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

2024-05-05

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

农村暑假实践报告

学院:江南大学实践人:***

地址:安徽省某某市时间:2009年8月

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对邳州市村庄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与访谈,得出结论:

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

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

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

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

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

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

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也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

今年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通

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

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还有家里购置电脑的。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

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这是现在农村很普遍的现象,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

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所以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却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所以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结束语: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学习!

篇2: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实践人:***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

时间:2012年2月

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对抚州市村庄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与访谈,得出结论: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分乡镇在党和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地置宜,量力而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三个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首先是争取投资1300多万元,村民投工近3万个,硬化灌溉水渠100条5.7万米,缓解了8000多亩水田的灌溉难。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修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3处,天河水窖等小型蓄、供水设施1580口,解决了近15000人的饮水难。百里荒村建110立方以上蓄水池8个,埋设引水管13000多来,全村2000多人全部饮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其次是农网改造后,农村供电设施和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价格得到统一,基本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三是村级公路提等升级建设进一步加快,2005年启动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以来,15个村共完成公路硬化98公里,合并后的16个村主干公路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近18000人的行路难。

(二)是农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促进了改房、改厕、改栏、改路“四改”活动的开展,部分农户和农民“住上整洁房、用上清洁灶、上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首先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至2008年6月,全镇大都在规划范围内,沿公路两侧共新建楼房151栋,面积20408平方米。部分新农村小村庄的雏形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普溪河村的新建小康户型楼房每年近30栋,67%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其次是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变,巳有10村的2610个农户实施生态家园“一池三改”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栏、改厕,普溪河村修建垃圾房。用沼气替代柴禾和其他能源,不仅为农户年节省煤、电等燃料费用近500元,每年还少砍少烧7000吨柴禾,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取到了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保障机制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12个村卫生室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新建或改造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分乡卫生院投资120多万元,通过扩建和改造医疗、住院房屋设施,达到了一级甲等卫生院的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率分别达到56%和95%左右。

(四)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党的十七大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础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精神的贯彻落实。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全镇16个村委会的村务决策建立和较好执行了议事恳谈会、“一事一议”制度;民主管理内容逐渐完善。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各村把公益事业兴办、财产处置、土地发包等交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各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栏,村级财务实行了一季一公开。

二、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也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年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还有家里购置电脑的。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分析制约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缓慢原因,主要存在“四难”。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难。分乡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长期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束缚了部分中老人的思想,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很难转过弯来,累调累败。全镇除天坑村的桑蚕基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外,再没有哪个村有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在正常年景下每亩粮食纯收入仅在400元左右,加之全镇人平不足1亩耕地,近7000农民外出或就近打工赚钱。没有其他增收渠道,没有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基础设施建设难的关键是投入不足。过去靠农民筹资筹劳建起来的低标准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安排资金进行维修,“空壳”的村级组织拿不出钱,村民“一事一议”又议不上来钱,年久失修,利用率低或废弃。据调查,全镇有324公里公路不能正常晴雨通车;有155口堰塘需要除险加固维修;有106公里土灌溉渠需要硬化;有近2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难或不安全卫生。

(三)是思想认识统一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统一上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方面是等待观望的多,引导扶持的少。部分干部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只要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落实到位,新农村也就建成了,地方政府有的有配套扶持政策而未落实配套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是畏难情绪的多,量力而行的少。村级组织或群众把无经济来源,产生的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归咎于各级领导支持不够、投入不够;第三方面是各级办点的多,以点代面的少。区以上各级政府层层办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到了这些村,其他村望“点”兴叹,攀比不了,自甘落后。

(四)是规划建设实施难。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社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由于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滞后,导致农民盖房,公益事业发展无规可循或有规不循,随意性大,往往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村民未批先建,乱塔乱建,垃圾乱堆乱倒的乱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公路交通和人居卫生环境。

(五)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 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所以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对本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应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和优势产业扶持。“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求,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的同时,制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遏制国家粮食补帖政策提高一次,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一次,挫伤一次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势头。扭转农业结构调整重形式,轻结果,只热抓扶一阵子,抓一个甩一个,劳民伤财的局面,把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一抓到底,扶一个成一个。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的西部山区农村的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顶目资金扶持,加快农村公路硬化畅通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后续增容改造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建议通过“一事一议”,把按面积补给农户的粮食直补资金,用来维修建设共同受益关系明确的堰塘、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使其较好发挥效益,从中受益。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税费改革期间锁定的村级债权债务化解办法,避免时间过长,该履行债权的不履行,过去已履行义务的大多数村民要求索回己交的税费,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缓解村级组织化解债务,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规划先行是按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村庄规划要与农村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村庄建设的矛盾;要与当地产业基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处理好节约用地与村民个人需求的矛盾;要与改善人居坏境有机结合,处理好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规划编制通过确定后,要坚持建设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村一盘棋。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纳入治理范围,避免环境污染,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避免大量的污染物通过小溪、河流向大江大河涌去,污染下游居民饮用水质。(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首先要在政治、工作上关心他们。对他们要多开展正面教育,少埋怨责备;多帮助指导,少指手划脚。其次要在经济待遇、权利上保证他们。想办法逐步解决西北山区村干部千头万绪的工作多,工资待遇低,老无所养的问题。转移支付给村的资金要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村的工作量适当增加。要采取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再次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和教育农民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五)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却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所以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篇3: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

