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兵》教学反思

2024-05-12

《菩萨兵》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

崔家沟学校

秦芳

《菩萨兵》这篇课文说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带领着红军战士为藏胞春耕,最终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评,被藏胞称为“菩萨兵”。

文中写到了朱德的“两急”为: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抓住 “急坏了、怎么受得了” “赶紧、尽心尽力” 等关键词语,体会朱德总司令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充分体现了朱总司令对藏民的关爱,并把藏胞当成亲人看待。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对春耕被耽误的急切心情,弄清之所急的真正原因。边读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如“乌云遮住了眼睛”等,通过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从而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时理解的不够透彻,应该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忽略了省略号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不到位,最后还应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一说面对这样的菩萨司令和菩萨兵,藏胞们会怎样说?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藏胞对红军的感激和赞颂,更好的理解题目。总之教学不够细致,导致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这是我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请各位老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出我这节课的不足,帮助我提高,谢谢大家!

篇2:《菩萨兵》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长征”的事,按我们的一般认识来看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方面的电视剧、电影、书等还是非常多的。但现在孩子因为喜欢游戏,喜欢卡通,喜欢动画[题外话:中国还没有创造出一部动画式长征大剧],因为“长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许没有更多的信息走进孩子的大脑,了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就能把这篇文章的本质呈现与学生了。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38人,有37个人不知道朱德,1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篇3:《菩萨兵》教学反思

一、合理分组,科学分工,“兵”教“兵”顺利进行的前提

要想使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那么,合理分组,科学分工,是“兵”教“兵”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或因教学内容的难易为依据等,对本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和分工,使人人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课堂任务,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比如,Pair work结队子活动,可以安排一个尖子生带一个后进生。后进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尖子生进行较复杂的口语表达,或者中上生带一个中下生等。再如,Group work,我们可以安排一个尖子生、一个中上生、一个中下生、一个后进生四人小组,各有分工,各有任务、共同合作。还有,像用音标卡教单词,话剧表演,辩论赛、调查活动等,以竖排6-8人为一个组,也是好、中、后进三类学生搭配,并设一名组长,要求全员参与,共同进步。教师在安排座位的时候,要考虑各方位,各层次学生的平均搭配,再适时选择分组与分工,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兵”教“兵”,“兵”帮“兵”,以达到生生互动,携手共进的目的。

二、巧设预习,自主学习,扫除“兵”教“兵”的障碍

为了保证“兵”教“兵”的顺利进行,不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教学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教师最好用预案或布置预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比如,布置学生自学单词,然后汇报学法,教师要求方法可以多样,学生可用音标卡教认读,做动作加深直观印象,编顺口溜加强记忆,比较发音来辩认易同等。事实上,学生往往会在预习中,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各样有意思的认识单词和记忆单词的方法。比如,在预习left,right单词时,为了帮助记忆,学生边教单词边做动作:My right hand can write。My left hand can’t write。使学生很快分清了right和left。真可谓“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三、“兵”教“兵”,创造高效课堂

1.巧用音标卡,“兵”教“兵”学单词。自学单词的难点就是音标的认读和音节的相拼。在教单词的过程中,我先布置小组预习单词,组长负责教会每个学生单词的发音和音节的相拼,然后在课堂上汇报。

