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上下

2024-04-26

朝野上下(共4篇)

篇1:朝野上下

阅读答案:《朝野佥载》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裴炎为中书令,时徐敬业欲反①,令骆宾王画计,取裴炎同起事。宾王足踏壁,静思食顷,乃为谣曰: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②教炎庄上小儿诵之,并都下童子皆唱。炎乃访学者为解之。召宾王至,数啖以宝物锦绮,皆不言。又赂以音乐、女妓、骏马,亦不语。乃对古忠臣烈士图共观之,见司马宣王③,宾王欻(chuā)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说自古大臣执政,多移社稷。炎大喜。宾王曰:但不知谣谶何如耳。炎以谣言片火绯衣之事白,宾王即下,北面而拜曰④:此真人矣。遂与敬业等合谋。扬州兵起,炎从内应,书与敬业等合谋,惟有青鹅。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遂诛炎,敬业等寻败。

(选自张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注】①徐敬业: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徐时为柳州司马,联合唐之奇,骆宾王等起兵反于扬州。不久兵败,被部下所杀。②此谣暗指装炎。③司马宣王:即司马懿.三国魏重臣,深得曾氏信任。后专国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权,至其孙炎,终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宣帝。④北面:表示臣服。古礼,臣拜君(或卑幼拜尊长),须面向北行礼。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令骆宾王画计( ) 静思食顷( )

多移社稷( ) 敬业等寻败(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____

A.裴炎为中书令/炎乃访学者为解之

B.炎乃访学者为解之/乃对古忠臣烈十图共观之

C.数啖以宝物锦绮/又赂以音乐、女妓、骏马

D.遂与敬业等合谋/遂诛炎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6分)

(1)召宾王至,数啖以宝物锦绮,皆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骆宾王策反裴炎,对司马宣王图像欻然起的用意是___________:

最终打动裴炎的话是 (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1.敬业等寻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联系上文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画计:谋划;筹划。 食顷:一会儿;一顿饭工夫。 移:改变;变革。 寻:随即; 不久。(共4分) 18.A(2分) 19.(1)召唤宾王到来,屡次用宝物锦绮引诱他,(他)都不说(歌谣的含义)。(3分) (2)有人告发(这封信的内容),(可)朝廷(没有人)能解释它。(3分) 20.要裴炎以司马懿为榜样 自古大臣执政,多移社稷(共2分) 21.武则天识破裴炎合谋起事密语;杀裴炎而使徐敬业失去内应。(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篇2:唐代笔记《朝野佥载》琐谈

笔记是唐代重要的写作题材。提起唐代,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诗歌;说起笔记,又往往强调传奇,对于唐代笔记中的主体———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笔记作品容易忽视。

有关笔记的渊源很早,先秦著作中已经包含了笔记这一题材的内容,如《山海经》(卷十二)中有关夸父逐日的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成型的著作较早出现在汉代,如应劭的《风俗通义》等,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并没有给笔记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记形散且内容又杂,也很难为它划定一个收录的范围。

唐代笔记在前朝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与魏晋南北朝志怪类笔记兴盛不同,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最为丰富,考据辩证类笔记也显著增多。唐代文人学士的主流思想是务实,这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清谈不同,骈体文失势,笔记体作品大行其道。一方面,主政者注重修史,重视历史琐闻类笔记和考据辩证类笔记对编撰正史的补充作用。如史官在《旧唐书》时,较多采用了张鷟《朝野佥载》里的材料,据考证,《旧唐书·五行志》中的条目“龙朔中俗中饮酒令”(《旧唐书》1376页)源自《朝野佥载》“龙朔年已来,百姓饮酒作令”(中华书局点校本13页)的记载,类似的情况很多。另一方面,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文人学士对政治的不满和对时局的忧患不断增强,去除文章浮华之风的心情更切,一场提倡古朴、反对奢靡的古文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影响深远。在这两方面巨大动力的助推下,历史琐闻类考和据辩证类笔记作品大量出现,大大繁荣了文学和史学的创作局面,客观上使笔记体作品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人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发展成以史实传记的笔法写逸闻轶事的新题材———传奇。唐代经济繁荣,市井生活内容丰富,叙事性诗歌兴盛,文学复古倾向明显,这些都是唐传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作品有:张鷟的《朝野佥载》、李涪的《刊误》、刘餗的《隋唐嘉话》、刘肃的《大唐新语》、李肇的《国史补》、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李商隐的《杂纂》、苏鄂的《苏氏演义》、高彦休的《阙史》、崔令钦的《教坊记》和封演的《封氏见闻录》[1]等。

