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权力运行机制

2024-05-15

内部控制权力运行机制(共8篇)

篇1:内部控制权力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煤公司矿井建设处韩晓杰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事关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大局,责任重大,势在必行。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确保权力运行收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根本途径,也是这个企业是否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为有效促进我处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牢牢抓住权力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主要环节,通过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把每一项权力运行都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意义重大。

我们矿井建设处主要负责着分公司的矿建建设施工任务,我们每一个施工单位比较敏感、也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工程的预决算、材料的使用,工资的分配、人事任免等几个关键部位,结合我处的具体实际,就如何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科学民主的权力运行决策机制。

这是处级层面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保证我们矿井建设处健康长足发展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为保证全处能健康科学发展,我处建立健了“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以及 “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每年我处的施工工作量都在一亿元上下,如果稍有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全处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对于重大事项决策,我们始终坚持在项目论证、征求意见、集体讨论、投票表决、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制定严密的规则和程序,并严格执行,确保了我处每一个重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全处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保障作用。

二、建立规范透明的权力运行执行机制。

政策都是好政策,关键的是如何让权力在全处的生产经营中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认真执行好决策机制的同时,我们把处、区两级在生产经营中涉及的比较敏感的事项坚持做到公开透明。一方面我们加大了材料管理的公开透明,建立了处、区、段、班四级材料管理体系,层层报批,层层把关,确保了材料使用的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对了处、区、队、班的企务公开工作的管理力度,处级班子成员的工资每月都向全处公示,工区级层面向段、班矿工公示,小班工资分配向每一名矿工实行公示,一线矿工的工资每天一上墙,每一名矿工自己每天挣多少钱,自己每天心里明明白白,避免了每一名矿工工资月末“缩水”现象的发生。第三个方面就是加大了全处上下人事任免制度的透明公开,人事任免是最容易滋生腐败,最容易影响矿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依赖感,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我处建立了公开透明的人事任免制度,坚持做到“两推一选”,只要你是品德过关,技术过硬,群众信赖,这样的人才就会被列入被提拔重用的对象;对于提拔到管理层面的机关干部,必须有3年以上的一线从业及管理经验,否则你就没有机会被

提拔到机关管理层,与此同时,我们还详细制定了人事任免以权谋私处罚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约束着相关权力部门和权利人。

三、建立防控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我处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工会等监督机构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创新监督方法,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建立完善严格的监督制度,不断加大对材料使用、工资分配、人事任免、项目建设,工程预决算等项目的监管力度。矿纪委建立了企务公开日常考核管理办法,定期深入到工区、段队进行检查企务公开落实情况,定期组织一线矿工和所在单位领导背对背的谈话,深入了解工资分配的真实情况,避免了工区领导汇报的片面之词。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深入发挥审计科的作用,利用全科人员的专业优势,每月都深入到工区进行财务审计,从专业角度保护好每一名矿工的切身利益。

在权力运行监督方面,我们更加注重的是预防和指导,处纪委、处审计科、财务科,以服务于生产工区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个别工区财务管理、账目管理薄弱的单位,定期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指导,使全处每一个单位真正做到了“权利在监督下的阳光运行”,把我处“注重预防、改革创新、公开透明、民主监督、务求实效”的原则,真正落到了处、区、段队、班组的每一名干部的实际工作之中。

我们在紧紧抓住与企业改革发展、职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权力和部位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建立健全了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有效促进了我处的各项工作。我们把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做到了有机结合,与处里全年主要任务、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提升了我处整体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促使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以推进,要敢于碰硬,要敢于较真,务求实效,切忌走马观花、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工作的日程,使其日常化、经常化,要把此项工作成绩的优劣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把眼光放得更加的长远,不断拓宽视野,积极进行大胆、有益的尝试,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把监督和制约融入到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行使失控和滥用,为我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篇2:内部控制权力运行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九届省纪委二次全会和三门峡市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推进会精神,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积极探索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力度,提高学校工作人员廉政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按照三门峡市教育局和学校党支部的安排部署,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防范在前、预警在先为出发点,以排查廉政风险为基础,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完善制度机制为重点,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制定源头上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新机制,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为确保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二、工作内容

(一)目的:“以人为本”,通过人人主动参与,紧扣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部位和环节,根据排查出的风险点,在每一个岗位中相应建立积极的防范措施,查漏补缺、建章立制,预防和控制学校领导

—1—

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减少失误,着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针对性,保护干部,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纠正、发现问题早查处,最大限度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二)目标要求

