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

2024-05-08

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

在**市教科研中心的引导下,我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努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为主导,坚持“学习、课堂、教研”三位一体的研修思路。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进取。

从我跨入教研员门槛那一刻起,我就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深入地学习品德课程标准,精准的挖掘教材是教研员必修功课。因此,本学期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

1.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详细阅读理解了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阅读了课标解析读本。为了做到对这门学科的整体把握,了解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还结合了人教版课程培训光盘进行了学习。

2.学习各年段的教材内容,阅读各年段教材内容的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每个年段教学时要把握的重难点。

3.网上学习,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学习优秀品德课例,学习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活动初探

1.**

**第36期活动的圆满完成,在我个人看来是比较满意的,本次活动是由我们古交和娄烦共同完成的,我们古交在这次活动中负责试题的命制及主持筹划等工作,从试题的命制到活动的新鲜出炉,老师们的智慧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擦出灵动的火花,我身在其间也体验着参与的成功与快乐。真正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切内涵,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是老师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本次活动的开展也让我对品德学科的“与众不同”有了更好的感悟。在此,我还要对在本次活动中给予我们帮助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2.“成长杯”赛课活动

本学期10月份组织的第二届“成长杯”赛课活动。本次活动,所有的参赛教师都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本次比赛,把本次赛教活动作为自己一次难得的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仔细选课,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较好地展示了我市青年教师的风采。特别是各校同科目教师从选课、备课到上课,采用“滚动焊接”校本教研活动,仔细查阅资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准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应,积极准备,全心投入。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水平正稳步提高,渐发精彩。

3.品生品社监测指导

为了让我们的小学品德学科的学习落到实处,从学期初活动的安排,到现在工作的落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我和其他老师参与了本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落实情况,目前这项活动还在进行之中。

三、工作展望。

我深知自己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还得继续加强学习。勤奋才能创造新业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将是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

篇2: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

非常荣幸能被进修校聘为小学品德学科的兼职教研员。自认为本人专业水平不够,难以挑起引领全县品德学科的教学教研这副担子,但我不懈努力,认真履行着我的职责。现将今年本人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进取。

从我被聘为兼职教研员那一刻起,我就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虽然从毕业就担任班主任,几乎都兼任品德学科教学,但我从未系统、深入地学习品德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未深入挖掘过教材。因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

1、我虚心向进修校原品德教研员郑校长学习。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详细阅读理解了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阅读了课标解析读本。力求做到对这门学科的整体把握,了解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

2、学习各年段的教材内容,阅读各年段教材内容的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每个年段教学时要把握的重难点。

3、感谢进修校给我机会,7月中旬参加了沙坪坝区教研员、xx县教研员、骨干教师XX年暑期集中培训,聆听了六位专家教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述。尤其是江西师范大学黄恕伯教授提到纸笔测验的顶层设计思考。给我们开发质量考核监测工具提供了参考与范本。比如他说的:

(1)、试卷的内容结构应当以三维目标为方向,在考查学生基本素质方面进行命题研究,引导教学从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发展,考前形成评价要点,对试卷内容进行规划。、试卷的难度结构,要有易有难,送分送到家。(3)、以甄别、选拔为主要目的,(如高考、中考。)要求在某区分点上要有较高的区分度。(4)、以促进教学为主要目的,(如:期中、期末考试。)要求优秀率、及格率较高。当然也学到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构建生本课堂、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不仅仅给我们的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还非常有利于平时的教学。学完我撰写了心得体会——《站在理论的荒原谈感受》。4、10月份开始的国培计划,网上学习,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的学习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案例的学习,从品德课程标准解析到优秀品德课例的学习。全方位多角度解析,系统的知识体系,实际运用典型问题的解决策略,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我就像营养不良的庄稼得到了一次彻底的灌溉。利用所学的知识与培训班的同仁们交流心得体会与经验,提出质疑。并把这些运用于教学中。在网上学习我获得了100分的总成绩,自荐作业《大爱无言》被评为班级优秀,并被班级再次推荐给专家。遗憾,孩子生病没能去参加线下集中培训。

