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2024-05-13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通用6篇)

篇1: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本文分析当前社会背景和劳动者的素质现状,通过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论述了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关键词:新形势人才需求职教发展

一、社会背景和劳动者素质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这样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的压力,深感人才的缺乏。所谓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转换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我们所说的人才缺乏主要指二类,一类是高级技术人才,另一类是掌握高超技能的操作型人才。我国的人才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劳动力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明显不相适应,劳动力资源严重贫乏。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少制约因素,突出的是:人口和就业负担较重,人均资源、资金相对不足;国民素质整体边偏低,农业比重大,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率为高;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在数量、质量上不足,科技不发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贡献率。据有关资料显示,一

般发达国家的高级工比例为35%,中级工比例为50%,初级工比例为15%。而我国的总体技工比例偏低,就从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来看,在现有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比例为6~7%,中级工比例为40%,初级工比例为52%以上,不少企业关键岗位已后继乏人,高层次技术工人的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从全市技术工人统计情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分别在占47.2%和66.3%。国家科委关于亚洲15个国家“35岁以下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比重不到10%。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造成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产品质争能力”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是造成工业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总得分为倒数第二,仅略高于孟加拉国,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印度差得很多……。”同样,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工业产品的每年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的出现使我国每年蒙受的损失达2万亿元,我国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2%—4%。

纵观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穷国与富国的差距,是知识与人才的差距。我们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依靠消耗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不可能长久。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我们要迎头赶上,只有靠科学技术,而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二、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带动了职业教育的飞速发

展,这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日益加快,科技、经济、教育和文化等与世界不断接轨。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巨额的资金可以借贷,高级专家可以交流,唯独大量的操作型人才无法引进。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而对职业教育必将提出新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的新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新的挑战?面向二十一世纪,新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生活的多方变化,“可持续性”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经济全球化,“国界”在世界经济流动中逐渐淡化,国家间的互相依赖性加大,新的挑战带来的是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要求。教育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贯穿人终身的学习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适应发展”成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的教育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营造“学习社会”的组成部分,正贯穿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拘形式教育”之中。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竞争成为竞争的中心,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适应发展的关键。

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

1、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教育,也是为了造就有创造性的、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的公民,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新技术的教学,更要注意技能性能力以外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以适应今后工作中需求的交换。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在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的从业能力,工作过程的学习能力,社会活动的交往能力,自我形象的塑造能力,生态发展的竞争能力,团队工作的协调能力,岗位转换的迁移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调从技能本位到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新的教育观念,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下,注重人的个性形成,自我完善,强调心理素质和胜利素质的完善,以及智力能力的开发,这是一种体现人格尊严的教育形态。

2、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成功的职业教育又全在于一支素质精良的职业师资。如德国,对职业学校专职教师的资格要求很严,既要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践能力强、岗位工作适应性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为了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种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技能,要有比较丰富的时间经验。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师资与普通教育的师资相区别的重要之处。职业教育要由

“做大”走向“做强”必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应是开放的,是能够与普教、高教、各种培训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衔接;它应是柔性的,是可以灵活使用各种需求,各种情况的。在办学形式上可以多元化,在管理上要现代化和经营化,在层次上可以高移化,实行培训终身化,使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更加丰富。

一是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生活力”、“创造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为标准,以任务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二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形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利用职业学校现有资源,发挥职业学校优势,积极参与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工程,创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三是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增强竞争力,以优质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职业教育要走产教结合、多形式办学的路子,与当地经济建设互为促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

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篇2: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学校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然而,有许多职业院校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存在着重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开设文化课已经没有人多的必要,而加大力度发展各专业课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也不过如此。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了,真的就要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尴尬局面。语文在职业院校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说明简洁明了:“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确实,在文明高度发展了的时代,我们看到“语”和“文”是难以分开的,但从它们各自产生的条件来看,“语”和“文”却是出现于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文”比较“语”而言,产生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语文”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门学科,建国前,小学阶段叫“国语”,中学阶段叫“国文”,大致体现了“语”和“文”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这一阶段性特点。

对于职教语文而言,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突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尤其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的职教特色。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力求突现专业特色,打造具有职校特色的语文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缩短教学双方的角色距离,最终形成乐学语文,学以致用,用中促学的喜人氛围。在职业院校开设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来,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统考成绩的情况来看,已呈现出“滑坡”的趋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逐年下降,学习语义的兴趣也不够高,更谈不浓厚,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申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等,总之问题出现也说明了职教语文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但是对于语文自身而言,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让语文成为人们能够进行正确思考和表达的工具,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职教语文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

首先从语文自身而言,语文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关键,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途径和保证,是人们获得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们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文化则是语文的全部内容和灵魂。

对于个体来说,文化决定人的语文品位的雅俗高低;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决定了其语文的生命力和活力。可见语文是职业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职高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今后工作与生活的成长道路产生影响。

然而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20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上有太大的进步,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的运作、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都采用传统的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在学习中很难让学生和文章的内容产生共鸣,学生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小。教材与专业和职业的结合更是微乎其微,这样很难让教师联系实际来教学,也就根本无法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寻求新形势下职教语文的改革方向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开展语文教学的活动,成为广大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寻求与职校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职教语文的真正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去把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蕴涵丁叙事、写景、状物、抒情作品中的我们民族精神,借助于一系列的情节、景物、形象、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此浸润、滋养学生的灵魂。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就是要引导他仃]在掌握丁一定生存本领的基础上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去除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牢牢把握人类民族关于自然、自身、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人格情操、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本质内涵。

在整个职教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抽取、概括出事实叙述和个体情感抒发中蕴含着的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特质;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欣赏,并以此潜移默化其思想、道德、情趣等意识精神。如此,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精髓要义,才能发挥教育的承传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同时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例如:在给艺术类学生讲述外来文化作品的教学中,要注重阐释作品中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蕴,如此,一可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二可使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民族文化的特性,三可使学生思想中发生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以此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得以补充、完善和发展。

其次,职教语文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多元个性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育简单理解为就是让学习的学生掌握一门可以生存的技能,再加上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对职教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与我的感觉所及程度为限。”对于没有听觉的人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到:“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除了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例如:就《水浒》中的人物行为的理解而言,由于自身知识积累的有限、自身个性等等原因必将造成理解缺乏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篇3: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人才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是一个过程, 充满了激情、希望、怀疑、恐惧、振奋与疲惫, 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每个教师都经历过失望, 体验过教学带给我们的打击, 进而感到孤独与焦虑, 被辜负感强烈, 怀疑自己的能力, 害怕出现油尽灯枯这样的局面。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 面临各种可能会出现的课堂情况, 接受课堂生活的变化无常。教师在此过程中, 因教学效果未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从而会失望, 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现在, 很多学校都实行了学生选课制, 教师的压力加大。因此, 教师会时常鞭策自己, 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如何在极具挑战与竞争的教学中生存下来, 成为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其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二、当前高校英语教师人才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

目前在高校执教的大多数英语教师毕业于国内各大高校, 其英语的习得是在国内的课堂环境, 没有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求学的经历, 对英语的驾驭还做不到自由应用, 脱离不了母语的影响, 从而在课堂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很多英语教师特别想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主要是听说能力的原因。另一方面, 还有的教师不能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育技术, 没有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应该具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效率, 并延伸到课外学习的能力。

