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进计划

2024-05-15

学校改进计划(共8篇)

篇1:学校改进计划

把校园建成师生共同的家园

------垣曲中学文化建设改进行动计划

山西省垣曲中学校长姚瑞勇

山西省垣曲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垣曲中学建校至今,走过了一段艰难创业、砥砺前行、跨越发展的路程,历经多年的总结和凝练,形成了一套独特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335”德育体系和“问题+主题+课题”教研模式,教学成绩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二本达线率超过50%,在社会上逐步树立了良好的声誉,赢得了百姓的认可。这次参加全国中西部高中校长培训班学习,听取了许多专家学者名校长的课,和许多学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感到收获很大。反思自己和学校的工作,觉得距离“创办优质高中,打造垣中品牌”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许多教师对学校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深层的核心价值文化没有建构起来,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未经过精心的选择取舍与整合创新,学校文化内蕴良莠不齐,过时的陈旧文化与现代新文化同在;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与纸面上、墙面上显现的符号文化的真实价值脱节。故初步拟定垣曲中学文化建设改进行动计划。

一、行动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全体教职工必须明确“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2、文化建设如何搞才能既切合学校实际,又能由表层向里层、由显性向隐性、由合格向特色逐步推进?

3、如何形成师生员工认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和深入人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

4、如何评价文化建设的成效?

二、行动计划要达到的目标

学校的文化氛围浓郁,让生活在垣中的每个人感到温暖,都能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

1、环境文化:到2013年5月,使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文化氛围浓厚”,为师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

2、制度文化:用三个月时间,增强师生对学校各项制度的认同感,努力形成一个凸显本校优势、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规范、高效、完整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来规范师生的行为。

3、精神文化:到2014年底,形成师生员工认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使文化建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行动,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行动计划包含的主要工作

(一)、行动研究前期动员:“文化建设改进行动计划”解读;

(二)、实施行动计划报告:“文化建设改进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三)、行动计划步骤:

一是筹备计划阶段,时间为2012年10月一个月;

二是实施改进阶段,时间为2012年11月到2014年8月; 三是总结验收阶段,时间为2014年9月到11月。

(四)、学校准备采取的措施:

1、美化校园环境,浓郁文化氛围

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绿化、香化、美化以及人文景观、主题雕塑和文化景点等等进行整体、系统地规划;

浓郁文化氛围,形成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特色鲜明的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灯杆文化和走廊文化。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师生行为

提高法制意识,建立一套师生申诉制度及操作办法; 加强民主建设,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充分征求师生员工意见,修订、完善、补充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师生认同感;完善师生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激发师生内在的奋斗动力。

3、强化思想引领,凝练精神文化

(1)打造学生向往的乐园。提高老师自身教育智慧,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成立爱心工程,大力开展贫困生资助和教育工作,把爱心工程办成德育工程;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一对一研究帮扶学生”活动;推行“星光育人计划”,每周一次“每周一星”评选,每年一次“十佳评选”为学生营造奋发向上的成长氛围;以“贴近学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组建学生社团,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打造教师幸福的家园。

生活上,关注教师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设置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室,卡拉OK、象棋、台球等娱乐室;为教职工办理垣曲旅游一卡通,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进行文化考察;保障教师的津贴、奖金等按时足额发放,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福利和待遇;当教师家庭有婚丧嫁娶或遭遇不测之事时,学校在人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不能回家的外地教师聚餐等。

精神上,每年 “三八”妇女节,开展 “好老师、好媳妇、好同志”的“三好女教工”评选活动;每年六月,开展“为人、为师、为学——我身边的师德故事”讲述活动和师德模范海选活动;每年教师节举办“教师颂歌”文艺晚会,展示教职员工的风采,陶冶高尚的精神情操,评选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先进教育工作者等模范进行表彰,以身边鲜活的典型来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每学年结束,由学生、家长在网上参与评选“最受欢迎的老师”。

业务上,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教学技能大赛,分年级、分学科逐层开展,让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其中;每年五四举办“青年教师成长之星”评选活动,从教学常规、教学能力、教育成绩、演讲表达、学生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比;每学期,都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培训学习,赴全国各地参加研讨会、交流会,把专家 “请进来”,解读教学大纲,分析教学疑点,增长教师见识;对于在论文杂志上发表论文或小课题研究成果显著者,给予物质

奖励;和太原五中结为帮扶学校,力争三年内每个教师都到五中至少学习半个月。

这样,通过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鼓励和业务上的促进,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做好本职工作,愿意教、喜欢教,而且善于教,从而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历史的积淀中创新发展

加强对学校历史的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画册,努力做到图文并茂,通俗生动,充分反映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培育师生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的荣誉感;建立永久性的校史陈列馆,使其成为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成为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的教育载体;建设好校园网主页及新闻网页,及时公布学校发展动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四、实施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

1、制定标准,明确责任,保障学校文化建设有序推进 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筹备计划阶段,办公室牵头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各处室学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和考核要求,各处室周密规划,精心搜集素材;实施改进阶段,各处室按照既定部署,分阶段认真落实,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开展“垣曲中学文化建设先进处室”、“垣曲中学文化建设达标班级”和“垣曲中学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评比活动,保障文化建设有序推进;总结验收阶段,对照标准进行测评和验收,将考核指标纳入学校处室工作水平的评价体系之中,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