二、听课评课。

本期10月份组织的“卓越杯”赛课活动。我作为实验小学的教师,参与了组织指导董文礼老师参赛前的磨课活动。本次赛课,我担任了评委,听取了每一堂课。比赛结束,在郑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评委对这几堂课做了点评,研讨什么样的课才是合格的课,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我们感觉到本县的品德课教学水平正稳步提高,渐发精彩,我们看到了各位参赛者的认真与热情,我们也看到了各学校对品德课的重视。

三、开发品德测评工具。

我建立了全县的品德学科交流QQ群,以便各校学科带头人交流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和问题。我还组织了学科带头人开发小学品德学科质量考核测评工具,在各位学科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共计开发了测评工具22套,形成了新的试题库。本人独自完成了本12套阶段性测评工具的撰写。

四、工作展望。

篇3: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

关键词:思想品德,备课,上课,评课,教研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三环节”教研中, 即备课、上课与评课三个环节得到了高度重视,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 对于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来讲, 针对“三个环节”的研究还存在问题。如初中部分教师只把研究放在比较浅层次的地位, 根本不做或不愿意做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有的教师虽然想通过搞教研或校本研修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但不知道其操作的程序与策略, 结果不能把科研与教研有机结合, 使研究的效果不够理想。那么如何使“三环节”的研究取得实效呢?我对此进行思考与尝试, 帮助思想品德教师掌握操作程序与策略,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一、集体备课

即讲课教师的教学环节内容设计, 如何体现教学研究目标, 落实研究内容二研讨。首先要重视教学研究方案的制订, 进一步明确教学研究的目标, 确定研究方向, 寻找教学环节设计内容与教学研究的结合点。其次让教师明确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解决什么问题, 最后根据研究主题选择在本次活动中要体现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落实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设计相关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谈一谈, 男生的优势有哪些?女生的优势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每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与班级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对话、交流与分享。这样的探究内容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调动积极性,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 一定要找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的结合点;二是探究内容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如教学《男生、女生》时, 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 将本课的研究目标定为: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类评价的有效策略, 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要体现的研究内容是:探索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类评价的有效策略。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 明确男生、女生交往的重要性, 异性交往相互尊重对方, 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心理, 正确把握情感问题;初步形成男女友谊的正确价值观。二是能力:明确男女交往的必然性,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异性同学, 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培养用理智调控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掌握男女生交往恰当方式。三是知识:分析男女生交往过程中的现象, 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1]

通过分类、分层教学, 培养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特长, 提高学生归纳、概况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从这里可以看出,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研究目标的设计是不谋而合的, 研究目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集体备课时, 学校经常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 课题组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与常规的备课应有所区别。

这一环节首先由中心发言人 (执教者) 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重点向备课组教师介绍在哪些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研究内容、体现研究目标。备课组成员在集体备课前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教参的基础上, 结合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提出见解。执教者依据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设计。

二、上课

即课堂教学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教学环节中。上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的教学模式, 重点研究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学生高效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导学案的编制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研、吃透教材、研读课标, 把握整体知识框架。其次, 备课组成员进行“二度”创作, 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 体现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为此, 应做好以下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二次研究学习目标的确定;三是研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四是研究如何讲解质疑反馈交流;五是研究课堂检测与评价。”[2]在课堂教学中, 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之前做好以下两个准备:

1.课前说课除了按常规说课的要求说课外, 还要说说在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是怎样体现自己承担教学研究目标和落实研究内容的。

主题研讨活动的说课要和常规课有所区别。说课时一定要说清楚自己承担的教学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是什么, 在本节课上要落实哪些研究内容和要体现的研究目标, 打算在所设计的那些环节中怎样落实, 还要说说各环节的具体安排。

2.上课 (中心发言人) 要将课题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相关教学环节中, 但是是作为隐性的而不是外露的, 自然的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有机渗透。

三、评课

即关注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评课、议课的前提是听课。先谈谈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人员的听课, 重在把握常规课观摩研讨课听课的联系与区别。观摩研讨课的听课, 应有别于一般常规课。