(二) 高校英语教师危机感加重。

在过去的10年中, 教师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教学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教师的危机感日益加重, 对个人的发展依旧忧心。现代社会, 学生的需求更多更广。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绝大部分英语教师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主要通过阅读本专业学术期刊杂志, 上网搜索资料等方式, 然而很多教师想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却苦于教学任务重, 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 没有精力, 没有时间去提高自己。据调查, 有相当一部分担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希望赴英语国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可现实情况是这样的机会很少, 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三) 高校英语教师科研水平较差, 教学和科研脱节。

大学的功能要求教师既是教学者, 又是科研者。但现有状况却是多数英语教师没有学习过如何做科研论文, 没有养成做科研的意识和习惯。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没有达到做科研的要求, 能力不够;有的教师认为我只要把课教好就行了, 对学术前沿不关注;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 没有时间做科研。多种原因造成了英语教师科研水平较低, 造成了教与研脱节。

三、高校英语教师人才专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语言的习得有其规律性, 正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教师也是二语习得者, 其知识和技能也会出现退化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知识, 如经常阅读英语报刊杂志, 听英语广播节目, 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避免出现退化现象。教学这一过程分为教与学两方面, 相辅相成。教师应不断地学习研究教学法、二语习得规律, 甚至心理学等知识, 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 培养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

科研可以促进教学,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教学与研究结合, 通过在教学中反思, 在研究中提升教学水平, 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不再平淡乏味。科研对教师而言, 将不再仅仅是晋升职称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术能力, 积极研读专业书籍, 把握英语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拓展自身的专业思路。

(三) 全身心的关注学生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 包括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发展潜力等,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 合理安排课程, 发现学生的问题, 及时作出调整, 提升课堂效率。教师的不断尝试能够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并随之改进与提高教学。一名关注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交流会变得更加通畅, 更理解学生的需求, 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助力。

(四) 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技能。

传统的“粉笔+黑板”式英语课堂已落后于时代, 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学情绪毫不奇怪, 逃课频率增高。而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更生动、形象,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效的时间内输出更多的信息量, 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另外, 课堂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因此,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成为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必然。

(五) 增加高校英语教师之间的合作。

高校教师工作的大部分是个人独立完成的, 教师之间交流少, 教师独自面对各种困难, 独自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形成“个体作战”的局面。其实, 教师是渴望与同行进行交流的, 同样需要同行的支持与帮助, 需要合作。教师间的合作与分享不但可以满足人本身精神上的需求, 而且可以互相支持,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学教师的授课带有随意性,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当课程教学任务被分配给教师后,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设计教案, 很少就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和协调, 大家各自为战。教研室的基本功能就是组织教师讨论教学, 研究教学。因此我们要发挥教研室的功能, 以教研室为平台进行教研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 讨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听到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不要使教研室流于形式。另外, 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会, 加强教研室之间、院系之间的合作,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组织者可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参加, 提供相应的指导, 使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得到传播与应用。

(六) 创造高校英语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相对于高校专业课, 大学英语教学在各高校处于从属地位, 其重视度不够, 因此, 有些教育管理者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了解和正确的态度。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 建立一个能够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的机制, 使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问题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可针对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培训, 为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学校及院系可为教师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 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 邀请知名学者到校作学术报告,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总之, 要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 教师一是要具备国际化人才的素质。高校英语教学正处在改革期, 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改革不可能成功。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人才专业化发展是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改革的推动力, 对改革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一个能促进教师发展, 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机制, 支持英语教师人才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的意识, 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认识到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是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人才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 范蔚编著.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 .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7

篇4: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人才服务;创新;大数据;互联网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并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决定作用。而人力资源的分配也由计划转向市场,随着这种转变,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国内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问题,为缓解这种就业的现象,我国的人才服务创新发展势在必行。人才服务创新发展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核心,更好的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利用市场规律,打造一个全新的求职就业平台,转变传统的就业服务观念,推动人才服务事业的变革。

一、人才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人才服务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人们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使能力高的人才得不到满意的酬薪,使能力一般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激烈的竞争场面,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满意的工作和合适的岗位,人才服务创新势在必行。人才服务创新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要求。人才服务创新必须解决求职难、速度慢的难题,不仅可以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够为企业有效的输送人才。

2.人才服务创新是人才强国的关键法宝

21世纪,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所以,我国大力推行人才强国战。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关乎国家的科技水平的提高,关乎国民经济和生活质量,关乎国家的创新发展。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人才服务创新正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要求,是人才强国的关键法宝。人才服务创新能够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

3.人才服务创新是就业体系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就业体系也必须实现转型。就业难的问题困扰着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也是我国就业体系改革的难题。在面临就业体系深化改革的目标上,人才服务创新是重要的突破口,只有加快人才服务创新发展,才能为国内的就业市场找到出路,才能在庞大的求职需求中开一扇窗。

二、提供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重要措施

1.使用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才服务创新工作带来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是加强人才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徑。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数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上,可以获得有用的数据资源,为人才服务工作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从而推动人才服务的创新发展。首先,建立高层次的数据联盟分享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人才就业、创业等信息,覆盖各类人才资源,如学历认证、住房、教育、车辆管理等,而且这些信息可以共享利用。以宁波市服务联盟系统为例,从启动以来,共服务1500 人次。利用大数据建立服务项目和对象数据库,并全程追踪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办理程序等内容。首先,根据服务窗口能够有效的记录公共服务类别、频率、评价等信息,然后根据大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整理,为人才服务提供信息依据,从而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能。其次,打造人才招聘数据分析系统。建立一个人才招聘网,为求职人员提供应聘信息,同时也可接收简历,提供人才信息。将人才招聘的面试次数、行业求职成功率、岗位招聘成功率等数据的记录,来分析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同时为人才提供更可靠的就业情报。如宣城人才网,为广大网民提供更新的招聘信息。包括考试报名、岗位查新、薪酬调查等服务,为求职者提供更广阔的信息平台。最后,建立人才分析增值服务系统。人才分析增值服务数据系统是对企业来说的,将人才信息网与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合作,为企业提供更高级的人力资源分析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关于人才管理的决策能力。如员工绩效、员工考勤、员工薪酬等数据,对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

2.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维。利用互联网,加强人才服务的互联网思维,是人才服务创新发展的核心。现阶段,互联网转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从衣食住行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上崇尚公平、公正,强调自由、平等,注重用户体验,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所以,利用互联网提供创新型人才服务是重要法宝。以近几年兴起的猎聘网为例,它主要以用户体验为主,提出了“体验为王,在猎聘没有什么比用户体验更重要”的口号。这是猎聘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利用互联网首先成立信息化发展战略委员会。战略委员会是专门负责人才网开发的工作小组,从互联网战略出发,构建起人才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模式与业务架构,将企业招聘和人才信息互联网化,提供互联网的招聘平台,使人才服务互联网化。其次,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产品链。全方位的是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提供360度的人才服务。人才服务产品链计划包括人才招聘、命题评价、人事管理等内容,是将互联网与人才服务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先整合招聘业务板块,在招聘现场设置二维码扫描活动,利用手机号或身份证信息提供招聘信息。再整合人才板块,使每一个招聘者的信息得到有效管理,同时按照所填写的求职内容,与相应的职位联系,提供合适的职位。最后,成立人才市场发展中心。根据互联网思维,整合线上和线下,提供移动客户端服务,依托企业招聘信息和人才求职信息,将人才服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市场发展中心。这个中心以传统的人才市场服务为基础,不断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服务方式。在个人求职服务中,以简历撰写辅导、岗位检索技巧入手,通过手机短信、邮件等方式将职位和酬薪等内容推送给用户。在企业服务方面,积极向企业推荐合适的人才,及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联系,通知其更新招聘信息,以及帮助其快速搜寻可用人才。

