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划再次入院检查总结

2024-05-14

非计划再次入院检查总结(通用4篇)

篇1:非计划再次入院检查总结

非计划再次入院阶段总结

非计划再次入院是指在出院后,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小于1周)再次入院。非计划再入院也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重点监控对象,我院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均进行登记和上报。

一、检查概况

我院自元月份以来,出院1周再入院的患者,2个临科室共报送医务科7例。其中消化呼吸科上报5例;儿科上报2例。

二、出院1周再入院原因分析

消化呼吸科: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疾病患者,这部分病人后期出现恶液质,反复出现疼痛、发热、不能进食,需再次入院一缓解症状。

儿科:1例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天气变化后病情反复再次入院。另一例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出院外出检查、治疗复再次住院治疗。

三、改进错施

1、加强医患沟通、知情同意等方面的培训,尽量减少非计划患者出院。

2、制定完善的出院诊疗计划、注意事项,尽量减少非计划再次入院的患者数。

3、个别科室对于非计划再次入院患者上报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科室上报率为零,科主任及科室人员应充分认识及时上报非计划再次入院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医务科要督促各科加强住院病人的管理,规范诊疗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医务科

2013年10月28日

篇2:非计划再次入院检查总结

一、数据

2013年8月28日至2013年11月28日,医务科共收到手术科室报送非计划再次手术6例,涉及介入科1例,神经外科3例,骨科2例。

工作方法:目前单靠科室上报,可能一些科室理解上存在偏差,不重视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致使存在漏报或少报的情形。二是目前没有实行住院病人一号制管理,网络监控存在空白,致使监管没跟上,也是影响的重要原因。

二、分析

手术并发症是导致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首要原因,这个与各大医院的数据统计是一致的。做好手术并发症的监控与预防,可最大程度上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非计划再次手术显著延长了平均住院日,进而导致住院费用的提高,故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经济管理效益。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预后都有纠纷的潜在可能、有些甚至是预后差,因此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提前做好预防和监控工作,有利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提高。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统计和追究可以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术前准备是否充分;对病人的基础病情评估是否合适;手术方式是否合适;术中处理是否得当;通过对这些问题总结分析、吸取经验教训,降低重返率,可用于诊疗流程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改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三、改进措施

虽然我院有不良事件上报要求和相关制度,但是,都是医务人员主动收集、自愿上报,况且,该指标为负性指标。从理论上来说,漏报瞒报是在所难免。因此,在接下来的医政管理工作中,医务科除了通过培训宣教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意识、鼓励主动上报外,调动手术室、麻醉科等医护人员配合医务科对手术人员做好监管并主动上报非计划再次手术甚为重要。

医 务 科

篇3:非计划再次入院检查总结

1 再入院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2013年, 我院出院患者共计80 579例, 其中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2 160例, 占出院总例数的2.68%。分析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为:病情复发或反复加重805例 (37.27%) ;手术并发症381例 (17.64%) ;患者疾病知识欠缺353例 (16.34%) ;出院后未及时随访351例 (16.25%) ;药物相关问题270例 (12.50%) 。

1.1 病情复发或反复加重

因病情复发或反复加重而再入院者占37.27%, 主要为中老年人群, 他们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 如慢性心、肺、胃肠疾病、肿瘤等, 因其身体基础条件较差, 易导致疾病复发或反复加重, 故而出院后容易发生非计划再入院[3]。

1.2 手术并发症

17.65%的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再入院, 包括术后感染、手术切口愈合差、术后瘘、术后出血及血肿等手术并发症, 主要集中在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妇科、骨科等科室。手术难度越大、复杂性越强, 出院31天内重返医院的概率越高。术前准备和病情评估相对不足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部分手术患者身体基础状况较差, 组织愈合能力差, 一旦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风险评估不全面, 很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此外, 术后并发症还与外科医生手术操作处理不当、伤口处理不谨慎及术后疏于观察有关。普通外科、妇科、神经外科等工作繁忙、手术量大的科室, 对术后患者的管理存在疏漏之处, 从而导致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发生出院后再入院。

1.3 患者健康教育问题

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患者因医疗知识欠缺, 在饮食、生活方式、对各种疾病诱发因素预防、康复功能锻炼、用药、预防、监测等医学知识欠缺, 致使原发疾病反复、加重而再次入院。

1.4 药物相关问题

患者或家属出院后用药依从性差, 存在未服药、漏服、重复用药或药物剂量、服药时间错误等问题, 从而使病情加重而重复入院。

1.5 出院后未及时随访

部分患者出院后, 未按时进行门诊随访, 未能及时根据病情、化验检查等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发生病情反复或加重而发生非计划再入院。

