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国际电影节介绍

2024-05-04

戛纳国际电影节介绍(通用6篇)

篇1:戛纳国际电影节介绍

第63届戛纳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2010年5月)

 ○金棕榈奖(最高奖):《能召回前世的汶密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泰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导演:阿皮乍蓬·威拉社他恭

○电影节大奖:《人与神》(Of Gods and Men/法国)导演:格扎维埃·博瓦

评委会奖:《尖叫的男人》(A Screaming Man)导演:穆罕默德-萨利赫·哈龙

○最佳导演:马蒂厄·阿马尔里克《巡演》(法国)/ Mathieu Amalric, On Tour 最佳编剧:李沧东《诗》(韩国)/ Lee Chang-dong, Poetry ○最佳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合法副本》(法国)/ Juliette Binoche, Certified Copy 最佳男演员(并列):

哈维尔·巴登《美错》(西班牙、墨西哥)/ Javier Bardem, Biutiful 艾力奥·吉马诺《我们的生活》(意大利)/ Elio Germano, Our Life ○“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夏夏夏》(Hahaha/韩国)导演:洪尚秀(Hong Sang-soo)

第62届戛纳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白丝带》 奥地利/法国/德国

评委会大奖 《预言者》 法国

评审团奖 《鱼缸》 《蝙蝠》 英国/荷兰/韩国

特别荣誉奖 阿伦·雷乃(《野草》)法国

最佳导演奖 布里兰特·曼多萨(《基那瑞》)菲律宾

最佳男演员奖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的混蛋》)美国

最佳女演员奖 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徒》)丹麦/瑞典/法国

最佳编剧奖 梅峰《春风沉醉的夜晚》 法国/中国香港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 《参孙和大利拉》 澳大利亚

金摄影机特别奖 《阿加米》 德国/以色列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竞技场》 葡萄牙

金棕榈短片特别奖 《六块五美金玩偶》 新西兰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 《犬牙》

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

金棕榈大奖 《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国)评委会大奖 《格莫拉》Gomorra(意大利)评委会特别奖 凯瑟琳·德纳芙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评审团奖 《大牌明星》Divo, Il(意大利)最佳导演奖 努里·比格·锡兰 《三只猴子》(土耳其)最佳男演员奖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切·格瓦拉》 最佳女演员奖 温妮塞斯·德·奥利维拉 《越线》

最佳编剧奖 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罗娜的沉默》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 《饥饿》Hunger(英国)金摄影机特别奖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盘封管》 megatron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 《Tulpan》(哈萨克斯坦)

第1届(1946年)

电影节大奖

《相见恨晚》(英国,大卫·里恩)《考验》(瑞典,阿尔夫·斯约贝格)《最后的机会》(法国)

《失去的周未》(美国,比利•怀尔德)《沉船》(法国)

《伟大的转折》(苏联)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大利,罗伯特·罗西里尼)《尼恰·纳伽》(印度)

《大地将变成红色》(丹麦)《没有翅膀的人》(捷克斯洛伐克)《玛利亚·坎德拉丽亚》(墨西哥)

《田园交响乐》(法国,让•德兰诺瓦)国际评委会大奖

《铁路战斗队》(法国,雷内·克莱芒)国际导演大奖

雷内··克莱芒(法国)

最佳导演奖

米凯尔•罗姆(苏联,《217号注册证》)最佳男演员奖

雷•米兰(法国,《失去的周未》)最佳女演员奖

米歇尔•摩根(法国,《田园交响乐》)最佳剧本奖

《伟大的转折》(苏联)国际和平奖 《最后的机会》(法国)最佳纪录片奖

《柏林》(苏联)第2届(1947年)

获奖影片

《安东尼夫妇》(法国,雅克•贝克尔)《被诅咒的人》(法国)《交叉火力》(美国)

《齐格菲歌舞团》(美国)《坦博》(美国,动画片)《波兰洪水》(波兰,纪录片)第3届(1949年)

电影节大奖

《第三个人》(英国,卡罗尔•里德)最佳导演奖

雷内•克莱芒(法国,《铁栏那边》)最佳男演员奖

爱德华•鲁滨逊(美国,《陌生人之屋》)最佳女演员奖

艾萨•米兰达(意大利,《铁栏那边》)最佳剧本奖

《失去的边界》(美国,谢勒里)第4届(1951年)电影节大奖

《尤丽小姐》(瑞典,阿尔夫•斯约贝格)

《米兰的奇迹》(意大利,维多里奥•德•西卡)评委会特别奖

《彗星美人》(美国,约瑟夫•曼基维茨)最佳导演奖

《被遗忘的人们》(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最佳男演员奖

迈克尔•雷德格雷夫(英国,《人影》)最佳女演员奖

贝蒂•戴维丝(美国,《彗星美人》)最佳剧本奖

《人影》(英国,安•阿斯奎斯)第5届(1952年)电影节大奖 《两分钱的希望》(意大利,雷纳托•卡斯戴拉尼)《奥赛罗》(美国,奥逊•威尔斯)评委会特别奖

《我们都是杀人犯》(法国)

最佳导演奖

克里斯蒂安•雅克(法国,《勇士的奇遇》)最佳男演员奖

马龙•白兰度(美国,《萨巴达传》)最佳女演员奖

李•格兰特(美国,《侦探故事》)最佳剧本奖

《警察与小偷》(意大利M•莫尼切利)最佳音乐奖

《一个快乐的夏天》 最佳摄影奖

杉山公平(日本,《源氏物语》)第6届(1953年)电影节大奖

《恐惧的代价》(法国,亨利-乔治•克鲁佐)剧情片奖

《小谢巴,回来吧》(美国)探险片奖

《绿色的秘密》(意大利)娱乐片奖

《莉莉》(美国,查尔斯•沃尔特斯)惊险片奖

《不法分子》(墨西哥)幽默片奖

《马歇尔,欢迎你》(西班牙,贝尔兰加)传奇片奖

《白牡鹿》(芬兰)最佳形象奖 《网》(墨西哥)最佳男演员奖

夏尔•瓦内尔(法国,《恐惧的代价》)最佳女演员奖

雪•波恩(美国,《小谢巴,回来吧》)第7届(1954年)电影节大奖

《地狱门》(日本,衣笠贞之助)评委会特别奖

《李波阿先生》(法国)

国际奖

《两亩地》(印度,比马尔•罗伊)《最后的桥》(奥地利)《活的沙漠》(美国)《洪水之前》(法国)《那不勒斯马车》(意大利)《苦难情侣》(意大利)

《巴尔斯卡五少年》(波兰)

《伟大的历险》(瑞典)

《阿尔巴尼亚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阿尔巴尼亚、苏联)第8届(1955年)

金棕榈奖

《马蒂》(美国,德尔伯特•曼)评委会特别奖

《失落的大地》(意大利,纪录片)最佳导演奖

朱尔•达辛(法国,《男人们的争吵》)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苏联,《石普卡的英雄》)最佳男演员奖

斯宾塞•屈赛(美国,《黑岩喋血记》)第9届(1956年)金棕榈奖

《静静的世界》(法国,纪录片,雅克-伊夫•库斯托、路易•马勒)评委会特别奖

《毕加索的秘密》(法国,纪录片,亨利-乔治•克鲁佐)最佳导演奖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苏联,《奥赛罗》)最佳男演员奖(空缺)

最佳女演员奖

苏珊•海沃德(美国,《明天我哭泣》)最佳幽默片奖

《夏夜的微笑》(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最佳人权证书奖

《道路之歌》(印度,萨蒂亚吉特•雷伊)第10届(1957年)

金棕榈奖

《善意的劝说》(美国,威廉•惠勒)评委会特别奖

《下水道》(波兰,安杰伊•瓦依达)《第七封印》(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导演奖

罗伯特•布莱松(法国,《一个死刑犯的越狱》)最佳男演员奖

约翰•基茨米勒(南斯拉夫,《和平之谷》)最佳女演员奖

朱丽叶塔•玛西娜(意大利,《卡比利亚之夜》)特别奖

《第四十一》(苏联,格•丘赫莱依)最佳剧本奖

P•帕索里尼、M•弗朗切奥萨、F•坎帕尼莱(意大利,《年轻丈夫》)特别奖

《果阿》(突尼斯)《棕色的脸膛》(瑞士)第11届(1958年)金棕榈奖

《雁南飞》(苏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评委会特别奖

《我的舅舅》(法国,雅克•塔蒂)最佳导演奖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生命的门槛》)最佳男演员奖

保罗•纽曼(美国,《炎日的夏天》)最佳女演员奖

比比•安德森(瑞典)爱•达尔贝克(瑞典)巴•阿•奥尔娜斯(瑞典)英格丽•杜琳(瑞典)第12届(1959年)金棕榈奖

《黑人奥尔弗》(法国,马塞尔•坎马斯)评委会特别奖 《星》(保加利亚)

最佳导演奖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四百下》)国际奖

《纳萨林》(墨西哥,路易斯•布努艾尔)最佳男演员奖

迪安•斯托克韦尔(美国,《邪恶的冲动》)布雷德福•迪尔曼(美国,《邪恶的冲动》)奥逊•威尔斯(美国,《邪恶的冲动》)最佳女演员奖

西蒙娜•西涅莱(法国,《上流社会》)喜剧片奖

《书法大师》(意大利)《白鹭》(日本)特别致意奖

衣笠贞之助(日本)第13届(1960年)金棕榈

《甜蜜的生活》(意大利,费德里科•费里尼)评委会奖

《奇遇》(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键》(日本,市川昆)最佳男演员奖(空缺)最佳女演员奖

让娜•莫罗(法国,《如歌的行板》)

