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2024-04-30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共7篇)

篇1: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篇2: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2、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3、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

4、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5、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6、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7、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

8、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9、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10、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11、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

12、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盘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

13、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4、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5、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6、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17、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

18、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

19、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20、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人物资料】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

篇3:虚云禅师经典禅语

2. 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

3. 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4. 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5. 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至。

6. 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7. 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8.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9. 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10. 师开示心即是佛,放下即成之理,至圆至妙。并举飞钵禅师神通妙用,不可思议。

11. 贵在用心 “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宝,实在可怜。他们有的用什么烧猪.鸡鱼供养观音菩萨。既然犯了杀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时,正遇梅兰芳在上海演戏,有某居士包一个厢位,花数百元请我看戏。我告诉他说,八关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戏,何况我出家的僧人。你请我看戏,无异烧猪供菩萨。那个人叩头悔过说,我今天花了几百元得到开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无上,贵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别而去。此时各人不敢起身送别。而虚云老和尚也不回头看看。”

12.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13. 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平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当,及善于保养道体等等圆顿道理。

14. 要注意僧仪,上殿合掌当胸,五指并拢,两掌心贴拢,中间不可离开,此为转十恶为十善之义。二足成八字形,身体正直,眼观鼻.鼻观心,两眼不得张大,不得左顾右盼。此等僧仪很是重要,且为除习气之重要事件。

篇4:虚云禅师经典禅语精选

2. 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3.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4. 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5.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6. 真心为无价之宝,贤愚凡圣.天堂地狱.秽土净土,皆由他造作。佛祖教人显了真心,证自性佛。人能将种种习气断尽,则真心自显,自佛即证。

7.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8. 身心俱不出家 -- 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9.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10. “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11. 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时,我自知之。知而不随,是谓不相续,不相续则我不为妄转;纵有妄念起灭,亦不过如浮云之点太虚,而太虚固不变也。

12. 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13. 人曰:修行有三不足,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睡。不足食,取止饥不宜过饱,更不能求美味;衣取御寒,宜服粪扫衣,更不能贪求美备;睡取调倦,不宜久睡。盖久眠长愚痴,多衣增挂虑,过饱不便用功。

14. “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篇5:五祖弘忍禅师述经典禅语

2.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3. 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4. 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

5. 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 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

6. 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

7. 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

8. 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

9. 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般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10. 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

11. 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

12. 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

13. 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

14. 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

15. 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

16. 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

17. 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18. 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

19. 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

篇6:隆波田禅师禅语

2、佛教就是劝人要慈、悲、喜、舍。

3、我们正确地履行责任时,果报自然会跟着来,切莫要求任何东西或期待任何果报。

4、当我们依我们的职责尽心工作,我们就是诚正修学的人,而且是尊重规定和尊重自己的人。

5、佛陀教导我们:「行善就是善,做恶就是恶。」

6、当每一个人都能尽一己之责,那工作就会全面的成功,不管任何方面都会有所进展。

7、果报现起的第一个原因是具有尽心尽力做好工作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要仁慈慷慨、善用知识与头脑、以及带一颗“法心(Dhamma-mind)”来工作。

8、诚正是指洁白、清净、光明,而且能带给我们安祥,也就是一种心地的光明。

9、假若我们有一颗肮脏的心,被污点给染污了,那我们的心就是腐败与恶臭的。

10、真实的果报或功德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光明与安祥。

11、我们都已修学佛法达到某种程度,应该都很看重佛法,但实际上正好相反,我们并没有真正看重佛陀的教导,因为——我们都倾向于看重外在的事物,都从外在来谈佛法。

12、如果我们真的看重佛陀的教导,哪怕我们只有一小撮人,我们必定可以让这世间向上提升,因为这一小撮人他们能够从自己内在心中来领悟正法。

13、想让这世间提升或想要从心中来领悟正法的第一步就是:每一个人好好地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

14、当我们实践到对自己有信心的时候,就可以一点一点温和地去警示他人,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警示别人,他们将变得腐败并发臭,并且会以一种不当的方式成为大众的危害因子。

15、佛陀的教导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保护这个社会不致腐败及发臭。

16、当我们成为一个灭苦的人,那么不管我们到哪里都不会有苦。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都还有苦,我们如何能帮助他人而不是反而更增加他们的苦呢?

17、我们的责任是和受苦的病人有关,所以我们必须记得的是:要怀着一颗慈爱的心以及要了解这个世界及生命的真实本质。

18、假若我们这样不断地观想,我们的心就会清净与柔和。这是个人生命中幸福、发展与繁荣以及人类社会中共同工作与生活的美丽诗篇。

19、当我们想到自己的苦以及我们是如何经历它们,就应该要了解别人的苦并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意即同病成知己、患难见真情。

篇7:隆波田禅师禅语

2. 每一种修行:做功德.布施.持戒.止禅及观禅等,这些都是灭除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方法。

3. 至于止禅,那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有所求心。

4. 佛陀教导的是:当看见念头或当思惟的时候,放下念头并「保持觉性看着它」,这就叫做VIJJA(明)或智慧。

5. 所谓的「超越世间」不是指升到天空.天堂或类似那样的地方,而是指超越情绪感受.超越一切诸苦。

6. 出世间或超越情绪感受并不是指从此就远离世间不理人了,我们虽然不再受他人言语影响,超越了情绪感受,但还是可以听别人说话,不管他们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7. 佛陀的教导及佛陀阿罗汉弟子们的美德,祂们是我们在家众的启发及追求的成果与目标,愿你们今生便能亲见到清净.光明.安祥的心。

8. 正知:即了知,也就是在我们想事情的当下完全地了知它。

9. 作功德.布施.持戒及修止禅是对应于世间的,在佛陀出世前及出世后,这些东西都一直存在着。

10. 所有宗教都教导同样一件事:修练身心,止恶行善。

11. 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即身.口.意的行为动作)就叫做『见我』。

12.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没有苦,它还是它自己本来那个样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或不同。

13. 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槃也一样。

14. 佛陀主要的教导是强调觉与慧,至于「定」就不需谈论了,尤其是一般老师教导的那种定。

15. 正念:即忆念不失*,也就是在做或想任何事情之前,要有觉知地知道它。

16. 所谓见『法』不是看见佛.光明…等外在的东西,而是要看见『我』.看见『自己』,而所谓的见『我』,也不是看见这个表相的色身,而是要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

17. 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18. 要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本来的寂静安祥是不能靠其他任何人帮忙的。

19. 不论你在做什么,都要持续不断地看着自己的念头,不论你做什么事——看书.写字.挖洞.割草或洗澡,都要一直看着自己的心。

上一篇:《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的下学期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