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公开课教案

2024-04-08

吆喝公开课教案(共10篇)

篇1:吆喝公开课教案

吆喝教案公开课模板

一、教学目标

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广博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资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培养同学对口头广告的发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别,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

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同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资料布置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

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同学发挥自我发明能力,发明有新意的口头广告

三、课前准备

1.同学:课前对课文要有充沛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2.教师: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资料,使同学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四、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身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

(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同学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身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同学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

(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

五、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同学默读,自我思索)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 多而且杂, 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布置资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篇2:吆喝公开课教案

课前:课件展示北京的胡同,播放音乐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二、【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生3:烤红薯 生4:青菜

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幻灯片介绍北京小吃)

三、【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齐读烤白薯这一段.)【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四、【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

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

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高手,他们的吆喝不再是简单的叫卖声,而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称他们为什么?

五、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六、【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视频老北京吆喝)

师:小贩们的生活是辛苦的,乞丐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幸、辛苦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从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当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小贩们那种乐观、自信,甚至带有几分惬意的精气神。

一般听过吆喝的人也许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作者却将其称为“叫卖艺术”。显然,这名称里倾注了作者特殊的情感。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1:对吆喝的喜爱之情。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看看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看书思考后交流。)

生2:从第10段“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大嚼一通”、“取暖”写出了对烤白薯的喜爱和满足之情。

师:前面我们分析过了,这个吆喝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作者这里仅仅是写对烤白薯的深刻印象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写到“非买上一块不可”就结束,不必再写后面一句了。这块烤白薯和他上学途中的经历还给他留下一些什么?

生3:我觉得他写这句话包含了对往事的怀念,烤白薯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是一种怀念、回忆。想想在那个鼻涕眼泪总冻成冰的早晨,他袖筒里揣着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去上学,一块小小的白薯似乎能抵挡所有的寒冷,到了学校还可以拿来大嚼一通,这种回忆就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4:温暖。

师:是的,作者喜爱它,因为它让回忆充满了温暖。

生5:“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从“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正在欣赏也特别喜欢家门口的叫卖声。

师:你很细心,从这个词看出了作者欣赏的心态。如果把这么多的声音放在你家门口,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5:会觉得吵、烦。

师:但是作者说“十分精彩”。不要忘记前面还有一个“也”字,这个字有什么意味? 生5:这个“也”字说明大清早叫卖早点的叫卖声作者也很欣赏。

师:哦,大清早、白天的叫卖也十分精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读。看看精彩不精彩?

(生齐读第5段。)

师:除了“十分精彩”这句,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其他词句能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1:“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他对硬面饽饽这个吆喝声的喜爱。师:最简洁的语言,简洁到哪三个字?

生1:“更喜欢”。

师:直截了当地表明他的喜爱之情。但是作者为什么用“更喜欢”?用“喜欢”不行吗?“更”有什么意味?

生2:因为他喜欢的叫卖声太多了,而他认为这个最好,所以他用“更”这个词。

师:说明他不但关注,而且有选择。这位同学一下子跳到了第7段,第5段还有没有要补充发言的?

生3:我认为第5段的“热闹”也能体现作者的喜爱。如果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家门口,我就会觉得太吵了,而作者却觉得热闹,这说明作者对吆喝的喜爱。

师:结合自身体验来说很好。从“热闹”到“精彩”,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之情在升级啊!

生4:我要说的是第10段。“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因为这个给作者带来快乐,是作者美好回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师:这种奇特的经历可能是我们永远不会有的,所以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不可磨灭”。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仅喜欢吆喝本身的形式,更喜欢的是吆喝声中所承载的过去的生活。童年的快乐,求学路上的温暖,等等,在他晚年回忆起来,都那么美好

八、师:作者曾经说过:“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横批板书:抚今追昔。)

(屏显。)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

师:我们读到了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喜爱,读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读到了他对过去温暖的回忆,作者似乎要通过这篇文章期待留下些什么。作者想要留住的是什么?

生1:作者想要留下这些吆喝声和吆喝声中所伴有的记忆。师:吆喝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叫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然会慢慢地消失,淡出历史舞台。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留住吆喝吗?

这篇文章选自《北京城杂忆》。在《北京城杂忆》里作者写了十篇反映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比如专门写北京方言的《京白》,还有介绍北京布局和街名的文章等等。他在说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一组文章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屏显。)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

师:作者写的都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为什么要这样说?结合作者的这段话和课文,想想作者想要说什么?

生2:我觉得作者想要留住的应该是北京的文化。

师:具体一点是一种什么文化?

生2:民俗文化。

师:是的,这是一种民风民俗。作者想要留住民俗文化,但我们觉得这话还有点空洞。刚才在揣摩作者情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吆喝和作者、作者的生活、作者的成长关系如何?

生3:是紧密相连的。

师:从这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他说在这小小的、商贩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中要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呢?

