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2024-05-16

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共14篇)

篇1: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卢龙县教育局关于2011年优质课评比的通知

各总校、高中校:

按照工作计划,本学期教育局将举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九个学科的优质课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各单位根据2007年104号文件所分配的名额,将参赛教师名单(当面与教师核对姓名)于10月15日前报至教研室中学组邮箱(jyszhongxue@163.com),过期不报,视为弃权。

2、本次优质课评比分初赛、复赛两步进行。①初赛:笔试,满分100分。试卷结构为课改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占30%,教学方法及运用占40%,中考(高考)试题占30%。入选率50%;②复赛:现场听课(禁止上旧课),获奖名额依授课质量确定。

3、初赛集中到县城内进行,复赛集中到总校(高中在各学校)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复赛听课与教学评估中的课堂观察、课后学科教研组研讨同步进行。

卢龙县教育局

2011年10月8日

篇2: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各中学: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5月“关于召开2012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的通知”精神,为使我市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提高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技艺,也为2012年我省及全国会议遴选选手,拟于2012年2月举办沧州市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说课观摩评比活动,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二、说课内容:

拟参加说课的教师自行确定。

三、说课要求:

1.届时参加说课时,每人限时15分钟以内。

2.各参加说课的教师需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概括、总结,把自己的教学实际予以展示,确保所涉及对教材的处理没有抄袭现象。

四、参加人员:

各学校现任高中化学教师均可自愿参加,如参加人员多时学校应自行进行选拔,以确保每校控制在3-5人以内。

五、报名时间:

各学校集中将参加说课的教师名单于2012年1月10日以前报沧州市教科所高中化学组。联系人:王炳芬,联系电话:***;说课稿及ppt于2012年2月5日以前发至:wbf8983668@126.com。

沧州市教育局教科所

篇3: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一、分层解读, 有效铺垫

阅读教学是写作的积累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文本来积累写作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信息, 如话题观点、写作结构与技巧、文本分段、核心语言等。[2]在本次比赛中, 选手们对Using Language课型的解读和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从“结构、语言、情感”等三方面来体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巧妙设计和有机融合。

1. 略读文本, 勾勒框架

【课例回放1】教师请学生略读全文, 关注标题、图片和主题句, 并用一句话归纳全文的概要;然后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作者在三天内主要游览的地方及相关的评价 (形容词) 。

T: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itle, pictures and the topic sentences.Then make a list of the places, adding the comments.

T:Can you think of other adjectives to make comments?

S:Wonderful, attractive, imaginative, well-known, fantastic...

然后用“If I have a one-day trip, I will make a trip to...because...”句子结构进行自由发挥。

【课例回放2】教师让学生快读全文, 以问答的形式提炼三天行程的主要经历, 并在提问内容导出的同时关注下列句型:

Her first delight was going to...

There followed...

The second day the girl visited...

【观摩感悟】教师在简洁导入后请学生快速阅读, 并关注标题、图片、主题句, 勾勒出了全文的框架结构。这些教学设计并非简单地只为培养学生略读、寻读的阅读技能, 而是同时为读写结合课型的总体设计和最后的输出做了两方面的准备和铺垫, 即篇章结构和重点语言。可见, 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步步深入但环环相扣, 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后者是前者的提升。

2. 细读文本, 提炼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以美丽的图片引领课堂, 通过巧设问题疏导了信息, 提炼了好词和好句, 而且教师在课堂中特别关注了难句的分解和整合:即先用问题呈现简单句式, 然后请学生结合语法结构输出长句难句。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排除了阅读中的难句障碍,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运用长句难句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语言知识的搭建, 才能帮助学生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现语言运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情感体验正处于高峰阶段的机会, 适时组织仿写或创作活动。这样就能达到以阅读促进写作, 以写作提升阅读的目的。[3]

【课例回放3】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设问”这一教学策略十分重要, 可以帮助提炼词汇, 理解内容, 打开学生的思维。本课例中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 引出并解读重要的词汇, 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关注这些词汇, 期待在输出中能运用这些词汇。

Q:How long did it exist? (have remained standing...)

Q:What style does it keep alive? (...remain...combined...)

Q:Where did Pingyu take a picture? (...have...taken...)

【课例回放4】文本中承载信息的语言除了词汇, 还有句子, 尤其是携带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的好句和难句。教师通过信息梳理巧妙地引出了简单句, 然后请学生优化成复合句。这样的教学策略远比说教复合句的语法功能更能深入人心, 学生在信息流中自然内化了好句长句的功能和意义。

(1) There followed St.Paul’s Cathedral.

(2) It was built after the terrible fire of London in1666.

(1) (2) 结合:There followed St.Paul’s Cathe-dral .

(3) It is an imaginary line.

(4) The imaginary line divides the eastern andwestern halves of the world.

(3) (4) 结合:It is an imaginary line the

【课例回放5】教师设计了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关于旅游胜地“The Tower of London”的很多相关信息。首先根据每个关键词的提示填写局部的信息, 然后请学生尽可能用好句 (结合语法结构) 来整合全部的信息。其实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句子的能力, 学生的篇章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这一过程很好地完成了信息输入与语言输出的阶段性实践。

根据表格信息输出的语言:The Tower of London, a royal palace and prison combined, built by the Norman invaders of AD 1066, was guarded by special royal soldiers who still wore the four-hun-dred-year-old uniform.

