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05-05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共8篇)

篇1: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疆布尔津县初级中学 肖明英 836600 手机: *** 邮箱1489033721@qq.com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不仅专业学识要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反思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际,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历史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它的学习不同与理科类学科,可以通过实验讲解分析,所以历史学习的情景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与该知识有关的物品带进教室,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空洞的,其实它是离我们很近,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三、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索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生动故事,但它又不是简单的记录故事,还要对故事进行精彩的点评,典型的教育案例,均发生于对已有故事的反思。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是教师理性的反思,更好的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脉搏。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赵玉乐

有效教学是节约老师投入量和增加学生学习收获量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高效教学。反思自己所教学科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我想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它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传统历史学科简单的被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这里我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教学的浅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的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语言讲解,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作到“论从式出”。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

历史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它的学习不同与理科类学科,可以通过实验讲解分析,所以历史学习的情景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与该知识有关的物品带进教室,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空洞的,其实它是离我们很近,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三、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这里不仅指我们讲解时自己思维方式的阐述,更多的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个学生的能力可能有限,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这样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教会学生思考,这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新课。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讲《“大危机”与“新政”》这课,讲到罗斯福总统为使美国摆脱危机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效时,联想到我国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的公共工程三峡大坝和现在在农业、教育方面采取的许多惠民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如中东局势、我国西部开发及社会热点等,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收集资料,直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另外,教学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四、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索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寻找比自己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备课中应该理清各个知识点间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向学生逐步渗透,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而且,任何的教科书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当然还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做适当的修改,变形。绝对不能盲从教材,一味的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否则的话,教师最多不过是一个“教书匠”,也很有可能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3: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那么如何抓好课堂教学,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我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不断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积极进行教法研究, 使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同课堂教学产生有效的结合,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历史知识活起来, 让学生乐学、学活、会用?带领学生对诗词进行研读并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是我正在探求的一种方法。

古人说, 不读诗词, 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 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 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 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诗歌句式整齐, 结构严谨, 讲求押韵, 注重格律, 情感表达充沛, 且意境深远。历史事件的悲壮美, 历史人物的崇高美, 人类进程的艰辛美, 科学技术的创造美, 都可融汇于诗词的艺术美中, 反映在诗词的意境美中。因而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艺术魅力。诗词是鲜活的历史, 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也成为历史知识考试的载体。在历年的高考题中, 常有诗词赏析的内容, 考察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地运用诗词, 可以改进历史教学,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怎样才能解读出蕴藏在诗词中的深厚历史?我以学习毛泽东诗词为例, 简单谈谈。

一、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 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诗词是时代的脉搏, 我们要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历史, 必须把诗词放到对应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毛泽东诗词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是中国近现代风起云涌, 波澜壮阔的时代的产物, 又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他的军事政治主张和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透过毛泽东的诗词看时代风云, 就基本掌握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发展脉络。

二、要透过诗词描述现象, 发掘历史的本来面目

诗词中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 所以对写史类诗词, 我们一定要透过诗人的情感世界, 探寻出历史的本来面目。诗歌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由于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 诗歌本身未必体现完全真实的历史, 对具体诗歌作具体分析。比如: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中,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 多少曲折, 多少悲壮, 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而这些史实, 在毛泽东的《长征》中凶险的波涛变成了逶迤的细浪, 险峻的群山化作了渺小的泥丸, 我们要学会在革命家乐观主义的豪情下并找出诗词背后的真实历史。

三、通过诗词形象刻画, 深刻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形成的感性知识越完善、越丰富, 则理性知识的形成也越顺利、越牢固”。历史课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 比较苍白无力, 没有血肉, 容易流于一般化。有的诗词对人物的刻画是饱满鲜活、生动传神、画龙点睛的, 可以使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毛泽东《沁园春·雪》对成吉思汗的描绘就令人印象深刻, 一句“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就让成吉思汗那剽悍勇猛、逞强尚武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了。《长征》56个字, 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从这首诗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 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 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四、读诗词, 昭示哲理,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学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来看待历史,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是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在毛泽东诗词形象直观的意境中, 我们逐渐领悟出许多包含理性内涵的关于客观世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层审美意蕴, 在不假思索中领悟认识真理, 开拓视野, 受到教益:“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天亦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难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篇4: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反思;有效性;措施

