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5 Where is my ruler 第二课时

2024-04-29

Unit5 Where is my ruler 第二课时(共12篇)

篇1:Unit5 Where is my ruler 第二课时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篇2:Unit5 Where is my ruler 第二课时

编号:

使用日期:

姓名:

教师评价:

《阁夜》教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探究诗中情感与主旨。

2、掌握情感主旨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二、课堂探究:

探究诗中前两联抒发的情感。

⑴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⑵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三、达标训练

探究诗中后两联抒发的情感。

1、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2、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必修四第三单元:

编号:

使用日期:

姓名:

篇3:《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篇4:鸟岛(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岛       窝       多        爱鸟

篇5:《咕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难点: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 学法:情境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发散联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摘木瓜游戏,复习词语。说话:拦住、领着

2.课文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大家学得真认真,一个一个的人物都找到了。那“咕咚”是谁呢?(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哎呀,你学得可真仔细。那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3.这个故事就是由“咕咚”一声引起的,所以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

“咕咚”。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接下来请大家认真听第一自然段,这时候边听边想,想什么呢?想你听的画面,也就是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脑子里有一幅图画,该是什么样的。看谁最会想。2.师朗读第一自然段,生自由发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木瓜树)木瓜树是画高一点还是矮一点?生边回答,师边板画。3.根据老师的画,请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讲一讲。

4.下面我们看看书上写的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咕咚,真响!在一旁玩的小兔听见了,她会怎么样呢?请大家继续听、继续想。2.师朗读第二自然段。生自由发言:这次你看见了谁?(兔子)她在干什么?(跑)她是怎样跑的?(拔腿就跑)她为什么跑?她边跑边叫,对谁叫?(小猴子)叫了什么?(“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二幅图。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上的内容?(第3、4自然段)

3.男生朗读第3自然段。小猴子是怎么做的?(跟着跑)他为什么要跟着跑?他看见“咕咚”没有?他也在一边跑一边叫,他们叫得一样吗?我们来看看,谁来当当小猴子。(“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4.小兔子和小猴子都在一边跑一边叫,叫得还都不一样,他们这一叫还会引起什么呢?女生朗读第4自然段。

5.你们看到了什么?(狐狸、山羊、小鹿也都跟着在跑)那“大伙”指的是谁?(跟着跑的这一群小动物们)

6.词语积累:大伙()地跑(飞速、拼命、一个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7.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跑?(因为“咕咚”来了)他们不光在跑,还一边跑一边叫,他们在叫什么?跟小兔和小猴子叫的一样吗?指名说。(“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导朗读。指名读,师带读。

8.你们看看,他们三个叫的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叫得比一个()。(声音大;着急)对了,一个比一个叫得着急,让人觉得越来越紧张。他们就这样越传越走样,越传越感觉可怕、危险。下面我们试着把这三句话读好,看看谁把这可怕的样子读出来了。准备好,要逃命啦。生齐读。课件出示:

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9.真不错,你们把这个危险的样子喊出来了。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后面的标点符号挺有意思的,后面都是(感叹号),说明大伙心里都很着急又害怕,都想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伙伴听。

10.大伙都被吓坏了。谁来看着这幅图讲一讲第4段的内容给大家听。指名说。如果说不出来,可先让同桌互说。

(四)课中休息:动物模仿操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三幅图。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2.大象听见大伙叫逃命,他是怎么做的?(也跟着跑)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也跟着大伙跑起来,他们跑啊跑啊,一边跑一边叫。这时又看见了谁?(野牛)他在干什么?(拦住大家的队伍)怎么拦?你来试试。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他问的时候语气怎么样?(很新奇)

3.大象怎么说的?(“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野牛罢休了吗?跟着跑了吗?他要怎么样?(板书:问个明白)指名演一演野牛。最后问到了谁?(兔子)兔子怎么说的?(“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4.谁来说一说这幅图?指名说。

(六)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那后来该怎么办呢?(出示课本第四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板书:看个清楚。)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

2.他们到了湖边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咕咚)于是他们怎么了?(笑了)

3.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七)演一演:

1.指名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2.点评表演。

(八)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指名说说自己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九)师小结:遇到事情要开动脑筋,还弄不明白的时候应该去问个明白,问了还不明白那怎么办呢?应该看个清楚。

三、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是边听边看边想边演,还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今天大家回去就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咕咚》。

板书设计:

篇6:掌声(第二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掌声》。我将从本课的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及程序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首先,我来谈谈对本课教材的理解,并做一个简单的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掌声》是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安排了《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四篇课文,一个“爱”字贯穿了全组课文,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让人为之感动。

《掌声》这篇课文作者以回忆的语气,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对英子外化的行为描写来表现英子内在的心理变化,如课文中的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两个‘总是’,说明时间已经很长了,每次都是这样。默默,表现出她的无助,总是给人一种偷偷的感觉;“一角”、“早早”和“最后”:分明就是在躲着同学。极力掩饰的背后,是一位好强的女孩孤独而暗自神伤的身影,她的内心承载了太多的顾虑,不敢也无法跨出的第一步,使她越来越封闭自己。

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比如:“立刻将头低了下去”。这个简单的动作,表现出了英子内心的恐慌,她非常不愿意起身,但师命难为啊!最终“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她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同学们都将目光汇聚在她身上,那四十多双眼睛在英子看来就像一把把利剑仿佛要将她刺穿。“犹豫”的时间里,她经历了百转千回的心里煎熬。“眼圈红红的”有辛酸,有无助,有恐慌,想哭却又不敢哭。不长的时间,英子经历了复杂的内心挣扎。最终迫于无奈才“慢吞吞地站起”,但更多的还是她对自己的不自信,“同学们会笑话我走路的样子吗?”“要是故事讲不好怎么办?”------许多消极的想法困扰着她,可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她还是顶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如果不是她的勇敢和坚强坚强,英子就没有勇气跨出这艰难的第一步。教学时就需要引领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体会文章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综上所述,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移情体验等方法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2.随文识字,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鼓励”等词语;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通过“由外向内”体悟法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既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又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这篇课文表现了掌声的内涵是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主要是通过英子的前后变化来表达的。故我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感悟掌声内涵定为本课教学重点。

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感悟掌声内涵定为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通过外在行为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读中悟理,步出对英子同情的淤潭,诞生一种新的观念——生命需要掌声。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是在这两条设计的理念的支撑下展开的:

二、设计理念:

1.建设以学为主的课堂,找准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经验、阅读体验,以学定教,还权于生,让学于生,关注学生学的整体性,学的连续性,学的深入性,让课堂走向“生本”。

2.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中心,以提高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为重点,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少分析,多揣摩,多体验,带领学生深入到课文的语言之中,学习语言,借鉴语言,运用语言,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习语言文字,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具化为教法,学法则为:

采用以情为重点,以“掌声”为核心;抓文本的空白点、聚焦点、发散点;采用朗读法,对比教学法让孩子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英子”交流,潜心涵咏,品读体悟。同时通过“质疑问难”“对比学习”等学法,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力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我分三个板块进行:

1、情感渲染,进入文本;

2、掌声感悟,研读课文;

3、掌声再悟,升华情感。

第一板块:情感渲染,进入文本

1、我这样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个叫英子的女孩,她在一节课上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那掌声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

2、此时,课件出示英子的来信,学生齐读:“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笑着面对生活。”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英子,继续去聆听她的故事吧!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清新自然的导入方式,既让学生很快地再次进入了课文,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掌声—是—鼓励、信心、力量”的初步体验。】

第二板块:掌声感悟,研读课文

这个板块我分这样两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前后对照,把握主线,二研读词句,领会掌声

一、前后对照,把握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英子。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预设学生会说:残疾、忧郁、沉默、内向等)我随机板书:忧郁

2、接着让学生说说继续这样,英子今后的生活会怎样?)我再饱含感情地设问:同学们,你们希望英子这样下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英子呢?

3、这时,出示这句话: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4、学生齐读后,我追问:这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学生会说:开朗、活泼、快乐、开心等)我板书:开朗

5、环节的最后,揭示掌声:从忧郁到开朗,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真让人难以置信。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英子?掌声,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吗?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故事会。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考虑的:故事往往都有一个核心点,它能够贯穿故事的各个环节。本文的核心点是“掌声”。所以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核心点,利用这个线索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就能达到使文章结构紧凑、中心突出的效果。】

二、第二环节,研读词句,领会掌声

1、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把具体描写掌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这些掌声告诉英子什么?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接着集体交流,聚焦“掌声”(1)首先聚焦第一次掌声

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①这是怎样的掌声?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英子吧。学生鼓掌,理解热烈而持久。

②同学们,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预设学生会说:你要勇敢,不要害怕等)③追问:你怎么知道英子害怕呢?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来。读后反馈。