【观摩感悟】教师在解读本文好词好句的时候主要关注了文本意义与本单元已学的语法“过去分词作定语或宾语补足语”的整合。这些词与句又恰好是承载文本信息的难点和重点, 也是文本承载意义的好词和好句。教师的精心设计体现了语言和意义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有目的的语言梳理为后来的有效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3. 品读文本, 体会情感

【课例回放6】本文是一篇游记, 游记体裁决定了文本内容是旅游经历和游历感受的结合。教师在解读这一文本的时候特别关注了下面四处景点以及体现游历感受的四个形容词和它们所在的句子,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To her great surprise, Zhang Pingyu found the Queen’s jewels guarded by special royal soldiers. (To one’s great surprise, ...)

◆What interested her most was the longitude line. (What interests sb most is...)

◆It seemed strange that the man who had developed communism should have died in London. (It seems strange that sb should have done...)

◆She was thrilled by so many wonderful treasur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be thrilled by...displayed...)

【观摩感悟】品读文本, 读出思想和情感是文本研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阅读教学的深度解读。这些形容词或拓展形容词以及它们所在的句型为输出环节情感的表达奠定了语言基础, 是学生书面表达的依托。这样的解读梳理了信息, 品位了情感, 而且为终结目标写作又增加了筹码:表达需要句型, 体裁需要情感。

二、多元设计, 优化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必须有“intake”的积累环节, 即在读中与读后阶段的拓展活动之间应设计以语言知识学习和运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从而为后续说写活动作好铺垫。[2]本次教学评比中教师在读与写之间都创设了任务, 主要是“围绕主题”“运用语言”进行段落或篇章的口头输出, 起到了搭桥过河的作用。

【课例回放7】Pair Work:You are supposed to speak for London as a member of British Olympic Committee (申奥委员会) , work with your partner andmake a speech.

【课例回放8】给出开头, 并出示部分重点词汇和句型, 如:first delight, remained standing, find sth done, to your great surprise, What interests you most is..., It seems strange that sb should have done..., be thrilled by...displayed...,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有选择地进行部分输出。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 学生不仅要准确地阅读材料内容, 还要学习材料中蕴涵的语言知识, 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4]可见, 读后活动的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必然, 通过有理有序的读后活动学生才能在吸收文本信息的同时真正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本次比赛中,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 在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结构、语言、情感”三位一体式的游记写作任务。

【课例回放9】续写文本, 创新写作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The next day Pingyu was leaving London for Windsor Castle.“Perhaps I will see the Queen?”She wondered as she fell asleep.有教师机智地解读并合理地运用这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 把作者提到但未成行的景点作为写作的素材, 在主题吻合的情况下又合理地运用了语言和结构, 使读与写又一次和谐传承。下表是教师提供的有关Windsor Castle的信息。

【课例回放10】联系本土, 有效写作

教师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提炼了语言、结构和情感, 并把话题迁移到身边的景点:湖州的莲花庄、飞英塔和新建的项王公园三个有文化的景点。下表是学生在写作中将涉及的“结构、语言、情感”的内容。

让学生阅读异国的风景, 书写身边的美景, 由远及近, 由抽象到具体, 使学生的表达更有意义, 更富真情实感。当然由于学生对于这三处景点的历史和文化也并不是十分了解, 教师通过预习学案和课堂呈现为学生的写作作好了内容的铺垫, 并同时提供有用词、句的表达以及结构的提示。课堂中, 学生的产出更真切、更适切。设计真实的交际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在感知新语言知识后, 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进一步熟悉它, 记住它, 然后创造性地使用它。[5]

三、结语

先读后写, 读是写的铺垫, 写是读的提升。文本的解读对于这样的读写结合课型十分重要, 因为深入的解读使阅读教学更加立体, 更加多元, 为读后的“写”做好充实有效的准备。同时教师应在课堂实施的关键点上耐心地等待, 有效地引领, 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课堂的生成。如果学生的阅读输入没有充足的时间, 就不可能进行及时到位的有效输出。正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Using Language板块永远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 除了本案例中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之外, 是否还可有机结合“读和说”或“读和听”?此类典型课型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究。

参考文献

[1]朱惠芳.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互动模式的探析及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8) :42-46.

[2]戴军熔, 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14.

[3]庄志琳, 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26.

[4]赖朝晖.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4) :27-32.

篇4:优质课评比活动应增加“研”味

一、 传统优质课活动的缺失

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一线教师对评优课活动不满的原因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组织不够严密,致使活动在助推教师群体专业素质提升上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概括地讲,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三种缺失。

1.基层选拔缺失

强调基层选拔是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实现共同提升。然而在现实的活动中,参赛选手的确定往往不是通过“赛马”的方式来“竞”出,而是用“相马”的方式来“相”出的:即由基层领导指定一位教师参赛,从而使全员参与选拔的目的落了空。究其原因,除个别基层领导对活动意义认识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组织上有许多不够科学、不够严密的环节。如活动方案不能尽早地公布于众,而是事到临头才告知基层。而选拔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这就使基层选拔只能走走过场,然后由领导拍板确定。此外,在活动方案中,对基层选拔活动的程序没有明确的说明,也没有严格的检查措施,只有名额的分配,这也是基层单位对选拔推荐环节简单操作的重要原因。