2.“兵”划短语,“兵”翻译。在学习阅读短文时,教师安排中等生划出短语,尖子生带领四人小组翻译,最后由后进生汇报翻译结果,教师再适当纠正。在他们的分工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把每篇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准确翻译,并大概归纳出文章的主旨及语言重点,逐渐地提高了每位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并加深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3.“兵”讲题,“兵”记笔记。针对练习题的反馈,我一般先做示范,后安排尖子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其余学生记笔记,逐渐地带动中等生,中下生讲题,最后到带动后进生也能像老师一样讲简单的题。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到“当小老师”的乐趣,从而更努力地想把英语学好。经过初一上学期的训练,初一下学期的练习题除了少量难题需要我适当点拨,补充外,其他的我可以适时全部放手交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解,既解放了教师自己,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4.“兵”出题,“兵”解答。每节课上课伊始,我一般会安排6-8人小组中的一位组长带领其成员出5道题,要求针对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题型不限,课前板书到黑板上,其他组成员抢答。尝试着让学生出题,不仅能让他们主动复习知识点,甚至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观察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从而导致自己不会再犯。对于答题的学生来说,他们回答的兴趣明显高于老师出的题,同时无形中提醒他们,别人都能出题了,我一定不能答错,我还是要把知识点复习好,这不愧是一个巩固教学效果的方法。

5.“兵”写作,“兵”修改。这种方法,我一般用于四人小组,先由老师命题和出示要求,然后由后进生执笔,中下生修改并补充,再由中上生修改并补充,最后尖子生修改并补充。这样一篇凝结集体智慧的文章便形成了,老师再根据各组完成的作文,挑出好的张贴在文化墙上。这种方法,绝对可以避免差生遇到作文就放弃的弊端,可以真正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兵”教“兵”顺利进行的保障

为了确保“兵”教“兵”的顺利进行,英语教师要进行合理,及时地评价,并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1.评价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即从“传授知识”转向评学生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表现有了哪些提高。2.评价的主体要从“重教”转向“重学”,即从教师怎样教转向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学的情绪、方法、速度、效果等。3.侧重于多表扬中下生和后进生,从而培养他的自信心和体验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兵”教“兵”不是让学生代替老师教学,其实质是在部分教学活动中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做出引导,点拨,评定、补充与更正。“兵”教“兵”也体现在尖子生帮助“后进生”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成为学习上共患难的朋友。这样,不仅能解决困难生的问题,还能促进尖子生、中等生的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全班共同进步。

摘要: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在知识的传播中,教师不是包办,而是随机点拨、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由“喋喋不休的讲师”转向“循循善诱的导师”。

关键词:“兵”教“兵”

参考文献

[1]刘倩.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72-81.

篇4:《菩萨兵》教学品评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菩萨兵》。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生字。其中“藏”这个字特别难写,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联系课文,由“藏”你能想到哪些词语?

生:藏族。

生:藏民。

生:藏胞。

师:藏民就是藏族的人民,为什么还会称藏民为“藏胞”呢?

生:因为藏民是我们的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师:课文中谁把“藏民”称为“藏胞”的?

生:(齐说)朱德总司令。

师:藏胞又把朱总司令带领的红军称为“菩萨兵”。(生再齐读课题)

师:藏胞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出示第9自然段,生齐读)

【评析:先复习“藏”的字形,再组词,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什么把“藏民”称为“藏胞”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朱司令对藏民的浓浓情意;读藏胞们说的话,让学生体验到藏民对红军的感激,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在课堂上弥漫开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 精读课文,深化情感

师: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红军都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点。)

师:红军都为他们做了些什么?谁来说说。

生:红军到深山去找他们,还帮助他们春耕。

生:红军为他们打扫院子,把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

师:红军为藏胞做了许多事情,当藏族同胞躲进了深山,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出示第2自然段朱德的话)谁来读?

(生读。)

师:从朱总司令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朱总司令非常地着急。

生:我能感受到朱总司令对藏民的关心 。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么多天了,藏胞住在山里忍饥挨冻,朱总司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指名读,齐读)

师:“我去找找他们吧。”那位翻译对朱总司令说。(出示第4自然段)谁来读读翻译对朱司令说的话。

生读。

师:如果你是藏胞,你能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跑吗?

