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2024-05-03

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精选6篇)

篇1: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2012年河南省中学语文学科学生小论文

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一中九(1)班 李 磊 指导老师 熊元清

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南阳盆地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这里曾孕育出原始的农耕文明。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深深根植于农耕文明。牵牛、织女,从这两颗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南阳是一个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文人有诗曰:“牛郎织女天仙配,南阳黄牛功至伟。红线月老开口话,瑶池盗裳天缘遂。夫妻恩爱情意浓,可恨王母夺女回。一张牛皮做神鞋,助我牛郎往天飞。王母划簪波涛滚,河隔牵牛不得追。夫思爱妻儿念母,惊天动地倾盆泪。玉帝愧容生灵感,搭作鹊桥亲人会。自此七夕有佳话,瓜棚底下听细娓。至今南阳城西庄,牛家后人枝叶蔚。伏牛莽莽山作铭,万古流芳情人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文化,是其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而古代诗词既是这种习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保留下来传统节日的大量信息。关于牛郎织女和“七夕”的古代诗词,数量极多,内涵丰富。不同朝代的诗歌,展现出迥异的姿采。最早吟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歌,是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的织女形象很性感:纤纤素手,身姿盈盈,泣涕涟涟,极目远望,苦苦企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表现出汉末织女形象的率真和深情。

东晋诗人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中,织女形象则发生了变化:“火流凉风至,少昊协素藏。织女思北,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辕散流芳„„怅一霄促,迟迟别日长。”其装束、车驾威仪已非昔日织女可比,表现出晋代审美观念趋于繁丽,并且晋朝的织女幽怨悲苦郁积于心,表现得曲折而深沉,成了一个幽怨的贵妇人。但就精神本质上说,自迢迢牵牛星》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了怨别的典型题材。古代的交通、通讯条件极为不便,“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所酝酿的浓浓相思,被人们寄托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而鹊桥金风玉露的相会,则很容易成为人们的向往。有人统计,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下至唐,“七夕”诗有24位作者25首作品;《全唐诗》以“七夕”为题者,有54位作者82首诗;《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者,则有62位作者108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300首以上。这些诗歌的内容,有的以轻快的笔调再现七夕节活动场景,渲染出浓厚节日氛围。有的则咏叹牛女故事,寄托离恨别愁或忠贞爱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著名的七言歌行《燕歌行》中写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由人间离妇的哀怨,联想到天上的星宿,慨叹他们的不得相见。两相对照,伤感倍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展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七夕”盟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所有“七夕”诗词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先写鹊桥相会的欢娱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最后两句极有新意,不再一味哀叹,而转为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当然,牛郎织女的故事,往往不过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和桥梁,所以也有拿牛郎织女“开涮”的。晚唐诗人罗隐《七夕》诗云:“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时人休用金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写牛郎织女相聚苦短,无暇为人们送巧,既幽默又写出了新意。

杜甫对牛女之事亦有自己的看法:牵牛出西河,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静难候,此事终朦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相逢?(《牵牛织女》)剥离了神话色彩,以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天象。五代时的一首《七夕诗》,则借“七夕”寄寓讽世之意:“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既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表示不解,又对乞巧活动提出质疑:年年乞巧,殊不知人间的机巧已经足够多了!可谓别出心裁。

众多诗人的吟咏,让我们看到了“七夕”和牛郎织女故事千百年来摇曳多姿的身影。这个古老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浪漫、忠贞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简评: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让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文化的软实力的背景下。李磊同学觉得河南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新时代主人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热切关注着家乡文化的发展。她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写出了内容较为丰富的小论文。通过学习经典诗词对南阳七夕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篇2: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品经典诗词 悟诗情画意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