2.研讨交流缺失

虽然优质课评比活动具有鲜明的甄别、淘汰性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教研活动方式,理应遵循“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个人反思”等有效教研的基本规律。但现实活动中,组织者往往采用“车轮战术”:参赛选手轮流上阵,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使得观摩者一听再听,昏昏欲睡;评委们打分再打分,麻木应对;执教者只管讲课不能谈思路,讲时全力以赴,讲后只剩下忐忑的等待。整个评比现场讲、听、评(分),无任何交集,研讨交流根本谈不上,从而导致所有参与者、尤其是作为一线教师代表的观摩者有想法、有感触,却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学习提升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总结推广缺失

实事求是地讲,每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总是能总结梳理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但现实的活动往往是具体课堂评比活动结束就意味着整个活动也结束了,没有大家共同研讨之后的成果总结,更别说形成文字材料了。这种戛然而止的活动使得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活动树标学标的目的也就落了空。

二、 增加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研”味

针对以上问题,我区教研室经过充分调研,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优课模式,从而使评优课的“研”味“浓”了起来。

1.提前预告,让基层众教师参与进来

为使基层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选拔推荐工作,我们规定每一次区优质课评比活动方案必须提前一学期完成并告知基层。也就是说,要给基层一个学期的时间,围绕确定的活动主题来进行评优课选拔的发动、组织工作。同时要求活动方案必须要有程序方法上的规定和检查督促的措施。具体讲,我们主要是实行了多轮组织的方法和基层推荐选手公示一周的检查措施。即小学学段农村教师选拔分别以学校、街镇教办、联合体(农村小学为解决规模小、教师数量少而组建的校本教研联盟)和区教研室为主体进行四轮比赛;区直小学、中学选拔则以教研组、学校和区教研室为主体,组织三轮比赛。此种形式能更好地发挥评优课活动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优中选优、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基层上报推荐的参赛选手,区教研室在教研网站上公示一周,如果选手不是通过多轮组织程序确定的,该选手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对有关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减少的名额由教研员根据其他单位教师人数的多少和轮次成绩予以增补。

2.批次进行,使现场参与者互动起来

针对优质课评比的现场活动严重缺乏互动研讨的现象,我们在严格科学地确定选手总名额的前提下采用了批次进行的方式。即在同一活动主题下确定若干具体的执教课题,同一课题的2~3名选手为同一批次,每批次评比活动时间为半天。具体程序安排:先由选手依序上课,然后由教研员组织一个小时左右的互动研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执教人简要说课、随机确定的若干观摩者议课和评委组长评课引领等。为确保互动研讨的效果,我们还以教办和学校为单位,将听课者分为若干小组,并指定一名干部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听课议课的组织工作。对于小组的议课表现,教研员除现场口头评价外,还要根据教研组量化考核规定给予量化考核。批次进行的方式能让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现场生动起来,不仅执教者能讲能言、观摩者能听能议,而且评委们的作用也得到了全面发挥,从而使整个评比活动的研究氛围浓厚起来。

此外,随着我区学校网络配套建设进一步到位,我们还打算在今后开通网络直播,让在校的一线教师也能同步分享评比活动现场的成果。

3.及时跟进,把活动的成果推广开来

为改变以往优质课评比活动戛然而止的现象,我们实行了巡回送课制度。在每次评比现场活动结束一周后,各学科教研员都要本着既方便一线教师,又有利于推广成果的要求,选择某几处学校为点,将临近校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观摩优质课一等奖获得教师的课,然后再互动交流各自的体会。活动结束后,教研员要求每位参与者将启发、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形成书面材料并上报,经组织专门力量评定后,除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外,还将他们的作品编辑成册,供区域内教师交流学习。

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初步探索,不仅使教师全员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而且促成了一批年轻教师从中脱颖而出,催生了教师之间大范围的研讨活动开展;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以深刻启发:不管教研活动的方式是新还是旧,只要活动契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就能受到他们的欢迎,教研的效果也就得到了根本保证。

篇5: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这学期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质量”为主旨的全员听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高校长高度重视,教务处做了周密安排,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显示了很高的教研热情,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了“以活动带动区内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教师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朗读语言、板书都比较规范、精炼,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2.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都把握得比较到位。教师不仅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还能站在作者的角度、编者的角度去思考、揣摩。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毕海英老师,对文本读得细而透,切入点找得巧妙。

3.问题设计注意变换与整合,做得比较到位的有李晓琴老师。

4.教师重视学法指导,能恰当处理课堂教学中形成的问题并及时作出合理的疏导与评价。

5.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适时地进行写作指导。随文练说写已不少见,且有用得恰当而有新意。

6.注重语言训练和积累。教师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凭借语言文字、重点句段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努力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 式的读来理解、体验、感悟作品表达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1.有的课堂问题缺少整合。

2.有的课堂略读课文的特点没得到体现,使略读课文等同了讲读课文。

篇6: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A.1-2-2

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新课标要点提示: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聚落景观和生活内容的差异,显著地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自然因素,也源于人文因素。

新课标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收集各种聚落的景观图,制作成展板,标明聚落称谓。借助展板,解释聚落景观的成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城市和乡村的一般差别。

B.2-4-2

引述相关资料,解释地理条件对文明多样性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新课标要点提示:历史联系与区域差异,是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视角。讲地理条件的作用,是指文明的多样性,而不是地理环境决定历史进程;讲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对自然条件的积极利用和改造,又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消极后果。

