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2024-05-15

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共6篇)

篇1: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2014年7月9日第六届北京仲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自201

5年4月1日起施行)

(2014-12-04)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公告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北京仲裁委员会

(一)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称“本会”)系在中国北京登记注册的解决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仲裁机构。

(二)本会同时使用“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名称,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为仲裁机构的,由本会进行仲裁。

(三)本会主任(以下称“主任”)履行本规则赋予的职责,副主任或秘书长受主任的委托履行主任的职责。

(四)本会办公室(以下称“办公室”)负责本会的日常事务。办公室指派工作人员担任案件秘书,负责案件的程序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条 本规则的适用

(一)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本会仲裁的,适用本规则。当事人就仲裁程序事项或者仲裁适用的规则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该约定无法执行或者与仲裁地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的除外。当事人约定适用其他仲裁规则的,由本会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二)当事人约定适用本规则但未约定仲裁机构的,视为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本会仲裁。

(三)本规则未明确规定的事项,本会或者仲裁庭有权按照其认为适当的方式推进仲裁程序,以促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得到高效和公平的解决。

(四)本会、仲裁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均应当本着诚信、善意、合作及妥善解决纠纷的原则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放弃异议权

当事人知道或者理应知道本规则或仲裁协议中规定的任何条款或条件未被遵守,但仍参加或者继续参加仲裁程序且未对上述不遵守情况及时向本会或仲裁庭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其放弃提出异议的权利。第二章仲裁协议

第四条 仲裁协议的定义和形式

(一)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同意将他们之间的特定法律关系中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或者以其他书面形式订立的仲裁协议。

(二)仲裁协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书面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三)在仲裁申请书和答辩书的交换中,一方当事人声称有仲裁协议而另一方当事人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存在书面仲裁协议。

第五条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其效力应单独判断,无论合同是否成立、变更、解除、终止、无效、失效、未生效、被撤销,均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第六条 管辖权异议

(一)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或者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有异议,可以向本会提出管辖权异议。管辖权异议应当在首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当事人约定书面审理的,应当在首次答辩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二)当事人未依照上述规定提出管辖权异议的,视为承认本会对仲裁案件的管辖权。

(三)当事人向本会提出管辖权异议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四)本会或者本会授权的仲裁庭有权就仲裁案件的管辖权作出决定。仲裁庭的决定可以在仲裁程序进行中作出,也可以在裁决书中作出。

(五)本会或者经本会授权的仲裁庭对仲裁案件作出无管辖权决定的,案件应当撤销。仲裁庭组成前,撤销案件的决定由本会作出;仲裁庭组成后,撤销案件的决定由仲裁庭作出。第三章仲裁申请、答辩与反请求

第七条 申请仲裁

(一)申请仲裁,应当提交:

1.仲裁协议;

2.写明下列内容的仲裁申请书:

(1)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仲裁申请所依据的证据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4.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

(二)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本规则附录1《北京仲裁委员会案件受理费收费办法》和《北京仲裁委员会案件处理费收费办法》的规定预交仲裁费用。当事人的请求没有明确争议金额的,由本会确定争议金额或者应当预交的仲裁费用。

(三)当事人预交仲裁费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缓交,由本会决定是否批准。当事人不预交仲裁费用,又不提出缓交申请或者在本会批准的缓交期限内未预交全部仲裁费用的,视为未提出或者撤回仲裁申请。

第八条 受理

(一)收到仲裁申请后,本会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自当事人预交仲裁费用之日起5日内予以受理。

(二)仲裁申请不符合本规则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当事人应当在本会规定的时间内予以补正;未补正的,视为当事人未提出仲裁申请。

(三)仲裁程序自本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开始。

第九条 发送仲裁通知

本会自受理案件之日起10日内,将受理通知、本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发送申请人;将答辩通知连同仲裁申请书及其附件、本规则、仲裁员名册发送被申请人。

第十条 答辩

(一)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答辩通知之日起15日内提交下列文件:

1.写明下列内容的答辩书:

(1)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

(2)答辩意见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2.答辩意见所依据的证据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3.被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

(二)本会自收到答辩书之日起10日内,将答辩书及其附件发送申请人。

(三)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继续进行。

第十一条 反请求

(一)被申请人如有反请求,应当自收到答辩通知之日起15日内提交反请求申请书。逾期提交的,仲裁庭组成前由本会决定是否受理;仲裁庭组成后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受理。

(二)本会或者仲裁庭决定是否受理逾期提出的反请求时,应当考虑反请求与本请求合并审理的必要性、逾期提出的时间、是否会造成程序的不必要拖延以及其他有关因素。

(三)反请求的提出和受理参照本规则第七条和第八条的规定。

(四)自受理反请求申请之日起10日内,本会将反请求答辩通知连同反请求申请书及其附件发送申请人。

(五)申请人按照本规则第十条的规定提交答辩书。

(六)本规则对反请求的其他事项未作出规定的,参照本规则关于仲裁请求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变更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

(一)当事人可以变更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变更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仲裁庭组成前由本会予以受理;仲裁庭组成后由仲裁庭予以受理。

(二)当事人对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的变更过于迟延从而可能影响仲裁程序正常进行的,本会或者仲裁庭有权拒绝接受其变更。

(三)变更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的提出、受理、答辩等事项,参照本规则第七条至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追加当事人

(一)仲裁庭组成前,经本会同意,当事人可以依据相同仲裁协议在案件中申请追加当事人。

(二)申请追加当事人应当提交追加当事人申请书,申请书的内容及受理、答辩等事项,参照本规则第七条至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三)仲裁庭组成后,除非申请人、被申请人及被追加的当事人均同意,否则不再接受追加当事人的申请。

第十四条 多方当事人之间的仲裁请求

(一)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或被申请人,或者存在追加当事人的情况下,任何当事人均可以依据相同的仲裁协议针对其他当事人提出仲裁请求。仲裁庭组成前,由本会决定是否受理;仲裁庭组成后,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受理。

(二)上述仲裁请求的提出、受理、答辩、变更等事项参照本规则第七条至第十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文件的提交与份数

(一)除非另有约定,当事人应向本会提交仲裁文件,由本会转交仲裁庭及其他当事人。如当事人约定直接向仲裁庭提交仲裁文件,则应向本会提交相应副本。

(二)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反请求申请书、证据材料以及其他书面文件,应当一式五份。如果当事人人数超过两人,增加相应份数;如果仲裁庭组成人数为一人,减少两份。

第十六条 仲裁保全

(一)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可以提出申请,要求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

(二)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提出证据保全申请。

(三)当事人提出上述申请的,本会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至有管辖权的法院。

(四)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者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申请仲裁前提出上述申请。

第十七条 代理人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本会提交载明具体委托事项和权限的授权委托书。第四章仲裁庭

第十八条 仲裁员名册

本会制定有仲裁员名册,当事人从本会提供的仲裁员名册中选择仲裁员。

第十九条 仲裁庭的组成

(一)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本规则另有规定,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

(二)双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15日内分别选定或者委托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当事人未在上述期限内选定或者委托主任指定仲裁员的,由主任指定。

(三)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15日内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主任指定首席仲裁员。双方当事人也可以在上述期限内,各自推荐一至三名仲裁员作为首席仲裁员人选;经双方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本会也可以提供五至七名首席仲裁员候选名单,由双方当事人在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从中选择一至四名仲裁员作为首席仲裁员人选。推荐名单或者选择名单中有一名相同的,为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的首席仲裁员;有一名以上相同的,由主任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相同人选中确定,确定的仲裁员仍为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的首席仲裁员;推荐名单或者选择名单中没有相同的人选,由主任在推荐名单或者选择名单之外指定首席仲裁员。

(四)双方当事人未能依照上述规定共同选定首席仲裁员的,由主任指定。

(五)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时,申请人方或者被申请人方应当共同协商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未能自最后一名当事人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15日内就选定或者委托主任指定仲裁员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主任指定。

(六)在追加当事人的情况下,追加的当事人可与申请人或被申请人作为一方选定仲裁员;未能共同选定该方仲裁员的,则仲裁庭全部成员均由主任指定。

(七)当事人选择居住在北京以外地区的仲裁员的,应当承担仲裁员因审理案件必需的差旅费。如果未在本会规定的期限内预交的,视为未选定仲裁员。主任可以根据本规则的规定代为指定仲裁员。

(八)仲裁员拒绝接受当事人的选定或者因疾病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正常履行仲裁员职责的原因不能参加案件审理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重新选定仲裁员通知之日起5日内重新选定仲裁员。未能在该期限内重新选定仲裁员的,由主任指定。

第二十条 组庭通知

自仲裁庭组成之日起5日内,本会将组庭情况通知当事人。秘书在组庭后应当及时将案卷移交仲裁庭。

第二十一条 仲裁员信息披露

(一)仲裁员任职后,应当签署保证独立、公正仲裁的声明书,声明书由秘书转交各方当事人。

(二)仲裁员知悉与案件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存在可能导致当事人对其独立性、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的情形的,应当书面披露。

(三)当事人应当自收到仲裁员书面披露之日起10日内就是否申请回避提出书面意见。

(四)当事人以仲裁员披露的事项为由申请仲裁员回避的,适用本规则第二十二条第(一)、(二)、(四)、(五)、(六)款的规定。

(五)当事人在上述第(三)款规定的期限内没有申请回避的,不得再以仲裁员曾经披露的事项为由申请回避。

第二十二条 仲裁员回避

(一)当事人对仲裁员的独立性、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时,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二)当事人应当通过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应证据。

(三)对仲裁员的回避申请应当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不再开庭或者书面审理的案件,应当在得知回避事由后10日内提出。但本规则第二十一

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除外。

(四)秘书应当及时将回避申请转送其他当事人和仲裁庭全体成员。

(五)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员回避,其他当事人表示同意,或者被申请回避的仲裁员获知后主动退出,则该仲裁员不再参加案件审理。但上述任何情形均不意味着当事人提出回避的理由成立。

(六)除上述第(五)款规定情形外,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主任决定。主任的决定是终局的,并有权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说明理由。

(七)当事人在获知仲裁庭组成情况后聘请的代理人与仲裁员形成应予回避情形的,视为该当事人放弃就此申请回避的权利,但其他当事人就此申请回避的权利不受影响。因此导致仲裁程序拖延的,造成回避情形的当事人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

