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2024-04-24

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通用6篇)

篇1: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整个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各类产业人才输出的主要源头,如何培养出大量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每个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在办学实践中,考虑到教育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迫切需要,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起以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长达5年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是一种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发展潜能、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的需求,又紧紧围绕“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教学核心要素的有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一、问题分析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中大多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结构的讲解,往往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授课的内容跟不上社会应用需求的变化,以致职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质量良莠不齐。高校并不应当完全一味地把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推给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5],因为这些机构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所谓的“速成”教学方式,企图在2~3个月或半年就完成一名学生的培养,缺乏基本知识的完整性,实践领域狭窄,学生能力的拓展、进步的空间、职业发展潜力都会受到限制。

二、“2.5+0.5+1”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不同专业适用“2.5+0.5+1”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条件不同,在此,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培养方案的3环节构建

“2.5+0.5+1”项目驱动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与训练、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3个环节。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2.5年在校内完成通识通修课、学科平台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课程由校内专职教师主讲,聘请的企业教师负责实验课程设计。后0.5年(即大三下学期)在校内校企项目联合研发中心,基于真实生产研发平台与环境,完成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期间由校内专职教师和聘请的企业教师共同负责教学和指导。最后1年开展职业实训培养,学生在企业项目组顶岗上阵、开展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及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这3个环节紧密相关,相互补充。“2.5+0.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关键点是建立密切的校企项目合作机制,建设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训环境,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衔接。

2. 专业教学任务调整

(1)大一学生以计算机大类招生入校,统一参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思政课程、英语、工程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

(2)大一暑期前进行专业选择,大二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概述、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核心课程。

(3)大二暑期前,完成学生专业方向的分流。大三上学期,该专业的学生统一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如Linux系统编程、Java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技术等课程。

(4)大三下学期,学生分成3个专业方向参加校企项目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学习相关专业方向上的选修课程,如智能手机与移动PC编程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J2EE与中间件技术、职业技能和服务外包英语、软件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IT项目管理、软件项目运维管理等课程。学生在参与项目的同时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的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

(5)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直接进入企业参加项目研发的能力,除了预备继续深造的学生以外,全部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职业实训。

(6)大四下学期,学生在企业或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分为两类:一类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毕业论文,实现双导师制,由外聘企业工程师和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一类安排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毕业论文,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论文选题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来自企业的项目与成果、教师的应用科研项目与成果。

3. 专业分流二次标签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大类招生的,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大一学生以计算机大类招生入校,统一参加公共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一结束时进行专业选择,如果学生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那么从大二开始学生将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开始按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等专业方向分流,如图1所示,并建立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群体系,支持多样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面向社会需求,通过专业方向定位,建立基于“二次标签”的专业方向分类培养机制,是我们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特色。“二次标签”人才分类培养机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性人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校内人才培养规格与业界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衔接。

4. 课程倒置

由于原有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企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专业方向设置为基础,适度压缩必修课程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构建起与专业方向的分流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构。

在大三上学期,需要开设一些关键性专业技能课程,为校内校企实训项目的开展作准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专业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大三下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思想和程序编码能力,由自有专职教师及聘请的企业教师共同建设开设的专业方向核心课,将教学资源建设融入遴选出来的优质校企合作项目实例中,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大四实训阶段,学生学习其余非关键性专业技能课程,并鼓励本专业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优质课程。这种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倒置的做法,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适应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5.校企项目深度合作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本专业建设并拥有一批稳定、优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工程化的实习实训平台。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共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3个校内实训基地,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新模式软件集成有限公司、江苏爱信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和这些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本专业逐步构建起课程实验、校内/校外项目实践、科技竞赛、校外职业技能实训和基于项目的毕业论文/设计5个层次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企业提供结合生产的实际研发项目,高校提供项目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环境,学生基于项目任务进行分组,并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管理和指导;实行周例会制度,企业工程师及专职教师基于周报控制项目进展及质量。这种基于项目的深度校企融合,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保障企业项目顺利进展的同时缓解企业研发压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共赢。

这种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建立长效密切的校企合作机制,项目合作正是这个合作机制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及其实训环境,可以让学生尽早参与企业提供的实际生产活动中,从而真正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