三、总结

新形势下,人才服务创新发展势在必行。人才服务创新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是国家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一招,是国内就业体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国民就业的机会,人才服务创新是一条重要路径。

在人才服务创新中,首先,要转变人才服务意识。传统的人才服务是一种被动式的服务,服务的内容、服务的质量取决于服务者,客户无法挑选自己满意的信息。而创新人才服务是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可供挑选的职业信息。而且将客户与企业相联系,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才服务相结合,走现代化创新道路,使原来人工服务变为自动化的服务,既提高了服务的速度,也增加了服务的方式,同时还突破了时空的障碍,开展了多元化的就业求职平台等。最后,提高服务的素质。创新人才服务也需要注重服务素质,不仅仅是人工服务平台的服务素质,还包括线上服务平台的素质。提高服务素质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人性化的需求,为个人量身定做服务项目,从而使人才服务变为个性化的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2]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民日报,2003-12-21.

[3]王凌.智慧城市建设中人才服务需求管理的探讨———以宁波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4).

[4]唐果;贺翔.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建设重点[J].经营与管理,2012(12).

[5]孟昭霞,张平平.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定位、问题与改革思路[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6).

[6]李文莲,夏健明.基于“ 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

作者简介:

篇5: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中共永兴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现有7200多万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3000多万。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没有全国党员的先进性。而实现农村党员先进性,关键要从源头做起,把好农村发展党员关。为了解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办法,对我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县共有行政村342个,根据基层组织分类管理的情况,本次调查抽样选择了三塘乡竹溪村、马田镇马田村、油市镇新塔村、城关镇城郊村、樟树乡天堂村、柏林镇柏林村和鲤鱼塘镇东山村等7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择的这7个村中一类村3个,二类村2个,三类村2个,在自然条件、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党建工作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发展党员有如下特点:

(一)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但宣传引导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群众入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现有入党申请人数量明显偏少。所调查的7个村中18岁以上人数为8986名,已提交入党申请书人数仅26人,仅占0.28%。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普通群众宣传引导不够。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只管“守株待兔”,坐等群众交入党申请书,很少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使部分群众对党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入党的积极性。二是部分党组织特别是个别村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的认识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吸收了党员而影响到自己书记“宝座”的稳定性,因此不想发展党员。这次所调查的7个村中有鲤鱼塘镇东山村、城关镇城郊村等2个村连续4年未发展过党员。三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农民群众的思想十分活跃,物质和精神需求呈现多元化,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优秀青年的流动性加大,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入党人数有所增加,但结构比例有待改善。据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所调查的7个村共发展党员51名。发展数量与全县近年来农村发展党员总数比例基本相称。但从党员结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没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县十分注重发展年轻农村党员,7个村所发展的51名党员中35岁以下的30人,占58.8%,36-59岁的20人,占39.2%,60岁以上的1人,占2%。但由于历史原因,党员队伍老化情况还没得到明显改变。所调查的7个村党员总数339名,35岁以下的党员仅41人,占党员总数的12.2%;36-59岁的党员167人,占党员总数的49.2%;60岁以上的党员131人,占党员总数的38.6%。其中三塘乡的竹溪村和柏林镇的柏林村,35岁以下的党员仅1人,党员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党员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从发展的党员看,大专文化仅1人,高中、中专文化24人,初中及以下占26人。所调查的7个村,大专以上文化仅7人,高中、中专文化76人,初中及以下256人,占有75.5%。三是党员中经济能人比例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从身份情况看,新发展的党员中普通农民17人,致富能手9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人,复员退伍军人9人。

(三)发展党员制度有所完善,但具体落实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县认真总结党员发展经验,建立了发展党员材料审查制、考察预告制、发展票决制、全程公示制、结构警示制等制度,着力建立发展党员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和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但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在:一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党员标准把握方面用“能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用“年轻、有文化”的条件代替了政治素质。甚至个别地方受宗族、裙带关系的影响,在发展党员时掺杂个人因素。二是重发展轻培养。根据发展党员细则规定,党组织要对要求人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帮助端正入党动机;基层党委要对发展对象进行一般为五至七天(或不少于四十个学时)的短期集中培训。但由于农村工作特点,入党集中培训时间一般达不到规定,甚至流于形式,使一些新党员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三是重结果轻程序。个别地方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时,以支委会代替支部会;在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以传统的举手表决方式代替票决制。如我县鲤鱼塘镇陈塘村2003年在接收两名预备党员时,仅在村组干部及部分党员参加的一个工作部署上由支部书记通报了一声,并未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表决,在当地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发展党员对策建议

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常不断地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壮大党的队伍,对于保证党在农村的事业后继有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党所肩负的带领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当前农村发展党员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形成正确的入党导向。农村党组织尤其是党组织书记要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党员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培养新生力量,增加新鲜血液。要充分运用各种会议、宣传墙报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等途径,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党是个什么样的党”、“为什么要入党”及“入党后将要怎么做”等问题。要切实增强“党要管党”意识,坚持用党的政治主张的主旋律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流。针对社会上不良思潮,要勇于制止。

(二)强化管理,锻造一流的党员队伍。当前一些进步青年不想加入党组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认为入不入党一个样,有的党员还不如一般群众。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首先,要把村党支部建设好。对软弱涣散的村要进行调整,对只抓经济、忽视党建工作,特别是对发展党员工作“顶、推、拖”的村支部书记,加强教育。其次,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用党员的模范行动感染群众,吸引群众。再次,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树立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农民看到加入党组织的责任、义务和作用。

(三)加强培训,培养充分的后备力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吸纳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在认真做好在家务农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同时,重视在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拓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来源。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促进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成熟。要根据当前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增强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充实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通过学习、培训、考核以及交任务、压担子等实践锻炼,使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认识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纪律,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四)突出重点,发展优秀的农村青年。在发展农村党员中要突出重点,把农村中各类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根据当前农村实际,要着重围绕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围绕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重点在高中以上文化、35岁以下的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问题。二是围绕体现党的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重点从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能力弱化、带头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围绕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重点从非党村组干部、后备干部、复退军人和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村党组织班子后继乏人问题。四是围绕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点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有的村民小组和自然村无党员的问题。要通过努力,把农村中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有上进心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朝气与活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五)严格程序,建立完备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程序发展党员,是保证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一要严把材料审查关。重点做到“六查六看”,即查培训教育情况,看入党积极分子是否经过培训和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如何;查确定发展对象程序,看是否经过民主推荐、由支部大会研究决定;查培养期限,是否在一年以上;查政审材料,看是否规范、真实和准确;查支部决议,看内容是否全面、合乎要求;查预备党员转正情况,看基层党委是否及时审批。二是严格发展程序关。具体要抓好考察预告制、发展党员公示制、接收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票决制的落实。凡拟考察的发展对象在上级党组织考察前,都要实行考察预告。对批准履行入党手续之后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之前,要进行发展党员公示。在支部大会讨论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均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三是要严把责任追究关。一方面对要落实好发展党员警示制。对三年或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程序不符合规定及新发展的党员结构比例不符合规定要求,由上级党委进行警示。另一方面要抓好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对没有正确贯彻执行党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及发展党员有关规定,导致工作失误或产生严重后果的及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搞不正之风,弄虚作假的应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查处;对不构成违纪违规,但问题比较严重的责任人,应教育批评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夯实基础 壮大队伍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中共吉水县委组织部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党员队伍的新途径、新办法,我们通过以座谈交流、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当前全县农村发展党员情况作了专题调研,对目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县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县农村党员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党员分布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妇女党员比例偏低。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党员的后备力量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的逐年增多,他们一心只想赚钱,很少考虑入党问题,从主观上弱化了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提出入党申请的人逐年减少,入党积极分子不能保持一定数量的动态平衡。其次是由于农村党组织忽视吸收妇女入党。现有的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仍存有昨日“男耕女织”的遗痕, 不同程度地禁锢着妇女的思想和实践,妇女还不能摆脱沉重的家务劳动的束缚,与外界接触的机遇十分有限。几千年来形成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深层,时至今日并未完全消除,仍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惯力,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制约了妇女入党的积极性。

