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2024-04-24

浅析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滞后的原因及对策(精选3篇)

篇1:浅析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汽车工业和汽车服务业得到了飞跃的成长和发展。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汽车维修行业带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向汽车维修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汽车维修企业已不能再凭借传统的经验和方式来投资和经营。因此,汽车维修企业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但由于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业务知识、操作技能普遍偏低,导致汽车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已成为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电子化、智能化成为现代汽车的重要标志。面对现代汽车,检测靠仪器、拆装靠设备和检查靠资料,因而要求现代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掌握现代汽车维修的技术信息和新工业,不仅要对机械,还要对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都有系统的了解,从而正确的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而目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远远滞后于汽车技术的进步。

一、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滞后的原因

1、车型的更新换代,新技术、新材料致使维修技术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加入WTO之后,许多车型相机更新换代,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增加。同时,结构日益复杂、性能越来越完备的进口车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小型轿车从结构到控制技术已经高科技化了,对汽车维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再采用“手艺修车”的方式已行不通。所谓“手艺修车”指的是以经验来指导修车。“经验”通常指感性经验,即感性认识,是通过对总成的解体寻找故障得来的,适用于维修传统的以机械传动、机械控制为主的汽车,不适用于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汽车。而汽车维修人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平时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学习不够,致使汽车维修技术滞后于汽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师带徒”的传统技术培训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

几十年以来,汽车维修行业一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的传授汽车维修技术,由于在当时汽车的整体结构单一,汽车维修主要靠眼看、耳听、手摸,故此经验显得非常重要。然而面对现代电控汽车,车辆的故障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机械或电气系统的故障,往往机械问题还牵带电气问题,传统的汽车维修技术已过时,因而这种传统的“师带徒”的培训方式也难以为继。长期以来,汽车维修行业受体制的影响,分工较细,许多老的维修工技术非常单一,机修工要分为发动机和地盘工,电工就只修电器附件,而对于现代汽车上普遍装备的音响、空调等却束手无策,由于师傅的技术跟不上,从而带出来的徒弟的维修技术相应地也就跟不上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步伐。

3、维修技术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维修技术人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不容易将那些经反复拆检实践得到的来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始终脱离不了要打柴大写的维修方式。他们面对当代汽车新工艺、新技术的自我学习能力有限,而许多企业经营者或企业管理者对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加强其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培训的兴趣又不高,导致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力跟不上当代汽车技术的发展。

4、行业管理力度不够,岗前培训滞后

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目前实行持证上岗和关键岗位培训制度,还基本上是一种事后培训制度。由于工人自身文化水平、培训时间、教材、师资和教育设备等原因,培训效果与培训目标相差甚远,形成了有岗位资格而无岗位能力的新问题。同时,行业管理部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手段,督促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放松了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培训工作缺乏连续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社会上从事营业性维修的新老企业中,尤其是个体户中,许多新老工人未经交通部门的技术培训,无证上岗,有的即使有证,也是徒有虚名。使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不能较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职业学校的培训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盲点

目前,从事培训的各级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分配来的大学生,无庸质疑,这些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并不十分熟悉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维修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时存在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盲点,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无法获得切实的收益。加上一些办学单位未经交通主管部门的审查认可,随意开办汽车维修等级工培训班,培训考核标准各行其是,维修技术等级证书五花八门,而且“证”不符实。

6、维修企业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

现在的企业普遍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缺少人才,但人才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花时间、花资金去培养,即使是大中专毕业的员工因在校学习内容滞后,仍然有一个继续提高的过程。而大部分企业宁可高薪聘维修技师,也不愿花钱去培养人才,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技术人才无序流动。当前汽车维修人才无序流动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法人缺乏管理理念,对人才的吸引主要是靠金钱的刺激,忽略了汽车维修人才的更高的要求,未采取有利于留住人才的相应策略,造成企业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大部分企业将业务中淡雅在个别有技术人员身上,不去培养后继人才,形成技术垄断,造成技术负责人一走企业濒临倒闭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愿意花钱培养人才,担心一旦人才培养出来时机成熟就会另谋高就,到头来鸡飞蛋打不合算。第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目前许多汽车维修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用工制度,或者说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用工制度。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合同形同虚设,有的根本就不签合同,口头协议作为用工合同,员工的社会保障金没有纳入管理,因此员工的来去就显得更加自由。企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控制人员去留的问题上常常力不从心。第三、企业忽视员工的技术培训。随着汽车需求的增加,许多企业偏重上规模、上等级,从而忽略了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更新,从而在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便出现了一流的设备因人才缺乏而闲置无用的怪现象。

