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2024-05-07

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篇1: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鸟 岛 之 旅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

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探究

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运用“直接从十位算起”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优化的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新课(等船)

1、师:同学们大家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变绿了,小树发芽了,外面的景色真美!

瞧!震华小学二年级小朋友正准备坐船去鸟岛呢?

2、趁船还没来,我们来做做口算练习:

43+50= 65+20= 39+40= 67+30= 82+5= 37+6= 46+8= 65+3=

1(共6页)

3、出示主题图,船来了,二年级的同学们站在码头上正准备上船。

二、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如何乘船)

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

师: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收集信息:

生1:有4个班,各自的人数是23人,31人,32人,39人 生2:他们要去鸟岛玩

„„„„

2、筛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筛选信息并板书班级以及各自人数:

1班 2班 3班 4班 23人 31人 32人 39人

师:根据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数学问题?(1)独立思考(2)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船上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B、这么多的同学一共需要几条船? C、四个班的人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

师:如果只有两艘船,2个班坐一条船,我们可以怎么安排?(3)讨论解决问题策略,老师进行及时归纳梳理:

方案一: 1班和2班坐一条船;3班和4班坐一条船

方案二: 1班和4班坐一条船;2班和3班坐一条船 方案三: 1班和3班坐一条船;2班和4班坐一条船

3、添加条件,确定研究主题:

师:我们知道每种交通工具都有他最大的承受能力,这条船也不例外:

每条船限乘68人(板书:限乘68人)。

(1)明确“限乘68人”所表示的含义,最多不能超过68人。(2)确定研究主题

师:以上3种方案是否都行呢?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分组来研究这三种方案。

2(共6页)

三、探究算法,学习新知(准备乘船)

1、分组自主探究三种方案,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六个小组分工合作,列出算式

第一小组,解决1班、2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第二小组,解决3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第三小组,解决1班、3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第四小组,解决2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第五小组,解决1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第六小组,解决2班、3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2)静静地思考,写出得数,并把方法简单地写在本子上。

比一比,谁想得方法多?

(3)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4)写好的小朋友,跟伙伴交流一下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2、读懂活动要求,列出各自的算式并让学生明确自主探究的方向是: 研究“ 23+31=? 32+39=?”等有多少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5、分组汇报交流: 第一组:23+31=? 主要有以下几种算法:

A、20+30=50 B、23+30=53 C、20+31=51 D、笔算

3+1=4 53+1=54 51+3=54 50+4=54 师:以上几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第二组:32+39=? 主要有以下几种算法:

A、30+30=60 B、32+30=62 C、30+40=70 D、笔算 2+9=11 62+9=71 70+1=71 50+11=71

3(共6页)„„

师:当我们口算的时候,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讨论后,擦去笔算竖式)

6、算法的初步优化:这么多的方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之后发现,以上的方法都是从十位算起,进一步感知“直接从十位算起”可以提高口算的速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把其中的一个加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加数先加上这个整十数,然后再加上一位数。

把其中的一个加数分解成两部分,用另一个加数先加上其中一部分,然后再加上另一部分。

7、通过口算我们发现:

方案一:1班和2班可以合乘一条船吗?3班和4班可以合乘一条船吗?

方案一不可行。

方案二:1班和3班可以合乘一条船吗?2班和4班可以合乘一条船吗?

方案二不可行。

方案三:1班和4班可以合乘一条船吗?2班和3班可以合乘一条船吗?

这三种方案中哪种方案最好?方案三。当然方案

一、方案二也可以修改调整,变成可行的方案。

板书:方案一: 1班和2班坐一条船;3班和4班坐一条船;

23+31=54(人)ⅴ 32+39=71(人)ⅹ 方案一不可行。

方案二:1班和3班坐一条船;2班和4班坐一条船

32+23=55(人)ⅴ 31+39=70(人)ⅹ 方案二不可行

方案三: 1班和4班坐一条船;2班和3班坐一条船

23+39=62(人)ⅴ 31+32=63(人)ⅴ 方案三可行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鸟岛之旅)

4(共6页)同学们按照方案三乘船,很快来到鸟岛。刚上鸟岛,他们面前出现一道关口:

1、第一关,口算练习:猜一猜小羊下面藏着几

要求学生想出答案就举手,并要求学生尝试从直接从十位算起。32 + 14 = 43 + 38 = 18 + 12 = 58 + 13 = 35 + 44 = 18 + 56 =

2、同学们继续往前走,前面又出现第二关,两片绿叶上的数相加算对了,就能让花儿开得更美丽。

+ 36 = 53 + 38 = 26 + 28 = 26 + 22 = 75 + 21 = 75 + 25 =

3、第三关,请根据小鸟身上的算式,送小鸟回家。

17+58 36+32 27+54 51+24 39+29 33+4□

81

4、快乐的时间过得真快啊!要到了和鸟岛说再见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来到鸟岛商店,准备买些纪念品。多媒体出示,四种纪念品单价分别为18元、46元、15元、25元。

(1)老师想买一本鸟类百科全书和一幅花鸟图,一共要多少钱?(2)明明想花最少的钱,买三件不同的纪念品,至少要多少钱?

五、回顾总结

时间到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岛,原路返回。这次去鸟岛春游,你有什么收获?

口算方法

乘船问题

解决方法

最好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都能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016-05-06 5(共6页)

篇2: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传统教材总把笔算划为独立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到计算的熟练。而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这一要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教学设计中,从解决问题导入。我们从四个班乘车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二(1)与二(2)和二(3)与二(4)可合乘一辆车,那你还有什么不同的乘车方法?怎样列式?可以得出另一个算式:36+35。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上的文本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在学生理解算理后,看能否解决前面的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笔算,改变了原来从枯燥的算式到算式,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想学。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二、把笔算、口算、估算教学融为一体,比较中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两位数加、减两位的笔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笔算时,我把口算、笔算与估算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先猜测一下36+35可能是几,当学生猜测是71时,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这时出现有用口算的:①36+30=66,66+5=71;②30+30=60,6+5=11,60+11=71。……还有列竖式的,不过没有进位点,估计是先口算后再写上去的。这时,正是引导学生学习笔算的最佳时节。我就问:那么笔算到底该怎么算?……,当有同学出现“611”时,马上有学生反驳,刚才口算是71,不可能是“611”,从而认识到进的“1”不能写在横线下。教师从中指出:为了不忘记进上来的“1”可在线上点上进位点。这样把几种计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学会笔算,也大大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三、借助小棒操作,理解笔算算理

当提出用笔算,个位加个位6+5超过10怎么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小棒的操作过程揭示其进位的.方法,把11根扎成一捆,3捆加3捆再加1捆得7捆,所以是71。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表示出来,由此学生真真理解“为什么要进”和“怎样进”的问题,从而明确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四、练习的针对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提高学生计算素养。

在练习设计时,我们针对部分学生易混淆的进位与不进位,设计了填得数十位上是几的专项训练和你也来出几题今天学的题型考考你的同桌,既巩固所知识,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计比较灵活的题,如思考题,照顾互学有余力的同学。

课后学生作业反馈大多数学生计算正确较好,但因课堂上教师说了一句“为了不忘记,点上进位点”,大部分学生没有点。可正因为没有点,学生的错误也出现在此。因此,以后在上新课(学生刚接触),教师的课堂用语还应考虑周全,应指出今天我们还刚学,为了不忘记进上来的“1”,应该都写上,这样也许会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正确率。

篇3: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 ,体会估算的价值 ,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亲爱的同学们,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看哪些动画片? 《熊出没》喜欢看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在家喜欢看的动画片。

师:知道《熊出没》里经常出现的人物有哪些吗?

生:熊大、熊二、光头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熊出没》,熊大、熊二、光头强三位主要人物都登场了,看看谁最厉害。

课件出示情景图:

2.新 课探究

(1)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师追问:我们怎么知道熊大、熊二、光头强他们三个谁厉害,谁摘得最多? 猜猜看。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

生1:光头强最厉害,因为它比熊二多摘了28个,熊大比熊二才多摘了23个。

生2:我要算出光头强和熊大分别摘了多少个才知道。

生3:……

师继续追问:那么想知道光头强和熊大各摘了多少个吗?