生:因为我们吃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苦头。

师:你们能设想一下,藏胞都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

生:反动军队把藏胞的粮食、养的家禽都抢走了。

生:反动军队把藏胞的房子烧了。

生:反动军队还有可能杀人。

师: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其实,这些乌云是谁呀?(反动军队)所以藏胞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难怪翻译对朱德同志说:“唉……”

(生齐读第4自然段。)

【评析:“乌云”的内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想象藏胞们吃的苦头,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地化解了难点。】

师:听了翻译的话,朱总司令说——(出示第5自然段),谁来读?

(生读)。

师:从他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着急)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朱总司令的着急,读给我们听听。

师:对呀!节气不饶人哪!朱总司令很焦急。除了着急,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朱总司令不怪藏胞们跑走。

师:对!翻译埋怨藏胞糊涂,朱总司令却说——(生齐读)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师:可见,朱总司令多么体谅藏胞。谁再读?(指名读、齐读)

师:节气不饶人哪,错过了节气,藏胞来年就得挨饿。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出示第6自然段)谁来读?

师引读:

因为藏胞躲进了深山,所以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女生接读)

为了不让藏胞来年挨饿,所以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男生接读)

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所以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全班接读)

师: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出示第7自然段)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是怎么春耕的?(出示: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

生:他们有的翻土,有的播种,有的施肥,有的浇水。

师:翻土的战士尽心尽力地翻土,播种的战士——(生齐说:尽心尽力地播种),施肥的战士——(生齐说:尽心尽力地施肥),浇水的战士——(生齐说:尽心尽力地浇水),一个个干得真起劲,争先恐后,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评析:从“尽心尽力”、“热火朝天”这两个词语中,学生读出了士兵们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劲十足,读出了红军是真正把藏族同胞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

师:几天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出示第8、9自然段)藏族同胞为什么要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生:因为他们将信将疑。

生: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

师:如果说红军是“菩萨兵”,那么,反动军队就是什么样的兵?

生:像魔鬼一样坏,叫魔鬼兵。

生:恶狼兵。

生:土匪兵。

【评析: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通过对比,红军高大的形象令学生景仰,反动军队丑恶的嘴脸让学生唾弃。】

师:藏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怎样的话语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一段话。

生:朱总司令,你们帮我们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土地整得平平展展,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生:我们以前被反动军队糟蹋怕了,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我们就吓得躲起来了。没想到你们是大好人呀!

生:朱总司令,谢谢你们帮我们春耕,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帮我们种地。这样,我们来年就不会挨饿了,你真是菩萨一样的司令,红军就是菩萨一样的兵啊!

师:所以,当藏胞们看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时,感激地说——(生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师:所以,当藏胞们看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感激地说——(生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师: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生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师:菩萨在藏胞的心中是救苦救难的,普度众生的人,这就是藏胞给红军的最高赞誉。(生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师:同学们,我们还记得,朱总司令在春耕动员会上,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出示)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红军在这里播下了种子,红军还想让藏胞们知道什么呢?

生:红军还想让藏胞们知道他们不是反动军队,不会抢东西,烧房子。

生:红军还想让藏胞们知道对他们的关心。

师:红军的所作所为,红军对藏胞的关心,也如同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齐读)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师:这芽、这根、这花、这果不就是藏胞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吗?(生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师:像朱德、像红军这样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就是“菩萨兵”(生齐读课题)

【评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是全文的中心句。一次又一次地读,一咏三叹,循环往复,紧扣着文章的中心,紧贴着文章的重点,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铭刻了藏胞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铭刻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篇5:菩萨兵教学反思

一、注意背景的补充

上课前,为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体会“军队”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鱼水深情”的含义。在课堂上,我简述红军长征背景,补充这段资料,让学生知道红军为什么会到藏族地区,也能体会历程的艰辛,对理解“休整”一词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意重点语句的教学