梅莲娜•梅尔吉丽(希腊,《永远不会是星期日》 特别致意奖

《年轻姑娘》(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处女泉》(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参赛奖

《士兵之歌》(苏联,格•丘赫莱依)《带小狗的女人》(苏联)第14届(1961年)

金棕榈奖

《西里迪安娜》(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长别离》(法国,亨利•科尔比)评委会特别奖

《修女让娜》(波兰)最佳导演奖 《战地故事》

最佳男演员奖

安东尼•潘金斯(英国《爱吧,布拉姆斯》)最佳女演员奖

索菲亚•罗兰(意大利,《两个女人》)第15届(1962年)金棕榈奖

《诺言》(巴西,安塞尔莫•杜阿尔特)评委会特别奖

《蚀》(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圣女贞德》(法国,罗伯特•布莱松)最佳男演员奖

迪安•斯托克韦尔(美国,《昼夜旅行》)贾森•罗巴兹(美国,《昼夜旅行》)拉尔夫•理查森(美国,《昼夜旅行》)莫瑞•梅尔文(英国,《甜言蜜语》)最佳女演员奖

凯瑟琳•赫本(美国,《昼夜旅行》)李•塔欣厄姆(英国,《甜言蜜语》)最佳喜剧片奖

《意大利式离婚》(意大利,皮亚特•杰米)第16届(1963年)金棕榈奖

《豹》(意大利,鲁奇诺•维斯康蒂)

评委会特别奖

《一天,一只猫„„》(捷克斯洛伐克,沃伊切克•亚斯尼)《切腹》(日本,小林正树)最佳导演奖(空缺)最佳男演员奖

理查德•哈里斯(英国,《如此运动生涯》)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娜•弗拉迪(法国,《同床鸳梦》)最佳剧本奖

《柯定》(法国)最佳革命史诗片奖 《乐观的悲剧》(苏联)第17届(1964年)金棕榈奖 《瑟堡的雨伞》(法国,雅克•戴美)评委会特别奖

《砂之女》(日本,敕使河原宏)最佳导演奖(空缺)

最佳男演员奖

安泰•派克(匈牙利,《百灵鸟》)

萨罗•乌尔齐(意大利,《被引诱和被抛弃的女人》)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蓓丽(美国,《天使泪》)

安妮•班克罗夫特(英国,《吃南瓜的人》)第18届(1965年)金棕榈奖

《诀窍,任何学得到》(英国,理查德•莱斯特)评委会特别奖

《河川单》(日本,小林正树)

最佳导演奖

利维乌•乔乌里依(罗马尼亚,《被吊死者的森林》)最佳男演员奖

特伦斯•斯坦普(美国,《收藏家》)最佳女演员奖

萨曼莎•埃加(美国,《收藏家》)最佳剧本奖

《三一七小队》(法国,皮埃•肖恩多夫)《山丘》(美国)第19届(1966年)金棕榈奖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法国,克罗德•勒鲁什)《女士们,先生们》(意大利)评委会特别奖

《阿尔菲》(美国,刘易斯•吉尔伯特)最佳导演奖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苏联,《列宁在波兰》)最佳男演员奖

潘•奥斯卡逊(丹麦,《饥饿》)最佳女演员奖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美国,《摩根 》)技术大奖

《午夜钟声》(美国,奥逊•威尔斯)第20届(1967年)

金棕榈奖

《放大》(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评委会特别奖

《事故》(英国,约瑟夫•洛赛)

《我也见过愉快的吉普赛人》(南斯拉夫,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最佳导演奖

费伦克•科萨(匈牙利,《一万个太阳》)最佳男演员奖

奥特•科特勒(以色列,《一个男孩的三天》)最佳女演员奖

皮亚•迪泽马克(瑞典,《艾维拉•麦迪根》 最佳剧本奖

《各取应得》(意大利,埃里奥贝多利)《屠杀游戏》(法国)

最佳处女作奖

《奥莱斯的风》(阿尔及利亚,穆罕默德•拉克达-哈米那)第21届(1968年)

因发生“六月风暴”,本届电影节停办,未举行评选。第22届(1969年)金棕榈奖

《如果„„》(英国,林塞•安德森)评委会特别奖

《1931年的阿达伦》(瑞典,伯•威德伯格)评委会奖

《Z》(法国,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最佳导演奖

格罗布•罗夏(巴西,《安东尼•达斯•莫堤斯》)沃依切克•亚斯尼(捷克斯洛伐克,《所有的好公民》)最佳男演员奖

让-路易•泰迪尼昂(法国,《Z》)最佳女演员奖

范尼莎•雷拉弗格(英国,《伊莎杜拉的爱情》)最佳处女作奖

《逍遥骑士》(美国,丹尼斯•霍佩尔)第23届(1970年)金棕榈奖

《陆军野战医院》(美国,罗伯特•奥特曼)评委会特别奖

《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评委会奖

《秃鹰》(匈牙利)《野草莓与鲜血》(美国)最佳导演奖

约翰•保曼(英国,《最后的莱奥》)

最佳男演员奖

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意大利,《嫉妒的悲剧》)最佳女演员奖

奥塔维亚•皮科洛(意大利,《麦泰洛》)最佳处女作奖

《和平》(法国,拉乌尔•库塔尔)第24届(1971年)金棕榈奖

《传信人》(英国,约瑟夫•洛赛)评委会大奖

《逃家》(美国,米洛斯•福尔曼)

《约翰尼拿起枪》(美国,亚伯拉罕•波隆斯基)评委会奖

《乔•希尔》(瑞典,伯•威德伯格)《爱情》(匈牙利,卡洛里•莫克)最佳导演奖(空缺)最佳男演员奖

里卡尔多•库乔拉(意大利,《死刑台的旋律》)最佳女演员奖

基蒂•温(美国,《尼特尔公园的混乱》)技术大奖

《生物奇观》(沃伦•格林)最佳处女作奖

《为了既得的恩宠》(意大利)25周年大奖

《魂断威尼斯》(意大利,鲁奇诺•维斯康蒂)第25届(1972年)金棕榈奖

《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朗切斯科•罗西)评委会特别大奖 《飞向天空》(苏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评委会奖

《第五屠宰场》(美国,乔治•罗•希尔)最佳导演奖

米克洛斯•詹斯科(匈牙利,《红色圣歌》)最佳男演员奖

琼•杨恩(法国,《我们不会白头偕老》)最佳女演员奖

苏珊娜•约克(爱尔兰,《幻象》)技术大奖

《罗马风情画》(意大利,费德里科•费里尼)特别致意奖

《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朗切斯科•罗西)第26届(1973年)金棕榈奖

《稻草人》(美国)《蔑视》(美国)

评委会特别大奖

《妈妈和妓女》(法国,让-厄斯塔什)评委会奖

《邀请》(瑞士)

《克莱西特疗养院》(波兰,沃切克•哈斯)最佳男演员奖

吉安卡罗•贾尼尼(意大利,《爱情片与无政府主义》)最佳女演员奖

乔安妮•伍德沃德(美国,《伽马射线效应》)技术大奖

《呼喊和细语》(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处女作奖

《杰莱米》(美国)第27届(1974年)

金棕榈奖

《对话》(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评委会大奖

《一千零一夜》(意大利,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评委会奖

《安杰丽卡表妹》(西班牙,卡洛斯•绍拉)最佳男演员奖

杰克•尼科尔森(美国,《最后的细节》)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约瑟•娜特(法国,《舞会的小提琴》)技术大奖

《马勒传》(英国,肯•罗素)第28届(1975年)

金棕榈奖

《篝火的年代》(阿尔及利亚,穆罕默德•拉克达-哈米那)评委会特别奖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德国,维尔纳•赫尔措格)最佳男演员奖

维托里奥•加斯曼(意大利,《女人的香味》)最佳女演员奖

瓦莱丽•贝丽娜(美国,《莱尼》)最佳导演奖

米歇尔•布罗特(加拿大,《秩序》)

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法国,《特别区》)技术大奖

《侠女》(中国香港,胡金铨)第29届(1976年)

金棕榈奖

《出租车司机》(美国,马丁•西科塞斯)评委会大奖

《饲养乌鸦》(西班牙,卡洛斯•绍拉)《O侯爵夫人》(法国,埃里克•侯麦)

最佳导演奖

《惊恐、污秽、邪恶》(意大利,埃托雷•斯科拉)最佳男演员奖

何塞•路易•戈麦斯(西班牙,《家庭》)最佳女演员奖

多明妮克•桑达(意大利,《可靠的遗产》)

玛利亚•托罗契克(匈牙利,《苔丽夫人,你在何处?》)第30届(1977年)金棕榈奖

《我父我主》(意大利,塔维亚尼兄弟)最佳男演员奖

费尔南多•雷伊(西班牙,《艾丽莎•米西维达》 最佳女演员奖

谢利•杜瓦尔(美国,《三妇女》)

莫尼克•梅居尔(加拿大,《摄影家马丁》)最佳处女作奖

《决斗者》(英国,里德利•斯科特)第31届(1978年)金棕榈奖

《木履树》(意大利,埃尔马诺•奥尔米)评委会特别奖

《猴子再见》(意大利,马可•费拉里)《死神的呼唤》(英国,杰西•史柯林摩斯基)最佳导演奖

大岛渚(日本,《爱的亡灵》)最佳男演员奖

乔恩•沃伊特(英国,《归家》)最佳女演员奖

吉尔•克莱布格(美国,《自由之女》)

伊莎贝尔•于佩尔(法国,《维奥莱特•诺齐埃尔》)第32届(1979年)金棕榈奖

《现代启示录》(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铁皮鼓》(德国,福尔克•施隆多夫)评委会大奖

