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2024-04-14

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精选6篇)

篇1: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2课时 直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

【教材分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角--折直角--画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直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直角,对直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小大的比较。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直角,会用直尺画直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角有( )个顶点(1个顶点),( )条边(2条边)。

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尺画直角。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2)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

先画一个点→以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另一边画一条线→画成一个直角。

(3)电脑显示画直角。

(4)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巩固应用】

1.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

2.练习八的第7、8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直角?哪些地方用到直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尺画角?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2: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材分析】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本节内容位于第三章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图形图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加在第二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第四章乘法的初步认识之间可以有效地缓冲计算所带来的枯燥与单调。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可以使学生先对几何图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更加复杂的图形做铺垫。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角。

难点:画角。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角,会用直尺画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同学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学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教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看,老师带来了三件物品,它们身上有角吗?(出示例1的图画)

等学生观察后,把剪刀、钟表、三角尺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问: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出两名学生)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第1题)

学生先判断再说理由。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误。

(5)师:你们看,下面几个图形里也有角,快跟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吧。(出示课本第43页第3题,同桌互相指着看看,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6)找生活中的角。

①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②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3.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①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学生轻轻地打开课本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②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师(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请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2)做活动角。

①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②展示两学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在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之间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③认识角的小大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看一段动画片吧。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蓝角,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从动画片中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吗?最后又怎样了?

生:它们是为了谁大谁小而吵的,后来通过比较,它们都是一样大的,它们又成了好朋友。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谁能像他这样说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4.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

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

指名生说说。同时教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师: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

学生画,教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巩固应用】

教材练习八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1.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角的画法

篇3: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篇4: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主要内容是知道直角的特征,能辨别直角,会画直角。学情分析:

直角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在上一节课举的例子中,几乎都是直角,这节课难点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辨别和画角。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谁来说一下你知道了关于角你都知道了什么?

2、师:老师这儿有一组角(课件出示),你们见过吗?

3、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角?

4、师:你在你的周围找一个这样的角观察一下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随便学生说,只要说的合理都给于肯定)

5、师:像这样的角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直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直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知道直角无处不在。

二、探究新知

1、折角

(1)教师拿出一张纸,先问学生:我们怎样能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呢?(2)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适当的补充(4)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折角的过程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直角、体验直角。

2、认识直角

(1)师:刚才我们折的直角,那么它的图形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从实物中抽取出直角的图形)

(2)认识直角的组成,先让学生说一说直角的组成,然后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认识直角到感性认识直角,并且让学生知道直角就是角的一种,同样具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认识三角板中的直角

让学生观察三角板,根据前面所接触的直角的认识,判断三角板中的哪个角是直角。[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一个标准,以便为下面学习用三角板种的直角判断一个叫是否是直角做铺垫。

4、用三角板判断一个叫是否是直角

(1)学生交流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下是否是直角的方法。(2)全班交流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进行纠正和补充。(3)学生练习(4)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帮助学困生。

[设计意图]能够利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不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充分认识了直角。

5、用三角板画角

(1)先让学生复习画角的口诀

(2)教师引导学生画角,先在黑板上示范,一边画一边说明要注意的事项。(3)学生画角

(4)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设计意图]上节课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画角的体验,所以要先回顾画一般角的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快速、准确的掌握画直角的步骤。

6、提升:寻找生活中是怎样来运用直角的?

[设计意图]问题一抛出,不但让学生意识到直角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拓展了思维,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方法运用 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

四、疏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直角、能够用三角板判断一个叫是否是直角和会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五、随堂检测

3.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直角

篇5: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篇6: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

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39页做一做。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 2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上一篇:广播站播音稿安全下一篇:工资发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