1.观察听课教师本人是否熟知该课教学的研究方案, 了解和知晓教学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如上述提到的《男生、女生》一课, 讲课教师承担的教学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在让优等生发展的同时, 也让学困生得到相应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操作策略。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进行评价实施方法策略等方面。

2.关注授课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案的理解, 是如何将教学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

承担教学研究且出课的教师如果对教学研究方案理解不到位, 就无法确定这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课堂上就不会有所侧重地体现教学研究目标和落实教学研究内容, 听课者重在关注上课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案的理解。

3.关注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落实教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现研究目标的。

以《男生、女生》一课为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在分层教学、分层练习中落实本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 体现科研课题的研究目标。依据教学需要及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 让学生随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学习思想品德的快乐。提问分层, 以体现分层教学, 目的是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较均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把练习题做分层处理, 体现分层训练,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实现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的这一教学研究目标。

再说说评课、议课, 重在关注讲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上。

听课题研究课, 重在关注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落实教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现研究目标的。对教学研究课评议的重点, 应关注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对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上, 那么评课时我们就要对教师落实研究内容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评议。至于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可以相对“忽略”。我们听课的重点关注的是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目标的体现这个层面。当然, 相对“忽略”, 不是说就可以完全不用理会这节课其他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常规的评课、议课, 还是要评、要议, 但是不要脱离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就课论课。

思想品德备课、上课、评课的教学研究可以有效避免学科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层皮”的现象, 实现学科课题研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能在备课、上课、评课三环节教学实践层面上, 紧紧围绕如何在教学工作中体现科研课题研究目标, 落实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那么科研教研有机结合便落到了实处;科研促教研就不再是空谈。如何探索实践, 为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 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人教版, 2008:68.

篇4:品德教研员工作总结

姚顺添,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广东教育学会小学品德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专家。

享受生活感悟课程

第一次见姚老师的人,看到他1.80米的个子都会忍不住问:“您是哪里人?”姚老师总是操着一口非常“普通”的广州普通话说:“俺是‘山东’人。”当大家疑惑不解地逼他说句山东话听听时,他却说:“阿拉是‘山东人’,不过不是太行山,而是越秀山。”幽默风趣是大家对姚老师的第一印象。他说:“要使课堂有趣,教师首先应当是个‘识趣’之人。一个毫无情趣的教师怎么能让孩子成为‘情感的王子’呢?”

每次外出学习,老师们都喜欢跟姚老师坐在一起,因为有他在便总是“吃声笑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比如,有的老师因为怕吃甜食长胖、怕吃辣椒长痘时,姚老师就会问大家想不想把品德课上好,并告诉大家一个上好课的秘诀——体验:“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哪个都要尝一尝,试一试。”说完就大口大口地吃起辣椒来,大家也就心领神会,嘻嘻哈哈地你一块我一块,桌上的菜很快一抢而空,惹得其他桌上的同胞好生羡慕。于是,一到开饭时大家就抢着拉他入席……饭桌上的体验也让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品德课程教学的真谛: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的生命历程。无论是崎岖山路,还是羊肠小道,都应该勇敢去走走,体验生命中不同的风景。

品德新课程是一门活动型课程,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品德教师的重要任务。老师们经常感到惊讶,姚老师指导备课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活动创意?其实这跟他富有生活情趣的个性大有关系。姚老师爱好很多:唱歌、跳舞、踢球、下棋……就连年轻人喜欢玩的滑草、蹦极他都爱玩,所以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岁的小孩都能和他有共同语言,玩在一起,打成一片。有一次姚老师下校听课,执教老师上的是《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一课,孩子们意犹未尽,把滚铁环的游戏继续转移到操场上。正当上课教师想找姚老师评课时,从操场上传来一阵阵“加油”声,寻声望去,原来他正跟几个小朋友比试谁的铁环滚得远呢!