2.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和保障,财务适当倾斜、确保经费到位,挖掘社会资源,鼓励广开筹资渠道采取多种合适的方式从社会上筹措经费,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及经费,坚持小投入,大收益,不搞豪华建设,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集思广益,接受多方监督落实。在文化建设改进过程中,每年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教职工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教职工对学校的满意度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真正办出垣曲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执行行动计划的最佳人选

1、组织指导者:分管行政的副校长;

2、具体执行者:办公室、教导处、教研室、德育处、总务处、工会等主任以及各班班主任;

3、具体实施者:全体教职工。

六、对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估方法

1、通过阶段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

2、通过观察、了解师生工作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进行评价;

篇2:学校改进计划

9月15日,我参加了全县组织的常规管理模范校园观摩活动和听模范校常规管理汇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触动很大,作为一名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次活动给我确立了标准,也学习到了不少好的管理方法,现结合活动的收获和我在管理中的不足,将我的整改计划汇报如下:

一、德育认识方面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但在德育认识上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难见成效,与自己利益不大,我只要教好书就行,往往被忽视。其二,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德育的力度和效果冲击很大,很多教师也是止步不前。我想要想搞好学校德育常规工作,首先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其次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

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学校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平时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一方面,使课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最后要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二、关爱学生方面

首先,对每班的留守学生,残疾学生,贫困学生进行调查,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让班主任,教师多关心这些学生动态,加大家访次数;其次在全体学生教育上,严禁体罚学生,用我们的真心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留住学生。

三、安全卫生方面

1,切实督促好校园值班,做到无安全死角。

2,加大政务处人员出勤,关键点有人维持学生纪律,关心学生生活

3,安全排查,每周每班一排查,做好统计上报和及时整改。

4、门口实行双人双岗24小时值班,做到门开有人看护学生出入;对外来人做好排查,询问,登记。

5、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学生登记。

6、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制度和学生上下学教师护导制度。

7、安全演练,按要求一月一演练。

8、做到学生就餐以班为单位排队进入食堂,就餐不浪费,餐后收拾好自己的垃圾,做到分类处理。

9、卫生标准要高,班级量化上要实,用好班主任工作群,使其成为督促班主任工作和加强沟通的平台。

四、学校德育活动方面

篇3:学校文化:薄弱学校改进的突破口

一、薄弱学校之“弱”:现象还是原因

一提到薄弱学校, 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校舍简陋、师资水平差、生源少、学生素质差、教育经费短缺等方面, 但很少有人会问这些方面到底是薄弱学校的现象还是原因, 而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是认识薄弱学校和改进薄弱学校的前提。

有关“薄弱学校”的提法, 最早出现在1986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中。当时, 国家教委为顺利推行初中招生制度改革, 要求有关各地“特别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 搞好薄弱初中建设, 使这些学校的校舍、办学经费、师资水平、教学仪器设备等有较大改善与提高”。1998年11月,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中, 对薄弱学校的理解则是:“在大中城市的一些中小学校中, 或因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或因领导班子力量不强、师资队伍较弱以及生源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学校管理不良, 教学质量较低, 社会声誉不高, 学生不愿去、家长信不过”。这两份官方文件对“什么是薄弱学校”做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即“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上“弱”于其他学校。尽管后来也有不少学者对薄弱学校做了一些不同的界定, 但基本上还是从学校设施、经费投入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反响上来进行定义的, 大都没有超越官方文件的框架。

应该说, 以上对薄弱学校的界定和描述都只是“现象”层面上的, 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薄弱学校”产生的原因, 即使1 9 9 8年的那份文件中提到了“因”, 但这个“因”并非是薄弱学校的“因”, 而是“教学质量低, 社会声誉不高”的“因”。所以, 文件中所提到的那些“因”恰恰是薄弱学校的“果”, 仍然是薄弱学校在现象层面上的一些表现。

对薄弱学校认识上的现象和原因不分, 其实质是混淆了“薄弱”与“贫困”的概念, 把“薄弱学校”等同于“贫困学校”, 导致薄弱学校扶持政策和改进措施中的资源导向和技术路线, 弥漫着比较浓厚的经济思维和工具主义。由于没有找到薄弱学校之“弱”的生成机制, 因而, 即使投入了很多的教育资源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政策目标, 薄弱学校继续“弱化”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这就如同一个医生没有搞清楚病人发烧的原因而持续不断地让病人服用退烧药一样, 药力一过, 高烧依然, 对于改善病情毫无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改进措施不但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 反而在不少地方滋生了薄弱学校的“等、靠、要”思想, 激活了学校发展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情节。

那么, 薄弱学校究竟弱在何处?

二、学校文化:薄弱学校的“软肋”

其实, 无论人们对薄弱学校有多少种理解和认识, 教学质量差是一个基本共识。但是, 教学质量差是否一定与硬件设施差、教育投入少有直接的关联?早在20世纪6 0年代, 科尔曼在其著名的报告《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中就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明确地指出, 学校的硬件设施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只起微不足道的作用。显然, 生源少、资源少、硬件设施差等这些外在表现并非薄弱学校“弱”的根由, 薄弱学校“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在竞争力的不足。一方面, 缺乏竞争力使这些学校在“追逐效率”的市场化政策实践中被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 从总体上看, 随着国家“普九”目标的实现以及一系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 绝对意义上的、资源型的薄弱学校已经很少, 在大中城市可以说已基本消失。当前的薄弱学校更多的是相对意义上的, 是体现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管理风格和教育理念上的综合竞争力的薄弱, 尤其是以“学校文化”为特征的“软实力”是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的关键所在。