2 改进方案的实施

2.1 做好科室内非计划再入院的统计分析及管理

要求科室对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患者重返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及时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患者病情评估是否全面、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手术方式是否正确、术中处理是否恰当、出院计划是否合理, 以及出院后随访是否及时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降低再入院率,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2 落实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通过及时准确的病情评估, 制定合理的诊疗计划, 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患者入院后, 由具备资质的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 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 以此为依据, 制定诊疗方案, 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手术 (或介入诊疗) 患者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出院患者在出院前还应进行出院前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现状、治疗效果、随访事项、饮食注意事项、康复注意事项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判断患者是否达到出院标准, 因人而异地制定出院计划及出院后随访, 指导患者出院后治疗。

2.3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手术并发症是导致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做好手术并发症预防与监管甚为重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加强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规范手术操作、做好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加强术后患者管理, 可以减少因手术并发症导致的非计划再入院。我院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审查手术医师资格, 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和手术风险评估, 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做好术中管理和术后监护工作, 确保手术安全, 保障医疗质量。对某些手术并发症发生较高的手术和科室, 及时组织院内专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专题讲座, 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4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针对一些慢性疾病, 如COPD、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等, 在患者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通过专题讲课、健康指导等方式, 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氧疗、预防感冒、饮食护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提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如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 科室每周均安排专人在病房进行健康教育, 指导如何进行饮食、运动治疗, 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等;手术科室开展针对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如指导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健康教育,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认知水平, 对病情康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加强“三基”及临床技能培训

医院在加强医务人员“三基”训练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培训, 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此外, 还注意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定的要求, 对院内感染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稳步提升全员“三基三严”能力的同时, 注重提高每名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手术医师严格执行医疗常规和手术规范, 认真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严把手术适应证, 增强责任心, 尽可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6 实行临床药师服务临床的工作制度

研究显示, 大约有41%的出院患者至少存在1个无意识的用药偏差[4], 门诊患者中药疗偏差的发生率为22%~82%[5], 超过50%的患者在家庭中服用的药物与入院后医务人员所列医嘱清单不一致[6]。为减少药物不良事件, 确保患者得到必需的药物, 且避免误服药物, 我院在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等科室, 实行临床药师工作制度, 临床药师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查房、与主管医师沟通、查看病历及与患者交流等, 协助医师确定目前患者的疾病和当前用药。此外, 还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肝肾功能情况等, 停用或加用某些药物, 并及时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患者出院时, 临床药师协助确定需继续使用的药物, 告知患者需继续使用的原因、疗程、用法和门诊随诊时间, 并将信息记录在出院记录中。

2.7 合理安排出院

安排有经验的医师评估患者是否达到出院标准, 降低患者因治疗不充分而再次入院的概率。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为患者预约本科室医师的门诊就诊时间, 并安排需定期检查的项目, 如血药浓度、生化指标或其他项目, 这些做法是降低再入院的有效手段。

2.8 做好出院后随访管理

科室建立患者随访档案, 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业﹑文化程度﹑病情﹑回访时间、回访内容﹑相应指导措施等项目, 由临床经验丰富、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进行出院后电话随访, 重点随访患者在1个月内每周1次, 以后每月1次;普通患者在出院1个月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用药、饮食、运动指导、疾病自我监测、心理指导等, 并督促患者定期复诊, 预约门诊随访。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预约, 可督促患者出院后规范治疗, 减少再入院发生率。

2.9 加强出院后健康教育

医院通过定期举办健康大讲堂、知识讲座、板报宣传、健康手册、录像等等多种方式, 宣传疾病防治知识, 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康复。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主动采纳有益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自觉合理饮食、按时复查、劳逸结合, 避免和降低了各种诱发因素, 从而减少了住院次数, 减轻了经济负担。

3 效果分析

2014年, 我院出院患者总计95 266例, 其中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患者1 589例, 再入院发生率为1.67%, 与2013年2.68%的再入院率相比, 明显降低。由此可见, 通过加强评估患者病情, 重视围手术期管理、患者健康教育、医师医疗知识培训及出院后随访等综合质量改进措施, 可以有效地减少出院患者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发生率, 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 为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保驾护航[7]。同时, 再入院率的降低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避免了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Thomas JW, Holloway JJ.1nvestigating early readmission as an indicator for quality of care studies[J].Med Care, 1991, 29:377-394.

[2]Jencks SF, Williams MV, Coleman EA.Rehospitalizations among patients in the Medicare fee-for-service program[J].N Engl J Med, 2009, 360:1418-1428.

[3]曾丽萍, 徐锦华, 程杰.我院1383例重复入院病人的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5, 22 (2) :101-102.