师出示问题:

1熊大摘了多少个?

45+23=____(个 )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试着估计结果的大小,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组员发言。

师:每组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1:比60要多。

生2:应该不到70。

生3:……

师:怎么估的? 说说你的方法。

生1:40+20=60,而45大于40、23大于20;所以比60要多。

生2:40+20=60,5+3=8;所以不到70。

生3:……

师:那谁能快速地说出它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学生举手回答:45+23=68。

师1:请你说一下你的方法,好吗?

生1:40+20=60、5+3=8;60+8=68。

师:是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不是这样做而听懂的同学也请举手。

师继续问:其他同学还有另外的方法吗?

还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2:40+23=63;63+5=68。

生3:45+20=65;65+3=68。

生4:个位上5+3=8,十位上4+2=6,合起来是68。

……

可能有学生说成:5+3=8,4+2=6,等于68。

可适当追问:“4”和“2”各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 说4+2合适吗? 应该怎样说? 可让学生把正确的口算过程再说一说。

老师根据举手同学的多少判断每种方法懂的同学有多少,再确定怎么引导和讲解,如果懂的同学多只需稍作提示即可。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想到用不同的方法口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同学们的方法叫“拆数法”,把两个加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合起来。或者是拿其中一个加数来拆成两部分,然后再相加。用这些方法(拆数)使口算变得又对又快。

(3)继续探究。

2光头强摘了多少个?

45+28=____(个 )

师:这一题会算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

如出现45+30=75,75-2=73,这种算法教师给予适当说明。28非常接近30,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30相加 ,再去掉多加的2就可以,这种方法叫凑整,所以在口算的时候,方法不止一种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

(4)初步感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

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师:上面两道题口算的思路相同吗? 口算时,哪一道题感觉困难些? 主要难在哪里?

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3.教学“试一试”

1口算

82+7= 66+9= 64+6=

32+50= 26+40= 14+50=

2口算

32+57= 26+19= 14+56=

23+36= 28+63= 25+62=

25+69= 26+42= 38+44=

3先说说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4+14= 38+54= 69+25=

49+37= 26+29= 32+45=

4.课 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篇4: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篇5: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张吉林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中,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是教学的教学的难点。

由于竖式的用法在以前的学习中部分孩子已经接触过,所以我就让学生在解决“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时自己列出算式,然后让生对自己列的算式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到“为什么个位上满十后向十位进一”这个问题。虽然学生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清楚为什么要向十位进一,为了进一步突破进位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这一环节,让生通过摆小棒体会个位上满十后向十位进一道理。接着又用课件展示在计数器的一个数位上不能拨出10个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其中的满十进一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这时学生再进行相应的联练习。用火眼金睛那道题让学生明白进位的重要性。再用章鱼那道题巩固孩子的计算,达到巩固重点的目的。从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孩子掌握了,只是有个别孩子粗心出现了错误。但有个别孩子不是错在不明白算理和计算方法上,而是出现看错数、看错运算符号等问题。可见,他们有多粗心、马虎。

这节课优点是环节设计的比较巧妙,环环相扣,能够很好的连接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缺点是教师的语言缺乏发感染力,没有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好,所以我也没有太高的热情,导致这节课给人感觉气氛不活跃。

从教学知识上讲本节课的缺点是没有强调进位的1应该写在十位数字的右下角。而学生大部分写在十位数字的下面,若写的太大了就成了第三个数字。

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忽略了学生现在的接受方式一般是直观再抽象,所以一些同事建议把列竖式放在摆小棒的后面,同事们说这样学生容易接受。这与我的设想有很大的出入。我本来是想用摆小棒和用计数器的展示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但是同事们都理解为是竖式的书写打下的基础。

篇6: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 * * * * * * * * 2018年7月11日(总第1套)* * * * * * * * * 1.42 + 15 =