《西伯利亚叙事曲》(苏联,安德烈•岗察洛夫斯基)最佳导演奖

特伦斯•马利克(美国,《天堂的日子》)最佳男演员奖

杰克•莱蒙(美国,《中国综合症》)最佳女演员奖

萨莉•菲尔德(美国,《诺玛•雷》 第33届(1980年)金棕榈奖

《爵士乐》(美国,鲍勃•福斯)《影子武士》(日本,黑泽明)评委会特别奖

《我的美国舅舅》(法国,阿仑•雷奈)评委会奖

《山巅的呼唤》(波兰,克里什托夫•扎努西)最佳男演员奖

米歇尔•比科(法国,《失足》)最佳女演员奖

阿诺克•艾美(法国,《失足》)最佳男配角奖

杰克•汤普森(澳大利亚,《开拓者》)最佳女配角奖

米伦娜•德拉维奇(南斯拉夫,《特别护理》)卡拉•格拉维娜(意大利,《平台》)最佳剧本奖

《平台》(意大利)第34届(1981年)

金棕榈奖

《铁人》(波兰,安杰伊•瓦依达)评委会大奖

《光年以外》(法国,阿兰•泰纳)最佳男演员奖

乌戈•托格内吉(意大利,《荒谬人的悲剧》)最佳女演员奖

伊莎贝尔•阿佳妮(法国,《迷恋》)最佳男配角奖

伊恩•霍尔姆(英国,《火的战车》)最佳女配角奖

叶琳娜•索洛维伊(前苏联,《零号战斗队》)最佳剧本奖

《摩菲斯特》(匈牙利)

最佳艺术贡献奖

《黑暗时代》(爱尔兰,约翰•保曼)技术大奖

《战火浮生录》 第35届(1982年)金棕榈奖

《失踪》(美国,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土尔其,伊尔玛兹•库乃)评委会特别奖

《圣洛伦索之夜》(意大利,保罗•塔维尼尔)最佳导演奖

维尔纳•赫尔佐格(德国,《陆上行舟》)最佳男演员

杰克•莱蒙(美国,《失踪》)最佳女演员奖

亚德维加•杨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匈牙利,《另一个视线》)最佳剧本奖

《月光》(英国,西史柯林摩斯基)技术大奖

《受难记》(拉乌尔•库塔尔)第3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奖

《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第36届(1983年)金棕榈奖

《楢山节考》(日本,今村昌平)评委会特别大奖

《人生的意义》(英国,特里•琼斯、特里•吉列姆)评委会奖

《案件已了结》(印度)电影创作大奖(最佳导演奖)

罗伯特•布莱松(法国,《金钱》)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苏联,《乡愁》)最佳男演员奖

吉安•马里亚•沃隆泰(意大利,《马里奥•里齐之死》)最佳女演员奖

汉娜•许古拉(意大利,《皮耶拉的故事 》)最佳艺术贡献奖

《卡门》(西班牙,卡洛斯•绍拉)第37届(1984年)金棕榈奖

《德克萨斯的巴黎》(德国,维姆•文德斯)评委会大奖

《日记》(匈牙利,玛特•美莎露丝)最佳导演奖

贝特朗•塔维尼埃(法国,《乡村星期天》)最佳男演员奖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西班牙,《神圣的无辜者》)阿尔弗雷德•兰达(西班牙,《神圣的无辜者》)最佳女演员奖

海伦•米伦(爱尔兰,《卡尔》)最佳剧本奖

《塞瑟岛之旅》(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等)最佳艺术贡献奖

《另一个地方》(英国,彼德•贝齐奥)技术大奖

《犯罪的元素》(丹麦,拉斯•冯•提尔)金摄影机奖

《天堂陌影》(美国,吉姆•贾木许)第38届(1985年)金棕榈奖

《爸爸出差时》(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评委会特别大奖

《鸟人》(英国,艾伦•帕克)评委会奖

《雷德上校》(匈牙利)

最佳导演奖

安德烈•塔希内(法国,《约会》)最佳男演员奖

威廉•赫特(美国,《蜘蛛女之吻》)最佳女演员奖

诺尔马•奥兰多(阿根廷,《官方说法》)雪儿(美国,《面具》)第39届(1986年)金棕榈奖

《任务》(英国,罗兰德•约菲)评委会特别奖

《牺牲》(苏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评委会奖

《戴莱丝》(法国,阿兰•卡瓦利埃)最佳导演奖

马丁•西科塞斯(美国,《八小时之外》)最佳男演员奖

鲍勃•霍斯金斯(英国,《蒙娜丽莎》)米歇尔•布朗(法国,《晚礼服》)最佳女演员奖

费尔南塔•托雷斯(巴西,《永远爱我或不再爱我》)巴尔巴拉•苏科瓦(苏联,《罗莎•卢森堡》)最佳艺术贡献奖 《牺牲》(苏联,斯文•尼夫基斯特)第40届(1987年)金棕榈奖

《在撒旦的阳光下》(法国,莫里斯•皮亚莱特)评委会特别奖

《悔悟》(苏联,泰吉斯•阿拉布泽)评委会奖

《光》(马里,苏莱曼•西塞)《亲鸾——白色之路》(日本)最佳导演奖

维姆•文德斯(德国,《柏林苍穹下》)最佳男演员奖

马塞罗•马斯特罗亚尼(意大利,《黑眼睛》)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赫尔希(美国《长沼湖》)40周年大奖

《访谈录》(意大利,费德里科•费里尼)第41届(1988年)

金棕榈奖

《征服者佩尔》(丹麦,比利•奥古斯特)评委会特别大奖

《分离的世界》(美国,克里斯•门杰斯)评委会奖

《关于杀人的影片》(波兰,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最佳导演奖

弗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南方》)最佳男演员奖

福里斯特•惠特克(美国,《鸟》)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赫尔希(《分离的世界》)乔迪•梅(《分离的世界》)林达•姆夫西(《分离的世界》)最佳艺术贡献奖

彼得•格林纳威(英国,《成批溺水》)第42届(1989年)

金棕榈奖

《性,谎言,录像带》(美国,史蒂文•索德伯格)评委会特别奖 《新天堂电影院》(意大利,朱塞佩•托尔纳托雷)《对你来说,她太美了》(法国,贝特朗•布里耶)评委会奖

《蒙特利尔的耶稣》(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最佳导演奖

埃米尔•库斯杜里卡(南斯拉夫,《吉普赛人的时代》)最佳男演员奖

詹姆斯•斯派德(美国,《性,谎言,录像带》)最佳女演员奖

梅丽尔•斯特里普(美国,《黑暗中的呼号》)最佳艺术贡献奖

《三个蓝月》(美国,吉姆•贾木许)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黑雨》(日本,今村昌平)第43届(1990年)

金棕榈奖

《我心狂野》(美国,大卫•林奇)评委会大奖

《死亡之刺》(日本,小栗康平)

《蒂莱》(布基纳法索,伊德沙•屋德瑞古)评委会奖

《致命档案》(英国,肯•罗奇)最佳导演奖

帕尔维•隆金(苏联,《出租车布鲁斯》)最佳男演员奖

热拉尔•德帕迪厄(法国,《大鼻子情圣》)最佳女演员奖

克蕾丝蒂娜•让达(波兰,《审讯》)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比埃尔•罗姆(摄影,法国,《大鼻子情圣》)

第44届(1991年)

金棕榈奖

《巴顿•芬克》(美国,乔尔•科恩)评委会特别大奖

《不羁的美女》(法国,雅克•里维特)评委会奖

《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生活之外》(法国,玛鲁恩•巴哥达迪)最佳导演奖

乔尔•科恩(美国,《巴顿•芬克》)最佳男演员奖

约翰•特特罗(美国,《巴顿•芬克》)最佳女演员奖

艾琳•雅各布(法国,《维洛妮卡的双重生命》)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

第45届(1992年)金棕榈奖

《最美好的愿望》(丹麦,比利•奥古斯特)评委会大奖

《盗窃童心》(意大利,贾尼•阿梅利奥)评委会奖

《独立的生活》(俄罗斯,维塔里•卡涅夫斯基)《光幻》(西班牙,维克尔托•埃里塞)最佳导演奖

罗伯特•奥特曼(美国,《大玩家》)最佳男演员奖

蒂姆•罗宾斯(美国,《大玩家》)最佳女演员奖

佩尔尼拉•奥斯特尔格伦•奥古斯特(瑞典,《最美好的愿望》)技术委员会大奖

《旅途》(阿根廷,弗尔南多•索拉纳斯)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

《麦克》(美国,约翰•特特罗)45周年大奖

《霍华德庄园》(英国,詹姆斯•伊沃里)

第46届(1993年)

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中国,陈凯歌)《钢琴课》(新西兰,简•康皮恩)评委会大奖

《咫尺天涯》(德国,维姆•文德斯)评委会奖 《戏梦人生》(中国台湾,侯孝贤)《石雨》(英国,肯•罗奇)最佳导演奖

麦克•李(英国,《赤裸》)最佳男演员奖

戴维•泽尔利斯(英国,《赤裸》)最佳女演员奖

霍利•亨特(美国,《钢琴课》)

第47届(1994年)

金棕榈奖

《低俗小说》(美国,昆廷•塔伦蒂诺)评委会大奖

《活着》(中国,张艺谋)

《太阳灼人》(俄罗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评委会奖

《玛戈皇后》(法国,帕特里斯•谢罗)评委会特别奖

《宫殿的沉默》(突尼斯,穆菲达•特拉特利)最佳导演奖

南尼•莫瑞提(意大利,《亲爱的日记》)最佳男演员奖

葛优(中国,《活着》)最佳女演员奖

维尔娜•丽丝(法国,《玛戈皇后》)最佳剧本奖

《极度疲劳》(法国,米歇尔•布朗)国际影评家奖

《色情酒店》(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扬)