享受生活是姚老师做人的第一信条。他幽默风趣、乐观向上、感情丰富、注重细节,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说:“作为一位品德教师,必须热爱生活。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上不好品德课的。”是啊,品德新课程强调“品德源于生活”。在生活这片沃土里,姚老师不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体验,把课程的要义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引导我们要在生活中感悟工作。所以,每每听他的讲座,你总会感觉那么有趣,那么实在,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教条的堆砌,谈的是生活,感悟到的却是课程的真谛。

凝聚人气引领成长

在人们的心目中,品德学科一直属于“副科”、“边缘化学科”。面对这种教研困境,姚老师找到的突破口就是要凝聚人气,培养同路人。他带着“有效教学三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的理念到各区、县给老师们开设新课程系列培训讲座。从教学上他所主张的“独上西楼,望尽人间路”的潇洒境界,“腰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投入境界,到他分析教学细节时那种娓娓道来的真实,那种俯拾皆是的精彩,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以至有不少学校校长也慕名而来。有一位名校的校长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紧紧握着姚老师的手说:“我要拜你为师!”据说当时还真的在白天鹅宾馆举行了拜师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各区的校长都邀请姚老师前去开讲座。这种爆炸式的讲座如醍醐灌顶,让很多校长感觉找到了一条通往素质教育的大道,那就是:品德新课程。

老师们的热捧和校长们对这门课程的认同,让姚老师底气十足,但如何做到以点带面,让课改的春风绿遍珠江南北?在认真分析各区的实际情况后,姚老师制定了符合区情的策略:如对于教学质量一直走在前列的区实行“大德育观”政策,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打造校本德育特色品牌,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对于新生的教育力量,就用体验式课题带动的方式,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对于师资薄弱、学校“贫富”差距大的区,就大面积开展教学“手拉手”和送教下乡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活动。由于策略符合区情,各区教研员有了行动的指南,工作开展得越来越积极主动。上下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培养骨干、以点带面,打造团队、整体提高,以此来推动品德课程的建设。

老师们总觉得好奇:“为什么姚老师每次讲的观点都是那么新颖、那么有魅力呢?”我们从他的讲课稿里找到了答案:“作为教研员,必须具备四种专业能力:不断培养自身善于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不断培养自身与时俱进的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不断培养自身对教师专业提升和发展的引领能力;不断培养自身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组织管理能力。”因为有了好的领头羊,一支庞大的、充满凝聚力的学习型教研团队在羊城崛起,这就是广州市小学品德教研会。

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如鱼得水,姚老师更是不吝指导。有一位资深的校长说:“最佩服姚老师备课的高效率,5分钟就能拿出一份简易设计;最佩服姚老师备课的怪招,能把《春天的盛会》与《红楼梦》完美结合,创设出寻春、探春、惜春、迎春等教学环节。”姚老师却轻松地说:“工作要讲究方法,才能高质高效,没有方法的冥思苦想既浪费时间又累坏了身体。”

有一位新上任的区教研员参加“姚系团队”的理论学习后说:“这个团队俊男靓女特别多,个个充满热情,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他们身上都有姚老师的影子。”姚老师到哪,问题探讨就会到哪;姚老师到哪,笑声就到哪。姚老师可以把任何沉重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为了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姚老师总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其中老师们最热衷的一项是教研沙龙。姚老师经常说:“我们的团队,什么都不缺,只是缺少头脑风暴。我们要习惯进行教学反思,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在反思中才能进步,只有在反思后才能成长。例如,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有什么不同;这节课如果让‘我’上,‘我’会怎么上;当‘我’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你会发现别人的智慧。”为了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改变大家习惯听不喜欢说的状况,姚老师说:“希望你今天不要做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第一,总想着,等没有人发言的时候我再说吧;第二,还想着,还是等这个说完我再说吧;第三,只能想着,本来我是要发言的,可惜没有时间了。”一通话把大家都逗乐了,紧张的气氛立马变得轻松起来。

姚老师营造了一种品德课程特有的教研氛围,他提倡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追求“深度会谈”、“和而不同”的状态,使教研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使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研——会议室里的研讨,走廊里的谈话,个人办公室里、午餐桌上、休会期间以及更偶然场合的各种交流融合起来,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美丽的文化风景。其他学科的老师总是羡慕我们的理论学习如此轻松、活泼。于是,其他课程的很多骨干也偷偷地转向了品德课程,品德教研的团队迅速壮大。在他的影响下,一个又一个的教师成长起来,有的成为学校校长,有的成为区教研员、骨干教师,而这门课程也真正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享受工作体认成功

