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观后范文

2024-05-16

大道之行观后范文(通用9篇)

篇1:大道之行观后范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篇2:大道之行观后范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习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篇3:大道之行观后范文

(略)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1)选贤与能______

(2)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

(3)男有分,女有归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

(5)陶后鲜有闻______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3.本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桃花源”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小国寡民(节选)

⊙老子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②。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④。使人复结绳而用之⑤。

甘其食⑥,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什佰之器:即兵器。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所以称兵器为“什佰之器”。

②重死:以死为重,即不随便冒险而轻视生命。

远徙(xǐ):逃往远方。

③舟舆(yǔ):船与车。

④陈:陈列。无所陈之:指没有战争,兵器无所陈用。

⑤复:再。结绳:上古无文字,以结绳记事。

⑥甘其食:以其食为甘,以他们所吃的为好吃。

4.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看重)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它)

C.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以结绳记事)

D.甘其食,美其服(使其饮食甜美)

5.就《小国寡民》一文,谈谈老子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交流与能力拓展

6.试将此文与《大道之行也》相比较,看老子与儒家学者理想的社会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朋友之间有人玩游戏,偶然之间兴趣大来,在朋友跟我大谈特谈游戏之时,我便顺口问了他的ID,名称非常简单,就叫做公子。一般来说,“公子”这个称呼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习惯称呼男生为公子了,在清代,公子这个称呼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给晴雯写了篇芙蓉女儿诔,其中有一句是“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花袭人的判词中也有一句“堪羡优伶有福,谁知与公子无缘”,这两句里的公子都是代指贾宝玉。然而在后来民国时期,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公子之类的称呼。由此可见,“公”字在以前是一种敬称,若要问它的起源,咱们就不得不谈谈我国封建社会的爵位,封建时代爵位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种,但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五种爵位并没有沿用下来,因而“公”所代表的敬称与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义也就不需要了,因而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公”字所代表的这类意思消失了。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公”字曾经所代表着的是统治阶级特有的敬称,因此,我们经常在古代文章中看到含带“公”字的文段,例如在《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这句中的“公”所代表着的是君主,君王。当然,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君主君王意思的词语,例如:公邑,公寝,公府等等。

“公”字可以代表君王,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公”字也可以代表着朝廷与国家,在清朝方苞的《狱中杂记》中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这句中的“公”字所代表的就是朝廷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封建制度的结束,朝廷这个词语便没有流传开,因此,朝廷的意思慢慢退化。相反,在字典中也可以看到:公币,公壤,公宪等词语,它们无一不代表着国家。

“公”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平分也,从八从厶。八,背也。厶音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公的本意是公平公正,大公无私,说的繁琐一些就是把属于自己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财力平均地分配给其他人。这个解释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我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这个时候不正好是许多女子共同分配一个男子么,而“老公”这个称谓就是一夫多妻时代留下来的。因此,公字的引申义出来了,公就是代表雄性。我相信,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雄性动物,当我们称呼它们时,会不由自主的冠上“公”这个字。

“公”这个字不仅仅在中国大放异彩,甚至,它都走出了国界,在学习理科的知识时,我们通常要背诵公式,因为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而公式就是学习的方法之一,公式的“公”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共同的。这层意思在下面的解释上更能体现,公是将某一物体平均分配给他人,那么如果不能够分配,这个物体就是大家所共有的,如今社会很流行的问题是个个国家对公海的管理,而公海就是公共的海域,因此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公”字有“公共的,共同的”意思。在清代黄宗羲的《原君》中,有一句是: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这一句中的“公”字就有着共同的意思。

公字的本意是与私相对的,不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如今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有存私房钱的意识,尤其是女性,对私房钱的喜爱,溢于言表。《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管家之时,私藏了许多的私房钱,而这笔钱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公中的,这里公中的“公”字,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公家的,可以引申为谁也不管的意思。

前几天,我与母亲一同去了外婆家,在当我看到外公的遗像时,由于心中还在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章,突然就发现外公这个名词中,也含有一个“公”字。并且,女孩子嫁人之后称呼男方的父母除了爸爸妈妈这个称呼外,还有公公婆婆这个称呼,此时的“公公”和外公的“公”字一样,都是代表着晚辈对待长辈和年老者的称呼,并且这种称呼不仅仅存在于现代,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便可白公姆,及时相遣归”一句;在《淮南子·汜论》中有“宋人嫁子,若公知其盗也,逐之而去”。这两句中的“公”字,都是属于通假字,皆通翁,且为父义。

篇5:大道之行也教案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本事。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必须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梦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梦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日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经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梦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到达“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能够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教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梦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梦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梦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日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能够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此刻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教师注意倾听。

板书设计:

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谓之大同】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梦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完美,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我心中梦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到达。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明白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可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必须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明白,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异常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进取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篇6:《大道之行也》教案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吕恒玉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过程与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 1

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2.简介时代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奠,蜡,读zh4),事毕,出游于观(gu1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文学常识介绍:

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了解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正确的读音和断句。生齐读。

3、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实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可能是难点和考点的字词。

㈠需掌握字的读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㈡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通“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㈢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句中的一个“亲”字为意动用法(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与此相同)。“以„„为亲”(“以„„为子”)

2.故外户而不闭——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耍奸邪之谋的行为。

4.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5.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均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分别为“老人”、“壮年人”、“幼童”。

6.一词多义:

亲修闭独乱谓兴为故

7.古今异义: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孤独古义:是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是一个词,是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四、分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开火车逐句翻译。

1、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开火车逐句翻译课文。

3、大声朗读课文,同桌竞赛试背课文。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日记: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篇7: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整体把握“大同”社会这一儒家理想。

【教学难点】

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早读督促学生诵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晋朝的陶渊明在先前所学的课文《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大家还记得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并将全文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总领全文。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②对诵读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

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齐声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

在逐字逐句的诵读中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并点出重点字词正确读音及解释,积累词语,使学生养成因声求义的习惯。

(1)大道之行也:施行

(2)选贤与能:通“举”,读jǔ,选拔。

(3)讲信修睦:培养

(4)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5)矜:读guān,老而无妻的人

(6)皆有所养:供养

(7)男有分:读fèn,职分,指职业

(8)货恶其弃于地也:读wù,憎恶

(9)不必藏于己:私藏

(10)谋闭而不兴:发生

(11)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12)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shuān插门

3、议一议: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1)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在通译课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阐述清楚以上几个概念,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理想社会这一

愿景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密切与课文内容联系,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开放性题目,分组讨论,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复习。)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

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

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

疾者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

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

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推荐课外阅读《世界大人物丛书》,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和改革家追求

美好的社会理想的足迹,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字词

二、大同社会节奏韵味

与:通“举”,读jǔ,选拔。

1、特点

矜:通“鳏”,读guān,(1)人人得到关爱总领——分述(四组)——总

恶:读wù,憎恶(2)人人安居乐业

分:读fèn,职分,指职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世界大人物丛书》①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与“世外桃源”的比较

②名词,亲人,父母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①杜绝

3、怎样实现?——切〃格瓦拉

篇8:《大道之行》也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篇9:大道之行也教案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梦想实现了吗?我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完美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完美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梦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孔子介绍: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那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1n”,指老而无妻的人。)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我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景。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

明确: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梦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欢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梦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20xx多年来它一向是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完美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上一篇:春天的现代的诗句下一篇:初中毕业留言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