第48届(1995年)金棕榈奖

《地下》(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评委会大奖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评委会奖

《不要忘记你将会死去》(法国,克萨维耶•博沃瓦)评委会特别奖 《卡林顿》(英国,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最佳导演奖

马蒂厄•卡索维茨(法国,《仇恨》)最佳男演员奖

乔纳森•普赖斯(英国,《卡林顿》)最佳女演员奖

海伦•米伦(英国,《乔治王的疯狂》)

技术大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国,摄影师,吕乐)

第49届(1996年)金棕榈奖

《秘密与谎言》(英国,麦克•李)评委会奖

《破浪》(丹麦,拉斯•冯•提尔)评委会特别奖

《撞车》(加拿大,大卫•克罗南伯格)最佳导演奖

乔尔•科恩(美国,《冰雪暴》)最佳男演员奖

丹尼尔•奥特尤尔(法国,《第八日》)帕斯卡•杜奎内(法国,《第八日》)最佳女演员奖

布伦达•布莱西恩(英国,《秘密与谎言》)技术大奖

《爱情的世界》(法国)

第50届(1997年)金棕榈奖

《樱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鳗鱼》(日本,今村昌平)评委会大奖

《意外的春天》(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扬)评委会奖

《本部产品》(法国,马努埃尔•普瓦里耶)最佳导演奖

王家卫(中国香港,《春光乍泻》)最佳男演员奖 肖恩•佩恩(美国,《她是如此可爱》)最佳女演员奖

凯西•勃克(英国,《切勿吞食》)最佳剧本奖 《冰风暴》(美国)技术大奖 《恋恋风暴》

《第五元素》(法国)

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萌之朱雀》(日本,河濑直美)50周年大奖

《命运》(埃及,尤瑟夫•夏因)

第51届(1998年)金棕榈奖

《永远的一天》(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评委会大奖

《美丽人生》(意大利,罗伯托•贝尼尼)评委会奖

《滑雪课》(法国,克劳德•米勒)《家庭聚会》(丹麦,托马斯•温特伯格)最佳导演奖

约翰•保曼(爱尔兰,《将军》)最佳男演员奖

彼得•穆兰(英国,《我的名字是乔》)最佳女演员奖

艾罗迪•布歇、纳塔莎•雷尼埃(法国,《天使热爱的生活》)最佳剧本奖

海尔•哈特利(美国,《傻子亨利》)最佳艺术贡献奖

托德•海恩斯(英国,《天鹅绒金矿》)技术大奖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西班牙,《探戈》)

第52届(1999年)

金棕榈奖

《洛塞塔》(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评委会大奖 《人性》(法国,布吕诺•迪蒙)

评委会奖

《纸牌》(葡萄牙,马诺埃尔•德•奥利维拉)最佳导演奖

佩德罗•阿莫多瓦(西班牙,《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最佳男演员奖

埃马纽埃尔•肖特(法国,《人性》)最佳女演员奖(并列)

埃米丽•德凯娜(比利时,《洛塞塔》)塞弗琳娜•卡内尔(法国,《人性》)技术大奖

《荆轲刺秦王》(中国,屠居华,美工师)金摄影机奖

《玛拉娜•辛哈沙南》(印度,穆哈里•内尔)青年电影国际奖

《女巫布莱尔》(美国,丹尼尔•麦里克)

第53届(2000年)

金棕榈奖

《黑暗中的舞者》(丹麦,拉斯•冯•提尔)评委会大奖

《鬼子来了》(中国,姜文)评委会奖

《二楼的歌声》(挪威,罗依•安德森)《黑板》(伊朗,萨米拉•马卡马巴夫)最佳导演奖

杨德昌(中国台湾,《一一》 最佳男演员

《花样年华》(中国香港,梁朝伟)最佳女演员奖

比约克(丹麦,《黑暗中的舞者》)最佳剧本奖

詹姆斯•佛兰柏格(美国,《护士贝蒂》)技术大奖

《花样年华》(中国香港,杜可风、李屏宾、张叔平)

第54届(2001年)金棕榈奖 《儿子的房间》(意大利,南尼•莫瑞提)评委会大奖

《钢琴教师》(奥地利,迈克尔•哈尼克)最佳导演奖

乔尔•科恩(美国,《缺席的人》)大卫•林奇(美国,《穆赫兰道》)最佳男演员奖

贝诺特•马吉梅尔(奥地利,《钢琴教师》)最佳女演员奖

伊莎贝尔•于佩尔(奥地利,《钢琴教师》)最佳剧本奖

《无人地带》(波斯尼亚,丹尼斯•塔诺维奇)技术大奖

《千嬉曼波》(中国台湾,杜笃之)《你那边几点》(中国台湾,蔡明亮)

第55届(2002年)金棕榈奖

《钢琴师》(波兰,罗曼•波兰斯基)评委会大奖

《没有过去的人》(芬兰,阿基•考里斯马基)评委会特别奖

《神圣的介入》(巴勒斯坦,埃利亚•苏•雷曼)最佳导演奖

林权泽(韩国,《醉画仙》)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美国,《爱昏头》)最佳男演员奖

《儿子》(比利时,奥利维耶•古尔梅)最佳女演员奖

《没有过去的人》(芬兰,卡蒂•奥廷宁)最佳剧本奖

《甜蜜十六岁》(英国,保罗•拉瓦第)55周年奖

《科伦拜的保龄》(美国,迈克尔•摩尔)

第56届(2003年)金棕榈奖

《大象》(美国,古斯•范•桑特)评委会大奖

《乌扎克》(土尔其,努利•比尔格瑟兰)评委会奖

《下午五点》(伊朗,萨米拉•马卡马巴夫)最佳导演奖

古斯•范•桑特(美国,《大象》)最佳男演员奖(并列)

穆扎法尔•奥兹德米尔(土尔其,《乌扎克》)麦哈麦德•伊敏•图普拉克(土尔其,《乌扎克》)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乔西•克罗兹(加拿大,《野蛮的入侵》)最佳剧本奖

《野蛮的入侵》(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

第57届(2004年)

金棕榈奖

《华氏911》(美国,迈克尔•摩尔)评委会特别大奖

《老男孩》(韩国,朴赞郁)评委会奖

《老妇杀手》(美国,乔尔•科恩兄弟)《热带病》(泰国,阿皮差朋•维尔拉瑟查库)最佳导演奖

托尼•葛立夫(法国,《优胜者》)最佳男演员奖

柳乐优弥(日本,《无人知晓》)最佳女演员奖

张曼玉(中国香港,《清洁》)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 《旅程》(中国,杨超)

第58届(2005年)

金棕榈奖

《孩子》(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评委会大奖

《破碎之花》(美国,吉姆•贾木许)评委会奖

《青红》(中国,王小帅)最佳导演奖

迈克尔•汉尼克(奥地利,《躲避》)最佳女演员奖

汉娜•拉斯洛(以色列,《自由区》)

最佳男演员奖

汤米•李•琼斯(美国,《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最佳剧本奖

吉勒莫•阿里加(美国,《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第59届(2006年)

金棕榈奖

《风吹稻浪》(英国,肯•罗奇)评委会大奖

《佛兰德斯》(法国,布鲁诺•杜蒙)评委会奖

《红色之路》(英国,安德里亚•阿诺德)最佳导演奖

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墨西哥,《巴别塔》)

最佳男演员奖 贾梅尔•德布兹、萨米•纳斯瑞、萨米•布阿基拉等四位演员(法国,《光荣岁月》)最佳女演员奖

佩内洛普•克鲁兹、卡门•莫拉、罗拉•杜纳丝、由阿娜•科波等六位演员(《回归》,西班牙)最佳剧本奖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西班牙,《回归》)最佳金摄影机奖 《布达佩斯岛》

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江城夏日》(中国,王超)

第60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两天》罗马尼亚

评委会大奖:河濑直美《殡之森》日本

60周年特别奖: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园》美国

最佳导演:朱利安·萧贝尔《潜水钟和蝴蝶》法国/美国

最佳编剧:费斯·阿金《在人生另一边》土耳其/德国

最佳男主角: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驱逐》俄罗斯

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阳》韩国

金摄影机奖:Shira Geffen/Etgar Keret《MEDUZOT》以色列

金摄影机特别奖:Anton Corbijn《Control》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最佳短片评委会奖:安东尼·陈《Ahma》 Mark Albiston《RUN》 新加坡

评委会奖:玛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长大》法国/美国

评委会奖:卡洛斯·雷加达斯《沉默的阳光》墨西哥/法国/荷兰

关注单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梦》罗马尼亚

篇2:戛纳国际电影节介绍

电影,无疑是最具感染力和承载力的艺术表达形式,而电影里那些或英俊、或美丽、或有型、或雍容的明星们,忽然因一次电影节,聚集在某个城市里――还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吗?

