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2024-05-18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共12篇)

篇1: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蝶恋花·春景》创作背景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篇2: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和“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篇3:蝶恋花苏轼原文及翻译

蝶恋花的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的翻译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蝶恋花的鉴赏:

篇4: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答秦太虚书

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喻:开导

B.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度:估量

C.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济:成功

D.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惟:希望

5.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苏轼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3分)

①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②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③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④至时别作经画

⑤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⑥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C.苏轼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深厚。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4分)

②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3分)

③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3分)

答案:

4.(3分)A(喻:告诉)

5.(3分)D(①写苏轼的身体状况;③设想太虚修炼后的情景;⑥写的是胡定之,与苏轼无关)

6.(3分)C(“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文意不符)

7.(10分)

(1)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

评分建议:4分。“一”“为……所”、反问语气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

评分建议:3分。“示”“胜绝”“娓娓焉来逼人”各1分。

(3)(我)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

评分建议:3分。“廪入”“少”“私”各1分。

译文:

苏轼启:五月底,我弟弟来到这里,(从他手中)得到你写给我的信,(你)慰问的情谊十分深厚。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你生活得怎么样?

我寄居在这里,大体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失去了一个女儿,而我的一位老奶妈也去世了。悼念他们的心情还末消退,又得到家乡来的消息,说我的堂兄太子中舍(苏不欺)在九月份去世了。我身处他乡,身体衰弱有病,眼见的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事物,想来我的命就是如此的脆弱。

又承蒙你告诉我,你中间有段时间得病不轻,暂且使人高兴的是你又恢复了健康。我们这些人渐渐衰老了,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子,应当赶快采用道书写方士说的办法,加强养身方面的修炼。我被贬住在这里没有事做,稍微了解一点养生术。现已借到本州天庆观三间道堂,冬至后就住到里面去,过四十九天才会出来。假如不是被贬官、遭到放逐,我怎么能有这样的机会养炼呢?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应该趁现在有空闲去做。做时,只要选择平时所谓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去做就行,日夜修炼,除吃饭睡觉以外,不做别的事,只要满了这期限,养身的根基就建立了。从此以后,纵然再出来处理人世间的事务,事情办完了,心情又会回到原来的闲静状态,(修炼身性的事)自然不会废止。

(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太虚你免不了要去求官位俸禄,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我私下替你考虑,应该多写书,像你给我看的论兵和论盗贼等几篇文章就很好,就像这样写它几十篇,那就是见识高超又切于实用的,但不必涉及当今的时政。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

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只好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到时候再另想办法了。

我住处的对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极点。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鸡煮饭,甚至几天他都不厌烦。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虽是乡村酿的酒,自是味醇汁酽。岐亭监酒胡定之,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活难道不是已经过得去了吗!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动起来。

年底天气十分寒冷,希望你万万自己多加保重。夜里酒喝得多了点,字写得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不一一说了。苏轼再拜。

简析:

篇5: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篇6:《蝶恋花·春景》苏轼阅读答案

(1)本词首句的“褪”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请赏析其妙处。(3分)

(2)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篇7:苏轼《莲》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

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①抵:比得上。

②旋:很快。

(1)苏轼《莲》中从味觉上写出莲子充满自然清新的香味,表达诗人希望回归自然,对大自然的野趣充满向往之情的诗句是: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2)诗中用“露为风味月为香”来描绘莲子的味道,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二:

1.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请你自选角度对“露为风味月为香”这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

2.这句诗,诗人用“通感”法描写莲子的新香,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和无穷的回味。正因为清晨采摘的莲蓬还浸着露水,还披着月色,因此说它有“露”的风味、“月”的香气就与情境相吻合。再说莲子那滋味,那香气,如“露”似“月”,那样新鲜、滋润、淡雅、甘醇、香甜,也是说得通的。(意思对即可)

翻译: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抵”有两种意思,一是“抵达,到”,参考书就是采用这个解释;二是“相当,能代替”。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二种解释。“未抵”是“不能代替,比不上”。“未抵西湖泛野航”意思是比不上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这样采摘的莲子就不是莲农担中的`,而是西湖中的。这样,就和后文莲子带有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更相符。