师:为了抓紧春耕的时间,第二天,在帮助藏胞春耕的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地种好,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由读一读朱总司令的话,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说:“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课文的重点理解内容,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对于理解课文主题,理解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红军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种,种子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说的是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另一层意思是说红军在藏民居住区的所作所为,红军爱民的形象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里,从而会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没有费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层意思的时候有点卡壳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着急,课文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本应该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层的意思应该很自然啊。我又一想,这些还都是些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先将这个“难点”暂时“丢在一边”。在孩子们体会到藏胞的态度转变,通过表演走进了藏胞心里之后,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处理要灵活

篇6:《菩萨兵》教学反思

一、朗读文本,在人物语言中感受朱德急藏民所急,想藏民所想的品质: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说了三次话,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三句话,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时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觉得这样有目的的放手读,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

二、填补空白,引发想像,进行说话:

1、在体会士兵爱民行动中,我抓住“热火朝天”引导学生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看到了士兵们在忙碌地耕种:翻地松土的、插秧的、浇水的……;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劳动时累得发出了“哼哼哟哟”的声音,也好像听到了战士们开心的唱歌声。

2、在最后一段藏民们由衷地说出 “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我让学生想像说话,藏民还会对红军说些什么?感谢之情,报答之语,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都说了出来,晓颖是这样说的:

村长代替全体村民说:“红军战士们,你们是真正一心为我们着想!以前认错你们了,真是深感歉意啊!你们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我代替全体村民向你们深鞠一躬!我们藏民永远支持你们!红军万岁!朱德万万岁!”

3、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想像:藏民们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通过对比,从侧面感受红军战士对藏胞们的关爱。

篇7:《菩萨兵》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课前,我让孩子去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了解,给学生创造一个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语言文字。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的深层含义。对“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两层含义,以及“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也比较快。

原本我以为这节课会很枯燥,没想到,课堂上也擦出了“火花”,当一个孩子谈到“乌云遮住了眼睛”这句话,“乌云”就是天上的乌云,特别黑,让藏胞看不清楚时,立即有许多孩子举起手,反对他的意见,并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让我觉得很欣慰。

篇8:菩萨兵教学反思

篇一:菩萨兵>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大量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教学时,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资料的补充

在第一课时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些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红军会到藏民居住地区去,以及他们长征途中是如何的艰辛。这能帮助学生对“红军”的形象有个大致的把握,也为学生理解红军与藏帮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这种“鱼水情”做下铺垫。

二、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的话语是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自己说说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体性。而他说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补充藏民的生活信仰

藏民大多数是信佛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所以菩萨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藏民把红军比作他们最崇敬的人,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补充了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更会水到渠成。

四、与现实相联系

我将红军这种一心为民的形象与当代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系在一起,这更是与“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相呼应。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红军为民着想的这条主线的体现得不是很明晰,我太注重点的把握了,从而忽视了整体性的东西。

二、对学生的一些回答缺乏评价性的语文。

三、作业设计不周详。我的有个作业是:>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但在做这个作业之前应该教学时有所铺垫,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说说当藏胞看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和整治得平平整整的土地时会对红军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比较顺手了。

四、板书设计应更清晰明了,能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篇二: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这篇课文说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带领着红军战士为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评,被藏胞称为“菩萨兵”。

文中写到了朱德的“两急”: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我紧紧抓住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对春耕被耽误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边读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如“乌云遮住了眼睛”等,通过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从而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在读的过程中,我又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们回家后看到春耕没有被耽误之后的心情和感动等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时遇到了难处,对于种子和省略号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

篇三: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这篇课文说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带领着红军战士为藏胞春耕,最终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评,被藏胞称为“菩萨兵”。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那就需要孩子有较为丰富的课外积累。所以,我和学生都查阅了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了解了为什么红军会到藏民居住地区去,以及他们长征途中是如何的艰辛。这就帮助学生对“红军”的形象有了大致的把握,也为学生理解红军与藏帮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这种“鱼水情”做下了铺垫。

