网中的其中一个线头。巷子都是土路,两边嵌着青瓦白墙的屋院,地上星星点点地簇拥着短草丝,走在巷子里一抬头,一方被屋顶框架的长方形清澈蓝天就映入眼帘。

我在很小的时候,曾在外公家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外公的屋门和院子门一样,都是常年敞开着的。晴天时村里的人走小巷路过,会探头进来打声招呼;瞅着要下雨了,邻家的小姐姐就顺着巷子跑进我屋里找我玩,伴随着一串哒哒的脚步声,和一串咯咯的笑声。我有时也会沿着小巷,心中默念第一个路口左拐,第二个路口右转,第三个路口直行……一直走到大伯家,拍拍他那圆鼓鼓的大肚子,嬉闹着问“西瓜熟了吗……”。

记得有一次放学,母亲很久都没来接我。眼看着日薄西山,小伙伴们也都一一被接回家去,徒留我一人。最后连幼儿园都要关门了,一对老师夫妇便牵着我肉肉的小手,领着满脸泪痕的我去了他们家。那天下了雨,微冷,但在幽暗的夕光里,两位老师那高大的身影一路上都陪着我,在潮湿的小巷中,很暖。后来母亲去老师家领我回了外公家,牵着我的手,走的是另外一条小巷。但同样的一份温暖,在不同的小巷中,同样地流进了我的心里。

时间洪荒,现在的我随父母再次回到外公家时,那里早已不再是最初的模样。外公的小院和矮房拆迁了,在那片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耸天高楼,政府分给了外公其中的两套房。小巷子变成了大马路,土村子变成了铁小区。偶尔打开房门,外面走过的也都是些面色匆匆的过客,一闪而过,雁过无痕。再去看望大伯,发现他的肚腩原来没有记忆中的那么圆,而邻家的小姐姐,则更是再没见到过。

我恍惚间想起母亲在茶余说过,当初外公村子刚被拆的时候,村子里还有个钉子户,不肯让出自己的房院。但那件事也仅是一朵小涟漪,同旧村子和旧巷子一起,淹没在了挖掘机的轰隆声里。

漫无目的地走在那座城市的大街上,处处可见崭新的房子和正在拆迁的废墟。这里的每缕空气都是那么熟悉,连路转角的那家小面馆都还存留着,在清晨冒出面汤的香气;但每寸土地却又那么陌生,新高楼一扇扇反光的玻璃窗搅乱了我模糊的记忆,坚硬的沥青路冰冷地降温着我的回忆。

曾经的小巷不见了,所剩的,是一条条宽敞的,没有呼吸的水泥路。

篇14:车的变迁高考满分作文800字

爷爷小时候,村里人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每到了收获季节,村里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拉着那用木头做的架子车往返于庭院和田野之间。古朴的架子车在乡间坎坷的小路上穿梭了一年又一年,它记载了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的历程。

爸爸小时候,村里人的生活条件好多了,自行车渐渐走进了各家各户。人们骑上自行车赶集上会,下地干活,走亲访友,想去哪里去那里,既方便又快捷。空闲时,约上几个伙伴骑着自行车去疯玩,飙车,真是“骑”乐无穷。节能环保的自行车飞转出大家的精彩生活。

我小的时候,家里买了一辆三轮车,实现了从“人拉车”到“车拉人”的伟大变化,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从此,每逢收获季节,只要听见三轮车咚咚咚一响,一堆堆花生、玉米就拉回家来,一筐筐又大又红的苹果就运回家来,_大家别提有多开心了。方便实用的三轮车记录了人们欢乐的农忙生活。

如今,一辆红色车身的摩托车早已跨进我家大门。每当逢年过节,爸爸便载着我们一家三口到处串亲戚。油门一加,疾驰而去,满载而归,一路上承载了几多风光、几多欢笑!假日里,爸爸还骑摩托车载我们去灵宝,到新合作超市购物,到桃林街买衣服,到北区公园游玩……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了,在村村通的公路上自由行驶,交织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听爸爸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不仅家电下乡了,今年连汽车都下乡了,西闫街上已经停有不少私家车了呢。我想,过不了多久,我家也会开上自己的小汽车去旅游的。听着音乐,握着方向盘,风雨无阻,多带劲!

上一篇:给老师的祝福句子下一篇:公务员_年度_初任_工作总结_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