中国分类号:G633.51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教学是传统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学形态的多样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然而,从实际来看,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所以,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出发,着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强调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历史教学现状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深化课堂教学质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行为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活动等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再认知,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历史教学现状反思,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进行审视,进而反思存在的教学问题。

1.1 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历史教学是学生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人格素养的集中体现。但长期的教学束缚,历史教学目的被拘囿为单纯的应试教学,促使历史教学发展的道路越发狭窄,无法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1.2 历史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历史教学是反映历史文化、彰显历史情怀的中要手段。但历史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内容偏于政治化、僵化的教学内容,显得空洞而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观念和模式的落后。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更好地突出历史教学的价值。从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态,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支撑当前的历史教学需求。教师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的境地,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1.4 历史教育地位“尴尬”,教学改革事业发展不到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思想渗透到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较大转变,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于是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将历史教学带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样一来,历史课程缺乏学生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形成切实效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构建,存在较大的现实难度。

2.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创新之路

历史教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强调历史教学要立足教学发展需求,审视教学问题,从多元化的视角提出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创新之路。尤其是转变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值得重视及开展。

2.1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在新课改下,教师扮演的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教学的发展的研究者。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积极的教学观念进行历史教学,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关乎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并提高教学技能,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积极课堂氛围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当前,新型师生关系更加强调“民主、平等、和谐”等因素的构建,进而促使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学的开展,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例如,教师在上课中面带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亲切感,进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强调历史教学的多元化,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能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传统教学的束缚,进而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容易造成教学中师生的“疲惫”感。所以,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

2.4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强调教学情形的多样化,而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更好的配合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依托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教学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便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平台。

2.5 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中各要素的体现,尤其是“趣、细、实”的突显,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善于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要迎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内容要充实,浮夸的教学内容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构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历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审视存在的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通过历史教学的优化改革,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程佩璇.试谈历史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栗秀娟.试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J].文理导航(下旬),2012(06)

[3]安子凤.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2012(11)

[4]张志杰.历史课堂教学应有的品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09)

篇5: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岳 虹

什么是有效课堂?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努力思考,实践和探索的两个问题。”对于什么是有效课堂,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看法。本人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之后,学生在知识、心智显性和隐性等方面多多少少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收获、进步或发展(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

我们现在所讲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怎么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学中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1。在实践中,我常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者采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回忆初中时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印象,结果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在讲戊戌变法运动时,我则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了戊戌戍三个字要同学们认,然后导入,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落实了基础知识。

2.历史本身是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但写在历史课本上后,许多东西已经变得十分枯燥。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引入一些声像资料片段,如林则徐、南京大屠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时,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作为示范;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轮流表述,表述时注意史论结合;教师则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指导学生编写学习提纲、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规定学生在新课前要预习,并编写学习提纲;课后,则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小节,明确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由于历史学科内容庞杂,需记忆的东西多,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把握不住要点,该记忆的内容没有掌握。

在起始阶段,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出示范,如《五四运动》一节,我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完后,让学生归纳这几段主要表述的中心意思是背景。然后再仔细分析每段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运动的背景包含有几层。在逐步把握了本节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分析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和概括。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逐渐掌握了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既阅读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

篇6: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好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主干知识,就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科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小结;历史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09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31

