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2024-05-03

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精选8篇)

篇1: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

意见

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任重道远。加强作风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我市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实施市委“两创一促”总要求,推进“四海”建设的重要保证。全局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把我局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局“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推动我局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现就建立健全我市作风建设长效

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组织领导机制

1.切实加强对作风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级党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各单位和党政干部积极参与,各级共同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单位都要建立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作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和监督检查。切实将作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总体规划,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考核。

2.建立作风建设责任人述职制度。各级党支部书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作风建设负总责,每年要结合述职,形成书面材料,向党组和纪检组、组织人事部门报告抓作风建设的情况。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在抓好分管范围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好作风建设,每年要把工作情况向单位党组作出报告。

3.强化职能的协调联动工作。纪检、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在作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要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纪检监察要主动协助党组抓好作风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定期进行作风建设的分析评估,及时提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工作建议,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和工作指导,总结推荐先进典型,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把领导干部作风状况列入考察内容: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作风建设。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宣传的重点,组织新闻舆论媒体积极宣传作风建设的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它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协调配合,形成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4.领导干部要做作风建设的表率。党组都要建立健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自觉接受群众

监督,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自身的良好作风带动本单位本部门的作风建设,激发党员干部干事业、抓落实的斗志和干劲。

二、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5.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和机制。各单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每年推出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保证落实到位。

6.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整合各类投诉中心、投诉电话、政府门户网站和局长信箱,实行一门受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高效运作”的原则,形成集中、分流、落实、反馈的工作机制,确保“有诉必理,有理必果”。

7.完善走访调研察民情机制。各

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经常性调研和相对集中的蹲点调研结合起来,把广泛联系与驻点联系结合起来,局领导每年深入基层单位调研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相对集中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1个星期。通过走访、调研、党员联系群众工作例会等办法,进一步扩大民情民意的征集范围,多渠道多层面“察民情、听民生、解民忧、促民富”,找准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8.坚持领导干部接待信访制度。各单位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始终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作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各项建设。要严格健全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接待日制度、下基层接访制度、重大信访事项报告制度、疑难信访积案会办制度、回访制度等六项制度,帮助信访群众解疑

释惑,排忧解难。并定期分析来访群众反映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愿望,为局决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9.健全便民服务机制。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建立快捷有效、优质完善的服务平台,开展集中式、“点对点”式便民服务,推行网格式联系管理服务机制,形成以行政审批服务了窗口为重点、基层为基础的便民服务体系:努力提升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

10.积极破解难题。深入开展“创业对接、再增感情,创新推动、再破难题”专项活动,进一步总结推广“六访六问”活动的典型和经验,关注民生、直面矛盾,切实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采取领导领衔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破解难题、挂牌督办破解难题、现场办公破解难题、一线工作破解难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集中时间和精力!着力解决事关民生和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能得益的实惠。

11.进一步健全结对帮扶制度。完善机关单位与基层单位结对帮扶、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领导干部结对困难家庭等制度,切实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帮扶工作要注重实效,每年至少办成一件帮扶实事。

三、建立健全机关效能提升机制

12.注重提升干部素质。机关效能建设要注重提升机关干部整体素质,坚持把提升干部素质能力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干部学习评价考核、干部岗位交流锻炼、干部暖促指导、干部激励竞争等工作机制,形成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长效制度,建设“立场坚定、作风务实、素质全面”的干部队伍,为全面提升机关效能打下基础。

13.强化对公务消费的管理。推行公务消费刷卡制度,严格规范公务接待,简化公务礼仪。禁止工作日、公务活动中餐饮酒,推选自助餐或快餐、便餐。进一步加强对公车的管理、标准管理、日常管理,堵塞公车管理中的各种漏洞。加强公费出国管理,严格控制出国人数和次数。

14.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倡导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良好风尚。严格执行中央、国务院有关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各项规定,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机关办公设施,努力降低各种费用开支。加强各级机关建筑物、办公系统建筑节能改造,积极采购使用节能用品。通过能耗公示,把机关车辆油耗、维修费用支出、水电资源消耗向全系统“亮”出来,接受全系统的监督,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15.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整合与集中,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运作规范、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深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新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规范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完善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健全网上公文交换信息和网上办事大厅等新型办事平台。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实时监察系统,完善对行政行为的社会监督体系,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