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行,通过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初步形成对部门、权力岗位、权力运行环节全面覆盖的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工作网络,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目标要求。

(三)任务:

1.核定权力清单,规范工作流程。2.排查廉政风险,评估风险等级。3.制定防控措施,规范权力运行。4.加强公示公开,推进科技防控。5.构建长效机制,强化监督检查。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宣传教育、制定方案阶段(4月1日--4月30日)

1.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制定《三门峡市第三实验小学开展“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权力运行机制”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和“规范办学,廉洁从教”主题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好廉政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提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成立领导机构。按照上级要求,成立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

—2—

力运行机制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1.建立职权目录。对依法确定的职权进行分项梳理,编制 “权力运行外部流程图”和“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5月10日前完成)。

2.查找廉政风险。根据职能、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并登记汇总。(6月5日前完成)。

3.划分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点的不同性质、重要性、行使频率、发生概率等内容,对风险点进行等级划分,归纳整理,并于6月30日前完成,7月10日前报送局纪委备案。

4.制定防控措施。完成防控措施制定、审核、备案工作,并于9月15日前报局纪委备案。

5.建立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抓紧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分级负责,层层负责的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工作体系(10月底前完成)。

(三)迎接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办公室要对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逐步健全完善工作流程、防控措施和相关制度。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做好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迎检工作。

—3—

(四)常态化管理阶段(2013年1月开始)

学校将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项工作流程、防控措施和监控制度等长效机制健全落实,并及时修正。进一步完善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建设监察系统,实现实时动态监控。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行使人、财、物管理等权力的廉政风险进行防控。

五、领导小组

三门峡市第三实验小学

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为工作人员。

篇3:新媒体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

“新媒体”一词, 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任何事物在诞生之初都是以新面目出现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与旧的界限会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从共时的角度来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媒体的类型也在推陈出新, 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将会被逐渐加入到这个阵营之中, 新媒体的范围与边界很难得到确定。匡文波指出,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 它的内涵也会有所改变[1]。宫承波则把新媒体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广义的新媒体是以数字、通信手段为技术支持, 以卫星、网络等设备为媒介, 以电脑、手机、车载设备、楼宇电视和其他的智能广告设备等为输出终端, 向受众提供包括视频、音频、游戏、广告及其他信息的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的总称。狭义的新媒体则指以电脑、手机媒体为载体的媒体形式[2]。

综上所述, 新媒体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从时间角度来说, 新媒体是在旧媒体形式既存的基础上, 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所催生出的不同以往的信息传播系统;从具体形式来看, 新媒体是寄生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中, 信息传播形式主要是网状的, 社会大众参与程度较高的媒体形式。

2 分权和赋权——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是信息发布主体的变化, 在权力层面上, 这种变化所表征的是话语权的转移。在传统媒体情境中, 少数人掌握着发布信息的权力, 社会大众扮演的只是受众的角色。信息的形式、内容、质量取决于这少部分群体的群体意愿、价值取向和专业水平, 话语垄断、权力集中是其最鲜明的特征。相较而言, 新媒体打破了这种权力运行模式。在新媒体情境中, 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工作者, 能够自由地通过各种平台发布信息, 话语权不再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话语垄断的地位也被打破。因此, 新媒体的出现, 在权力层面上的主线便是话语权的转移与分散。

对于普通人来说, 他们话语权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赋权, 另一个是自我赋权。技术赋权在一定意义上, 解决的是“可能性”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 基于因特网平台, 各种个人媒体形态如博客、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日益兴起, 并在电脑、手机等终端上大放异彩。截止2015 年6 月, 我国网民总体规模为6.68 亿, 手机网民的整体规模为5.94 亿, 其中微博、博客/ 个人空间、论坛/BBS的用户规模合计达到7.98 亿[3]。这些数字反应了新媒体已成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社交方式, 技术赋权的结果为他们掌握话语权提供了可能, 也使得信息的传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和规模迅速地延伸发展, 技术嵌入日常生活情境, 信息发布进入到了全民参与的时代。

自我赋权则更多地涉及“必要性”的问题。一方面, 新媒体是人们展现自我、彰显个性、抒发观点的平台, 反映的是人们“求关注”的心态。新媒体的出现,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封闭型的“朋友圈”还是开放式的社交圈, 新媒体将人们的互动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个体意愿取代了群体决策, “自我”是新媒体的核心。另一方面, 新媒体为个体提供了“弱者的武器”, 他们主动地利用网络的力量与强权斗争, 以期得到公平正义。如今, 很多新媒体形式成为了弱者发出声音、寻求帮助的平台, 它反映的是公众的社会参与愿望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强, 私权力在这里可以与公权力平等地抗争, 而这种权力正是来源于社会大众自我赋权的过程。