三、实践效果

通过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与企业多方探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专业以“在校内设置基于产业项目研发驱动的校企项目联合研发中心”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经实践证明,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项目研发,让学生和企业进行直接互动,是一种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从业素质的教学手段。学校和企业在校内共建校企项目合作平台及项目研发环境,企业工程师和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指导,通过项目合作来推动人才培养,以此更好地解决学历教育与资质教育衔接不足的问题。

在近5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践行“2.5+0.5+1”以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了职业素质。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素质优秀、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学生,同时锻炼出一支适应产业发展的优秀专职教师队伍。

1. 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度

专业学生学习热情饱满,更加喜爱自己的专业,提高了对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信心和认同感;他们积极主动地组队参加各个学科的创新创业竞赛,希望学以致用,与包括国内著名高校在内的众多高手同台竞技,学校也积极帮助各个竞赛团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近4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机器人竞赛、软件服务外包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荣获省级以上一等奖51人次、二等奖41人次、三等奖32人次,其中机器人竞赛团队曾荣获国际、国内机器人大赛冠军15项、亚军25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每年还不断有学生发表文章和申报专利。这些成果不仅证明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更证实了工程经验与教学知识的融合带来的成效[6]。

2.实现企业对口招聘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近年来考取研究生的比率持续保持在15%以上,且大多数考研学生被国内985、211等知名高校录取;毕业生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深造的人数逐年上升,并有多人获得全额奖学金。

近5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就业覆盖携程、网易、途牛、京东、中兴、中软、国电南瑞等知名企业,这得益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并普遍获用人单位好评。实习单位一致认为“金陵学院的学生心态好、待遇要求合理、注重实践、踏实,通过实习较早进入企业,一毕业就能进入岗位,立即上工程及项目”。国电南瑞评价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好学,上手快,工作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

3.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发展变化快,科研项目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把握技术发展趋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重要途径。普通高校专业教师往往以教学型为主,缺乏承担各类科研型项目的渠道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以校内校企项目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进校企双方开展项目合作,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与聘请的企业教师建立项目合作关系,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实现课程建设与项目研发的互融互渗,从而可以造就出一支素质高、工程能力强、面向应用、具备项目研发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四、结 语

以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校企项目联合研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校外实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为社会输出专业化、工程化的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对高等院校工程化专业的建设起到良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篇2: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201

月 —— 201

月 技术领域

1.汽车及零部件

2.先进装备制造

3.电子信息

4.新能源

5.新材料

6.生物医药

7.现代服务业及现代

8.环保产业类

9.其他类 人 员 概 况 申报人或申报团队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毕业学校 联系电话

人员投入

总数

其中,全职人员数

承担单位技术 基础与效益情况(上)

仅创新类填写

职工总数(人)

科技人员(人)

从事研发科技人员(人)

年研发经费(万元)

拥有专利总数

其中:发明专利数

拥有软件著作权数

年产值(万元)

年销售额(万元)

年利税(万元)

项 目 概 况

包括项目的目标产品(服务),项目的关键技术、特色和创新之处,项目前期投入和已具备的基础

200 字以内

实施期内预期成效(累计)

技 术 成 果

类 别

1.新产品(含新品种)

2.新装置(装备)3.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

4.新材料

5.计算机软件

6.论文著作 7.研究(咨询)报告

8.技术标准

9.基地建设

10.其他 (可多选)

形成 知识

产权 状况

专利申请(件)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专利授权(件)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软件著作权(件)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件)

经 济 社 会

效 益

新增销售(万元)新增利税(万元)

篇3: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1+2+1)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壮大的, 所谓“1+2+1”是指2001年由 (教育部)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共同创立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参加项目的国内学生大一在国内所在学校学习1年, 大二和大三在选派的美国大学学习2年, 大四再回到国内原大学学习1年, 完成学业后获得中美两国认可的双学位。目前参加项目的中美大学已达110所 (其中中方大学89所, 遍及26省市;美方大学21所) , 双向交流的师生已达1600多名。它已成为中美两国参与高校最多、中美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大平台之一, 为未来两国在高等教育平台上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安邮电大学 (以下简称西邮) 于2009年引“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经过4年的发展, 该项目已经成为参加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此项目为基础, 也带动了西邮各类长短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1. 项目发展过程