第二十三条 仲裁员更换

(一)仲裁员因死亡或者健康原因不能从事仲裁工作,或者主动退出案件审理,或者主任决定其回避,或者各方当事人一致要求其退出案件审理的,应当更换。

(二)主任认为仲裁员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职责或者没有按照本规则的要求履行职责时,也可以主动更换。

(三)主任根据第(二)款作出决定前应当给予各方当事人和仲裁庭全体成员提出书面意见的机会。

(四)被更换的仲裁员由当事人选定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5日内,重新选定;由主任指定的,主任另行指定。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后5日内,本会将重新组成仲裁庭通知发送当事人。重新组成仲裁庭后,当事人可以请求已进行的审理程序重新进行,是否必要,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也可以自行决定已进行的审理程序是否重新进行以及重新进行的范围。仲裁庭决定审理程序全部重新进行的,本规则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八条及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期限自重新组成仲裁庭之日起计算。第五章审理

第二十四条 审理方式

(一)仲裁庭应当开庭审理案件。

(二)当事人约定不开庭,或者仲裁庭认为不必要开庭审理并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的,可以根据当事人提交的文件进行书面审理。

(三)无论采取何种审理方式,仲裁庭均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各方当事人,给予各方当事人陈述和辩论的合理机会。

第二十五条 保密义务

(一)仲裁不公开审理。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第三人商业秘密或者仲裁庭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除外。

(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证人、仲裁员、仲裁庭咨询的专家和指定的鉴定人、本会的有关人员,均不得对外界透露案件实体和程序进行的情况。

第二十六条 仲裁地

(一)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本会所在地为仲裁地。本会也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其他地点为仲裁地。

(二)仲裁裁决视为在仲裁地作出。

第二十七条 开庭地点

(一)开庭审理在本会所在地进行。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当事人约定在本会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点开庭的,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当事人应当在本会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约定或者仲裁庭确定的比例预交上述费用。未预交的,在本会所在地开庭。

第二十八条 合并审理

(一)仲裁庭在满足以下各项条件时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仲裁案件合并审理:

1.仲裁标的为同一种类或者有关联;

2.经一方当事人申请并征得其他当事人同意;

3.仲裁庭组成均相同。

(二)仲裁庭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合并审理的具体程序。

第二十九条 合并仲裁

(一)经各方当事人同意,或者一方当事人申请且本会认为必要,本会可以决定将根据本规则进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仲裁案件合并为一个仲裁案件进行审理。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合并的仲裁案件应合并于最先开始仲裁程序的仲裁案件中。

(二)在决定是否进行上述合并时,本会将考虑相关仲裁案件所依据的仲裁协议的具体情况、案件之间的关联性、案件程序进行的阶段以及已经组成仲裁庭的案件仲裁员的指定或者选定等情况。

第三十条 开庭通知

(一)开庭审理的案件,仲裁庭应当于开庭10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当事人;经商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请求延期开庭的,应当在开庭5日前提出;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

(二)再次开庭以及延期后开庭日期的通知,不受10日期限限制。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缺席

(一)申请人经书面通知, 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的,不影响仲裁庭对被申请人的反请求进行缺席审理。

(二)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仲裁庭可以进行缺席审理。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的,可以视为撤回反请求。

第三十二条 证据提交

(一)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二)仲裁庭有权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应当在要求的期限内提交;逾期提交的,仲裁庭有权拒绝接受。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接受的除外。

(三)当事人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证据,或者虽提交证据但不能证明其主张的,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因此产生的不利后果。

(四)当事人对自己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装订,标明序号和页码,并附证据清单,简要写明证据材料的名称、证明对象,签名盖章并注明提交日期。

(五)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提交的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的真实性没有表示异议,可以视为与原件或者原物一致。

(六)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本规则另有规定,提交的外文证据材料和书面文件应当附有中文译本。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其他语言的译本。

第三十三条 仲裁庭自行调查事实、收集证据

(一)当事人申请且仲裁庭认为必要,或者当事人虽未申请,但仲裁庭根据案件审理情况认为必要时,仲裁庭可以自行调查事实、收集证据。仲裁庭调查事实、收集证据时,认为有必要通知当事人到场的,应当及时通知。经通知,当事人未到场,不影响仲裁庭调查事实和收集证据。

(二)仲裁庭自行收集的证据应当转交当事人,由当事人发表质证意见。

第三十四条 鉴定

(一)当事人申请鉴定且仲裁庭同意,或者当事人虽未申请鉴定但仲裁庭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通知当事人在仲裁庭规定的期限内共同选定鉴定人。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仲裁庭指定鉴定人。

(二)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仲裁庭确定的比例预交鉴定费用。不预交的,仲裁庭有权决定不进行相关鉴定。

(三)仲裁庭有权要求当事人,而且当事人也有义务向鉴定人提供或出示鉴定所需的任何文件、数据、财产或其他物品。当事人与鉴定人之间就鉴定所需的文件、资料、财产或其他物品是否与案件有关有争议的,由仲裁庭作出决定。

(四)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意见,鉴定意见的副本,应当送交当事人。当事人有权对鉴定意见发表意见。

(五)仲裁庭认为必要或者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可以通知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就鉴定意见的有关事项向鉴定人提问。

(六)鉴定期间不计算在本规则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八条及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三十五条 审理措施

仲裁庭有权根据审理需要采取制作案件审理日程表、发出问题单、举行庭前会议、制作审理范围书等各项审理措施。首席仲裁员可以接受仲裁庭委托采取上述审理措施。

第三十六条 质证

(一)仲裁庭可以根据案件审理需要,安排当事人自行就证据材料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进行核对。仲裁庭可以委托秘书组织当事人进行上述核对工作。

(二)开庭审理的案件,在开庭前已经交换的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由当事人质证。当事人已经认可的证据,经仲裁庭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不经出示,直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三)对于当事人当庭或者开庭后提交的证据材料,仲裁庭决定接受但不再开庭审理的,可以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提交书面质证意见。

第三十七条 证据的认定

(一)证据由仲裁庭认定;鉴定意见,由仲裁庭决定是否采纳。

(二)仲裁庭在认定证据时,除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司法解释外,还可以结合行业惯例、交易习惯等,综合案件整体情况进行认定。

第三十八条 辩论

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仲裁庭也可以根据审理情况要求当事人提交书面辩论意见。

第三十九条 最后陈述意见

仲裁庭在审理终结前,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当事人的最后意见可以在开庭时以口头方式提出,也可以在仲裁庭规定的期限内以书面方式提出。

第四十条 庭审记录

(一)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但调解情况除外。

(二)仲裁庭可以对庭审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三)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仲裁庭不予补正时, 应当记录该申请。

(四)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五)经各方当事人申请,或者一方当事人申请且本会同意,本会可以聘请速录人员对开庭情况进行记录,由此发生的费用由当事人预交。

第四十一条 撤回仲裁申请和撤销案件

(一)申请仲裁后,申请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有反请求的,不影响仲裁庭对反请求进行审理和裁决。被申请人可以撤回仲裁反请求,被申请人撤回反请求的,不影响仲裁庭对申请人的仲裁请求进行审理和裁决。

(二)仲裁请求和反请求(如有)全部撤回的,案件可以撤销。仲裁庭组成前,撤销案件的决定由本会作出;仲裁庭组成后,撤销案件的决定由仲裁庭作出。

(三)除上述情况外,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使仲裁程序不需要或者不可能继续进行的,本会或者仲裁庭可以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

(四)撤销案件的情况下,本会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退回预收的仲裁费用或者其他费用以及退回的具体金额。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调解

(一)仲裁庭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其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调解。

(二)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调解书

或者裁决书。

(三)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 加盖本会印章,送达各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签收即发生法律效力。

(四)对于调解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类似错误,仲裁庭应当补正。当事人也有权在签收调解书后30日内要求补正。调解书的补正为调解书的组成部分,经送达当事人后生效。

(五)调解不成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得在之后的仲裁程序、司法程序和其他任何程序中援引对方当事人或仲裁庭在调解过程中的任何陈述、意见、观点或建议作为其请求、答辩或者反请求的依据。

第四十三条 独立调解

(一)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或者依据《北京仲裁委员会调解中心调解规则》的规定向本会调解中心申请由调解员进行调解。

(二)调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共同要求组成仲裁庭依据该和解协议的内容制作调解书或者裁决书。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四十四条 仲裁程序中止和恢复

(一)各方当事人共同申请或者一方当事人申请、其他当事人未表示反对的,仲裁程序可以中止。任何一方当事人申请恢复仲裁程序或者本会或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恢复的,仲裁程序恢复。

(二)出现特殊情况需要中止仲裁程序的,仲裁程序可以中止。特殊情况消失后,仲裁程序恢复。

(三)中止和恢复仲裁程序的决定,仲裁庭组成前由本会作出;仲裁庭组成后由仲裁庭作出。程序中止的期间不计算在本规则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八条及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四十五条 多数仲裁员继续仲裁程序

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后,如果三人仲裁庭中的一名仲裁员因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合议并作出裁决,主任可以按照本规则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更换该仲裁员;在征得各方当事人及主任同意后,其他两名仲裁员也可以继续进行仲裁程序,作出决定或裁决。第六章决定和裁决

第四十六条 仲裁程序事项的决定

(一)仲裁庭有权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就涉及到的程序事项作出决定。

(二)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任何决定均应当按照多数意见作出。如未能形成多数意见,则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三)经当事人同意或者仲裁庭授权,首席仲裁员也可以就程序事项作出决定。

第四十七条 裁决作出期限

仲裁庭应当自组庭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首席仲裁员提请秘书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四十八条 裁决的作出

(一)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二)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承担和裁决日期、仲裁地。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及按照当事人的和解协议作出裁决的,可以不写明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

(三)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不签名的仲裁员应当针对裁决出具个人意见。本会将其个人意见随裁决书送达当事人,但该意见不构成裁决书的一部分。

(四)裁决书经仲裁员签名后,加盖本会印章。

第四十九条 部分裁决和中间裁决

(一)仲裁庭认为必要或者当事人申请经仲裁庭同意时,仲裁庭可以在最终裁决作出前,就当事人的某些请求事项作出部分裁决。

(二)仲裁庭认为必要或者当事人申请经仲裁庭同意时,仲裁庭可以就案件争议的程序问题或者实体问题作出中间裁决。

(三)当事人应当履行部分裁决或中间裁决,不履行部分裁决或者中间裁决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和最终裁决的作出。