2、农村发展党员的速度极其缓慢。主要是因为:一是部分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得力。首先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发展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中往往是重视了抓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党的建设。其次在吸收新党员上存在偏见,片面理解入党自愿的原则,没有积极主动地向青年党员进行教育引导,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工作方法,发展党员工作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二是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对青年农民的教育。当前,仍有个别村特别是贫困村存在着党员活动无阵地,青年活动无场所,政治学习无资料,思想教育无人抓的现象,放松了对青年农民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使一些青年农民思想较混乱。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农村青年比较注重自身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的实现,认为入党后不自由,受约束,影响致富。少数青年农民对党认识片面,对党内某些不良现象看不惯,把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存在的党性观念淡薄,群众观念淡薄等不正常现象,看成是党组织的整体问题,把特殊理解为普遍,逐渐淡化了入党的愿望。

3、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不强。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组织威性不高。有的村党支部很少开展甚至不开展活动,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造成了党内各项工作不正常。没人做发展党员工作,出现发展青年党员难和青年党员难入党的“两难”现象。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陈旧,发展程序不够规范。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方法,不积极主动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少数基层党组织不能严格按程序办事,有的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搞个人说了算,有的不经过一年的培养期,就直接上报申请入党,有的甚至不经过党支部大会就上报审批入党,从而导致少数乡村在发展党员中搞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农民党员质量。

4、村支部书记害怕“篡位”思想比较严重。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偏低,私心较重,担心“培养了苗子,丢了位子”,因而极力阻挠青年入党,特别是对致富能力强或村干部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存在排挤思想,使农民入党的愿望受到挫伤,导致入党对象的减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发展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制约因素。

二、我县对策

近年来,我县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出发,坚持入党自愿、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有效保证了党员质量,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五年来,我县农村党支部申请入党人数有171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94名,新发展农村党员639人,其中35岁以下的 434人,占68 %,女党员84人,占13.2 %,经济能人 355 人,占56 %,外出务工经商 103人,占 16%,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91 人,占14 %。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责任,合理规划,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指导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近年来,我县一直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进行考核。建立了县委、基层党委、党支部三级党组织抓发展党员的责任制,三级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做到用责任制管责任人,靠责任人带一班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格局。我县坚持实行县委组织部对发展党员后进镇进行重点指导。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分别包一个党员发展难度大的村,凡是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行政村,不能参加评优评先,对连续三年不发展青年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实行黄牌警告,同时对包村干部通报批评。县委组织部坚持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并坚持通报制度,较好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责任意识。二是摸清情况,合理规划。有计划地发展党员是落实发展党员宏观目标的基础。为此,我们每年都要对全县党员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及成熟程度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吉水县2005-2010年发展党员五年计划》,明确发展重点并作为各基层党委发展党员的指导性文件。在每年年初,要求各基层党委对申请入党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分别进行造册登记,有计划地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减少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落实了计划、对象和措施,全县发展党员工作循序渐进,健康有序,没有出现“突击发展”、“消极发展”现象。

(二)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

发展党员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我县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按照《党章》及《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规定,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一是把好标准关。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是衡量申请入党人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唯一尺度。在工作中,我县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决不求数量而轻质量,并坚决抵制“关系党员”、“金钱党员”、“人情党员”等通过党内的不正之风发展上来的人员,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把好程序关。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培养、教育、考察政审、审批等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从以前只审发展对象材料扩大至审查所有预备党员转正材料,变一次审查为二次审查,做到所有入党材料均由组员办审查,以进一步确保党员质量。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抓好“三严”,即:严格政审,进一步明确政审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要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严格把关,对暂时不具备入党条件的,由党支部书记或支委负责人找发展对象谈话,指明努力方向,缓发《入党志愿书》;严肃填表,要求发展对象从对自己负责,对组织负责的角度,认真填写《入党志愿书》。此外,我县编写了《发展党员工作指南》,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转为正式党员的工作程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使党务工作者有章可循。三是过好民主关。我县注重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对发展农村党员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程度和透明度,提高新党员的公认度。对个别村热衷发展“家族党员”、“派性党员”的现象,我县坚持从源头抓起,在确立入党积极分子环节实行“公推制”,由党员群众代表共同推荐入党,入党申请人须得到多数人同意的方可纳入积极分子队伍,从而使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长、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组织视野。

(三)推优育苗,壮大队伍,储备党员后备力量

目前,全县共有共青团员16112名,占全县28岁以下青年总数的19%。认真做好青年团员的“推优工作”,是疏通青年团员入党的有效途径,也是壮大我县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有力措施。从2003年起,我县一直把“推优”与“育苗”有机结合起来,由党团组织共同培育党员和青年中的优秀分子,进一步壮大全县党员队伍的青年后备力量。首先是选准苗子。把年龄在16岁—28岁优秀团员青年都纳入选苗范围。由各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按照选苗条件共同开展调查摸底,注重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团员青年、复员军人、民办和代课教师、致富能手确定为选苗重点。党团组织每半年分别对“推优”对象进行一次考察,将考察结果记入推优档案,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对个别表现平平的不再列入推优对象;对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党内外反映比较好的团员,列为发展对象,保证了“推优”工作的严肃性和“推优”对象的整体素质。2002年以来,全县86名优秀团员吸收到党内,占同期发展的35岁以下党员的75 %。其次是在“育苗”上下功夫。党团组织根据团员青年上进心强、求知欲强、渴望成才的特点,共同制定育苗内容。一是在团支部中建立《党章》学习小组,通过组织团员青年进行党章、党史等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加团员青年对党的基本认识。二是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县委组织部联合团县委共同举办了“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革命歌曲合唱大赛、“百校千村助成才”等一系列活动共35场,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激发他们建设和谐平安吉水的政治热 情。

(四)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为党员队伍注入活力

重视在农村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县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发展视野,做到“两个注重”,有效改善了党员结构分布,党组织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青年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将培养重点放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突出贡献、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青年上,放在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乡土人才上,放在退伍军人村级后备干部上,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利用春节和农闲时间,采取办青年农民培训班,召开创业标兵座谈会,务工人员奉献家乡恳谈会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青年农民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地位,明确党的光荣使命,激发青年农民的政治热情。在每年“七·一”都要表彰一批农民党员,特别是为家乡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业功臣,号召广大农民向他们学习,让青年农民在“当党员光荣”、“做先进光荣”的环境中感染、熏陶,增强入党的荣誉感。其次,拓宽渠道,加强培养。将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训结合起来,依托基层党校、行业协会、“三培两带”活动等形式对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发现、筛选和培养党员。