在2009年以前, 学校教育国际化主要集中在和德国、法国院校的合作, 以及零星地与美国高校合作。所有合作项目均为本升硕项目, 而在本科阶段的合作项目没有进展。

2009年, 西邮确立了教育国际化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一, 在这个大方针的引导下积极寻求各类国际合作。2009年4月, 正式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为西邮“1+2+1”发展的元年。当年就有5名学生参加该项目赴美留学。到2010年, 迅速发展到13名学生, 增长率为160%。而在随后的2年发展历程中参加项目的人数逐年增加。

2. 国内课程设置

2009年9月西邮响应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倡议, 启动“1+2+1”实验班。在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帮助下, 与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结成“姐妹学校”共同举办实验班。迄今为止, 已经合作举办了3届实验班。这已成为西邮“1+2+1”项目稳定的生源, 也为该项目顺利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实验班课程设置

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采用学期制, 一学年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西邮的实验班为业余班, 学生除了要继续其大一课程外, 还要继续实验班额外课程。实验班单独编制第一年教学计划开设5门美国通识课程。除英语课程以外, 实验班第一年全部学习通识课程 (基础课程) , 实验班学生全部课程考核合格后, 可以获得美方大学30个学分。16所美方大学原则上均认可经CCIEE和AASCU批准实验班学生所获学分。

实验班从第二学期开始做到主要课程英语授课, 美方大学派教师讲授部分通识课程—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及应用, 使学生提前适应美方大学课堂教学和考试要求, 缩短中方学生赴美以后的适应期, 在美专业课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提高学生平均成绩 (GPA) , 有利于学生本科毕业以后考入美国名校。

2.2 实验班管理

每个“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配备一名班主任 (由121项目协调员担任) 和班长, 负责班级日常管理与中美教授授课协调等。而任教的每名美国教授都配备一个中国助教, 中国助教选取美国教授所教授的专业方面的西邮中青年教师担任。助教主要职责是协助教授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问题。

2.3 实验班学生情况调查

对参加过实验班并赴美学习的30名同学从心理准备、语言准备、学分认可、节省费用、节省时间、提高GPA成绩6个维度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反馈情况看, 学生们对实验班认可度较高。

心理准备:实验班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美方授课模式, 使得同学们做好赴美后的心理准备。尤其是美方教授的授课更是让同学们提前体验美方教授的课堂风格, 为学生们将来赴美上课后尽快适应做好铺垫。

语言准备:实验班的英语强化课程重点放在托福训练上, 使得同学们在赴美后的语言测试中有准备, 帮助同学们托福考试取得理想成绩, 并尽早进入专业课阶段的学习。而语言课上的英美文化知识也为同学们提前了解美国文化, 适应美国社会有一定的帮助。

学分认可:实验班的通识课程的学分是美方大学认可的。提前在国内拿到十几个美方大学认学分, 可以有效减轻同学们的学习压力。

节省费用:实验班的5门课程可以为同学们节省5千美元。这对同学们而言无疑又节省了不小的一笔费用。

节省时间:实验班的5门通识课程如音乐欣赏、心理学等, 如果放到美国用英文上课, 对同学们而言非常困难.对最后的GPA的总分数都有很大影响。

3. 项目宣传策略

“1+2+1”在启动之初, 校方就十分重视项目的宣传策略, 从多方位、多角度宣传该项目。在短短3年内已成为西邮最具知名度的国际合作项目。

对于该项目的宣传学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考录取宣传

1) 在校主页上发布“1+2+1”项目信息和招生简章;发布各类项目新闻及学生留学学习动态;刊登回国学生感想照片等, 便于考生和家长查询项目信息, 并扩大该项目影响。

2) 每年高考后的陕西省教育展及校园开放日, “1+2+1”均设置展位展板宣传资料, 供考生及家长咨询了解。

3) “1+2+1”项目简介随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往学生家里, 供被录取的学生及家长第一时间了解项目。

通过第一阶段的宣传, 加深了学生及家长对该项目的了解, 由于校方项目宣传从招生前期就开始, 以至于有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希望参加“1+2+1”而报考西邮。

第二阶段:新生入校宣传

1) 在新生入校当天, 张贴项目宣传海报及横幅等醒目标志。

2) 设立迎新展位, 宣传项目并派发项目介绍手册;同时邀请已回国的项目学生现场解答学生家长的问题。

3) 在新生入校的2天时间内, 项目宣传老师深入到各院系新生家长见面会, 第一时间进行项目宣讲。

第三阶段:新生入校后的宣传

1) 邀请项目回国学生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做系列留学经验讲座, 为全校学生讲述留学经历。