第五十条 裁决的效力和履行

(一)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二)裁决书作出后,当事人应当按照裁决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履行裁决;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应当立即履行。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费用承担

(一)仲裁庭有权在裁决书中确定各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的仲裁费用和实际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但不限于鉴定费用、评估费用、审计费用等。

(二)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仲裁费用原则上由败诉的当事人承担;当事人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由仲裁庭根据当事人责任大小确定其各自承担的比例。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者经仲裁庭调解结案的,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各自承担的比例。

(三)当事人有本规则第二十二条第(七)款规定的情形,或者有其他违反本规则的情形导致案件审理程序拖延的,其仲裁费用承担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因程序拖延导致其他费用发生或者增加的,还应承担其他相应的费用。

(四)仲裁庭有权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在裁决书中裁定败诉方补偿胜诉方因办理案件支出的合理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保全费、差旅费、公证费等。仲裁庭在确定上述费用时,应考虑案件的裁决结果、复杂程度、当事人或代理人的实际工作量以及案件的争议金额等有关因素。

第五十二条 裁决补正、补充

(一)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意见部分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已经作出判断但在裁决主文遗漏的,仲裁庭应当补正。裁决书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有遗漏的,仲裁庭应当作出补充裁决。

(二)当事人发现裁决书中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书面请求仲裁庭补正或者作出补充裁决。

(三)仲裁庭作出的补正或者补充裁决,是原裁决书的组成部分。第七章简易程序

第五十三条 简易程序的适用

(一)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凡案件争议金额不超过100万元(指人民币,下同)的,适用简易程序。

(二)争议金额超过100万元,当事人约定或者同意的,也可适用简易程序,仲裁费用予以减收。

(三)案件争议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当事人约定适用普通程序的,承担由此增加的仲裁费用。

(四)本规则第八章对简易程序作出特别规定的,适用第八章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 仲裁庭组成

(一)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由独任仲裁员审理。

(二)各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10日内在仲裁员名册中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主任指定独任仲裁员。选择独任仲裁员时,可以适用本规则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方式。各方当事人逾期未能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主任指定独任仲裁员的,由主任指定。

第五十五条 答辩和反请求的期限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答辩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书及有关证明文件;如有反请求,也应当在此期限内提交申请书及有关证明文件。

第五十六条 开庭通知

(一)开庭审理的案件,仲裁庭应当于开庭3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当事人。

(二)仲裁庭决定开庭审理的,只开庭一次;确有必要的,可以决定再次开庭。再次开庭日期的通知,不受3日期限限制。

第五十七条 简易程序变更为普通程序

(一)简易程序进行中,各方当事人共同申请或者一方当事人申请、其他当事人同意的,可以将简易程

序变更为普通程序。

(二)仲裁请求的变更或者反请求的提出、变更导致案件争议金额超过100万元的,不影响简易程序的进行。任何一方当事人认为影响的,可以向主任申请变更为普通程序。是否同意,由主任决定。

(三)因简易程序变更为普通程序而增加的仲裁费用,由当事人协商确定预交比例。无法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会确定。未能按照本会要求预交仲裁费用的,程序不予变更。

(四)仲裁庭组成后简易程序变更为普通程序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程序变更通知之日起5日内,按照本规则的规定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原独任仲裁员作为首席仲裁员。新仲裁庭组成前已进行的审理程序是否重新进行以及重新进行的范围,由新仲裁庭决定;新仲裁庭决定审理程序全部重新进行的,本规则第四十七条、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期限自新仲裁庭组成之日起计算。

(五)程序变更之日起仲裁程序的进行,不再适用简易程序。

第五十八条 裁决作出期限

仲裁庭应当自组庭之日起75日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独任仲裁员提请秘书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五十九条 本规则其他条款的适用

本章未规定的事项,适用或参照适用本规则其他有关规定。第八章国际商事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六十条 本章适用

(一)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国际商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或参照适用本规则其他有关规定。

(二)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案件,参照适用本章规定。

(三)当事人对案件是否具有国际因素有争议的,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的决定不影响此前已经进行的仲裁程序。仲裁庭决定案件具有国际因素后,案件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进行审理。

第六十一条 仲裁费用

国际商事案件当事人可以约定按照本规则附录2《国际商事仲裁案件收费办法》的规定缴付仲裁费用。

第六十二条 临时措施

(一)根据当事人申请,仲裁庭可以依据有关法律决定采取其认为适当的临时措施,采取临时措施的决定可以以仲裁庭决定、中间裁决或者有关法律认可的其他方式作出。如果必要,仲裁庭有权要求申请临时措施的当事人提供适当的担保。

(二)当事人也可以依据有关法律直接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临时措施申请。

下转第十二版

上接第十一版

第六十三条 紧急仲裁员

(一)案件受理后至组成仲裁庭之前,当事人需要申请临时措施的,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向本会提出指定紧急仲裁员的书面申请。是否同意,由本会决定。

(二)本会同意指定紧急仲裁员的,应在当事人按照本规则附录3的标准预交相应费用后2日内在仲裁员名册中指定一名紧急仲裁员,并将指定情况通知当事人。

(三)紧急仲裁员的信息披露、回避等事项,参照本规则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四)紧急仲裁员有权采取其认为适当的方式就当事人的临时措施申请进行审查,但应保证当事人有合理陈述的机会。

(五)紧急仲裁员应当于指定之日起15日内作出相关决定、指令或裁决,并说明理由,该决定、指令或裁决由紧急仲裁员签字并加盖本会印章后发送当事人。

(六)当事人对紧急仲裁员作出的相关决定、指令或裁决有异议的,有权自收到相关决定、指令或裁决

之日起3日内向紧急仲裁员提出修改、中止或撤销相关决定、指令或裁决的申请,是否同意由紧急仲裁员决定。

(七)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紧急仲裁员不再担任与临时措施申请有关的争议案件的仲裁员。

(八)紧急仲裁员在上述程序中作出的相关决定、指令或裁决,对仲裁庭不具有约束力。仲裁庭可以修改、中止或撤销紧急仲裁员作出的相关决定、指令或裁决。

第六十四条 仲裁庭组成

(一)当事人可以从本会提供的仲裁员名册中选择仲裁员,也可以从仲裁员名册外选择仲裁员。

(二)当事人从仲裁员名册外选定仲裁员的,应当向本会提供候选人的简历和具体联系方式,经本会确认后可以担任仲裁员。

(三)双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20日内按照本规则第十九条的规定分别选定或者委托主任为其指定一名仲裁员、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主任指定首席仲裁员。当事人未能按照上述规定选定或者委托主任指定仲裁员的,由主任指定。

(四)经当事人同意增加的外籍仲裁员的报酬,当事人应当在本会规定的期限内预交。未在本会规定的期限内预交的,视为未选定仲裁员。主任可以根据本规则的规定代为指定仲裁员。

(五)符合本规则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案件,按照本规则第五十四条的规定组成仲裁庭。

第六十五条 答辩及反请求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答辩通知之日起45日(符合本规则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案件为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明文件;如有反请求,也应当在上述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第六十六条 开庭通知

(一)开庭审理的案件,仲裁庭应当于开庭30日(符合本规则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案件为10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当事人;经商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请求延期开庭的,可以在开庭12日(符合本规则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案件为5日)前书面提出;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

(二)再次开庭以及延期后开庭日期的通知,不受30日或10日期限限制。

第六十七条 仲裁庭调解

(一)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进行调解。

(二)因调解不成导致调解程序终止的,如果各方当事人以避免裁决结果可能受到调解影响为由请求更换仲裁员的,主任可以批准。各方当事人承担由此增加的费用。

第六十八条 裁决作出期限

仲裁庭应当自组庭之日起6个月(符合本规则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案件为90日)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提请秘书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六十九条 法律适用

(一)仲裁庭应当根据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对争议作出裁决。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选择适用的法律系指实体法,而非法律冲突法。

(二)当事人未选择的,仲裁庭有权根据案件情况确定适用的法律。

(三)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或者在仲裁程序中当事人一致同意,仲裁庭可以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作出裁决,但不得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在任何情况下,仲裁庭均应当根据有效的合同条款并考虑有关交易惯例作出裁决。第九章附则

第七十条 期限的计算

(一)本规则规定的期限或者根据本规则确定的期限,应当自期限开始之次日起算。期限开始之日,不计算在期限内。

(二)如果期限开始之次日为送达地公共假日或者非工作日,则从其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计算。期限内的公共假日和非工作日应计算在期限内。期限届满日是公共假日或者非工作日的,以其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三)期限不包括在途时间,仲裁文书、通知、材料在期限届满前交邮、交发的,不算过期。

(四)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是否准许,由本会或者仲裁庭决定。

第七十一条 送达

(一)有关仲裁的文书、通知、材料等可以当面送达或者以邮寄、专递、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或者本会或仲裁庭认为适当的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

(二)向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发送的仲裁文书、通知、材料等,如经当面送交受送达人或者邮寄至受送达人或者对方当事人提供的受送达人的营业地点、注册地、居住地、身份证载明地址、户籍地址、当事人约定的送达地址或者其他通讯地址,即视为已经送达。

(三)经合理查询不能找到受送达人的营业地点、注册地、居住地、身份证载明地址、户籍地址、当事人约定的送达地址或者其他通讯地址而以邮寄、专递的方式或者能提供投递记录的其他任何方式投递给受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注册地、居住地、身份证载明地址、户籍地址、当事人约定的送达地址或者其他通讯地址,即视为已经送达。

第七十二条 仲裁语言

(一)当事人可以约定仲裁程序中使用的语言。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本会或者仲裁庭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使用中文或者其他语言为仲裁程序的语言。

(二)当事人约定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仲裁庭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确定使用其中一种语言。如果当事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仲裁程序可以以多种语言进行,由此增加的相关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三)本会或者仲裁庭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中的书面材料是否需要附具中文译本或者其他语言译本。

(四)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证人需要语言翻译,可以由本会提供译员,也可以由当事人自行提供译员。当事人承担翻译费用。

第七十三条 本规则的解释

(一)本规则由本会解释。

(二)除非本会另有声明,本会发布的其他文件不构成本规则的组成部分。

第七十四条 本规则的正式文本

本会公布的本规则的中文、英文以及其他语文文本,均为正式文本。不同文本的表述产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的表述为准。

第七十五条 本规则的施行

本规则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本规则施行前受理的案件,适用受理时施行的仲裁规则。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且本会同意的,可以适用本规则。