其次,“旋折荷花剥莲子”,参考书认为“旋”(xuán)意思是“立即,随即”,写出了卖莲子的莲农动作迅速敏捷,表现诗人济南市求购莲子的心情急切。但“旋”(xuàn)还有一种解释———“临时(做)”。笔者认为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临时攀折荷花剥出莲子。

第三,从实际情况出发,莲子成熟,荷花也即将凋谢或已经凋谢。莲农卖莲子一般带着莲蓬,连荷花荷茎一起带着卖似乎不合情理。

最后,诗人买莲子和去西湖泛舟似乎并没有冲突之处。诗人完全可以买了莲子再去泛舟西湖。一边品尝新鲜的莲子,一边在西湖泛舟玩赏,应该更有诗情画意,更有乡野之趣。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理解为: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比不上我们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临时攀折荷花,剥出莲蓬内的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赏析

篇8: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这是首春日怀人词。上片写暮春景色。落红成阵,柳絮纷飞。春色恼人,杯酒难解。新酒残酒,也难消新愁与旧愁。下片抒写怀人的情思。蝶去莺飞,江水隔阻,秋波望断,全无消息。而时近黄昏,更觉心绪烦乱。全词抒情细腻,婉丽多姿。

词的上片以惜花托出别恨,起首三句描绘春深花落景象。所谓“卷絮风头”,可参看章质夫咏絮词的形容:“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昔人又多以飞絮落花作为寒意将尽的晚春季节的特色,如“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下面“坠粉飘香”等等,进一步形象地刻绘了花儿的飘谢,斜风过处,但见落英纷纷,清芬沁人,真如小晏词所云:“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这些虽说是写晚春景色,而惜春之意也蕴含其中。

“新酒”两句。转而直接抒情,情感的内涵由惜春转向怀人,并通过以酒遣愁的细节强化这种情感。“又添”两字,加强语气,径直道出因怀人而中酒频仍。“残酒困”,是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生发而来。全句与”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意思接近。”不减“两字,作一回旋。虽说所思远道,只能以酒消愁,而离恨却并不因为分别时间久长而稍有减退。这样,语气更显得委婉,而语意也深入了一层。

词的下片,因音问断绝而更增暮愁过片三句,极写孤独之感,不惟无人可问,连蝴蝶儿、黄莺儿也都飞往别处,只剩下自己独倚高楼,凝望碧水。双鱼,指书信。古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小晏《留春令》曰:“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前者以碧水兴起双鱼,引出倚楼盼望来书而终归失望之情。后者从流水声中联想当年倚楼怀人泪滴入水的景象;一是盼而不得,一为忆而弥悲,都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意。

结末两句,抒写了因怀人,伤春而生发的绵绵愁恨。横波,指美目。李白诗云:“昔为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秋一寸”,也指目,李贺诗有“一双瞳人剪秋水”之句。“恼乱”犹言撩乱,黄昏景色撩乱她的眼目,更触动了她的愁绪。沈际飞云:“斜阳目,各有其境,不必相同。一云‘却照深深院’,一云‘只送平波远’,一云‘只与黄昏近’,句句沁入毛孔皆透。”“斜阳却照深深院”,是说午梦酒醒,但见小院深深,春色已尽,只有斜阳一片,徘徊不去。“斜阳只送平波远”写行人乘舟去远,唯见一抹残阳,映照平波,悠悠而逝。两者都是以夕照下的景色衬托离愁。而“只与黄昏近”是接上面“恼乱”句而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眼见白昼将尽,长夜即至,送春滋味,念远情怀,此处不说愁恨而愁恨自见。

王灼《碧鸡漫志》云:“赵德麟、李方叔皆东坡客,其气味殊不近,赵婉而李俊,各有所长。”的确,赵氏之词以清丽婉转见长,此词正体现了这一风格。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作者简介

篇9:《贵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②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③,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

今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②鹿布:粗布 ③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制:制约

B.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审:慎重

C.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弹:射击

D.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 亏:使…亏损

1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使人以币先焉 不能不以之兴怀

C.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故木受绳则直

D.奚以知其然也 凌万顷之茫然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3分)

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⑥六欲皆得其宜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

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 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3分)

(2)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3分)

(3)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 ;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3分)

参考答案

10.B 审:详查,细究

11. A.( A.于: 比B 用/因为 C却/于是,就 D 这样/词尾)

12. D

13. C

14.(1)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

(2) 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3) 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

【参考译文】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嘴巴虽然想尝美昧,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要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作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它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越国人连续三代杀了他们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一个山嗣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怎么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作国君,而是厌恶作国君招致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人,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进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太可悲了吗?