对薄弱学校的实践调查发现, 尽管薄弱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 但有一些特征却几乎是共同的。学校里教师工作散漫, 畏难情绪严重;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 少有合作;学校办学无目标, 无方向, 无特色;学校组织松散, 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得过且过, 固步自封, 缺乏开拓精神;学校整体士气低落, 有一种“日暮黄昏”的感觉。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造成了薄弱学校在开放的生源和教育资源竞争中不堪一击。实际上, 薄弱学校在很多情况下是被自己打败的, 是内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不攻自破。众所周知, 当年西南联大办学条件的艰苦恐怕是今天任何一所薄弱学校所不能比的, 但是正是在这种异常艰难的困境中形成了西南联大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艰苦奋斗、救亡图兴的独特的学校文化, 培养了一大批对中华民族振兴、对全世界科学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时至今日, 虽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但西南联大的学校精神却仍然能穿越时空引领着中国大学的发展。

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今天所谓的薄弱学校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将学校内部力量凝聚起来、引导学校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进取的文化品格。

三、以学校文化增强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

今天,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的来临,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文化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对这个世界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到一个上亿人的国家, 小至一个几十人的企业, “文化”都已成为决定其生存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力量。正如美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所说:“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 是文化, 而不是政治。”《财富》杂志也曾指出, “世界5 0 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注入文化活力。”

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同样是极其深远的, 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没有文化或缺乏文化的学校, 必然是缺乏竞争力的学校, 也必然在学校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一所学校从普通学校到规范学校, 到特色学校, 再到学校品牌的形成, 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形成、发展和被社会认可的过程。薄弱学校正是由于缺乏先进的学校文化的引导, 所以难以形成具有强大力量的核心竞争力。因而, 即使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办学条件改善、师资质量提高, 如果没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仍然难以使一所薄弱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优质学校。也就是说, 在薄弱学校改进过程中, 如果过分专注于资源和技术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其“弱化”的趋势, 这种“输血型”的改进只能起到“维持”或短暂改进的作用, 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 改进薄弱学校只有从其“弱”的形成机制中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学校文化, 通过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增强薄弱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而不仅仅是输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基本上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根据这一划分, 学校文化也相应地表现为三个方面:学校设施和环境布置属于物质文化层次;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属于制度文化;而办学理念和师生精神风貌则属于精神文化层次。也有学者把师生的行为单列为行为文化。从文化的本质来看, 理念、价值和精神层次的东西是实质的, 所以, 学校文化首先是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 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1], 至于学校的设施、环境、制度、师生的行为都只不过是文化的一种符号, 换句话说, 就是抽象的文化在现实中的表现, 其背后所隐藏的都是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正是这些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成为整合学校多种因素的核心力量。因为人的活动及其行为方式的变革首先取决于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不仅决定着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和决策风格, 而且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进而决定着全校师生普遍的生存状态。所以, 以学校文化为突破口并不意味着不着边际或不分轻重, 而是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

实际上, 以文化为突破口来改进薄弱学校在国外已经被付诸实践。美国的“跃进学校计划”就是实行文化战略改进薄弱学校的成功范例。该计划由变革理念和变革实践两个层面构成, 其中作为跃进学校发展基础的是一套价值观念和态度, 包括公正、参与、沟通、合作、反思、信任、团队精神、看重实验、敢冒风险等。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指引和规约跃进学校的所有活动。[2]

四、薄弱学校如何建设学校文化

1. 加强校长的文化领导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 校长角色的变化是薄弱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 其关键是加强校长的文化领导。所谓文化领导, 就是通过领导活动, 塑造优质的组织文化, 形成一种软规范, 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 从而提高组织内在活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新型领导模式, 也就是通过文化实施领导。

要发挥校长的文化领导作用, 首先, 必须转变薄弱学校校长领导模式, 实现由交易型领导向变革型领导的过渡。按照伯恩斯 (Burns) 的说法, 领导行为可以分成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两种, 交易型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和契约关系, 双方之间是任务导向的, 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时, 领导者便给予其承诺的奖赏, 如加薪、职务提升、给予培训机会等;员工或下属则以自己的态度、技术和能力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工作绩效, 与领导能给予的报酬做交换。在这种管理模式中, 员工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建立在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服从”。变革型领导则强调领导者如何建立团队、如何在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如何实施有效的变革, 因而更加关注转变或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使员工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关系, 超越个人利益为组织利益着想。其次, 建立薄弱学校发展的愿景。校长要从薄弱学校的实际出发, 科学研究和合理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 为学校描述一个清晰的未来, 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再次, 组织团队, 培养团队精神。薄弱学校之弱在于人心涣散, 缺乏凝聚力, 没有合作共度难关的意识和精神。如何通过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 整合学校人力资源, 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是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后, 加强教育科研,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的体现, 学校文化如何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最终都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教育科研是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只有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才能在薄弱学校营造一种求是求真的文化氛围, 使学校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2. 树立规范意识, 以制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尽管规则和制度只是文化的一种符号, 但制度与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好的制度可以促进先进文化的形成, 并最终通过约束机制将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物化为人的行为。学校文化建设也绝非是无章可循, 空穴来风, 它必须有赖于确立明确的规范意识, 使学校管理避免过多的有悖于民主的“人治”因素, 以及领导者的主观臆断和理性局限给学校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学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大家民主参与、群策群力, 也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已经达成一致的规范。很多薄弱学校的管理实践都存在着缺少规范或规范意识不强的现象, 使学校工作无章法、师生行为无约束, 社会声誉差。所以, 薄弱学校要改变其社会印象, 其当务之急是加强制度建设, 以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但是, 规则和制度的建立要恰当地把握“度”的问题, 要充分体现新文化的内涵, 突出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的“人本”意识。