2.7326 =

5.71 + 14 =

6.9359 =

9.43 + 40 =

10.8067 =

3.94 + 33 =

4.7721 =

7.10 + 91 =

8.6420 =

* * * * * * * * * 2018年7月13日(总第3套)* * * * * * * * * 1.43 + 32 =

2.8362 =

5.69 + 19 =

6.3572 =

9.+ 70 =

10.9023 =

3.96 + 11 =

4.4422 =

7.40 + 68 =

8.2073 =

* * * * * * * * * 2018年7月15日(总第5套)* * * * * * * * * 1.75 + 41 =

2.9265 =

5.69 + 26 =

6.5340 =

9.49 + 90 =

10.6839 =

3.82 + 88 =

4.7666 =

7.30 + 77 =

8.7058 =

* * * * * * * * * 2018年7月17日(总第7套)* * * * * * * * * 1.52 + 38 =

2.7328 =

5.+ 79 =

9.85 + 80 =

6.4970 = 10.3034 =

3.17 + 53 =

4.8967 =

7.60 + 46 =

8.8833 =

* * * * * * * * * 2018年7月19日(总第9套)* * * * * * * * * 1.65 + 43 =

2.5643 =

5.49 + 22 =

6.8825 =

9.+ 20 =

10.9846 =

3.47 + 45 =

4.6157 =

7.20 + 76 =

篇7: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这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加法运算,包括不进位加和进位加两大课时,在讲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大部分同学由于暑假已经预习过,所以掌握的还不错,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比如在列竖式时,部分同学数位不对齐,当其中一个加数是一位数时,有同学不认真或者是不仔细就将其写在十位下面,或者写在十位与个位的中间,所以关于这一点需要加强,还有一种现象,在作业本上写竖式,由于作业本上有横线,学生在列竖式时就不画横线了,忽略了竖式横线表示等号的意义。再有在做练习时,很多学生计算错误,该进位的不进位,不该进位的进位了。所以对于这一点还是需要强化练习。

对于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交流,引导学生从列竖式对位、计算顺序、进位等方面加以归纳汇报,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归纳总结,淡化了计算法则运算规定的文字表述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总结笔算法则,实际上是促进学生对100以内加法计算过程及其方法的理性认识。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同学们来说通常有一定的难度,应当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交流,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篇8: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师:小朋友,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什么书呢?有没有小朋友喜欢读数学书?数学书怎么读呢?读数学书还真有学问呢!它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一起来读数学书,好吗?学生:好!

[设计意图:学会读书是正确理解、合理创新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情景图,学生自己读图。思考:你们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一共”表示求什么?(2)指名读题中要求的问题。思考:看到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想的?(3)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你们的同桌。(4)学生尝试列式。(5)出示23+22,学生自己校对。

2.学生回忆,小结方法

(1)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习例题的?(2)小结:先读题,理解题意,再读题目中的条件,可以求什么?然后读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样?这就是读数学书常用的一种方法——边读边想。

教师板书:边读边想

学生理解:“读”是指读什么?“边读边想”是什么意思?

“边读边想”就是说,我们读数学书时,一边读,一边要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它为什么要这样说?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题目读好了,想明白了,就可以尝试列算式计算,最后还要检查列式是不是正确。如果列式错误,就要找找错误原因,或者和老师、同学讨论,这又是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议。

教师板书:边读边议

学生理解:“议”就是指“讨论”,“边读边议”是什么意思?

“边读边议”就是说读书时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讨论。

3.算式列好了,

就可以尝试着算一算了,这又是一种读数学书的方法——边读边算。(板书)也就是说,读数学书时,不能先去看答案,一定要先自己动动手,想办法算一算。

(1)这道题该怎样算呢?学生动手尝试。(可以借助小棒或计数器)(2)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介绍书上算法。

方法一

第一种算法:出示书上小棒图。你们能看得懂吗?和谁的想法一样?再说说怎样用小棒来计算。第二种算法:出示书上计数器图。你们能看得懂吗?和谁的想法一样?再说说怎样用计数器来计算。比较上面两种算法,有相同的地方吗?这两种算法都能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出示:20+20=40 3+2=540+5=45小结:刚才,我们又用到了一种读数学书的方法——边读边比。