2) 培训各院系主管国际交流副院长及辅导员对该项目有所了解, 在和学生日常接触时推荐项目。

4. 学生国外学习情况

4年来, 已有35名学生在美方大学学习, 其中9人多次获得美方“院长名单奖” (院长名单奖获奖条件:一个学期专业课修满至少12学分, 学期GPA不低于3.5000;) 优秀率达到25%以上。

除了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西邮学生亦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有的同学曾代表在美方大学中的所有中国学生在学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的同学体育运动突出, 参加美方大学学校的篮球比赛;有的同学热衷于美方大学内的社团活动。几所美方大学曾多次表扬西邮派出去的学生, 称赞他们是校园内最受欢迎的学生之一。

5. 学生回国情况

迄今为止, 我校共有9名学生返校。其中5人于今年顺利毕业, 获得中美两校双文凭。其中2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荣获“1+2+1”及西邮优秀毕业生。5名毕业的学生中, 已有2人在国内就业, 3人继续申请美国研究生。

关于此项目, 9名学生认为除了学业上有很大的增益外, 对自身独立、自理能力和自信从容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有同学表示, 参加此项目让自己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也给自己的人生有了目标和规划。

6. 项目对我校国际化的影响

“1+2+1”项目历时12年, 中美共100多所高校参与, 超过1000名中国学生赴美学生。此项目已经成为西邮参加人数最多, 范围最广, 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有力地加速了该校办学国际化的进程。

6.1 增加新型本、硕双学位留美项目

“1+2+1”已经发展了12年, 从2005到2009年申请学生赴美签证率始终保持在94至98% (见表2) , 而西邮每年的签证率都保持在100%。中美两国均承认的本、硕科学位和学历、学费相对较低、全程管理到位等等诸多优势, 首先, 弥补西邮在本科阶段没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空缺。其次, 此项目自开展以来对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 大批学生萌生在本科阶段出国深造的想法, 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国际化理念。 (见表1)

资料来源:《1+2+l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招生简章的项目问答http://www.cciee121.com/htdoes/pages.asp?id=211

6.2 开拓了西邮教师深造的道路

“1+2+1”的大力开展为西邮校教师提供了许多赴美深造的机会。从2009年起至今, 共派出16名教师赴美国7所院校, 推动了项目的发展和该校国际化进程。教师水平得到了提高, 部分回国老师承担其某些专业的双语教学, 引进了先进的课程和教学经验。

6.3 美国高校在华夏令营班

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之一即语言及文化的交流与了解, 没有语言文化的交流, 教育交流便失去了最基本的了解交流工具。以“1+2+1”为依托, 自2009年5月第一次接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析的来华夏令营后, 每年都可以接待2、3个来华夏令营班。这些美国学生住在校园里, 与西邮学生一起生活、学习, 了解中国文化, 体验中国社会。

来华夏令营在西邮校园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校园国际化及学生与国际学生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6.4 高校访问团

每年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都组织为期21天的中方大学访问团, 访问美方合作大学。这给我校管理者、教授等提供一个直观感受美国教育的良好平台,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为国内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这些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当今教育形式紧密结合, 更加推进了该项目深层次、宽领域的发展。

结论

虽然西安邮电大学在该项目上起步较晚, 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令人瞩目的, 从2009年的开设实施, 到2012年为止, 其派出的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位居全国之首。通过对西安邮电大学案例的分析, 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该项目有力地加速了地方院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二是该项目必须要得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三是全方位多角度宣传, 做到人人皆知;四是有效扩大双向交流规模, 吸引更多美国学生到中国学校学习;五是加强派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培训, 保证顺利完成国外学业。

实践证明, “1+2+1”项目为像西安邮电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桥梁, 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使得学校的国际交流有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整体的国际化意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质量的提升, 也为学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1-2010年工作报告[C].《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0年资料汇编 (第一辑) , 2010

篇4: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TOPCARES-CDIO商务日语项目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 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论

CDIO工程教育理论原本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经过四年的共同探索研究创立的。其中C是构建(Conceive),D是设计(Design),I是实施(Implement),O是运行(Operate)。完整地阐述了作为工程师所需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及工作态度。这与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期望是一致的。这种倡导学生为主,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论,不仅适用于理工科目,同样适合文科类的语言教学。