四、建立健全学习和教育机制

16.建立和完善定期学习制度。建立和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学习制度和单位业务学习制度。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举办学习论坛、开展专题讨论交流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和社会管理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17.开展作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

党组理论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作风建设专题学习。各单位党支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作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要作一次以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课报告。

18.开展多种形式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风廉政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研究部署作风建设教育工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在部署教育工作时,要突出宣传作风建设方面的内容,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格局。

19.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注意发现和树立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优良作风、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表率作用,在全系统兴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20.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作风教育培训制度。把加强作风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干部培训的教学计划和教育内容。新任领导干部的任职培训、在职期间的岗

位培训和新录用公务员的初任培训都要突出作风建设方面的内容,努力增强作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http://

五、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21.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党组决策的行政决策机制。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中共舟山市委议事规则》的要求,坚持重大事项通报、定期征求群众意见等制度,在谋划发展思路,拓展服务领域、服务群众民生、加强日常管理等方面,坚持做到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资金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能够真正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符合民情和民意,真正体现重大决策的广泛性、民主性。

22.完善专家咨询联系制度。各单位在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

制定和实施前,都要充分尊重专家的论证和咨询,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要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在部门单位特别是主要决策者与专家学者之间,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

23.建立民主决策效能监察机制。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对决策事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进行效能监察和审议,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办法。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施决策1 2 下一页

篇2: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加强作风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综治行风评议”活动成果,把作风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全面促进我镇综治工作,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组织领导机制

1、切实加强对作风建设的领导。建立镇综治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办作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将作风建设纳入综治工作总体规划,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2、建立作风建设责任人述职制度。镇综治办主任是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办的作风建设负总责,每年要结合述职,形成书面材料,向县综治办、镇党委、镇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报告抓作风建设的情况。本办其他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在抓好分管范围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好作风建设,每年要把工作情况向镇党委、镇政府作出报告。

3、领导干部要做作风建设的表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认真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自身的良好作风引领全镇良好作风的进一步形成。

二、建立健全学习和宣传教育机制

1、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完善镇综治办学习制度。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专题讨论等形式,组织干部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 践。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和社会管理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2、建立健全综治干部作风教育培训制度。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作风教育纳入镇综治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作风建设专题学习。镇综治办主任每年作一次以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报告。

3、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挖掘和树立综治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优良作风、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兴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三、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1、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意见箱、意见簿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确保“有诉必理、有理必果”。进一步完善决策的民主程序,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2、健全便民服务机制。依托各村(社区)综治工作组织,积极发展综治工作队伍,不断健村级便民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和引导综治干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进村入户活动,满足群众治安服务需求。

3、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综治干部带着问题走进村组、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决“一线问题”,化解基层矛盾,形成“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情况在一线了解,围绕镇党委、镇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及本办重点工作,深入一线开展调研。问题在一线解决,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走访接访等有效载体,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感情在一线融合,坚持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加强与群众的感情沟通,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干部在一线考评,对综治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干部在一线工作的表现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和经常性考察内容。形象在一线树立,进 村入户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不给群众添麻烦增负担;要时刻注意以综治干部的集体力量和形象影响群众、教育群众和带动群众,赢得群众尊重。

4、坚持综治干部蹲点调研制度。综治干部要经常深入各村开展调查研究,把经常性调研和相对集中时间的蹲点调研结合起来,每月深入村组经常性调研的时间不少于20天,全面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5、积极破解难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每年根据工作实际,确定难题项目,采取领导领衔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破解难题、挂牌督办破解难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集中时间和精力,着力解决事关民生和发展的工作难题,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6、建立民主谈心制度。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本办的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民主谈心活动。每年召开民主谈心会一次以上,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相关部门,以及村干部或群众及本办干部参加,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7、建立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从实际工作出发,接待群众来访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安排。定期接访日固定为每月1日(遇节假日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不定期接访日主要是对有较大影响的集体访、越级访,或者是反映问题较重要,需要主任亲自接待的来访对象,随时安排接待。接待地点一般设在镇信访办,特殊情况设在会议室。对群众来访反映的问题,接访人员要认真填写《群众来信来访登记簿》的相关内容,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按照“谁接待,谁负责”的原则,一包到底,抓好落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四、建立健全工作效能提升机制