关键词:星光灿烂

新区:沸沸扬扬的声色场

法国东南部的沿海小镇戛纳,和其他蓝色海岸地区的闲适安静不同,它虽然也拥有蔚蓝迷人的海岸线和法国南部明亮阳光下的棕榈树,但戛纳更像是一个社交不断的城市。每年2月有金合欢节(注:当地盛产的经济类花卉,代表信赖),5月有国际电影节,另外还有国际赛船节、国际音乐唱片节、含羞草节等。一年中,无论你什么时候来戛纳,总会在这里遇到大型活动。

一来到戛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电影节不选择时尚之都巴黎,却选择了戛纳。它拥有世界上最洁白美丽的沙滩和终年的阳光,白色的楼房、蓝色的大海、一排排高大翠绿的棕榈树构成一派绚丽的地中海风光,难怪最佳影片的大奖命名为“金棕榈奖”。

众所瞩目的金棕榈奖就在节庆宫颁发,这座位于港口边的巨大建筑是电影节的中心,也是戛纳的城市中心。节庆宫启用于1982年,可以容纳3万人,里面有3间放映厅、2个展览厅、会议室、赌场、夜总会及餐厅,目前它也是欧洲最大的会议中心之一。

颁奖前夕,红地毯会从城市中心节庆宫的豪华大厅一直铺到马路边,明星们就是从这里步入主会场,并在星光大道上按照年代顺序留下自己的手印。星光大道就在节庆宫旁的地面上,已经约有350位明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手印。

在距离节庆宫不远的Croisette大道是电影节宣传大战的所在。Majestic Barriere酒店和Martinez酒店都在这条大道上,前者是电影节的指定酒店,许多受邀影人都下榻于此,后者因为距离节庆宫较近,而颇受很多明星青睐。Majestic Barriere酒店的门口时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满眼是痴心等待的追星族和严阵以待的佩枪警察,更不时有为明星开道的警车,护送着几部超豪华房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

顺着海岸线蜿蜒,Croisette大道一边是遮阳伞、泳装男女密布的沙滩,男一边则是高级饭店、餐厅与鳞次栉比的名牌精品店。在这条长达8公里濒临地中海的散步道上,公共和私人海滩加起来就有35个之多,大部分的海滩都属于饭店所有,必须要付费进入。

而名牌精品店的主要客户都是来自中东的富商巨贾的夫人们。Croisette大道上最著名的地标卡尔顿饭店是一座始建于1911年巨大的洛可可式的豪华建筑,屋顶两侧耸立着两座圆锥形塔尖,据说是影射19世纪的高级交际花La Belle Otero颠倒众生的酥胸。

走在Croisette大道上,巨幅的电影节海报每隔两米就有一张,在卡尔顿饭店的主墙面上赫然悬挂着《特洛伊》硝烟弥漫的海报,一路走来,到处是杀气腾腾的乌玛-瑟曼手持武士刀。像《特洛伊》、《杀死比尔2》这样巨资投入的制作。虽然只是作为展映片目,并不参加角逐,却已喧宾夺主,成为公众焦点的中心。

旧区:临水小城慢生活

戛纳是个靠水的小城,但是近年来河床渐低,所以码头不复昔日的繁忙,功能也逐渐蜕化成为一道旅游风景。从有着红色屋顶的戛纳车站出发,步行5分钟左右,便可抵达海边。车站与海岸之间的广大地域是属于新市街的,旧港到西区之间的区域就是旧市街。戛纳旧区至今仍沿用古名Suquet,意指普罗旺斯的一种鱼汤。

我所租借的公寓依山而建,恰好处于新旧市街的相交处,步行到主会场只要十分钟。虽然路边的店铺、洗衣房、药房、肉店等店堂内,都张贴着电影节的宣传海报,但实际上,旧区的整体气氛却安静得似乎绝尘于电影节之外――在小城戛纳的另一边,当地人日复一日的平常而温馨的生活照常进行着。

在离我住处很近的旧市街中心佛维勒市场里,人们买菜、购物、闲谈,丝毫没有被电影节打扰。每天早上准时开市的佛维勒市场保存了旧城的活力,许多食品店围绕着市场而立,毗邻的佛维勒酒窖则是当地人常光顾的葡萄酒专卖店,价位并不算高。

从石板路往前走,两旁都是斑驳的旧民房,这里过去是戛纳渔民的住家,现在渔民的子孙依然世居于此,现在戛纳依靠捕鱼为生的渔民只有十几位,他们多数以开小餐馆为业。华灯初上时分,小餐馆铺着鲜丽桌布的桌子从室内蔓延到石板路上。一盏盏蜡烛映照古城。

当地人说,要体验戛纳最道地的海港风情,一定要去一家叫做La Taverne Lucullus的小酒馆。我在黄昏时,独自漫步到这家位于旧市场旁的馆子,与影展里满是香水味的优雅奢靡空气不同,小酒馆里则有着一股混杂着鱼腥味、酒精味的豪迈气息,恰是刚下船的水手们排排坐、大口喝啤酒、闲聊五洲四海奇闻的绝佳场所。

这家酒馆的营业时间从清晨5点至下午7点,主要的顾客就是在市场批发渔货的渔民,大伙儿工作结束后,偷闲在酒吧里喝杯啤酒,品尝老板娘亲自调制的下酒菜,老板在吧台陪着客人闲话家常。这里最主要的话题总是足球。却并不是百米之外正在进行中的电影节。

La Taverne Lucullus只收酒钱,小菜是附赠的,小菜通常是清蒸沙丁鱼、大蒜蛋黄酱加热面包、腌制橄榄等,星期五可以吃到新鲜的鱼。

篇3:戛纳电影节艺术与商业的盛宴

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总经理热罗姆·帕亚尔说,戛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电影节和电影市场合二为一。今年电影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总注册人数超过1万人,比去年增长5%。电影市场的展台价格昂贵,但不少片方仍愿花费重金,就是因为这里是头号国际电影市场。

一部影片制作完成后,其制作人会与某家国际售片公司接洽,由后者将该片推介给全球各地的发行商。电影市场中的销售方或参展商就是这些售片商。他们在电影市场展台约见客户,预约播映时间,介绍电影成片或正在制作中的电影摘要。市场另一方则是购片商或称发行商。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则为这些卖家和买家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

为帮助各地制片人在国外为其影片找到投资人及国际发行渠道,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主办方已实施了7年“制片人网络”项目。这一项目面向经验丰富的制片人,围绕影片主题和地区特长为各位制片人穿针引线。对于那些缺乏国际经验的制片人,电影市场计划启动另一项补充项目,为他们与国际电影界的初次接触提供帮助,根据他们正在筹建中的电影项目设立专门工作室。

帕亚尔说,每一届电影市场的组织工作从上一届电影节闭幕当天就开始了,因为此时正是了解市场参与者需要和期待的良机。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年终,主办方趁机尽可能地改善所提供的服务,开发针对电影业技术或经济发展的新服务或新项目。这个阶段也是参展商和售片公司预订展台,组织下次参展的时间。从1月份起,参与者开始登记注册,售片公司开始安排上映计划表,进行影片推广活动。

在发行模式飞速转变的今天,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如何跟上潮流?帕亚尔说,数码播放技术在各大影院逐渐开始流行,与传统的35毫米胶片影片相比,全新的数码载体影片较为复杂,对电影市场来说,这是一项特殊的挑战。如今,戛纳电影市场拥有30多个影厅,其中2/3配备数码播放设备,以便播放各种现存数码形式的影片。

篇4:戛纳国际电影节介绍

02:除了中国艺人,有印度第一美女之称的艾西瓦娅 雷也亮相红毯。

03:国际章早已经不是靠着代言上红毯的级别,作为最早一批征战欧美红毯的女演员,经验着实丰富的很。

05:张雨绮凭着八套战袍转战戛纳,一路不是清淡素雅就是大红大绿,想来是对范冰冰红毯女王的宝座有想法了。

06:作为各种时尚活动与电影节的常客,范冰冰可是经验丰富,一身粉红色拖地长裙,一展范爷风采。

过去的戛纳属于欧美人,华人想要在戛纳露上一面是千难万难,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如今这年头戛纳也成了华人女星们真红斗艳的大舞台,战袍是一套接着一套,无论是否和电影有关,抓住机会的女明星,各个在台上展现自己的风格,让整个戛纳都忍不出大喊狼来了!

电影节的主角是谁?或许很多人会认为不就是那些演员和导演么?错!大错特错!好的电影节固然不能缺少优秀的电影,但是没有好评委又怎么能把埋藏在众多影片中的好电影挖掘出来呢?而这次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一公布出来就让人们大呼过瘾,不仅由斯皮尔伯格担任评委会主席,更是有李安,妮可基德曼这样的大牌,可谓是大腕云集!

篇5:戛纳电影节获奖的法国电影

评委会大奖,让·德拉诺瓦《田园交响曲》(并列)评委会特别奖,雷内·克雷芒《铁路的斗争》 最佳导演,雷内·克雷芒《铁路的斗争》 最佳女演员,米歇尔·摩根《田园交响曲》 最佳音乐,乔治·奥里克《田园交响曲》

1947年

评委会大奖,雅克·贝克《安东尼夫妇》 评委会大奖,雷内·克雷芒《该死的人们》

1949年

最佳导演,雷内·克雷芒《铁窗之外》

最佳布景设计,奥当·拉哈《请你照料阿梅丽》

1951年

最佳音乐,约瑟夫·科斯玛,卡内尔《朱丽叶,又名梦幻的钥匙》

1952年

评委会特别奖,安德烈·卡耶特《我们都是杀人犯》 最佳导演,克里斯蒂安·雅克《郁金香芬芳》

1953年

评委会大奖,亨利-乔治·克鲁佐《恐惧的代价》 最佳男演员,夏尔·法内尔《恐惧的代价》

1954年

最佳导演,勒内·克雷芒《里波阿先生》(《红心杰克》)国际奖,安德烈·卡耶特《洪水之前》

1955年

最佳导演,儒勒·达辛《男人的争斗》和谢·瓦西利耶夫《石普卡的英雄》(保加利亚)