同时,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经过研究与摸索,将CDIO工程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发展创新出TOPCARES-CDIO。所謂TOPCARES-CDIO是在原有的工程教育理论之上,细化学生能力培养指标为八大项。TOPCARES就是这 八项能力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这八项能力分别是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开放式思维与创新(Open thinking and innovation),个人职业能力(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态度与习惯(Attitude and manner),责任感(Responsibility),价值观(Ethical values),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与TOPCARES-CDIO基本理念相符合,明确了为商务日语方向人才的培养体系。

2 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论下的商务日语项目教学体系

基于工科教学模式形成的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论在与商务日语的结合中,也有了诸多的创新。在授课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是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设定上,创造出项目框架下的教学体系。

首先,以学生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充分展开市场需求的调查。通过与企业HR对话,网络人才需求调研等多种方式调查大连市内IT相关企业100余家。明确了企业对日语人才要求是TOPCARES-CDIO八大能力当中注重知识技术与专业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能力、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态度与习惯和责任感六大项能力。由此可以见,企业对于日语人才的要求除了传统高校所培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对态度、沟通等软项能力也是极为注重的。因此,根据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能说会做”派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

其次,为达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授课教师多次的实践和讨论,制定出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一级项目二个,二级项目四个,重点三级项目二十二个。一级项目是刚入学的第一学期的基石项目专业导论课程和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压顶石项目、这两个项目首位呼应。基石项目专业导论是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前景,明确自己学习目标,了解专业学习特点,清晰学习过程要求。压顶石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则区别与以往传统日语专业学习者撰写日本文学、日语语法等学术派论文,要求学生论文主要围绕IT业界、旅游业界和展会业界等对日语需求量大的行业展开。通过论文的准备和撰写,提升学生的论文撰写水平的同时加深对各个业界的了解。是今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

再次,支撑着一级项目的是四个二级项目(日语商务场景实训、日语商务流程实训、商务日语综合项目实训、日语能力测试检测)。四个二级项目之间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日语商务场景实训是第一学年后的二级项目,含有会话实训(一)、日文课录入和日文office(一)三个模块,集中实践学生在商务环境下单场景或简单复合场景的日语表达和企业工作技能。这三个模块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日语商务流程实训是第二学年后的二级项目,是由会话实训(二)和日文office(二)连个模块构成。这个二级项目基于日语商务场景实训的铺垫,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不仅要巩固在日语商务场景实训所学到的场景当中的日语表达和基本技能,还要形成整体工作的基本概念,明确企业工作的基本流程。日语商务流程实训这个二级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在此后的商务日语综合项目实训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各项软能力的铺垫,为最终的压顶石项目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务日语综合项目实训是第三学年后的二级项目,仅有一个模块组成。是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以企业新人的姿态参与各个业界的业务工作。在整个工作流程当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用准确得体的商务日语洽谈业务,还需要完成各个商务文档的填写。同时,学会企业工作的各项要求,明确职责,及时反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准备资料,积累经验。

日语能力测试检测是第三学年所实施的二级项目,主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各项能力资格认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最后,每个二级项目的进行需要多个三级项目的支撑。在每个三级项目下还有四级、五级等更为精细的项目来支撑。这样从总体要求下分解学习重点,了解基础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通过每级项目的学习和实施是学生在不断综合利用六大能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最终才能够达到逾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企业迫切需求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解决就业市场上供求失衡的本质矛盾。

参考文献

[1] 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 朱枫. 国内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兼谈项目教学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适用性(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

篇5:项目计划书(网络人才招聘系统)

一、项目名称

网络人才招聘系统

二、项目成员

李元(组长)、刘欢、李岩峰

三、项目介绍

通过该系统,实现企业招聘信息的发布,将招聘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提供一站式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包括网络招聘、猎头服务、招聘外包、企业培训以及人才评测等等。求职者可以随时登陆增加、修改、删除、休眠其个人简历,以保证简历的时效性。企业通过搜索简历,可方便的与求职者取得联系,求职者也可以搜索企业,并主动投递简历。

四、项目分工

4.1 搜集、整理所需各种资料(全体项目成员)

4.2 项目前期相关文档及需求分析报告等撰写(李元、李岩峰)

4.3 网站界面设计(全体项目成员)

4.4 网站各模块内容搭建(李元、刘欢)