有了这些铺垫,针对这篇课文,朱德总司令的话语便是教学的重点了。我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理解朱德的“两急”: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自己说说体会,充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另外,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我还及时补充藏胞的信仰,让学生明白藏民大多数是信佛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所以菩萨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藏民把红军比作他们最崇敬的人,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补充了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更会水到渠成。

篇9:《菩萨兵》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大量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教学时,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资料的补充

在第一课时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些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红军会到藏民居住地区去,以及他们长征途中是如何的艰辛。这能帮助学生对红军的形象有个大致的把握,也为学生理解红军与藏帮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这种鱼水情做下铺垫。

二、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的话语是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自己说说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体性。而他说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补充藏民的生活信仰

藏民大多数是信佛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所以菩萨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藏民把红军比作他们最崇敬的人,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补充了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更会水到渠成。

四、与现实相联系

我将红军这种一心为民的形象与当代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系在一起,这更是与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相呼应。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红军为民着想的这条主线的体现得不是很明晰,我太注重点的把握了,从而忽视了整体性的东西。

二、对学生的一些回答缺乏评价性的语文。

三、作业设计不周详。我的有个作业是: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但在做这个作业之前应该教学时有所铺垫,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说说当藏胞看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和整治得平平整整的土地时会对红军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比较顺手了。

四、板书设计应更清晰明了,能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篇二:《菩萨兵》教学反思

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课前也布置学生找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学《菩萨兵》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的补充

上课前,为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体会军队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鱼水深情的含义。在课堂上,我简述红军长征背景,补充这段资料,让学生知道红军为什么会到藏族地区,也能体会历程的艰辛,对理解休整一词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意重点语句的教学

师:为了抓紧春耕的时间,第二天,在帮助藏胞春耕的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地种好,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由读一读朱总司令的话,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说: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课文的重点理解内容,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对于理解课文主题,理解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红军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种,种子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说的是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另一层意思是说红军在藏民居住区的所作所为,红军爱民的形象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里,从而会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没有费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层意思的时候有点卡壳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着急,课文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本应该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层的意思应该很自然啊。我又一想,这些还都是些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先将这个难点暂时丢在一边。在孩子们体会到藏胞的态度转变,通过表演走进了藏胞心里之后,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处理要灵活

尽心尽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进行了铺垫,问学生:你们在做什么事会尽心尽力或者什么情况下应该尽心尽力,用谈心的方法教学,如果学生能够答上来,那么造句也会水到渠成了。

篇三:《菩萨兵》教学反思

《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让学生忘记那段历史。现在,也有好多历史家研究长征,更客观地评估长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笔,重新写起长征。长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了。从我们读书时,课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这一素材。写这一思考,我用红军+长征在百度中搜索,搜索到217000条信息,这足以说明长征是一门课程,是一门中国人要学的课程。苏教版在三年级下册首次将长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领学生读长征,研究着长征。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长征的事,按我们的一般认识来看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方面的电视剧、电影、书等还是非常多的。但现在孩子因为喜欢游戏,喜欢卡通,喜欢动画[题外话:中国还没有创造出一部动画式长征大剧],因为长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许没有更多的信息走进孩子的大脑,了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就能把这篇文章的本质呈现与学生了。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38人,有37个人不知道朱德,1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靠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还是可行的。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读了,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篇四:《菩萨兵》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抓住插图、品尝头尾,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

篇10:苏教【三语】《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是描述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去体会朱总司令及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教学设计理应抓住一个“情”字入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菩萨兵》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文中的一些句子,含义比较深刻,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还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例如 “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通过朗读、想象等理解课文内容,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紧扣课题,从整体入手。

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是能否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一环节就是从复习旧知开始,紧扣课题,从整体入手,抓住“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这一情感主线 从对话开始(主要抓住朱德说的话去分析体会)。课文刚开始通过结合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去体会国民党反动派最老百姓的残害。再抓住朱总司令的心情去分析他所说的话,朱总司令在为老百姓着急什么?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及老师的表情、体态语进入文中的情境,去体会朱德的内心和所想。学生有些感悟了,而后让学生通过从内而发的感情去朗读话语。理解课文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接受美好感情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去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紧扣朱德司令的话,引导体会他对藏民的关心。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