3 微权与威权——个体话语到公众参与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 带来的是话语权的转变。无论是科技赋权还是自我赋权, 社会成员逐渐拥有自己的力量, 他们能在各个平台自由地发声, 表达思想、相互交流, 彰显自我个性。这种权力是微小的、薄弱的, 分散且个体化。然而, 当个体话语上升到公众参与, 群体话语裹挟着无数微小的声音, 新媒体就能展示出其巨大的力量, “微权”在这里也成为了“威权”。即使这种威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从众的、非理性的, 每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 然而就是这样, 新媒体孕育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中的话语起初只是个体的意见, 甚至是一些情绪性的表达, 而这些意见纳入到新媒体的体系中, 就会变为社会性的讨论。“当意见讨论的边界不断扩展后, 个人意见已经转变为大众意见, 并形成社会知觉。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里, 众多意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 各种意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从而形成一个‘网络舆论场’。”[4]新媒体正是通过公众参与, 将个体话语化为合力, 持续地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4 威权与危权——新媒体失范

从微权按到威权, 新媒体所蕴含的影响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然而, 正如很多新事物一样, 新媒体在权力运行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一些失范现象。如不加以管控, 这种威权很容易成为危权, 会对社会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 新媒体的权力结构不是线性、单向度的, 而是寄生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中, 信息在其中能够快速地传播, 而传播的方向与规模都是不可控的;新媒体所催生的公民记者的出现, 话语权由精英转移到普通人, 信息的质量和内容取决于发布者自身的素质, 这些因素导致一些不理性的现象如网络暴力、谣言等得以发酵, 新媒体的言论乱象是它很难承担构建中国社会公众舆论重任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 新媒体虽然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 它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实现的, 但是, 它也无法脱离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哈贝马斯曾指出, 在现代社会中, 独立的社会系统会不断干预并破坏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 从而将生活世界殖民化[5]。因此, 根植于生活世界的新媒体, 也很难避免被“殖民化”, 在外来权力的影响下, 网络推手、信息操控、一味迎合大众品味等行为相继出现, 在新媒体上的信息很容易变得低俗、无价值, 信息发布也成为了信息制造。

最后, 新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机制的产物, 作为一种“专家系统”, 逐渐向精英化的趋势发展。吉登斯认为, 专家系统是由科学技术与专业队伍组成的体系, 我们置身于这个体系之中, 对它们司空见惯, 但这种体系却时时刻刻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6]。每一个新媒体平台都有一部分参与者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参与者以他们的知名度、专业能力、策划公关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 这个群体区别于普通的参与者, 他们通过温柔的训诫, 并借此使屈从权力正常化, 迫使其他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信息。一些“大V”动辄拥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 从某种程度上说, 他们本身就是大报, 他们的信息甚至要比个别的传统媒体形式拥有更多的倾听者。新媒体中精英群体和意见贵族的崛起, 把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又拉回到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组建了自己的等级体系, 普通公众微弱的声音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得以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这种趋势正在愈演愈烈。

伴随着新事物出现的必然是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说, 新媒体的失范与新媒体本身的飞速发展不无关系。当新媒体向社会大众赋予权力时, 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权力, 如何避免微权成为危权, 这将有赖于社会个体的自我规制以及外部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5 趋势

主流媒体的作用在于塑造社会性格, 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引导社会价值、建构公众舆论, 从而促进社会整合。然而, 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主流媒体实际上无法担当这个责任。赵鼎新在比较中西方主流媒体时提出, “在西方, 网络媒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很有限, 这是因为它们的主流媒体能够构建公众舆论;然而在中国这种情况恰恰相反, 在主流媒体的报道无法承担构建公众舆论的情况下, 互联网言论的作用就更能凸显。”[7]在这种趋势下, 媒介话语权的补偿性转移就变得理所当然。新媒体的崛起, 尤其是新媒体中公民新闻的出现, 正是新媒体取代部分主流媒体功能的结果。新媒体给了社会大众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 在培养中国公民的社会参与意愿, 改进和增强党和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整合好新媒体的功能, 妥善治理新媒体失范现象, 积极引导社会参与, 发挥新媒体作用, 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摘要:随着基于数字技术的因特网的高速发展, 传统媒体面临一场巨大革命。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 它们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所关注的是新媒体出现和发展过程中的权力建构模式, 在新媒体赋权的情境下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 以及所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权力,公众参与,失范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 2008 (6) :66-69.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2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4.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7-8.