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 邓沁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诵读 想象 悟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是我们国代绚烂文化中瑰丽的篇章,它以精炼的文字美、鲜明的节奏感、独特的韵律美和深远的内涵感染了无数读者。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相对而言浅显易懂,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体会情感基本要求;‚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读诗需要想象,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而‚知人论世‛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能体会更加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悟情‛的目的。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多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此种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一、以诵感人,读出诗词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这一基本要求,因此,朗读是体会文意的必要手段,也是领会词意的必要手段,反复吟诵诗词,不仅是口的活动,还要通过大脑的思维,去悟解诗意,我们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度边想,做到有要求,有目的地训练。

(一)初读课文,读出层次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读的方法多样,而且读得很有层次,很有诗情画意。赵老师让学生初读诗词,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对《渔歌子》有一个大概了解,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读通诗词;自由练读诗词后,指名读诗词,是为了找出读音上的难点,重点解决难点多音字‚塞‛字的读音;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读,那么古诗也要美美地读,古人读古诗摇头晃脑的,也是一种美读,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表现出来,体会出来,赵老师也让孩子尝试着摇头晃脑

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出节奏;接下来,分男女生读和比赛读都加强了这一环节的落实,为细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细读课文,读出韵调 细读《渔歌子》时,赵老师采取了多种办法理解词意,比如:参照注释,理解‚西塞山‛;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鳜鱼‛;结合图画理解‚箬笠‛‚蓑衣‛。这都为想象画面读,融入感情读打下了基础,这样才能自然地读出韵调、停顿、重音。加强这一环节,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学生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我们只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才能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离不开学生放胆想象。

二、放胆想象,想出诗词的韵味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教材中的插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学会结合图画初步感知诗词的大概内容,引导学生融情情境,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词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想象,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成为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借助意向想象画面

赵老师在《渔歌子》的教授中,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展开想象的途径十分多样,除了通过图片变语言文字为更加直观的视觉形象之外,还有采用美术中的绘图和多媒体中的音乐来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让思维活跃起来。而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师从语言入手,不仅仅让学生捕捉到了诗词的细微、局部的美,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整体审美把握,引导学生懂得欣赏。而‚借助词的理解引导孩子想象‛、‚通过色彩、姿态引导想象‛、‚从学生所说的来激发学生想象‛是从语言入手引导孩子想象的主要策略。我们以赵老师教授‚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一句为例。师:‚想象一下,透过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你仿佛眼前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师引导:‚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生:‚绿色。‛师引导:‚绿色,再想象细致一点:春天来了,是一种绿色吗?绿的深浅一样吗?‛师:‚蔚蓝的天空下,白鹭什么颜色,怎样地飞翔?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想象之后再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诗歌。同样,赵老师在教授‚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引导孩子想象桃花的颜色,鳜鱼的姿态。

(二)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情感

抓住意向进行想象,关注学情进行引导,让孩子头脑中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渐入佳境,这十分重要。但老师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体验空间的同时,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将其与诗歌有机结合起来,对作者的感受过程进行还原,从而感受诗人的心情,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想象方法。这点以赵老师讲授第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例说明。师:‚一个怎样的老渔翁?‛生:‚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师引导:‚在干什么?什么样的天气呢?‛生反馈。师引导:‚在微风吹拂下,在蒙蒙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一番怎样的变化呢?整个天地沉浸在一片朦胧的烟雨中。渔翁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请好好读这两句。‛这样创设的意境就能缩短学生与作者、作品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投入,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授古诗词时,一定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三、知人论世,悟出诗词的内涵 现代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调和味道,让学生通过意向想象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诗意外,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情感。‚知人论世‛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能体会更加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悟情‛的目的。因此,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朝代、背景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洞察坐着感情世界的基础,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诗眼,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是点睛之笔。《渔歌子》这首词揭示主旨在于‚不须归‛三个字。

赵老师这样处理:‚大家一定发现了,这首词里边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哪三个字?‛(不须归)‚不须归是什么意思呢?诗人张志和为什么不想回家呢?‛指名说。生反馈。课件出示张志和简介:‚张志和,唐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非常有才华,歌、词、诗、画样样精通。少年时,皇帝非常器重他、欣赏他,让他当了比较大的官,并给他赐名‘志和’。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他被降职。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坐船钓鱼,并自号‘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意踏进官场。他喜欢钓鱼,但他钓鱼与众不同。一般来说,钓鱼是要放鱼饵,有了鱼饵,鱼儿才会上钩。可是张志和从来不设鱼饵。他到底想干什么呢?陶醉其中,悠闲自在。‛这样学生能领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趣,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就能领会得很好了。

