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第三面佛》

2024-05-03

林清玄散文《第三面佛》(精选14篇)

篇1:林清玄散文《第三面佛》

难忘笑面佛

风儿轻轻地吹,雨儿绵绵的下。我坐在沙发上,默默的哭泣。五十一天之后,我将失去一切。失去我那美丽的校园,那些有说有笑的同学,还有笑面佛。

笑面佛是我的文学老师,同学们都叫他戴老师。因为拥有幽默的性格和一张慈祥的脸,所以我给他取了“笑面佛”这个外号。我是个文学爱好者,自从我认识了这问知识渊博,平易近人的老师之后,文学水平几乎天天提高。我因此在文学上越学越快乐。说心里话,我从来没有把他当成老师——他低着头,我抬着头那样。记得第一次和他碰面的时候,是在一节早读课上。我在看一本半读不懂的英语笔记时见到他,我就感觉他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把他当成了我的父亲。当然了,我父亲都没有他那么高的素质。我甚至可以说,他是我第二个陈尊师。我看得出,他是人认真真的帮我评讲每一篇作文,没有半点马虎。他帮了我那么多,却不要任何报酬。虽然,那是他作为教师的职责。但,像这样一心一意帮助我的老师,我看,也只有笑面佛了。

那一次的谈话,我真的要谢谢他。也许是我的人生思想不明确罢,对着成功之后浮想联翩,却不想想怎么成功。这样错误的想法,一旦持久,长大后必将碌碌无为。虽然,这事和他没关系。可是,他宁可花费宝贵的时间帮我确立思想。也不愿意默默无闻的坐着。他天我很感动,当时的我已近思绪打乱,快要疯了一样。是笑面佛,把我从暗无天日的世界里救了出来。之后的我,又恢复了原来的那个,独立独行,快乐自由的我。

我望着墙上的日历,五十一天了,五十一天后就要中考,我将离开笑面佛了。笑面佛老师,我是真舍不得您啊!我过着这个害怕的日子,仿佛五十一天之后,我就要逝去一样。在五十一天之中,我务必得珍惜每一天。在我死之前,我可以不无遗憾的说,我因为有这么一个老师,而活活出了精彩,过出了气魄。这时。我可以从容地走向死亡了。

笑面佛先生,我不会忘记您,也不可能忘记您,只希望中考慢点来临。

长泾中学初三:钱俊豪

篇2:林清玄散文《第三面佛》

《开心是最好的补药》

打开电视或打开报纸,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许多补药的广告,教我们怎样变强、怎样变勇,怎样过了四十岁还像一尾活龙。

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些广告旁边,有差不多一样多的广告,在教我们减肥,教我们如何消除过剩的营养,如何减去过多的脂肪,如何到了四十岁还像是一个高中同学。

无疑的,这是个混乱的时代。

许多人因担心自己的不足,而去吃补药。

许多人因烦恼自己的过剩,而去减肥。

我常常想:那吃补药和减肥的人,是不是同一批人呢?我们正是这样自寻烦恼,才会陷入商人为我们制造的陷阱。

我知道有一个最好的补药还兼能减肥的方法,就是使自己放松,开心,去除掉担心与烦恼的意念,放下那些不足与过剩的心。

真的,开心是最好的补药,会让我们时时像一尾活龙,心境永远维持像高中同学。

《有生命力的所在》

南部的朋友来台北过暑假,我带他去看台北两处非常有生命力的地方。

我们先去士林夜市,士林的夜市热闹非凡,有如一锅滚热的汤,只有台语“强强滚”差可形容。

二十年来,我去过无数次的士林夜市,但永远搞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大,只是感觉它的范围不断在扩大,并且永远有新的摊贩到夜市里来。惟一不变的是,只要到士林夜市就可以看见很多在生活中努力的人,夜市的摊贩不论冬夏都在为生活打拼。

我看到卖炒花枝的三个女人,脚上都穿着爱迪达的跑鞋,她们一天卖出的炒花枝是无法计数的,一锅数十碗的花枝,总是一眨眼就卖光了。

我看到卖果汁的一对夫妇,两个人照顾七台果汁机,左手在打木瓜牛奶,右手却在倒西瓜汁,不论来了多少客人,他们总是一样准确、快速、有效率。

我看到卖铁饭烧的人,脖子上缠着毛巾,汗水仍从毛巾流到胸前,实在是太热了,他每做一轮的铁板烧,就跑到水龙头去以冷水淋身,来消去暑气。

朋友问我说:“听说士林夜市的摊贩都是戴劳力士金表。开宾士轿车来卖小吃,既然那么有钱,又何须出来摆摊呢?”

我说:“有钱而能坐下来享受,是很好的事。但有钱还能不享受,依然努力工作,才是更了不起的。”

大概是士林夜市中澎湃的生命力确能带给人启示吧!像如此焕热的暑天,气温在卅五度以上,还是有很多人走出冷气房,到夜市里来逛。

接着,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忠孝东路两边的人行道,每到百货公司打烊之后,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

这些摊贩有几个特色,一是摆东西的布巾,大约只有两个桌面大,非常简单轻便。放在布巾上的东西,样样都是整整齐齐的,与一般传统地摊堆成一团的样子完全不同。

一是摆地摊的人都非常年轻帅气,男生英俊,女生美丽,比逛街的人还要显眼。我对朋友说,这些年轻人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白天上班的上班族,夜里出来赚外快,所以摊贩的族群与传统为了生活而出来摆地摊的摊贩,是很不相同了。