“边读边比”就是说,读数学书时,可以比较前后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掌握方法。

方法二

出示:23+20=43 43+2=45教师问学生:你们能看懂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儿的20和2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22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20+2”的算法学过了吗?“43+2”呢?小结:这里把新知识转换成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是学习数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我们学习新知识时,也可以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

方法三

教师出示竖式:你们见过这样的算式吗?它有个很特殊的名字叫竖式。教师告诉学生:不要小看这竖式,我们以后会经常和它见面,好多题目用竖式来计算就会很简便。所以,你们希望和它交朋友吗?那好,作为朋友,我们应该先记住它的样子。教师要求学生学写竖式。先写一个加数“23”,有没有发现与以往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分得开些)再写“+”,写在哪?再写“22”,该怎样写呢?为什么?然后划条横线,横线要用直尺划,划得比竖式稍宽一点就行了,最后开始加。教师让学生试加。然后,教师问学生:是怎样加的?先算几加几?2写在哪儿?为什么?再算几加几?4写哪儿?为什么?(引导学生依据方法一来思考)最后提问学生:有不同的加法吗?比较两种加法,不同在哪?(一个从个位加起,一个从十位加起。)(肯定两种算法,告诉学生究竟哪种方法更简便,以后会研究)。

4.学生回忆,小结方法

(1)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23+22”的计算方法的?(先自己想办法算算,再看书上是怎样算的。)(2)小结:看数学书时,一定要先自己动脑想办法,然后再看书上是怎样想的,看书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己没想到的方法。遇到像竖式这种从没见过的计算方法,除了要仔细观察它的格式、样子,还应该自己试着写一写,把它的样子记住。这里我们又用到了读数学书的一种方法——边读边记。就是说读书时,遇到要记住的东西,要想办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流程打破了一般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师灵活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站在教材编写的角度告诉学生,书上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以教师的身份带领学生一起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不时地和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从学生的视角读教材,并设计合理的引领阅读的方法。]

三、巩固与拓展

1.完成“试一试”

(1)教师出示竖式的书写格式:同学们记住了吗?请大家用竖式计算“43+31”。(2)反馈做法:(出示竖式的计算过程)你们是这样列竖式的吗?说说:是怎样计算的?“31”中的“3”和谁对齐?“1”和谁对齐?“4”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7”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完成“做做想想3”

(1)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说说错在哪?(3)你们认为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1”和“想想做做2”

(1)学生快速完成。(2)校对。(3)你们觉得竖式计算这种方法怎么样?

篇9: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口算。

8+6 45+7 1+5+1

3+8 69+4 2+6+1

5+7 47+8 3+4+1

2.用竖式计算。

53+21 6+22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師: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16。(板书:34+16)

师:34+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用竖式计算,先算什么?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用竖式计算加法,从个位算起。如果从十位算起,方便吗?为什么?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略)

篇10: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学生的年龄较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进行练习课的时候,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适时的激励评价,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智慧星,在我们看来多么简单的东西,但是孩子如获至宝,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了他们几天的情绪。这部分知识比较难,而且是以后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如果有问题立即解决,让学生能扎实地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且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每一次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第六周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但对我们这十二个新进实小的年轻教师来说却不同一般,我们的汇报课要在这一周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

我的课安排在了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讲的是《两位加两位数》。前两天苏老师说她要将这节课,我去听了苏老师如何讲这节课,星期三说课时,各位老教师又对我这节课的细节之处进行了指导。我对自己是有信心的――我能讲好这节课。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来到了,我的实践开始了,总体上来说听课的.各位老师都给予了肯定,说我很有课感,课堂上注意与孩子们交流,能很快地与孩子融入到一起……。但是,课堂上的某些小细节还是不尽如人意。伏案反思,感觉还是自己的因素比较多。

一、没有给孩子留出自己充分动脑思考的时间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当我问学生:谁会列算式(指名汇报列式)

学生回答:26+12=38(只)(板书)

我没有给全班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自己动脑想一想的时间,而是直接向这位学生说:“算得有对又快,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这个学生说完,接着又找2~3位学生,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然后说谁还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这个环节如果改成下面的设计效果更好。