二、张鷟其人

张鷟(约660—约740),字文成,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一说是高宗调露年进士及第[2]121,一说是高宗上元年间进士及第[2],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上元年为674—675年,调露年为679年,也就是说,张鷟是674—679年间中的进士。他文思敏捷,下笔神速,文采过人。著名文人、主考官蹇味道阅其试卷后惊叹为天下无双;在后来吏部对任职官员的铨试中,他四次参加铨试,四次均获得第一名,被誉为“青钱学士”[3]107,人们把他比作成色最好的青铜钱,无愧为文林高手。

但这似乎并未给他带来仕途的顺利,由于他性格急躁,风流放荡,不拘礼节,为同僚所轻视,尤其是引起了执政者姚崇的不满,张鷟遭到贬逐,后虽迁回,终究也未获重用,以司门员外郎终了仕途。

张鷟为世人留下的财富是三部重要文献,一是《龙筋凤髓判》,这是一部珍贵的司法审判参考资料;一部是《游仙窟》,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艳体小说,在国内遭同僚鄙视,却在新罗、日本和突厥等国家和地区大受欢迎,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一部是时事笔记《朝野佥载》。

三、《朝野佥载》

1. 版本小叙。

《四库全书总目》载:“《朝野佥载》六卷……此书《新唐书·艺文志》作三十卷,《宋志·艺文志》作《佥载》二十卷。又《佥载遗补》三卷。”[4]67可见,一是大家对该书的原貌认识不一。有三十卷说,有二十卷说,后者被广泛接受;二是该书部分内容在宋代已经开始遗失,明代以后更难见原貌了。清有六卷本和一卷本两种,我们今天所常见的版本是《宝颜堂秘笈》本,这是明代人从《太平广记》中辑出的,共六卷。最近较为严谨和知名的点校本是赵守俨完成的,由中华书局1979年10月出版发行。

2. 内容安排。

《朝野佥载》所列条目,上至南北朝典故,下至开元轶闻,以武后摄政时期为主要记载时段;所涉内容广泛,有典章政论、人物轶闻、狱讼、风俗、神鬼传说、百姓俚语等。从今人赵守俨的点校本已经不能看到张鷟对《朝野佥载》的内容规划原貌了,宋初巨著《太平广记》选用《朝野佥载》的事例条目多达400余条[5]170,这二者年代相去还不甚远,内容体例安排相差不应很大,按前者的编排体例和《朝野佥载》的现有条目统计,可以看出四个特点。一是人物轶闻是重点。其所占篇幅近一半,包括主政者、大小官员、酷吏、僧尼、平民等。如卷二罗列了侯思止、周兴、来俊臣、吉顼、武千里、李嵩、王旭、李全交等酷吏的恶行劣迹。在讲述李嵩、王旭和李全交这“京师三豹”整人酷法时,就列举了他们较常用的酷刑,如铺棘卧体,削竹签指,方梁压踝,碎瓦搘膝,仙人献果、玉女登梯、犊子悬驹、驴儿拔橛、凤凰晒翅、猕猴钻火[6]34等。人物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武后、狄仁杰和太平公主等。作者除了评论所记录事例之外,有些时候自己也作为当事人出现。如卷二描述故吏夏文荣能判人冥事,测人前途,他对作者的测判就很令作者叹服:“张鷟时为御史,出为处州司仓,替归,往问焉。荣以杖画地,作‘柳’字,曰:‘君当为此州’,至后半年,除柳州司户,后改德州平昌令。荣刻时日,晷漏无差。”[6]37二是神鬼故事。《朝野佥载》涉及神鬼事例较多,但一般用语寥寥,几十字至三四百字不等,卷六描写故安州都督杜鹏举还魂后讲述阴司遭遇一事,所用篇幅很大,竟达一千一百余字[6]。鬼怪异物,生前诸事,一一展现,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神鬼悬疑小说。三是僧道故事。作者很在意推命术,尤其是僧人道士的推算。卷一写梁虚州、李若虚两个道士为作者推算前程:“‘五鬼加年,天罡临命,一生之大厄……后风行水上,事即散’;‘此人今年身在天牢,负大辟之罪乃可以免。不然病当死,无救法’,果被御史李全交致其罪……乃免死,配流岭南。二道士之言信有征矣”,作者很认同他们的预测结果。四是民风习俗等。书中描述的民风习俗多为外域或少数民族的奇异行为,如卷二写五溪蛮葬俗:“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馀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祀祭。初遭丧,三年不食盐。”[6]136其中的埋葬方式,这就是今天仍悬而未解的南方山区少数民族悬棺谜团的古代文献记载。