3. 寻求特色,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在一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 品牌是任何一个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组织生存的根本。学校办学特色, 是学校品牌的核心要素, 是学校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决定力量。一个办学效益好、学生满意度高、社会声誉高的学校, 一定是办学中形成了特色文化的学校。

特色文化的形成并不需要特别的基础和条件, 也并不是只有优质学校才有特色文化, 而恰恰是特色文化造就了优质学校。比如, 上海闸北八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还是一所办学效益差、生源差、社会声誉差的薄弱学校, 但它就是利用生源差的这个特点开展了“成功教育”尝试, 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 闸北八中创立了“成功教育”办学模式, 挽救了一大批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孩子,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 使学校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天的闸北八中已经是上海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了。所以, 特色文化建设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而正是薄弱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关键是薄弱学校如何在办学上准确地进行定位, 如何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办学特色, 也惟有如此, 薄弱学校才能打造自身的特色文化, 才能形成良好的“造血”机制, 摆脱教育资源的制约和对资源供给的过度依赖, 真正走上“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振兴之路”。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大批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因此, 加快薄弱学校的改进, 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 成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重点。但是, 由于人们在薄弱学校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 使针对薄弱学校改进的很多措施缺乏“针对性”, 没有有效地发挥“改进”作用。所以, 如何认识薄弱学校, 找到薄弱学校的“软肋”, 从而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是薄弱学校改进的关键所在。

注释

1[1]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J].教育参考, 2002 (10) .

篇4:学校改进的路径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吳煌、冉华、姚秋兰整理的第八届两岸四地“伙伴协作与学校改进”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章(全文刊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0期)认为,伙伴协作(主要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协作,即U—S协作)的终极目标是学校的改进,学校改进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以系统变革为主。这是一种整体性、全局性的改进方式,是指伙伴协作的多方主体(大学、政府等)共同对薄弱中小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把脉问诊”,立足学校实际,形成办学核心价值理念并合作研制学校发展规划,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管理变革、教师发展、家校合作等多方面共同推进学校改进。(2)以课堂改进为中心。以伙伴协作方式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包括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内容。(3)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教研组需实现三个变革转型——从基层管理组织到教学研究组织的性质转变,从在校工作生活的基层组织到研究变革、实施变革的实践共同体的文化模式与运行机制转变,组长与组员的角色转变。(4)以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研究每一所学校的发展特质,理解原有文化渊源,对学校进行全面的文化诊断,发挥伙伴协作的效力,通过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持续互动促进变革。

nlc202309010145

篇5:2011年学校工作改进计划

根据义务教育法和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有效推进我校教育改革,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我校工作改进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分解落实学校发展规划为重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减少城乡教育差距,优化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学校健康向上发展,走实走好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路子,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学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

三、现存差距:

1.学校领导班子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年轻、有活力,但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缺少一定的培训,各方面管理工作与先进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适应,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应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我校提出了“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但实际的工作效果与学校办学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有待提高教育管理的内涵。

4.教育教学管理有待加强。虽然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但并没有形成一套更适合本校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管理服务意识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5.学校教学设施还不完善。学校面积小,学生的活动场地少;教学仪器和学生电脑比较陈旧,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自XX年年以来,图书室里的书籍一直没有更新;教师的办公桌损坏比较严重,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四、改进目标:

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我校将办成一所较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努力培养一支年轻有为、德才兼备,团结向上,大公无私的班子队伍,让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绩效挂钩,奖惩分明。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的好坏在教育,教育的好坏在教师,我们的现状是教师年龄偏高,教学方法陈旧,业务能力不均匀。因此学校将把年富力强、业务精干的人调在第一线,合理安排工作量,奖罚严明,质量与业绩考核挂钩。考核与职称相连,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师生喜欢的学校校园文化,在学生习惯养成上加大突破的力度,把学生的习惯养成有机的融入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发展。

4.认真落实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规定,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和教师奖惩制度,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5.在硬件上,学校计划增添一台新电脑,用于学校电教室,提倡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另外购买教师办公桌,同时更新图书室的一部分图书,真正发挥图书室的作用。

五、改进重点:

1.师资为本,提倡教师个性化,充分挖掘教师资源,积极为教师创造展露才华的平台,激励和释放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改善。

2.走科研兴校、特色立校之路。加大科研管理指导力度,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

3.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品德好,身心棒,行为正,求发展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一关注”(“四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一关注”即关注生命)。

4.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各功能室;改善教室内部环境,使班级小家务充满个性化,学生有特长,班级有特色。

六、改进措施:

1.以人为本,努力打造精品教师队伍,本着“五育”的教育模式,通过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2.以学生为本,抓实基础,培养能力,张扬个性,努力使学生做到“四会一关注”。

3.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弘扬乐于奉献的精神。

篇6:学校工作改进计划书

8、区域推进“古诗文诵读特色”、争创市“无流生乡镇”和“双高两基乡镇”。

9、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标。要促进新课程理念从认识层面向操作行为层面转化。

10、提高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努力将学习化组织的建设研究向纵深推进,并确保阶段突破性成果。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后勤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后勤服务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基础。后勤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想教学所想,急教学所急,以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为主导思想,明确职责、坚守岗位,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