1956年

金棕榈奖,雅克-伊夫·库斯托《寂静的世界》

评委会特别奖,亨利-乔治·克鲁佐《毕加索的秘密》

1957年

最佳导演,罗贝尔·布列松《死刑犯越狱》

1958年

评委会特别奖,雅克·塔蒂《我的舅舅》 1959年

金棕榈奖,马塞尔·加缪《黑人奥尔菲》 最佳导演,特吕弗《四百击》

最佳女演员,西蒙娜·仙诺,杰克·克莱顿《金屋泪》

1960年

最佳女演员,让娜·莫罗,彼得·布鲁克《如歌的行板》和梅莲娜·梅尔库丽,达辛《星期天不行》(希腊)

1961年

金棕榈奖,亨利·科尔比《长别离》和路易·布努埃尔《维莉迪安娜》(西班牙)

1962年

评委会特别奖,罗贝尔·布列松《圣女贞德的审判》和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蚀》(意大利)

1963年

最佳女演员,玛丽娜·芙拉迪,马克·费雷利《女王蜂》(意大利)

1964年

金棕榈奖,雅克·德米《瑟堡的雨伞》

1965年

最佳编剧,皮埃尔·肖恩多夫《第317排》

1966年

金棕榈奖,勒卢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欢女爱》)和皮埃特罗·哲米《夫妻生活的意大利人》(《现形记》)(意大利)

1967年

最佳编剧,阿兰·杰西亚《屠杀的游戏》和艾利欧·派特利《按老规矩》(《见者有份》)(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罗贝尔·布列松《穆谢特》

1969年

最佳男演员,让-路易·特兰蒂尼昂,科斯塔-加夫拉斯《Z》 评委会奖,科斯塔-加夫拉斯《Z》

1970年

首部故事片奖,拉乌尔·库塔尔《和平市》

1972年

最佳男演员,让·亚纳,莫里斯·皮亚拉《我们不会白头到老》 1973年

评委会特别奖,让·厄斯塔什《妈妈和妓女》 特别奖,雷内·拉鲁斯《野蛮的行星》

1974年

最佳女演员,玛丽-若泽·娜特,米歇尔·德拉科《舞会的小提琴》

1975年

最佳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别法庭》和米歇尔·布洛尔特《秩序》(加拿大)

1976年

最佳女演员,多尼尼克·桑达,莫洛·鲍罗尼尼《可靠的遗产》 评委会特别奖,埃利克·侯麦《O侯爵夫人》

1977年

最佳女演员,莫尼克·梅居尔,让·博丹《摄影师马丁》

1978年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克洛德·夏布洛尔《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和吉尔·克莱伯格,保罗·马佐斯基《一个不结婚的女人》(美国)

1979年

青年电影奖,雅克·杜瓦荣《野丫头》

1980年

最佳女演员,阿努克·艾梅,马克·贝洛乔《虚无缥缈》 评委会特别奖,阿仑·雷乃《我的美国舅舅》

最佳男演员,米歇尔·皮寇丽,马克·马洛乔《虚无缥缈》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热拉尔·卡尔德龙《活着的风险》 金摄影机特别奖,让-皮埃尔·德尼《阿德里安的故事》

1981年

评委会特别奖,阿兰·泰纳《光年》(瑞士-法国)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詹姆斯·艾弗里《四重奏》(英国)和安德烈·祖劳斯基《迷恋》(德国-法国)

当代电影奖,朱丽叶·贝尔托和让-亨利·罗歇《雪》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克洛德·勒卢什《波莱罗舞》(《相互间》)

1982年

最佳摄影,布鲁洛·努丹,彼得·德尔·蒙特《旅行邀请》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拉乌尔·库塔尔,让-吕克·戈达尔《邀请》(法国-瑞士)金摄影机特别奖,罗曼·古皮《三十岁死去》

1983年 最佳导演,罗贝尔·布列松《金钱》和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乡愁》(意大利)

1984年

最佳导演,贝特朗·塔维尼耶《乡村星期天》

1985年

最佳导演,安德烈·泰西内《约会》

1986年

最佳男演员,米歇尔·勃朗,贝特朗·布利耶《晚礼服》和鲍勃·霍斯金斯,尼尔·乔丹《蒙娜丽莎》(英国)

评委会奖,阿兰·卡瓦利埃《圣特蕾莎》

1987年

金棕榈奖,莫里斯·皮亚拉《在撒旦阳光下》

1988年

金摄影机特别奖,米拉·奈尔《孟买,你好》

1989年

评委会特别奖,贝特朗·布利耶《美得过火》和吉塞佩·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意大利·法国)

1900年

最佳男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让-保罗·拉帕诺《大鼻子情圣》 最佳摄影,皮埃尔·洛姆,《大鼻子情圣》

1991年

评委会特别奖,雅克·里维特《不羁的美女》 评委会奖,马龙·巴达迪《生活之外》

最佳女演员,伊莲·雅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维罗妮卡的双面生活》

1993年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巴塔巴《马泽帕》

1994年

最佳女演员,薇娜·莉西,帕特里斯·候谢《玛戈王后》 评委会奖,帕特里斯·候谢《玛戈王后》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米歇尔·勃朗《累得要命》 金摄影机特别奖,帕斯卡尔·弗朗《与死者的小争论》 最佳编剧,米歇尔·勃朗《累得要命》

1995年

评委会奖,沙威·波伏瓦《不要忘记你将死去》 最佳导演,马蒂厄·卡索维茨《仇恨》

1996年

最佳男演员,丹尼尔·奥特伊尔和帕斯卡·迪凯纳,雅克·范·多梅尔《第八日》 最佳编剧,雅克·奥迪亚尔《自制英雄》

1997年

评委会奖,曼努埃尔·普瓦里耶《西部人》(《日落前决定爱不爱你》)金摄影机特别奖,布吕诺·迪蒙《耶稣的一生》

1998年

最佳女演员,埃洛迪·布歇和娜塔莎·雷尼埃,埃里克·宗卡《两级天使》 评委会奖,克洛德·米勒《雪地里的魅影》和托马斯·温特伯格《家庭聚会》(丹麦)

1999年

大奖,布鲁诺·迪蒙《人性》

最佳男演员,埃玛纽埃尔·肖特,布鲁诺·迪蒙《人性》

最佳女演员,赛弗琳娜·卡内勒,布鲁诺·迪蒙《人性》和埃米莉·凯德纳《罗塞纳》(比利时)

2001年

大奖,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手》

最佳男演员,贝诺伊特·马吉迈尔,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手》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哈伯特,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手》

2002年

篇6:戛纳国际电影节介绍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第69届戛纳电影节正在进行中,为期十二天,虹膜将在期间推出内容丰富的戛纳专题,帮助影迷了解这件影坛盛事。文 | magasa 戛纳电影节是全世界最权威、享有最崇高声望的一个电影节,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本文将向你解释,历史并非最古老的戛纳电影节,它如何获得今天这个地位,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帮了它的忙,它又做对了哪些事。本文还将回答,正在崛起的中国电影产业,是否有可能诞生一个媲美戛纳的电影节?

国际电影节是欧洲人在二战前的发明,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欧洲特征的电影推广制度,它和无孔不入的好莱坞全球发行网络一起,构成了今天这个世界电影体系的骨干。欧洲电影节和好莱坞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应该说它们彼此的合作要大于竞争,这在欧洲电影节的王者——戛纳电影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洲电影节体制诞生至今,先后承载了三种主要的职能:

1、帮助各个出品国的民族电影在国际影坛树立身份;

2、协调欧洲电影产业和好莱坞的关系;

3、推广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和独立电影。这三种职能在不同的时期有轻重之分。第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成员:阿诺·德斯普里钦、克斯汀·邓斯特、拉斯洛·奈迈施、凡妮莎·帕拉迪丝、唐纳德·萨瑟兰、乔治·米勒、卡塔泳·莎哈比、麦斯·米科尔森、瓦莱莉·高利诺 电影节的雏形诞生于默片时期,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时,随着电影俱乐部和影迷协会的繁荣,各种小型的电影聚会也颇为兴盛,尤其是在欧洲。

可以将其视为对新近统治世界影坛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某种反应,一些具有远见的人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用新的办法来推广和促进艺术电影、先锋电影的制作和传播。《咖啡公社》主创

在一些电影产业欠发达的国家,比如巴西,电影俱乐部甚至成了本土片唯一的上映渠道。

这些小规模的电影展览或业界集会,因为组织能力和国际影响都还十分薄弱,尚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电影节。现在人们普遍将1932年的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视为国际电影节的鼻祖。那年8月6日的晚上,鲁本·马莫里安的《化身博士》在Hotel Excelsior放映,揭开了电影节的大幕。《化身博士》(1931)当时的人们不会像后来那样激烈争抢所谓「全球首映」,因此选择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前一年已在美国公映的旧片。威尼斯电影节一直是历史更悠久的艺术双年展的一部分,一开始电影界同仁对它的举办感到欢欣鼓舞,路易·卢米埃尔高兴地接受了电影节荣誉委员会的任命。

但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电影节的创办完全是因为墨索里尼政权希望推进符合法西斯目标的艺术,这一点在戈培尔1936年出席威尼斯电影节后变得昭然。在墨索里尼看来,电影当然是一种重要且值得尊重的艺术,所以他希望用大量新闻片和纪录片来歌颂意大利。意大利法西斯对该国电影产业的管控比德国纳粹更加严密,他们率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影制作机构及许多辅助组织。而威尼斯电影节就是法西斯文化政策在电影界的延伸,它的目的是向人民确立什么是值得表彰的艺术,而什么又是有害的电影,后者比如好莱坞电影,它们在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之后没过几年就被政府禁止引进。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发给了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一想到前一年让·雷诺阿的《大幻灭》被暗算,愤怒的法国人发出了抗议。《奥林匹亚》(1938)这时候,他们意识到,威尼斯电影节不折不扣是意大利法西斯的电影宣传平台,自由世界有必要创办一个新的电影节予以回应。