篇2: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W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依法向南通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涉外案件的当事人自愿选择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

第三条 下列争议和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法不能仲裁:

(一)劳动争议;

(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三)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四)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第二章 仲裁协议

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当事人协议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即视为同意按照本规则进行仲裁。

第五条 仲裁协议包括在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仲裁委员会的意思表示。

第六条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第七条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当事人就仲裁协议的效力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仲裁委员会作出书面决定后,当事人不得再就仲裁协议的效力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第八条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当事人未依照前款规定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该仲裁协议的效力。

第三章 申请和受理

第九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仲裁协议;

(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第十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向仲裁委员会递交下列文件:

(一)仲裁协议;

(二)仲裁申请书及相应的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写明:

1.申请人、被申请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邮政编码、电话号码;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申请书应当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三)仲裁请求所依据的证据材料。

第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也可以当即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认为仲裁申请书不符合本规则第十条规定的,可以要求当事人限期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第十二条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2日内将案件受理通知书、本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发送申请人;在申请人按规定预交仲裁费用后将仲裁申请书副本、答辩通知书、本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发送被申请人。

第十三条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及答辩通知书后,应当在1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2日内将答辩书副本发送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四条 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有权提出反请求。

申请人变更仲裁请求的,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的,应当在庭审辩论终结前以书面形式提出。但仲裁庭认为有正当理由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至开庭后5日内。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变更仲裁申请书或者反请求申请书之日起2日内,将变更仲裁申请书副本、反请求申请书副本发送当事人。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变更仲裁申请书副本或反请求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五条 申请人应当在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之日起5日内按照本规则及所附仲裁费用表的规定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处理费;确有困难的,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部分缓交。申请人不预交,又不申请缓交仲裁费用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反请求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六条 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反请求申请书以及其他有关文件的,应一式三份。如果当事人超过两人,则应增加相应份数。

第十七条 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仲裁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及时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遭受的损失。

第十八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律师和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但最多不超过三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申请增加仲裁代理人人数的,经仲裁庭同意,可以适当增加。

委托律师和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四章 仲裁庭的组成

第十九条 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案件受理后,仲裁委员会指定一名秘书处工作人员担任仲裁庭办案秘书。

第二十条 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名册中选定仲裁员。

篇3: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关键词:仲裁规则,对比分析,仲裁协议,仲裁裁决

一、 对仲裁协议的界定

CIETAC2012仲裁规则对仲裁协议的要求规定在第五条中, 具体而言, 仲裁协议指:一般情况下, 在争议产生前后, 由当事人双方以书面形式签订于合同中或其它形式的书面协议中的表明争议产生后将提交CIETAC仲裁解决的条款, 此即为书面明示形式的仲裁协议。例外情形则是默示仲裁协议, 即在当事人双方交换仲裁申请书和答辩书时, 一方主张存在仲裁协议而另一方并未提出异议, 此情况下视为仲裁协议存在。在第五条第四款强调仲裁协议适用之法律对仲裁协议的形式及有效性的规定比CIETAC2012的相关规定具有优先性。

相较之下, AAA2009对仲裁协议的形式要求在整个国际争议解决程序的介绍部分, 其提供了两组将争议提交至国际争议解决中心 (ICDR) 的示范条款:“当事人可以通过在合同中添加如下条款之一, 将未来发生的争议都按照本规则进行仲裁:‘由本合同引起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或权利主张, 以及违约行为, 都应当按照国际争议解决中心 (ICDR) 的《国际仲裁规则》通过国际争议解决中心管理的仲裁程序来裁决。’或‘由本合同引起或相关的任何争议或权利主张, 以及违约行为, 都应当按照美国仲裁协会 (AAA) 的《国际仲裁规则》通过美国仲裁协会管理的仲裁程序来裁决。’”由此可见, 以上两组条款都提到了“国际仲裁规则”。在其国际仲裁规则第一条规定的情形为:1当事人书面同意按《国际仲裁规则》解决争议, 或是2并未制定特定规则, 而是约定由国际争议解决中心 (ICDR) 或是美国仲裁协会 (AAA) 进行国际仲裁。同样, 其在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了相关法律的优先性, 但比CIETAC2012更为精准, 其不仅强调优先适用的法律是仲裁程序所适用的法律, 而且进一步强调了该法律是当事人不能规避的。

二、管辖权异议的相关规定

在CIETAC2012中的第六条分了七款以规定对管辖权提出异议后的处理, 总结如下:就异议的提出而言, 在时间上, 原则是在仲裁庭第一次口头审理前提出, 若对管辖权的决定依赖于文件, 则应在第一次实体性辩护的仲裁进行之前提出异议;形式上, 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的决定主体为CIETAC, 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决定权授予仲裁庭。 (若将权力授予仲裁庭, 则其对管辖权的决定可以在仲裁进行中单独做出, 也可将之作为最终裁决的一部分。) 只要存在能证明仲裁协议中规定由CIETAC仲裁的初步证据即可判断其有管辖权, 但是, 如果在仲裁进行过程中, 仲裁庭发现了与初步证据不同的其他证据, 那么CIETAC可以做出新的决定。若决定是撤销案件, 在仲裁庭组成之前, 则由CIETAC秘书长做出;若是在仲裁庭组成之后, 则应由仲裁庭做出。值得注意的是, 对管辖权异议的提出并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相比之下, AAA2009的规定则较为简单, 其相关内容规定在第十五条中。其规定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时间要在仲裁答辩书提交之前, 且仲裁庭有权对异议做出决定, 或者作为最终裁决的一部分做出裁定。由此可见, CIETAC的规定较为详细, 但如要根据仲裁庭组成与否来区分做出撤销案件的决定等。而AAA的规定在管辖权异议的决定上赋予仲裁庭以较大权力, 同时并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规定, 但在适用中可能会造成麻烦, 如还未组成仲裁庭, 那么当事人就管辖权的异议提交等方面不好处理了。因此, 我认为CIETAC的相关规定在实践中更易操作, 更能方便当事人。

三、在仲裁程序的相关规定方面

(一) 就仲裁程序的开始而言, CIETAC2012第十一条规定了仲裁程序的开始时间是CIETAC或其下属委员会或中心收到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发出的书面的仲裁请求书之日;而AAA2009规定到仲裁程序是在仲裁管理人收到申请人书面的仲裁通知之日起启动, 即只有仲裁管理人收到仲裁通知才算开始。而CITETAC2012规定其可以是其下属委员会或中心收到即可开始, 由此可见, CIETAC在此方面的规定较为灵活。

(二) AAA2009并未对仲裁案件的合并审理做出规定, 说明其在某种程度上对仲裁的合并审理持消极态度。而CIETAC2012对仲裁案件的合并审理持积极态度。在第十七条中可以看出, 合并审理的前提是一方当事人请求, 且其他当事人均表示同意。CIETAC在做出决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应包括申请合并审理的不同的仲裁案件是否基于同一仲裁协议, 双方当事人是否相同以及仲裁员的是否已指定或任命等。若决定合并, 那么除非经双方当事人同意, 否则要合并的仲裁案件都应合并到最先开始的仲裁案件之中。

(三) 至于在仲裁进行的过程中如需采取临时性保全措施, 我国仲裁法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交申请, 也可以向仲裁机构提出。CIETAC2012中规定对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申请, 应由CIETAC转送至当事人指定的管辖法院。对于当事人的申请, 仲裁庭可以在其认为必要且适当的情况下以程序性命令或是中间裁决的形式表示同意采取临时性措施。同时仲裁庭可以要求请求人提供担保, 但并不是申请人在申请时必需提供担保。对此, AAA2009中也表明当事人可以向仲裁庭提出, 也可向司法机关提出。若向仲裁庭提出申请, 仲裁庭可以以临时裁决的方式决定采取临时性措施, 且也可以要求申请人为临时性措施的费用提供担保。在AAA2009中明确提及仲裁庭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禁止性的救济和财产保护或保全措施, 而CIETAC2012中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措施手段。同时, 相较于CIETAC2012, AAA2009明确了对于申请临时性救济措施有关的费用的承担, 仲裁庭可以在任何临时裁决或最终裁决中做出决定。此外, AAA2009并未像CIETAC2012中提到仲委会的转交义务, 在我看来, 这在实践中对当事人不够便利。

四、有关仲裁员的相关规定

(一) 仲裁员的任命规则

CIETAC2012中对仲裁员的任命规则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其仲裁员的任命, 原则上是3人, 从CIETAC提供的仲裁员名单中指定;若从名单外指定, 则应经CIETAC主席依法确认后才可。具体而言分为三种情况:1.对于三人组成的仲裁庭, 应在收到仲裁通知的15日内, 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各自提名或委托CIETAC主席指定一名;否则, CIETAC主席将主动指定。在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书的15日内, 双方当事人共同提名或共同委托CIETAC主席指定一名仲裁员作为首席仲裁员。此外, 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在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15日内, 各自递交一份首席仲裁员候选人的名单 (1-3人) 若两份名单上只有一个相同的候选人, 则其为共同指定的首席仲裁员;若有两人及以上候选人相同, 则由CIETAC主席视具体情况从中选定;若没有相同的候选人, 则由CIETAC主席指定。当以上方式都未能选定仲裁员时, 由CIETAC主席指定之。2.独任仲裁员的指定也类似与三人组成的仲裁庭中首席仲裁员——首仲的指定。3对于多方当事人的仲裁, 把多个申请人看作整体, 即申请人一方, 同时把多个被申请人也看作整体, 即被申请人一方, 这样之后便类似于三人组成的仲裁庭中仲裁员的选任。需要注意的是多方当事人仲裁时, 提交的候选人名单是各方内部协商一致的候选人, 且若申请人一方或被申请人一方未能在收到仲裁通知的15日内提名或委托主席仲裁员, 那么主席有权指定所有的三名仲裁员并从中任命首仲。相较而言, AAA2009中则以一名仲裁员仲裁为原则, 除非当事人约定三人仲裁庭或是仲裁管理人根据争议性质决定采用三人仲裁庭。这与CIETAC2012有很大的不同。此外, AAA2009的一大特点是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仲裁员的指定程序, 而不像CIETAC2012中对仲裁员的指定程序作了详细而严格的区分及规定。尽管赋予当事人以极大的权利, 但对于在仲裁程序开始后45天内, 当事人仍未就指定仲裁员的程序达成协议, 或者未就仲裁员的指定达成协议, 仲裁管理人应基于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书面要求, 指定仲裁员并指定首席仲裁员。若达成协议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时, 仲裁管理人可应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书面要求后, 履行该程序规定的但尚未履行的全部职责。对于多方当事人的仲裁, 除非当事人在仲裁程序开始后45天内另有约定, 否则仲裁管理人应指定所有的仲裁员。这也有别于CIETAC2012中的对多方当事人参与仲裁时仲裁员选任的规定。总之, 在指定仲裁员方面, AAA2009赋予了当事人以较大的权利, 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仲裁员的指定程序无疑是美国仲裁规则的一大特色。