2006年4月14日, 河池市金城江区召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议并举办了培训班, 拉开了河池市金城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序幕, 这也是河池市11个县市 (区) 首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开班。河池市金城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今4年余, 其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那些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调研。

1 示范点基本情况与主要建设内容

2006年, 金城江区计划办好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 其中与市联办位于金城江区的东江镇东江社区街一组、河池镇大卢村长好屯、河池镇枫木村纳贡屯、朝觉村外銮屯、平桥村白崖屯5个点。自办拔贡镇坡降社区小坡屯、侧岭乡侧岭社区洞情屯、山脚屯、长老乡板庆村板庆屯、六甲镇旦洞村旦内屯5个点。建设之前各点基本情况见表1、表2。

注:此表数据为2005年末统计数据。

示范点建设主要内容①市、区合建。示范点整体搬迁、建新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农业开发等。计划总投资2773.94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1960.04万元, 农民自筹813.9万元。②金城江区自建。建新房、旧房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农业开发等。计划总投资5168.8万元。

2 示范点工作进展

2.1 编制完成建设规划

一是编制完成各试点总体规划。按程序审定确立10个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规划》。总体规划明确制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多项工作指标, 确立了2007~2010年需要达到的目标。区直有关部门、乡镇、示范村 (屯) 相应制定了具体规划。二是编制完成了村庄整体建设规划。

2.2 试点村屯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改善

通过“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部门帮扶为辅助”的多渠道筹资, 共筹集资金2430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其中市级试点投入1967.79万元。各试点村 (屯) 道路新建、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目前, 10个试点村现已完成重建215户和改造41户, 硬化进屯道路7000 m, 屯内路4000 m, 总投资10万元的码头一座, 建成8处饮水工程, 已受益群众551户2526人 (含非示范点) , 建成沼气池41座、篮球场5个、文化室8个, 完成259户电网改造, 试点村屯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观。

2.3 农业初具规模, 产业支撑凸显

2009年, 共投入产业扶助资金达161万元, 发展甘蔗49.33 hm2、桑蚕69.73 hm2、蔬菜28.67 hm2和水果131.33 hm2, ;同时生猪出栏2300头, 水产养鱼4.40 hm2。甘蔗已成为各试点农民增收最亮点, 2008/2009年榨季进厂原蔗达4000 t, 甘蔗产值110万元, 仅此一项, 试点村屯群众人均纯收入440元。各试点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4.7万元, 比上年增10%, 农民人均收入3528元, 比上年增12%。小坡新村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侧岭新村和山脚新村的水果产业已打响品牌。特别是洞情新村, 过去, 是个行路难、饮水难的偏僻、贫困的小山村, 人均年收入仅仅600多元。 经过几年大力发展水果种植, 2009年, 水果面积达75 hm2, 人均水果面积6067 m2, 水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 金城江区先后在洞情新村举办4届“桃花节”, 每年“桃花节”到洞情游玩的游客达到六七万人。2008年, 洞情新村获自治区有关部门授予“农业旅游基地”称号。

2.4 搭建科技入户平台, 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金城江区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技术、智力优势, 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构建多元化、结构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农民培训体系, 同时建立“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方式, 全力展开提升农民科技素质行动。采取集中培训、分片培训、送学上门等多种形式, 进行菜单式培训, 真正做到了农村党员和群众“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几年来, 共举办甘蔗种植、种桑养蚕、无公害蔬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 受训达5000多人次, 其中市区联建点开展培训31期, 赠送书籍10000多册, 发放科技明白纸10000多份、光碟2000多张。 旦内新村、纳贡新村、小坡新村、洞情新村等试点建立了农民读书屋, 配置了彩电、DVD等电教设备, 共投入6万多元购买科技书籍、光盘, 每个读书屋藏书5000~8000册。

2.5 试点村屯生活环境改善, 村容面貌一新

一是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 农村环境变整洁。在旦内新村建成了绿化休闲带, 并添置了价值5万多元的健身娱乐设施。在各村组建了清洁卫生队伍, 制定了《村规民约》、《清洁卫生管理制度》, 逐步规范农民日常生活习惯, 倡导清洁文明生产生活行为。实施厕所改造和卫生室建设, 计划改造卫生厕所313个、卫生室1个, 已竣工176个。