尽管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支撑起了整个课程教研,但姚老师明白,教师的发展最终要能带动学校的发展。在他内心深处,总想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试验田,通过实实在在的亲历,建立起心中的伊甸园。于是,他找到了冠华小学。这是一所极其普通的农村小学,师资薄弱,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校本资源。学校座落于闻名遐迩的中国皮具之都——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姚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学校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提出“创办主体个性化特色学校”的实践探索之路,通过利用学校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开发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办学特色日渐凸显,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短短几年间,学校从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成为新课程引领下的特色学校、当地的“龙头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大批年轻教师成为区、市的骨干教师。

冠华小学的钟校长只要一谈起姚老师,脸上始终洋溢着自豪感,她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事事亲历亲为的教研员。刚开始,姚老师说要协助我们做课题,以此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当时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或者就像大多数的课题顾问一样,开题时出现一次,结题时出现一次。让我佩服的是,姚老师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冠华小学的一员,四年来坚持每周两次到学校蹲点。说实在的,我们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对课题是很陌生的,甚至望而生畏。姚老师就用他独特的生活化诠释,让我们如拨开云雾见青天。在他的指导下,我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信心,我们冠华的今天是和姚老师一起打拼出来的。”

姚老师总说:“做人要学会欣赏,学会宽容,学会享受。”如果说,享受生活是他张扬的理念,那么,享受工作更是他的行动写照。他每周至少有四天“泡”在学校里,听课、调研,与一线教师交朋友。他经常跟老师们说:“热爱生活可以让人保持年轻的活力,拥有一颗热爱工作的心。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有困难,都辛苦,关键是你的心态。当你把工作当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去做,你就会越做越快乐。”姚老师总是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在工作,跟着他,你不仅学到了品德课程知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他以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有些校长开玩笑说:“姚老师,我们是看着你‘长大’的,只是你没变,还是那么可爱。生活愉快,工作轻松,没有烦恼,天天向上。”每当听到这些,姚老师都会辩解说:“我其实很忙的,只是你没有看到。只要一开学,工作就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编写教材,编写活动手册,指导学校申报课题,下到学校调研,帮助老师修改论文……我的心态就是,天不会塌下来,事情总会完成的。忙完工作后,别忘了奖励奖励自己。听一段轻松的音乐,吃一顿丰盛的美食,放纵自己看一天的电视……充够了电,第二天一起床,又是一条好汉。”是啊,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工作也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忙碌的是身体,滋润的是灵魂。

再看看姚老师为孩子们创设的学习乐园吧:

几年来,姚老师带领全市品德教研会并联合他主管的《现代中小学生报》德育要闻部,结合品德课程特点,在全市广泛开展“广州市小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德育系列活动;结合发展性教学评价开展“我的成长记录袋”系列活动;结合“八荣八耻”专题开展“红背心跳蚤市场”活动,“快乐学法律”活动,“德育案例”、“德育漫画”、“广州市小学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等活动。每学期的活动至少有300所小学参与,逐渐形成“不经意,参与广,感受深,影响大”的品牌德育活动效应。其中,“红背心跳蚤市场”活动还得到国家教育部新闻摄制组的高度评价。

作为教研员,姚老师终身追求的三境界是:以才服众、以德感人、以功立身。他说:“成功的果实可以催人奋进,也可以让人倒退,关键就是看你怎么品尝。如果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能不断鞭策自己,寻求自我的超越,你就会攀上又一个高峰。”

宽容中有严谨,严谨中有幽默,幽默中有沉稳,沉稳中有激情,激情中有个性,这就是姚老师的魅力所在。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享受成功,这就是姚教师让我们感悟的最高境界。