二是注重在妇女中发展党员,激发其政治参与热情。我县将发展女党员工作作为党员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女党员发展列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的一项具体指标。充分发挥妇女“推优”这一优秀女性发现与推介的主渠道作用,在坚持共青团组织妇女“推优”的同时,把“推优”工作延伸到妇联,要求各乡镇妇联,每年向各基层党委推荐2名以上妇女入党积极分子,健全了妇女入党积极分子的发现机制。坚持大力消除发展女党员工作的障碍性因素,为女党员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县强化了与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协作,组建了县乡两级共29支宣教队,深入村组农户,对女青年进行面对面地引导、帮扶。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女性党员致富能手作为义务宣讲员,以自身的亲身经验和体会,现身说法,帮助广大女青年增强入党愿望,端正入党动机。据统计,近几年来县乡两级宣教队共进行宣讲270余场次,受教育对象达1970余名,聘请义务宣讲员84名。2002年至今,全县共发展农村女党员84名,占农村新发展党员数的13.2%,连续五年以上未发展女党员的村党支部减少了80个。

五、加强建设,夯实基础,锤炼农村党支部战斗力。

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党支部建设,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以提高农村党支部战斗力。今年以来,全县共帮助基层党委落实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59个,为农村党支部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制并下发了《吉水县村级班子和村干部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对村级班子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严格规范的考评。对班子软弱涣散、问题较多,无力抓发展党员工作的村党支部,要求党委进行整顿教育。对一些经教育,思想认识仍不能提高、私心较重的村党支部书记坚决予以调整下来,扫除发展党员工作的障碍。大力在村干部中树立一种“不抓发展党员工作是失职,抓不好发展党员是不称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支部书记抓党员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发展党员工作当作村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教育农村党员干部,使他们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紧贴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用务实的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将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创建五好党组织的重要目标。做到以制度管村、以制度治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性。

各基层党委: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切实增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实践者、推动者,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者。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优秀青年的流动性日益加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新的形势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严格遵循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对新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吸收了一批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为党的组织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县发展党员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农村党员发展缓慢,党员年龄偏大,队伍结构老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党员整体素质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极需更进一步提高;相当数量的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中党的力量薄弱;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也存在着观念上的不适应,责任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利益化和方法上的滞后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

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优化农村党员结构,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建设西部强县和全面小康泾阳的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培养对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既坚持标准又注重速度、既确保质量又注重数量、既注重发展又注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任的高素质党员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平安诚信富裕和谐新泾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总体目标:

1、村级党组织每年要发展1名以上新党员,培养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着力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重点发展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党员、妇女党员,逐步改变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妇女党员偏少的状况。“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每年新发展党员的结构上要努力实现“三个百分之五十”:一是有致富带富能力的要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以上;二是有高中文化程度或相当文化的要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以上;三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要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以上。另外,发展妇女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30%以上。

2、要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做到“两个基本消除”:即基本消除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基本消除没有35岁以下年轻党员的村。

3、要在两年内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上取得“三个新进展”:一是县、乡、村三级在落实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上有新进展;二是在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程度上有新进展;三是在发展农村党员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新进展。

重点培养对象:l、一年以上工作经历,且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2、部队复员转业军人;

3、受各级妇联组织表彰的妇女同志;

4、被工商部门评为“五好经营户”的户主夫妇;

5、被各级计生部门命名为“少生快富新家庭”的夫妇;

6、近十年来当选为县级(含县级)以上人代会、妇代会、团代会的代表;

7、工作表现出色的村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

8、本乡镇前三名的纳税大户(个体);

9、在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头人、产销大户或致富能手等; 10有见义勇为行为,并得到有关部门表彰奖励的人员;

11、担任村级理财小组负责人和为村经济发展进言献策具有较大贡献的人,村级各种民间组织中公益事业心强的负责人;

12、外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其他流动人员中的优秀分子。

三、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要把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没有35岁以下年轻党员的农村党支部作为重点,进行全面排查,逐村进行分析排队,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对在党员发展中长期被动局面未有效改观的,村支部书记在党支部换届时不得提名为支委候选人,乡镇有关责任人不得提拔重用。对由于种种原因在本村一时难以发展党员的,要因地因人制宜,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可采取“异地培养”等方法,力争在发展中青年党员上有所突破。当前,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和各类民间组织集聚着大量的优秀年轻农民和农村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各级党组织要将其列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区域,通过在非公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2、拓宽视野,努力提高农村新发展党员队伍的素质。要积极在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规模种植、养殖人员中发展党员,不断培养吸收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员。要将那些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群众威望较高的非党村委会干部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要积极为那些受各级各类表彰的先进人物创造条件,争取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主动性。要把那些积极要求入党,经过考察符合党员条件的农村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引到党内来,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3、扩大民主,积极促进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公开透明。要实行民主推优,建立健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群团组织三个层面定期推荐,村党支部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制度,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众公认度。要全面推行、逐步规范发展党员公示制,使发展党员工作自始至终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4、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常利用村民代表会、村民会议等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党员工作有关规定的学习、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进一步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委党校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熟悉入党程序和发展党员的原则、程序和要求,把农村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引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他们树立明确而坚定的政治目标。

5、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并始终把“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放在首位。决不能以所谓的“能人”标准或其它标准代替党员标准。要正确处理政治标准与能力素质、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培养与发展的关系,保证新党员的质量。要特别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比例结构而降格以求,坚决不能把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甚至是没有入党要求的人拉入党内。同时,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坚持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那些违反党章和有关文件规定,利用不正当手段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并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机制。要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党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党校内部设施,达到四有:有场所、有桌凳、有黑板、有基本的电教设备。要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乡镇党委书记为党校校长,对党校的工作负总责,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为党校副校长,负责党校的日常工作,是直接责任人;组织干事、宣传干事为党校具体工作人员,协调组织开展好党校的各项工作。

要科学制定培养发展计划。每村每年至少培养2名以上的入党积极分子,至少发展1名预备党员。乡镇党委书记联系2名培养对象,乡镇党委委员每人联系1名培养对象,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也要分别联系培养1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人要认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记实表》。乡镇党委每年要集中举办2-3期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要向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党内学习材料,培训后要统一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测试,考试成绩要填入培训鉴定表中,培训鉴定表归入党员档案。经培训后,要通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才能正式发展。入党培训的有效期为3年,超过三年的,发展时要重新培训。没有经过培训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不得列为发展对象。

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基层党组织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应按规定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乡镇党委不得审批。

坚持发展党员审查考察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经教育培养确定为发展对象,乡镇党委要及时对其发展过程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进行考察。上报的入党材料做到“十有”:有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个人自传、考察记实、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座谈记录、外调材料、公示情况、团员推优材料、支部大会记录、支部综合政审材料。在考察和审批新党员之前,乡镇党委要认真对拟发展对象进行资格审查和程序审查,重点审查入党对象年龄、培训情况、公示情况、征求党外群众意见情况、党支部大会讨论发展情况、政审情况,查看入党志愿书是否填写规范、入党材料是否齐全,做到材料不齐全的不考察,不按程序发展的不研究,程序不到位的不审批。

