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音乐--《泥娃娃》教学反思

2024-04-16

快乐音乐--《泥娃娃》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快乐音乐--《泥娃娃》教学反思

对于“泥娃娃”这首歌,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带着一些伤感,却也让人回忆起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一次,用这首歌来设计歌唱活动,确实感到了它的难度。它通俗易懂,且大部分孩子是听过这首歌的旋律,那一句“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是几乎听过一遍都可以跟着唱起来的,但相对的,里面有反复,歌词又不同,歌曲就比较长,到底怎么样才能帮助幼儿较好地学唱歌曲呢?我有了以下思考:

⒈歌曲内容长,切分成两段进行。

从歌曲结构来看,它的前半部分是在描述一个不会说话、不会动的泥娃娃,后半部分是情感刻画,是一个让人怜惜的泥娃娃。因此,我从这两点出发,将第一部分设计为:引导幼儿扮演泥娃娃,大胆想象泥娃娃动起来的样子,并随着音乐摇晃起来,在动作表演的过程中熟悉音乐,进而尝试演唱;第二部分:鼓励幼儿去寻找泥娃娃并做泥娃娃的爸爸妈妈,体验关爱泥娃娃的情感,在反复游戏中倾听音乐,熟悉旋律,自然地演唱歌曲。

⒉源于“傻瓜流程”,设计整个活动。

“傻瓜流程”是我暑假赴南京培训所学,起初没听徐卓娅、谈亦文老师的讲座前,先看了几位老师的模拟教学,感觉上没特别,想着:为什么都是用故事情境在套?老师们也是有教研经验的,肯定是有想法的。带着疑惑参与了讲座后,就了解了“傻瓜流程”,让我恍然大悟。

于是,我想在这个歌唱活动中进行一次尝试,用“小精灵捏了泥娃娃,又施了魔法让泥娃娃动起来”的故事情境贯穿,最后再请孩子们做“爸爸妈妈”找出小精灵藏起来的泥娃娃,让活动更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在玩中歌唱。(当然,“傻瓜流程”更多用于音乐游戏中,用在这里也是我的尝试)

⒊初次执教反思。

对于这首歌,第一个反应就是放在大班年龄段教学,也进行了尝试,发现目标能够达成,孩子们兴趣浓厚,但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故又降低了目标,去了两个中班试教:第一个班,音乐速度太快,孩子有些跟不上,游戏难度适宜;第二个班,音乐调慢适当,教师在引导方面不够细致,因此,幼儿对歌曲内容的衔接不够好,大部分幼儿能够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氛围较好,特别在最后结束处,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地作出了各种爱着泥娃娃的动作,说明孩子们感受到了歌曲的情感。

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定位在了中班。

⒋“艺芽”评优后的反思。

⑴幼儿能参与互动,但演唱积极性不高。

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地回应老师的提问,能随着音乐合拍地表现会动的泥娃娃,在仔细倾听音乐后,清楚地表达出了唱了些什么,先唱什么、再唱什么(从眉毛唱到嘴巴),可以辨别出旋律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一起演唱歌曲第一部分,演唱声音较轻。

第二部分,在游戏前先梳理了歌词,继而在游戏中倾听旋律,当找到泥娃娃后再一起演唱歌曲,这里我忽略了再次引导幼儿梳理歌词内容,导致幼儿对歌词不熟悉,在演唱时,幼儿就不够大胆自信,就不能完整地演唱。

因此,幼儿在心里没底的情况下,就不能达到完整演唱的目标。

⑵游戏环节要求不明确。

在寻找泥娃娃的游戏过程中,应该是在两遍游戏后引导幼儿关注歌曲的演唱内容,但我却过于关注幼儿在游戏时的动作表现问题,没有提出跟唱的要求,故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同时,游戏的兴趣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篇2:快乐音乐--《泥娃娃》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音乐,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

2、学习关爱他人,萌发同情心。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各种泥娃娃,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介绍歌曲《泥娃娃》,请幼儿安静地倾听歌曲。

2、引导幼儿说说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泥做的娃娃会说话吗?