利用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和‚想象‛有利于‚悟情‛,体会了诗人的感情之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读得更加有滋有味,想象的画面也更加丰富。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中三个要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参考文献:

[1] 杨爱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1,(1):37-38. [2] 杨楠.掌握古诗‚五读法‛,轻轻松松学诗词——浅析小学古诗词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10,(25):145-146.

篇3: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第二步是“品”, 鉴赏诗词重在品味, 即怎样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这是鉴赏诗词最关键的步骤,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品”诗词。

首先是体会诗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从表现手法看, 有象征, 有反衬 (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 有对比, 有烘托等。从抒情方式看,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达了哪些内容, 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中,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发。

用典:即在诗歌中引用史实, 化用古诗等。这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 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 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物衬物、以虚衬实。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以反面人物反衬正面人物 (或:以正衬反) , 以虚景衬实景、以动景衬静境、以暖景衬冷境、以亮景衬暗境、以满景衬空境: (1) 以壮景烘托英雄: 惊涛拍岸烘托周瑜, 皑皑白雪熊熊烈火烘托林冲; (2) 以乐景烘托人:以幽居的环境来烘托淡泊超脱的人物形象 (3) 以正面人物烘托正面人物: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烘托“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青年自我除此之外, 还有比喻象征, 夸张, 联想, 想象, 比兴, 虚实结合等。

其次是品诗词的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 如何鉴赏古诗的意境呢?首先, 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 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 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首先, 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 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 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是寂寞寥落、孤独悲凉的意象;谢燮《早梅》, 用梅花象征坚韧不拔, 不甘人后的精神,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伤。其次要透过诗歌的语言, 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 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 感受作者情感。

鉴赏诗词的语言, 主要是品味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 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对其判断、评价和鉴赏。诗词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呢?第一是清新。其表现是用词新颖。第二是平淡, 或称质朴, 其特点是不加修饰, 显得平易近人。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是这样一首语言平淡、感情丰富且深厚的诗。第三是含蓄, 它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语言多么简练, 而内容又是多么丰富、含蓄。诗词中有些字词句用得好, 用得妙, 我们通过对这些重点字词句的品味, 对整首诗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第四品诗的风格。风格是指作者比较固定的在多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征。比如李白的飘逸, 苏轼的旷达, 王维的冲淡, 杜牧的俊爽等等。当然, 对于同一个作者, 常有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

第三步是“悟”, 悟是领悟, 领会, 它是“吟”和“品”的结果, 一首诗或词只有经过“吟”和“品”的过程, 才可能到达“悟”的境界, 才可能上升到怎样鉴赏的境界。一般说来, 判断是否到达“悟”的步骤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懂得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如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 语言等) 。B是否能结合作家的生平, 思想, 创作风格, 时代特点进行鉴赏。C是否能从整体的角度去领会诗词的内涵。只有这三个方面达到要求, 才到达“悟”的境界。

诗词鉴赏借助“吟”和“品”的手段, 最终要到达“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建恒.吟咏研读背诵说写[J].中学语文, 2003 (9) .

[2]郭成杰.诗歌的情绪传达与阅读理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5) .