2、严格按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向学生增设收费项目。加强经费管理,严明纪律,继续开展校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学校重大决策由教代会通过,充分利用党、工、团的廉政监督作用。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如期如实完成各项报表。切实做好校产校具的管理工作,完善校产校具的管理制度,加强防范意识,确实做好安全工作。

3、优化育人环境,搞好校园绿化。

(二)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实行民主治校。

学校要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定期召开会议,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让工会组织参政议政,民主治校,要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工会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娱生活。

(三)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规范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教学、校产校具、文书、会计等各类档案制度,规范档案收集与管理,每学期整理一次,每学年装订一次。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四)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1、要充分发挥校党支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全面落实《中学德育纲要》。狠抓“保先”教育的第二阶段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活动上台阶。

2、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学校建立以校、党支部、政教处、教务处、共青团、班主任、政治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组织,利用校会、班会、政治课等时间,加强《守则》、《规范》教育,以《守则》、《规范》为准绳,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以《班级管理细则》规范每个班级;以班主任为主,学科教师配合多元化、多角度加强班级管理,抓好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以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为契机,从而努力营造“人人为班级争光”“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氛围,促进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3、创造条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升国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及邀请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专题报告,从小培养学生树立“学好科学,报孝祖国”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在教学中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电影,及爱国主义教育电视节目,加强对学生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并根据我校的特点在重大节目、纪念日举行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4、加强校园治安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成立学生护校队,在教师的带领下负责学校治安工作,同时加强对师生的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定期邀请乡镇领导及乡派出所领导来校作法制讲座,以具体的事件,生动的图片展等,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坚持开展创建安全学校活动,把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同周边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工作改进计划篇三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乡教育辅导站工作要点,从我校实际出发,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为建设成为“师德高尚、常规扎实、质量上乘、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情况

贵迷小学教学点:全校共有学生**人,其中女**人,开设有*—*年级。教职工*人,代课教师*人。

三、工作目标

1.强化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即:培养学生做好身边的小事,做身边的好人,做适应时代要求用人的办学宗旨。

2.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围绕课堂教学,体现素质培养,完成德智双全,美劳兼顾的培养目标。

3.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质量目标:

(1)数学、语文及格率1年级为65%,2-6年级为60%。

(2)优秀率1年35%,2-6年级为30%。

(3)辍学率为零。

(4)学生思品合格率达100%。

四、具体工作:

(一)德育工作

1.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率先垂范。

2.教师认真贯彻学习《新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道德观念。

3.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利用晨会或周会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逐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育学生学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志,注重校园清洁卫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经常参加校园清扫活动。

5.以班主任为工作主线,抓好常规管理.

(二)教学常规工作

1.做到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课程,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不挪课、占课和随意调课,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落实培优辅差工作。做好各个教学科目的教学、研究、考试、考核,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任课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科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作业批改认真,讲评及时。

3.要注重经验积累,总结教学得失。

4.班主任学期内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对每名学生至少家访一次。

(三)教学科研工作

1.注重课程改革,深刻理解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途径、方法、策略。

2.强化课堂教学效率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学习新课标,严格执行备、教、批、辅、考制度,找准目标,挖掘潜力,发挥潜能,培养习惯,向40分钟要质量。

3.积极主动到中心小学或村级完小进行教学经验交流。

4.教师要积极参加优质课竞赛,不断总结教学成功与不足。

(四)校园设施及环境工作

合理利用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添教学具及教学用品。主动与村委联系,使学校工作得到社会大力支持。

校园整理做到环境卫生天天做,绿化、美化年年做,力争创建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学校安全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2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时时事事讲安全。

3.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主要以校舍安全防火、防电为重点、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教育,努力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坚持把安全教育渗入课堂和活动,特别是每逢节假日都集中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不断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六)财经工作

1.做好经费收支预算,年度开支合理。

2.认真做好账目收支登记,票据真实,严格审核。支出票据要有领导签字,支出发票一般都为统一税票。

3.做好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和登记。

附:具体月程安排:

三月:

1、开学准备工作

2、开学报名,发教科书

3、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安排。

4、新生入学教育。

四月:

作业学生检查。

五月:

1、期中检测。

2、总结半期的教学得失。

3、家长活动周。

4、“五一”假安排。

六月:

1、学生作业检查

2、迎“六一”优秀作业展。

3、教学研讨活动。

七月:

1、制订复习计划,期末复习。

2、期末质量检测。

3、总结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得失,并写好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7: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改进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任务

建立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具体任务是:

(一)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围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自主诊改、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主管(办)部门协同改进的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

(二)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学校、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四级架构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简称数据系统),为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改提供数据服务,为利益相关方参与诊改提供数据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报告提供数据基础。

(三)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坚守底线。本方案依据2009年以来教育部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系列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当前实际制定,是最低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结合区域特点,以不低于本方案要求为原则制定本省诊改工作执行方案和实施规划。

(二)学校自主。中等职业学校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须按照要求对本校教学工作进行常态化周期性的自主诊断和改进;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接受抽样复核。学校也可主动申请复核。

(三)协同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协调学校的办学者、管理者、用人单位和独立第三方专家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的教学诊断工作;视需要协调办学者和管理者帮助学校落实改进方案。教育部组建全国诊改专委会指导各地诊改工作。