师:这道题怎样口算呢?自己想一想,然后三人小组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

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小动作,但这样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二、总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不会说,不敢大胆放手

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即用竖式计算时,我唠叨的太多,明显出现了抢学生话的现象。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时,我想通过边示范边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是当我听到学生说的不完整的话,看到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而疑惑的表情时,我就忍不住开始了自己的滔滔讲解。但自我还是觉得话不多,看来真的管好自己的口,该学生说得就让学生说,要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课堂上问题讲解不到位,强调知识点不死

讲解用竖式计算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我示范写两个加数和“+”时还记得强调这一点,可是在书写最后结果时,却忘记了说明,只是当学生说出6+2=82+1=3时,我直接把8写在了个位,3写在了十位,并没有先问学生8和3应该写在哪个位置。

四、注重自己教学课堂上的小细节

篇11: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数》课堂教学反思

教授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节课,反思如下:

1、很好地把握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讲解中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感受、体验知识,从而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我首先创设光明小学二年级学生将要去鸟岛游玩的情景,接着出示交通工具——船,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各种问题,这时教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

2、重视计算方法多样化教学,鼓励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在合作中学生想出了多种口算方法,其中有个学生提出这个方法:31+23先把31分成30和1,在把23分成20和3,然后30+3=33,33+20=53,53+1=54,这时有其他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20+30=50,1+3=4,然后再算50+4=54这样比较简单。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两种方法都行,但第二种方法更优。

3、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本节课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放在坐船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想办法把两位数变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样两位数加两位数就变成学生都会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了,顺利完成了口算技能的迁移。同时,允许算法多氧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4、练习形式多样化

活泼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摆小棒来进行口算,并能逐渐脱离小棒来说出计算过程,只是速度比较慢。

篇12: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关键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注意两点:

第一,相同数位对齐; 第二,从个位算起。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和笔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强调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等号后面。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书写格式上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学生虽然数位对齐,但在竖式中把加号位置写错了,如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出现整十数情况,学生对0的处理出现许多困难,而且容易混淆,碰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学生出现数位不对齐的现象,有的学生忘记写横式后面的答案。

面对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在黑板上先划出类似算式本的直线,再进行分步指导,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写,发现效果还可以,并进行相应强化练习。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特别要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书写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与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在用竖式计算时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通,计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让学生在联系口算,摆小棒的过程中再次感悟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列竖式计算时的写法,可能是第1次接触,学生在独立列时错误很多,特别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主要是数位对不齐,横式上的得数忘记不写。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的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

所以在练习时经常提醒孩子笔算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说要把()位和()位对齐,从()位算起,并巡视督促孩子计算时的顺序,因为这对今后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很重要。

郭瑞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篇13: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加法的算理, 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准备迁移

师:你们会计算下面这个算式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 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

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板书)

(评析:很简约的一个复习环节, 却为后续新知的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借鉴。)

二、适时迁移, 感悟算理

⒈改变加数, 形成新知

师: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41换成47, 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师巡视, 发现不少学生算对了。

师:你算出来是82, 你是怎么算的?

生:30+40=70, 5+7=12, 70+12=82。

生:5+7=12, 30+40=70, 70+12=82。

(评析:把41改成47, 让学生逐步从不进位加法过渡到进位加法。学生的表述基本上是对的, 但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2.利用学具, 展示算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小棒图来验证一下。

师课件出示小棒图:第一排3捆和5根小棒, 第二排4捆和7根小棒。如下图所示:

师:请看小棒图, 你会先算什么?

生:后面这些没捆的小棒先算。

师:怎么算?

生: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

师:合起来是几根?

生:12根。

师:这12根怎么捆?

生:先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 剩下的2根摆在一边。

师课件演示相应的过程:

师:现在图上有几大捆?几小根?

生:现在有八大捆, 两小根。

师:这八大捆怎么来的?

生:把刚才新捆的一捆移动前面, 就有了八大捆了。 (师课件演示如下)

师: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82根。

师:这8怎么来的?