4.5 后台数据库设计与搭建(李元、李岩峰)

五、开发及运行环境

5.1 开发平台:JDK 1.6、J2ME

5.2 所用语言:JAVA、HTML

5.3 所用软件:Dreamweaver、PS、NetBeans 6.9、myeclipse

5.4 运行环境:

客户机:普通PC

CPU:P4 1.8GHz以上

内存:256MB以上

能够运行IE5.0以上

分辨率:推荐使用1024*768像素

WEB服务器

CPU:P4 2.0GHz

内存:1G以上

硬盘:80G以上

网卡:千兆

数据库服务器

CPU:P4 2.0GHz

内存:1G以上

硬盘:80G以上

六、项目进度安排

3月15日——3月31日项目需求分析报告

4月1日——4月7日网站首页及各栏目效果图

4月8日——5月15日网站各模块搭建

4月1日——5月15日后台数据库设计与搭建

篇6: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项目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受资助人:起止时间:

石炭纪有翅昆虫的起源和辐射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中国地质博物馆

张志军

2005年12月 ~2008年11月

国土资源部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目录

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2

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2

三、研究工作总结..............................................................................3 1.研究项目实施情况...................................................................3 2.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4

四、经费使用情况............................................................................10

五、单位审核意见.............................................................................11

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基础性研究课题,研究领域为古昆虫学。

本项目受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支持,工作的主要内容为采集石炭纪昆虫标本;对透翅目、蛩蠊目、疏翅目和太直翅目(原直翅目)标本进行系统分类;对有翅亚纲各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通过世界石炭纪昆虫的对比,探讨石炭纪昆虫的起源和辐射。

外协部分工作内容是对三叠纪昆虫进行分类研究。

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

石炭纪昆虫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翅昆虫,距今3亿年左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德国、法国、比利时、波兰、捷克、俄罗斯、阿根廷、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均有发现,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世界上较为著名的石炭纪昆虫产地有德国Hagen-Vorhalle(其时代为Namurian B期),美国伊利诺斯州Mazon Creek(其时代为Westphalian期)和法国Commentry、Montcean-les-Mines(其时代为Stephanian期)。前者产出300多块标本,分属5个目20多种;后两者种类较丰富,各有100种左右。

早石炭世早期,昆虫化石极为稀少,最早的且无争议的(有翅)昆虫化石是发现于德国Bitterfeld的古网翅目昆虫1种:Delitzschala bitterfeldensis Brauckmann et Schneider, 1996,其时代为Namurian A早 期(Branckmann & Schneider, 1996)。先前认为发现于阿根廷Namurian A期的昆虫化石,其时代实为稍晚的Westphalian期(Brauckmann et al., 1994)。

Namurian期是石炭纪有翅昆虫发展和开始分化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昆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共7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布(荷兰、比利时、德国、波兰和捷克等),欧洲之外仅美国(犹他州)和中国(祁连山地区)有分布。除中国和德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标本数量极少,有的仅发现1-2块标本(Brauckmann et al., 1996)。目前中国已发现石炭纪昆虫化石1000多块,初步鉴定不少于7目50种。中国是除欧美之外唯一分布有纳缪尔期昆虫的国家,其昆虫化石数量巨大(已超过1000多块),种类丰富(50种以上),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对于研究石炭纪昆虫的起源、发展和扩散及晚石炭世古气候重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三、研究工作总结

1.研究项目实施情况

按照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宁夏石炭纪昆虫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和标本整理,采集标本约1000多块,归属7个目50多种;对透翅目和太直翅目昆虫演化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宁夏祁连山昆虫群的起源的辐射。

完成的具体实物工作量如下:

整理石炭纪昆虫标本近1160多块(其中包括洪友崇研究员和彭德成博士提供330多块),完成910块标本编号工作;

完成原蜻蜓目和蜚蠊目标本的照相、绘图和描述工作(4块标本);完成太直翅目(Archaeorthoptera)130多块标本的照相(440多幅)和部分标本的绘图工作;

疏翅目标本的初步分类工作(79块标本);透翅目和蛩蠊目初步分类工作(约320块标本);

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为国际SCI检索;参加并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摘要3篇,其中1篇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