[4]Wong JD, Bajcar JM, Wong GG, et al.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at hospital discharge:evaluating discrepancies[J].Ann Pharmacother, 2008, 42:1373-1379.

[5]Ernst ME, Brown GL, Klepser TB, et al.Medication discrepancies in an outpatient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J].Am J Health-Syst Pharm, 2001, 58:2072-2075.

[6]Cornish PL, Knowles SR, Marchesano R, et al.Unintended medication discrepancies at the time of hospital admission[J].Arch Intern Med, 2005, 165 (4) :424-429.

篇4:非计划再次入院检查总结

关键词:三甲医院;非计划;再入院;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70-02

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Intern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IQIP)是美国绩效科学研究中心编制的专门用于评价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临床指标体系。IQIP有25类285项指标,可用于评价急症性医疗机构、长期性医疗机构、精神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保健机构等。IQIP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反映医疗结果和患者安全的指标,如住院死亡率、新生儿住院死亡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手术部位感染率、重症监护室使用医疗器械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因相同或相关疾病非计划再人院率、压疮发生率、患者在医院内跌倒发生率及其伤害程度分级等指标。第二类是经研究证实与医疗结果高度相关的指标,如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使用天数、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发生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发生率等指标[1]。第三类是侧重反映患者利益的指标,如重症监护室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率、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率、已挂号患者取消当日门诊诊疗安排发生率、剖宫产率等指标。本研究对我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出院后15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患者56例进行采用自设问卷、访谈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9例,胆石症9例,脑卒中6例,病毒性肝炎5例,其他3例。

1.2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和住院病历,进行采用自设问卷、访谈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寻找有效措施减轻负性心理状态。并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的心理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进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出院后15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患者56例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如下心理状况特点:

2.1 多疑、消极心理。患者因多次住院,接触的医护人员也多,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怀疑和消极心理。这种心理状况占75%(42/56)。

2.2患者担心多次住院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致情绪不稳。这种心理状况占87.5%(49/56)。

2.3把疾病的复发归咎于无关的某种行为或药物。这种心理状况占58.9%(33/56)。

2.4对从未给自己治疗过的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这种心理状况占62.5%(35/56)。

2.5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在住院时期与医护人员有过某些隔阂的病人,担心医护人员的报复和冷眼相待,怕自己的疾病不被重视。这种心理状况占42.85%(24/56)。

通过对以上心理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疗效明显,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3.1 护士应加强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专业素质,通过业务水平的提高,在与病人的交流中,融入专业护理特色,指导病人在生活、行为、习惯中加强自我保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也使自己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2]。

3.2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技术。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保证病人以良好的心境去接受治疗,并对改善护患关系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对待老年患者应耐心、尊重病人、态度诚恳而温和,与病人交谈时要言辞恳切,称呼恰当,说话的声音要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耐心倾听老人的主诉,不可表现出厌烦情绪[3]。

3.3 调整心理平衡,使病人密切配合治疗。慢性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当患者患有慢性病时,他们对慢性病的有关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不了解,由于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使患者思想负担加重,不愿继续接受治疗及护理,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针对患者心理特点,每日宣教一些有关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内容不易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通过宣教,能激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参与健康维护,解除心理上的压力,预防疾病复发,延缓病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

3.4 对住院期间与医护人员有过误会或隔阂的病人,护士要主动表示歉意,针对其最关心的问题,主动热情地给予解答,生活上多给予关怀,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关心和温暖,以取得病人的信赖。

3.5 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其早日康复。多次住院的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疾病抱着悲观失望的心情,心理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对待和认识疾病。护士对这类病人不应指责,更不能回避病人的疑问,要向他们讲解疾病的治疗,不能单纯靠药物,还要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如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样可加速疾病的康复,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栗桂萍. 再入院统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7,18(02):156-157.

[2] 王坤,焦建军,马谢民. 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住院死亡率[J]. 中国医院管理,2008,17(06):112-113.

[3] 胡牧,郑菊莱,杜圣普,陈仲强. 采用临床路径及价值量表对某医院产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评估[J]. 中国医院,2009,21(06):89-90.

[4] 张文燕. 医患合作降低再入院率[J]. 中国医院院长,2011,25(05):108-1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非计划再次入院检查总结】相关文章:

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05-08

再次发生06-02

再次遇见散文05-04

再次申请执行05-28

再次遇见情感散文05-24

再次说分手范文05-22

最后再次感谢范文06-05

再次重温入党誓词07-27

再次揣摩文化工业09-11

乌鸦再次上当作文04-17

上一篇:学生个人年度发展计划下一篇:XX年终建设局党委书记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