二是实施了生态能源工程。规划建设108座沼气池, 已投入6.15万元, 建成41座, 其中5个市区联建点完成26座。加上以电代柴及使用液化气的农户326户,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已占70%。

三是实施新居建设, 建造统一规划、样式美观的新居。规划民房重建9个点489户, 民房改造2个点54户, 已完成重建215户和改造41户。旦内新村过去建房无章、村道泥泞、住家无厕、禽畜无圈, 村民一直居住在松动欲坠的山体岩石下。2006~2007年, 利用广东帮扶和群众集资, 25户居民已全部搬入别墅式的新居, 户均居住面积达240 m2。每家每户都能收看闭路电视和收听广播, 饮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外, 村里还建有篮球场、戏台、文化长廊, 绿化面积达2800 m2, 成了小有名气的民族生态文化村。

2.6 塑造文明生活, 全面推开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了文化队伍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几年来, 共组织龙狮、篮球、拔河、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20多场, 参加群众上千人。

二是加快文娱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业余生活。重点加快文化室、体育场、图书室等文娱设施建设, 在几个试点屯建成文化墙、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

三是实施了“文明意识提升”工程, 树立文明新风。充分利用横幅、标语、村务公开栏、宣传画等进行宣传, 提高村民文明意识、生态意识。

3 示范点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领导重视, 认识到位

市、区主要领导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多次深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现场视察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 分析研究存在问题, 重点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明确了区四家班子领导具体联系各试点村屯, 承担新农村建设领导责任。通过强化措施, 加强领导, 金城江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些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3.2 发动深入、宣传到位, 分类建设, 措施到位

通过加大群众思想工作力度, 树立群众主体意识, 深入广泛地发动广大群众投入建设, 积极调动群众自主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

金诚江区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自开展以来, 一直受困于资金短缺问题。为此,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思路,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问题。如东江新村、纳贡新村两个试点通过招商引资, 引来工程队垫资承包新居建设项目, 使新居工程得以开工。五圩镇党委、政府为解决外銮、白崖两个试点资金不足问题, 与材料供应商和运输方协议赊销物资、运输费用, 力保基建项目进展不受资金问题影响。

3.3 对口帮扶, 联系到位

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分别有市、区各相关单位联系、对口帮扶, 他们无论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均给予了新农村建设点极大的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东莞市作为河池市对口帮扶单位, 在资金方面, 对金城江区新农村建设更是帮助极大, 功不可没。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示范点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金城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缺乏支柱产业支撑、发展后续无力等问题。

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金城江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80%是贫困山区村, 没有产业支撑, 农民收入普遍低下, 单靠农民本身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金城江区自从撤市设区后, 财力骤减, 没有过多的财力支持。“大河无水小河干”, 区对口帮扶 、联系单位当然也就“捉襟见肘”,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自身存在“先天不足”。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 有的是属于地质灾害或被征地需要整体搬迁, 这类存在选址、征地困难,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等客观因素, 如外銮、长好、纳贡、东江、旦内等。有的是因为国家政策原因, 周边不许开石场或石场停产整顿, 所需石料要到很远地方拉, 增加了成本, 影响了建设, 如外銮、白崖、长好和纳贡4个试点。

新政策与旧观念的“碰撞”。因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号召、政府发动的, 不排除有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 自主性不高;同时, 按照“整齐化一”的建房方式, 难免与讲究“风水”的习俗相“碰撞”, 得不到群众认可。从某一方面说, “生活的舒适程度影响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对于刚解决温饱或基本解决温饱的人来说, 要他们十分热情关心公益事业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也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

前期准备工作“滞后”。规划及方案、预算不够细致, 个别方面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 导致在实际建设中无法实施, 一改再改, 影响了建设进度。如东江试点开挖宅基地费用原估算每户5000~7000元, 实际测量出现部分地块地基有超深现象, 平均每户地基开挖费用增至15000元, 群众难以接受。

4.2 我国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也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当前, 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在扩大, 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 资源要素、传统体制、思维惯性等多种深层次因素制约城乡协调发展, 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长期制约“三农”内外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或进一步加重, 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从“三农”内部看, 面临“三个难度加大”:一是现有基数高、基础设施弱,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二是就业压力大、务农效益低,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投入需求大、国家、地方财力紧, 保持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从“三农”发展的环境看, 面临“三个不确定性”:一是宏观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二是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三是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新生事物, 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 如何把稳机遇, 加快建设步伐, 任重而道远。