四、职责与条件

(一)中等职业学校均应以本省诊改工作执行方案为基础建立本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明确诊改工作的重点、要求、周期和组织,并将自我诊改情况纳入质量报告。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明确学校诊改工作的最低周期要求;负责组织对教育部门主管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诊改工作(或委托组织)抽样复核(复核工作应安排在学校自主改进措施已经实施之后进行)。原则上,一个工作周期内累计抽样比例不少于开展诊改工作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且覆盖所有地(市)。发生重大教学事故的学校,须在事故处理后的两年内至少完成一次诊改并接受复核。已被列入未来3至5年内“关、停、并、转”的学校,不列入抽样范围。

(三)抽样复核的学校,须已经建立并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的要求。

(四)属于开展诊改工作范围,但暂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学校,须自省级诊改执行方案发布之日起3年内达标。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上述条件做出调整,并在省级诊改工作方案中说明。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学校可参照执行。

五、诊断项目

本方案包含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见附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坚守底线”原则,结合实际调整和注解“诊断点提示”内容、增加诊断点,并在省级诊改工作方案中予以说明。

六、复核结论

复核结论依据学校自主诊改结果与复核结果的吻合程度,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

有效——本方案16个诊断要素中,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12个;改进措施针对性强,改进工作切实有效。

异常——本方案16个诊断要素中,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10个;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改进成效不明显。

待改进——以上两种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

复核结论及未达到抽样复核条件的学校名单,按照省级诊改工作方案规定的程序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对于复核结论为“异常”的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设定期限,采取切实措施,督促其改进。

属于诊改实施范围,但3年内仍达不到抽样复核条件的学校,应停止其招生资格。

七、组织实施

(一)组织分工

1.教育部组建全国诊改专委会,负责诊改工作指导方案的研制与修订、政策咨询、专家培训和业务指导。设立工作网页,集中发布诊改工作相关政策和工作进展。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省(区、市)诊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执行方案和实施规划(建议抽样复核每5年一个周期、学校自主诊改周期不超过3年),报教育部备案后执行。

3.诊改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也可在统一的省级执行方案基础上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遴选熟悉中等职业教育、具有管理经验、具有公信力的中高职教育专家、教育教学研究专家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省级诊改专家委员会,负责本省诊改工作的方案研制与修订、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

4.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发挥本省诊改专家委员会作用,开展省内诊断专家培训、建立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专家库。参加复核工作的专家原则上须接受过相关诊改工作培训。

5.全国诊改专委会指导省级诊改专委会工作。

(二)基本程序

1.自主诊改

学校根据省级执行方案,建立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进行自我诊改。

2.抽样复核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诊改工作执行方案、实施规划和实际需要,抽样确定复核学校。被确定的学校在自我诊改基础上提交自我诊改报告、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质量报告(可选)等材料。自我诊改报告可以表格形式(见附2),对照诊断要素逐项写实性表述自我诊断的主要形式和依据,目标达成度、主要成绩、存在问题、成因分析、改进对策与实施等基本内容,无需等级性结论。自我诊改报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问题导向、重在改进提高。

(2)现场复核。现场复核专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有关组织)确定。现场复核包括:专家组通过状态数据独立判断学校教学工作状态,对照学校自我诊改报告等材料确定现场复核重点;专家团队现场复核;撰写现场复核报告。专家组现场复核结束后,专家个人意见和专家组意见(不含结论建议)可口头反馈学校。省级诊改专家委员会审议专家组复核报告和结论,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3)落实改进。学校根据认定的复核报告深化改进工作,并在完成改进工作后进行总结

(三)纪律与监督

各地要加强诊改工作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建立诊改工作信息公告制度。诊改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方案、标准、程序以及结论等均应在适当范围公开,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监督。

1.有序推进。各地要按照报备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实施过程中如有调整,需及时说明。

2.规范工作。现场复核不得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得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遵守“六项禁令”。

3.信息公开。各地须指定网站,及时公布教学工作诊改相关政策文件、复核专家组成员名单、学校自我诊改报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以及复核结论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被复核的学校也应在学校网站公布相关信息。

篇8:英国薄弱学校改进模式研究

自1988年以来, 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学校就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教育改革的前沿。政府也陆续发出教育改革的信号:一是1988年, 国家课程大纲的颁布, 与其配套的7岁、11岁、14岁和16岁学生的国家统一考试的实施;二是1993年, 由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导团领导的外部评估系统以及年度学校绩效排行榜的公布。

自从英国教育标准局实施督导以来, 截至1997年9月, 大概已有300余所学校被评为存在严重缺陷。英国的薄弱学校改进表现为一系列计划的实施, 伴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 产生了多种薄弱学校改进的模式。

一、特色学校模式

1994年, 英国政府启动了特色学校计划 (Specialist Schools Programme, 简称SSP) , 该计划旨在提高英国的中等教育质量, 以一部分政府拨款维持学校 (Grant﹣maintained Schools) 和受捐助民办学校 (Voluntary Aide d Sch o ols) 转制为技术学院 (Tech n olog y Colleges) 为标志。[1]

特色学校计划与之后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相互配合,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一计划的大体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作为主体, 主动提出成为特色学校的申请。申请者需要制订一个为期三年的发展规划, 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特色学校获得批准后, 学校将会得到由政府拨付的首批资助。特色学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每一个周期结束之后, 需要重新认定。二是特色学校计划要求学校从12个特定科目中选择1至2个作为学校未来重点发展的特色项目, 通过发展特色项目来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成绩, 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 进而达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目的。三是特色学校计划帮助学校与私营赞助者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政府给学校提供额外支持。项目实施初期, 所有申请成为特色学校的中学, 需要从其合作伙伴那里争取到10万英镑的赞助费。1999年以后, 赞助费标准降低为5万英镑。倘若学校在寻求赞助时遇到困难, 可以获得各种相关基金的支持。[2]