二、对汽车维修工人技术素质的要求

1、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事业心和责任心是现代汽车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汽车维修职业责任是指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社会,任何一种正当职业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汽车维修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讲就是对汽车技术状况负责、对托修方负责。从宏观上讲,就是承担着保障道路动输事业发展的重大职能。正确圆满地履行这种社会责任,就必须具备高度的对人民负责的职业情感。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感才能主动地、自觉地为维修汽车、为托修方服务。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特别是汽车维修质量检验人员在汽车维修行业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时时事事关心托修方的利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爱汽车维修职业的饱满激情,全心全意为托修方提供汽车维修服务。因为汽车维修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驾驶员安全行驶的重要保证,如果汽车维修人员不负责任,在修车中有马马虎虎,特别是在修理汽车安全部位的制动系、转向系、灯光等不认真,没有责任心,就有可能造成车毁人亡。

2、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走向机械、电子和电气化的道路。汽车结构的大变化,对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要懂得汽车原理、懂电脑、懂电子技术、懂利用仪器设备进行诊断,这就要求我们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否则,一旦汽车发生故障,汽车维修人员将会一筹莫展,所以要想成为一名跟上时代步伐的汽车维修工人,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基础。

此外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已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了,需要有国际合作。我们所修的车相当一部分是进口车,因此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中,不仅要查阅

一些相关车型的英文资料,而且还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国外最新的汽车技术、维修手册和诊断方法。

3、具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维修工对汽车故障应具备一种特殊的逻辑分析能力,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检测手段、设施的使用状况和故障的发生部位,还没有达到只需要单纯更换零配件的程度。目前,修理业的主要任务还是“诊断”,正所谓“七分诊断,三分推理”,真正反映一个维修人员水平的是其诊断的准确程度。在诊断过程中,要求诊断人员要“懂原理、会分析、能推理、巧诊断”,排除一个疑难杂症。因此一个不会推理的人,不会逻辑分析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好的修理工的。

4、应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常见一些修理工在修车中碰到一定难度的故障就东换一件,西拆一件,但故障却始终排除不掉,还管这些故障叫做“不治之症”,这就是流行在现代修理界的一个通病——“以换代诊”,认为换新件不会有问题。事实证明,这种以换代诊的做法既会误事,又是浪费,甚至后果不堪设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工,必须有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在诊断汽车故障中“懂原理、会分析、能推理、巧诊断”。修理员工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设备的应用程度。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许多修理厂有很多设备摆放在那里充门面、装样子,甚至有些修理厂的设备还没有打开包装,购买的原因只是因为行管部门要求,像最基本的尾气分析仪,不少修理工都不会依据检测数据做推论。因此,一个真正的汽修人才一定要会开发和利用汽车检测设备。

5、了解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对使用性能了如指掌

汽车修理工必须了解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并对使用性能了如指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技术配置也不断提高,有些汽车配置的新功能,因用户还不太熟悉而误认为有故障。比如某些汽车的自动空调在实际使用中没有按键,只有触摸式显屏,有的用户会反映空调开启后风小,不凉快。此时修理工有责任指导用户如何正确使用。如果不懂这些,可能会对此故障修上几天,最后当然还是无功而返。这就要求修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6、应有危机意识

汽车维修技术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回头看看这几年我们所接触的汽车和现在所接触的汽车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几年前的名师有些现在已经不能够胜任当前的工作了,难道这还不足以唤起我们的危机意识吗?因此,汽车修理工必须具备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对于新的检测技术和诊断设备有钻研和使用的能力。我国汽修行业传统的观念是机、电工各自分开,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工种,而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分工已经很不现实了,强烈需要将机、电工结合一起,再辅以液压技术,三者有机地结合才是较理想的汽车维修人才。

7、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现代汽车要求维修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的正确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车用单板机的基本原理和控制原理,否则对于许多故障现象是可能无法理解的。

三、提高汽车维修工人技术素质的措施

1、强专业考核

交通主管部门应该将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汽修技术培训和考核列入行业管理工作重点,纳入管理目标。可采取办短期或专题培训班,请专家统一施教;也可以进行业余培训,以自学为主,视情集中辅导,统一考核发给结业证书。可由业务主管部门承办,也可着重学习新技术、新装置(如汽油喷射装置的维修)、新工艺和技术理论方面的内容,迅速提高维修人员的工艺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