[4]杨吉, 张解放.在线革命:网络空间的权力表达与正以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44-45.

[5]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第二卷) [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140.

[6]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24.

篇4:权力公开运行重在机制构建与完善

位于北欧的芬兰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公务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在今天的芬兰极为罕见,其主要原因是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深入人心的廉洁文化的影响。在芬兰,透明和公开是政府的一个主要原则。公共部门的一切都要公开,以自觉接受市民和媒体的监督。政府档案馆以及公共部门的所有档案材料不仅对专家和研究人员开放,同时也对新闻界和公众开放。公民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了解政府部门的有关情况,从而有效地防止政府部门产生腐败现象。社会的透明程度也很高,任何人都不能开匿名账户,税收当局有权了解全国所有账户的情况。每个公民和团体的收入及财产(资产)每年都要在纳税表上公布,任何人都可以到税务局查询某人或某团体的收入及财产情况。据统计,1985年至1992年间,芬兰只有25起贿赂案。2012年,芬兰在全球知名的反腐败机构“透明国际”公布的世界各国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与丹麦、新西兰并列为“全球最廉洁的国家”。

一、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透明政府”

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上还需不断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也存在薄弱环节。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对党政“一把手”决策权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掌握它的人能够将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置于群众的整体利益、当地长远发展的利益之上。对此,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等制度,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信访、政风行风热线、投诉中心等载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民意调查制度。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透明政府”,让老百姓知晓政府运作的状况,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原因、处理进程和结果,及政府的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便于群众评价和监督,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落实行政问责制。要加强各种要素交易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增强各项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完善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制度和监管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民主程序,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咨询制度。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重要条件。在政务中有的内容公开范围有限、专业色彩较强,一般群眾不大容易接触到、看得懂,如发展规划、决策程序、内部管理情况等,这可能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评价和信任。所以,领导干部要提高公信力,就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精神,按照有关规定,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使这部分内容公开透明,方便人民群众了解和评价,以取得人们的支持和信任。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媒体监督的兴起,是政治现代化的一大标志,也是善政和善治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应正确对待舆论监督,不断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逐步养成在媒体监督下工作的习惯。领导干部也只有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勇于创造有利于监督的社会环境,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监督机制,使每一项决策、制度和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反映民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把接受媒体监督作为重要的政治修养、执政素质和文明素养来培育。舆论监督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时代要求,领导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是对党、对人民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大量事实充分说明,滥用职权、腐败堕落直至违犯党纪国法,都与权力失去监督有直接关系。权力一旦失控,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会使领导干部掉进违法犯罪的深渊。因此,能不能真心诚意地接受舆论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是否出于公心、从善如流的检验。事实上,接受舆论监督,并真诚地加以改进,不仅不会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还会提升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工作,有利于人民。领导干部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媒体的不同意见。不管是褒是贬,甚至是尖锐的批评意见,都要正确对待,在各种不同意见中辨别是非、保持清醒,自觉养成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三、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并强化监督

领导干部要自觉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问责等制度,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对自身执行纪律情况的监督。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合力。同时,各级党委要坚持严格执行党纪,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员干部予以严肃的惩处,促使违纪者改正错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警示党员干部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强烈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要正确处理维护纪律和发展党内民主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党内监督,用严格的政治纪律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要保护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利,同时要坚决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努力营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显著增强,这对政府机关和各级干部推进信息公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渠道更多,这也为增强政务公开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政府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应直面现实、积极应对,通过强化权力的公开运行,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作者: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篇5:建构完善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

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

政治权力运行机制是关于国家公共权力运作和行使的一套具体程序和基本制度安排。政治权力运行机制是否完善,是否科学和规范,直接关系到政治权力行使的实际效果。十六大报告高度关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以适应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

权力结构合理化

权力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藉以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各种强制力量的分工及其相互关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应该能够保证政治权力正常地发挥作用,既能使被领导者对权力有积极的回应,又能对权力起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既能保证各部门相互协调地发挥功能,又能保证各部门相互制约和监督;既能保证权力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又能保证不断地给权力系统补充新的能量。合理的权力结构要求对各权力主体进行合理的分解和组合,使之处于相互平衡的和谐状态,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合理的权力结构要求科学界定各权力主体的职能和作用范围,清晰权力边界,既彼此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减少权力的摩擦成本,控制越权行为。