特色学校计划的实施, 使项目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据统计, 在2005年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 有58%的特色学校学生取得C级以上的成绩, 而非特色学校的学生取得C级以上成绩的比例为46.7%。[3]

二、社区互动模式

新一届工党于1997年5月上台后, 依然致力于英国基础薄弱学校的持续改进。1997年7月, 工党政府发表题为《优质学校》 (Excellence in Schools) 的教育白皮书, 宣布政府将致力于实施“面向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教育政策, 将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不良的薄弱学校和教育薄弱地区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此, 工党政府推出了“教育行动区” (Education Action Zone) 计划, 其实施步骤包括四方面。

1. 鉴定薄弱学校, 划分教育行动区

薄弱学校鉴定是实施薄弱学校改进行动的首要一步。在“教育行动区”计划中, 政府主要采用以下指标鉴定学校是否为薄弱学校:一是考试成绩, 二是辍学率, 三是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升学率, 四是符合申请学校免费餐点的学生比例, 五是犯罪率, 六是吸毒学生比例, 七是学校设备, 八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比例。凡是上述八个指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即被认定为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则被划为教育薄弱地区。[4]这些教育薄弱地区就是教育行动区。每个教育行动区一般由15至25所学校组成, 包括2至3所中学、附近的小学和特殊学校。1998年秋和1999年春, 英国政府先后批准了73个教育行动区, 覆盖英格兰境内的1 000多所学校。[5]教育行动区计划的法定运行时限为3至5年。

2. 教育行动区学校的管理权公开招标, 组建教育行动区领导机构——行动论坛

政府将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 然后由私营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志愿者组织以及当地其他机构组成一个联合体申请接管薄弱学校。申请的同时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为期3至5年的行动计划, 详细阐述其接管学校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和详细措施。英国中央政府按照法定程序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相关申请。在完成薄弱学校管理权的交接之后, 每个教育行动区会成立一个领导机构——行动论坛。行动论坛的属性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团体, 论坛成员主要由该行动区的合伙人聘请或者选举产生。通常情况下, 行动区的每一所加盟学校可以自愿选派一名代表。此外, 行动论坛成员还包括地方教育当局代表以及教育与技能部部长的1至2名代表, 后者负责监督计划的实施, 并为行动区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6]行动论坛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其主管的教育行动区的所有工作, 每年定期提交年度计划和报告并向国家审计局上交年度经费开支表, 直接向教育与技能部部长负责。教育行动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一名项目主任负责。项目主任既可以由行动论坛直接聘请, 也可以由地方教育当局人士担任抑或是从某一学校抽调, 甚至可以由工商界的资深人士出任这一职务。

3. 社区共建, 政府支持, 因地制宜, 落实计划

“教育行动区”计划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 发挥社区在薄弱学校改进中的重要作用。例如, 上面提到的薄弱学校管理权的转移。通过管理权的转移可以吸收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薄弱学校改造, 这样不仅可以为薄弱学校带来各种资源与资金支持, 而且能够为薄弱学校注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行动论坛本身也是一个由学校与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同时, 政府对各地“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给予资金、技术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方面, 英国政府对每个行动区的年度拨款除日常预算之外还加拨25万英镑, 同时要求每个行动区每年从社会筹集25万英镑。截至2001年11月, 已有1 000多个企业与行动区建立了伙伴关系, 私立部门对行动区的捐赠总额达到3 600万英镑。[7]在技术支持方面, 政府为学校配备优秀校长, 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培训方面, 政府鼓励、支持每一个行动区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小组”, 并通过实施“教学助手计划”等来提高师资水平。各个教育行动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系列成效显著的项目。例如, 布莱克本 (Blackburn) 教育行动区的“家庭行动计划”、[8]巴恩斯利 (Barnsley) 教育行动区的“学生在线评价系统”[9]和赫里福郡 (Herefordshire) 教育行动区的“教学助手计划”, [10]等等。

4. 结果评估

2002年2月, 英国学校质量司发布了对教育行动区督导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教育行动区各学段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提高, 80%的改进措施已显现成效。年度报告中有大量调查数据说明了这一点:以第一学段为例, 在读、写、算方面, 第一批教育行动区的学生达到2级水平 (Level 2) 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上升了7%、8%和11%, 而全国与此相对应的学科成绩的上升比例仅为4%、5%和7%。

三、EiC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与“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 有效地提高了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然而城市的教学质量依旧不容乐观, 尤其是位于工人、贫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公立学校的质量相当低下, “城市教育”几乎成了教育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为了改变城市教育的“薄弱”面貌, 1999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了“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行动计划”即EiC (Excellence in Cities) 计划, 其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

1. 构建学校网络, 变革学校运作方式

EiC计划指出, 学校、家长、工商业与地方教育当局之间要建立伙伴合作关系, 共同探索学校的革新之路。要建立学校网络系统, 加强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对接。