本来有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有希望揽下这个重任,但是法国南部海滨的旅游城市戛纳最终把握住了机会。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蔚蓝海岸的豪华酒店和旅行社经营者击败了大西洋沿岸比亚里茨的同行,说服电影界人士将这个电影节放到戛纳。最初电影节被安排在九月份举办,因为那可以延长夏季假期时间,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收入。戛纳的创办,一开始就是法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共同决定,代表好莱坞驻欧的MPPDA代表、英国外交官和法国文化官员一起在电影节创办协议上签了字。

所以可以这么说,戛纳和威尼斯的对抗,从创办第一天就开始了,最初是反法西斯的地缘政治对抗,后来是争夺艺术电影参赛权的竞争。米高梅将大量旗下明星送往法国南部海岸,包括道格拉斯·范朋克、诺玛·希拉、加里·库珀、梅·韦斯特等等,以示对这个新电影节的支持。海滩上竖起巴黎圣母院的纸板模型,因为开幕片正是威廉·迪亚特尔的《巴黎圣母院》。

但讽刺的是,电影节开幕的第一天——1939年9月1日——正是纳粹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的日子,电影节只来得及放完《巴黎圣母院》,就因为全国警戒而被匆忙喊停。《巴黎圣母院》(1939)欧洲电影节的真正勃兴,是从二战后开始的,戛纳、威尼斯等原有的电影节复活,又有许多新的电影节创立。二战虽然结束,冷战即将降临,这些新的、旧的电影节,依然是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在电影界的一种体现。

负责协调欧洲电影节之间关系的机构是国际制片人联合会(FIAPF),这个组织名为国际,但实际上下属会员国家最初只有十几个,后来也不过拓展到二三十个,它是欧洲中心的,甚至可以说,因为它的总部设在巴黎,这就是一个被法国人控制的组织。FIAPF对二战后电影节四处开花感到不快,它想精简现有电影节的数量,再组织一个综合性的全球竞赛,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林匹克。但是在电影节江湖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戛纳和威尼斯的主事人否决了这个提议。显而易见,如果电影奥运会得以举办,戛纳和威尼斯的地位就会被严重削弱。

后来妥协的方案是给现有的电影节划分级别。只有戛纳和威尼斯在一开始得到了A类的评级,有资格办竞赛单元,并组织国际评审团来评奖。FIAPF还要求会员,如果有人想搞新的竞赛电影节,大家就集体抵制。1951年西柏林电影节创办,它的官方理由是希望扶持遭到战争破坏的德国电影产业,但更核心的原因,其实是西方阵营要向东德宣示资本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东欧阵营完全被排除在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之外,其余国家都获得了一部或两部影片的入围资格,惟有英国和美国各有三部,但出于电影节之间竞争的小算盘,意大利和法国都拒绝了参加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而这届的评审团全由德国人组成。为了不触怒FIAPF,第一届电影节的奖项设置也和威尼斯、戛纳不同,是按照类型来分的,发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喜剧片、最佳犯罪冒险片、最佳歌舞片这么一些不伦不类的奖。

第二年的西柏林电影节甚至取消了正式奖项,只评了个观众选择奖。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西柏林电影节是怎么在国际政治和电影节政治的作用下扭曲发展的。后来,经过FIAPF中的德国籍理事君特·施瓦茨反复游说,柏林才在1956年获得了A类认证,从此与戛纳、威尼斯齐名。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的地位就此确立,直到七十年代前,它们都牢牢占据了世界电影节版图中的第一梯队。

除了以上三个,那段时期能称得上第二梯队的欧洲A类电影节也只有圣塞巴斯蒂安及轮流举办的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被要求轮流举办是FIAPF想压制东方阵营。要知道电影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戛纳和威尼斯这对老对手就不用说了,二者都是地中海沿岸的旅游城市,要依靠高品质的艺术电影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吸引游客。而德国在二战后百废待兴,西柏林又是东德环绕下的一个政治孤岛,并不具备旅游条件,它的电影节风格就走肃杀的政治道路,并企图成为针对苏东地区的展示窗口,反过来,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也负有向西方宣传的任务。

当然,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是所有人的「敌人」。之所以这种格局是以七十年代为界,因为大部分国际电影节在那之前和之后发生了巨变,它们的宗旨目标和运行规则都有了180度大转弯。

从二战后国际电影节复兴,到1968年戛纳**,构成了国际电影节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电影节被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欧洲国家视为彰显自身文化地位的竞技场。各家电影节一律实行官方推片制,由会员国家的官方电影机构或产业协会推荐代表本国参赛的影片。比如戛纳电影节1946年重开,组委会邀请了19个国家参加,发奖就是分猪肉,几乎见者有份。后来为了省事,戛纳干脆按照各个国家的电影产能来分配入围比例。

所以那时候的电影节就跟奥运会差不多,是国家实力在电影上的一种竞争。连FIAPF也承担了一定的外交职能,说是要促进各国的沟通和友谊,规定电影节上不可以放映对成员国形象有损的影片。这样一来,各国官方不仅有权决定本国的选送片,还盯着别国的选送片,看是否抹黑了本国。这就产生了很多外交争端,像苏联抗议瑞士片,美国抵制日本片,三天两头屡见不鲜。

比如戛纳因为拒绝了某部西德片,西德就报复封杀了阿伦·雷乃的《夜与雾》。《夜与雾》(1955)各个国家的电影官方机构到电影节搞公关活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风气,这在今天仍很常见,中国人也加入了这个游戏。尤其是在戛纳,那是各国电影当局官推的中心舞台,奢华派对和晚宴在电影节期间从不间断,买单的都是官方机构。

FIAPF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协调电影节的举办时间,这是电影节能否成功的关键。戛纳在这方面一贯强势,在它选定四月底五月初后,柏林就不得不从原定的六月挪走,不能跟在戛纳后面,又不能离后面的威尼斯太近。柏林电影节的时间改来改去,七十年代末改到冬天,一开始是二月底三月初,戛纳还是觉得太近,和FIAPF一起施加压力,迫使柏林改到了更寒冷的二月初。

1968年的戛纳示威事件加上后来的威尼斯**,令欧洲电影节的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节**是整个西方世界政治气候转向的后果,也蕴含着它内部求变的自身诉求。戛纳电影节作为欧洲电影节的一面旗帜,在这段时期先后推出三大举措,深刻地影响了所有电影节。其一,是引入平行单元。

1969年「导演双周」单元创立,为很多不适合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提供了去处。事实上由法国导演协会发起的「导演双周」并非戛纳最早的平行单元,最早的是1962年由法国影评人协会创办的「影评人周」,以拔擢新人导演为使命。1978年,吉尔·雅各布创办了官方的平行单元「一种关注」。戛纳电影节会为非官方的平行单元也提供支持,包括办公的场地和一些资金上的帮助。戛纳明白,主竞赛单元的容量是有限的,平行单元并不会对主竞赛单元构成冲击,相反,它们会将更多的好电影和优秀电影人带到戛纳。

只要电影是在戛纳放的,戛纳电影节就是赢家。其二,是将推片制改为选片制。

1972年,戛纳电影节率先废除了由各个国家的推片委员会推荐竞赛片的做法,电影节主席和艺术总监拥有了对入围影片的最终决定权,触角遍布全球的选片人网络开始建立。从那以后,电影节的奥运气质被淡化,电影节不再强调电影来自的国家,而是重视它的导演,这种变化一方面要归结于大的政治风向的转变,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其次也是「作者论」的胜利,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地位获得了认可,那么电影节应当为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保驾护航,成为业内共识。此外,国际合拍片越来越多,影片国籍也变得难以定义了。

无论如何,选片人的主动出击,让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从前是会议桌上的谈判和杯葛,之后则是看谁在什么新兴国家发掘了哪个未来的大师。电影节的发掘功能当然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比如说戛纳维护了遭到本国电影产业放逐的奥逊·威尔斯和路易·布努埃尔,又让来自印度的萨蒂亚吉·雷伊举世闻名,而威尼斯更是让世人认识了日本电影和黑泽明。

不过,只有在选片人制度发扬之后,对边缘国家新兴电影的推举才成为电影节的日常任务。拉美电影在七十年代崛起,台湾、中国大陆、韩国、伊朗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扬名国际,都是欧洲电影节制度改革的直接受惠者。其三,是发挥「电影市场」的作用。

戛纳是最早设立电影市场的电影节,那是在1959年,最初不太重视,官方在老电影宫里分配了一间小小的放映厅给市场。在后来的十多年里,市场一直勉力维持。因为疏于管理,戛纳在七十年代甚至成了欧洲蓬勃发展的色情电影的交易基地,因为电影市场上的影片不受法国文化部门的审查,所以色情电影一下找到了避风港。

直到官方觉得这样实在有损电影节形象,政策收紧,才将色情电影逐出戛纳。此后电影节加强管理和引导,使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内最重要的交易盛会。

电影节聪明地意识到,竞赛和展映单元跟市场是「面子」和「里子」的关系,面子好看,可以吸引更多的业内人士到市场做生意,两者互相促进,会让面子更好看。另外一个重要的契机,是录像带业务和有线电视的崛起,使得电影公司可以在戛纳的电影市场提前预售次级市场的版权,类似这种新的交易模式的出现,让电影市场更加兴旺。