“我从前生活感到郁卒的.时候,就会一个人跑到夜市或忠孝东路,看到那些不管自己的心情好不好都努力出来工作的摊贩,就仿佛被他们撞击了心门,心突然打开了。”我说。朋友看着屋檐下的摊贩,也表示了同感。

台湾的经济发展其实没有什么秘密,是因为有许多充满生命力的人居住其间。

夜里从忠孝东路回家,想到不久前有几位年轻力壮的青年,绑架勒索杀死一位暴富的老农夫。他们做案的理由是:“从监狱出来后,因社会的不能接纳,赚不到钱,才铤而走险。”社会的不能接纳只是借口,我们的社会从来不会去问夜市的摊贩:“你有没有前科?”我们的社会也从来不会排斥或看轻那些为生活打拼的人。

篇3:林清玄散文《第三面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 女性6例, 男性1例;年龄16~73岁, 中位年龄25岁。临床表现:除2例因左上腹疼痛入院外, 其他5例均为体检时发现胰腺占位入院。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 扫描条件为120k V、200m A, 层厚及层间隔均为5mm, 螺距为1, 矩阵512×512。所有病例均予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28~30s, 静脉期60~70s。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 (350mgI/ml) , 经肘静脉注射, 注射速率为2.5~3.0m l/s, 剂量80~100ml。扫描范围自膈顶至两肾下极水平。

1.3 结果

1.3.1 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

肿瘤位于胰尾部4例, 胰体部2例, 胰颈部1例。肿瘤均为圆形或类圆形, 边缘光滑。肿瘤最大截面范围40m m×35m m~95m m×60m m。

1.3.2 CT平扫及增强表现

C T平扫:7例肿瘤均表现为胰腺内较大或巨大囊实性占位, 6例囊性为主病灶可见包膜, 囊壁厚度1~3m m, 1例囊壁可见钙化;1例以实性为主, 但病灶内可见多发囊变区。6例不伴有胰管及胆管扩张, 1例见胰管轻度扩张。6例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1例分界欠清。平扫肿瘤CT值3~42H U, 周围正常胰腺组织CT值35~65H U。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及囊壁于动脉期轻度强化, CT值60~85H U, 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85~150H U;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 CT值75~90H U, 但仍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75~135H U。6例胰尾部囊性为主肿瘤, 肿瘤囊实相间, 呈“浮云征” (图1) ;1例胰尾部实性为主肿瘤瘤体内见多发囊变区, 且增强后囊壁可见环形强化 (图2) 。

1.3.3 手术及病理所见

7例均表现为胰腺内较大或巨大囊实性占位, 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肿瘤有较厚的纤维包膜, 其中5例包膜完整, 与胰腺分界清楚, 1例包膜不完整, 质地中等, 与脾静脉粘连紧密。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椭圆形, 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 排列整齐, 单层或复层围绕纤维血管轴排列成不规则假乳头状结构。1例部分细胞异型, 属低度恶性潜能。

2 讨论

Frantz VK于1959年首先报道, 并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命名为“胰腺乳头状良性或恶性肿瘤”。因对该病缺乏认识其曾有多种名称, 如胰腺实性和囊性肿瘤、实性乳头状上皮肿瘤、乳头状囊性肿瘤、乳头状囊性上皮肿瘤等。1996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 组织学分类为胰腺外分泌腺肿瘤。病理检查发现SPTP通常为具有纤维包膜的较大肿瘤, 囊内由囊性、实性及出血三种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病理成分不同, 影像学表现亦各异。SPTP呈单纯囊性或单纯实性结构报道较少, 囊实混合性相对常见, 本组7例即均为囊实混合性。Cantisani等[1]提出包膜及瘤内出血是诊断SPTP的重要线索, 这两个征象在胰腺其他肿瘤中很少见到, 并认为MRI较CT更易于显示肿瘤包膜及瘤内出血, 对于诊断SPTP具有更大的优势。

SPTP有明显的性别趋势, 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和年轻妇女。据报道, 该病90%是女性, 且85%不超过30岁, 平均年龄24岁[2], 罕见于老年妇女和男性。临床上年轻女性患者多表现良性病程, 而老年男性患者多表现具有侵袭性。本组资料中, 男女发病之比1∶6, 中位年龄25岁, 与上述报道结果大致相符。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多于无意中或体检时发现腹部包块。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胰腺内、外分泌腺功能多正常, 肿瘤标记物多为阴性。肿瘤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 以胰腺体尾部多见。肿瘤生长缓慢, 病程较长, 发现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 由于肿瘤很少累及胰管, 故很少出现梗阻性黄疸。Y ang等[3]认为,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因其生物学行为相对良好, 术后很少出现复发和转移。

本组SPTP的CT特征总结如下: (1) 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 以胰体尾部居多, 瘤体较大。 (2) 瘤体呈圆形或类圆形, 边界多清楚, 包膜有完整或不完整, 多不伴有胰管及胆管扩张。 (3) 瘤体均呈囊实混合性, 多有“浮云征”, 即瘤体实性部分与囊性部分相间分布, 实性区呈岛状、片状、絮状, 类似漂浮的云朵[6]。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呈渐进性强化, 静脉期CT值高于动脉期, 但始终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 (4) 腹腔及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徐顺华等[4]认为, “浮云征”可作为SPTP的CT诊断依据, 在其报道的10例SPTP中, “浮云征”出现7例。本组7例中更是有6例出现“浮云征”, 考虑可能与病例少, 且肿瘤均为囊实性有关。

