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回归自然系列

2024-05-13

让心回归自然系列(通用3篇)

篇1:让心回归自然系列

让心在自然中驰骋700字作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陶渊明觅得的是闲适与淡远;“竹喧归皖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意境中,王维找到的是精神的归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下,徐志摩感受的是剑桥边的洒脱与安祥。大自然是我们的精神依托,是你我洗涤心灵的圣殿。

面对书本的一刻,你被感动,被浸染,是什么开启了你的.情感瓶,是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还是那些鲜活的面庞?几乎每一本充满闲情逸致的书中都会有对自然的描绘,是它们让你有了唯美的触动,有了对美的真谛的思考,有了心灵的驰骋,有了宁静与安详,那一刻心儿是跳跃的,对大自然的联想使心儿远离身处的狭小空间,飞向那片广阔。

自然可以净化心灵,使灵魂得到宁静,远离那份喧闹,临近自然,是上帝赐予的一片幸福。

靠近海岸的半山居,带给余秋雨的是一份宁静,是一个能够冷静,洗去一切浮躁,真实面对与思考中国历史的机会,在那儿有的是一份旷古的宁静,大海拍岸的响声,小鸟啼破黎明时的清脆,风掠过群山时荡起的回声,树林间嫩绿欲滴时呈现的生机...一切大自然中的美丽击起了余秋雨的深沉与严肃,耳濡目染后使他写下了来自文人对历史评价的《山居笔记》。

当你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让急躁的心不要再忍受重压,尝试用大自然的安详抚平你的心。想想海纳百川的大度,想想那蓝天的蔚蓝,寒梅那唯我独尊的高贵,荷花那孤芳自赏的孤傲,害羞草那恰到好处的自怜,大雁那群体性的团结...想想它们,打开你的心灵,抛开小狗摆尾时的沮丧,退一步吧,海阔天空。进一步吧,云开天晴。每一次遇到挫折时,想想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心在大自然中飞奔,让大自然的灵气溶入你的双眼,溶入你的灵魂。

让自然的大度,自然的成熟,自然的与世无争浸入你的思想。

让自然带给你幸福,带给你安详,带给你心的感动!

篇2:回归自然的绿色空间

建筑领域中, 为追求“三个代表”和“十六大”基本精神, 节能技术发展和绿色建筑是一种重要方法。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进行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强调人的价值, 融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协调, 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调整房地产结构、转变建筑和经济部门的增长方式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原理在于节约利用和循环使用能量, 从而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它所体现的是中国目前在生产发展、富裕生活和良好环境上坚持其健康发展方式。

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过程中节能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这个方法是构成一种基本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在建筑领域中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和低利润所产生的问题, 对于传统建筑和建材工业的改革与升级来说, 它是种战略工作, 能够促进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事业。

绿色的建筑材料就是应该尽量用一些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从建筑材料上来说, 一般来说有粘土砖、木材、钢材和混凝土等形式。众所周知粘土砖承重墙结构曾经在我国长期存在, 但是目前由于耕地资源的稀缺致使粘土砖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木材应该是最好的绿色建材了, 没有污染且可再生, 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的严重退化所以木材的使用也大大的受到了限制。

钢材它也属于绿色建材的范畴, 力学性能好没有污染且可回收, 但是造价要高于其他形式的建材。最后就是混凝土了, 它生产时耗能高, 污染大, 拆毁时难以回收且废弃物难以降解, 故不是绿色建材, 但目前因为技术和经济因素还不得不大量使用。

绿色建材还要能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

节能能源就是在节约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太阳能, 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 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节约资源是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 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 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 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回归自然的主旨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天人合一, 强调绿色建筑外部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和谐一致、动静互补, 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潘石屹认为, 采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应当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大局出发。将居住区、办公区、购物区完全分开的规划开发观念值得反思, 白天居住区资源无人使用造成浪费, 同时人们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交通拥挤的路上, 消耗了人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给城市排放了大量废气之余还造成交通拥挤。

以珠江大厦为例

能源利用:由太阳、风和水提供能源

根据净消耗能源为零的模型:珠江大厦的设计大大地减少了建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大厦的设计将最大程度地利用周围的能源, 大厦的整体形式是基于海绵理论, 即吸收和利用周围的能源, 而不是使其流失。

大厦将利用太阳的辐射和风能, 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实际上, 这是风力涡轮机第一次真正被安装到建筑体上。光电池覆盖了楼身的大部分, 为建筑提供能源, 而且建筑双幕墙内安装的内部遮光装置接收来自这些光电池的能源。