此外,完成了8篇论文初稿(待发表中)。2.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主要工作成果

(1)描述发表了纳缪尔期最大的蜻蜓化石

巨脉科(Meganeuridae)是一个绝灭的科,隶属于蜻蜓总目(Odonatoptera)原蜻蜓目,目前已发现3个亚科约9个属。主要分布于法国上石炭统斯蒂芬阶(Stephanian)、美国上石炭统威斯发阶(Westfalian)和下二叠统、英国上石炭统威斯发阶(Westfalian)、俄罗斯二叠系等地层中。本科的昆虫体型通常大到极大,翅展一般在200mm以上,而且分布广泛,是石炭——二叠纪的一个优势类群。中国宁夏上石炭统纳缪尔阶(Namurian)发现的新属种——祁连山神州巨脉(Shenzhousia qilianshanensis Zhang, Hong et al),是巨脉科已 4 知层位最低、时代最老的昆虫。据保守估计,新种的翅展可达450-500mm,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昆虫化石,也是世界纳缪尔期最大的昆虫化石。此外,还报道了同一层位发现的另外两个科的蜻蜓化石:Paranamurotypus xiaheyanensis(归属于新科Paranamurotypidae)和Oligotypus shangheyanensis(归属于Paralogidae科),说明了祁连山昆虫群具有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2)探讨了透翅目昆虫的演化

描述了透翅目昆虫1科4属9种。在对透翅目昆虫化石翅脉结构深入研究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纳缪尔翅蛉科(Sinonamuropteridae)在地史中的演化规律,将该科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原始阶段(离脉时期)、早期阶段(联脉时期)、过渡阶段(触脉时期)和特化阶段(并脉时期)。(3)发现最古老的蜚蠊目化石

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类适应性极强,分布范围较广的昆虫,尤以居室内的种类最为人们所熟悉,最早的蜚蠊化石发现于石炭纪晚期。在中国宁夏地区晚石炭世纳缪尔期采集到的蜚蠊化石纳缪尔华夏蜚蠊Cathaysiablatta namurensis,其时代是目前最为古老的。通过研究,发现该种前前缘区宽、主脉间具有极为复杂的网脉,是区别于石炭纪晚期其它蜚蠊的重要特征。

(4)太直翅目昆虫的翅脉形态变异和种间界限探讨

太直翅目是祁连山昆虫群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种数多,数量丰富,占已采集标本的1/2左右。以中国栉脉属(Sinoctenoptilus gen.nov.)为例,探讨了属内翅脉形态变异和种间界限。中国栉脉属翅脉形态变异复杂,如RP梳状或二歧分支;RP是否具三级分支;RP与MA1连接方式(愈合一段分开、接触一点后分开、以横脉相连);MA1是否分支;MA2是否分支;MP是否分支;CuA+CuPa分支多少及是否具三级分支等。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RP与MA1连接方式为种间的主要区别特征,MA分支与否为种内的变异,由此确定了中国栉脉属的主要分类特征。(5)描述发表了最古老的蚜虫

在中国陕西中三叠世发现了最古老的蚜虫化石窄翅龙蚜Dracaphis angustata Hong, Zhang, Guo et Heie, 2009,并建立了新科。该蚜虫虫体和翅保存较完整,具有独特的组合特征:翅痣细长,RS脉长,M脉单支,Cu脉共柄长,具上尾片,腹末具两个带长毛的突起等。窄翅龙蚜的发现,为蚜虫的系统发育和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2009年6月召开的第8届国际蚜虫学研讨会上,对这一新种的发现作了大会报告和交流,引起很大关注。(6)首次发现小翅目化石和舌鞘目化石

小翅目是一个绝灭目,化石发现很少,产于古生代晚期。中国三叠纪小翅目化石的发现,将其分布向后扩展到了中生代早期,对研究小翅目昆虫化石从二叠纪到中生代早期(三叠纪)的演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舌鞘目在中国中三叠世为首次发现,根据三叠纪舌鞘目昆虫和其它昆虫化石的性质,从昆虫群的角度,推论了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 陆裂离在中三叠世之前就已完成。(7)石炭纪昆虫起源与辐射探讨