1、加强节约型部门建设。认真落实建设节约型机关有关规定,倡导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良好风尚。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部门办公设施,努力降低各种费用开支,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2、不断深化工作效能建设。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方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形成运转规范、高效透明 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本办信息公开工作,打造“阳光综治”新形象。进一步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落实治理行政“慢作为”暂行办法,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

五、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评议和奖惩激励机制

1、开展作风建设监督检查活动。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遏制违纪违规和不廉洁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查找作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督促存在问题的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整改。认真受理反映综治干部作风问题的来信来访,及时掌握综治干部作风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相关对策措施。

2、建立完善作风评议制度。经常性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主动听取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群众评议结果及整改情况要及进公开。

3、建立健全作风建设考核制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综治工作责任制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综治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综治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重视作风建设且成效明显的个人,要给予表彰;工作不抓紧、作风状况差、群众意见多的,不得评为先进,并视情追究其责任。对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

******综治办

篇3: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一、当前基层检察机关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

(一) 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

目前农村干部普遍素质不高, 法制观念淡薄, 在农村执行国家政策、法律的过程中, 无视法纪法规, 为金钱名利所诱, 违法粗暴执法、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挪用公款, 给党和国家政府的形象抹黑, 造成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 并引发了大量村民上访事件。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此情况, 不仅要严肃惩治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 还要努力应对村民上访引发的群体事件, 安抚村民的激动情绪, 平息众怒。

(二) 土地征用拆迁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征用拆迁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 由拆迁补偿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较之以往更为激烈。如果基层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职务犯罪工作做的不好, 不仅影响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而且引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危机, 爆发群众与检察机关的肢体冲突, 激化社会矛盾, 如前段时间江西省抚州市检爆炸案就系因拆迁补偿问题所引发的矛盾。

(三) 民事纠纷案件

民事纠纷案件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如婚姻纠纷、借贷纠纷、土地纠纷等等, 这就要求基层检察院在化解前征询群众意见, 掌握案件背景、当地风俗人情和当事人的思想动态等详细情况, 在此基础上很快找准处理矛盾最佳切入点, 最终使矛盾实现案结事了的法律效果, 更取得推进司法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效果。

二、积极发挥检察职能, 构建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

面对上述社会矛盾, 基层检察机关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落实在基层。

(一) 细化健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相关机制

宽严相济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 体现了刑法修复社会关系的宗旨和人性执法的理念。在司法实践中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既能够达到依法惩治犯罪的目的, 又能缓解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矛盾压力。首先, 建立轻微刑事案件简化工作机制。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轻微刑事案件, 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快速办理, 简化相关诉讼过程, 缩短办案期限, 提高诉讼效率, 避免因为诉讼过程时期太长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 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处理机制。应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采用适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办案方式,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小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适用不逮捕、不起诉, 以教育感化为主;最后, 对初犯、偶犯和老年人犯罪以及因邻里、亲友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采取从轻处理机制。对这类案件依照法律规定从轻处理, 便于化解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对抗。

(二) 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

应当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 加强与信访、纪委、政法委相关单位沟通, 密切工作联系, 使检察环节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将矛盾化解于源头。应定期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稳定综合治理, 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进行排查, 有针对性地消除隐患、排解社会矛盾, 并与各部门建立社会矛盾排查协助机制,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 完善刑事和解机制

应当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到基层检察机关的司法理念中, 在执法办案时依据法律的规定推行刑事和解, 对一些轻微的且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刑事案件通过和解的方式结案, 既有利于惩罚犯罪, 节省社会资源, 也有利于化解诉讼当事双方的矛盾冲突, 减少对抗。在完善刑事和解机制时, 应当明确基层检察机关刑事和解机制的案件范围以及适用条件, 并详细规定刑事和解的办案程序, 保证刑事和解案件程序以及实体上的公正。同时, 也要完善刑事和解的监督机制。须对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避免出现以权谋私、以钱买刑的现象, 导致司法不公, 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四) 建立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近年来, 关于检察机关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 这些负面报道不仅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廉洁公正形象, 而且还激化了人民群众与检察机关的矛盾冲突。鉴于此, 基层检察机关有必要建立涉检舆情应对机制, 对于一些敏感且社会影响重大突发性涉检舆情事件, 要及时经过仔细周密的论证分析, 并正确做出舆论回应, 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五) 建立检察救助机制。

建立检察救助机制体现了检察机关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 基层检察机关首先要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 着力解决处于困难状态的刑事被害人救济问题, 保证其能够获得一定的援助, 援助方式不应当仅限于经济援助, 还应当含有精神层面;其次, 完善对刑事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救济制度, 随着我国民主的不断完善, 切实加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人权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刑事司法的重要理念。为此, 建立检察机关刑事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救济制度, 对于减少冤、假、错案, 化解社会矛盾,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利.对基层检察院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 2010 (02) .