A出示句子一: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说:英子十分紧张,她怕自己讲不好,又担心同学们会嘲笑她等)

②接着,我及时鼓励学生:同学们很聪明,都能透过文字猜测英子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B、指导朗读后,出示第二个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次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学生当然会说愿意。)那英子,你在犹豫什么呢?英子,你为什么慢吞吞的站起来?英子,你的眼圈儿怎么红了?(学生也许会说:我怕同学们嘲笑我。我很痛苦,我不愿意让大家看我的笑话。)

这时,我及时鼓励学生:谢谢你们,你们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痛苦、无奈的英子。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体会心情后齐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C、这个残缺的女孩,尽管自卑、紧张,但她还是站了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此时,再次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先请学生读。

读后,我是这样引导的:在大家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让我们再次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献给英子。学生鼓掌,然后齐读这句话。

面对同学们骤然响起的掌声,英子会想些什么?(预设:也许她会想我要加油!也许她会想我要勇敢等)

小结过渡: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英子莫大的鼓励,所以当掌声平息,英子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英子也因此获得了第二次掌声

(2)接下来,聚焦第二次掌声

直接出示第二次掌声引读: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她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学们,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英子,你讲得太精彩了!英子,你真棒!等)

接着我深情导读:同学们,让英子听到你们的称赞吧!学生齐读

然后我说:同学们,听到这热烈的掌声,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什么?学生畅谈,我说:但英子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3)第二板块的下一步是:总结提升

教师:在这热烈的掌声里,我们看到了英子被感动的心;在这掌声里,我们看到了英子迷人而久违的微笑。同学们,掌声的力量是巨大的,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以后,英子就变了一个人了,(指板书)她从“忧郁”变成了“开朗”。现在的英子,和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地生活着,这真诚的掌声改变了英子一生的命运,也难怪英子在来信中说——学生齐读: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笑着面对生活。

那掌声就像一缕阳关,冲破了英子内心的阴霾,同学们金子般的爱心就像春风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改变英子一生的那两次掌声,齐读两次掌声。

【 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循着学生的体会走近英子,发挥教师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内心体验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抓住文本的几个情感点,如犹豫,掌声的无言含义等引导感受英子的感受,读他们想读之点,品他们想品之处,或词、或句、或段、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发相应的情绪,并做适当提升,升华情感。】

三、第三板块,掌声再悟,升华情感

1、同学们,这掌声仅仅指这次掌声吗?那你觉得这掌声中还包含着什么?(关爱、鼓励、尊重、赞扬„„)

2、这掌声包含了太多太多,使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力量吧!课件显示抗震救灾的官兵、奥运冠军、普通工作者等图片,配乐深情朗诵: 掌声 是一首美妙的歌,它能唤起人们的勇气!掌声 是一朵芳香的花,它能够使人振奋起来!掌声 是一轮早晨的太阳,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掌声 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掌声 是一片宽阔的海洋,它能把害羞淹没!我们的生活需要掌声,让我们为自己鼓掌,也学会为别人鼓掌。

3、此时此刻,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你想用掌声来向他表达什么?请你把自己的话写在小卡片上。完成的同学可以自由地大声念出来。

【我通过简短的语言,再一次激起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感动,使孩子们能够情不自禁地产生联想,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对掌声的感悟一下子从课文里延伸到了生活中,并且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

4、读了《掌声》这篇课文,老师的心里也特别感动,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掌声响起来》。伴着音乐结课: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需要关爱。珍惜别人的掌声吧!同时也不要忘记把我们的掌声献给别人,因为,那是爱的音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板画心形)

【此时,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真正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关爱,达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说板书设计:

掌 声

忧郁 小英 开朗 心形

【此篇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紧扣教材,用词精当,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这节课无处不在的语言训练,或读悟,或领会,或积累,或升华,它带着浓浓的语文味,带着浓浓的情感,融入教学,融入故事,也融入心里,真正做到了用心灵去对话。

篇7:硫酸(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蔗糖葫芦”实验要领,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用浓硫酸的性质解释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组织、讨论、总结

●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 各组讨论探究问题

● 组织各组代表分别

● 汇报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实验:

“蔗糖葫芦”实验

实验步骤:

取药:分别称取20克蔗糖、量取15毫升浓硫酸。

混合药品:将蔗糖放入200毫升烧杯中,滴入几滴水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小心倒入浓硫酸,迅速搅拌至蔗糖变黑,静置玻璃棒。

总结实验现象,小组展开讨论,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解释“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讲解:浓、稀硫酸的性质决定了硫酸具有广泛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硫酸的用途。

板书:4.用途

讲解:下面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板书: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提问: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存在呢?