5 对金城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1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立足当地实际, 加大对产业扶持力度, 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夯实新农村经济基础, 加快生产发展。如长好新村以物流、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纳贡新村以种桑养蚕和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旦内新村以民俗旅游、餐饮业和养鱼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外銮新村、白崖新村、板庆新村以发展种桑养蚕业、甘蔗为主;东江新村以发展城市近郊经济为主;小坡新村扩大发展无公害蔬菜;洞情新村、山脚新村扩大发展优质水果种植及观光农业等。力求每个新村的每户家庭都有1~2个能够稳定增收的产业。

如洞情新村的吉昌良农户。1997年, 吉昌良带头种植水果。现在家里2.33 hm2旱田、旱地全部种上水果, 其中桃0.4 hm2, 全部进入挂果期;梨1.93 hm2, 有0.93 hm2进入挂果期;为水果生产专业户。2008年家庭纯收入4万元, 其中与水果相关的收入占95%以上。2009年因气候原因, 水果挂果不佳, 收入1.9万元。对他家来说, 种果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 打小工只是补贴家用。2008~2009年村里举办“桃花节”, 他家接待游客纯收入2008年8千元、2009年9千元。

5.2 围绕农业优势产业, 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要指导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 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并尝试向农民开放, 逐步改善农民长期接受教育的条件。继续巩固农民培训工程, 加大青年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 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二是要拓宽宣传教育渠道。紧密结合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村村通广播电视等有利条件,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传播文化宣传产品,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

5.3加强群众思想工作和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进一步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讲清讲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统一思想,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克服“等、靠、要”思想, 把自已的家园建设好。

不断增强领导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教育村民遵纪守法, 安居乐业, 把经济建设好, 推进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建设进程。

5.4加大资金投入, 找准政策与风俗的“切入点”

继续争取上级和帮扶单位的支持, 多渠道筹措资金, 以农民为主体, 继续保持“五助”的资金投入机制 (即向上求助、政府帮助、部门支助、社会捐助、农民自助)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广泛、内涵深刻, 并不单单是住房“整齐划一”, 在建房方面, 如何在传统的“风水”习惯与政策要求中找到最佳“切入点”, 将会极大地激发群众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积极性。

5.5选好示范点, 使之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篇4: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

摘要:针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深入市县农村养老保险中心,宣汉县乡镇,对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宣汉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得出对策和基本结论。为继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调查

0 引言

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从1999年起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已经开始呈现。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试点。四川省宣汉县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在近三年的工作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现状的调查,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新农保”,也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源和信息,使此模式成为解决宣汉县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甚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1 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本次调研是围绕宣汉县的农村进行,也是我们调研的主要场所,宣汉县有54个乡镇,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乡镇和宣汉县周边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和座谈等多种形式,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87份,有效问卷256份,其中五个乡镇每个乡镇50份,周边地区有50份,访谈了达州市和宣汉县“新农保”中心的负责人。随机抽取了一些被调查对象开了座谈会。调研内容包括“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过程、资金来源、管理部门、农民的看法、政策衔接等。另外,我们坚持每到一个地方都写日志和材料。通过调研的数据和材料,回校后进行分析和梳理。参考一些专家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政策实施的原因,政策现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从社会、政府的角度去探讨“新农保”未来发展的趋势。

1.1 宣汉县政府大力推进新农保政策

自宣汉县被全国确立为“新农保”首批试点县以来,宣汉县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新农保试点政策,稳妥有序地开展新农保试点各项工作。宣汉县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并根据宣汉县具体实际情况出台了《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建立了乡镇党政负责人包片、办点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原有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充实了1-2名新农保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各村支村两委明确1人为新农保工作联络员,负责与乡镇联系衔接新农保的各项工作。县、乡、村三级新农保工作网络基本形成。从256份问卷调查显示有244份是有听说过新农保,近95%的农民接触“新农保”,充分表明宣汉县为“新农保”宣传所付诸的努力。

1.2 农民对“新农保”基本认可

中国历来的养老方式是靠儿女,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农民的最主要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父母不愿给子女过多的压力,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从发放的问卷显示,有94.3%的受访者在了解“新农保”政策之后表示认可“新农保”同时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感到陌生,除了60岁以上的无需上缴养老档次费用且已经领到了55元的老人,16岁至60岁的农民对于每年交费,而且要到60岁以后才能领取补助有些抵触,更不想再多交钱增加基础养老金,明显表现出对于政策的持续性的担忧,一方面是农民本身收入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时间太长,这个政策还是否持续实行不敢确定,还不如给儿女或者投入其它方面。从与不同的受访者交流不难看出,广大农民对于养老政策是认可和赞许的,宣汉县“新农保”参保人数比例逐步提高,宣汉县”新农保“自2010年实施以来到2013年12月截止,参保人数做到了应保尽保。

2 宣汉县“新农保”存在的问题

2.1 新农保政策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农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不相符,立法层次低,与农村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立法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2.2 农民参保意识淡薄,亟需政策的完善和宣讲