SPTP的CT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胰腺囊腺肿瘤、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及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相鉴别: (1) 胰腺囊腺肿瘤:又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癌) , 多发生于40~60岁女性, 周边呈类圆形或分叶状, 囊壁厚薄不均, 可有瘤壁的壳状钙化, 内部由数量不等的分隔所致的多房样改变。囊腺癌CT强化后分隔及囊壁呈明显强化, 可供鉴别。 (2) 胰腺癌:一般患病年龄明显高于SPT P, 肿瘤多位于胰头, 无包膜, 具有围管浸润的生物学特征, 易导致胰管及胆管扩张, 胰周及后腹膜可有淋巴结肿大。肿瘤常因缺血、坏死发生囊变, 囊变部分多形态不规则, 因系乏血供肿瘤, 故强化程度多低于正常胰腺。 (3) 假性囊肿:多有胰腺炎或外伤病史, 位于胰腺内外, 圆形或类圆形, 囊壁多较薄, 一般无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 增强后囊壁可强化。 (4)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体积多较大, 为富血管性肿瘤, 强化明显, 动脉期强化程度多高于胰腺, 其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呈分区分布, 无乳头状结构。

总之, SPT P虽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但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加之多为年轻女性患病, 故术前多能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CantisaniV, Mortele KJ, Levy A, et al.M Rimag ing features of 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the pancreasin adultand pediatric patients[J].AJ R, 2003, 181 (2) :395-401.

[2]PapavramidisT, Papavramidis S.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review of718patientsreported in E nglish literature[J].J Am CollSurg, 2005, 200 (6) :965-972.

[3]Yang F, Fu DL, Jin C, et al.Clinical experiences of 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in China[J].J G astroenterolH epatol, 2008, 23 (12) :1841-1851.

篇4:教师的“第三面思维”

在换位思维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矛盾的“对立面”,他们在思维时也处于“对立面”状态,“对立面”已有了“两面”,若再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思维,可称之为“第三面思维”。“第三面思维”指教师在换位思维的基础上,跳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的“对立面”状态,站在与这一矛盾关系无直接联系的第三者或者旁观者立场上思维。这样的思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换位思维的不足,或者说对换位思维进行有效补偿。

以下是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黄芳老师撰写的一则案例节选:

从同学口中得知,吕洋(化名)患有“中度多动症”,每天都要吃一些白色的药片,这样才能控制住他的行为,使他少犯错误,少被老师批评。一天,我正好有空,就让吕洋带着自己的作业本来我的办公室。辅导他做完作业后,我剥了一个鸡蛋,蘸了一点酱油,让他吃。他很拘谨,不肯拿。我摸摸他的头,对他说:“鸡蛋很有营养的,老师也喜欢吃。”说着,顺手又剥了一个鸡蛋,陪他一起吃。他显得很开心。吃完后,我和他聊天,他口齿很清楚,问他什么,就能答清楚什么。我问:“你喜欢上学吗?”他说:“喜欢!可是老师们说我很不好。我是一个差生!”“我是一个差生”,简单的六个字,他就为自己定了位,可是他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他固守这份自卑,才使他越来越陷于孤独。我心里琢磨着这句话的含义。接着我又问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只听他说,因为自己有多动症,学习成绩又不好,小朋友都不愿理他。谈话中,吕洋时刻流露出的那份自卑刺痛了我,他似乎早已习惯了做一只丑小鸭。

在课堂上,我发现吕洋的学习兴趣很高。上课时,只要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要举手回答,而且是急于回答。于是,我便有意识地多给他一些机会,让他回答。可是结果总是错多对少,有时请他站起来却什么也讲不出,令我哭笑不得。于是,私下里我和他来了一个“君子协定”:今后老师的提问,你有把握答对的,你就把手举得高一些,如果自己不能肯定是对是错的,便把手举得低一些。这样一来,我有意识地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一旦他回答正确,我就表扬他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当他能回答出一些较难的问题时,我便大力表扬他。吕洋还有一个特点:每堂课结束时,他总喜欢提出一些小问题,有些是他没有弄懂的,有些倒和课文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联系。我抓住这一点,鼓励大家学习他这种不懂就问、勇于质疑的学习精神,有意识地把对他的表扬层次上升一个高度。在这段时间里,他从起先被表扬时的害羞,慢慢转变成被表扬后的满足和自豪。除此之外,我还和所有的任课老师联系好,让他们知道我对吕洋的这一辅导方法,积极争取他们的配合。

分析:

我一直觉得,每个学生都像一本书,书中都有自己的内涵。作为读者,你想读懂它,关键就看你怎么去读,有没有好好去读。吕洋和我交谈时,轻易地用“我是一个差生”,给自己定了位,这促使我想进一步去了解他、帮助他。吕洋的问题在于,因为患有多动症造成行为上的偏离,学习上又缺乏科学的方法,不能自主学习。他需要的是敢于抬起头重新开始,重拾自信,并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心理咨询主要是“助人自助”。帮助吕洋树立自信,摆脱自卑,完善人格,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在帮助吕洋的过程中,我基本采取了“认知转变疗法”。吕洋因为别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又没有自控能力的差生,而闷闷不乐。他在闷闷不乐中看人、看事、看自己,越看越不称心,更加觉得没有人关心他。如此想法使他越陷越深,构成了心理障碍。因此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要给予他最真诚的帮助。