为使权力结构趋向合理、配置科学,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合理划分党与国家机关的权限和政府内各部门的权力范围,细化党委与人大、政府、司法等机构的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政府内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尤其是对交叉领域的权力要明确划分与界定,以改变党委对国家机关职能工作直接指挥的状态,避免权力的重复行使和“权力真空";二是明确党政领导人的职能权限,依据有关规定,将党政领导者的职权和行政行为细化为“可作为"行为和“不可作为"行为;三是通过立法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既要改革中央政府“全能化"的状态,又要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运行程序规范化

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应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制定出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明确的工作规则。设置规范、严密的权力运行程序,才能确保公民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保障权力运行的公正、公开、透明,保障权力运行的理性化、合规则和高效能。权力运行程序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凡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均应规定严密的运行程序;政府机构应围绕运行程序,根据各自的职能与业务性质,制定相关的工作规则。工作规则要细化到机构的每个基层单元,使进入权力运行过程的每一位行政人员均能按照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规则,顺利地进入工作角色和工作状态;运行程序一经规定,任何人、任何部门都要无条件遵循。

规范、严密的运行程序是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标志。为建立规范、严密的权力运行程序,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行政程序立法工作。在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作出程序方面的规定,明确规定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严格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使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在时间上相衔接、在功能上相协同。

权力制约效能化

权力制约就是对权力运行的协调、监督、控制活动,它关系到权力运行的效率和国家职能的实现。从静态方面来说,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另一部分是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或者说非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主要是政党、公民团体和各种利益集团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及社会舆论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就动态方面而言,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权力授受过程的制约、权力运行状况的制约和权力行使后果的制约。

篇6: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河北省从规范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入手,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不断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途径。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必然导致腐败。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就必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控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行政权力是十分重要的公共权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对行政权力运行监控不力是造成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途径。从2005年开始,河北省通过采取编制职权目录和流程图、动态公开权力运行过程等措施,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问题的发生。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以后,河北省被中央纪委确定为“三个更加注重”的试点省份。在认真分析反腐倡廉工作现状和重新审视以往有关举措的基础上,河北省提出,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向前延伸、向后拓展,积极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

控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抓好行政权力行使前的廉政风险评估、行使中的公开透明、行使后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打造覆盖行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控链条,确保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和行政效能的不断提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抓好关键环节。权力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有着内在的规律。因此,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善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把握行政权力运行的规律,妥善处理行政权力运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行政权力行使依法规范。在实践中,河北省主要是抓住抓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一是开展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管理,注重事前防范。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权力纳入廉政风险查找范围,力求找准找全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并依据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部门和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由各级纪检机关采取保廉承诺、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监督。二是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注重事中监控。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的动态公开,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网上公开、网上监督。在各市、县推行政府常务会议旁听制,在各级政府部门推行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权力行使“会审会”、“处(科)务会议纪要”制,最大限度地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三是强化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评议考核,注重事后问效。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等工作,重点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情况、行政权力运

行效率及质量进行评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等挂钩,形成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激励约束机制。

篇7:事业单位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

导语: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首先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

为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17〕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根据财政厅《昆明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16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昆财会〔2017〕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我校于2016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我校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动员。拓东一小应当于2016年8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本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拓东一小应当于2016年9月底前,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拓东一小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6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应当在我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作为2016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财政局报告。

(四)总结经验。我校应当于2016年11月20日前,向县财政局(会计股)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单位及系统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典型案例等。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拓东一小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要充分认识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真实完整地填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

(二)加强宣传督查。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汇总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果。要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基础性评价工作按期完成。

(三)加强协调联动。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清理优化行政职权,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现行政职权全省基本统一、同级基本一致,推动行政权力阳光公正廉洁运行。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职责权限,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相应责任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强化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协调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二)实施主体。各级行政职权主要实施机关是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工作的责任主体。省政府批复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部门和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权的垂直管理部门等,也应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

二、主要任务(三)清理优化行政职权。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和政府法制部门负责本级行政权力主体确认工作。在已有的八类行政职权分类中增加行政奖励和行政检查职权类别,省、市、县三级部门按照规定自行对行政职权再次全面清理、汇总,逐项列明设定依据,在此基础上,省政务服务管理办会同省委编办、省法制办等部门按照统一的审查标准,依法逐条逐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形成全省基本统一的权力清单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大厅、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在审查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基层、专家学者、法律顾问团和社会公众意见。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职权,应及时取消;对可下放给下级政府和部门的,应及时下放并做好承接工作;对虽有法定依据但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定依据相互冲突矛盾的,调整对象消失、多年不发生管理行为的,应及时提出取消或调整建议。行政职权取消下放后,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禁将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变相列入其他行政职权类别,未纳入权力清单的行政职权不得行使。