新课标活动建议:从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古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布、近代工业城市的形成等,看地理条件的作用;从水利工程的兴建、水陆交通的延伸、资源的开采、人口的迁移等,看人类活动的影响。

C.3-2-2

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解析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显著成就、突出标志,概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

新课标要点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杂交水稻、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普及义务教育,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新课标活动建议: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口述史料的方法。

篇7: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义乌市义亭中学 陈峥嵘

【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第三单元的第二课第一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质上讲,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属于再分配内容,讲好这一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上一课有关“社会公平”知识的理解,并能更为准备的把握分配这一概念;从内容和作用上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政策很多时候也要通过税收的调节发挥着作用,所以,上好这堂课有助于对下一堂课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财政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限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对于财政的理解不太容易,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财政,财政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等等;另一方面,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接触到社会再分配这一概念,大致对财政的某些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

2、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及主要种类;

3、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

4、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5、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6、把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财政在具体经济实例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体会国家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财政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意义,促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四】 教学重点:重点1,财政的作用; 重点2,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重点3,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五】 教学难点:不同经济运行情况下的财政政策 【六】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成果汇报 【七】 教学辅助材料:

1、幻灯片(共七张,含封面)

2、学生讨论资料(文本)【八】 教学流程设计

1、直接导入:由国家的作用导出财政的含义及本质(幻灯片中呈现);

2、观看《宁波市政府宣传片》(2:56),让学生选找出其中与财政相关的内容(幻灯片呈现视频及观看要求),在黑板附板书中记录学生所讲的内容,再进行归纳,导出财政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的含义、来源,财政支出的含义、用途(在黑板正板书中呈现主要内容);在此简要说明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关系;

3、小组探究,突破重点1、2和难点,课前制作了学生讨论的材料,共三个主题材料,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主题的内容。先由前后桌的几位同学小组阅读材料、讨论,再进行大组交流,然后每个大组选一名发言人上台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主题一:个税起征点上调至3500,人民得实惠 学生探讨:(1)、为什么个税问题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2)、从网友的讨论中你还能看出哪些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对此国家财政可以做些什么?(3)、上述材料主要体现出财政的什么作用?

主题二:铁路首期募集民资50亿,个人可以进入垄断行业 学生探讨:(1)、民资允许进入铁路等垄断行业,是否意味着国家在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会削弱,为什么?(2)、有哪些项目是必须由国家来做的吗,请举例说明。(3)、从我们探讨的结果中可以得出财政的什么作用? 主题三: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一览 学生探讨:(1)、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是什么?

(2)、经济“过热”和“过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些表现?

(3)、材料主要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

教师归纳、点评:第一、第二的主题汇报完以后,老师简要的归纳和点评,讲作用呈现黑板主板书。第三个主题即使本课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在讲解是讲通过一幅图表(幻灯片呈现)来分别说明不同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以及解决的财政政策,以及相应可能出现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4、总结财政的作用,引出重点3——影响收入的因素。通过对“拉弗曲线”的解读,理解财政收入与税率的关系,进而理解税率增减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从而得出——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从而得出发展经济才是皆大欢喜的增收根本。

篇8: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1 抓住“兴奋点”, 巧设导语, 引学生入“境”, 迈开优化课堂结构的第一步

参与优质课评比的老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 因为这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必要前提。导语又称“开场白”, 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 可引人入胜, 为授课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故事引入法、谜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 增强学生兴奋,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 是一节成功课的好的开端。

如教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这一课时, 我考虑到, 作者史铁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 特别是身残以后对他的打击特别大, 他相到了死, 他想用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景色与那真诚的母爱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史铁生最终没有被命运击倒。他成了一名小说家。这个身残志坚的人物, 让我想到了一个人物:贝多芬, 两个有着相似点。于是在上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音乐, 然后你们再考虑一下这是谁的曲目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通过音乐渲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屈精神, 让学生在强劲有力的音符中, 感受主人公顽强的品质。让学生回答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再请学生讲一讲贝多芬的命运:他是一个身残志坚在音乐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 请同学想一想古今中外还有哪些命运坎坷, 身残志坚的人:司马迁、海伦凯勒……史铁生。从同学熟悉的贝多芬到史铁生, 这导入是非常自然的, 然而又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选准“切入点”, 让学生直接参与, 自主学习, 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

拿到一篇课文, 将从哪一角度切入, 让学生直接参与, 也是优质课参赛教师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时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面活动表现出来的。执教者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 该选取知识的哪一点作为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切入点”且如何把握契机收取学生直接参与的最佳效果呢?我常依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法等实际需要而定, 只要教学情境设置、所学知识和学生思维到位, 有利于强化重点, 突破难点, 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就是最佳“切入契机”和最佳“切入点”。如果不选准“切入点”, 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 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教学《边城》一文, 很多老师容易“满堂灌”, 从文字、表达方式来说明《边城》的美, 这样又不能让学生体会本文真正内蕴。于是我把沈从文的话作为切入口:“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 一切都应当美一点, 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 总不能使人愉快, 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 产生那个高尚的情操”。谈请同学们谈文中写了哪些美。学生畅所欲言, 大部分学生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湘西的青山绿水; (2) 边民的纯朴的性格; (3)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4)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5) 大老、二老对翠翠的真情; (6) 大老、二老的“君子风度”; (7) 二老不爱碾坊爱渡船。通过小结“美”的方面, 引出沈从文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同时通过引导把小说的深层意思显露出来, 那就是沈从文说的另一句话:“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 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 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通过这一切入口, 引出小说的悲剧意味体现在哪里……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各抒已见, 老师加以点拨、引导, 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只有选准“切入点”, 让学生直接参与, 自主学习, 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到知识。