所以说:道的实体用来保垒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昵?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耜达到目的所应采用的手段。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昵?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像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篇10:《砚眼》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砚眼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⑩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阅读训练】

1、 解释:(1)既: ;(2)易: ;(3)是: ;(4)何: ;(5)幸: ;(6)大:

2、 翻译:(1)公讶其不类:

(2)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3、上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参考答案

1、 解释:(1)已经;(2)交易,买;(3)正确(没有错);(4)为什么;(5)幸亏;(6)非常

2、 翻译:(1)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2)原因是这个砚台好的地方就在八哥眼。

3、上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懂装懂,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

注释:

1、于:在

2、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3、尝:曾经。

4、佳:好的

5、砚:砚台

6、议:议论

7、定:确定

8、既:已经

9、还:返回

10、邸:官办的旅馆。

11、使:派

12、往:前往

13金:银子。

14、易:换

15、归:返回

16、持:拿

17、坚:坚持

18、是:正确

19、鸲鹆眼:鸟名,俗称“八哥眼”。

20、何:为什么

21、幸:幸好

22、余:多余

23、平:使.......平坦

24、大:非常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府邸之后,让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翻译

1. 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因砚台的不相似感到惊讶。

2.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主旨引导:

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有个“八哥眼”,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 可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结果,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擅自决定花钱打磨,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说明了陆庐峰仆人以为是疵点,不懂装懂、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陆庐峰才觉得可惜。

启发与借鉴

篇11:《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翰林学士颢之子也。少孤,尝辑父遗文及所自著以进,真宗曰:“梁颢有子矣。”授秘书省正字。为开封工曹,知昆山县。徙梧州,奏罢南汉时民间折税。更举进士,知淮阳军,又奏减京东预买r百三十万。论景祐赦书不当录朱梁后,仁宗记其名,寻召为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曰:“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有鸟似鹤集端门,稍下及庭中,大臣或倡以为瑞,适曰“此野鸟入宫庭耳,何瑞之云?”尝与同院燕肃奏何次公案,帝顾曰:“次公似是汉时人字。”肃不能对,适进曰:“盖宽饶、黄霸皆字次公。”帝悦,因询适家世,益器之。他日宰相拟适提点刑狱,帝曰:“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遂拜右正言。

林瑀由中旨侍讲天章阁,适疏其过。又言:“夏守赟为将无功,不宜复典宥密。”会妇党任中师执政,以嫌改直史馆,修起居注。奉使陕西,与范仲淹条边机十余事。岁余,出知兖州。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

张尧佐一日除四使,言者争之力,帝颇怒。适曰:“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遂夺二使。契丹欲易国书称南北朝,适曰:“宋之为宋,受之于天,不可改也。契丹亦其国名,自古岂有无名之国哉?”遂止。大珰①王守忠求为节度使,适持不可;

适晓畅法令,临事有胆力,而多挟智数,不为清议所许。御史马遵、吴中复极论其贪黩怙权,罢知郑州。京师茶贾负公钱四十万缗,盐铁判官李虞卿案之急,贾惧,与吏为市,内交于适子弟,适出虞卿提点陕西刑狱。复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秦州。古渭初建砦,间为属羌所钞,益兵拒守,羌复惊疑。适具牛酒,召谕其种人,且罢所益兵,羌不为患。徙永兴军。夏人盗耕屈野河西田累年,朝廷欲正封,以适为定国军节度使、知并州,至则悉复侵地六百里。熙宁三年,卒,年七十。

【注】①大珰:当权的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鸟似鹤集端门 集:停留

B.不宜复典宥密 典:主管

C.盐铁判官李虞卿案之急 急:焦急

D.且罢所益兵,羌不为患 患:祸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B.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C.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D.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梁适能及时发现国家政策缺陷并上奏。如担任梧州长官时发现当时还有南汉时征收民间折税的事情,知淮阳军时上奏减免京东预备购买丝绢的钱。