篇5:品德科学教研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西

开学以来,我们总校每位品德学科的老师紧紧抓住品德课堂这一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品德课是一门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关注儿童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创造孩子们所喜爱的多种课堂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现将总校教研组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创新课堂、把握儿童特点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联系生活实际、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们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如:刘宋寨学校四年级的孩子们自己制定了赚钱计划,收集可乐瓶,旧报纸„„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学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抓好集体听课、评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总校组织品德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教研组结合总校的教学常规检查重点以观看优质课、评优质课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听好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四、注重师德修养、增强人格效应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是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教师要有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我们认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也要有才,“才”是才能,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博采生活中的精华,要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入课堂。我们正朝这方面努力,让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也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五、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本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如:南河庄联校开展“三礼”教育,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德育教育,征集新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六、努力的方向

在实践中,我们的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首先,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教师面对新教材,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的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其次,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要把接受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中,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怎样切实结合实际把课改理念自觉、主动、灵活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最后,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我们的品德教师中兼职教师教多,专职教师少,更没有专职实验教师,给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篇6: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改的思想精神,推进基础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品德教研组工作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自身素质。

二、工作思路

1.学习反思聚焦,促进有效教学;

2.立足常态课堂,提升执教能力;

3.加强校际交流,实行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法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文件,德育纲要,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师德学习,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新教学观念,对新教材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抓好教学课前调查,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优秀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主要工作安排

八月:

1、课题结题。

2、参加学区教研组长会议。

九月:

1、进行期初常规检查。

2、传达大组会议精神,制定并落实工作计划。

3、小学学科教学规范实施情况调研。

4、二年级上册教案资料收集与整理。

5、二年级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二年级故事资源的修改、整理及补充。

7、参加小学各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暨新课程跟进培训。

十月:

1、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行动(待定)

2、《县域小学教学质量检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专题研讨。

3、学区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品德35周岁以上)

十一月:

1、参加市级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2、《小学品德课程故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成果交流活动。

十二月:

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安排活动。

一月: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期末评价。

篇7: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市教研室与学区工作计划为指导,特制订以下学区教研教研计划

二、工作重点

1、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本学期开始,对第七册教案和故事资源进行整理,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将优秀教学设计整理成册,建好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与大家共享资源。

3、教师要学会通过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三、工作计划

月份

工作安排八月份

1、参加学区教研组长会议。

2、布置落实各校的教研工作任务

九月份

范文网

1、进行期初常规检查。

2、小学学科教学规范实施情况调研。

3、第七册品社教案资料收集与整理。

4、第七册品社故事资源的修改、整理及补充。十月份

1、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行动(待定)

2、《县域小学教学质量检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专题研讨。

3、学区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品德35周岁以上)

内容为(a、叙述“我的教学故事”b、分享“我的教学感言”c、展示一堂品德课(课例自选)十一月份

1、参加市级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2、《小学品德课程故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成果交流活动。

十二月份

1、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安排活动。

一月份

1、学期评价与质量评估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市教研室与学区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使我们学校的品德教学队伍素质更上一层楼,使品德学科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二、工作要求: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2.本学期开始,对十一册教材教案进行整理,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我教研组将积极参与,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教案撰写,教学故事筛选。

3、加强网上教研活动。可结合本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及时上传优秀课例、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通讯稿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通过开展校级课堂教学评比,以评促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研究课可结合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自定教学内容。

三、具体活动安排:

八月份:

1、参加市教研组长会议。

2、学区教研组长会议。

3、制定本学期学区教研组计划。

九月份:

1、推进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提出修改意见。

2、申报参加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行动。

3、六上教材教案整理。

十月份:

1、参加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行动。

2、学区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3、六上故事资源整理、筛选。

十一月份:

1、参加市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十二月份:

1、学习教育理论,进行博客、qq等网上沙龙,写体会。

一月份:

1、学期工作总结。

2、期末质量评估。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改的思想精神,推进基础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品德教研组工作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自身素质。

二、工作思路

1.学习反思聚焦,促进有效教学;

2.立足常态课堂,提升执教能力;

3.加强校际交流,实行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法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文件,德育纲要,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师德学习,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新教学观念,对新教材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8:品德教研培训的旨趣回归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小学品德教师;品德教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3-0075-04