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已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凡是要引起一个人较大的情绪反应,就要设法使客观事物尽可能地超过一个人的预期。如果教师要使自己的爱的行为真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从而产生师生情感上的碰撞,那么教师就要在师生交往中,使学生出现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在帮助吕洋的过程中,为了缓解他对我的恐惧和抵触心理,我在辅导他做完作业后,请他吃了一个鸡蛋,营造轻松而亲切的氛围,然而再开始我们之间的谈话。当时是下午五点左右,正是孩子肚子饿的时候,虽是一枚小小的鸡蛋,却打破了我们之间原先的隔阂。对他来说,小小一枚鸡蛋,意味着老师对他的一份关爱,一份出乎他意料的惊喜。他非常需要这种爱,这一小小技巧为今后打开他的心扉,促使我与他之间进行沟通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以上案例中,黄芳老师既从学生吕洋的立场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去思考,切实为吕洋着想,同时也从自己作为教育者的立场去分析相关的教育场景,剖析自己的心理感受。此外,黄芳老师还注重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教育影响,用心理学的情绪发生机制理论等评判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形成了对这一教育事件的整体的认识和看法。

黄芳老师这种跳出师生关系看师生关系的“第三面思维”,可以较为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教育教学活动。在换位思维中,教师虽然可以转化为学生身份,从学生角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实施时也始终从学生立场来考虑问题,同时还可以体验教学实施后的结果并及时做出反馈,从而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帮助,但这样的换位,教师始终与自身教学活动相关,在从学生角度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时,就有可能出于地位、名誉等因素,掺入过多的主观判断或私心,从而有意无意歪曲客观事实。

教师的“第三面思维”,是在换位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我们在意识到换位思维存在的局限性的前提下产生的。对于教师来讲,换位思维是从事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步,它使得教师摆脱了自我中心,将学生作为重要的“利益攸关方”来考虑。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形成上文所讲的“第三面思维”。这种思维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主动模糊自身的教师角色,把自己承担的角色放在一个除教师与学生之外更广阔的视野,尽量使自己置身度外,不戴“有色眼镜”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反思自己的思维特征,努力打破思维定势,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提升、思维的锤炼中,调解思维状态,转变思维方式,将换位思维和“第三面思维”作为自身思维的主要形态。

篇5: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谦卑心》】

宋朝的高僧佛果禅师,在担任舒州太平寺主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给了他四个戒律:

一、势不可使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

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

三、规矩不可行尽----若将规矩行尽,会予人麻烦。

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这四戒比“过犹不及”还深奥,它的意思是“永远保持不及”,不及 谦卑的态度。

高傲的人常表现出“大愚若智”,谦卑的人则是“大智若愚”。

【林清玄《两只眼睛》】

情感是我们心的眼睛,智慧只是其中一只,慈悲是另一只。当我们过度钟情的时候,一只眼瞎了,因为钟情使我们痴。当我们怀恨在心的时候,另一只眼瞎了,因为怀恨使我们嗔。一个爱恨强烈的人,两只眼就会处在半盲状态。在我们从爱欲中得到菩提,有更广大的爱时,在我们对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无私的悲悯时,我们心的眼睛就会清明,有如晨曦中薄雾退去的潮水。

【林清玄简介】

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作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

八岁立志成为作家;十七岁正式发表作品;三十岁前获遍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四十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同时创作的“现代佛典系列”,掀起学佛热潮;四十五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当年录音磁带总销量达三百二十多万盘,被称为有声书的经典;五十岁完成《茶言观色》、《茶味禅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五十二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欢》和《玄想》,被选为中学生优良读物。

篇6:林清玄散文

那一幅照片印在我的心版上,经过十几年了,还未曾稍忘。

翠玉白菜确实是那样轻薄短小,往往出乎第一次看见的人的意料,大约只有合着的一巴掌那么大,与一般的白菜大小不能相比。

后来,我发现故宫的许多“重宝”,都是很“轻巧”的,最好的玉器,瓷器,茶具也往往不是顶大的。当然,大的物件也有精品,但最精纯的常常是小的。

其实,我们评断一件东西,最好不要看它的大小,而要看它的精纯,它的品质好坏。看人也是一样,官大、财太、权大、名大的,小人也是很多的。艺术特别是这样,好画不一定要巨大,好音乐不一定要长,好文章也不一定要很长。

能把小东西做好的,才能把大东西做好;能照顾小节的人,才会有大的威仪。

这是为什么《佛经》里说道,大到须弥山的虚无和小到微尘的芥菜种子应同等看待,“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那是因为最大的正好是最小的累积,而最小的正好是最大的元素。

相传龙树菩萨曾在南天竺以白芥子七粒击开南天铁塔,取得《大日经》,这和西方童话的“芝麻开门”是多么相像呀!所以,(维摩洁经)说到一个人如果能彻悟体验“见须弥入芥子中”,那个人就已经住于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那时就超越了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的差别见解;进人“大小无疑”的华严境界。由于“大如须弥”是难以想像和掌握的,因此我总想,一个人如果要把生活过好,应该从手里的`芥子开始。

我喜欢小巧的艺术品,从中就可以看出创作者伟大的心灵。

我喜欢细腻的生活态度,觉得一个人应该从平凡的生活去体会生命更深的意义。

当然,我也喜欢雄伟、厚重、气势磅礡的人或作品,只是那样的人难得,那样的作品难遇,许多自认为伟大的人,自认为厚重的作品,只是放言空论罢了。

当我们回到生活的原点,还原到素朴之地的生活,无非是“轻罗小扇扑流萤”,无非是“薄薄酒,胜茶汤,粗粗衣,胜无裳”,或者是“短笛无腔信口吹”,或者是“小楼昨夜听春雨”。