篇4: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当前基层机关作风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工作作风浮、职业形象丑,当前未能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岗位责任、教育培养、奖励惩处和制约监督机制,当前阻碍机制发挥的主要因素是传统文化、机关劣习、主观认识和工作惯性,当前加强基层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在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

[关键词]

基层机关作风;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8-0037-03

作风作为一种资源、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机关好比是一部机器的关键部位,机关作风关系到机关整体责任职能的有效发挥。机关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只有构建长效机制,以制度治党,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当前上上下下对于机关作风长效机制不是不重视,而是重视的程度不够,落到实处的不多。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并创新实施工作机制,才能使机制真正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发挥实效。

一、当前基层机关作风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问卷调查和座谈会访谈显示,干部群众对机关作风状况的总体评价“好”占32%,“较好”占42%、“一般”占20%,“较差”的占8%。干部群众认为“有必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占81%。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重拳”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效果,干部群众感到“满意”占28%,“基本满意”占41%,两者合计为69%。梳理当前基层机关作风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服务意识差,角色意识不到位。问卷调查显示,干部群众反映机关作风问题中“联系群众不够紧密,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占48%。一些机关和部门不能很好地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以为所谓的管理就是对群众进行控制和围堵。一些机关和部门的衙门作风很重,对群众的感情淡漠,服务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不足。一些机关和部门的本位主义突出,往往以本部门为中心,以本部门利益为标准,服务角色严重错位。

(二)办事效率低,沟通协调不到位。一些机关和部门权责不清,职能重叠交叉,相互之间推诿扯皮,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过繁。一些机关和部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怕麻烦,怕担责任,消极怠工、人浮于事。一些机关和部门相关之间缺乏合力,不能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为了一点小事、为了盖一个章让群众跑断腿。一些机关和部门岗位职责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评监督。有的机关和部门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事为本”,缺乏人性化的服务,仅仅只是满足形式上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工作作风浮,调查研究不到位。一些机关干部除了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多,很少下基层,更不愿意发现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一些机关干部缺乏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完全依赖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成果往往张冠李戴出洋相。有的机关干部仅仅只是机械地按照“红头文件”办事,上下一般粗,工作中缺乏创新,解决问题简单粗暴。不少机关干部不愿意动笔记录,归纳总结,把撰写调研报告或课题的任务一味推托给科研机构或借调到机关的外来人员。

(四)职业形象丑,廉洁自律不到位。一些机关人员参加工作的动机不纯,简单地以为就是“收入高、有面子”,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精神委靡。有的机关人员生活情趣不高,热衷于吃喝玩乐,中午酗酒,影响形象。有的机关人员不愿意到社区报到,不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在志愿服务方面还不如普通群众,在社区中表现很差。一些机关干部表里不一,“八小时以外”对自己要求很低,频繁出入于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娱乐场,为群众所不齿。

二、当前基层机关作风存在问题的

根源是机制未能有效发挥

问卷调查显示,群众认为目前机关作风建设机制“比较完善”的仅占17%,“不完善”“没有发挥作用”的高达83%。综合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比较突出的机制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岗位责任机制不够有效。“三会一课”、“三重一大”等这些制度是我们党经过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往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党内的各种法规中,对于党委“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八小时内外”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具体。然而,这些规定在某些机关、某些部门却没有真正的约束力,领导干部或领导班子缺乏担当,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责任制。

(二)教育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对于刚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同志,一些单位和部门缺乏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没有解决好他们参加公务员队伍的动机问题,缺乏传、帮、带。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中老年同志,一些单位和部门缺乏有操作性的业务培训,没有真正树立起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单位和部门的教育培养内容追求高、大、上,培训方式单一、陈旧,培训周期很不稳定。有的单位和部门为了培训而培训,没有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三)奖励惩处机制不够科学。不少机关和单位虽然都建立了民主测评机制,但是在具体指标上设计得并不科学,因此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有的机关不是按职能设岗,而是因人设岗,自然形成了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对一些“不惹事但也不干事”的温吞水型干部,没有什么有效的惩处机制。还有的基层同志认为,一些工作表现奇差的公务员,在年终考核的打分未必很低,没有科学的奖励惩处机制,各个机关部门忙闲不均、苦乐不均、奖惩不均。