每一个设计特点都是创新想法的体现。建筑室内由流经天花板内金属板的冷冻水进行冷却, 代替流经管道的空气冷却。由于水比空气制冷更有效率, 采用这种方式将极大降低能源消耗, 并允许层高从常规的4.2米降低到3.9米, 在同样高度限制的条件下这样就增加了150000平方英尺的面积。

因此, 这极大节约了设备的数量和尺寸, 通过将自然采光提高到最高水平、降低空调空间内太阳能增益以及利用太阳能增益供给热水, 可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办公楼的冷气系统由竖管通气、热辐射楼板制冷以及热沉降散热器构成。

建筑立面结合了太阳能集热器, 可将太阳能转换为可利用的交流电源。

室内环境品质:对风能和太阳能进行了充分利用。珠江大厦朝向盛行风方向, 从而利用盛行风减轻疾风风压带来的结构负载。简而言之, 建筑物实现了对风力的良好控制, 使其成为一种“无形的支持”, 对建筑物起到稳固的作用。

珠江大厦的建筑造型可将风引至设备层的一对开口处。在风的驱动下, 涡轮机产生电能, 供大厦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使用。设备层的开口使风穿越大厦而过, 避免了直接对外墙施压, 减轻了结构负载。这种设计缓解了迎风面承受的压力, 并减小了建筑物背面破坏性的负压。

材料选择:常规建筑采用内部交换空气进行换气和制冷, 但因为珠江大厦的天花板采用水而不是空气进行制冷, 新鲜空气可以通过楼层引入进行换气, 因此, 污染的空气不需要再循环使用。同时, 因为系统允许空气自然上升进入换气区, 减少了流通空气需要的风机数量, 这也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最终, 大楼可以一直使用新鲜空气进行换气, 室内空气质量更高, 而且大量节约了能源。

设计创新:光电池覆盖了楼身的大部分, 为建筑提供能源, 而且建筑双幕墙内安装的内部遮光装置接收来自这些光电池的能源。

篇3:走进自然 回归自然

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乡土材料巧投于区域中,为区域活动增添活力,丰富的乡土材料使区域活动立足于农村当前的素质教育,蕴藏了更多的知识和奥秘。

一、农村自然资源在美工区中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就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的自然资源是垂手而得、取之不尽的,同时也是天然的活动区,我们就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围墙,亲近田野,亲近自然,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在我们农村中,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植物、种子常年不断,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物成了我们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内容。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田野里片片都是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路边到处是野花小草,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看到路边的蚕豆花,会联想到蝴蝶、小狗的眼睛,幼儿还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蚕豆花”歌,在路边采集小野花、野草,插起漂亮的盆景来装扮教室。老师还为幼儿提供一些河蚌壳、田螺壳制作成美丽的蝴蝶、动听的风铃,用竹片竹枝自制风筝,还在竹片上描绘京剧脸谱、奥运的吉祥物等等。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

夏天是蔬菜、水果的旺季,菜园里有爬在篱笆上的黄瓜、扁豆,有长在小树上的紫茄子、青椒、红椒,还有藏在地里白胖胖的冬瓜;果园里有长在果树上的红朴朴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有滚满瓜地的西瓜、香瓜,还有挂在架子上的紫葡萄等等,真可谓形状各异、五彩缤纷。我们就将这些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水果、蔬菜投放于美工区,让幼儿装饰成各种人物、动物、玩具,既好玩,又可以装饰教室。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有各种各样的果实、种子,还有稻草、芦苇等等。我们请幼儿收集秋天的各种物品,如用拾来的枯枝贴成了小房和桥,用落叶制成金鱼、蝴蝶、小帆船,用秋天的干果制成了相框工艺品。还有的小朋友用菊花花瓣贴成小兔,用稻草制作稻草帘、稻草龙、草鞋、草帽、绳网,还运用稻草通过编扎制作精美的吊坠、相框、小动物等等。用种子串成项链、手链,通过拼贴添画串连等形式,做成漂亮的猫头鹰、毛毯、衣服、小包等等。