(四)优化完善权力运行流程。省直各部门要按照透明、高效、便民原则,根据省政府公布的权力清单,制定和优化本级行政职权运行基本流程图,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每个环节的承办机构、办理要求、办理时限等,科学合理设置廉政风险防控点及监察点,提高行政职权运行规范化水平。省直各部门要负责指导和督促下级对口部门优化完善行政职权运行基本流程图,并参照省本级流程图进行统一规范。

(五)健全权力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权力清单公布后,省直各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情况、机构和职能调整情况等,动态调整权力清单,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切实维护权力清单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完善《四川省行政职权目录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行)》,行政职权的取消、调整或增加,由省直部门按程序送省政务服务管理办,省政务服务管理办会同相关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批。调整后的行政职权要按照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权力运行同步公开。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要将本部门除保密事项外所有经过确认保留的行政职权纳入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并按照要求同步公布每项行政职权的名称、编码、依据、行使主体、流程图、监督方式及办理进度等,加大行政职权运行公开透明力度。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大厅,实现信息查询、行政职权运行信息公开、申请服务等功能,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应能通过电子政务大厅全程网上办理,实现电子政务大厅与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同步联网运行。

(七)强化权力监督和问责。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基础平台和监察平台建设,部门业务系统应与行政权力运行基础平台对接整合,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政府和各部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平台系统。健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和分层分级监督机制,拓展完善统计分析、投诉处理等功能,实现对权力行使的全程监控、预警纠错和效能评估,建立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情况报告和行政效能通报制度,定期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情况,对不按权力清单履行职权的单位和人员,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八)加快建立责任清单制度。要把建立责任清单作为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在清理优化行政职权的同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逐一厘清与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明确责任主体,健全问责机制,与权力清单一并推进。省直各部门在权力清单基础上结合职能职责“三定”方案,在2015年9月底前提出本部门责任清单,省委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省委、省政府审定,年底前向社会公布。

三、组织实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好牵头责任,指导本级部门制定完善行政职权运行基本流程图,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督促各部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加强对下级政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重要事项及时向党委报告。省直各部门要积极向国家部委汇报工作,争取支持,主动接受指导,同时要加大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力度,确保我省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工作顺利实施。

(十)坚持问题导向。要把有利于群众办事作为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抓好清权、减权、制权、行权、晒权等主要环节,把与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行政职权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公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十一)坚持实事求是。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要立足于法治建设实际,渐进有序、积极稳慎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既要按照权力清单行使职权,防止乱作为,也要积极主动履行职责,避免不作为。对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稳定的事务,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切实履行职责。

篇8:构建大学学术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

尽管“去行政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理论研究也日渐深入, 但在实践层面上收效甚微。强化学术权力自然是一种正确的抉择。但是, 任何权力的运行必须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是权力运行的有效载体; 二是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学术权力之所以被弱化, 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根本原因是在大学权力运行框架内, 没有赋予学术权力有效的载体, 更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行机制。尽管校院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十分健全, 但是这些学术组织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 没有独立的运行机制, 而是在行政体系下运转, 最终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 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行政权力侵占学术权力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权力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不受监督的权力, 不论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 都不会成为好的权力。从实际情况来看, 学术权力的运行不仅缺乏有效的载体, 而且对学术权力的监督更是一片空白。

综上所述, 强化大学学术权力的当务之急, 是要尽快构建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将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情况是学术权力缺乏安身之所, 最终成为一副招牌而难以落实, 行政权力我行我素, 继续膨胀; 另外一种情况是, 过分注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分割, 在短时间内过快地加大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比重, 从而导致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如果在运行机和监督机制并不完备的情况下, 过分强化学术权力, 则有可能会导致学术权力的滥用, 进一步催生学术失范、强化学术霸权、加剧学术腐败, 危害学术权力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发展到一定程度, 则会扰乱大学权力的整个运行体系。