(四)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党的机关作风建设的评价机制主要来自上级党组织和同级党组织,一些基层党组织每当向上级进行工作汇报时往往对作风建设的成效浓墨重彩,而对自身作风建设的不足和问题轻描淡写。一部分机关领导干部在提拔前组织上会进行严格的考察,结果显示作风没有问题。一旦东窗事发,经过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揭露,就发现其作风非常腐化,甚至达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充分表明在监督制约机制上有明显漏洞。一些窗口部门作风很差,群众意见很大却长期得不到有效反馈。

三、当前基层机关中阻止长效机制

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

在问卷调查中,不少机关干部和群众反映,不少已经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放在办公抽屉里,甚至锁在机关档案室里,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机关干部群众认为,一些机关单位只是把规章制度当作一个集思广益、调动基层干部参与积极性的过程,规章制度作为红头文件下发之时就是其生命力终止之时。一些机关干部群众觉得,一些机制刚运行之初也曾取得立竿见影的明显成效,但是时间长了,活力逐渐消退,最终很多事情还是按照惯例和长官意志去办。仔细分析阻碍长效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主要以下几点:

(一)传统文化因素。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情面”在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等竞争”、“遵守规则”、“讲究秩序”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种重视“情面”的传统文化的负作用逐渐凸显。一些“人情”之风,戴着温情脉脉的面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不正之风,逐步侵蚀我们机关的肌体。一些机关干部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仍遵循以地缘、亲缘、熟人等关系庸俗化地构建人情网络,不讲公正、不讲规则,甚至公然违反某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成为阻止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障碍。

(二)机关劣习因素。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随着执政时间的增长,党的各级机关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各种衙门作风的浸染。此外,前苏联计划经济带来的僵化的机关通病和资本主义社会政府代言人和财阀之间的权钱交易规则也对我国的政府机关作风产生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唯长官意志论和所谓“潜规则”的现象,歪曲了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模糊了是与非的界限,使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产生动摇。使各种国家“王法”和党内“规矩”成为捏来捏去的泥团、伸来缩去的牛皮筋,对于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起到了巨大的腐蚀作用。

(三)主观认识因素。从当前机关干部群体来看,对于作风建设机制重要性的认识仍不够到位,有的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想法。有的领导干部从心底里抵触相关机制的制订,认为这是约束自己的自由,是不得已戴上的“紧箍咒”。有些公务员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机制,认为周密的机制“太繁琐”“添麻烦”。有些公务员对于机制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心存疑虑,认为“法治”和“人治”相比较起来,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治”在起作用。对于主观认识糊涂乃至错误的执行者来说,即使是再周密、完美的机制也是不可能发挥实际效果的。

(四)工作惯性因素。长期以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习惯于通过会议和决议落实重点工作,通过某项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某项工作深入开展。从调研部署到动员发动,从深入学习到整改提高,很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长期耳濡目染,逐步形成工作惯性。相反,对于贯彻执行、长期保持某项长效机制则显得很不熟悉、很没有把握。这种工作习惯,在面临重大、紧急事务时,往往能够发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实际效果。它在平稳时期、日常时期则显得隔靴搔痒,难以持久。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来说,尽快扭转这种多年形成的传统工作惯性是一个严峻的紧迫挑战。

四、当前加强基层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实践证明,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结构合理、设施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长效机制,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某些机关作风顽疾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的现状,更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把作风建设转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一)加强制度完善与创新,提高制度机制的科学性。对于机关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对一些华而不实、程序模糊、要求笼统、责任不明的制度予以精减,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抓好落实,并进一步制订完善,对作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动态,推出新措施。比如,关于党员干部的责任机制问题,既要管好自己的亲属和单位的下属工作人员,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言行举止、清廉的作风影响、带动、感召自己的家属和职工群众。这就要求针对党员干部工作面临的新特点,加强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填补各种漏洞和空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严格制度执行,维护制度机制的权威性。严格各项制度的执行,要求必须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架起“高压线”,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不能使制度成为空架子,“稻草人”。这就要求对制度执行进行责任分解,对影响制度执行的不良倾向要及时纠正,同时要求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制度,强化纪检监察、党委组织部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开展严格的制度落实情况测评。比如,关于公务员的教育培养机制,要努力形成定期培训、专题研讨的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正反典型教育。通过量化各种具体指标,积极交流学习的经验体会,检查考核学习效果,使机制真正管用、带电。