(二) 对于仲裁员的披露义务, CIETAC2012规定仲裁员要签署一份声明, 同时披露的形式为书面, 对象是向CIETAC, 披露的内容是可能导致对其中立性和独立性产生合理怀疑的任何事实或情况。对于在仲裁程序进行中若发生了应当披露的情形, 则其应立即向CIETAC以书面形式披露之。这份声明或是披露文书应该也传达当事人双方。而AAA2009中分情况讨论了仲裁员的披露义务。

(三) 若对仲裁员的指定提出异议, CIETAC2012规定异议的提出时间一般为收到声明或是书面披露的10日内, 否则可能造成其不能从实体上质疑仲裁员的资格。若已组成了仲裁庭, 当事人可以自收到组成仲裁庭通知书的15日内以书面的形式提出异议, 或者从知道该事由之日其15日内, 但最迟不得晚于最后一次口头审理。对提出当事人异议的要求是:以书面形式说明异议的事实以及理由, 同时提供支持性证据。但有两个例外情况, 即:1.若一方当事人要求仲裁员回避, 另一方, 如果同意, 该仲裁员应当回避。2.被要求回避的仲裁员也可在当事人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自行回避。但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回避均不意味承认要求回避的理由的有效性。同时CIETAC2012赋予主席以最终裁定权, 在CIETAC主席做出最终裁定前, 仲裁员一直都属于该仲裁庭, 负责该案件的审理工作。对此问题, AAA2009的规定较为简单, 其规定提出异议的时间是在收到指定该仲裁员的通知后15天内, 或在其得知出现要求回避的情况后15天内。提出异议的当事人应以书面形式说明要求回避的理由即可, 不需像CIETAC2012那样还要求提供支持性证据, 对象是向仲裁管理人提出要求回避的通知。相同的是, 其也是规定了两种例外情况, 与CIETAC2012的规定相同。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或其他各方当事人不同意回避要求、或被要求回避的仲裁员不回避, 仲裁管理人应有权对回避要求做出决定, 即AAA2009也强调了仲裁管理人的最终决定权。

以上便是笔者对CIETAC2012以及AAA2009对比所作的一些分析, 通过比较, 可以发现整体而言, CIETAC2012的规定比AAA2009相关的规定更为严格, 指导性更强, 而AAA2009则赋予当事人以更多的权利, 仲裁庭的审理也较为灵活。在具体实践中, 还要结合具体案件来选择适用仲裁规则, 以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张恒.论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仲裁规则中的紧急保全措施[J].北京仲裁, 2008, (3) .

[2]杨玉林.美国仲裁论坛评介[J].北京仲裁, 2009, (2) .

[3]陈福勇.美国仲裁发展模式考察[J].环球法律评论, 2009, (3) .

[4]张敏.论仲裁裁决撤销的司法审查界限:豪尔街案后对仲裁理论研究“唯美主义”倾向的反思[J].仲裁研究, 2011, (4) .

[5]James F Butler III.AAA Construction Rules[J].Dispute Resolution Journal, LXV (2010) p96103.

篇4: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是仲裁的两种基本形式。机构仲裁,是由一个常设的仲裁机构管理的仲裁;仲裁机构负责管理仲裁程序,当事人在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名册或者在仲裁机构的指导下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裁决除了由仲裁员签字外,还要加盖仲裁机构的印章。通常,由某仲裁机构管理的仲裁都按其自己的仲裁规则进行,但有些仲裁机构也可以管理按照其他仲裁规则进行的仲裁。

临时仲裁是相对机构仲裁而言的仲裁制度,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临时组建的仲裁庭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临时仲裁完全由仲裁员和当事人“管理”,可选用现成的仲裁规则(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即UNCITRAL仲裁规则),也可由当事人自己设计规则,但后者并不常见。临时仲裁无需常设仲裁机构的介入,或者即便常设仲裁机构介入仲裁员的指定工作,也不进行程序上的管理,而是由临时仲裁庭根据仲裁协议和当事人选定的仲裁规则或者约定的临时程序开展仲裁。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6.2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同意按照仲裁规则进行仲裁,即接受由仲裁院对该仲裁实施管理。”确立了选择规则即为选择机构的原则。所以,若某仲裁协议在约定由别的仲裁机构进行管理或者进行临时仲裁的同时又选择适用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的话,则将被视为选定国际商会仲裁院对该案件进行管理,从而不能实现由别的仲裁机构进行管理或者无需任何仲裁机构进行管理的初衷。

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一般来讲,因为不用支付仲裁机构的管理费,临时仲裁比机构仲裁要省钱;当事人可以根据争议情况,设计出更加灵活合适的规则和程序。在当事人具备相应经验,有能力达成切实可行的仲裁程序条款,且双方在争议发生后均不恶意拖延的情况下,临时仲裁也可能比机构仲裁要快捷。选择临时仲裁的当事人多为有仲裁传统的行业(如航运、建筑和大宗商品贸易等)中的公司,实践中,大部分国际海事仲裁都是临时仲裁。

但是,在其他方面,机构仲裁比临时仲裁更具优势:

一,有序管理。仲裁机构有一套成熟的仲裁规则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提供有序管理,能相对有效地降低程序不畅甚至瘫痪的风险,也能减少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在技术上的缺陷,提高裁决的质量。而临时仲裁的效率往往取决于仲裁协议的具体约定以及当事人本身的情况,在仲裁协议没有约定或者一方当事人恶意捣乱的情况下,仲裁程序往往难以推进。

二,仲裁员的指定。机构仲裁中,在仲裁机构的协助下,当事人往往更易从仲裁员名册中或者名册以外选出合适的仲裁员。

三,裁决的执行。有声望的仲裁机构做出的仲裁裁决可能会因该仲裁机构的良好声誉和影响力而更加容易获得承认和执行。

我国是否认可临时仲裁?

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临时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但我国《仲裁法》在这方面却做出了不一样的规定。根据我国《仲裁法》第十六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明确约定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又不能就此达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而临时仲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常设仲裁机构管理,临时仲裁协议中不会对仲裁机构做出约定。因此,约定在我国境内开展临时仲裁的仲裁协议以及约定适用我国法律的临时仲裁协议是无效的。

但是,根据《纽约公约》以及内地分别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之间关于仲裁裁决认可与执行的区际司法协助条约,我国根据该公约或者条约予以承认/认可和执行的仲裁裁决不仅包括机构仲裁裁决,也包括在《纽约公约》缔约国或者港澳台做出的临时仲裁裁决。

根据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UNCITRAL仲裁规则)进行的仲裁是临时仲裁还是机构仲裁?

根据UNCITRAL仲裁规则进行的仲裁可以是临时仲裁,也可以是机构仲裁,取决于有没有常设仲裁机构对仲裁程序进行管理。

UNCITRAL仲裁规则是1976年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起草并通过的,适用于解决各种争议,包括没有仲裁机构参与的私营商业当事方之间的争议、投资人与国家之间的争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议以及由仲裁机构管理的商事争议。2010年,UNCITRAL仲裁规则进行了大的修订。2013年再次修订,但仅增加了一条,规定对于依照为投资或投资人提供保护的条约提起的投资人与国家间的仲裁,该规则包括《贸易法委员会投资人与国家间基于条约仲裁透明度规则》。

UNCITRAL仲裁规则分绪则、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程序和裁决四章,涵盖仲裁过程的所有方面,并在附件中提供了示范仲裁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UNCITRAL仲裁规则本身并没有排除仲裁裁决的上诉权。其在附件中列出了“当事人可考虑增列的放弃声明”,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希望排除可能根据适用法律对仲裁裁决提出上诉的权利,则需要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各方放弃向法院或其他主管机构提起任何形式的上诉的权利。

当事人选择适用UNCITRAL仲裁规则时,应当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仲裁员的指定机构。若仲裁协议没有约定仲裁员的指定机构,而当事人又不能就仲裁员的指定机构达成一致,则当事人需要先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的秘书长提出申请,由其选择指定机构,再由该被选中的指定机构指定仲裁员,这将造成程序的拖延。

虽然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制订了UNCITRAL仲裁规则,但其并非常设仲裁机构,并不参与根据其仲裁规则开展的仲裁程序的管理。

如前所述,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并借鉴成熟的仲裁规则的经验,临时仲裁往往选用现成的仲裁规则,而较少由当事人完全从头开始约定一套新的仲裁程序。UNCITRAL仲裁规则就是经常被当事人在临时仲裁中选用的规则。在这样的临时仲裁中,一些仲裁机构可能被当事人选定为仲裁员的指定机构,但其并不对仲裁程序进行管理。

但实践中也存在不少当事人约定由某常设仲裁机构依据UNCITRAL仲裁规则对仲裁进行管理的情况。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为这类仲裁制订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下仲裁管理程序》(该程序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HKIAC之前也有类似程序,但已被该新程序取代),对HKIAC管理根据UNCITRAL仲裁规则开展的仲裁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个管理程序的宗旨在于保持UNCITRAL仲裁规则所提供的灵活性的同时,务求机构仲裁之益处。HKIAC还为有意由 HKIAC 作为仲裁管理机构按照UNCITRAL仲裁规则解决任何未来可能产生的争议的合同各方起草了如下示范条款:“凡因本合同所引起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争议、纠纷、分歧或索赔,包括合同的存在、效力、解释、履行、违反或终止,或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非合同性争议,均应提交由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管理的机构仲裁,并按照提交仲裁通知时有效的并经《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下仲裁管理程序》修订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最终解决。”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也可以管理按照UNCITRAL仲裁规则开展的仲裁。为了更好地指导这类程序的开展,SIAC起草了《Practice Notes for UNCITRAL Cases》(《按照贸法委规则管理案件操作手册》)。

篇5:成都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2011年9月14日成都仲裁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2013年7月2日成都仲裁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修订,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第一条