随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改革已迈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品德学科教学有效实施的突出难题。如何优化教研培训,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京市小学品德课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对学科的理解、认同和积极实践,学科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线的品德教师能否胜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制定符合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项目,首先要清晰了解全市的品德教师队伍的现状。基于此,2012年3月南京市教研室对全市所有小学的品德课任教师的自然情况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全市小学品德课的教师队伍专业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兼职比例高、流动性大、专业化水平偏低是这个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

(一)品德学科教师任教自然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4428名教师执教品德学科,其中女教师3450人,77.9%;男教师978人,占22.1%,男女比例失调;从年龄来看,这些教师的平均年龄约为36岁,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2090人,占47.2%,35岁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2.8%,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在全市8个郊县中,部分退休返聘的教师仍然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上,56-60岁的270名教师中有37人为退休教师,61岁上的教师多达13人。从学历层次看,全市品德学科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3029人,占68.4%;专科学历888人,占20%;专科、本科及以上累计为3917人,占88.46%。

(二)南京市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拥有较高学历的队伍。但从教师任职情况、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该队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兼职比例较高,流动性大。根据市教育局职称办评审的有关文件规定,凡担任该门课程教学的周课时量达4-6节为兼任教师,达6节以上(含6节)为专任教师,不足4节为兼职教师。全市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有3164人为品德学科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1%(见表1)。在专任的335名教师中,全市仅有122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品德专任教师(其中多因身体欠佳无法从事语文、数学主科的教学工作而转岗至此)(见表2)。

二是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较慢、专业化程度偏低。“教师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即为教师专业成长”[1],主要表现为个人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融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各种优秀教师的等级评比是评估和考核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显性指标,自2000年南京市教育局开展“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比以来,全市拥有品德学科市、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为285人(见表3),仅占全体教师总数的6.44%,可见这个学科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速度较慢。与此同时,已获专业发展相应称号的教师并非全都是品德学科专任教师,有些教师不担任或每周仅兼职2课时教学任务,由此产生“专业不专任”的现象。从表4可以看出,因各种原因不再从事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有124人,占44.6%,而在担任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158人中,专任教师仅有24人,占8.4%,其余47%的教师仍然兼职品德学科教学。这些无疑会中断或者弱化专业教师对品德学科研究的投入,最终削弱该教师学科专业影响力与辐射力,对于原本薄弱的学科师资队伍而言,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

这些数据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呈现“三多”与“三少”的局面,即兼职教师多,专任教师少;参与教学实践的人多,从事学科专业研究的人少;普通教师多,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少。在“多与少”的转变中,教研培训责无旁贷,关键在于突破教师专业发展,以此找到学科队伍发展的增长点,从而成就学科发展。

二、对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思考

(一)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原则

“教师是一个专业,需要有专业的引领。”[2]针对南京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在教研培训过程,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以下两条原则。

因“年段”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品德课教师兼职与兼任、专任与专业、主体与载体的关系。由于教师编制所限,加之品德课不在考试范围内,品德课由班主任、校领导、管理干部或不能胜任其他教学工作的教师兼任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要立刻改变这一现状,全面实行由专任教师担任,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低年级教育教学规律。低年级正是小学生良好品性形成的关键期,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对学生有充分了解,需要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系,需要班主任的监督与管理,可见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由班主任兼任存在合理的一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内容呈现丰富性、宽泛性以及知识组织上的非体系化等特点,对教师的视野、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任职教师不是专任教师、不做专门研究,就不可能把握好学科特征和本质,课程实施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分年段实行专兼职任教,倡导中、高年段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相对兼任,有条件的学校(即拥有市区级以上品德学科荣誉称号的专业能手)逐步做到专任,稳定教师队伍,强化兼职与专任教师的专业研究。

nlc202309020221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多样的教研方式是开展研究的载体,最终服务于教师主体的发展。因此,主体是关键,加强对主体的关照,合理采用多样化的教研方式,尤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才能促进品德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因材施“培”的原则。遵循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研究思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教学的入门、修行到最后“修成正果”,每个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量身定制”的阶段性培训内容。例如,教龄不满5年的新教师,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的通识培训;工作满1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需要的是扩大教学视野的学科前沿理论培训;至于已获相应专业发展称号的优秀教师,需要的是诊断及培养教学风格的培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主要矛盾——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课程改革工作与教育教学实践中介的教研部门,品德教研通过促进一切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一切发展,最终实现一切学生的发展。教研的力量有限,更何况目前“要将理想化的课程构建转化为教师理解和能够实现的教学,除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努力外,制度的建设和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品德教研只能做“能做之事”——教师理解学科教学,做成“可做之事”——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实施策略