3 设计“提问点”, 环环相扣, 诱导学生思维到位, 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关键环节

“问题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 这是参与优质课评比老师的共同感受。很多专家对课堂提问提出建议:问题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先易后难;问题要周密设计, 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要有启发性, 能剌激求知欲;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问题少而精;提问态度要平等, 一视同仁, 面向全体;提倡学生质疑驳问。日本一些教育家把课堂提问分为“重要的提问”“徒劳的提问”, 并提出“重要的提问”具有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与知识水平发展相适应;能诱发学生习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育过程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 并能使学生自省。在优质课评比中, 参赛的教师都非常重视“重要的提问”。那怎样使课堂教学中每一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实践证明, 准确抓住提问点提问乃关键所在, 我至今对一位优质课参赛教师教学艺术深深敬佩。记得当时学习《项链》一课时, 他提出这么一个要求:除了课文的这种结尾外, 你们还想到另外比这更好的结尾吗?大家兴趣倍增, 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设想了许多结尾进行交流、讨论、比较, 还是一致认为课文的结尾更妙。经老师这一点拨, 我们体会到, 作者设计这么一个意外的结尾, 使读者对女主人因虚荣而付出的代价产生震憾, 这们的结尾既有余味可寻, 又升华了主题, 读者从结尾处回溯全文, 更感结尾之妙。

形成课堂中心问题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环环相扣, 穷根究底”。若不这能样, 问题容易停留在表面, 而不能深入。这就需要向学生不断问个为什么。例如教《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一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初看题目, 学生便会疑难:“坟墓怎样会最美的呢?”此外, 本文有些段落看似游离于中心之外, 实则巧妙, 学生无法感悟。针对这样的问题点, 设计这样几个题目: (1)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坟墓?它有什么特点? (2) 它美在何处? (3) 假如你是导游, 你如何向游人解说?围绕这环环相扣的问题, 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朴实深刻的体验、个性张扬的导游词, 诱导学生思维到位, 这既认识到了永恒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是美丽的, 又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对伟人的叹服、崇尚之感。

4 把握“结束点”, 深化主题, 余韵不歇, 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不可忽视的内容

写文章要求结尾有力, 上优质课同样也是如此。如何把文章完美的结束, 也是参赛教师追求的目标。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段落。经过三四十分钟紧张的学习, 到教学结尾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下降和学生的疲劳度增加, 这段时间课堂秩序最难维持。日常教学中, 常有许多好课因结尾不佳而给人留下遗憾。因此, 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 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结束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的“有序解散”, 也就是通过精心设计, 使课堂教学在自然状态下随着教学任务的园满完成而正常的、有秩序的结束。要完成教学的“有序解散”, 教师必须课前做出精心准备, 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结束的方法或技巧, 这些方法、技巧既是教学的方法、技巧, 也是教学管理的方法、技巧。常用的这类方法、技巧主要有: (1) 系统归纳:课临结束时, 教师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一精要归纳总结, 及时强化重点, 明确关键, 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归纳时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 (2) 巧作铺垫:教师应胸有全局, 在结束一节课时视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为搭好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而早作安排。 (3) 曲终奏雅:课结束时教师可用诗画、音乐结尾, 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再戛然停止, 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

如上《鸿门宴》一文, 为了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项羽这一人物性格, 播放一曲苍凉而又柔婉, 铿锵而又悲壮的《霸王别姬》, 既体现了项羽作为普通男子柔情似水一面, 同时也凸现了他穷途未路悲壮苍绝的英雄气概, 让学生在歌曲中久久地回味。

当然, 以上几点做法, 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下进行的, 目标不明确, 讲课必定是在盲目中进行, 根本谈不上优化课堂结构, 只有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再把握好几个关键点, 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玲.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J].

[2]张宝玲.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几点做法[J].

篇9:提高优质课评比的“含金量”

一、教师要多一点个性风格

优质课评比,原本是促进教师之间彼此砥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为常见的形式。然而,一个时期以来,这种常见的形式被“非正常化”了。绝大多数参赛老师、所在学校或地区,为了在评比中获大奖,不惜举“全校之力”或“区域之力”,反复打磨教案,试教研讨。教研组的老师群策群力自不必说,教研员的点拨、专家的指导更是不可或缺。而且,不仅仅是一两个来回,有时简直可以用“千锤百炼”来形容。“磨课”,这个新生的教育词语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

于是,参赛老师的课“嫁接”了不少老师的思想,内容也变得更有深度与广度,似乎很“完美”。然而,失去的恰恰是执教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课,一般的老师往往很难学到手,甚至执教老师本身也很难“复制”,因为“集思广益”的成分太多。不仅如此,对执教老师来说,可能还弱化了其自主设计教学、建构教学风格的能力。这显然与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总是说,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失误。可是,在优质课评比中,我们为什么却丧失了这样的眼光,反而去苛求老师或自我苛求呢?素质教育的思想有没有真正植根于我们的心田?确实值得反思。