生4:因为这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它应该和京剧差不多,也是和西方不同的地方。

师:我非常喜欢你讲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北京特色的;二是你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说它和京剧是一样的;三是你说到了它不仅是北京特色的,而且是和西方文化不同的。

读了文章我们会知道,小贩们的这种吆喝,这种普通的市井生活,是滋养我们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作者那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长大,岁月就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流逝,它是我们北京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我们每个地方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各地的民俗文化合起来就汇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这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所以我想作者不仅仅是要留住吆喝,更重要的是要唤醒我们所有的国人:珍惜自己这一份特有的文化!

今天我们在这一声声精彩的吆喝中领略了老北京城的生活画卷,在动人的文字中体味到作者深沉、浓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民族文化的种子。让我们好好珍惜吧!

篇3:《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 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 文题中“绿”指什么? (常春藤) 2. 题目为“囚绿记”,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两个字概括。 (寻绿 (1—4) 观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 3. 作者囚绿后放绿, 放绿后又怀绿, 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 (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 学习囚绿 (8—12段) , 齐读, 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 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 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 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 (装饰, 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 这里移用, 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得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 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往光明, 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体味作者的用意。 (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 学习 (1—6段) , 自由诵读, 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 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 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 2. 为什么如此爱绿呢? 3. 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 4. 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注意重音, 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暗示作者境遇不佳, 他的生活缺乏绿色, 缺乏希望, 缺乏慰安, 缺乏快乐, 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 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 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齐读5—6段。

(三) 学习 (13—14段) , 老师范读, 完成下面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2.在绿枝条上, 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 (自强不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 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 作者怀念绿, 还怀念了什么? (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 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圣贤可以当之无愧。”1942年4月,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 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 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 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 年仅34岁。“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陆蠡, 一介书生, 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 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 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 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 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 (托物言志) 。

(五) 课堂迁移

篇4:《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篇5:吆喝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用心

爱心

专心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用心爱心

篇6:吆喝公开课教案

一. 活动目标

1.感知歌曲旋律的亲切,舒缓,感受袋鼠妈妈和宝宝相亲相爱的情感。

2.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边唱歌曲边和老师做游戏的愉快。二. 活动准备

1.袋鼠图片,袋鼠快乐生活的视频。2.歌曲《袋鼠》的录音。三. 活动过程

1.复习歌表演《小老鼠上灯台》(引导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做了小老鼠上灯台的游戏,那今天呢老师又带了一位动物宝宝,我们一起看看他是谁呢?(教师出示袋鼠图片)。那刚才小朋友门卡闹的是哪位动物宝宝?(袋鼠)。好,现在呢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袋鼠宝宝,我们一起看看袋鼠宝宝他是怎么生活的?(教师播放视频)唉,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袋鼠宝宝他们生活得快乐吗?喜不喜欢袋鼠?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快乐的袋鼠宝宝呢?(想)老师也很喜欢袋鼠宝宝,所以呢今天老师准备了一首儿歌《袋鼠》,我们先听一听袋鼠宝宝是怎样唱的吧!(播放录音)

2.学唱歌曲袋鼠。教师:听完这首歌曲,小朋友们都听到了什么?(袋鼠宝宝,乖乖„„)那老师再唱一遍,小朋友们仔细听听还有什么。① 教师范唱。老师唱的好不好听?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跟着老师学一学呢?(想)② 师幼一起学唱歌曲(可轻轻摇头)。小朋友们谁知道歌词“乖乖”和“相亲相爱”是什么意思?(请幼儿回答)幼儿:乖乖—袋鼠宝宝。教师:那你们的妈妈爱你们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说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理解相亲相爱一词)。

③ 教师和幼儿再来一起学习歌曲。四. 延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边做动作,边唱儿歌。(动作里面可体现出袋鼠妈妈和乖乖相亲又相爱的感情。游戏可多进行两次)。五. 结束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教的儿歌小朋友们学会了没有?那回去呢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唱一下,好不好? 附儿歌: 袋 鼠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袋里面装着乖乖。

乖乖和妈妈啊相亲又相爱,相亲又相爱。

活动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效果还不错,幼儿表现很好,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有所体现,但是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不足之处还是比较多,主要有:1.教师自身设备—耳麦声音太大,听觉效果不太好。2.教师在课程导入部分准备的太多,不宜小班幼儿学习。3.在准备过程中把课前需要做的东西拿到了课堂教学中。如:认识代数和了解袋鼠的活动,这也是导致课堂导入太多的主因。4.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在事先准备音乐时没有和自己要教的音乐配套起来,导致幼儿听起来模糊不清。希望在这第一次的过程中多总结,多积累,快快成长,成熟起来。

篇7:吆喝公开课教案

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8:《阿Q正传》研究性公开课教案

本次研究性公开课主要想尝试一下新课标下如何处理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其指导思想是把学生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 占有大量的材料) 然后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性的了解。而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说教、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的开阔,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课堂, 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并且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真正能关注社会, 关注自身成长。

教学步骤

1、通过猜谜语导入 (猜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形象)