坚持发展党员预审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一年期满后,基层党委决定召开党委会研究批准其为预备党员之前,入党积极分子档案材料必须送交县委组织部进行预审备案,未经县委组织部预审备案而发展的党员一律无效。

严格执行审批前谈话制度。党委审批前应派专人与发展对象进行谈话,未经谈话的发展对象不得提交党委会讨论。

四、切实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要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乡镇党委要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主体责任,制定本乡镇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并分类指导各村党组织实施。要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三级联创”、“双培双带”、“争先创优”目标管理。乡镇党委每年要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要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发展党员或者发展党员工作滞后的基层党组织,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已被命名为“五个好”党组织的取消命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不得作为评优表彰对象。乡镇党委要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纳入村级目标考核,对3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在年终定等分类时只能评为后进村,对2年内不发展党员的村,不能评为一类村;要把党员发展工作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村级党组织和包村干部、村党组织负责人身上,引导共同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要对多年不发展党员的村实行重点管理。各乡镇负责组织的干部要对近3年来农村党员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及时向党委领导、包村领导干部、村党组织通报党员发展工作情况。对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无年轻女党员、党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和发展工作不规范的行政村党组织要列入重点管理对象,逐村建档立册。县委组织部每年将对“重点村”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来抓。乡镇党委书记要牢固树立不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不是好书记,抓不好党建工作是不称职书记,不抓党建工作就是失职书记的思想,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在农村发展党员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常抓不懈。对违反发展党员工作有关规定的错误行为,要发现一起,纠正一起,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取得实效。

一、基本情况

我镇有24个农村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23个,中药材种植协会党支部1个;农村党员754人,女党员118名,占15.65%。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111名,占14.72%;36岁至45岁的党员143名,占18.97%;46岁至54岁的党员175名,占23.21%;55岁至59岁的党员112名,占14.85%;60岁以上的党员213名,占28.25%。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01名,占79.71%;高中文化程度的104名,占13.79%;中专文化程度的26名,占3.4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3名,占3.05%。按从业或流动性划分,在家务农的党员693名,占91.91%;外出务工的党员61名,占8.09%。

二、主要做法

2003年以来,我镇共发展农村党员128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81名,占63.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61名,占47.66%;女党员29名,占22.66%;农村能人党员13名,占10.16%。具体工作中,我镇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了“五个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建立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建立“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工作机制,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具体细化,并纳入村党支部的考核。对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实行通报制,并对“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

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健全和完善农村党支部活动阵地设施的基础上,利用远程教育集中培训、举办学习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方式等,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协调科技项目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小额扶贫贷款、信贷资金给予扶持的办法,大力实施“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实用技能、培养致富干劲”的“三培养”工程。使50岁以下的农民党员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农民党员中广泛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在本村上一次农业实用技术课,培养一名科技示范带头人,发展一亩新技术或新品种示范地,至少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同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求每名外出务工党员每年为家乡献一条发展良策,带一户贫困户外出务工经商,引进一个项目(一批资金或人才)。

三是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对党内重大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全面推行党员“三优先”制度,即:党的方针、政策优先在党员中传达,科技示范项目、扶贫项目优先让党员领办,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切实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在科技培训、项目承包、村干部作用方面优先考虑党员;坚持对党员家中的红白喜事关心帮助;坚持节日期间对贫困老党员进行慰问;坚持对党员“双带双奔”能人进行表彰;坚持对党员因公得罪他人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为他们撑腰壮胆。

四是建立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渠道,把培养重点放在外出务工优秀青年、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乡土人才,放在村组干部及后备干部,放在科技种养致富带头人上。针对农村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好苗难保留,好苗难发现的情况。采取“结对子、铺路子、压担子、引路子”的培养办法,促使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尽早成熟,业务过硬。选择发展对象时,坚持优先考虑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坚持优先考虑青年、妇女、有文化的农民,坚持优先考虑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坚持优先考虑退伍军人和打工返乡创业者,切实保证发展对象的质量。

五是建立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切实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落实。近三年来,全镇24个农村党支部每年都扎实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表彰优秀党员69名,延期转正党员3名。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镇农村党员通过经常的教育,管理素质得到逐年提高,能按照党委的要求做好党员应尽的义务,思想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对照党委要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仍有一定差距。当前,农村党员纪律观念、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足,轻党建,重经济;有的党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党员碌碌无为,思想滞后;有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观念较淡薄,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等。

二是农村党员结构比例不够合理。一方面年龄老化。农村35岁以下党员仅111名,占14.72%;60岁以上党员213名,占28.25%:另一方面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601名,占79.71%。

三是外出务工青年较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外出务工青年逐年呈上升趋势,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由于部分优秀青年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使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力量有所减弱,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着“兵源”不足的问题。四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容乐观。部分农村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市场观念、商品观念、利益观念日益增强,而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要求入党积极性不高,要求入党的热情有所下降,这也是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之一。

四、对策与措施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丰富内容。学习培训要做到“四个结合”,确保“四个重点”,即政治理论与党的基本知识相结合,以《党章》为重点;科技知识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以实用技术为重点;法律知识与政策知识相结合,以法律知识为重点;先进性教育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相结合,以先进性教育为重点。通过学习培训达到增强党性、丰富知识、懂法律、懂技术、想发展、会发展的目的。

二是创新方式。首先要走出去学。分批组织党员到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吸收先进单位的经验,达到换脑筋、转观念、长知识、增才干的目的。其次要利用培育科技基地及示范户带,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再次要灵活科教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科普书籍的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党员的科技至富经验。

(二)加大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力度,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目前,党员老龄化。党员文化程度偏低是党员队伍缺乏战斗力的主要表现。今后一是加大在年纪轻、有文化、致富能力强的青壮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注重发展在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二是严格入口,疏通出口,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

(三)加大流动党员管理的力度,提高党建管理工作的水平。面对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等实际问题。一是认真做好外出党员的管理工作。对外出务工党员由所辖支部建立台帐,澄清去向、流出时间、外出期限、联系方式等,并约定管理责任;对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可以建立临时党小组,明确负责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管理。二是认真做好流入流出地党员管理的衔接工作。双方党支部要相互开具转出和接收的信件、信函,明示责任,避免“挂空”。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仅靠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的正确,还要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针对我镇农村党员当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任重而道远.镇党委将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认真做好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扩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农村党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是当前农村党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几个月来,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认真开展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在要求全县乡镇党委严格自查自纠、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对本县7个行政村的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几年,我县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建立健全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机制,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了农村新发展党员的质量。特别是紧紧围绕新发展党员“四个以上”目标,建立县乡村“三级共培”机制,着力实施“四个培养”工程,落实“四个倾斜”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少数地方和行业党的力量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防止了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的出现。

1、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夯实发展党员工作平台。一是加强宏观领导。县委切实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具体指导,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制定完善了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县委班子成员普遍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及时发现,认真加以解决。各级党组织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定期讨论研究,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二是加强业务培训。2002年以来,我们每年依托县委党校对基层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和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一次,专门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在企业、农村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和精神,明确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同时,明确各级党务干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所调查的7个村均把党务学习培训做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以上支委会,每季度开展一次以上党员培训。三是加强支部建设。我们注重深化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整顿后进支部,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措施,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为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激励保障,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城关镇新井村对满60周岁的老党员每月补助40元的生活费(其中镇补助10元,村补助30元)。