二、课堂要多一点常态基因

优质课,价值在哪里?于教师而言,要值得推广且能够推广;于学生而言,要学有所得且喜闻乐见。它要与常态课相匹配,具有常态课的基本基因。笔者以为,真正的优质课应该具备以下基因:教学过程常常是磕磕绊绊、曲折前行的,而不是一路绿灯、势如破竹;常常是未曾预约的生成环节时有所见,而不是对整个流程运筹帷幄、“未卜先知”……因此,考量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环节的处理艺术,考量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和常态课堂接地气……这些都应该进入评价者的视野。

三、学生要多一点评价权重

众所周知,优质课评比的评委往往是教科研人员、名师或专家,很少有学生参与评价。即便有学生评价,往往也被评委们“包办”了。一些评委说看学生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这堂课上得怎样了。这话看似有道理,其实失之偏颇。深究一番,这还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难道学生脸上的表情就能准确表达学习效果吗?课堂教学是指向学生成长的,难道就不能直接让学生对教学给出评价吗?学生评教的权重不应被“忽略不计”或“越俎代庖”。

让优质课评比多一点教师的个性风格,多一点常态的基因,多一点学生评价的权重,这样的优质课评比,其“含金量”可能就会提高不少。

篇10: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教学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小学:

为了贯彻落实《抚宁县教育局关于小学开展“共读共写”实践的指导意见》(抚教字【2013】85号),按县教研室工作安排,中心校决定近期举办小学语文“共读共写”阅读展示与交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活动采取录像课评比的方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录像课要求

1.从学生阅读基础出发,选择教材以外的整本书作为共读书目。

2.在组织一段时间的共读之后,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进行阅读展示与交流。根据年段特点,上报的课堂实录每课时可为30分钟——40分钟。

3.符合新课程理念,体现本学区、本学校推进阅读的成果。

4.课堂实录图像清晰,无明显剪切痕迹。

二、活动方式

1.活动分为初评和复赛,学校开展初评活动,要求语文教师全员参与,择优参加中心校举行的复赛,名额分配如下:曹东庄小学、茶棚小学、前石河小学均为2个名额,茹各庄小学、马各庄小学、后白塔小学、曹西庄小学均为1个名额。

2.复赛:中心校对上报的光盘课进行评比,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三、报送要求

1.录像课均刻制成光盘(含与录像课内容一致的教学设计文本电子稿1份),光盘需注明单位、姓名。

2.各小学于2014年5月20日前将光盘报送到茶棚学区中心校。请各小学及时组织本次活动。

茶棚学区中心校

篇11: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展示神8与天宫一号对接图片。

国家到目前为止为载人航天工程总共投资了350亿,350亿,它必需要要国家的强大资金做为后盾,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个人参与了社会分配,那么国家是否也要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呢?这就涉及到国家财政的知识。那么国家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探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板书:国家财政)

[新课教学]

一、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财政?

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板书)

过渡:收入和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财政的第一个问题,资金从哪里来,这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那么,有哪些形式和渠道呢?

屏幕显示:中央财政收入结构图

设问: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哪里?(税收)所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设问:除了税收,我们再来关注一下5。5%非税收入包括哪些?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6面相关链接内容。利主要是指国有企业上交的税后利润,债,比如政府发行的国债。其他则主要指收费、罚款等。

(过渡)总之,财政收入是有形式和渠道的。通过这些形式和渠道,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出示图片《财政收入30年》 设问:有哪些因素影响财政收入?

学生分析得出答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出示文本)(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张表,《财政收入占比图》 设问:国家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分组,3分钟)

(讨论过程中,参与学生讨论,找到持多观点代表,持少观点代表,如果无多观点,则提示我觉得多一点好呢。如出现全部合理的回答,则表扬学生。)

总结: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合理最好。因此,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总之,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合理安排国家、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

(过渡)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资金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分配和使用,这就是财政支出,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财政支出的内容,那么,国家的钱究竟投入到哪里了,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专访财政部长》

设问:视频中信息较多,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财政支出的方向,我把视频中的信息归纳总结了一下(展示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7页财政支出的相关内容分析一下这些信息体现了财政支出的那些具体用途。学生自学。(大家看好了没有?)选取几点让学生回答。给学生积极评价。

(过渡)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国家资金从哪里来,又用到了哪里去,在一来一去过程中,财政有效地发挥了它的……作用。那么财政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65页的内容。

学生看书,关注学生看书情况。(2分钟)

刚才同学们认真的看了书,课本上为我们描述了财政的几大作用 学生回答(3个)

(过渡)很好,那同学能否背诵出第一条作用呢。

教师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接下来我就来理解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刚才财政部长的讲话有哪些体现了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呢。

同学们,身在宁波,你们有感受到财政对民生方面的倾斜力度吗? 学生回答。(补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第二个作用:国家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学们,在幻灯片上有没有可以体现第二个作用的呢,学生答:保证重点建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重点工程建设的图片。展示图片。

设问:这些工程具体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

那么国家对这些工程投资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过渡)第三点,刚才同学们看了,大家懂不懂呀?

(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财政政策呢?)