所以,大家愿意参加戛纳电影节,不仅因为它可以决定很多导演和艺术电影的市场命运和影史地位,也是因为在戛纳可以很容易地为下一部电影找到投资。戛纳电影节的这些新措施迅速在电影节世界里普及,不管大的小的电影节,都有了自己的平行单元和选片人,也纷纷设立交易市场。欧洲电影节的这种转向,使它从地缘政治角逐的竞技场,变成更像是艺术电影的保护者和电影工业的催化剂。许多国家的电影新浪潮,都离不开电影节体制的大力发掘和推举,所以说国际电影节在客观上对保护世界电影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电影节实质上是采用了一种「返古」的形式,来为艺术电影提供曝光机会。它让电影重新回到原始时代的游乐场和狂欢节,借助这种看似低效的方式,来绕过商业电影对院线发行系统的垄断。离开五月的戛纳,一部艺术电影很难在别的时间、别的地点获得世界级的关注度。

电影节的主要产业意义,不论是为艺术电影寻找出路,还是为电影人提供交流机会,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即如何处理与好莱坞的关系。

戛纳在这方面就十分聪明,一方面作为欧洲艺术电影的大本营,它似乎应该体现出抵抗好莱坞的倾向,但从创办至今,戛纳的海滩何曾缺少过好莱坞的星光?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片厂导演光顾过戛纳,如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尔德,格蕾丝·凯利还借参加电影节的机会结识了摩纳哥王子,成就一段绝美的童话。

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作者,罗伯特·奥特曼、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先后在棕榈树下加冕。新一代的昆汀·塔伦蒂诺不仅自己在戛纳获得了最高荣誉,后来还亲手将这一荣誉发给了自己的同胞迈克尔·摩尔。戛纳和好莱坞不断眉来眼去,以至于有人说:「戛纳电影节就是好莱坞的淫荡情妇。」安德鲁·萨里斯说得更文雅一些,他认为戛纳好比好莱坞明星体制和法国女神游乐厅的一种结合。

戛纳从不用像柏林那样担心与奥斯卡撞期拉不来好莱坞一线明星,好莱坞明星巴不得去戛纳获得艺术家的荣誉和顶礼膜拜。而记者和影评人在那几天也觉得自己的身份十分重要,游客和粉丝期待在克鲁瓦塞大道偶遇明星,更有阿拉伯石油富豪在豪华游艇上一掷千金,渴望一举成名的小演员和嫩模在海滩春光乍泄,所有人都享受在戛纳的短暂生活。即使是丑闻,都是电影节的上好调料,为它增加魅力和传奇。曾有人认为,欧洲在电影节世界的中心位置,在八、九十年代新涌现的电影节冲击下会被动摇,目前看来并未出现这种情况。

北美在八十年代新增了多个重要电影节,如圣丹斯、特柳赖德、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因为靠近好莱坞工业重镇,它们的确部分夺去了欧洲电影节的风头,比如多伦多的市场地位日益被看重,它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时间靠近,也对后者构成了直接冲击,但欧洲电影节的根基却始终稳固,至少戛纳的风光从未减色。此外还有亚洲地区的新兴电影节,如东京、香港、上海、釜山等,因为远离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实际上没有对欧洲电影节造成太大的影响。受到影响的主要是原先处于二线地位的几个A类电影节,像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开罗、圣塞巴斯蒂安,比起过去都变得沉默和黯淡了。因为地缘政治的隔阂被打通,交通也越来越便利,每年的精华电影都挤着送到戛纳,其次是威尼斯和柏林,毕竟好电影是有限的,似乎不再需要那么多的A类竞赛电影节。

所以像釜山、香港这种定位于服务局部地区的电影节,或者像鹿特丹、洛迦诺这种秉持鲜明选片风格的电影节,才能在新的时代活出自己的滋味。很多人希望多伦多电影节搞自己的竞赛单元,说舍此之外无法比肩戛纳,但主事者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就是怕损害多伦多电影节目前的民主狂欢氛围,也怕新设竞赛单元会让参与者的注意力偏离。所有电影节都面临邀片的竞争,即使戛纳的成功率也非百分之百。在戛纳之下,各家电影节之间几乎是等级分明。比如说威尼斯,总是尽力想从戛纳挖墙脚,通常在五月前来不及完成的重要电影,或是觉得入围戛纳无望才会选择水城。但在面临更弱一级的竞争对手时,威尼斯的优势就变得很明显了。

2003年,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回归》在电影节圈子里被一致看好,威尼斯和洛迦诺都想邀请这部影片,结果是威尼斯成功了,最后威尼斯还慷慨地将金狮奖授予了《回归》。《回归》(2003)然而威尼斯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它对入围影片的市场价值提升不高。新西兰老牌女导演简·坎皮恩的《裸体切割》曾面临威尼斯还是多伦多的选择,最终影片投资商英国百代选了后者。

因为坎皮恩成名已久,不再需要威尼斯的光环,而片方对这部片的定位是「《七宗罪》加《钢琴课》」,商业企图不低,因此更有市场价值的多伦多电影节胜出。《裸体切割》(2003)若问戛纳为什么能维持半个多世纪的头号国际电影节地位而不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三点。

第一,这是二战后地缘政治格局在电影界的体现和安排,法国是战胜国,意大利是战败国,法国是欧洲电影政治事实上的中心,因此威尼斯尽管资格更老,但无法竞争。第二,法国电影工业发达,艺术水平也高,是欧洲首屈一指的电影强国,有向外输出电影资本和美学观念的传统。第三,在前面两个条件基础上,戛纳电影节得天独厚地拥有最有眼光和魄力的主事者,引入平行单元、改革选片制度、大力发展电影市场,一直领风气之先。

因为是事实上的世界第一电影节,戛纳只要年复一年地维护好人脉,巩固和好莱坞、艺术大师们的关系,并适当推陈出新,别的电影节就很难动摇它的地位。戛纳一直很坚定地做一个纯粹的业内电影节,所有放映只面向从业人士和媒体记者,普通观众根本没有机会入场,这跟柏林和多伦多大不相同。

也就是说,戛纳从不直接影响大众,它通过影响业内人士和媒体来影响大众,这条路线无比成功。这几年戛纳经常面临一种批评,说它过于依赖成名已久的大师,不肯承担选片失败的风险。电影节的艺术总监蒂埃里·福茂总是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看这几年的竞赛单元片单,并不完全是成名大师的天下,也有处女作便入围的新秀。相反,戛纳把阿彼察邦、河濑直美、是枝裕和这类成名导演「发配」到次级的「一种关注」单元。《热带疾病》(2004)

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也只有戛纳敢这么干,才有资本这么干。这种做法提升了「一种关注」单元的受关注程度,而阿彼察邦、河濑直美等人都是在戛纳成名的,接受这种「屈尊」,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对电影节的回报。

再说了,连戈达尔都进过「一种关注」,这本来也不算什么没面子的事。如果说还有什么新的电影势力可能对以戛纳为首的欧洲电影节体制造成冲击,一定会有人将目光投向电影市场正在飞速崛起的中国。

将来中国会出现比肩戛纳的国际电影节吗?上海、北京,还是……青岛?

说实话短期内这很难,比电影票房超过北美还难得多,不是说背靠庞大市场就可以办到的。要想成为下一个戛纳,必须取得让国际社会承认的电影话语权,那么,需要你建立一套让人信服的艺术评价体制,这首先是自身的艺术电影水平要达到国际领先,其次可以输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就像「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作者论」做到的那样,影响全世界的电影人。

与此同时,要为国际上的业内同行搭建起一个有效的人脉和资金交流平台,把所有产业人士都吸引到你的平台上来,这些中国电影短期内都还不具备。

电影节体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在关注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些A类竞赛电影节之余,其实也应该将目光投向数量更多的主题电影节,它们是对整个电影节体制的重要补充。主题电影节是七十年代后欧洲电影节世界出现的重大转变,从根源上,这仍然是一个政治事件。

青年反抗运动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让原先的主流电影节系统无法再满足越来越多追求前卫文化的青年影迷的需求,戛纳、威尼斯、柏林开始提供平行单元是对这种新形势的反应,但那远远不够,于是鹿特丹、圣丹斯等电影节出现了。这些更新锐的电影节采用不同于「三大」的组织模式,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开始强调策展人的角色。策展人概念来源于艺术圈,现在被引入了电影节的圈子。作为策展人,不仅要有对影片优劣的判断力和业内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一套对电影的整体观念和态度,据此来组织影片的遴选,让电影节和它的观众更有效地互相选择。策展人毫无疑问是一个主题电影节的灵魂。

一开始的主题电影节多半都有自己的政治议程,你总得反对些什么,提倡些什么。

比如对抗好莱坞,推广「第三电影」,欧洲和拉丁美洲是这类主题电影节的重镇。待政治运动的热潮冷落下去,消费文化席卷全球,根据类型划分的主题电影节,如恐怖电影节、奇幻电影节、侦破电影节、纪录电影节、动画电影节纷纷诞生,这些电影节的功能很简单,那就是单纯满足某一类趣味的影迷。捷克国际动画电影节

自从DVD和电影修复开始成为一项产业后,主打经典电影、遗珠电影的影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博洛尼亚的探佚电影节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电影节以放映最新修复的较冷门电影著称,几乎没有明星光顾,但却成了影评人、影史研究者和资深影迷的乐园。

就像我们对电影本身的发展提倡多样化一样,电影节的发展,也应该追求更丰富的多样化。

戛纳固然好,但它不是电影节的唯一方向,各种非竞赛电影节、主题电影节对电影文化同样重要。电影节是否在某一天会衰亡呢?

这和电影是否会衰亡是同一个问题。

看电影的一个本质属性是「聚众为乐」,电影节就是组织「聚众为乐」,所以它是加倍的「聚众为乐」。

上一篇:青春爱情故事短篇下一篇:级毕业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