2、开展定期培训或委托培训相结合从而提高维修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按照汽车维修业经营行为规则和精神文明的要求,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促使从业人员遵守职业纪律、维护职业信誉,提高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自觉感。二是强化高新技术培训。针对目前汽车维修技能水平与现代汽车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重点抓好汽车维修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培训具有现代水平的汽车维修高新技术知识的人员,提高维修业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生产力。三是狠抓高级人才培训。按照维修行业开业条件的要求,在完成经常性从业人员等级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才培训工作,尤其是针对现代汽车日趋发展的复杂机械结构和高新电子技术,大力培养维修企业懂技术、懂设备、懂电脑、懂英文,有实践经验的机电一体化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需要。

聘请当地有较高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几十组成培训小组,定期到维修企业,组织集中统一授课;也可委托当地规模较大、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比较好的本专业大修企业开办短训班和学员轮训。

3、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

这是提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一种好形式。岗位练兵要以基本功,也就是连实际操作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主,按照“四懂三会”(懂工艺流程、懂设备结构、懂原理、懂性能;会维修保养、会排除故障、会操作)与技术等级标准中的应知应会要求,严格训练,努力达到生产操作上过硬、在机器设备使用上过硬、在复杂情况面前过硬。

4、加强培训资格审定

交通主管部门要对社会上涉及汽修技术培训的办学单位,严格实行办学资格审查,加强业务上的组织指导,协同拟定培训计划,编审培训教案,审定考核标准等,以保证教学质量,并争取劳动部门协同把好培训考核关。

5、严格培训考核标准

培训工作不仅要有量的计划,还要有质的保证。应严格按照交通部下达的汽修技工等级培训大纲的要求组织培训考核。对应知部分的学习,可结合当地汽修技工队伍现状,以提高操作技能为目标,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对应会部分的考核,由于维修工是技术性很强的工种,操作技能需要经实践锻炼、日积月累来提高,所以可结合学员培训前实际从事本行业的年限来进行。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一部分可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协会承担,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的功能,为企业提供行业培训、科技推广、法律服务、信息咨询、质量鉴定、经验交流、技能竞赛等多层次的社会性服务。同时,协助协会将强自律管理,完善协会行规行约,明确协会组织分工,加大行业宣传力度,为全区机动车维修、配件行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社会保证。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组成“技术咨询组”,通过开办技术讲座、技术比赛等方法传授新技术,交流先进经验,收集、整理和传播行业性息,比如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汽车修理行家进行汽车维修专业讲座,组织有潜力的技术人员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从全面有效的提高汽车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变行业面貌,促使汽车维修企业整体水平上台阶。

7、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加强自我完善

汽车维修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依靠员工。一方面是要有稳定的员工队伍。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用工制度,应签订详细的劳动合同,对录用人员要审查是否有资格证、上岗证,是否属于违约责任人;其次要协调与员工的关系,除了酬劳要给予相应的满足,还应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员工的培训,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

学习,比如可以让企业的技术人员借助各种汽车教学光盘进行系统的讲解,针对主修车型强化故障分析等,同时还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保障企业发展后劲充足,比如招聘汽车专业或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专业优秀毕业生,经过一定时间维修实践,再送到有关院校脱产学习深造。但这类深造应以专业交叉互补为特征,即对学机械的培训电子技术、自控原理及结构,对学电子、自控的培训汽车构造原理,同时加强汽车及相关设备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学习,使他成为企业的维修骨干,这是企业发展兴旺的希望。