不懂: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出示幻灯片

财政要有效的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的关系。那么,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关系)

收入大幅高于支出,我们称之为财政盈余,盈余过多的话会怎么样。国家重大项目的投入资金不足;

如果支出大幅高于收入呢,我们称之为财政赤字,如果财政赤字过大的,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影响经济的发展,因而,最好的状态是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到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由此,财政不能随便的收,也不能随便的支,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必须要经过法定的程序审批,这就是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篇12:优质课评比总结

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武威六中优质教案评比活动于5月4日至5月7日在办公楼二楼教科研处进行。本次活动给文综学科组每位选手搭建了展示教育教学能力的平台,历时3天的评比落下帷幕。严复才等3人获一等奖(其他获奖名单附后)。其中,严复才老师被推荐参加武威市高中文综优质教案评选活动。我们评委组借此机会向所有获奖老师表示祝贺,望大家戒骄戒燥,在以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六中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18位文综教师的教案新颖别致,在承接传统教案的基础上又独具创意。现小结如下:

1.教学目标的制订具体、适宜,且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层次脉络较清晰。

2.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师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重点突出,容量适中,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指导、点评,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建构,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在此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把教学的主动权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4.教学情景的设置、教学史料的选用,以及信息技术来动态演示,都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教师的良好的素养及丰厚的学科功底。

总之,使用好教材,应该是在切实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只有这样老师才由盲目走向更理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加精彩。

评委:李利德

常炎瑞

邹立国

张银年 冯玉基

武威六中教科研处 2010年5月8日

附:文综优质教案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严复才、李启平、臧亚琴 二等奖:

马国文、王金柱、常根宝 三等奖:

篇13:2011优质课评比通知

二十五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具体统计如下:田径有五节,占20%,其中跑1节、跳跃4节;基本体操有11节,占44%,其中跳短绳1节、技巧10节;韵律有2节,占8%,其中韵律操1节、牛仔舞1节;民族传统有5节,占20%,其中扭扁担1节、毽子1节、玩陀螺1节、竹铃球1节、武术1节;球类有2节,占8%,其中小篮球1节、小足球1节。由此可见,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比例较大,教师们更愿意呈现组织形式相对容易、教法相对多样,教学效果相对明显且易出彩的基本体操内容;可喜的是有部分教师将本地区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创编,有机地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推进了民间文体活动的发展。

二、教学策略运用的特色与亮点

1. 把握运动技能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麻城师范附属小学周培老师执教的《前滚翻》一课中,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教材内容,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模仿球的形状,感受团身的动作,运用“篮球高人、篮球矮人”的游戏练习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团身抱紧成球的动作概念,运用“低头看天”的游戏,让学生在团身成球状的同时主动低头含胸,再通过在小垫子上贴标记,引导学生身体依次着垫进行前滚翻练习,如此巧妙自然、趣味横生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轻松地掌握了技术动作,运动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2. 丰富教法学法指导,分解教学重难点

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大胆创新,采用了针对性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丰富多样的教法手段,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武汉市东西湖区实验小学吴国敏老师执教的水平三(五年级)《脚内侧射门》一课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具体化。采取从单圈上一人模仿练习——双圈的二人一组练习——四人小组合作练习等组织形式,灵活运用指导、点拨、纠正、提示等方法进行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采用小垫子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完成击球时两脚成90度的动作难点,达到脚内侧触球的目的;“网袋球”和小体操垫的新颖组合,也帮助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时效性强。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喻威老师执教的《跨越式跳高》一课,其教学重点是“两腿依次过杆”。教师先引导学生两腿依次跨过地上的小球,然后再跨过弹起的小球,如此一个精巧的设计,让学生利用球的弹力帮助,两腿依次快速过杆,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重点。

3. 运用游戏教学形式,激发运动兴趣

例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多个游戏贯穿课堂,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很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开始部分的“高人矮人”、“抢占高地”等小游戏很快就吸引住了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绪油然而生;游戏“老狼几点钟”的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身体关节的专门练习,“抬头看天,低头看天”的调节小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初步形成了动作意识;“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的练习让学生感受身体部位的着垫顺序;游戏“蚂蚁搬家”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引导提升的内容,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熟练驾驭课堂

例如:武汉市东西湖区实验小学吴国敏老师执教的水平三(五年级)《脚内侧射门》一一课中,教师示范动作时变化不同角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关注学情,运用判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学生展示、及时纠错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三、本次活动中的不足与建议

1. 部分课的教学中过于追求动作技术的细节,以致重点不够突出

建议:在教学中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解决重难点,使学生更清晰的掌握技术动作。例如:《肩肘倒立》一课的教学中,从复习到进入新授教材,过于注重动作的每一细节,导致在解决重难点时,时间和方法上很模糊,使学生完成动作不到位。

2. 基本部分搭配的游戏教学形式方法过于单一;教学中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搭配的游戏教材目标不明确

建议:在设计搭配游戏教材时要目标明确,使其更好的完善教学内容。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利用36分钟解决团身紧的动作要领,完成前滚翻的教学任务,却只用2~4分钟做游戏,组织匆忙也无效果,感觉游戏很多余,没有很好起到辅助主教材的目的。

3. 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教与学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篇14:观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主问题”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找到牵动全身的“发”。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找到牵动全身的“发”呢?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丽水钟老师和衢州的郑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了“壮”。问学生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词?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2.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金华张老师执教《杨修之死》,问学生预习后你对杨修怎么评价?文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杨修的?学生找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真知”曹操文中表现在哪里?杨修“真知”曹操吗?真知……思索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通过“真知”这一突破口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对人物命运的思索。

3.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杭外黄老师的《孤独之旅》抓住“诗意”探索文本。她先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时,黄老师说:“其实这不是一首诗,而是文中的一段话。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你把觉得最有诗意的语段找出来,读一读。”从品读诗意的语言到用诗意的语言写作。抓住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入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从作者的作品风格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种设计适合那些主题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可以借助作者本身要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或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如当初我在执教《孔乙己》时,抓住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明白可怜之人孔乙己既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一位不懂思变、不求上进的人,是社会的腐朽物。不能一味地同情,立体式地看待人物,加深对文本地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二)牵“发”动“全身”。

我们找到了牵动全身的“发”,那又如何动“全身”呢?