衡量一堂课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在有效教学时间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和提高的认识。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提高四十五分钟的利用率。在新课程体系下,我认为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必要的。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活动尤其重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来看,它是由众多零散的基本史实构成的知识整体或系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从历史学科教学特征来看,有三个基本特征:(1)时间、空间概念;(2)叙述历史的能力;(3)阐明因果关系。这些都体现了课堂小结的教与学的要求。课堂小结教学环节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整理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使课堂知识得到巩固。其次,在新课程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打破传统编年史框架,采用专题框架。而且,很多学生并没有牢固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甚至没有时间朝代概念。面对这样的教材和学情,更要求教师根据各节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小结。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分散孤立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化成学生容易掌握的系统知识结构。而且,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历史思维,并能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以下几种课堂小结方式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情景再现式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景或者一个案例,和学生一起复习本节知识。例如,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节课标要求是“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在这节课结束后,教师可播放一段历史情景剧,并提问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段历史情景片段和问题应覆盖本节所有重要的知识点,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应用本节新知识,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可在轻松愉快的历史情境中,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地予以掌握,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回应式总结法

这种方法就是与课堂的开始阶段相呼应,或是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化问号为句号。如在讲授必修二专题三第四节的时候,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政治中没有学,不能分辨概念的不同。对于这样一个枯燥而又必修掌握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呢?对此,我在课前先向学生展示了中国著名“海尔”集团发展历程的PPT。具体内容如下:

1984年底,张瑞敏调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当时该厂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工人都往红星电器厂(1995年被兼并)跑。厂子一年之内,先后换了3任厂长。张瑞敏回忆说:“(当时)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2006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揭晓,海尔品牌价值以749亿元连续5年位居榜首。

然后,我提问:为什么海尔会发展如此快?在新课上完,由学生自己讨论总结答案。通过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利用刚学过的新知识解决了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而且,学生在讨论中也明白了一些枯燥的概念,实现了化枯燥为乐趣,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纲要、表格式总结法

这是用表格或图示罗列史实,或用精练的语句帮助学生浓缩教材,抓纲带目来概括课堂教学大意的一种总结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总结方法。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它是教学中常用的总结法,对于总结某些类别清晰、层次分明的史实最为有效。福州市用的人民版教材,和旧教材比较,喜欢应用形容词或者优美的词句。而且,旧教材书本的黑体字,一般就是本节要讲的内容,而新教材未必如此。对此,教师应该化繁为简。例如,在必修二专题一的教学中,书本的三目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市的发展”“商人重利轻别离”。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标,将第三目删除,复习着重突出“市的发展”。在这节课小结时,我用PPT向学生展示了如下表格。

然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新学知识填写表格,达到了复习新课的效果。有些课教材知识比较凌乱,教师可利用图表框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上必修二政治史专题三第三节“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我设计了如下框架。

通过这样的知识框架,学生很容易地将1992年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史实记住,不宜混淆历史知识。此处,凡是科技文化史、战争革命的经过、改革的内容措施等知识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

四、认识升华、能力培养式小结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总结,绝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总结出某种带规律性的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总结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能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概括历史问题,能够认识问题的本质,并对现实中的新问题进行比较科学的分析。小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必修二政治史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后,课堂小结可以这样展开:教师提出问题:“近代中国的门户开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是否一样?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两次开放的背景、目的、结果三个方面分析区别,进而得出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通过这样的小结,教师帮助学生整合了知识结构,揭示知识内在联系,发现和总结历史规律,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从而逐步升华了学生的思维。

五、历史时间、线索式小结法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现有教材特点,及时、反复进行时间段的归纳总结是很必要的。由于不少学生没有掌握好初中历史知识,甚至有些学生时间观念差,没有朝代、年代意识,且高中历史又是专题史,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很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反复进行时间的归纳。例如,教学必修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我在讲完第二节后进行了一次归纳总结,讲完第三节后再次进行了归纳总结,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掌握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我还先后制作了不同的PPT来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具体如下所示:

同样,在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段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知识。对此,教师可制作PPT时间表帮助学生复习、小结。如下所示:

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还应注意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第一,内容上的适应性原则。课堂小结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课堂小结是这整体的一部分,所以关于课堂小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中加以考虑。因此,“课堂小结”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课时“结尾”,还包括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整合过程。对此,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应做到突出重点,总结规律,把握特征,画龙点睛。第二,时间选择的恰当性原则。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受单位时间的严格限制,因此,教学任务和内容所划分的教学步骤也应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对于小结所需的时间,教师应在课前准备中精心计算好,并根据课堂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时机的选择上,当课时内容中的概念、问题分析结束,需要综合时,就应及时小结。因此,小结可以安排在课的结尾,也可在课中的恰当时候。第三,思维上的启迪性原则。课堂小结不仅仅要疏理本节的历史知识,还要在小结中开拓学生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且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重要问题的小结或课时的结尾中,应注意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造,以收到言尽意远、曲尽绕梁的效果。第四,升华性、简明性原则。课堂小结时切忌简单地重复本节刚学过的知识,而是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对重要史实、基本概念。同时,小结不能面面俱到,而应突出教学重点,力求简明扼要。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的小结具有总结新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理清知识结构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从认知规律来看,课堂小结是对知识的加工、处理、整合的过程,可使学生从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和认识,并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课堂小结策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宋艳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1):134-136.[2] 袁阳春,杨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解读[J].新课程学习:中,2012(1).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y accomplishmen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As a result,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brief summar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main knowledge,and raise the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abilit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Key words: classroom summary;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ment

篇7: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倡导教师应努力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辨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且要求凸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却过于追求形式,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改革的势头不能放缓,但是并不等于无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与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以致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热闹”化。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热闹”。为了将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只怕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认为是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新理念。1 于是在课堂上实施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当然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我们实施新课程,但如何落实、操作,需要斟酌。如有的教师热衷于“表演法”,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也积极参与,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演的内容不合适,对没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表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表演时间过长,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三是表演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绝大部分学生永远处于观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更为关键的是,表演极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显得散而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客观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表演如果没有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其结果必定是低效的。

(二)教学目标片面化趋势明显。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历史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它是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历史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我在教学中的经验等因素综合起来,在课前所预设的教学中应达到的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并且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历史教师在头脑中都有这个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目标落实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重知识轻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聚焦在“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事件”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但他们没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做法,与目标的能力主线背道而驰。

2.重结果轻过程。历史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结论。于是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教师认为答案知道了,目标就完成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其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不可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3.过分强调人文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重视人文性教育,原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认为“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的主旨,于是打着“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等旗号,将历史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将历史课上成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人文教育只是历史课程目标之一,我们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该是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通过感悟去完成,而不是把“人文性”当作“硬性”标签粘贴在课堂教学上。

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看它是不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课堂的有效性。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再好的教学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有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如果想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省时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时,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设计出系列性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让同学们讨论、作答、质疑。教师创设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人物去分析,使学生能产生困惑,激起他们去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这样,他们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实践看,这一位置的转换,收到的效果是惊人的,同学们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 学的有效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也是一个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素养和气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就有意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还要能够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不仅是肚子里有墨水的问题,更是一种教师的能力素养,因为语言表达的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所以,历史课堂上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会学历史”。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 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回顾,它能使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总之,教学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不应热衷于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因此,作为教师,应狠下功夫,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这才是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篇8: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课程改革,有效性

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时代潮流下, 我国新一轮课改实验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通过积极开展历史课堂活动课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的教学形式之一。下面根据自己的一些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如何通过历史课堂活动课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内涵

历史课堂活动课遵循“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课堂为主要活动基地,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活动、探究和实践, 在历史活动中去体验和发展。历史课堂活动课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变革, 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

二、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特点

(一) 活动的自主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应当真正让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活动之中, 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的目标、内容与过程, 展示活动成果并适时进行活动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 活动的开放性

活动课的活动目的、内容、过程和评价应该是开放性的, 学习氛围应该是宽松的。活动过程中, 可以根据需要适时灵活调整, 强调课堂的生成。

(三) 活动的互动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活动主要是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活动, 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活动却置于次要位置。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 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 活动的多样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是一节独立完整的历史活动课, 也可以是穿插历史课堂活动的常规课。其基本形式是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 或可分为诗文朗诵、讨论辩论、故事陈述、小品表演、知识竞赛、影片观看和校本课程等多种形式。

三、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案例

根据数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历史课堂活动课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教材安排的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