2、简要介绍一下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第二、三章划出觉得可笑的句子, 并体味这些句子体现了阿Q的哪些性格, 后让学生主动回答。

4、引导学生作深入地分析, 分析阿Q对待欺侮和失败时的心理活动。总结出精神胜利法的定义。

5、让学生举出在现实生活中与阿Q类似的现象。

6、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与人们正常的心理自我安慰的不同。

7、指导学生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失败。

8、为学生提供一些途径继续研究我们的阿Q和鲁迅先生

9、留课下开放性的作业。

10、课堂小结:通过本次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但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还应把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提高自已的素养, 指导自己的人生, 指导社会。

篇9: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篇10:形体课公开课教案

课题:字母歌(节奏练习)授课班级:国际7班(三年级)授课教师:贺姣君

教学目的:通过用肢体发挥想象展现出不同的字母,分组的节奏把握。

教学重、难点:不断的打乱顺序进行分组节奏训练,学生容易混淆,需要每个孩子集中精力。

教学方式:口传身授教学法 教师教学准备:

CD机、CD碟、U盘、舞蹈鞋 学生学具准备: 舞蹈鞋、舞蹈裤

一、组织教学

1、整队集合,检查人数及服装,安排见习生 a 整队要迅速,做到“快、静、齐”

b 组织队形,反应练习一横排到体操队形 c 认真听讲,服从指挥

2、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二、基本功训练

1、勾绷脚

目的:增强腿部肌肉的收缩能力,独立完成脚面的控制练习。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毯上,双臂置于体侧,手指尖点地。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拍,双脚勾脚面,做第2---4拍,第5拍双脚绷脚面,做第6---8拍。2×8拍动作同1×8拍。3×8拍第1拍,右脚勾脚面,左脚绷脚面,做第2---4拍。第5---8拍两脚交换。4×8拍动作同3×8拍,第8拍双脚绷脚面。5×8拍的第1---2拍双脚勾脚面,第3---4拍双脚尖向外分开至最大限度。第5---8拍双脚尖从外侧画圆至双脚并拢,绷脚面。6×8拍动作同5×8拍,方向相反。

注意:做动作时,应加强紧臀、立腰、立背的控制,双腿并拢伸直,踝关节动作幅度要大。

2、前压腿

目的:增强腿部力量及柔韧性。

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上,立腰、立背、头向上顶,双手曲臂放在大腿面上。

动作方法:用4拍完成上体前倾。一拍一压,1×8拍的第1拍前半拍,上体前压,后半拍略抬起。反复练习4×8拍。前压至最大限度。

注意:做动作时,应控制好双腿并拢、伸直、绷脚面的形态。前压时稍抬头,用胸、腹部尽量贴近大腿面,两小臂贴近地面。

3、压胯

目的:增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腰部的柔韧性。

预备姿势:上体直立、双膝侧屈、脚心相对地上,双手扶双踝关节。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4拍,上体前压,第5---8拍保持不动。2×8拍的第1---4拍,慢慢恢复成预备姿势,第5—8拍保持不动,头向头顶。3×8拍第1---4拍,挺胸抬头前压,头贴近双脚。第5---8拍控制不动。4×8拍动作同2×8拍。反复练习4遍。

注意:做动作时,上体前压时保持好挺胸、立腰、立背形态,使腹部尽量贴近地面。含胸卷头下压时,下颚贴胸骨,头顶部贴近双脚,使颈椎和脊柱充分拉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班是哪个班啊? 师:既然是国际班,那孩子们是不是都有英文名啊?(点个别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师:老师想问,你们的英文名字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孩子们,还记得那首字母歌么?(齐唱)

师:还记得写么?老师想你们用身体变成一个字母,可以么?孩子们起来试试。教师示范1---2个字母,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每个孩子摆出两个字母,教师进行巡查个别纠正。

(二)新授

1、学习字母歌的统一动作(1)双手斜上位(2)双手搭头顶(3)双手点肩(4)双手叉腰

2、教师数节奏,练习四个动作

3、把孩子分成4纵队,进行分组,教师数节奏。(学习第一段)1---2拍,1纵队双手斜上位 3---4拍,2纵队双手斜上位 5---6拍,3纵队双手斜上位 7---8拍,4纵队双手斜上位

依次类推,四个单一动作进行听节奏分组练习。

4、学生边做边自己唱字母歌进行熟练动作。并加上两个字母的展现。

5、合音乐,8个8拍的动作,分组。(3遍)

教师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注意高度集中,比比看哪一纵队做的最整齐。

6、在动作的熟练情况下,增加难度。将4纵队调换。目的为了让孩子熟悉每一个位置的音乐。并且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7、练习,合音乐。教师不做节奏的提醒。学生自行完成。

8、动作上增加难度,在原地的四个基本动作上都加上并脚跳。(学习第二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数节奏。

9、合音乐,教师要求边唱边跳。动作到位,节奏把握。

四、结束部分

(一)调整呼吸

1、立半脚尖

2、双腿屈伸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音乐《墙头草》活动教案下一篇:我最喜欢春天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