篇4:品经典,悟美好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树立他们阅读经典的意识

走近学生,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大多对父母、老师喜欢的并推荐给他们的书籍不怎么感兴趣,而暗地里在互相交流着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像《哈利·波特》等,此外学生还对韩寒、郭敬明这类文坛少年的作品表现得爱不释手,而一般的女孩子则更喜欢看网络小说,那个时候风靡一时的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有网络上风靡的安妮宝贝这样的作家,看看这些学生所热衷的读物,大多是把传统的东西大众化、通俗化,学生易读易懂,所以他们愿意去看去读。

面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首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读物,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此基础上走近学生,利用这种时尚作為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在经典的作品中找时尚阅读的影子,逐步树立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

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经典的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便会自觉地走入经典。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经典作品,我进行了这几方面的尝试:

1.坚持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

这几年中我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演讲,有自由演讲、人物分析、我喜欢的书、美文推荐等等,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好表现自我,他们要在这10分钟中展现自己有学问、知识丰富的一面,就必须在课外去阅读有关的书籍,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比如“人物分析”中,先确定一部名著,然后再确定要评价的人物,谈论自己的个人见解,不但要公正地分析人物还要有事例来支撑。班级里有个女生,她演讲的是《评论曹操》,后来她还写了一篇小文章贴在教室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学生的目光一度被吸引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上。以讲导写,以写导读,把读、写和说都结合在一起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喜欢上了名著,总想着在名著中看到那个学生讲的那些事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2.利用视频欣赏营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视频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现在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大量优秀影片把原本由文字表达的名著故事情节、内容,由演员来演绎成真实、形象生动的声像资料,学生就爱看、乐看、易看了。这样不仅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且在视频中能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他们潜藏的阅读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三、肯定学生的不同思想,培养他们对经典的个性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我们老师能做的是肯定他们,在他们稍微发生偏差的时候指明方向就可以了,或者是在与我们的世俗意见不合的时候,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就应该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去读,去发现,去感悟!这个学期,我们在教授戏剧单元,有一课是《威尼斯商人》,这样经典的戏剧不是老师能说得明白的,所以大多是请学生来讲的。其中有一个学生对其他学生谩骂夏洛克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说:“确实,在众人的眼里,夏洛克他很可恶,心狠手辣,非置对手于死地不可,贪婪、冷酷、毫无人性,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但是,他为什么会这样?夏洛克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血淋淋的剥削,夏洛克本性是善良的,社会使人扭曲。由于他是犹太人,尤其那时的犹太人很没有地位,所以才迫使他变成这样。夏洛克本身也是一个受压迫的人,他的人性已被外界环境所改变,他的残忍是人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但这份残忍在我看来也不是那么的罪不可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那些资本家们所谓的仁慈我们看不到,我们看见的只有他们对底下层人们的剥削与压迫,难道他们比夏洛克善良吗?在夏洛克指责公爵等人买了许多奴隶,把他们当驴狗骡马一样看待时,他们也并没有任何辩解!?几百年来,犹太这个民族一直受着欧洲各国的嫉恨。这种出于压迫者的报复心理,便是夏洛克的心理动机。可怜的。同情夏洛克!”听了他的发言,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知道学生接受了。虽然这和我们教参上出入很大,但是我能否定这个学生的见解吗?不能,这是他自己的东西,不是我能改变的,而这样的见解就是他的个性解读,不管考试的时候能拿多少分,至少我为他高兴,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但对他的这种思想应从正面引导,否则就会偏离文章主题。

总之,语文教师应发挥强大的功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通过阅读去感受、感悟经典文化底蕴,进而喜欢经典名著。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趋成熟,帮助学生真正从经典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中,既学文化,又学做人。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博大精深的经典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篇5:品经典悟人生作文

带着满满期待的心情,我走进了《品经典悟人生》这本给人触动、给人感动、让人明白生活的乐趣的书。他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用最乐观的态度面对。

逃避,这个词终究是什么意思,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可大多数人偏偏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逃避。逃避,不一定躲得过,不如就用最乐观的态度面对,就算失败了又何妨?生命选择了你,那么剩下的就由你来完成。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何不潇潇洒洒的活着?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可以令我,还有我们许多人可以自我反省的文章,或许我们做的并不完美,但并没什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务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篇古文写的是做兄长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兄弟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不爱财,就不会有怨恨;说话时要相互忍让。隔阂、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心事,因为并不是永远都会生活在小时候,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因为我们在长大,即将长成一个青年。所以或许是学习上的,又或许是生活中的,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就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了的。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一篇诗,年轻力壮的时期一当过去就不在拥有,就好像一天只有一个早晨一样,人一定要赶在年轻时勤奋努力的做事,因为岁月无情匆匆而过,不会等我们。