● 组织学生实验(给出实验步骤)

●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步骤

● 组织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学生自愿回答)

板书: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 存在。

学生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再加入少量盐酸或稀硝酸,振荡。继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课堂练习:

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组织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实施。

(如果有可能,可分小组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检验方法之一:

1.分别取少量待测液,滴入几滴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的液体为碳酸钠溶液。

2.另取少量余下三种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沉淀生成的为硫酸钠溶液。

3.再取余下两种溶液,分别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氯化钠溶液。无现象的为硝酸钠溶液。

师生小结:硫酸溶液因组成不同其性质有所不同。稀硫酸溶液中主要成分为h+、 ,主要表现h+的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分子,具有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作业:

1.网上查询硫酸钙、硫酸钡的组成及用途并记录下来。

2.书后作业138页第三、四题

3.思考题:比较浓、稀硫酸的氧化性。

板书设计:

4.用途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篇8: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 齐读课题。

(2) 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3) 那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 万无一失了吗? (不是) 它存在什么隐患?

出示: (万一蜡烛烧到金属管……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 梳理脉络

过渡:一天晚上意外出现了, 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 其中一个点燃了这支装有秘密情报的蜡烛, 放到少校面前。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3~7小节, 让这个故事以一个个情节呈现在我们眼前。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 交流、板书。

3. 品读感悟

过渡:在保护秘密情报的战斗中, 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 文中多处对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刻画, 从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呢?

1) 学生默读、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哪些词句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伯诺德夫人:

(1) 心理活动:万一……就会……就会……就会……意味着…… (内心紧张)

动作:急忙轻轻 (表现沉着)

语言:这盏灯亮些 (机智)

(2) 小结。

(3) 指导朗读。 (配乐)

杰克:

(1) 心理活动:厄运即将到来了。 (害怕)

动作:慢慢端起

神态:从容

语言:天真冷 (机智)

(2) 引导体会心理。

(3) 指导读:“烛焰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杰奎琳:

(1) 动作:端起来道晚安上楼去 (勇敢)

神态:镇定地

语气:娇声

语言:司令官先生 (机智)

(2) 指导读:司令官先生, 天晚了, 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3) 讨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娇气、可爱的杰奎琳勾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美好回忆。

(再读对话)

4) 学习最后一小节

(1) 齐读最后一小节。

交流:此时假如你就是杰奎琳, 你会说什么呢?可能做出怎样的举动? (险)

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2) 理解表现危险的句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5) 小结、升华:面对险情, 母子三人的目标一样, 就是保住蜡烛。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紧张、着急)

4. 颁发勋章

过渡:为了鼓励全民抵抗德国强盗, 法国政府决定授予他们家一枚勋章, 你认为该奖给谁?为什么?

全班交流:杰奎琳杰克伯诺德夫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 但是最后如果不是杰奎琳的灵活应变, 后果将不堪设想。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 既能提到全家人, 又突出杰奎琳的作用。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 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5. 总结延伸

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 透过这半截蜡烛, 你们看到的还只是里面的情报吗?

提问: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 (板书:爱国)

俗话说: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国门, 法国还有无数的家庭和人民为国捐躯。

6. 课后小练笔

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了最后一级楼梯时, 蜡烛灭了”, 请你续写故事, 想想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

篇9:《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篇10:第二课时

活动(五)——有礼有节招待客人

1、在日常生活中,客人来时,我们有些小朋友不懂得尊重别人,不能正确待客,弄得客人很尴尬。

2、出示图,内容是:客厅里爸爸妈妈正在陪客人说话,周围几幅特写小主人“人来疯”的图。

3、图中小主人在干什么?他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懂得:打扰大人说话,在客人面前打开礼物、当着客人的面向父母要东西等行为是“人来疯”,是很不礼貌。

4、小主人这样的行为,客人看了心里会怎样想呢?让我们去做个现场采访吧。播放录象(学生采访客人的情景)如果你是客人,以后还愿意来他家做客吗?

5、引导小朋友给图中的小主人提个醒,他应该怎么做?

活动(六)——陌生人来到我家

1、师述:小朋友,当你一个人在家里,陌生人来了怎么办?