一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依靠家庭养老,许多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缺乏透彻的了解,影响了参保的积极性。二是即使在已经倡导使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地方,由于基金监督不够或者挪用现象的存在,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没有读透,还不够信任。

2.3 新农保的资金来源单一化

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养老资金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新农保的继续推行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应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的补贴投资巨大,但是分到每个农民身上时钱就不多,地方财政又比较薄弱,农民自身收入较少,缴纳的钱有限,所以养老的核心是靠钱,而这个来源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其次养老资金的保值与增值,现有基金管理办法是在1996年以前的金融政策、基金运营环境下制定的,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管理,没有合法的运营主渠道,管理层次低且分散,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2.4 投入有限,养老资金额度发放偏低

养老保障现在应该趋于社会化,虽然他们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但是政策和理论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靠儿女养老的负担只会加重,而且农村的社会养老方式比较单一,而新农保作为政府提供的养老方式风险小,无偿对农民加大补偿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据问卷统计,占87%的农民认为每月的养老资金偏低,60岁以上的已经领到基础养老金的农民认为55元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是不可能养活自己的,这些钱基本是花在改善生活,到镇里买点自己爱好的东西,而基本生活的用品还主要靠儿女或自己其它收入来源。当然农民的生活开支是较小,但是老人的身体不是很好,占80%的老人都有疾病缠绕,所以这部分的开支比较大一点。所以,提高宣汉县的新农保覆盖率,让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受益是现在推广新农保的必然要求。

3 关于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建议

3.1 优化资金筹措机制

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农民、集体和政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其次,养老资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市)级统一管理,存在基金规模小、增值渠道不畅、管理机构众多、监管成本大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机制。

3.2 讲透农保政策,提高参保积极性

克服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认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这一政策及实施形式形成正确的看法,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自愿参保,就必须加大对新农保的的宣传力度。在这个问题上,基层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考虑到大部分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大力宣传实施新农保的重大意义、目的以及对农民群众的好处,对农民群众询问的有关问题的回答要做到不厌其烦。

3.3 实现“新农保”经办工作高效化,规范化

农保经办工作是面对每一个参保个人的,这种特点要求经办工作必须做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必须与该趋势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新农保制度推进初期,就应该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在各个层面上的衔接,使新农保和城保的经办机构和人员是融通的,技术手段是共用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

4 基本结论

宣汉县新农保政策,是国家在宣汉县推行的试点养老政策,它对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推行,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更是整个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以宣汉县新农保政策的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认识到它的实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成功的运行需要长时间和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4.1 大力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

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逐渐上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无疑会为传统家庭养老提供有力补充,有利于加快构建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于二元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明显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农保制度,将会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它对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新农保”政策的推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老龄化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就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4.3 “新农保”政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任何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完善的过程,新农保作为新生物,需要从各方面不断加以完善,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过程,制度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社会的进步。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实行,是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共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期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董克用,王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慧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出版社,2009.

[4]曲巍,褚志亮.辽宁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5]陈桂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初探[J].商情,2013(39).

[6]贺巧知.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J].南方农村,2013(7).

[7]袁琳虹.浅析如何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师,2013(9).

[8]李琼.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现状及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3).

篇5: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暑期期间走访锦州松山新区,调查当前农村的各个情况,了解新农村的新变化。

关键词:农村 变化 发展 明天 希望

据悉,之所以将新区取名“松山”,是因为松山是历史名城,内含了古战场的战争传闻。清康熙、乾隆等皇帝从北京到沈阳祭祖,曾多次往返过松山。松山还是古代交通驿站和军事卫所,明末清初松锦大战主战场就在松山,我国十几部史书都曾提到过松山。

锦州市松山新区,由锦州市的凌南新区和南站新区合并而成,原名辽宁省凌海市松山镇,原本只是个小型的乡镇,当地也只是些主要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锦州市政府向南发展战略——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是开发区、南站新区、凌南新区、太和区以及高速公路、102国道沿线的节点县(城镇)等区域。凌海市要结合锦州湾整体开发,构筑沿海工业经济带,松山这几年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

从前的松山就是现如今的松山街道,很小,而现在的松山下辖凌南街道办事处、松山办事处、巧鸟办事处和锦州市果树农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较过去翻了四倍多。

过去的松山隶属于凌海市,而现如今经城市规划,被划归到锦州市,成为锦州市南部的一个哑铃型新城区,成为连接老城区和开发区的枢纽。“十一五”时期乃至未来10年,锦州在实施整体开发锦州湾战略中的总体思路是: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一港、一区、一带、一面”总体布局,重点以建设锦州大港为突破口,以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为切入点,以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水平和建设凌海工业经济带为增长极,发展临港经济和海洋经济,提升港口城市首位度,率先突破,带动、辐射、服务辽西沿海经济区。而松山新区将是锦州市全新规划中重要的一环,这一切都预示着松山未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现在仅仅是个开始。