〔制定目的及依据〕

为规范仲裁程序,保证公正、公平、及时地仲裁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的适用〕

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成都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仲裁的,适用本规则。当事人对仲裁适用的规则或程序事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该约定无法执行或者与仲裁地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的除外。

当事人约定适用本规则但未约定仲裁机构的,视为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本会仲裁。

当事人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为本会设立的分会、本会设立的行业或专业仲裁院的(包括全称和简称),视为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本会仲裁。

第三条 〔放弃异议权〕 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规则或仲裁协议中的条款未被遵守,仍参加仲裁程序,且未在辩论终结前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其放弃提出异议的权利。

第二章 仲裁协议

第四条

〔仲裁协议的定义和形式〕

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同意将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或者以其他书面形式订立的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书面形式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第五条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失效、无效、未生效、被撤销以及成立与否,均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第六条 〔仲裁协议效力的延伸〕

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后因合并、分立、终止、撤销等发生变更的,仲裁协议对权利义务的继受人有效,但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时另有约定的除外。

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后死亡的,仲裁协议对承继其仲裁事项中权利义务的继承人有效,但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时另有约定的除外。债权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的,仲裁协议对受让人有效,但当事人另有约定、在受让债权债务时受让人明确反对或者不知有单独仲裁协议的除外。

第七条

〔对仲裁协议效力或管辖权的异议〕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或者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有异议的,可以请求本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本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仲裁程序中止。人民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有效并且本会有管辖权的,仲裁程序恢复;人民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或者本会无管辖权的,仲裁程序终结。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或者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当事人协议书面审理的案件,应当在首次答辩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仲裁协议的效力以及本会对仲裁案件的管辖权。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或者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的,可以由本会或者由本会授权仲裁庭作出决定。

第三章

仲裁申请、答辩、反请求

第八条 〔申请仲裁〕

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仲裁协议;

(二)仲裁申请书,应载明下列事项: 1.申请人的姓名、民族、公民身份号码、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2.被申请人的姓名、民族、公民身份号码、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3.具体明确的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并附清单,证人姓名和住所;

(五)本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本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后,应当出具签收手续,注明材料的名称、份数和页数以及收到的时间,由经办人签名。

第九条

〔受理和不予受理的期限〕

本会收到申请仲裁的材料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通知申请人预交仲裁费。仲裁费预交后,本会当即受理。本会认为仲裁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本会认为申请仲裁的材料不完备的,可以要求申请人限期完备,逾期不完备的,视为未向本会提出仲裁申请,申请人申请仲裁的材料,本会不予留存。

本会受理通知书载明的日期为仲裁程序的开始日。

第十条 〔发送仲裁通知〕 本会受理仲裁案件后,应立即将受理通知书、本会《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在5日内将答辩通知书、仲裁申请书副本、本会《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

第十一条

〔答辩〕

被申请人应当自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交下列材料:

(一)仲裁答辩书,应载明下列事项:

1.被申请人的姓名、民族、公民身份号码、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2.答辩要点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二)被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并附清单,证人姓名和住所;

(四)本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本会收到答辩书及相关证据材料、证明文件后,应当在5日内将答辩书副本及其附件送达申请人。

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二条 〔反请求〕

被申请人如有反请求,应当自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出。逾期提交的,仲裁庭组成前由本会决定是否受理;仲裁庭组成后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受理。

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的,本会在5日内审查,反请求符合受理条件的,反请求人应预交仲裁费。反请求仲裁费预交后,本会当即受理。自受理反请求之日起5日内,本会将反请求答辩通知书连同反请求申请书副本及其附件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对反请求的答辩适用本规则第十一条的规定。

第十三条

〔放弃、变更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

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反请求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反请求,被反请求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反请求。

当事人变更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应当在首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首次开庭后提出的,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允许。

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的,不影响反请求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四条

〔仲裁费〕

申请人或反请求人应按照本会通知的金额与期限预交仲裁费用。仲裁费包括受理费和处理费。

当事人预交仲裁费有困难的,可以申请缓交,由本会决定是否批准。当事人不预交仲裁费,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或者反请求,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材料,本会不予留存。

涉外仲裁案件的受理费收费标准与国内仲裁案件相同。

第十五条

〔财产保全〕

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本会应当在收到当事人财产保全申请书后,将其申请提交当事人指明的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被保全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

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第十六条

〔仲裁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本会提交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最多不超过三人。

第十七条

〔提交仲裁文件的份数〕

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反请求申请书、反请求答辩书、证据材料以及其他书面文件,应当向本会提交一式五份。如果对方当事人人数超过两人,增加相应份数;如果仲裁庭组成人数为一人,减少两份。

第四章 仲裁庭的组成

第十八条

〔仲裁员名册〕

当事人应从本会仲裁员名册中选定仲裁员。

第十九条

〔仲裁庭的人数〕

仲裁庭由一名或者三名仲裁员组成。

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本规则另有规定,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

第二十条

〔三人仲裁庭的组成〕 三人仲裁庭由一名首席仲裁员和两名仲裁员组成。

双方当事人应当自受理通知书或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分别选定或者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当事人逾期未选定或者委托主任指定仲裁员的,由本会主任指定。

双方当事人应当自受理通知书或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首席仲裁员。当事人逾期未共同选定或者未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的,由本会主任指定。

当事人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共同选定首席仲裁员:在第三款规定的期限内各自选择一至三名仲裁员作为首席仲裁员推荐人选;经双方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本会也可以提供五至七名首席仲裁员候选名单,由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款规定的期限内各自从中选择一至三名作为首席仲裁员推荐人选。双方当事人各自提供的推荐人选中有一名相同的,为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的首席仲裁员;有两名以上相同的,由本会主任根据案情在相同人选中确定,确定的仲裁员仍为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的首席仲裁员;推荐人选中没有相同人选的,由本会主任在推荐人选之外的仲裁员中指定首席仲裁员。

当事人一方为二人以上的,应当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仲裁庭的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

仲裁员不接受当事人的选定,当事人应当自重新选定仲裁员通知书送达之日起5日内重新选定仲裁员,当事人逾期未重新选定仲裁员的,由本会主任指定。

第二十一条 〔独任仲裁员的确定〕 当事人约定由一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按照本规则第二十条第三款或第四款的规定确定独任仲裁员。

第二十二条

〔组庭通知〕

本会应当自仲裁庭组成之日起5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三条

〔仲裁员的中立性〕

仲裁员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并应独立于各方当事人,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

仲裁员应当签署保证独立、公正仲裁的声明书,由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在首次开庭时宣读。

第二十四条

〔仲裁员的回避及决定〕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

当事人应当在首次开庭前以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应证据。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本会应当在收到回避申请后3日内转送另一方当事人,并告知仲裁庭全体成员。仲裁员是否回避,由本会主任决定。在本会主任就仲裁员是否回避作出决定前,被请求回避的仲裁员应当继续履行职责。

第二十五条

〔仲裁员的更换〕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会主任决定仲裁员是否更换:

(一)仲裁员因死亡或健康原因不能从事仲裁工作的;

(二)仲裁员因出差、出国等原因严重影响仲裁期限的;

(三)仲裁员有正当理由申请退出的,或者双方当事人有正当理由一致要求其退出的;

(四)仲裁员被解聘、除名的;

(五)其他仲裁员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职责或者没有按照本规则的要求履行职责的。

本会根据第(五)项作出决定前,应当给予双方当事人和仲裁庭提出书面意见的机会。

第二十六条

〔仲裁员的重新确定〕

回避或更换的仲裁员原由当事人选定的,当事人应当自重新选定仲裁员通知书送达之日起5日内重新选定;原由主任指定的,主任另行指定。重新选定或指定仲裁员后,当事人可以请求已进行的仲裁程序重新进行,是否重新进行,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也可以自行决定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

仲裁员更换后,仲裁程序重新进行的,仲裁期限从更换仲裁员之日起重新计算;仲裁程序没有重新进行的,仲裁期限从原仲裁庭组成之日起计算,但应扣除因更换仲裁员所耽误的时间。

第五章

开庭、证据、调解和裁决

第二十七条

〔审理方式〕

仲裁庭审理案件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依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证据材料进行书面审理。无论采取何种审理方式,仲裁庭均应给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陈述和答辩机会。

第二十八条

〔不公开原则〕

仲裁不公开审理,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仲裁员、当事人及涉及该案的相关人员,均不得对外界透露案件实体和程序进行的情况。

第二十九条

〔仲裁地〕

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本会所在地中国成都为仲裁地。仲裁裁决视为在中国成都作出。

第三十条 〔开庭地点〕

仲裁开庭在本会所在地进行。

当事人约定了开庭地点的,经本会同意后,也可以在约定的地点进行,但当事人应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并在本会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约定或者仲裁庭确定的比例预交上述费用。未预交的,在本会所在地开庭。

第三十一条

〔合并审理〕

仲裁标的为同一种类且至少有一方当事人相同的两个以上的案件,经一方当事人申请并征得其他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决定合并审理。仲裁庭组成人员不同的案件,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三十二条 〔开庭通知〕

本会应当在第一次开庭5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一致要求提前开庭的,经仲裁庭同意,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请求延期开庭的,应当在开庭3日前提出;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

第一次开庭后的开庭日期的通知,不受前款5日期限的限制。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缺席〕

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如果被申请人提出了反请求,不影响仲裁庭就反请求进行缺席审理并裁决。

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仲裁庭可以缺席审理并裁决;如果被申请人提出了反请求,视为撤回反请求。

第三十四条 〔举证责任〕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仲裁请求、反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仲裁请求、反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对事实的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有关法律对举证责任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

〔证据种类及形式〕 证据包括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证据。

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

提交外文书证,应当附有中文译本。

第三十六条

〔举证期限〕

申请人或反请求人各自应自受理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交证据;被申请人或被反请求人各自应自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交证据。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举证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本会或仲裁庭申请延期举证,经本会或仲裁庭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的证据,由仲裁庭根据本条第三款的规定决定是否组织质证。当事人申请仲裁庭调查取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

仲裁庭基于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认为需要当事人补充证据的,可以限定当事人的补充举证期限。

当事人协议书面审理的案件,当事人应按照仲裁庭的要求和限定的期限提交证据。

第三十七条

〔证据保全〕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本会应当在收到当事人的证据保全申请书后,将其申请提交当事人指明的证据所在地的人民法院。