2、健全培养教育机制,增强党员队伍后备力量。我们坚持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管理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切实扩大党员后备来源,着力建设一支数量稳定、充满活力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一是强化群众思想政治引导。坚持在广大群众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与此同时,从强化党组织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角度出发,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化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以及“争先创优”、“党员联系户”、支部带支部、农村无职党员“双学双增双带”星级评比等系列党性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类党内活动,大多数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得到极大地提升。5年来,全县共有6690多名群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是强化共青团后备军作用。全县各基层党委切实加强对团组织的领导,把团组织培养、推优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来抓。全县基层团组织5年来先后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354名,经党组织培养教育后被接收入党,约占同期新发展党员总数的22%。三是强化党员入门素质教育。各级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都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严格的制度。除指定党员进行经常性培养教育外,各基层党委每年都要对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短期培训,采取专题辅导、座谈讨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四是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实践锻炼。为加快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各村党支部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经受锻炼和考验,在实践中考察其政治立场、思想品质、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通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条件成熟的,及时列为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3、健全审批管理机制,严格党员发展质量要求。一是严防突击发展。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始终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审批和发展党员。一方面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另一方面不下达硬性指标,不允许突击、成批发展,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二是严格发展程序。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严格遵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全面衡量发展对象,对农民致富能手等优秀分子,积极培养加强教育,吸收其入党。三是严格审批手续。具体做到严把“三关”和坚持“五个不批”,即:把好支部大会讨论关;把好党委审批关;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未经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集中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的不批;未经一年考察、政审或政审不清的不批;未征求群众意见的不批;未经党委谈话或发现不够党员条件的不批;不符合入党程序的不批。2002年以来,全县延长预备党员资格的64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54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务必让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发展不够好。个别村党支部对党员发展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科学地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计划,缺乏必要的培养教育措施。有个行政村18周岁以上人口有1418名,而近5年才发展4名党员,年均发展不到1名。

2、入党热情不够高。部分群众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高,个别村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很少,党员后备来源趋于断层。所调查7个村现有申请入党人为35人,仅占18岁以上人口总数的0.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返乡定居的离退休老党员和改制企业职工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农村后,组织纪律意识弱化,按农村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群众入党积极性造成影响。二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向前发展的形势下,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部分群众价值观出现偏差,无私奉献的精神弱化,讲“实惠”、“图享受”的思想占有一定市场,政治上不求进取。三是由于少数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差,甚至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使党的形象受到影响,一些群众产生失望和困惑情绪,争取入党的热情不高。四是农村党支部政治思想引导工作抓得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目前外出务工青年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个别农村党支部在年轻农民中发展党员思路不清,办法不多。

3、党员结构不够优。农村党员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队伍老化问题较为突出。所调查的7个村,60岁以上的党员有103名,约占35%,而35岁以下的党员只有28名,占9%。同时,文化结构也不够理想,初中及以下的党员占73.9%,而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26.1%。这些村近5年新发展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35%,35岁以下仅占21%左右。

4、责任意识不够强。在新党员的发展工作中,少数农村党支部仍然存在着忽视质量、应付了事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党务工作人员存在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知识不熟、操作程序不懂的现象。有的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流于形式,措施不力;有的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和政治表现缺乏必要的考察;有的在审批时把关不严。同时,个别地方存在发展唯亲、发展唯派、发展唯弱的不良倾向,新党员大多从亲朋好友、家族成员中培养产生,从相对自己能力较弱、优势较差的人员中培养产生,以维持个人在农村的地位和势力,这对党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有关对策和思路

(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注重改善党员结构。一要坚持合理规划,做到科学发展。要重点向优秀青年倾斜、向优秀经济能人倾斜和向党的力量薄弱的地方倾斜,注重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努力实现“四个以上”目标(即生产、工作一线的占65%以上,35岁及以下的占7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85%以上,女性占30%以上)。要指导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保持均衡发展,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和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发生。二要狠抓薄弱环节,优化工作格局。要加强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创新和推进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抓好“四个培养”工作,注重把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共培机制,抓好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稳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积极探索在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利用外出流动人员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工作督促力度,突出解决连

路口镇农村发展党员情况调研

路口镇党委共辖1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0个,中小学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1个。据统计,2006年,全镇共413名党员,预备党员4名,其中女党员47名,农村党员373名,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党员19名,60岁以上190名,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专科20名,中专16名,高中36名,初中及以下341名。

2002?2006年路口镇发展农村党员的基本情况:2002年发展农村党员4名;2003年发展农村党员2名;2004年发展农村党员4名;2006年发展农村党员3名。

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的作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镇通过推行“三个培养”,“三培两带”工作,加大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使农村党员队伍得到逐步壮大,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发挥。但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难这一问题仍然突出,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一、农村党员发展难的原因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不强,威信不高,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是党组织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够到位,开展党组织活动不够正常,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措施不够得力等。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体制的不断发展及农村思想观念不转变,影响党员发展工作,就现在农村社会体制来看,农村经营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性,也就是影响了党组织形成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除此之外,有些农村组织负责人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定计划、安排工作时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工作多,对党员工作关心得少,对抓不好党建工作而潜在的危机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对党建工作不积极、不热心,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身素质不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造成群众对党失去信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价值取向日益趋于多元化,农民的政治热情淡化,政治信仰不坚定,讲求实惠的多了,甘愿奉献的少了。部分有一定文化,一定能力的人不想入党,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只要自己经济搞上去了,老婆孩子能吃好穿好,能过上好日子,就是自己最大的追求,认为入党后就要积极为民做贡献,就得为人民服务,耽误生产,又没有什么补贴,影响发家致富,不想多化费时间在参加党组织活动上,从心里不想入党。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加大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难度。一是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没有站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受宗族、裙带关系的影响,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在发展党员时,搀杂着一些地域、宗族和裙带意识,优亲厚友;三是青年、妇女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推优选秀”工作跟不上,一些在带头致富,科技示范,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出成绩的优秀青年农民和妇女,不能及时培养和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三)活动经费短缺,活动场所受限,发展党员工作受阻,大部分村村级经济基础差,活动经费比较紧缺,加上活动场所受限,就难以保障必要的组织活动。除“

七、一”等纪念活动开展集中活动外,平时很难以集中。

(四)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少,党员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中高等院校扩招,大多数在农村学生只要初、高中毕业后即便没有继续深造,大部分都不愿意回家务农,或相约外出打工、经商或参军,使得村里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少。有的村出外打工或参军的青年高达90%左右,导致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后继乏人。

二、发展农村党员建议

(一)、强化措施,夯实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地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结合党的选进性教育活动,老党员讲传统,青年党员讲科技,党员老板讲创业,努力在农村营造政治上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群众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主动性,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通过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务工人员联谊会等途径,激发农民的政治热情,要充分发挥乡镇机关党员和农民党员挂钩结对“1+1”的优势,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特别是已经入了党的致富带头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事迹和各行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要利用“七一”表彰优秀党员的时机,号召广大农民向他们学习,努力在农村营造“入党光荣”、“当党员光荣”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素质,增强党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号召力。三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群众的事情办好,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党的威信,增强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二)拓宽发展渠道,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以实施“三培两带”为切入点,坚持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格把好党员的入口关,一是对本村有培养前途的群众进行登记造册,特别是对退伍军人、初、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致富能干,非党村干部,妇女小组长等要登记造册,建立充足党员后备队伍,二是党组织通过组织活动时邀请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列席,接受党的教育,特别是非党村民小组长和妇女小组长;三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力度,跟踪管理;四是积极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推优”工作,做好共青团员中发展党员。