当前很多大学在强化学术权力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其基本思路就是削弱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侵蚀和占有, 具体举措就是让大学行政权力的典型代表———大学校长退出学校学术委员会。但这种做法, 不仅隐含着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混乱, 而且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校长并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权力, 校长的退出并不意味着行政权力的退出。在现有条件下, 学术委员会依然是行政权力的天下, 或者说, 学术权力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校长的退出, 也并没有解决对学术权力的监督问题。不能这样假设: 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只产生于那些官员型的学者身上。事实上, 不受约束的学术权力具有相当大的魔力, 同样会使掌握这种权力的人不断铤而走险。从更深意义上来讲, 校长既是行政权力的代表, 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术权力的代表, 更是协调两种权力矛盾和冲突的核心人物。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意味着对两种权力的协调环节的断裂, 因此是一个危险之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这种探索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 一是教育独立: 一是教授治校。教育独立处理的是大学和政府、党派的关系, 属于大学宏观管理体制范畴; 教授治校处理的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 属于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

教育独立的倡导者为蔡元培先生, 其主旨有三: 一是政治上的独立; 二是教育经费上的独立; 三是宗教教上上的的独独立立。。这这三三种种独独立立力力求求厘厘定定大大学学与与社社会会及及各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但是力求以“教育独立”来厘定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则近乎天方夜谭。任何大学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组织而存在, 也必定为一定的社会所服务。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而不是越来越疏远, 不仅带来社会发展方式、社会发展历史的巨大变化, 而且也使大学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大学的职能由单一的保存与传授知识, 发展为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 再增添社会服务的职能, 大学由独处社会一隅的“象牙之塔”逐渐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因此,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成为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对现代大学而言, 教育独立或大学独立, 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伪命题。大学的独立品格, 并非表现为大学与社会的隔绝, 而是表现为大学内的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 表现为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独立品格。

对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而言,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 两者相互制衡, 此消彼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不同的组织形式, 决定于不同的办学理念, 导致不同的办学模式, 例如, 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奉行的是教授治校模式, 替代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则主张教授治学、校长治校。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 依照教授治校的原则, 建立了一套新的校内管理体制。一是设立评议会, 作为全校最高的立法和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为校长和各科学长, 同时每5名教授选举产生1名评议员。一年改选一次。校长为评议会议长, 其职责是: 负责制定和修改学校的各项章程法令、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的学衔和学生的成绩、提出经费的预决算等。校长负责执行评议会的决定。二是设立各科 ( 系) 教授会。先是设立各科教授会, 会员从教授和讲师中产生, 主任由会员公举, 任期两年。成立系后, 改称各系教授会, 系主任由会员选举产生。教授会的主要职责是规划本系教学工作。三是设立行政会议, 作为全校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执行机构, 掌握全校行政大权, 负责实施评议会决定的行政方面的事物。下设11个专门委员会, 分管相应行政事物。除此之外, 还设立教学会议和教务处, 统一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 设立总务处, 主管全校的人事和事务工作等等。

清华大学教授治校的运行机制是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三会体制”。《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对这一机制规定甚详。教授会由学校全体教授和副教授组成, 职权范围主要有: 审议改进教学及研究事业以及学风的方案; 学生成绩的审核和学位的授予; 建议有关评议会的事项及由校长或评议会交议的事项; 互选评议员等。评议会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以及教授会互选的评议员若干人组成, 互选的评议员人数要比当然的成员人数多一人。各学院院长的产生首先要经过教授会从教授中推荐, 教务长也要在教授中聘任, 因此, 评议会可以看作教授会的常务机构, 主要职责是: 议决大学重要的章制, 审议预决算, 议决基建及其他重要设备采购; 议决学院、学系的设立与废止; 议决选派留学生计划和经费分配; 议决校长和教授会交议的事项。校务会由校长、教务长和各学院院长组成, 其主要职能是议决一切通常校务行政事宜, 协调各学院、学系之间的问题等。

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都由校长召集和主持。虽然教授会也可以自行建议集会, 但大多是在特殊情况下而采取的举措。作为教授会常务机构, 评议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立法和审议机构, 主要的法案、章制都由评议会动议和制订。校务会则是一种行政审议机构。清华大学教授治校的模式, 在西南联大时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西南联大数年的辉煌。

20世纪30年代初, 蒋梦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 提出了“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 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最为主要的变革是取消了原来的评议会, 改设校务会议, 决定学校的方针大计, 其职权为: 决定学校预算; 决定学院、学系的设立和废止; 决定大学内部各项规程; 校务改进事项; 校长交议事项。此外设立行政会议和教务会议, 计划全校的行政事务及教务事宜。这种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的行政权力, 对于加强大学的领导、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推进大学改革和整顿起到了重大作用。