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

第三十八条

〔证据目录〕

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逐一分类编号,制作证据目录,简要写明证据的来源、内容、证明对象,由当事人、代理人或当事人授权的人员签名或盖章并注明提交日期。

本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后,应当出具签收手续,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和页数以及收到的时间,由经办人签名。

第三十九条

〔证据交换〕

当事人提交证据后,本会应当及时将证据副本或复制件送达对方当事人。

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首次开庭前进行证据交换。证据交换可以由首席仲裁员主持。

在证据交换过程中,仲裁庭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

第四十条

〔仲裁庭收集证据〕 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调查事实、收集证据。仲裁庭认为有必要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的,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当事人未到场的,不影响仲裁庭调查事实、收集证据。

仲裁庭收集的证据应当组织当事人质证。

第四十一条

〔鉴定〕

当事人申请鉴定经仲裁庭同意,或者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但仲裁庭认为需要鉴定的,应通知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协商选定鉴定机构。当事人不能协商选定或者共同要求仲裁庭确定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鉴定机构。

当事人应按鉴定机构的要求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交鉴定资料,并由鉴定申请人或由双方当事人按比例预交鉴定费。当事人在通知的期限内不提交鉴定资料或不预交鉴定费,以及其他不配合鉴定的行为,致使不能鉴定或鉴定意见不能作出的,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在鉴定中,鉴定机构提请仲裁庭先行认定的问题,仲裁庭应及时作出认定。

鉴定意见应当在开庭时出示,由当事人质证。鉴定人参加开庭的,应就鉴定意见和仲裁庭、当事人的有关提问作出解释。

第四十二条

〔质证、认证〕

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由当事人质证。当事人在开庭前的证据交换中无异议的证据,开庭时可以不出示。当事人当庭或者开庭后提交的证据,仲裁庭决定接受且双方同意不再开庭的,可以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提交书面质证意见。仲裁庭应当对当事人质证后的证据进行认定,并对其它证据和事实按以下规则认定:

(一)对专家咨询意见、鉴定意见是否采纳,由仲裁庭决定。

(二)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既未表示承认也未表示否认,经仲裁庭询问后,仍不明确表示态度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三)当事人在仲裁申请书、答辩书、陈述以及其他书面意见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证据,仲裁庭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足以推翻的相反证据除外。

(四)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且经仲裁庭要求提供而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第四十三条 〔释明〕

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仲裁庭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仲裁庭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仲裁请求。

当事人变更仲裁请求的,仲裁庭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第四十四条 〔辩论、陈述最后意见〕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四十五条 〔开庭笔录〕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但调解情况除外。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仲裁庭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

仲裁庭可以对庭审进行录音或录像。录音或录像仅供本会或仲裁庭使用。

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六条

〔仲裁中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仲裁: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仲裁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继受人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的;

(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仲裁的情形。

仲裁庭组成前出现中止事由的,由本会决定;仲裁庭组成后出现中止事由的,由仲裁庭决定。中止仲裁程序的原因消除后,恢复仲裁。

第四十七条

〔仲裁终结〕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仲裁:

(一)申请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仲裁权利的;

(二)被申请人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三)其他应当终结仲裁的情形。

第四十八条 〔决定书〕

本会或仲裁庭对下列事项制作决定书,决定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

(二)仲裁员的回避;

(三)增加、减少或更换当事人;

(四)中止或终结仲裁程序;

(五)其他需要决定的事项。

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决定;未能形成多数意见的,则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决定。

第四十九条 〔撤回申请、和解与反悔〕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其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仲裁庭组成前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的,撤销案件的决定由本会作出;仲裁庭组成后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的,撤销案件的决定由仲裁庭作出。

当事人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

第五十条 〔仲裁调解〕

仲裁庭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仲裁庭制作调解书或裁决书。

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超出仲裁请求或反请求范围的,应当补交仲裁费。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自行和解与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不得在其后的仲裁程序中援引对方当事人或仲裁庭在调解过程中曾提出过的、承认的或者否定过的任何陈述、意见、观点或建议作为其请求、答辩或反请求的依据。

第五十一条 〔调解书及生效〕

调解书应写明仲裁请求、协议结果和制作日期。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本会印章。

调解书经当事人或经当事人特别授权签收调解书的代理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五十二条 〔先行裁决〕

仲裁庭裁决争议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先行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先行裁决的部分在最终裁决中不再重复裁决。

第五十三条 〔作出裁决的期限〕

仲裁庭应当自组庭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裁决。仲裁庭组成后当事人变更请求或提出反请求的,仲裁庭应当自变更请求或反请求答辩期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报经秘书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前款所指3个月,不包括案件的鉴定、各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延期仲裁和仲裁程序中止的期间。

第五十四条 〔裁决的作出〕 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裁决依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依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其他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

仲裁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可以裁决败诉方补偿胜诉方因办理案件支出的合理费用。

第五十五条 〔裁决书及生效〕

裁决书应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承担和裁决日期。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及按照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协议作出裁决的,可以不写明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

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本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不签名的仲裁员应当出具书面意见。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六条 〔裁决书的补正〕

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对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补正。

第五十七条 〔裁决的履行〕

当事人应当在仲裁裁决书确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中国法院申请执行;或者根据一九五八年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或者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其他国际条约,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

第五十八条 〔司法救济〕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据《仲裁法》第五十八条或者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第六章 简易程序

第五十九条 〔简易程序的适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简易程序:

(一)争议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双方当事人未约定排除适用简易程序的;

(二)争议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双方当事人约定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三)已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一方当事人增加请求或提出反请求,致使争议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双方当事人未约定排除适用简易程序的;

(四)没有争议金额或者争议金额不明确,双方当事人未约定排除适用简易程序的。

第六十条 〔举证、答辩和反请求的期限〕

申请人应自受理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被申请人应自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提交证据材料。

被申请人提交答辩书及提出反请求,也应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进行。

第六十一条 〔仲裁庭的人数及确定〕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由独任仲裁员审理。双方当事人应当自受理通知书或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独任仲裁员。选择独任仲裁员时,可以适用本规则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方式。

双方当事人逾期未共同选定或者未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独任仲裁员的,由本会主任指定。

第六十二条 〔简易程序终结〕

在简易程序进行过程中,仲裁请求的变更或者反请求的提出,不影响简易程序的进行。但当事人约定适用普通程序的除外。

简易程序变更为普通程序的,当事人应当自程序变更通知送达之日起5日内,按照本规则的规定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原独任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新仲裁庭组成前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由新仲裁庭决定;新仲裁庭组成后仲裁程序的进行,不再适用简易程序。

第六十三条 〔作出裁决的期限〕

适用简易程序的国内案件,仲裁庭应当自组庭之日起1个月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的,由独任仲裁员报经秘书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六十四条 〔本规则其他条款的适用〕

本章未规定的事项,适用本规则其他有关规定。

第七章 涉外仲裁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六十五条 〔本章适用〕 涉外民商事的仲裁,适用本章的规定;双方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经本会同意后,从其约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规则的其他有关规定。

对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案件的仲裁,参照适用本章的规定。

第六十六条 〔是否涉外的决定〕

当事人对案件是否涉外有异议的,应当在首次开庭前提出,由本会或仲裁庭决定。

第六十七条 〔仲裁通知〕

本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向申请人送达仲裁受理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并将申请书副本连同答辩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一并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当自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45日内向本会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明材料。本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立即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六十八条 〔反请求〕

被申请人如有反请求,应当自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45日内将反请求申请书提交本会。

本会收到被申请人的反请求申请书后,应当立即送达给申请人。申请人应当自反请求申请书送达之日起30日内向本会提交答辩书。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六十九条 〔仲裁员的确定〕 当事人应自受理通知书或答辩通知书送达之日起20日内按照本规则第二十条的规定分别选定或者委托主任为其指定一名仲裁员、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主任指定首席仲裁员。当事人没有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的,由本会主任指定。

第七十条 〔财产或者证据保全〕

当事人申请财产或者证据保全的,本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当事人指明的财产或者证据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第七十一条 〔开庭通知〕

本会应当在第一次开庭15日前将开庭的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一致要求提前开庭的,经仲裁庭同意,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请求延期开庭的,可以在开庭10日前书面提出;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

第一次开庭以后的开庭日期的通知,不受15日期限的限制。

第七十二条 〔裁决期限〕

仲裁庭应当自组庭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裁决,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自组庭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报经秘书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七十三条 〔法律适用〕

仲裁庭应当根据事实,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参照国际惯例,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独立、公正地作出裁决。当事人对于案件实体适用法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其约定与法律强制性规定相抵触的,由仲裁庭决定案件实体的法律适用。

第八章 附

第七十四条 〔语言〕

本会以中文为正式语言。当事人另有约定的,经本会同意后,从其约定。

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证人需要语言翻译的,可以由本会提供译员,也可以由当事人自行提供译员。翻译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七十五条 〔送达〕

仲裁文书、材料可以直接送达当事人、代理人,也可以采用挂号信、特快专递、电传、传真、电子邮件或者本会认为适当的其他方式送达给当事人、代理人。但裁决书、调解书、决定书不得以电传、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送达当事人、代理人。

向当事人、代理人直接送达仲裁文书、材料,当事人拒收的,送达人可以把仲裁文书、材料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以挂号信、特快专递、能提供投递记录的其他方式将仲裁文书、材料投递至受送达人的营业地点、经常居住地或其他通讯地址,即视为送达。经合理查询不能找到受送达人的营业地点、经常居住地或者其他通讯地址的,以挂号信、特快专递、能提供投递记录的其他方式投递至受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经常居住地或其他通讯地址,即视为送达。

第七十六条 〔送达日期〕

直接送达的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送达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受送达人拒绝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以留置送达日为送达日期。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以电传、传真、电子邮件方式送达的,以向受送达人发送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七十七条 〔期限〕

期限自开始之次日起算。期限开始之日,不计算在期限内。

如果期限开始之次日为送达地公共假日或者非工作日,则从其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计算。期限内的公共假日和非工作日应计算在期限内。期限届满日是公共假日或者非工作日的,以其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期限不包括在途时间,仲裁文书、材料在期限届满前交邮、交发的,不算过期。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是否准许,由本会或者仲裁庭决定。

第七十八条 〔规则解释〕

本规则由本会负责解释。本规则条文标题不用于解释条文含义。

第七十九条 〔本规则的正式文本〕

本会公布的本规则的中文、英文以及其他语言文本,均为正式文本。不同文本的表述产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的表述为准。