这使我想起了“努力”二字,也只想说“努力”二字。也许有人会不屑的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没必要为了什么去做大的贡献而整日的去努力,那样会活的`很累的。”也许还会有人哀怨的说:“人生苦短,一生能有几个青春,何必要不按时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而变得那么单调呢?”是啊,何必要不按时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而变得那么单调呢?但是!有谁希望自己老时,翻忆起年轻时的影集只能看到那么单调,苦涩而毫无意义的青春呢?

周彦君的文章——《是她为我关了窗》看后使我很感动,那些弱小的人会有一颗更谦卑、更温和的心,那些弱小的人,会更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更迅捷的捕捉到他人的需要。虽然他们总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但他们那充满感情的双眼却始终注视着世事。他们也许一直在等待,等待你的一句轻声的问候,或者一个鼓励的拥抱,甚至仅仅是你的一个微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裕高贵不能迷惑心灵,贫穷卑贱不能改变信念,权势武力不能使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的上大丈夫。

做一个大丈夫,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要改变自己。有志者,事竟成!

只有流过血的双手,才能弹奏出人间的绝唱,只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才能拥有天堂的力量。

篇6:品故事、悟管理

本故事只是让大家按规律做事,没有歧视人格之意,请吸取其精髓。

 让猫吃辣椒”

五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着毛主席怎样使猫吃辣椒的故事。

一天,毛主席向刘少奇和周恩来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首先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每件事应当自觉自愿的。”

周恩来回答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手法。

那么,毛主席的策略是什么呢? 毛主席笑着说:“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让猫吃辣椒,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包括使用强硬的手段和欺骗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但是,身为一个管理者,想要服众,又得需要用巧妙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让“猫”吃“辣椒”的难题,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点精力,一份心思的!

在非自愿的情况下,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强迫别人(或者员工)来试图达到自己(亦或管理者)的目的,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和举措。从以上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最佳的方法就是要“猫”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更妙地是,会让他“兴奋不已”。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策略”了。

一、给点利益,有利可图:

只有让需要听你指令的人感觉到其切身有利益可图,有甜头可尝,那即使是自己不愿意做得事情,也会犹豫一下,权衡一下其中的利弊。有些人,有些时候,认为“有利可图”,反而“心甘情愿”地做了。这样就会出现变不利为有利,不愿意变愿意的局面了。管理者可以施以小恩小惠,“受惠者”能不“感恩图报”?

二、解决痛痒,何乐不为:

在困窘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解决自身的“痛痒”问题,那就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尝试一下。所谓“饮鸩止渴”,就是在口渴难耐的情形下,明知道是毒酒,也能一饮而尽,以解一时口渴之急。同理,在关乎自身痛痒的时候,如果有“好”办法,那还不解一时之急,图一时之欢。“鸩酒”尚且不畏,更何况是“辣椒”呢?而且还会很“兴奋”,何乐而不为呢?管理者可以从此处着手,给人所需,解人所困,自然会让人“乐此不疲”。

三、鼓励怯者,褒扬勇者:

在当事人胆怯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激励他,极力劝说他是行的,能够胜任这个工作(或,完成这个任务),而且相信他一定可以干得很“出色”。颇有一种推你“上台”的意思。当事人的心理防线势必会起一些动摇,“他们都说我行,我一定行的”。在当事人勇敢的时候,一定要褒奖他,表扬他,让他成为大家的“楷模”。在虚荣心理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可以“不顾一切”地要向大家“证明”自己了。管理者可以实行奖励机制,大力树立楷模形象,使当事人有神气之本,别人有效法之意。何愁不人人“趋之若骛”?

上一篇:矿井维修电工论文下一篇:东风汽车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