3. 特点分析。

一是语言谐谑,这也是唐代整体文风的一大特点。如卷四中,吏部侍郎牛弘讥讽马敞相貌丑陋反被马敞奚落的对话。马敞来见主政者牛弘,牛弘轻视马敞,侧卧食果子,并嘲笑马敞容貌:“尝闻扶风马,谓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亦不假。”马敞不畏权贵,反唇相讥:“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軥,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6]40又如卷六中,狄仁杰与卢献互开玩笑,狄仁杰嘲讽卢献:“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成二犬”,杰曰:“狄字,犬傍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6]86,让人忍俊不禁,生动形象跃然纸上。二是内容繁杂琐屑。上至国家大事,朝纲政见,下到民俗民风,百姓戏语,无所不包,而且记录内容以日常琐事为主。无论涉及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作者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逸闻趣事。但有些内容安排凌乱重复,如卷二中,京城三豹所用酷刑同一事例,相隔一页,又重复描述,纯属多余。就是因为内容琐碎,加上主流文人对作者放荡行为的轻视,在《朝野佥载》完成后唐朝余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这部著作并没引起人们的多大注意。倒是到市井生活更为兴盛的宋代,这部著作才好像真正找到了它的市场。三是描写夸张[5]172。作品不乏夸张手法的运用,如卷五写胡僧止雨失败被杀:“西京霖雨六十余日,有一胡僧名宝严,自云有术法,能止雨。设坛场……祈请经五十余日,其雨更盛。于是斩逐胡僧,其雨遂止。”[6]133连续下雨四个月左右,显然是夸张描写;胡僧被杀被逐,雨就停了,显得更为夸张和荒诞。四是宣传因果报应。这类记载在卷二比较集中,其中奴婢报复主妇的事例很多,例如,枝江县丞张景宠幸一奴婢,其妻杨氏杀该奴婢,并投尸到厕所,奴婢到阴司告状,杨氏大病,张景取奴婢骸骨厚葬,奴婢仍不罢休,杨氏“月余而卒”[6]116。这反映了作者的平等思想,为底层人民抱不平,这是作者的进步。

张鷟所著《朝野佥载》是唐代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笔记的一部典型作品。是由作者坎坷的经历、广泛的阅历和细致的观察浓缩而成的。作品关注社会众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开阔了笔记创作的视野,为阅读走向普通百姓作了一个好榜样。

参考文献

[1]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2]郭灿金.大唐盛世最有争议的30个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3]严杰.唐五代笔记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4]程国赋.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

篇3:印度的朝野积怨

这个时候,莫迪和他的同僚们却很难指责国大党不顾大局,因为,在莫迪政府上台之前,也就是国大党执政时期,印度人民党也是这么干的。如今被要求下台的外长斯瓦拉吉就是当时反对党的领袖,而对于当时阻挠议会正常运转,他们的理由也是相当“充分”:阻止议会运作是民主制度的一种合法手段。现在,执政党、在野党换了位置,轮到国大党以“合法手段”来阻止议会运作了。

正如印度媒体所评论的那样,印度的反对党,无论是在联邦议会还是在邦议会,多年来致力于破坏和阻挠议会运作。不论国大党还是印度人民党,只要在反对党的位置上,都会毫无例外地扮演同样的角色。将自己的要求、条件与某项议案捆绑销售,如果未能达成目标,甚至不惜让议会停摆。一个时常陷入瘫痪的议会,自然无法正常审议议案,也无法通过事关国家发展、国计民生的重要法案。对于任何执政党来说,这都是一种难以根除的困境;对于雄心万丈的莫迪政府来说,这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他在古吉拉特邦时独断专行、雷厉风行的那一套,如今不管用了。他或许可以等上那么一段时间,但任期终究是有限的,再有雄心壮志的人,也等不了太久。

可以说,印度朝野之间积怨已深,且这种关系似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不走出这种循环,印度议会的停摆会继续成为一种常态,各党派纵有再多再好的政策法案,也会在议会的喧嚣中或被搁置或者胎死腹中。而要走出这种循环,就需要双方努力,尤其是相对强势的一方率先做出妥协的姿态,可是,莫迪能够做到吗?