与宁夏祁连山昆虫群处于同一时期即晚石炭世纳缪尔期的德国鲁尔(Ruhr)地区的昆虫群,也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祁连山昆虫群具有更为丰富的物种,两个昆虫群中的一些类群在科级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蜻蜓目、蛩蠊目和太直翅目是祁连山昆虫群中三个主要类群,蜻蜓目中Oligotypus shangheyanensis Zhang and Hong与美国晚石炭世维斯发期(Westphalian)和二叠纪种类极为相近;蛩蠊目与俄罗斯二叠纪种类相近;太直翅目中国栉脉属(Sinoctenoptilus gen.nov.)与法国晚石炭世斯蒂芬斯期(Stephanian)种类极为相近。通过这些类群的对比可以看出,相比欧美分布的昆虫群来说祁连山昆虫群处于更早期的发展阶段。昆虫的发育需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温度和湿度),此外昆虫还具有迁飞的特性。由此可以推测,作为石炭纪昆虫起源中心之一的华北古陆,在石炭纪时期处于中低纬度,更适合于昆虫的发育和发展。祁连山昆虫群在华北古陆得到高度发展之后,分别逐渐向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辐射扩散。2)发表论文及论文摘要

Peng Decheng, Hong Youchong, Zhang Zhijun.2005.Namurian insects(Diaphanopterodea)from Qilianshan Mountains, China.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4(3):219-234 张志军、洪友崇、卢立伍等.2005.纳缪尔期巨脉科蜻蜓化石新属种.自然科学进展,15(10):1262-1265 Zhang Zhijun, Hong Youchong.2006.Sinocladidae fam.nov., a new family 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of China(Insecta: Archaeorthoptera).Ancient life and Modern approaches, Abstracts of 2nd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Congress,Beijing, p130 Zhang Zhijun, Hong Youchong, Lu Liwu et al.2006.Shenzhousia qilianshanensis sp.nov.(Protodonata, Meganeuridae), a giant dragonfly 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of China.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6(3):328-330(国内SCI)

张志军.2007.早白垩世芦尚坟组昆虫组合及沉积环境分析.地球学报,28(2): 167-172 Hong Youchong, Zhang Zhijun.2007.Reclassification of Fossil Orthophlebiidae(Insecta: Mecoptera).Entomotaxonomia, 29(1): 26-36 Zhang Zhijun, Hong Youchong.2008.Two new species of Odonatoptera(Paralogidae, Paranamurotypidae)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of China.Abstracts of 33rd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Oslo(会议张贴)

Zhang Zhijun, Hong Youchong.2009.Fossil aphids found in China(Hemiptera, Aphidomorpha)with special introduction to the oldest aphid from the Triassic.Abstracts of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hids, Catania.P63(大会报告)

Hong Youchong, Zhang Zhijun, Guo Xinrong, Heie, O.E.2009.A new species representing the oldest aphid(Hemiptera, Aphidomorpha)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China.Journal of Paleontology, 83(5):826-831(国际SCI核心)

Hong Youchong.2007.Discovery of the fossil golsselytrods(Insect: Glosselytrodea)from Shaaxi, China.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50(3): 271-280 Hong Youchong.2009.First discovery of Midtriassic order Miomoptera(Insecta)in China.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8(1): 11-15 3)资助期间承担的其它科研项目

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调查》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总体设计和2009工作进展报告。

四、经费使用情况

《石炭纪有翅昆虫的起源和辐射》项目经费支出如下:

差旅费: 30808.00元 会议费: 25945.00元 材料费: 28900.00元 外协费: 42000.00元 邮电费: 1400.00元 测试费: 12400.00元 资料费: 3169.00元 版面费: 6000.00元 劳务费: 7000.00元 业务招待费:1702.00元管理费: 10000.00元 其他: 3900.00元

支出总计:173251.00元

2009 结余:10

26749.00元 中国地质博物馆 年11月20日

五、单位审核意见

1)单位对受资助者给予的支持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单位对张志军在经费和人员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2)单位学术委员会对受资助者研究成果的评价

在部“百人计划”的资助下,张志军和项目组成员采集了大量石炭纪昆虫标本和三叠纪昆虫标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物种,并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文章。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传和交流学术成果。单位学术委员会对其工作成果给予高度的肯定。

中国地质博物馆 2009年11月20日

3)对受资助者资助期间总体工作情况的评价

张志军在受资助期间,除圆满完成本项目的工作外,还参与并承担了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多个项目,工作积极,学风优良,团结同事,按时完成馆里交办的各项工作。资助期间考核均为称职,其中2005为优秀。

上一篇:1总经理岗位职责范本下一篇:举手之劳做环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