(三)聚焦解决问题,增强制度机制的针对性。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围绕解决问题建章立制。比如,关于公务员的奖惩机制问题,要围绕“测什么”,从群众观点、创新意识、工作业绩、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等多方面、多角度细化测评指标;要围绕“怎么测”,运用媒体、网络、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纪检监察机关日常督查等多种方法进行测评,形成综合测评意见;要围绕“如何用”,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实现有效的结果运用,对重视作风建设且成效显著的地方给予表彰,对于作风状况差、群众意见多、问题多发的单位,追究其主要领导的责任。

(四)搞好统筹规划,提升制度机制运行的协调性。基层机关作风建设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很多附加和连带效应。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追求的不仅仅是某一项具体制度的创建,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已有制度间的内在关联和对接上,对诸多制度要素进行梳理,对各类制度功能进行有效衔接和整合。比如,关于公务员的监督制约机制问题,首先体现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部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整合起来;其次是明确监督重点,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对象、重大决策以及重大项目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等重点部位和环节的监督;第三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这就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机关作风立体监督机制,实现机制运行的整体协调。

课题负责人:潘宏凯

成员:侯志学、相建华、马俊、张大伟(执笔)

篇5: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关于雁湖乡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巩固去年“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进一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着力思想建设,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1、完善学习制度。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办公室学习和支部学习制度,完善“机关学习日”、“专题报告会”、“学习夜”、“红五月”、金秋读书节等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

度,乡党委、基层各支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作风建设民主生活会,并将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列为重要内容。

5、实行民主恳谈制度。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村或其他基层单位参加一次以上的民主恳谈活动,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帮助解决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6、健全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有序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前要公开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保障决策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事务公开程序,扩大政务听证范围,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三、密切党群关系,健全为民服务机制

7、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量化目标,确保落实到位。每年确定一定时间,集中开展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为民服务活动。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便民服务网络。

8、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落实领导联系村、学校、企业等制度,认真实施“双百结对帮扶”、“三帮一”工程,积极开展领导干部接待日、下访活动。领导干部每年

实机关节能降耗有关规定,加强机关建筑物、办公系统节能改造,推广使用节能用品,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12、深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强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业项目的效能监察,推进项目建设,监督审批许可、检查收费等行政行为。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监测点作用,完善全市效能建设监督监测网络。建立对违反机关效能建设有关规定,影响创新创业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五、加强监督检查,健全考核评议机制

13、开展专项监督活动。采取交叉暗访、对口检查、随机抽查、电子监察等方式,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好特邀监察员的作用,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每年组织开展作风建设专题调研视察,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

14、建立健全作风建设考核机制。把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机关部门绩效考核机制,每年组织开展群众评议机关活动。建立机关作风舆情预警机制,加强对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的日常监测,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作风建设领域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形成作风建设舆情的汇集和分析机

作出报告。

18、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强作风建设日常的监督检查和工作指导。组织部门要把作风建设的状况列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作风建设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他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作风建设的整体合力。

附:雁湖乡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分解表

篇6: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师德建设,推进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高校工委、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从职业操守,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浙江我院”的响亮品牌享誉中原大地。但也存在着个别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言行失范等问题,损害了我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于教育和引导我校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对于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结合我校教师的师德现状,找准与我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落实教师主体地位,密切关注教师的发展诉求和价值期望,激发教师建功我院、发展我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探索新时代师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善于运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丰富师德建设的载体渠道,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总体要求: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互协同,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互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把教师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弘扬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积极践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人人思进、个个争先的校风和敬业爱生、言传身教的教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

责任的学术品格。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示范者、引领者、维护者,为将学校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规模结构合理、人才培养一流、服务能力显著”的新时期一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