生命就是由轻薄短小的历程所组成的,所谓命光不空过,也正是去体验那小小历程中深刻的意义,体验、体验、再体验,更深入的体验,这是到彼岸的智慧之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河。)

在许许多多的白菜中,去找到那棵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那么轻薄短小出乎我们的意料,它的精巧珍贵却是我们熟知的。

篇7:林清玄优美散文

健身房里是一架庞大的机器,结构十分复杂,朋友为我解说那机器各有不同的功能,要练手肌或腿肌是很不同的,必须拉动或推动不同的部位。

然后,我们围着那部机器练不同的肌肉,练到全身酸痛、气喘如牛,全身却未流一滴汗,因为健身房的冷气实在太强了。

我感到一种荒诞之感,而停止了健身。

走出饭店,全身的汗水像是隐忍很久,突然从全身各毛孔喷了出来,这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能在运动时汗流浃背,实在是痛快的事。

想到从前农村社会的时代,我们都在田园中劳作,汗水经常流到滴落田间,那在大自然中的劳作,既是最好的运动,也是最好的健身。当时我们吃朴素的食物,所以不会有过剩的脂肪,我们过单纯的生活,所以不会高血压和心脏病,我们流汗打拼,所以不会失眠和神经衰弱。

现在呢?我们吃过度营养的食物,过着复杂奔忙的生活,每天用脑过度、四体不勤,只有用运动——在健身房运动——来防止身心的恶化,这就好像在河水中插一枝竹子想要挡住河水一样呀!

我们社会上的.许多人,花很长岁月才走出劳动的生活,并且很快地发现许多珍贵的东西也随着劳动的生活流走了。

篇8:林清玄散文情

被猎的兔每一声叫,

就撕掉脑里的一根神经;

云雀被伤在翅膀上,

一个天使止住了歌唱。

因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他表达了一个诗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看到被猎的兔子和受伤的云雀,诗人的心情化做兔子和云雀,然后为人生写下了警语。这首诗可以说暗暗冥合了中国佛家的思想。

在我们眼见的四周生命里(也就是佛家所言的“六道众生”),是不是真是有情的呢?中国佛家所说的“仁人爱物”是部是说明着物与人一样的有情呢?

每次我看到林中歌唱的小鸟,总为它们的快乐感动;看到天际结成人字,一路南飞的北雁,总为它们互助相持感动;看到喂饲着乳鸽的母鸽,总为它们的亲情感动;看到微雨里比翼双飞的燕子,总为它们的情爱感动。这些长着翅膀的飞禽,处处都显露了天真的情感,更不要说在地上体躯庞大,头脑发达的走兽了。

甚至,在我们身边的植物,有时也表达着一种微妙的情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机缘和生命力;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在阳光雨露中快乐展开叶子的植物,感觉高大树木的精神和呼吸,体会那正含苞待开的花朵,还有在原野里随风摇动的小草,都可以让人真心的感到动容。

有时候,我又觉得怀疑,这些简单的植物可能并不真的有情,它的情是因为和人的思想联系着的;就像佛家所说的“从缘悟达”;禅宗里留下许多这样的见解,有的看到翠竹悟道,有的看到黄花悟道,有的看到夜里大风吹折松树悟道,有的看到牧牛吃草悟道,有的看到洞中大蛇吞食蛤蟆悟道,都是因无情物而观见了有情生。世尊释迪牟尼也因夜观明星悟道,留下“因星悟道,悟罢非星,不逐于物,不是无情”的精语。

我们对所有无情之物表达的情感也应该做如是观。吕洞宾有两句诗:“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原是把世界山川放在个人的有情观照里;就是性情所至,花草也为之含情脉脉的意思。正是有许多草木原是无心无情,若要能触动人的灵机则颇有余味。

我们可以意不在草木,但草木正可以寄意;我们不要叹草木无情,因草木正能反映真性。在有情者的眼中,蓝田能日暖,良玉可以生烟;朔风可以动秋草,边马也有归心;蝉嗓之中林愈静,鸟鸣声里山更幽;甚至感时的花会溅泪,恨别的鸟也惊心……何况是见一草一木子性情之中呢?

常春藤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的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望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丝毫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栽。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老人如约的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捡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的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了正。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的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的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的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篇9:林清玄散文摘抄

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情爱就有情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这是禅者的最重要关键,就是“放下”,我们的烦恼是来自执著,其实执著像是写在沙上的字,海水一冲就流走了,缘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实相,能看到这一层,放下就没有什么难了。

爱别离虽然无常,却也使我们体会到自然之心,知道无常有它的美丽,想一想,这世界上的人为什么大部分都喜欢真花,不爱塑胶花呢?因为真花会萎落,令人感到亲切。

在生死轮转的海岸,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这是人最大的困局,然而生命就是时间,两者都不能逆转,与其跌跤而怨恨石头,还不如从今天走路就看脚下,与其被昨日无可换回的爱别离所折磨,还不如回到现在。

我只是一粒沙,这是生命里无可如何的困局,但是我多么的希望,我每次看到生命的的苦楚,都看到了一整条河岸,而不只看见受难的一粒沙。

下雨天的时候,我常这样祈愿:

但愿世间的泪,不会下得像天上的雨那样滂沱。

但愿天上的雨,不会落得如人间的泪如此污浊。

但愿人人都能有阳光的伞来抵挡生命的风雨。

但愿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为明净的人。

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如果我们企图要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加倍。生命历程中的快乐或痛苦,欢欣和悲叹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定会在阳光里流走。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福,白头偕老。

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

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时先跨左脚或右脚就可以使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

我相信除了人,这世界还有无数的众生与我们共同生活,但我不相信烧香拜拜就可以事事平安,年年如意。

我相信人与人间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但我不相信不经过任何努力,善缘就可以成熟。

我相信轮回、因果、业报能使一个人提升或堕落,但我不相信借助于一个陌生人的算命和改运,就能提升我们,或堕落我们。

因缘的散灭不一定会令人落泪,但对于因缘的不舍、执著、贪爱,却必然会使人泪下如海。

无常是时空的必然进程,它迫使我们失去年轻的、珍贵的、戴着光环的岁月,那是可感叹遗憾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可是,如果无常是因为人的疏忽而留下惨痛的教训,则是可痛恨和厌憎的

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扮演了种种不同的角色,演出种种虚假的剧本,最后又哭着离开这世界。

每天我走完了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些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觉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篇10:林清玄散文摘抄

来接飞机的朋友看我露出讶异的神情,笑着说:“加拿大的乌鸦最多了,加拿大人把乌鸦当成吉祥的鸟。”

“为什么呢?”

“因为乌鸦很聪明,很讨人喜欢,声音也很好听,又能维持生态的平衡,乌鸦也是极少数会反哺的鸟。”

我看着已经归化加拿大籍的朋友,真是难以想像,在他们的眼中乌鸦就好像我们眼中的喜鹊一样。

在中国人眼中是凶鸟的乌鸦,在加拿大人眼中却是吉祥鸟,可见这个世界上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改变了我们的偏见,事物的价值就改变了。

就像我在加拿大的那些日子,几乎天天部看到乌鸦,愈看愈发现乌鸦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飞起来也很优美,一副吉祥的样子,好像穿黑礼服的绅士。

篇11:林清玄散文摘抄

妈妈感叹地说:“这个世界要倒翻了,老岁仔透早起来运动,少年郎团到日头照屁股。”

妈妈随即加入她的伙伴,在公园中舞动拳脚,我在园中散步,看到一些老先生,老太太正忘情地在唱卡拉OK,我就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看着。

那些老先生、老太太唱歌的声音与神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的声音全都饱含着生命的沙哑与沧桑,他们的神情又是那样的专注与融人,夹带着非常深的感情。

有一位老太太唱到后来,泪流满面,使所有的人都因感动而沉默了。

是什么感情使老太太泪流满面呢?没有人问,也无人知道。

我想到,活到某种年纪的人,一定都在心中隐埋了许多许多真情,在唱歌时被触动了。

篇12:林清玄散文浅析

摘要: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佛教意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浓郁的乡土情结是其散文的基调;语言自然亲切,用词准确生动,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风格很独特;他的散文作品无不体现了生命的本真,追求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又因善于以事喻理而具有寓言的性质。

关键词:林清玄

语言

散文

林清玄是台湾的一位高产作家,他的成就以散文为主。其散文常常从平凡的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也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同时他的散文有着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以及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清新优美,富有禅理。

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浓厚的佛教意识

林清玄散文的内容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关注,由此上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教的道德情怀和审美体悟。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把握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个性的地方。“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在清清朗朗的文字下往往藏的是玄远的佛心禅意。”[1](P89)他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瀚的佛教艺术和佛家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2](P2)他的散文中含有佛理,佛理通过散文来体现,这样更好地表现出了林清玄慈悲、仁爱的精神。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佛学的慈悲仁爱、普渡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林清玄的价值取向,使得他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散文更为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为作者笔下鲜明的主角。在《四随》中作者写道:“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乞者的双腿齐根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3](P221)作者以细致而真实的笔触勾画出了乞者的生命际遇,将乞者的一举一动描写得非常详细。最后通过自己对乞者的布施,使得自己与乞者的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了相通:乞者感到了快乐,“我”也感到了快乐,“因众生而喜”。这就将作品的主题上升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博爱情怀。

如果说林清玄的宽厚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对弱小者的关怀上,那么“忍让”的精神,则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感恩和知足,随遇而安,超尘脱俗的气质。其实,这已经开始和佛家所谓的超脱境界不谋而合。”[4](P120)在灾难的面前,他不怨天尤人,更不猛烈抨击,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并将其化解。在一篇散文中,他提到了自己因为失恋,痛苦得甚至头发都掉光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最终林清玄还是通过自我调节,战胜了人生中的这次磨难,并从这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面对自身的“丑陋”和内心伤痛的双重打击,林清玄并没有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是以佛法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不责怪别人,也不痛恨上天的不公,而是坦然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幸。

(二)深刻的人生哲理

“每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林清玄的散文向来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漏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5](P107)的确,他的文字优雅、恬静,哀而不伤,却能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力量。

20世纪8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时期,处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都市人,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痛感精神财富的贫乏,于是他们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理想,力图在嘈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林清玄散文的智慧性体现在他挖掘出了这样的心态,通过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及偶然的顿悟满足了现代人精神的渴求。他将沉静的智慧融合在散文里,将人生的思考、智慧的哲理像一支支镇静剂般注射进一颗颗躁动的心灵。例如《蜡烛的心》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说。