有印度媒体充满悲观地评论说,印度的立法机构是演戏的地方,不是审议法案、理性辩论的地方。议会中不时上演的群殴场面即是例证,反对党与执政党之间的情绪化对立也是例证。当然,并不只有印度的议员们会演戏,议会上演群殴的也不只是印度,在乌克兰、韩国等国也可以看到。理性辩论、探讨并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国家的立法机构来说,是一种奢望,因为,在这些国家,某些议员之所以当选,本身就不是因为其治国理政的理念,而是因为会演戏,能拉来选票;同样,很多选民也中意这样的政客。

对于目前的议会乱象,《印度时报》在其评论中称,“在一个基本上是中世纪的乡村社会,是不可能造就并维持一个有效的民主国家的。”这无疑是对印度当前政治现状的一种辛辣评价。而对我们来说,比这种评价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政治运行的真实状况。

篇4:玩弄权术倾朝野

荣禄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书的课本里因为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投了反对票,所以被描写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其实真实的荣禄虽然反对变法,但支持变革,希望通过变革改变当时中国的面貌,只是与梁启超变法的内容不同。

据说荣禄长相英俊,历史上说他是慈禧太后的表哥,也流传一些他与慈禧的秘闻,到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他是清末朝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死后,慈禧给他的待遇极高,他的外孙也成为了中国的末代皇帝。

想从另外的角度了解这个晚清的风云人物,咱们就从早些年间,在北京高碑店地区发现的一个墓地说起。

荣禄档案

在政治上,荣禄是一个彻底的冷血杀手,是一匹野狼。与他竞争的对手一个个被他踢出局,他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就连袁世凯这个大枭雄,如果不是在最后关头痛哭流涕地出卖维新派,向荣禄表决心,恐怕也早就人头落地了。

但说到家庭出身,荣禄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宫贵族,顶多算是烈士遗属,他们家老祖宗算是努尔哈赤麾下的开国元勋,他爷爷、爸爸和叔叔全都战死在沙场。为此,咸丰皇帝还曾亲自召见过这位“忠烈之后”,询问其父辈殉难情况。荣禄自己也很有上进心,从一个普通的侍卫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位居首辅,地位相当于宰相,这光靠咸丰皇帝的关怀是远远不可能实现的。

世代忠烈,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祖辈勋业的光彩,照亮了荣禄仕途之路。但“忠烈之后”也多了去了,弄个处级干部一般没问题,要想往宫殿里爬,还得想点儿辙。于是,荣禄又有了另外一招——结亲,说白了,就是走枕头风路线。另外荣禄跟慈禧太后关系的不一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荣禄全名瓜尔佳氏·荣禄;死的时候享年67岁;是满族,而且是正白旗;女婿是清王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外孙是末代皇帝溥仪;慈禧太后则是他的绯闻女友,据说两个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咸丰皇帝才是第三者。

由此可见,荣禄在清末时政坛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但是话说回来,这个高碑店发现的神秘墓地里到底埋的是不是荣禄呢?

高碑店寻访荣禄墓

当身处高碑店地区街道上询问荣禄墓在何处的时候,绝大部分的路人都摇着头说不知道。直到在高碑店花园闸北里问到一个大爷,他指着说这附近大概往西再往南那片就是。

一通打听后才知道,这片地区过去确实有一块墓地,附近的一些老居民还能描述出了墓地的大概格局。当年这地方有三个坟冢,中间最大的是墓主人的,两边陪葬的分别是墓主人的几位妻和妾的。按照这个规格和排场倒也符合荣禄的身份。

2012年的12月,在首都博物馆的《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其中有几件荣禄墓出土的玉器。然而早在2005年的时候,在孔庙老首都博物馆的仓库里就曾经发现过荣禄墓里出土的陪葬品,那次的发现过程能否为荣禄墓的确定提供一些依据呢?