由此可见, 教育独立带有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梦幻, 并没有深刻把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显得幼稚和不切实际。但作为校内管理体制的一种模式, 教授治校虽然不失偏颇, 但是学术至上的理念更加接近大学的本质, 因此对于纠正当前大学管理中行政权力过分膨胀这一弊端, 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蔡元培和蒋梦麟办学理念上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博弈。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 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要彻底改变以行政权力为主导, 学术权力式微的局面, 充分体现教授的治学权, 实现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有机融合, 就必须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切割, 实现大学学术权力的复位和回归。行政权力主要协调和处理学校的行政工作, 学术方面的事务则交由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处理, 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第一, 制订大学章程, 进行学术权力运行与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大学章程的制订要避免照搬照抄, 空话连篇, 要破解难题, 推进改革, 便于操作。在总体原则和操作层面上, 明确学术权力的地位和权威, 建立发挥其职能的保障机制, 形成制约学术权力的监督机制。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和约束学术权力, 既是一种教育理论的创新, 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工程。

第二, 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 构建学术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进行有效切割, 关键是构建学术权力有效的运行载体。在学校层面, 强化校学术委员会的地位, 使之成为学术权力的最高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依照学术规律来管理学术研究, 可以就学术问题单独召集会议, 独立做出有关决议, 委员会形成的决议应该成为相关行政决策的依据; 学术委员会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术行为, 尊重学术自由,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校长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运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既能够促进两种权力的融合, 也能够对两种权力实施有效的制衡, 在一定程度上校长也是学术权力决策的执行者, 因此校长不仅不能退出学术委员会, 而且要担任学术委员会的主持者, 并在学术委员会运行和监督机制的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校长不必退出学术委员会, 但是应当减少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学术委员会中的比重, 增加纯教授身份学术委员的数额。成立独立设置的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协调、执行机构, 保证委员会各项决策的顺利执行。

第三, 强化学院学术权力, 推进大学管理中心下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行政权力的中心在大学的上端, 学术权力的中心在大学的下端, 越往上, 行政权力越大; 越往下, 学术权力越大。长期以来, 由于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 学院一级没有人权、财权、物权, 缺乏自主权, 学院工作围绕学校行政权力运转,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被动应付, 效率低下; 本来应该得到彰显的学术权力受到挤压, 教授群体在学院发展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释放二级单位的学术权力, 强调管理中心下移, 只能造成学校和学院两级对行政权力的分割。由于学校一级并不情愿放权, 这种分割势必举步维艰。要改变这一局面, 必须推进学术权力的在基层单位最大限度的释放, 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具体来讲, 就是要在学院设立教授会, 发挥教授群体在治学方面的作用, 在学院层面上把学术权力做大做强, 让学院的学术权力和学校的行政权力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态势, 以此实现管理中心的下移。教授会应该成为学院学术权力的最高决策机构, 在学院管理层面上, 应该以学术权力为主导, 管理权力应该服从于学术权力。只有把强化学院的学术权力和推进管理中心的下移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院系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才能够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第四, 完善两级教代会制度, 构建学术权力的监督机制。当前,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大学内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 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与此同时, 学院一级也大都设立了二级教代会制度, 作为二级单位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但是不论是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 还是学院的二级教代会, 都带有强烈的行政权力的色彩, 所谓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大多是针对学校和院系的行政权力而言的, 学术权力在两级教代会中依旧处于缺失状态。从两级教代会代表的结构来看, 绝大多数是学校、院系的各级领导, 只有极少量的教职工代表。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召开中层干部大会, 并无太大差别。因此, 首先要改变代表的结构, 加大纯教授身份代表的比例, 降低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比例。其次成立隶属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学术督查委员会,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学术规范的意见, 出台落实学术规范、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规定, 制订违反学术规范及道德的惩戒措施, 促进学术规范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充分利用监察、审计机构的监督功能, 形成协同督查的宏观管理机制。

摘要:强化学术权力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涵。强化学术权力的关键是要尽快构建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否则学术权力根本不能落实, 而且学术权力也会带来学术腐败。只有在构建大学学术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上实施制度创新,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毕宪顺, 刘庆东.高校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8) .

[2]徐灿.对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探究[J].吉林教育, 2010, (1) .

[3]张君辉.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论析[J].教育研究, 2007, (1) .

[4]毕宪顺.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及机智创新[J].教育研究, 2004, (9) .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下一篇:2023年高考作文最新预测命题训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