最明显的就是公路的修建,从前的102国道很窄,就好像是单行线一样,而且松山附近最主要的公路就是102国道。不过近几年新修了很多的路,102国道也重修扩建了,原来的老102国道有的地方没有完全拆,比较起来还真是天壤之别啊,双行线,路面宽,路中间还有花坛,到了花开的季节各种颜色的花比自家养的还好看,路边柳树成荫,绿化带很宽,到现在已经在路两边形成两带树林,附近的居民饭后会在林子里闲坐,聊天,微风袭来,凉爽宜人。其他公路如京沈高速公路也经过松山,渤海大道更是贯穿南山,成为连接锦州老城区与各南部新城区的主要干道。在不久的将来,轻轨也将开始动工开建,估计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笔架山,这直接促使笔架山地区房价上涨,“要想富先修路”,的确如此。

公路修通后,公交车的便利也走进了松山寻常百姓的家里,过去想要进城买东西,都要转乘好几次车,又费时间又费金钱,特别不方便,农民每次进城都要买好多东西,因为去一次城不容易,太麻烦了,可现如今的农民进城不用过多考虑,非常方便,站点就在自家门口,20分钟一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时候去,票价才两元,成行进20分钟进抵达市中心,方便快捷的公交加速了松山人发展前进的脚步,208、209路公交车以及南环路车造福着这片热土上的人民。

苦谁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自打松山新区建成后,学校教育也和锦州市接轨,锦州市二十一中学原名凌海市松山乡初级中学,过去的初中生中考的时候知道报考凌海市的各个高中,凌海市第一高级中学、凌海市第二高级中学等,不过随着松山的发展,孩子的命运改变了,他们可以去锦州市最好的高中——锦州中学、渤大附中等他们学哥学姐当时想都不敢想的高等学府,松山因为孩子们的发展而变得更有希望了。

农民的思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不再是他们一成不变唯一重视的产业,养鸡、养牛、种植蔬菜、温室花卉、温室水果等农副产业成为他们的主业,同时面点、熟料制品等小型加工产业也正在农村兴起,据调查锦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锦州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个体私营业户已有15万户,注册资金30.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具有锦州地区特色的产业布局。农民赚钱的思路可谓是拓宽了,致富经越来越丰富了,好多城市居民都羡慕农民有那么多的土地,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造福着广大农民。

松山新区仍然保留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个机构,全区将继续打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有利于南站新区和凌南新区两区的资源整合,提高区域性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功能,有利于该市城市南扩战略的实施和加快建设滨海新锦州步伐,两区合并也是锦州市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篇6: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一、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xx省xx市费县xx镇xx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三、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2、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对国内所有村子进行调查,若大农村,我们只见一斑了吧!

(二)20xx年农村现状调查

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去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但生活费用的支出去不见得少,意外的病灾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了,又有多少家庭困苦不堪呢?

拿种瓜来讲吧,一颗瓜上苦只结一个果子,这个果子往往会又大又饱满,而一颗瓜上苦结两个果子则往往不会结得太大,而结三个四个五个则往往根本就长不成果子,因为根吸收养分的能力是有限的。

篇7: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学校大学生实践调查的作业,因此,我对我家乡的环境进行了调查。

【环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

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

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我得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任的人们,外面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

篇8: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创新管理

2011年4-5月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组成调查组, 深入12个县 (市) , 对600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就农村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表明, 在黑龙江省农村创新社会管理中, 有八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成果卓著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5年来, 全省新农村建设在各级政府投入增多、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 新农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期盼多年的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民生状况显著改善。突出表现在:

一是民主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思想转变。几年来, 在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 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得到初步落实,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调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渐成风尚。目前在农村,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逐渐成为农村干部的共识, “亲民、为民、富民”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根本转变, 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工习以为常, 独立创业的群体不断壮大, 科技种田能手不断涌现。“重学习, 了解国内外大事;重教育, 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氛围逐渐形成。一度盛行的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不断减少。据调查, 七成农民认为, 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丑陋现象在农村明显减少。

二是县乡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 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经过多年的布局调整, 数量大幅度减少, 教育资源得到整合。据黑龙江省教育厅统计, 2002年全省拥有农村中、小学校12100所, 经过8年时间的布局调整, 到2010年, 全省有农村中、小学校6458所, 比2002年减少5642所。

据有关部门统计, 5年间, 农村中小学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 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中小学生全面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据小康监测调查, 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 比2005年提高5.4%。

三是通乡、村公路变畅通, 基本改变出行难。5年间, 全省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9.8万公里, 是建国至2005年建设总量的3倍, 通畅率达到99.3%, 比2005年提高81.5%。村屯面貌也大有改观, 全省硬化村内街道5896公里、边沟1万多公里;安装路灯6200多盏, 部分农村开启了有路灯的历史。