当年老首都博物馆的仓库里收藏着荣禄墓里出土的不少物件儿,工作人员介绍说从1951年仓库就开始登帐。在这里的账本上记载着荣禄墓的原发掘者写的文章,当时这个墓一共出土了148件文物,首都博物馆馆藏的只有45件,上面还记载了荣禄墓位于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由此可以确定这些陪葬品的出土地点就是荣禄墓地,也就是位于朝阳区高碑店一带。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谁能证明当年的高碑店只有荣禄一座坟墓呢?之前路人描述的墓会不会是别人的墓呢?有一个人揭开了这个谜团,他就是住在高碑店一个小区的荣禄墓守陵人后代。

打消疑虑确定遗址

现年已经70岁高龄的高鸿题老人就是荣禄墓守陵人的后代,他根据家里长辈以前描述过墓里的一些情况回忆道:据说荣禄的棺材四个犄角处分别搁着四个元宝,陪藏品有元宝、翡翠、鼻烟壶,另外还有一把折扇,折扇上写着的字正是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慈禧太后赐荣禄。

高鸿题老人还描述了更详细的墓地情况:据说三座较大的坟冢,其中最中间的、也是最大的坟冢是荣禄的墓地,荣禄一共娶了四房老婆,在这个最大的坟冢里与他合葬的有二太太、三太太和他最宠爱的、人称“小辣椒”的小太太。右边是他小儿子的墓。左边则是荣禄大太太瓜尔佳氏一个人的坟冢,大太太有此殊荣,不仅是因为在众多老婆里排行第一,也因为人家生了个好女儿,这个女儿被慈禧认作养女,指配给载沣,后来生下了溥仪皇帝,也就是说荣禄的大老婆就是溥仪的亲姥姥,所以她一个人住单间就理所当然了。

到此为止终于可以确认位于东五环高碑店的这座墓地遗址,确实是清末重臣荣禄的墓地了。

通过高鸿题老人的描述,细心的人们可能会有个疑问,慈禧为什么会领养荣禄的女儿呢?

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荣禄小慈禧太后一岁,属猴,为人精明干练,长于权谋,临事深思熟虑,办事雷厉风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宠爱。慈禧太后晚年的英国情人爱德蒙·伯克豪斯在《慈禧外传》中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童年,资料匮乏,只有一点可以确信,她少女时代的一个玩伴叫荣禄,两人是亲戚,此人后来在慈禧政治生涯的多个紧要关头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传闻,荣禄和叶赫那拉氏自小定有娃娃亲,这一传说,现在已无法考证。但毫无疑问,荣禄对慈禧的影响之所以远远超过她的家人或其他臣子,原因就在于二人两小无猜的亲密关系。康有为和其他一些反对满族统治的汉族官员甚至断言,早在热河避难、咸丰帝还未驾崩之前,荣禄和慈禧就有了暧昧关系。

关于荣禄和慈禧的暧昧关系,正史里是不可能找到记载的,倒是一位曾经在慈禧身边担任御前女官的德龄,写了本书,书名叫《御苑兰馨记》,书里详细地描写了这两个人如何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以后又如何在宫里互相扶持、互相帮衬。当然,咱们不能把小说当历史,但是从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中不难看出,这俩人还真是多少有点不一般的关系。拿戊戌变法来说,荣禄的通风报信就救了慈禧一命。

当年光绪和维新派们热火朝天的闹变法,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幻想着他能帮忙杀荣禄、囚慈禧,拥戴光绪,结果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一转身就跑到荣禄那里去告密了。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袁世凯背叛了维新派,据说荣禄一得到消息,就连夜从天津赶到北京的颐和园,给心上人慈禧通风报信,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使得慈禧侥幸逃过了一劫。慈禧于次日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最终百日维新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慈禧对于这个有救命之恩的荣禄,想必再感动也不敢以身相许,那就从物质和权力上给予补偿吧,于是从这件事之后,授荣禄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节制北洋海陆各军,荣禄身兼将相、权倾朝野。

义和团运动前,荣禄曾经与慈禧太后密谋立端王载漪之子溥隽为大阿哥(皇储),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命荣禄为留京办事大臣。不久又诏赴西安行在,赏黄马褂,赐双眼花翎、紫缰,可见慈禧太后对荣禄的信任。1902年1月,荣禄随扈自西安还京,加太子少保衔,转文华殿大学士。1903年荣禄病死,赠太傅,谥号文忠。

故事讲到这里,高碑店的荣禄墓已经验明正身,具体位置就在高碑店桥往东一点远通桥立交桥底下,当地很多居民都见过荣禄墓的原来面貌,如今的墓早已湮没在汽车轰鸣之中了,但如果你也想来这里走走,没准儿能听到其他更多关于荣禄的传奇呢!

上一篇:关于三国的歇后语下一篇:展场广告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