“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孩子说。

“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虽然有油,还是一样会熄灭,不会有光明。从而由物及人,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是不能够照亮别人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寥寥数语,却带给读者沉静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林清玄的散文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使读者有所思有所悟,犹如有心的蜡烛一样,将读者的心田照亮。

(三)浓郁的乡土情结

林清玄的文章贴近生活,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出生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林清玄,给了他诚恳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通过林清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哲理。他散文作品中展示的是一幅幅富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这些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在《拾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稻田中收割的时候,大人们一行行地割稻子,我们做小孩子的跟在后面,把那些残存的掉落的稻子一穗穗捡拾起来,一天下来,可以捡到一大把。”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祥和、安宁的乡间生活,没有嘈杂声,没有浮躁气,这就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清净世界。读林清玄笔下的文字,恍如回到唐诗中描绘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和着淳朴的乡土气息,都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一)自然亲切

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再好不过了。他的散文没有刻意去运用艺术手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进行描述,读起来自然流畅,这也是他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不加雕饰、平实朴素是他散文最基本的特色,这样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纯朴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从“市集”到“地摊”,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直奔主题,看似在记流水账,但又水到渠成,在平实的叙述中表现了文章浓厚的生活气息。

林清玄的语言在平实朴素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是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主要体现在散文内容和人物的选择方面。如《四随》中有言:“卖玉兰花的人里,有两位中年妇女,一胖一瘦;有一位消瘦肤黑的男子,怀中抱着幼儿;有两个小孩,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偶尔,会有一位背有点弯的老先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也加入贩卖的阵容。”卖花的人、小孩、背有点弯的老先生以及老妇人,这些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是自己的朋友,或是自己的长辈。林清玄将这些人用日常生活这条线串联起来,像是和大家在拉家常一样,没有了距离感、陌生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美。

(二)准确生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教育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6](P23)林清玄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对于词汇的选择是斟酌再三的,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散文的语言虽以清丽为主,但有些地方的比喻也是相当精妙的,可谓是从人所寡言之处言之,形象生动而又不失真。写弥漫的雾:“雾掠过果树,像一条广大的河流般。”写漫山的红叶:“红色的山上,枫叶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如猛扑过来的湖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写阳光的灿烂:“阳光的金粉一串串从叶梢间穿过,落在满地的小草上。”写少女的头发之美:“她的头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他将流动的雾比作河流,飞舞的红叶比作湖水,阳光比作金粉,少女的头发比作阳光。比喻相当准确,栩栩如生,使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表达效果恰到好处。

(三)风趣幽默

谈到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数人总是会想到哀伤和忧郁,似乎充满了压抑。但是只要你细细地品读他的文字,就会发现在淡淡的忧伤中,更多的则是他的风趣和幽默,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用语上。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果然,那只蚊子还停在天花板上,动也不动,儿子说它是:“以静制动”。

我说:“既然打不中,我们让它逃生吧。”

我把纱门打开,用扫把挥驱那只蚊子,不,李连杰,他在空中转了一圈,迅速飞出窗去。

儿子说:“唉,这只蚊子的李连杰竟然懂得人的想法,真是蚊子中的大智慧呢!”[7](P405)

蚊子不仅有武功,还相当地高,甚至可以称作“蚊子中的李连杰”,懂得“以静制动”。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联想,将自己的幽默很好地展现出来,能将小小的蚊子和著名影星李连杰联系起来,能将蚊子描写得如此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只有林清玄才具有的幽默风趣吧!

三、别样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生命的本真

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写的文章应该是真实的,关于生活、生存抑或是别的,必须体现“本真”的东西,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林清玄的诸多篇章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生命的本真。他的散文一洗时下的华丽造作之气,为当代散文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这里书写的是真性情,祛除了生活的琐碎杂质,表达的是他心灵中单纯的忠于生命的思想。他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源于他的菩提之心,而菩提胸怀,又成就了他散文的真诚,二者融为一体,使文章散发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特点。其中一篇名为《清净之莲》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朵清净之莲?[8](P20)

文中描写的“水龙头”“车流”“乡间小道”“蝴蝶花”“小池塘”“睡莲”,这些景物再平常不过了,有谁没见过呢?确切的说,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林清玄以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写文章,不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简单平凡的事物体现出真实的情感。他以一颗真诚、向善之心去写文章,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于文中,还生命一个本真,毫不掩饰,更不会矫揉造作,这也是其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情景合一的艺术追求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崇拜,他将自我的存在融化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散文有意无意地达到了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月光下的喇叭手》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描写一位饱经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磨了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酒,但是,在月光下吹奏起陈旧的喇叭,还有那一支怀乡的曲子,满眼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喇叭手是一个代表,在月光下苍老的喇叭手身上,喇叭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象征了无数流离失所的老兵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结尾写道:“在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调。月光下的乡愁显得更加浓厚,作者把乡愁和月光相结合,使得“情”和“景”相互融合,把凄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林清玄把自己的文化情感、价值取向和对祖国的热爱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性的历史活动融为一体,使得散文从整体上来看,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三)寓言的特色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给读者讲述着某种道理,是典型的陈述加感悟式散文,以事喻理,明白晓畅。但是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悟,更是透过笔墨教给人们感悟的方法,让读者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不平凡,做一个对生活“有感”的人。

在《寓言故事》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手艺非凡。有一天,国王请两位来一比高下,命令他两位各自雕刻一只老鼠,看谁的作品更逼真些。