省级优质课就做了很好的解答:有整体感又要有节奏感。整体感: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让它支离破碎,缺乏联系。要任务集中,脉络清晰。有了主问题的设计,教师的课就有了主题,线索,教师往往可以把握住课的整体感。所以我想多说一下节奏感。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歌曲演绎要有轻重缓急,高亢低沉。引之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做平面滑行,而要由浅入深式地探究。并要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教学就应如一篇美文:享受中又能引起思索。

杭州李老师在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香菱学诗》中通过文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教学的难点。上课伊始,李老师以原著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文章的题目对比。领悟原著题目表明了香菱学诗的态度“苦”,文中哪里道出了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透过香菱的笑,觉得她以苦为乐,学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可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如此痴迷人人欣赏吗?引入对香菱的身世、死因的了解。再读“笑”,慕雅女雅集吟苦诗啊。苦吟诗——痴吟诗——吟苦诗,学生、课堂都在随之笑、悲。学生起初读描写香菱笑的语句,笑逐颜开;再读香菱的笑,感同身受,脸色凝重,声音低沉。

课堂有起有伏,教师很好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掌控全局,把握节奏。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披文入情,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教材的处理也立足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以一篇课文走进香菱的内心,以《香菱学诗》开启了阅读《红楼梦》的一扇窗。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西方教育理论上,有一种木桶理论,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全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还颇有思想性。可总归有些零碎,缺少体系。理解上也往往会存在局限性,就事论事,只绕着文本,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度。所以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才能做好引导的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乡村教师的课,非常赞叹。问这位教师:“你备课用了多少时间?”老师说:“我用一辈子时间备课,如果说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让年龄与学识成正比。不要在吃老本,不要让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掏空自己。

听课后常有老师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究竟何处不同呢?就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营造出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气场。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还在馨香中“传道”。

三、春风化雨点“心灯”。

(一)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心灵,却要做到无声无息,适时而来。教师有自己的水平见解,又怎么让学生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呢?

学生理解有迹可循。教师们很好地立足文本,激发思维。老师的思路源自文本,学生的理解也出自文本。不会对教师的理解感到高深莫测,而把自己拒之门外。文本是形成师生“对话的”依据,也是平台。每堂课都能听到老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有证据吗?”“把这个词圈起来。”“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以吗?”把学生的眼光拉回到文本。品味语言,概括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站在与作者同一纬度上,把情融入在文本中。琅琅书声萦绕课堂,老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全文,读段落,读句子,读字词。读中悟情,以情促读。不再是以繁华掩盖空虚,以形式替代内容。

适时补充加助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掘地三尺深挖、深探。但也不能止步于文本,缺少教学的延伸拓展。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材料。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著作中整体理解,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加助理解。学生临场的各种反应,都成了教师素质的展示平台。杭州的李老师提到香菱的死,学生中有人说是扶正后难产而死;有人说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害死的……李老师没有以权威的姿态介入而是引入了曹雪芹的判词:

“根并莲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学生通过对第三句拆字诗的理解,明白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对学生没有以简单的对错去定论,在课外资料中自己领悟。

衢州的郑老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在体会题目的“壮”时讲了辛弃疾弱冠之年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方。往事中理解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壮”又以《鹧鸪天》和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理解辛弃疾空有壮志却华发早生的“难酬”。课外材料的引入自然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无需多讲,早已入情。适时、适度的课外材料引入何尝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满腹诗书此时化作春雨,在无声无息中学生在受到了熏陶,得到了提升,激发了思维。

四、点燃心灯。

用言语感染学生。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投入地去讲,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以及肢体的动作,置身其中,融入课堂,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倘能如此,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衢州郑老师在教授《破阵子》时,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透过她或低沉,或高亢的语言;或振奋,或忧郁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如临其中见证他的人生历程,触摸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

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式结尾。打破了以往一贯的课堂总结模式,教无定法,适合就是好方法。优质课评比中的结尾,就有推波助澜,意味深远的作用。师生的情感再次碰击,思维在延伸,火花在闪烁。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应用多媒体,这当然不是稀奇事。以往课件就像教案本,教师就在读教案。教师被课件牵制着,思维也凝滞了。早就设计好的答案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这次多媒体成了一个助手,教师没有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文本为基础,色调、字体、版式都用心良苦。杭州李老师大篇的采用魏碑体,来加重香菱不幸的身世。丽水钟老师的课件从头到尾六张片子,黑底白字,凸显词的悲壮。杭外黄老师用黑白底色承载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件中适时响起的合适音乐,使课堂中洋溢着和作品相吻的气氛。学生在配乐中,很快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加深了情感理解。

务实而不失活泼,丰富而不失深邃。师生在这里碰撞,擦出火花,照亮课堂,也感染了我这位观者。猛然发现自己已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中了,度过了或喜或悲的两天。

上一篇:宗祠落成典礼恭贺词下一篇: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