2、出示图:内容是:圆圆独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门。

3、讨论: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4、分组表演:自由组合,把日常生活中独自一人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门的情形表演出来。

5、总结:在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要热情待客,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

活动(七|)——制作贺卡,相互赠言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接待客人礼仪方面的名句、名言。

2、学生自由设计并制作“待客礼仪贺卡”,写上格言,赠送给好友,相互勉励。

3、评一评班级中的“待客礼仪之星”,把他们的照片写在“文明礼仪树上”

4、播放《乖乖熊请客》的歌曲,师生一起活动,边歌边舞。

活动(八)——课后延伸,发展评价

篇11:鲸第二课时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性文章单元中的《鲸》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作业设计;

五、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鲸》选自人教新课标版第九册第三组。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外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课件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运用。

难点: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农远资源的声像资源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设计理念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体现“五主一辅”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农远资源的声像技术为辅助的原则,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初步学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但对海洋动物知之甚少。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光鲸的科学知识,掌握说明文写作的说明方法,并由此唤醒学生探索海洋动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我利用农远资源的声像资源,采用“激趣,研读”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四)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者,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此为善教者。”想要成为“善教者”,必须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不同任务,不同目的朗读,让学生探究自悟。

2、合作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三维目标和对教材的全面解析,我按照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实施既定的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启发学生谈话。“同学们,浩瀚的大海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海洋里一个庞大的动物,它是谁?”由学生引入课题《鲸》,教师板书课题,同时播放鲸的图片,让学生回想作者从几个部分来介绍鲸的?分别写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板书。

(设计意图:这幅图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的思维变抽象为形象,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既巩固了旧知,又导入新课。)

(二)复习巩固,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相机出示课件

(三)自主读书,学。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或跳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在你不懂的或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用笔划一个小小的问号。

2、出示学的内容(指名回答)

3、引导学习第二部分(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①指名读。

②你知道鲸属于什么动物?

③那么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你们知道鲸的进化过程吗? ④你们知道什么发生变化吗?画出有关的词语。⑤齐读本段。

4、了解进化过程,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 谈话激趣,创设情景。

同学们,现在有一头小鲸鱼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师讲述)一天,海洋里召开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看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现在,就请在座的鲸研究专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四)抓住重点,品读课文。(研)

1、自主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①这一部分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找出鲸的生活习性各有什么特点?

吃食、呼吸、睡觉、生长都是关于鲸的生活习性的问题,每一种鲸的生活习性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读这四自然段课文,找一找画出来。

②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同时,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将须鲸和齿鲸在生活习性上的区别,让学生一目了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③小组合作学习。(过渡,激趣)

找到答案了吗?老师知道你们找到了答案,但老师现在不要求你们回答。今天老师想在这里展开一个关于鲸的小型科学发布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有你们的热情参与,今天的发布会会很成功!每一位同学都来当小小科学家,把你们了解到的课文知识加以拓展,以发布会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注:这里同样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预设。

(五)升华情感,总结课文写作方法。

1、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知道了同学们对鲸都特别感兴趣。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鲸的资料,你们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配乐,师读)(设计意图:此时课件播放的阵阵海浪声和四张优美的图片,是我从农远网站上下载并进行二次整合的效果。声像技术的结合,配上教师课外资料的朗读,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解决教学上的难点。)

2、听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呢?(指名说)

3、教师总结: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形象的刻画了鲸的特点。特别是先后三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鲸形体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也来练一练笔吧!

(六)小练笔(任选一题)

1、挑选你最喜欢的鲸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它。

2、把自己当作鲸,就某一方面向游客作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习本课说明方法之后,及时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堂练笔便于老师当堂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四、说作业设计

搜集你喜欢的海洋生物,结合今天学的说明方法,以“自述”的方式写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小练笔的延伸,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兴趣出发,拓展课外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鲸 形体特征 大 方法:作比较、列数字 进化过程 陆地 浅海 海洋 种类 须鲸 齿鲸

生活习性 进食 呼吸 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睡觉 生长

(设计意图:黑板的左边呈现形体特征、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黑板右边呈现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和举例子。板书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易于让学生接受。)

篇12:第二课时教案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00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设问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第74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你是怎么想的?

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

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

1、完成74页下面的做一做

2、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第75页第3、4题,课本76页第7题。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3000000(保留一位小数)116897000(保留一位小数)14564000(保留两位小数)2456300000(保留两位小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Unit5 Where is my ruler 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unit5signs第三课时04-20

新世纪视听说教程第二册UNIT5听力文本05-07

上一篇: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下一篇:店铺开业贺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