三天后第一位木匠手下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连鼠须也会抽动。第二位手下的老鼠只有老鼠的形象,却没有老鼠的相貌,远看勉强是只老鼠,可是后来他却获胜了。因为第二位木匠主张胜负应该由猫决定,到底是不是真像老鼠,猫的眼光应该比人锐利得多。结果是几只猫一哄而上朝第二位木匠的老鼠扑去,争相抢夺,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被冷落到了一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位木匠选用了鱼骨做材料,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老鼠,而是在乎它那独特的腥味!”[9](P28)猫能不认识老鼠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凭什么去判断呢?不是以老鼠的相貌、体形,而是它的味道。第一位木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虽然老鼠栩栩如生,还是失败了。第二位木匠则抓住了猫的本性,用带有腥味的鱼骨作材料,吸引得几只猫都扑向了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林清玄通过简单的寓言故事,提醒读者看待事物应该看到它的本质,要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林清玄和毕淑敏的文章都能给人以启示,但是林清玄这种寓言式的散文,对人心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和毕淑敏相比,林清玄的散文对人心灵的关注用笔较少,一般只在文末提及,引起读者的思考。”[10](P89)所以林清玄的散文主要是让读者自己去幡然悔悟、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总之,林清玄的成就主要在散文,他以苦行僧的姿态对待生活,体验生命。他的文章大多数都含有佛理、佛法,哲理趣味也比较浓,用日常生活教会读者处世的方法,朴素深刻,意味深长。

注释:

[1]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蕴》,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

[2]楼肇名:《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林清玄:《清语玄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4]柏以慧:《林清玄散文创作与他的“家园”意识》,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李奕萍:《浓情诗意总相宜》,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6]覃碧卿:《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林清玄:《寻找幸运草》,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林清玄:《心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吴周文:《智慧的面对与哲学的境界》,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0]黄敬秀:《林清玄与毕淑敏散文之比较》,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贺晓玲

篇13:林清玄散文选

“何以知道是今天早上放的呢?”

朋友说:“因为放生的人都是清晨放生,这些麻雀的身体都还未完全僵硬呢!”

有些麻雀在温暖的屋子住久了,清晨放到林间,立刻就冻僵了;有些麻雀关在笼子里,早就忘记怎么飞翔了;有些是失去想飞的心了。朋友述说着。

我们都为放生者的无知而悲哀,也为放生者为了自己的功德,无视鸟雀的死活而感到痛心。

篇14:林清玄生命散文

这使我想到,即使是植物,也各有各的特性:甘蔗是头尾皆甜,柠檬则里外是酸,苦瓜是连根都苦,辣椒则中边全辣,它们这种特性,经过长时间的藏放也不失去,即使将它碎为微尘粉末,其性也不改。还有一些做药材的植物,不管制成汤、膏、丸、散,或经长久的熬煮,特质也不散灭。

我们生活中的心酸、甜蜜、苦痛、辛辣种种滋味,不亦如植物的特性吗?一旦我们品尝过了,似乎就永不失去。在我们的生命情境中,有很多时候,是酸甜苦辣同时放在一桌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挑甜的吃,偶尔吃点苦的、辣的、酸的,有助于我们品味人生。

在酸甜苦辣的生命经验更深刻之处,有没有更真实的本质呢?

若说柠檬以酸为本性,辣椒以辣为本性,甘蔗以甜为本性,苦瓜以苦为本性,那么人的本性又是什么呢?

我们常说“这个人本性不良”,或“那个人本性善良”,可是,我们常看到素性不良的人改邪归正,又常见到公认本性良善的人却堕落了。这种本性似乎是“可转”、“能改变”的,因此我们语言上所说的“本性”,事实上只是一种“熏**”,是**气的长期熏染而表现在外的.,并不是最深刻的自我。

**气,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偏执,正如嗜吃辣椒与柠檬的人,说不出是什么原因。但人生的一切烦恼正是由这种偏执而产生,偏执是可矫正的,矫正的方法就是中道,例如柠檬虽是至酸之物,若与甘蔗汁中和,就变得非常的可口。去除**气只有利用中和的方法,人最大的**气不外乎是贪、瞋、痴,贪应该以“戒”来中和,瞋应该以“定”来中和,痴应该以“慧”来中和。一个人时时能中和自己的**气,就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至于被**气所左右。

我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民间传说,相传汉朝有一位孟姓女子,幼读儒书,长大学佛,普遍得到乡里的敬爱,年老以后被称为“孟婆”。她死后称为幽冥之神,建了一座“酝忘台”,在阴阳之界投胎必经之路。孟婆取甘、苦、酸、辛、咸五味做成一种似酒非酒的汤,称为“孟婆汤”,投胎的人喝了这种汤就完全忘记前世,然后走入今生甘苦酸辛咸的旅程。

传说每一个魂魄入胎前,各种滋味都要尝一点才能投胎,这是为什么人人都要在一生尝遍五味的缘由。传说又说,有的人甜汤喝多了,日子就过得好些;有的人苦汁喝得多,这一生就惨兮兮。

“孟婆汤”的传说非常有趣,启示我们:既然投生为人,就不可能全是甜头,生命里是有各种滋味的。甘、苦、酸、辛、咸既是人生的五味,我们就难以只拣甜的来吃,别的滋味也多少会尝一些,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就欢喜地吃吧!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比本领知识点下一篇:七年级下期中考试作文:古诗文引领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