根据2003年7月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首次突破性地设置了探究活动课这一教学内容, 说明其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正在重视中。这类活动课可以称之为基于教材的独立完整的活动课。因在课时上有保证, 我们要组织学生参照教材和教参的要求, 在课堂上加以实施。

如必修一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在学习完前两个单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上, 以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学习方式, 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 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也进一步完善同学们的知识建构。教材提供了活动的目的、形式、过程、成果、延伸和背景资料等, 教师课前适当加以指导, 课后学生精心准备, 课上便能组织实施。历史教学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通过本节活动课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

在上必修二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时, 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 展示了收集来的各种票证、契约、旧式通讯工具、老式钟表等实物, 还通过图片、文字、影视资料等方式, 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习俗、传媒和娱乐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自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情况, 穿越时空隧道再现了不同时期民众的日常生活。最为称道的是有三位同学根据史实编排了一幕有关服饰变迁的情景剧, 赢得阵阵掌声。此外, 大家还就百年民生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讨论, 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上升到理性层面。可以这么说, 这次探究活动课堂不仅生动有趣, 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历史原来既沧桑又鲜活。

必修三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 能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从而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论述方法。整个活动分为选题、收集、撰写、交流四个主要程序, 这里课下功夫显然比课上更为重要。探讨预测传统文化的发展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论文的评选也可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

另外, 在选修一教材中有三节探究活动课, 选修二有两节探究活动课。

(二) 教师设计的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

在专家设计的历史课堂活动课引领下, 我们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历史课堂活动课。

历史总是让人惦念, 历史也从未走远。时光流水漂白了记忆中的很多东西, 但有些却永远的烙在追忆的心版上:远古神话、先秦的喧嚣、秦时明月汉时关、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明的烟尘、满清的雨、民国的风、新中国的艳阳天。为了让同学们领略中华文明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善知识建构提升人文素养, 也为了桐城中学的安徽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3年11月结题) 需要, 我在高一学子开设校本课程《“我”说中国史》, 取得良好效果。《“我”说中国史》分先秦篇、秦汉篇、魏晋南北朝篇、隋唐篇、五代辽宋夏金元篇、明清篇、民国风新中国篇。

在上这些校本课程时, 我辅之以文字、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等,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一学生还就此专题活动写出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位同学这样写道:走进《“我”说中国史》校本课堂,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学习到许多在常规课堂上学不到的历史, 这就是大众版的《百家讲坛》。通过该课程, 何老师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展示美轮美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让那些被时光流水漂白的记忆又一次鲜活起来。在何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师生平等和谐的互动中, 我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 穿插历史课堂活动的常规课

教师组织一节完整的活动课要做多方面的准备, 课时精力等决定不可能经常开展。但在常规教学中渗透活动课的理念, 适当穿插一两个短小活动诸如诗文朗颂、故事陈述、讨论辩论、角色对话、小品表演等形式, 则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在上必修1《抗日战争》这一课讲其影响时我让学生代表分别扮演原告中国人民、被告日本殖民者、陪审团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 知识能力尚欠缺, 效果不甚理想但是我在实践新课改理念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上必修2《新航路开辟》这一课在最后讲到新航路开辟影响时, 我先展示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由此引发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新航路的开辟给人类带来的是曙光还是灾难?”,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体味历史过程, 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如上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讲授唐诗宋词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开展一次小型的班级唐诗宋词朗诵会, 这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在上选修一教材《王安石变法》一课, 当讲到变法必要性时搞了一个辩论会。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一组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而我则扮演宋神宗的角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而且解决了变法必要性这一难点。

四、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意义

历史课堂活动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动脑、动口, 自编、自演的学习活动, 可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 学生各项能力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而这正是新高考要求的, 更是素质教育的诉求。

历史课堂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活动课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状态, 包括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等, 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价学生。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 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历史课堂教学具体实践中, 窃以为历史课堂活动课所带来的自主、探究、创新、自我展示的氛围, 是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人力资源实操手册下一篇:文化旅游集团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