四是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生活舒适度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 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为22.8平方米, 比2005年增加2.4平方米, 增长11.6%。居住的舒适度提高, 使用暖气的农户占全部被调查农户的40.9%, 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使用液化气的农户占全部被调查农户的11.1%, 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自来水入户率由2005年的34%提高到60%。

五是文体设施从无到有, 医疗保障水平提升。5年间, 黑龙江省农村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基层服务点9054个、文化休闲广场2500多个, 安装健身器材3800套;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56.8%。医疗保障水平提高, 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646所, 标准化村卫生所4492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84%, 培训各级农村卫生管理和技术人员8万余人。

二、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的八个问题

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 加大了改善民生的资金投入, 农民也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但调查也发现, 仍然存在着八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需创新管理机制, 合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 村级管理方式需要创新

新时期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 个别乡村干部长期忙于应付日常事物性工作, 学习不够, 政策性不强、对如何建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思路窄、办法少。个别村干部往往在工作上靠个人威望或家族势力来维持整个村事务的管理和运转, 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严格按政府法律和政策办事。个别乡干部, 缺乏适应新时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听民声”、“办民事”、“解民难”落不到实处, 民主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机制很难形成。

(二) 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新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设施简陋, 师资水平低。由于农村资金短缺等一些客观原因, 多数农村幼儿园只是普通农家庭院, 设施简陋, 教师水平低, 仅能起到看护作用。

二是新改、扩建中小学所需经费缺口大。据笔者对5个县 (市) 调查, 在建和改扩建九年义务学校共计54所, 校舍面积14.5万平方米, 所需经费共计26424万元, 已筹措到位资金11709万元, 缺口14715万元。

三是师资力量“既多又少”。农村中、小学教师, 多是原“民办转公办”的, 50岁以上的年龄偏大, 相当部分教学水平难以胜任新的教学任务, 如果让其退休, 从政策上讲, 尚不够退休年龄。而一些知识面新、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受编制限制, 难以招进。

四是寄宿易产生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远远多于在家时间, 造成家庭教育缺失, 尤其是有的孩子到乡镇、县城寄宿后, 课余时间上网打游戏、吃喝、玩耍, 缺少家长看管, 放松了正常学习, 影响自身健康成长。

五是学生求学路途远, 交通安全成隐患。据调查, 近4成学生家长对孩子求学的交通安全表示担忧。

(三) 通村道路还差“一公里”

近几年, 黑龙江省通乡、通村公路已基本畅通, 但一些村屯内的道路变差, 村民出行仍很艰难。据农村住户调查, 2010年农民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户数仅占42%, 依然存在着走一截水泥路, 又走一截泥巴路的现象, 农民形象的比喻为通村公里还差“一公里”。农民要求改善村里“行路难”的愿望十分强烈。据问卷调查, 有72%的被调查者反映现在农村最需要解决的是改善村中街道。

(四) 部分村屯依旧“脏、乱、差”

新农村建设以来, 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但由于农村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机制, 各种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 部分村屯的环境状况依旧“脏、乱、差”, “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现象普遍。据调查, 超过6成的农户对所居住的环境表示不满意, 认为所在村屯的环境近几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小”。

(五) 多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都比较匮乏

据问卷调查, 认为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44.5%;认为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23.8%。文化生活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缺乏, 文化馆、图书馆或文化活动室等设施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同时, 农民普遍认为交流渠道狭窄、结交面不宽, 仅局限于本村或亲属之间。据调查, 表示当前日常生活交往和参加娱乐活动渠道太窄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26.0%。农村文化人才缺乏也是重要因素, 现在农村的文化人才与广大农民对文化需求相比存在差距较大。

(六) 部分农民仍有“懒、散”习惯

受城乡二元结构局限, 农民长期受教育少、被局限在农村, 观念被束缚,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思想影响较深, 部分农民对新生事物不能主动接受, 少部分农民还存在着“人生有命, 富贵在天”、靠天吃饭思想, 闯市场、创业激情不足, 存在“懒、散”习惯, 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七) 老人养老有“三怕”

一是怕生病。据调查, 近半数农村老人怕生病。虽然“新农合”给农村老人看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但其报销比例较低, 加之黑龙江农村村屯大多居住分散, 一些距县城、中心城镇远的村屯, 农村老年人如出现紧急病情, 交通不便, 极易延误救治。据问卷调查, 占67.3%的农户反映最怕老人突然发病,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难应付。

二是怕生活难自理。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 晚年经济上主要依赖子女供给。农村老人怕给子女添负担, 往往是小病忍, 大病拖, 所以, 患慢性病的比较普遍, 许多人甚至是多病缠身, 自理能力弱。据调查, 占10.3%农户反映怕老年人生活难自理。