生:7捆加1捆就是8捆。

(评析:用小棒图演示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演示, 学生对“满十进一”的表象有了充分的感受。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了“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

3.结合竖式, 沟通算理

师:如果要列竖式计算, 该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生:从个位算起, 因为刚才的小棒图是先把零散的小棒先算, 这些零散的小棒是在个位上的。

生:先把零散的凑成整捆的, 所以应先从个位算起。

师:对, 我也认为应该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5+7=12, 那这个12怎么写呢?

生:先在个位上写2。这个1写到前面去?

师:怎么写呢?数学上一般把这个“1”写到“4”的右下角。结果如下:

师:十位上怎么算呢?

生:3+4+1=8。 (师板演如下)

师:为什么要在“4”的右下角写上“1”?这个“1”表示什么?

生:这个“1”其实就是10, 就是12中的10。

生:因为10根可以捆成一捆, 所以要向前面进“1”。

生:这个“1”没地方写, 所以就写在“4”的右下角。它其实表示10。

师:现在, 你想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什么?

生: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1。

(评析:有了上述小棒图的演示, 学生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基本能够认同, 同时对“满十进一”中的“1”有了初步的理解。当然, 教师规范的板书对学生的正确书写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4.比较异同, 明晰重点

师:请再次观察下面两个竖式,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都是从个位加起。

生:左边的竖式不用进位, 右边的竖式要进位。

生:右边的竖式要“满十进一”。

生:要把“满十进一”中的“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

师:什么是“满十进一”?

生:个位上满十了, 就要向十位进1。

师:对, 个位上满十了, 就要向十位进1。所以, 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加法”。其重点就是“满十进一”。 (板书课题和重点)

(评析:通过比较, 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异同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做, 可以更好地突出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满十进一”。)

三、及时巩固, 掌握方法

1.想想做做

2.列竖式计算

3.改错题

4.解决问题

(1) 二 (1) 班和二 (2) 班一共有几人?

(2) 二 (3) 班和二 (4) 班一共有几人?

(3)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吗?

(评析:第1题重在竖式计算;第2题重在完整计算;第3题重在以错例强化新知;第4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总评】

现行的计算教学一般关注算用结合, 即以用引算、以算明理。但这节课的教学却一反常规, 抛弃了以用引算的场景, 而是从迁移的视角切入正课, 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教学环节很简约。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有三个, 即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复习导入环节从一个纯粹的计算题开始, 但目的却非常明确, 即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新课教学环节着力于突破“满十进一”这个算理。巩固练习环节着力于计算技能的掌握。这三个环节紧紧围绕新知展开, 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 显得很简约。

2.新课环节很充实。

新课环节分为四个层次, 即改变加数, 形成新知;利用小棒, 展示算理;结合竖式, 沟通算理;比较异同, 明晰重点。第一层次, 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并不新。第二环节利用小棒展示计算顺序及“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第三层次, 结合竖式, 沟通“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由于做到图式结合, 学生能够轻松感悟。第四环节,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新课新在哪里。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 有效突破了“满十进一”这一教学难点。因此, 从整体来看, 新课教学显得很充实。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篇14:《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启示

不曾忘的公开课

12年前的一堂公开课,我在课堂上先创设购买南康特产“月亮花生巴”的情境(每袋24元,要买12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写出算式后,直接问学生:“怎么计算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胆小的学生还低下了头,生怕被我指名回答。我又说:“可以先用哪一位去乘呢?”终于,有个聪明的孩子回答“先用个位”,我马上表扬这个聪明的“合作者”,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解用个位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的方法。接着又启发学生:“个位乘完后,再用哪位去呢?”这时,发言的学生更多了,我便慢条斯理地给学生演算了第二步和第三步。最后,还展示了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记下来。

课后,备课组教师评课时,大多数老师认为这节课上得不错,条理很清晰,讲解很清楚,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而当时年轻的我,心里也充满着喜悦。但是,当我再一次上这个内容时,我认识到了12年前的我是多么的不称职,12年前的课是多么的肤浅,12年前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怜”。

今天的同一节课

今天再讲这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课件出示王老师购买课外书的情境图:每套课外书14本,2套一共多少本?10套呢?让学生计算这两个问题,唤醒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记忆,为学习24乘12做好铺垫。运用自主建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

师:买12套一共多少本呢?请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生1:我先算买10套一共多少本,24×10=240(本);再算2套多少本,24×2=48(本);然后合起来:240+48=288(本)。

师:你是把新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化难为易。真了不起!