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边读边找出体现朱德司令着急担心的词句,多读读,多品品,揣摩人物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再次交流。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反问句想象藏民在深山中的生活,紧扣“这么”、“还在”、“怎么受得了呢”朗读体会由于长时间待在深山里,吃住条件十分恶劣,朱德担心藏胞受不了。接着紧扣感叹句,引导学生揣摩朱德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朱德司令对藏胞的无比关切。从而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司令的着急与担心。交流到第五小节时,我先抓住“怨不得”,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朱德司令表现出的深深的体谅。接着紧扣“节气不饶人”、“赶紧”、“抢”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朱德司令急藏民所急,想藏民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再次让学生联系上文交流藏民躲的原因,从而过渡引出翻译的话:“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

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乌云遮住眼睛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藏胞是因为不了解红军,把红军当成了反动军队才会躲进深山。文章中朱总司令说的这三句话含义深刻,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义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个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找句子,看看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如何;第二步是,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感受朱总司令和红军的菩萨心肠。由“长征”这一背景和朱德、红军战士本该休整一段时间这一特定的时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菩萨似的心肠,关心藏民疾苦,就像菩萨一样有着救苦救难的心肠。让红军像菩萨一样的为民着想的形象深入学生的脑海。

三、“生活化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 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藏胞看到干干净净的院落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说话的”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学生把自己定位成藏胞的小孩子、姑娘、老爷爷等等,说话的语气,表演的神态,活灵活现。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表演,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的资源。维果茨基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

作意识。” 在此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藏胞激动的心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在这样 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

四、深化主旨,拓展延伸。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我找了长征的图片及诗歌《长征》,声情并茂的给孩子朗读,还准备了诗歌《我们共产党人》,让共产党人处处他人着想的思想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

篇11:菩萨兵教学设计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写藏胞,着重写藏胞前后的不同表现,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反映了红军的菩萨心肠。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多音字“挨”,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

设计理念:

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就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研读,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

首先本课的课题就很值得关注,首先它是重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它也是难点,“菩萨兵”一词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可能不大理解,读懂课文应从读懂课题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围绕“菩萨兵”展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首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同文本进行亲密地接触,然后让

学生自己试着体会人物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情,独立自由地朗读,在大家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关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思路:

一、抓住中心,整体感知

从课题入手,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引导学生理解“菩萨”的含义,指导学生读书,读出藏胞对红军的感激之情。

二、抓住词句,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进行合作探究:藏胞这么称呼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的具体原因。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关心。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通过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课外延伸,升华感情。

注意课外延伸,着重引导学生想象秋收之时,藏胞心里会说出怎样一番感激的话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替藏胞写一封感谢信,从而进一步感悟军民的鱼水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紧扣末句,理解全文。

1、朗读体会“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2、从哪儿看出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圈划相关语句。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研讨。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如下句子:

句1: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着急、担心、关切)

句2:朱总司令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句3: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大家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3、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这样做了,藏胞有什么反应呢?

(1)指导朗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体会藏胞的感激之情。

(2)那藏胞以前见到红军又有什么反应呢?学生圈划语句。

(3)全班交流,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如下句子:

句1: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着急、担心、关切)

句2: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责怪藏胞)

4、再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看图说话,并提出假如你就是藏胞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对红军说出一番怎样的感激的话语呢?假如你是红军又会对藏胞说什么?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让学生上台表演,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

三、总结课文

1、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2、让我们也满怀着感激把课文读一读。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根据时间分段复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写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尽心尽力”、“干干净净”等词语。

3、课后延伸:代写信,悟感情。

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板书设计:

10、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

上一篇:美德征文通知下一篇:汉字听写大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