三是怕孤独寂寞。大多数农村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孤独感, 有事无人帮, 有话无处诉说。特别是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除看电视、听广播外, 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 孤独、压抑的情感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 占9.2%的农户反映家中老人怕孤独寂寞。

(八) “人情风、彩礼风、婚事铺张风”浪费严重

农村日趋严重的“人情风、彩礼风、婚事铺张风”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一是“人情”名目繁多, 礼金数额不断增高。据调查, 农村的人情往来范围逐步扩大、请客收礼名堂繁多。特别是最近几年, 子女上学、参军、盖房上梁、盖猪圈、乔迁、过生日、生病出院, 更有甚者还借得癌症、母猪下崽等名义, 大操大办, 广邀亲友, 收取“人情”。且礼金数额不断攀升。据调查, 每户一次随礼礼金在100~200元的占37.7%;在300~500元的占43.8%;在600~1000元的占12.8%。有的甚至在千元以上。

二是“彩礼”花掉父母“半辈子”积蓄。在农村中青年男女结婚前都有定婚仪式, 男方家长须给女方家长或者要结婚的“小两口”拿出“一笔彩礼”, 且数目较大, 10万元左右已很普遍。据在国家级贫困县拜泉县的调查, 有的家庭在子女结婚时, 一次性送彩礼达到17万~18万元, 个别的超过20万元, 致使许多男方家长花光“半辈子”积蓄。调查显示, 一个农村青年结婚的花销中, 盖房用钱占42.3%, 彩礼用钱占41.7%, 彩礼钱仅次于盖房花销, 大大超出普通农户经济支付能力。

三是婚事铺张浪费严重。当前婚事大操大办的规格超出了多数农村家庭承受能力。据调查, 超6成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家有事情, 仍会大操大办”。

三、完善新时期农村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结合黑龙江省具体省情:“树理念、强机制、建制度、落实处、重实效”。树理念, 就是科学规划、政策引领新农村建设;强机制, 就是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加强新农村建设机制建设;建制度, 就是各级政府与时俱进用制度要求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内容;落实处, 就是按照总的方针具体细化当地的建设目标和步骤;重实效, 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不能走马观花, 用成绩和效果来说话。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趟出一条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路子。

(一) 创新教育方式,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农村干部管理水平

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和农村干部, 两者是一个整体, 只有共同提高, 才能形成合力, 在教育上注重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有的放矢的完善教育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内容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文化知识教育, 让农民和农村干部乐意学。在农民的教育上, 注重文化素质、科技信息、创收能力、社会适应、与人交往上重点培养, 在乡村干部上除了学习上述内容外, 还要注重创新科学管理水平、政策法规、组织协调、文件精神理解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让农民在思想上感觉到大家都在比勤快、比致富、比和谐, 感觉到外面有更广阔的生活内容, 调动农民发家致富积极性, 调动农民的智慧共同建设新农村, 同时, 也让干部和农民在一起, 深入了解基层的需要和矛盾, 有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政策, 拉近农村干部和村民的感情距离, 加强沟通交流, 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农村干部的管理水平。

(二)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支持

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问题, 应从解决教育经费入手, 在具体措施上,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途径加以解决, 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县要加以资金上倾斜。强化对学校网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的监管,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循序渐进地作好农村中、小学校调整, 在制定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指标时, 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 因地制宜, 带有适度的弹性。合理保留部分必要的教学网点, 以便农村学生的就近入学。

(三) 完成“一公里”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 完成“一公里”公路建设, 接上“断头路”, 满足农民出行需求, 真正达到乡村公路的顺畅无阻、四通八达。

(四) 培养农民“爱护环境光荣”氛围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 不断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让保护农村环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爱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标语、倡议书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 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摒弃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行为, 开展“创清洁家园, 从我做起”等实践活动, 组织各村 (屯) 定期开展“清洁文明家庭”评比。

(五) 科学规划畜禽养殖, 合理利用畜禽粪便

一方面, 统一规划, 优化整合畜禽分散养殖点, 创造条件建设养殖小区, 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选择在远离村屯、饮用水源地和居民点, 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另一方面, 鼓励、指导养殖场把粪便变废为宝, 实现生态养殖。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推广, 走循环经济之路。

(六) 巩固完善家庭养老, 逐步推行农村社区养老

巩固家庭养老功能。农村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 农村养老还主要依靠家庭。因此, 应深入持久地开展敬老、爱老教育, 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道义和制度两方面巩固家庭养老功能。

加强农村老人活动设施、场所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交流平台, 可以财政补助一些, 乡村集体拿一部分, 全体村民凑一点的办法。

上一篇:语文师生互动下一篇:12年秋季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