遵循以上两大原则,自2012年9月起,南京市教研室采用一系列教研策略,不断打造全市优良的品德教师队伍,成效初步突显,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以下简称名特优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师专业素养也逐步获得提升。

1. 保底线、拔尖子、分层推进的策略

教研室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与特点,实施分层、分类、分步培养策略,重点培养学科中坚力量,重点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实现以点带面、面上发展的良好态势。

“保底线”是指明确品德课教学实施的底线与基准,即品德课有教师任职,而且课程教学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要求。为此,教研室一方面制定《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及教研管理建议》,并出台《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及基本底线,加大行政方面的课程督查,强化课程的常态落实;另一方面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实施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扩大名特优教师的专业引领与辐射作用,还研究与编制“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供全市所有品德学科教师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模仿、改编,积极创造。

由于品德课专职教师多为行政领导或即将退休的教师,根据这一现状,教研室实施个别化“保底”策略,即针对性地开展诸如关于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法的专题讲座与培训,深化所有品德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的认识,帮助他们上好这门课。对于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则采取“拔尖子”策略,通过骨干研修、学术沙龙研讨、课例分析、观摩课专题研究等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 “岗位成长”策略

“岗位成长”是指基于岗位,促进自我自觉的发展与群体的整体发展;通过岗位,实现自我的多样发展与众人的差异发展。教师成长在于岗位教学,但每个人在岗位中的成长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曲线呈上升趋势;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八年以后,教师群体逐渐出现分化。5%的教师通过再学习,逐步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却一直是表现平平的“教书匠”。[4]从前五年到优质5%的跨越,教研培训需要提供岗位成长的平台,让每位教师都能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针对市名特优青年骨干教师,设立了“南京市小学德育工作坊”,在特级教师带领下展开学科的前沿研究;针对市、区级学科骨干优秀教师,实施了“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人才库建设工程”,与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采用通识培训、学科专业培训、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综合能力;针对广大普通教师,倡导在自我教学岗位上成长,通过“5%造血干细胞”骨干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学会上好品德课,进而上好品德课。

3. “市区校联动”策略

要发挥自下而上的研究力量,用集体的经验与智慧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明确市、区、校三级教研职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市级“教研室作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宏观上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其研究重心是制定地方课程政策,研究课程发展”[4];区级教研部门则是在中观层面执行上级的教学决策,研究指导学科教学,起承上启下作用;校本教研是教研的微观组织,关注的是课怎么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不断提升学科教师自身的经验。

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将品德学科归属于学校的“综合组”,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混合编排成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要充分发挥被称之为课程改革“第二推动力”的校本教研作用,需要完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组的建设,以评估促进研究。自2011年起,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南京市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的有关规定,全市所有小学开始组建品德学科教研组,学科的专职或专任教师为教研组长,全面负责学科的校本教研。每个月学科教研组至少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品德学科教研组从无到有,学科教师找到了组织归属,研究氛围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已评选市优秀品德学科教研组5家,他们鲜活的校本教研经验,成为广大学校借鉴与学习的对象。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策略的实施带来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逐渐稳定与强大、教研氛围愈益浓厚、教研品质不断提高。然而如何促进广大教师把品德学科教研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升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力与执行力,仍是教研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也是教研部门今后的努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成尚荣.教研:站在打开的边界与专业支持的平台上[J].基础教育课程,2012(8):1.

[3]金艳.突破教师职业发展高原期的思考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6(6):61-62.

[4]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 210018)

责任编辑 王清平

上一篇:政治课教学中点滴体会下一篇:最新硕士毕业论文致谢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