2. 建立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实施“学习辅导员计划” (Learning Mentors) 为特定学生配备学习辅导员;实行“学习支持单元计划” (Learning Support Unit) , 根据学生需要制订短期教学和支持计划, 进行个别指导;实施“城市学习中心计划” (City Learning Centre) ,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为主办学校、周边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机会, 同时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特殊课程的学习机会, 为教师、协调员或顾问提供白色书写板培训。

3. 提供多样化选择, 丰富教育方式

通过建立专门学校、示范学校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兴趣的课程, 传播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实施“天才计划” (Gifted and Talented) , 为天才儿童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E 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点可以从英国教育标准局2004年的督

导评估报告中窥探出来, 教育标准局的评估报告显示:自1999年实施EiC计划以来, 参与计划的学校取得了很大进步, 学生成绩显著提高。以2004年16岁学生的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 考试成绩为例, 参与计划的学校中有5门以上达到A+至C等级的人数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2%, 成绩差距由2001年的12.4%下降到2004年的8.9%。其中, 有9个学校甚至是其他同类学校的10倍之多。[11]

四、信托学校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教育行动区”计划与E 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国薄弱学校的面貌大为改观, 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于以上计划的成功经验, 为进一步提升英国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 2005年10月英国政府提出了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新举措:信托学校 (Trust School) 计划, 鼓励学校成为信托学校。[12]

2006年的《教育与督导法》以法律的形式对信托学校计划的具体做法做出了规定。[13]信托学校, 是指由政府提供办学经费, 并由慈善基金会或信托机构任命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学校。究其实质, 信托学校计划是在学校管理中推广一种信托机制, 鼓励学校通过自主寻求外界支持的方式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学校通过与信托机构、家长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 以便实现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 提升教育水准。信托学校计划的要点体现在三方面。

1. 申请信托学校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 自愿申请成为信托学校。申请的一般程序如下:

2. 信托学校的运作机制

申请成功后, 申请学校即成为信托学校。与其他政府拨款资助的公立学校相比, 信托学校拥有更大的管理自主权, 并且与信托机构建立信托关系从而获得外部支持。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信托机构可以是教育性慈善组织、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机构, 也可以是商业基金会、社区组织和团体等非教育组织。信托机构与相关学校的合作形式没有特殊限制, 一个信托机构可以对应一所学校, 也可以对应多所学校。至于采用何种合作形式, 完全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与信托机构协商决定。与特色学校计划和EiC计划有所不同的是, 信托机构不必为所托管的学校提供经费支援, 而是通过对学校管理层人员的任命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一般来说, 信托机构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

3. 信托学校计划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信托学校计划的有效实施, 英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信托学校计划保障机制, 包括对信托提案形成、信托机构职责、受托人资格、信托学校监管、信托关系解除和信托学校自主权的范围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说明。

五、“国家挑战”学校模式

2007年6月27日, 布朗成为继布莱尔之后的英国第52任首相。布朗上台后延续往届政府关注教育的传统, 坚持推进教育改革。在上台后的第四个月, 布朗首相在格林威治大学发布了新一届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 提出英国要建立世界级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

其实早在布朗上台之初对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就将原教育与技能部拆分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创新、大学与技能部两个独立的机构。同时, 还成立了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 布朗本人亲自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

2008年6月10日, 新任命的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大臣爱德·鲍尔斯公布了英国“国家挑战”计划, 这一计划预计3年投入4亿英镑的总经费。“国家挑战”计划是新一届布朗政府改革学校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科目成绩的重大举措。“国家挑战”计划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 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1年, 每所中学至少要有30%学生的5科 (包含英语和数学) G C S E成绩达标。这一计划对办学质量最差的薄弱中学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薄弱中学不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学校将被关闭 (又称“杀校”) 。同时, “国家挑战”计划提出了一整套全面扶持薄弱学校的措施和策略体系, 共有八方面内容。一是未来3年英国政府将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投入4亿英镑, 其中已有2亿英镑纳入预算。二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和学习支持 (尤其是英语、数学两科) 。三是为学校的年长教学带头人 (特别是数学、英语) 提供更多指导与支持。四是英国教育专家麦克·汤姆林森将带领“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团”, 为薄弱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该顾问团成员由那些已成功改造了薄弱学校的校长、“城市挑战顾问”和儿童事业负责人组成。五是每一所“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都将配备一名“国家挑战专家顾问”, 专家将同学校领导层一起合作, 共同制订行动策略。六是2011年之前, 政府将新派150名“国家教育领袖人物” (有着改造薄弱校丰富经验的超级校长) 和校长们协同合作, 一起解决学校遇到的难题。七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提供攻读新的教学硕士的机会。八是“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有获得最好教学的资格, 地方教育当局在安排“高级技能教师”时, 要优先考虑“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14]

“国家挑战计划”是布朗政府“公正、伙伴、社区”这三大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指导原则, 其运行策略涉及四方面。一是“国家挑战计划”利用英国薄弱学校改造的先进经验, 重视学校之间的伙伴协作, 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支撑, 引导优秀学校辅助薄弱学校。二是“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在薄弱学校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政府出台激励政策, 吸引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四是创建国家综合中学、“国家挑战信托学校”, 改善贫困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

2009年伊始,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英国再一次开启了教育改革的航班, 政府颁布了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薄弱学校质量的《新机遇:未来机会均等》的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薄弱学校改进策略。例如, 加强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又如,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设置关联课程;还如, 打造一流的专业教学, 等等。这些举措将在英国薄弱学校的改进之路上发挥重要作用。[15]

上一篇:初三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反思下一篇:第一届风筝文化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