第八十条 〔特别规定〕

本会可以根据本规则的规定,另行制定行业或专业仲裁程序的特别规定。

行业或专业仲裁程序的特别规定与本规则不一致的,以行业或专业仲裁程序的特别规定为准;行业或专业仲裁程序的特别规定中没有规定的,适用本规则。

第八十一条 〔本规则的施行〕

篇6:青岛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2006年1月17日第三届青岛仲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民商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青岛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权益纠纷,可以依法向本会申请仲裁。

本会不受理因下列纠纷和争议提出的仲裁申请:

(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二)依法应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三)劳动争议;

(四)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纠纷。

第三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第四条 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发生后达成的将纠纷提交本会仲裁的协议及补充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本会的意思表示。

第五条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第六条 本会有权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及仲裁案件的管辖权作出决定。

第七条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本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本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首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未在上述期限提出的,视为同意接受本会仲裁;当事人协议不开庭审理的,应当在首次提交答辩书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第八条 当事人协议向本会申请仲裁的,即视为同意按本规则进行仲裁。当事人另有约定并经本会主任同意的从其约定。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九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仲裁协议;

(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属于本会的受理范围。

第十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向本会递交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及副本。

第十一条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被申请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或申请人授权的委托代理人签名或盖章。

第十二条 本会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并通知申请人,也可当即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本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认为仲裁申请书不符合本规则第十一条规定的,可以要求当事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第十三条 本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十日内将本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和本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向本会提交答辩书。本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四条 申请人收到本会受理通知后,应当按照本规则及《青岛仲裁委员会仲裁费收费标准》的规定预交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

当事人预交案件受理费有困难的,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本会主任批准,可以缓交。

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不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申请,或未在批准缓交的期限内交齐仲裁费用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第十五条 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有权提出反请求。当事人变更仲裁请求、提出反请求应当在最后一次开庭辩论终结前以书面形式提出,仲裁庭认为理由正当的,可以不受此限。

本会在收到被申请人反请求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且仲裁庭同意合并审理的,应当予以受理,并于受理后十日内将反请求申请书送达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或仲裁庭认为不宜合并审理的,应当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反请求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会提交答辩书。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六条 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本会依照《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人民法院。

第十七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

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本会应当及时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第十八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本会提交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应写明授权代理的事项和权限。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委托代理人代理的事项和权限的,应当说明并书面通知本会。委托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权限变更的,已进行的仲裁程序不受影响。

第三章 仲裁庭的组成

第十九条 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员或者一名仲裁员组成。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第二十条 当事人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首席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

当事人约定由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双方当事人未就仲裁庭组成方式达成一致的,本会主任有权指定组庭方式及仲裁员。

第二十一条 仲裁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时,申请人之间或者被申请人之间应当经过协商由各方选定一名仲裁员;申请人之间或者被申请人之间在规定期限内未就仲裁员选定达成一致时,由本会主任指定。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自收到仲裁案件受理通知书或者仲裁答辩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没有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的,由本会主任决定仲裁庭组成方式,指定仲裁员。

本会作出对案件有管辖权的决定后,当事人未在答辩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组成方式或者 选定仲裁员的,应当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三日内约定仲裁庭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未在上述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又未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仲裁员的,由本会主任决定仲裁庭组成方式,并指定仲裁员。

第二十三条 仲裁庭组成后,本会应当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本会通知之日起,按照本章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程序重新选定仲裁员:

(一)因出差、出国不能承办仲裁案件的;

(二)因患病休息不能从事仲裁工作的;

(三)依法应当回避的;

(四)其他不能履行职责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并说明理由。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

第二十六条 仲裁员是否回避,由本会主任决定;本会主任担任仲裁员时,由本会委员会会议决定。

第二十七条 仲裁员因回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原是当事人选定的,由本会通知该当事人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五日内重新选定。逾期未选定的,由本会主任指定;原是本会主任指定的,由本会主任另行指定。重新选定或者指定的情况由本会书面通知当事人。

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后,当事人可以请求已进行的仲裁程序重新进行。是否准许,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也可以自行决定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

第二十八条 仲裁员不得对外透露有关案件的实体和程序情况。

第四章 开庭和裁决

第二十九条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第三十条 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本会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经协商并经仲裁庭同意,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

第一次开庭审理以后的再开庭审理日期的通知,不受五天期限的限制。

第三十二条 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反请求适用前款规定。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当事人应当对自己所提供的证据进行分类、编订,对证据来源、证明对象、内容应当作简要说明,并写明提交人和提交日期。

第三十四条 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等,但必须说明来源。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经当事人提出调取证据的申请和该证据线索,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收集的,仲裁庭可以自行收集。

第三十六条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部门或者专家鉴定,也可以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部门或者专家鉴定。

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部门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第三十七条 仲裁庭可以要求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的一定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按照仲裁庭要求的期限提供证据材料。

当事人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据,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第三十八条 仲裁庭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在首次开庭前委托首席仲裁员召集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共同确定双方的争议焦点和审理范围,并记录在案。

第三十九条 在开庭审理前已经交换的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当事人可以质证。逾期或者当庭提供的证据材料,仲裁庭决定接受的,应当给另一方当事人合理的质证期间。

仲裁庭可以要求当事人在一定的期限内补充证据材料,或者根据已有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作出裁决。

因前款情形导致仲裁程序延长的,逾期或者当庭提供证据材料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费用。

第四十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仲裁庭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四十一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仲裁庭不予补正时,应当记录该申请。

笔录应当由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记录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制作裁决书。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第四十四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调解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十五条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本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四十六条 仲裁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

第四十七条 仲裁进行中,对其中一部分争议事实已经清楚的,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当事人不履行先行裁决,不影响仲裁程序继续进行。

第四十八条 仲裁庭应当在仲裁庭组成后三个月内作出裁决。

申请人提出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的,审理期限自本会受理申请人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反请求的次日起重新计算。

仲裁案件需要评估、审计、鉴定或者有其他类似情况,评估、审计、鉴定等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三个月的审理期限之内。

仲裁庭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由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提请本会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四十九条 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负担和裁决日期。

当事人协议不在裁决书中载明愿写明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的,可以不载明。

第五十条 裁决书应当由仲裁员签名,并加盖本会印章。

对裁决持有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第五十一条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二条 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补正,并作出裁决补正书;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遗漏未作裁决的,仲裁庭应当作出补充裁决书。

当事人发现裁决书中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书面请求仲裁庭补正或者作出补充裁决。

仲裁庭作出的裁决补正书和补充裁决书是原裁决书的组成部分。

第五十三条 仲裁费用原则上由败诉的当事人承担;当事人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由仲裁庭根据当事人各方责任大小按比例分别确定应当承担的仲裁费用。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者经仲裁庭调解结案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确定各自承担的仲裁费用。

仲裁庭可以在裁决书中裁决败诉方补偿胜诉方因办理案件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因一方当事人的责任导致仲裁程序迟延的,增加的费用应当由该当事人承担。

第五十四条 依照《仲裁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仲裁庭同意重新仲裁的,本会不再收取案件受理费。

仲裁庭依照本章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作出裁决补正书或者补充裁决书的,本会不再收取仲裁费。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向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没有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本会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应当在仲裁裁决书确定的期限内履行裁决。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五章 简易程序

第五十七条 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凡案件争议标的额不超过人民币六十万元的,适用简易程序。

第五十八条 本会收到仲裁申请后,经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可以当即受理,并向双方当事人分别发送受理通知书和答辩通知书。

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被申请人收到答辩通知书后五日内共同选定一名仲裁员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双方当事人逾期未能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的,本会主任可以立即指定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员应当本着简捷、迅速的原则审理案件,审理的期限、形式可以不受本规则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限制。

第五十九条 仲裁请求的变更或者反请求的提出,不影响简易程序的进行。

第六十条 仲裁庭应当在组成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裁决。需要延长的,经本会主任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

第六章 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外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仲裁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规则其他有关规定。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当事人的仲裁案件,参照本章规定进行。

第六十二条 当事人应当在收到本会仲裁案件受理通知书或者答辩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约定仲裁庭组成方式并选定或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仲裁员。当事人在上述期限内未就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仲裁员的选定达成一致的,由本会主任决定仲裁庭组成方式或者指定仲裁员。

第六十三条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被反请求人收到仲裁反请求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向本会提交答辩书。本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将答辩书送达申请人或反请求人。被申请人或被反请求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六十四条 本会应当在仲裁庭开庭十五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仲裁庭同意,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请求延期开庭的,应当在已确定的开庭日期五日前提出。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

第一次开庭审理以后的再开庭审理日期的通知,不受十五天期限的限制。

第六十五条 仲裁庭应当在仲裁庭组成后六个月内作出裁决。

申请人提出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的,审理期限自本会受理申请人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反请求的次日重新计算。

仲裁案件需要评估、审计、鉴定或者有其他类似情况的,评估、审计、鉴定等所需要的时间不计算在6个月的审理期限内。

仲裁庭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由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提请本会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适用该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六十七条 本会以中文为正式语言文字,仲裁庭审理案件有权根据当事人的意见或者案件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其他语言文字。

当事人提交的外文文书和证明材料,应当附有中文译本。当事人提交的文书和证明材料,本会或者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其他语言文字的译本。

仲裁庭开庭时,如果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证人等需要语言文字翻译,可以由本会提供,但费用由当事人负担。

第六十八条 仲裁文书、通知书、书面材料可以直接送达当事人、代理人,或者以邮寄、电报、传真方式送达当事人、代理人。

直接送达当事人的,以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邮寄送达的,以邮寄件签收或者邮寄件返还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九条 向当事人送达任何仲裁文书、通知书、书面材料,如经合理查询不能找到受送达人的营业地点、住所或通讯地址,只要以邮寄、留置等合理方式送到受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惯常居所或通讯地址,即视为送达。送达人也可以邀请公证人员到场,并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和日期,由送达人和公证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把需要送达的书面材料留置在受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惯常居所或者通讯地址,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的,自发出公告之日起满三十日,涉外仲裁案件自发出公告之日起满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七十条 本规则中的期间以日、月、年计算。开始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仲裁文书在期满前交邮、发出的,不算逾期。

第七十一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仲裁庭决定。

第七十二条 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规则的任何条款未被遵守,又不及时就此情况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放弃其提出异议的权利。

第七十三条 本规则由本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上一篇:厉行节约光盘行动下一篇:脚手架工程分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