随着季节的变化,在寒冷的冬天里万物萧条,树木变得光秃秃的,田野里到处是枯叶草梗,我们将这些收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投放于美工区,让幼儿想象创作。幼儿用捡来的枯叶、草梗粘贴成了鸟窝,用枯叶制作标本,用枯草进行编、搓、扎、捆等制作有趣的草马、草辫、草龙、草人等等,还用草绳给小树做衣服。三九严寒,小河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们把晶莹的冰放在美工区,在玩冰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冰遇暖融化的过程。他们会用手搓,用相通的芦苇管在冰上打洞,他们把冰敲敲打打做成镜子、小刀、手枪,还为幼儿准备一些水和颜料、废纸屑,让幼儿制作彩色的冰锣、冰花、冰镜等等。在这些自然材料的运用中,幼儿对它们的质地、形态、色彩等进行着自觉的研究,对这些自然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操,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农村自然资源在科学区中的运用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大自然确实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教育素材,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特有的优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探索,获得科学知识。比如,春天带孩子们到田野去踏青,观察种子的生长,树木的变化,放风筝、挖野菜、捉小蝌蚪、养蚕宝宝。夏初时带孩子观察菜园里爬上篱笆的扁豆、豌豆,看看田里的西瓜、甜瓜等,组织孩子开展摘豆、玩豆、尝豆等系列活动。稻花飘香的季节里我们带孩子去兜风,不但现场观察了农民伯伯收割水稻的过程,还了解粮食的来源,种植粮食的基本过程以及粮食与人类的关系。再比如认识蜜蜂,仅凭几张图片很难介绍明白,我们可以先利用图片帮助幼儿了解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告诉幼儿蜜蜂有蜇针会蜇人,但是它的蜇针连着内肠,它们蜇了人后会拉出肠子很快会死掉,为了自己的安全和爱护小蜜蜂不能去捉蜜蜂玩,然后带幼儿去油菜地里去寻找蜜蜂,观察蜜蜂采花粉的过程,在实地观察中,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蜜蜂腿上有花粉篮、蜇针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幼儿直接经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能力。我们还运用自然角进行新尝试,以前自然角里孩子们的活动只是给植物浇水摆弄,这样做的目的是美化环境,至于幼儿获得什么经验,我们没有深入研究过。通过学习“做中学”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后,我们对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角引导幼儿有目的进行探索有了新的认识,用幼儿的疑问或争议来引发活动。如:这些植物的叶、根、茎一样吗?哪种材料最好用,谁先发芽,苗苗真的追阳光吗?围绕这些疑问进行探索,通过比较分类发现花的叶子有很多种,同样是圆形叶子,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同样是长形叶子,有宽窄之分,颜色之分。在探索植物茎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的茎会爬,有的茎不会爬,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棕色的、有的是绿色的,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懂得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农村自然资源在益智区中的运用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期属于前运算阶段,处于半逻辑思维状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数学活动离不开操作材料,它可以让幼儿具体地理解数学中的概念,直接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他们的关系,而大自然中就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材料。在益智区中我们摆放了长短不一的麦管,让幼儿进行数数,也可以比较长短或从长到短的排列、从短到长的排列、间隔排队等。摆放各种水果和蔬菜,让幼儿根据大小、色、形、味进行分类;摆放各色种子,做方格棋的棋子;分豆子进行组成练习等等。

四、农村社区资源在角色区中的运用

我们除了结合农村自然资源特点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更是大力彰显家乡特有的人文环境,我们家乡处在里下河地区,风景怡人,人杰地灵,电影《柳堡的故事》家喻户晓,《九九艳阳天》唱响大江南北。为了发扬“二妹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们开展了向“二妹子”姐姐学习,以“二妹子”姐姐为榜样的活動,设计了区域活动“能干的二妹子”、“二妹子照相馆”、“二妹子服装公司”、“二妹子餐厅”、“二妹子绣坊”。为了让幼儿更了解二妹子,组织幼儿观看“陶玉玲奶奶来柳堡”,上级领导检阅现场图片,参观了“二妹子”民兵班的发展史展览。另外,我们设计了“二妹子”训练基地,设立了体育区,如进行过低网、跨栏、投篮、梅花桩、拳击等技能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发展幼儿体能技能,又对幼儿实施了素质教育。

我们的家乡荷藕远近驰名,为孩子们所熟悉。我们园阳阳的爷爷是艳阳天藕行的老板,他带着鲜美成品藕来园开起了角色区——“藕行”,使小朋友在角色区了解荷藕的生长过程、荷藕的用途、价值和销路,认识荷藕的食品系列(捶藕、藕粉圆子、藕粉、藕片等),还知道了每年的荷藕给家乡人民带来很高的收入,销售到国外,使幼儿知道荷藕是我们柳堡的特产。

总之,我们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立足于农村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将乡土材料巧投于区域中,为区域活动增添活力,促进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培养了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我们只是做了初步的尝试,今后我们将不断反思,继续探索实践,使我园的区域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让我们农村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自由飞翔,淋漓尽致地释放创造激情。

上一篇:中药药理学论文下一篇:在路上--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