B.梁适记忆力十分好。他曾和燕肃一起上奏何次公的案件,皇帝问“次公”是不是汉朝某个人的字时,梁适一下子列举了用“次公”作为自己字的两个汉代人。

C.粱适十分注意避嫌。梁适的妻子有个亲戚担任中师执政,粱适为了避嫌就改任为直史馆,修著起居注,而不去皇帝任命的原来的官职。

D.粱适很有计谋但不被当时的人认可。御史马遵、吴中复等人不仅私下里造谣梁适的贪污、专权的行为,还上奏皇帝把他贬为管理郑州的长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他日宰相拟适提点刑狱,帝日:“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5分)

(2)古渭初建砦,间为属羌所钞,益兵拒守,羌复惊疑。(5分)

参考答案

4、(3分)C(急:迫切)

5、(3分)A

6、(3分)D(“极论”指极力地批判,不是私下里造谣)

7、(10分)(1)另一天,宰相准备让梁适提点刑狱,皇帝说:“暂且留着他,等到谏官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他担任。” (译出大意给2分,拟、俟、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古代以来在渭河边上建立营寨,不时被当地的羌人劫掠,增加兵力把守,当地的羌人又感到不安惊疑。(译出大意给2分,间、钞、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是翰林学士梁颢的儿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曾经把父亲的遗文和自己写的文章编成集子进献皇帝,真宗说:“梁颢也有有出息的儿子了。”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调任梧州,上书朝廷免除了从南汉时就实行的民间折税制度。又举进士,任淮阳军负责人,又上书减免京东预买丝绢款一百三十万。上书发表意见,认为景祐年的赦书不应当收录后梁朱温家族的后代,仁宗记下了他的名字,不久召他担任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装神弄鬼用诅咒杀人,案件审理完结,因为死者没有受伤定罪。梁适驳斥说:“用刀杀人,被杀的还可以抵抗,但是诅咒能抵抗吗?这比刀还厉害。”最终处刑。有长得像鹤的鸟聚集在端门,有些下到了皇宫的院子里,大臣有人提议把这作为国家的祥瑞,梁适说:“这不过是野鸟进入宫庭罢了,哪有什么祥瑞可言呢?”曾经和同在刑部院的`燕肃一起上奏何次公的案子,皇帝看着他们说:“次公好像是汉朝时候人的字。”燕肃不能回答,梁适回复皇帝说:“盖宽饶、黄霸的字都是次公。”皇帝很高兴,趁机问梁适的家庭身世,更加器重他。另一天,宰相准备让梁适提点刑狱,皇帝说:“暂且留着他,等到谏官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他担任。”于是被任命为右正言。

林瑀根据皇帝的安排在天章阁为皇帝讲课,梁适上书指出他讲错的地方。又上书说:“夏守赟担任将领却没有功劳,不适合再掌管朝廷机密事项。”正值妻子的亲戚任中师执掌权力,梁适为避嫌改任直史馆,为皇帝修起居注。奉命出使陕西,与范仲淹上书陈述边疆重要事务十余件。一年多,出任兖州知州。莱芜炼铁纳税的事情让老百姓很受苦,承担这个差事的人往往破产才交得上税。梁适招募人员专门做这件事,从此老百姓不再担心摊上炼铁的差事,而铁的产量却逐年增长。

张尧佐一天被授予四个职务,负责反映意见的言官上书抗争很急切,皇帝相当生气。梁适说:“谏官们议论朝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张尧佐蒙受皇帝的恩典也确实有些过分了,恐怕这不是保护他的办法。”于是罢免了张尧佐的两个职务。契丹想要修改国书,和宋朝互称为南朝、北朝,梁适说:“宋朝建立,是接受上天的安排,不能修改。契丹也是他们的国名,自古以来难道还有没有国名的国家吗?”于是这件事就停下了。大宦官王守忠请求担任节度使,梁适坚持认为不可以。

篇12: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王士祯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 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 “碎”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12.(1)答:“碎”字,写春花被莺燕的啼鸣揉碎,貌似责备莺燕,实则描写出春景已残、春花凋零的凄凉之景,衬托出闺妇因离愁别绪而痛楚心碎的情感。【答题要点:指代义、情感义、修辞义;花碎→心碎,如能答出用了夸张更好】

(2)答:①拟人手法。作者把春光拟人化,乞求它放晴而未许,又说春光知道郎君的`去处,嘱咐春光,要与它一起去寻郎,在对春光的埋怨和托付中,表达了深切的闺妇思郎之情。

上一篇:音乐知识微课下一篇:户外广告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