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我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广大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扣时代主题,突出时代精神,创新政治理论学习理念、模式和手段,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正面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等活动,发挥好师德标兵,校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青年教师导师等先进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人的感人事迹诠释忠诚履职、教书育人的师德内涵,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践行者,增强教师践行师德要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建立健全师德宣传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营造浓厚的师德建设氛围。加强法制

宣传,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学院教职工行为规范》和《**职业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加强以文化人,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加强节点教育,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两微一端一网”等平台,集中宣传优秀教师、优秀团队的典型事迹。加强舆论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管理权、主动权、主导权,关注教师思想动态,对于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给予及时关切和有效引导。

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严把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师德建设纳入人事录用工作范围,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等进行综合考察和严格把关。严把日常关,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要求,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舆情搜集等机制,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严把评价关,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建立

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组织好考核实施,成立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职业学院师德考核实施细则》,综合运用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全校师德实际情况。开展好考核反馈,及时将考核结果通知教师本人,考核结果优秀者予以公示表彰,确定考核不合格者应向教师本人说明理由,并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运用好考核结果,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职称聘任、职务晋升等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担当。

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师德标兵评选表彰等活动,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评先工作中,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加强人文关怀,切实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关心解决实际困难,关注他们在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增强教师的归宿感和获得感。

建立健全师德惩处机制。完善规范教师违反师德行为惩处机制,推动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问责制度。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教师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研究生“推免”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上述情形的,学校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等处分,或解除聘用合同和开除等处理。对严重违法违纪者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四、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组织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组织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学校成立**职业学院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学校党委书记任主任,党委副

书记、校长任副主任。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研究审议师德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决定师德建设工作的重大事项。

明确师德建设责任主体。师德建设要细化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各单位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各单位党政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师德建设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体现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强化师德建设研究。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研究和探索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特殊性、增强引领性、体现前瞻性。学校研究设立师德建设研修基地,搭建教育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科学化水平。建立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采取单位自查、统一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对贯彻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情况进行督查。

落实师德建设保障条件。学校和各单位要为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出台政策、营造声势、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集中优势资源,建立工作队伍,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顺利推进。

篇7: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台学院发„2014‟86号

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各二级学院、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我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46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

—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以师爱和责任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学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二、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学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育教师高尚道德情操。

3.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教师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学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 —2—

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四、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

1.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签订师德承诺书,使师德教育成为教师职业培训的第一课。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建立师德教育基地、走访学校办学旧址,接受办学传统教育。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把高校师德重大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2.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制订的学术规范、教学规范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倡导教师认真践行“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精神,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

—3—

机,发挥表彰会、座谈会等传统形式和校报、校园网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的优势,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氛围。对于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应对并有效引导。

3.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校在教职工年度考核中要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制订师德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优秀的予以公示表彰,考核不合格者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有师德考核不合格者的学院或部门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4.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加强对师德的考评。实行教职工师德承诺制度,每位教职工都要与所在学院和部门签订师德承诺书。落实监督责任,建立监督机制。相关部门要设立师德监督电话和邮箱,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投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聘请行风监督员,—4—

定时进行师德师风检查。

5.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通过定期开展的“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良师益友”等评选活动,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优先考虑。

6.严格师德失范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配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出台,制订学校教职工违纪处分条例。学校教职工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上述情形的,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及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7.激发师德自觉,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自觉将师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要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要经常自警、自

—5—

省,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学校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明确并落实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中,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依法建立教师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五、切实明确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

学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宣传和工会的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党委宣传部是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学校成立以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科研、工会、学报编辑部等相关责任部门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宣传和工会的副书记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二级学院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与学校签订师德建设承诺书,实行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台州学院 2014年11月24日

—6—

台州学院办公室 2014年12月15日印发

篇8:全机关作风建设关于长效机制开展意见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长期以来,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近年来极少数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解决当前出现的师德突出问题,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重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丰富师德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二、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将师德宣传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点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大力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通过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务实有效的活动,深入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充分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弘扬主旋律,增强正能量。针对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应对并加以引导。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的契机,联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集中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公示后存入师德考核档案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四、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将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评选特级教师和晋升教师职务(职称)、选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获取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将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六、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性行为,并提出相应处理办法。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者,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七、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管,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有关职责要落实到具体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师德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小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全过程。中小学校长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合力。

教育部

2013年9月2日

上一篇:关于举行5.4青年节演讲比赛的通知下一篇:传唱童谣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