8、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技术人员的合理化配置。无论是4S店还是综合维修企业,人的业务素质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拥有高科技含量汽车和实施维修工艺规程化的今天。首先,维修企业的领导层应该懂得一些当代轿车维修知识,从根本上认识规范化修车的重要性。这是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维修,建立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关键。其次,参与维修的人员,必须是工程师、技师、技术工人三位一体的。工程师和即使是技术指导也是班长、组长、技术工人在工程师和技师的指导下,根据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工程师必须熟悉当代汽车的结构原理,掌握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从车辆进厂诊断、确定维修范围、编制维修工艺、参与和指导修车、直到竣工验收、签发合格证的全过程,工程师应自始至终都参与活动。技师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智能化的仪器设备来检测、诊断和排除当代轿车出现的故障,能组织、指导维修技术工人实施维修工作。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再次,接待、营销人员必须熟悉当代汽车的结构原理,能熟悉操作计算机,以形成多位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9、营造企业文化,完善分配制度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生命力是有作为细胞的广大员工来共同维持的。细胞的生命力依赖企业环境的养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合理的分配制度是企业环境的“营养液”。一旦“营养液”变味、变质,细胞的生命力将受到伤害,企业环境将会恶化直到瘫痪。因此,制定合理的、公平的、具有激励性的分配制度,经常性的开展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团队凝聚力的活动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10、加大人才培养,增加人才的贮备,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对维修企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培养技术人员方面,许多企业却还是师傅带徒弟,维修品质的好坏完全凭经验,汽车维修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在初高中程度,在日本的维修企业,其技术工人合格率占70%以上。20万工人经过资格认证,40%属于技术人员。在美国诊断工人比例占80%,而我国维修厂一般诊断工人不超过30%。在我们很多企业急缺管理人才又缺技术人才,诸如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汽车专用示波器、发动机分析仪、尾气测试仪、电脑动平衡机等。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这就要求操作人员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维修水平的提高,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必然会朝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因此,汽车维修企业应尽跟汽车技术发展步伐,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掌握先进的汽车检测设备和汽车维修技术的高级人才,同时应努力加强人事、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尽快实施精兵简政,减员增效;并注意培养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后背技术人才。针对一、二、三类汽修厂的技术工人人数作明确要求,通过分阶段、分等级对汽修业从业人员进行轮训,使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维修技术,做到持证上岗维修协会定期举办现代汽车维修技术讲座,我们鼓励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专家请回来解决问题,培训人员。通过这些措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热爱汽车维修时汽车从业人员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义务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忠于职守是每一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尤其是具有一定职权的管理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责任。能否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严格把关,不弄虚作假,是衡量每一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忠于职守主要表现为: 1.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汽车维修各项工艺技术标准,进行汽车维修工作,按章管理,严格把关,自觉维护各项技术工艺标准的严肃性,保证汽车维修质量的有效管理。2.遵守行规,行约。行规、行约是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是确保行业风气好转的有效措施。只有做到对行业负责,才能做到对法律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3.尽职尽责、敢于管理。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感,敢于依法管理,敢于负责任、敢于承担风险。把严格管理建立在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基础上,不怕困难,不回避矛盾,不怕打击报复,坚持原则,任劳任怨以对党和国家、对行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恪尽职守,保证汽车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人才是维修行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资源,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提高汽车维修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使维修人员有效的掌握先进技术,运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才能促进汽车维修业的发展,促进技术革新的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汽车维修技术跟上汽车技术发展的步伐。

篇2:浅析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档案;开发利用;滞后因素;对策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档案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再加之受制于档案寿命有限性的制约,当前我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而且出台了相关的档案开发利用政策,但当前我国档案开发利用的情况并不如人意,档案整体利用率较低,在这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当前我国档案开发利用滞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动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好的体现出档案存在的价值。

一、档案开发利用滞后的因素

(一)解密制度未得到贯彻执行

档案的开发利用与档案保密时限息息相关,在档案开放工作中,对于公众开放的档案需要确保在公开后不会给国家的安全利益带来损害。当前我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档案即使没有到保密期限,但其已失去了保密的意义。个别档案保密期已过,但仍然没有对公众进行开放。由于我国档案保密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这对于档案开发利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档案开发利用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现有的与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数情况下都是关于档案管理及档案保密方面的规定,关于档案开发利用的相关规定很少涉及。在当前国家、地方、系统行业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套相互联系及配套的關于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这必然会导致当前我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三)档案利用整体技术薄弱

档案价值的实现需要有先进的档案利用手。一直以来,我国档案利用手段都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同时受制于技术的制约,档案开发利用通常都是以档案外借、阅览、实物陈列及进行书面材料编写等为主,很少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这对于档案利用价值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四)检索手段落后

档案开发利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即是档案检索,档案检索手段与档案利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档案在提供服务时部分还存在着手工检索及提供档案原件的情况,这不仅导致档案检索速度较慢,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档案信息的传播,无法有效的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二、加快推动档案开发利用的对策

档案利用是档案需求者对档案信息的借鉴和使用,档案是为社会服务的,提高档案利用率和使用率,只靠档案部门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和档案部门内部建设两方面进行,双管齐下,才能彻底改变档案利用的窘况。