生2:既然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用竖式计算,我想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也可以,所以我用竖式计算:,但是我没有想出怎么计算?

师:哪个小组已经探究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生3:我们也是化难为易的,把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划分为我们学过的三个竖式:

师:真了不起,这三个竖式分别和生1的哪个算式是相同的?

师:看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化难为易,分成三个竖式来计算,可不可以把这三个竖式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简便的竖式呢?请在演算本试试。

(然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再集体交流。)

生4:

我故意迷糊地追问: 这个算式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又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呢?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

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思考性的作业。比如,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概括一下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次执教的感悟

启示一:教师要读懂教材 这两次执教《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启示: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读懂教材是基本功。要领会编者意图,认真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的编排是非常合理的,它以简单生动的对话创设了买书这一生活情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明了设计理念和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而2003年,我不重视教材,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却依然偏离教材编写意图。

启示二:教师要用心读懂学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003年,我没有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而直接教学24×12的计算方法。而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情境中计算解决24×2和24×10,唤起学生笔算经验,为建构24乘12的计算方法搭建桥梁。在探究完笔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做了三个对比:第一,合在一起的竖式和分开的三个竖式有什么联系?第二,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第三,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三个对比,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感悟到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么简单!

结束语

2003年,因为笔者的包办代替,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探究,尽管学生计算正确率高,但它仍然是一节失败的课,因为它缺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缺乏学生智慧的火花。“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与“懂”中的学问有多深,不是教师天生就能体悟和参透的,只有读懂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关注每一节课的细节,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再迈上更高的台阶。

篇15: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63页例3。

【教学目标】

1币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碧剿鞑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比醚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练习题。45+3=33+4=23+5=63+2=45+30=33+40=23+50=63+20=

抽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谁能说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图中的数学信息。要求学生理解:图中有64只千纸鹤,其中有30只是小明折的,剩下的全是小华折的。

教师:如果让你根据图上的这些信息来提一个数学问题,你会怎么提?

教师: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该怎么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式,算式为:64-30=;并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另一部分数。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计算方法来猜想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觉得64-30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猜想出64-30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同学们在计数器上算一算64-30,看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后回答,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你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呢?

教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呢?

教师: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如果不计数器,你怎样计算64-30?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想60-30=30,30+4=34;或个位上4减0得4,十位上6减3得3,所以64-30=34。

教师:不管采哪种算法,都是把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说明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同学们会这样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吗?大家来试一试。

出示:45-2038-3097-6053-4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自己的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苯萄64-3

教师:如果我们把64-30中的30改成3,这个算式就变成了64-3。计算64-3和64-30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指导学生说出相同的地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教师:对了,我们在学习100以内的数时就知道3个一和3个十是两个不同的数概念,所以一定要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减。这是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

指导学生说出64-30是在十位上减3,是减去的3个十;而64-3是在个位上减3,减去的是3个一。

教师:对了,3个十和3个一的不同计数单位,决定了它们要对着被减数不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减。现在同学们能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计算64-3了吗?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如有的学生从十位上减起,有的学生从个位上减起,只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行了。

教师:同样的方法算一算58-4,39-7,26-5,94-4。

学生计算后汇报答案,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有两位数减整十数,也有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不管是哪种减法,计算时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对了,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3.练一练

教师: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43-20=56-40=77-60=86-50=43-2=56-4=77-6=86-5=

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64页完成课堂练习第2题。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4苯饩鑫侍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出示:小红口算44道题,其中错了3道,小红正确口算了多少道题?小华口算44道题,正确地口算了40道,小华算错了多少道题?是小红口算正确的题多还是小华口算正确的题多?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堂练习

篇16: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1、例2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1

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71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每道题,你们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全课小结:

上一篇:托福口语中朋友类型话题解答技巧下一篇:如何保护Excel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