(三)要正确引导宗教信仰。一是做好宗教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工作。在贯彻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建立和完善的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其做好农村宗教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改善对工作的领导,在潜移默化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三是丰富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学习考察活动等结合起来,与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结合起来,以丰富的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向党组织靠拢。

(四)突破难点,着力解决打工青年党员的发展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农村青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许多农村青年常年外出打工,处于分散和流动状态,党支部对他们的接触了解很少,缺乏沟通和引导,有心想从他们中间发展一些苗子加以培养,却感到无从着手,力不从心。即使有的青年要求入党,也由于培养、考察、谈话、转正等各个环节操作上受地域限制而被搁臵起来了。如何加强对外出打工青年党员的发展工作,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一个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委托流入地党组织培养发展。针对外出时间较长,生产生活场所相对固定的打工青年,流出地党组织并委托其生产生活居住地的党组织进行培养、发展。流出地所在的党组织负责提供外出打工青年的其他证明材料。二是建立临时支部进行培养。对相对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务工的外出青年,只有两名党员的、党支部可以按照入党程序,指定这两名党员对优秀青年进行培养,成熟后按程序发展。有三名以上党员的,可以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负责培养。三是坚持培养与发展相分离的原则,异地交流培养,针对流动性较大的打工青年,坚持培养与发展相分离的原则,可以异地培养,待培养达到发展条件时,由最后培养阶段的党组织发展,也可由最后培养的党组织介绍回流出地党组织发展。四是实施“回归”工程回乡发展,对政治素质好,有经济实力的外出打工优秀青年,党支部可以动员他们回乡办实体、办企业,然后再按照程序进行培养发展!

我县在抓农村党建工作中,六措并举切实解决日趋突出的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

一是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县委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作为搞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在今年村 “两委”换届中,重点选拔培养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能致富和带领致富”的年轻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有效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是着力强化现有党员队伍建设。乡(镇)党委通过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深化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站和党员教育经常化、形式多样化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展示先进形象,有效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青年入党的良好环境。全县各级党组织通过采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树立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先进等措施,结合村级后备干部选用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为农村青年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提供舞台,创造条件,有效地激发了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

四是以“彝州先锋走廊”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工作。以“双培双带”活动为载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做好在农村致富能手、经营能人中发展党员工作,真正把那些年青、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能人培养发展为党员,发挥他们在带民致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把更多的年轻人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

五是加大共青团员推优工作力度。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团员队伍,加大农村回家生产初中、高中青年的培养教育力度,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团员,并在优秀团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保把优秀团员及时发展入党,不断为党的事业输入新鲜血液。

篇6: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一、落实人才工作目标,加强人才教育培养。

考古学的研究越来越向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一些重大的考古学问题的解决无一不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考古学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集成创新,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考古人才队伍是取得研究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合理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结构与梯次队伍建设等方面应作出科学安排,既要确立人才工作目标,又要合理地分阶段逐步实施。各考古科研机构应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明确由党委(支部)牵头抓人才工作,人事部门具体负责人才管理事宜,建立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制度,积极为专业人员服务。要针对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考古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本着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从加强人才教育和培养入手,提高人才队伍能力和素质,把建设学习型科研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进修,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经费上都予以保证。鼓励专业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学习,并积极安排专业人员参加主管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各类专项培训,必要时可以针对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自行组织考古专业人员的培训。要丰富人才教育资源,征订专业期刊和购进新版专业图书供专业人员充电,要为专业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摄相机等设备,努力达到业务骨干人手一套。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要组织专业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鼓励专业人员撰写研究论文和参加重要学术会议。要通过和高等院校的考古专业院系进行合作研究等形式来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接触学科前沿,开阔专业人员眼界,同时也查找差距,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理顺人才成长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1400多名考古领队,每年参加田野考古发掘的有700—800人,与考古领队相比,专职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即便如此,多年以来,各级地方考古研究机构一直承担繁重的基建考古任务,不能保证获取考古资料的有效性,同时也限制了考古学的深入发展,从而导致科研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及时更新考古领队和考古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考古人才,是各级考古科研机构极为迫切的现实任务。

在人才队伍成长过程中,各级考古科研机构要切实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为人才成长创造空间。一是要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大力支持申请课题。通过多种渠道为专业人员争取科研经费,并为他们出谋划策,可以采取自主申报、联合申报、跨单位或跨学科合作等方式申请各级课题。二是要鼓励参加学术会议,加强综合能力培训。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需要有广泛的学术交流,以汲取学术界最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将自身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从而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研所各项工作的跨越发展。三是要减轻常规工作压力,及时申报奖项荣誉。人才培养经常会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单位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研究,从而影响其发展;二是取得的成果、成绩得不到相应的认同和表彰,时间长了会打击积极性。笔者认为要从这两方面考虑,首先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常规和事务性的工作;其次要打破平均主义,所申报的奖项、荣誉不搞轮流。历史经验表明,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都能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

三、拓展人才队伍空间,推进事业跨越发展

目前我国从事考古研究的人员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学术背景。多数是理工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在考古的实际工作中学习考古学的知识;另有少数人员是科班考古出身,从事考古工作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这两类人基本上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或者在自然科学的某个领域、或者在考古学科接受过正规的培养,他们至少在某个学科领域的底蕴较厚,而且有志于从事考古工作的研究。

据此,国家应加大对本科生、研究生的资助,吸引学生致力于考古学研究。增加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这些建设,力争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热爱考古事业、有国家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各级考古科研机构要认真研究人才成长规律,侧重打造一个相互衔接的包括考古学各研究方向的人才资助和培养链。应根据当前和各机构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设计有效措施,加大对真正愿意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才培养力度。适当加大自由申请课题资助数量并对青年承担课题者有一定倾斜,帮助有志于从事考古学研究的青年人才的成长。

随着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部分考古科研机构限于编制原因,人才紧缺可能会严重制约单位发展,有些科研所可能不得不临时聘用一些院样毕业生来维持正常工作开展。但临时聘用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理顺机制才能根本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当前事业单位正处在改革阶段,各级领导都应以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切实了解增加人员的有关政策和程序,科学、合理地找出了破解的办法。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暂时在编制内无法解决的,可以结合相关考古项目或科研课题采取长期合同聘用的办法,工作和生活待遇可以参照同等条件的在职人员进行安排。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公开、公正、竞争的原则,引进和培养急需的考古专业人才,进一步拓展人才队伍发展空间,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人才的成长需要合理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要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年度考核、实行科研成果和业绩公示等办法,增强考核透明度,强化竞争意识,促进专业人员多出成果。要认真落实党的人才培养政策,积极宣传人才队伍的先进典型,争取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相信随着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入,各考古科研机构将再次迎来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发展、大突破,为文化为文物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总结: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当前考古工作面临的人才短板问题,总结了在新形势下做好考古人才队伍培养的目标、机制,提出了解决人才队伍紧缺现状的办法。在文中作者为考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较好建议。相信通过卓有成交的工作,可有效缓解新形势下考古工作面临的人才短板。

参考文献:

上一篇:畜牧概论结课论文的致谢词下一篇:2006年工作思路(市地方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