(一)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档案部门应在完善档案硬件、发展软件的基础上,加快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形成有利于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长远实施的长效工作机制。首先应将档案开发纳入机关责任制考核范围,并制定相关细则促进实施。其次是制定制度并规范执行,实行责任到人、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第三是加大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力度,确保档案资源标准统一,格式一致、数据规范,努力营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做到网网相通,纵横交错,打破地域界限与行政隶属关系,全国上下形成一盘棋,推进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馆藏,为档案利用提供不竭资源

档案开发利用需要以丰富的馆藏作为前提和基础。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对丰富馆藏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档案数量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所收集的档案大多数来自于机关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数量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在基层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在以后的丰富馆藏活动中,应该加大力度收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查考作用的档案资料,而且对于进馆档案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档案质量进行优化,确保档案结构的合理性,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档案的总体性需求。

(三)拓宽开发渠道,为档案利用提供多种手段

利用者在查询信息时主要追求对特定信息需求的满足,并不在意这些资源的类型、利用方式和保管地点等,资源的丰富性、可用性及全面性、系统性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应本着不拘一格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才是最终目标。

首先是拓宽档案开发利用模式,将以往以档案部门为开发主体模式拓展为与社会人士和机构独立或联合开发的模式,特别是与媒体的合作,近几年这种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它使得档案开发利用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其次是拓宽传统档案开发方式,主要指直接向用户提供档案来满足其需求的工作形式,如档案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展览服务、档案复本服务等向现行文件汇编、档案纪录片、编写参考资料转变。再次是积极拓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即由文字型档案文献的检索利用转向数字型电子档案信息的运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终端等向用户提供服务。最后是建立各类专题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个性化、功能完善的档案信息查询服务,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以多种形式提供给利用者满足。

(四)开展主题创新服务,全方位拓宽档案利用范围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档案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才能保证提供信息时效性。例如在当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时期,我们要把民生档案作为相当长时期内档案开发利用的重点。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第16届国际档案大会第146次平等会议上讲话的标题就是“服务民生——中国档案服务方向新选择”。可见档案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才能真正为当代社经济建设起到服务作用。

三、结束语

档案开发利用作为一项传统性工作,具有持续性及长远性的特点,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对档案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加快推动档案开发利用主体的广泛化、客体的多元化及开发方式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全面共享,为我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荣.档案开发利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分析[J].档案管理,2014(1).

[2]马魁.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北京档案,2014(7).

篇3:浅析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滞后;原因对策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企业产品的开发周期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一切都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对滞后。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状呢?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近年来,中小企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依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其中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现在资金、人才、信息、机制和创新风险等问题上。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

(一)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 家庭企业 ” 和 亲友企业 ” 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 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我们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 42%和9 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三)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四)技术创新意识弱化,缺少竞争意识和创新动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观念尚未真正转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轨道上来,这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主要原因。表现在:①技术创新意识弱化,经济运行短期行为严重。②对于技术创新缺乏总体设想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多半处于对原有系统现状维持状态。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管理方面的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问题,建立出资人制度,有效解决中小资产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实行分工明确、规范动作、相互制衡的企业领导制度,按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营者选择、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技术创新,把企业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取向是市场化,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科学技术研究的院所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向市场提供适用的技术成果。鉴于此,在技术创新的改革过程中应积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创办R&D;机构,另一方面调整科研机构,分流科技人才,把科研机构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大多数科研机构,尤其是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型机构,要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或转变为企业,使一大批千古机构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或通过股份制形式,成为几个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必要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收购一些科研院所,使其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地。

(三)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增加技术开发投入,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应通过国家预算,提高技术开发研究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例;二是技术创新是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活动,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应设置技术创新贷款业务或风险投资银行,并严格依法保护技术创新主体的权益。三是加大企业R&D;费用支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应确保占销售收入3%以上的R&D;费用,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R&D;费用的比重还要加大。四是争取社会各方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努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多管齐下,多方筹集资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减轻资金风险,提高资金效益。

(四)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撑

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看,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投资、各种资助、引进外资等。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民间风险投资尚未充分发育的条件下,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规模小,成为制约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多渠道开辟投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风险融资体系。风险投资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逐步由官办民营为主向官助民营为主的风险投资模式过渡,努力使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应积极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企业风险投资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志军.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成因[J].中国科技投资,2007(1):35-36.

[2]袁泽沛,陈金贤.技术跨越的可能性与机会窗口[J].中国软件学,2001(8):11.

[3]于萍.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财经广场,2013(5):69-70.

上一篇:情绪控制下一篇:试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