3、学习歌曲《泥娃娃》,先教歌词,然后学唱歌曲。(.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4、教师放录音幼儿随音乐边唱边自由表演。

5、教师分发给幼儿适量的泥,让幼儿尝试泥塑,教师提醒幼儿可以使用辅助材料,使幼儿能够学习搓、捏、压等技能。

6、将幼儿的成品放在架子上,建议幼儿互相欣赏,表扬泥塑做的好的幼儿。教师同时提醒幼儿收拾材料、整理桌面,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7、教育幼儿爱护自己与同伴的作品,欣赏时轻拿轻放,欣赏完物归原处。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前,我先将原教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图谱这一教学材料,从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图谱设计时,我尽可能地使用简易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并运用了 “1”“X” “真”“假”等一些明显的符号加以辅助。活动时,孩子们能被多样的图谱所吸引,正确地理解并用声音优美地歌唱,活动目标有效达成。但是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活动氛围并没有预期得好,如果我能在肢体动作、脸部表情等更加活跃一些,也许孩子们也能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使本次音乐活动的氛围显得更加活跃欢乐一些。这是我下次要注意的地方。

篇3:快乐音乐--《泥娃娃》教学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在常态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引导幼儿对民族风俗的理解和审美体验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开展《娃娃看天下》主题活动时, 我班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表现出极大探究兴趣。由此, 我们遴选了民族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作为本次活动的选材。本活动旨在通过学唱这首旋律欢快、歌词简洁的歌曲, 以及对富有民族韵味的衬词“阿哩哩”的领悟和运用, 让幼儿感受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身着节日盛装在山寨空旷的青草坪上尽情歌舞”的生动画面。另外, 教师希望通过充分挖掘手风琴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热情, 不断激活幼儿歌唱的表现力, 力求通过对唱、轮唱和领唱等多重歌唱形式, 让幼儿感受、表现与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活动目标

1. 乐意演唱衬词部分“阿哩哩”, 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情绪。

2. 探索用不同方式演唱歌曲, 了解歌曲中衬词的作用。

3. 会看图谱, 能用对唱、领唱等合作方式演唱歌曲。

三、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1) 幼儿有领唱和合唱的演唱经验。

(2) 幼儿演唱过带衬词的歌曲《两只小象》。

2. 物质材料准备

(1) 活动前, 教师准备好彝族服饰、头饰、项链、手铃、彝族图片、视频等。

(2) 教师准备图谱、手风琴、电脑、磁性黑板、投影仪、投影布。

3. 环境创设

教师和幼儿共同将活动室布置成“美丽的彝家山寨”的场景。

四、活动过程

1. 练声导入, 激发幼儿的兴趣

(1) 教师弹奏手风琴, 幼儿随音乐入场。

(2) 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3) 幼儿跟随教师的手风琴伴奏演唱歌曲《两只小象》。

(4) 教师组织幼儿观看介绍彝族风情视频, 激发幼儿了解彝族文化的兴趣。

2. 情境体验, 运用图谱学唱歌曲

(1) 教师提问:请说一说在视频中, 你看到了什么?

(2) 幼儿观看视频, 感受彝族的服饰以及穿戴的特点, 了解彝族载歌载舞的民族特色。

(3) 幼儿欣赏彝族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师用手风琴伴奏, 第一次范唱, 提问:歌词里唱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

(4) 教师第二次范唱, 提问:歌曲中先唱了哪一句?再唱了哪一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把图片的顺序按照歌词的顺序摆放出来。

银项链啰, 阿哩哩!

白衣白帽, 阿哩哩!

彝家娃娃, 阿哩哩!

真幸福啰, 阿哩哩!

又唱歌啰, 阿哩哩!

又跳舞啰, 阿哩哩!

彝家娃娃, 阿哩哩!

真幸福啰, 阿哩哩!

(5) 幼儿跟随图谱, 尝试演唱歌曲。

3. 找出衬词, 体验衬词在演唱中的作用

(1) 教师请幼儿找出歌曲中最有趣的一句。 (衬词:阿哩哩!)

(2) 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衬词的作用:衬词可以让演唱更好听, 更丰富, 更有趣。

(3) 教师请幼儿演唱时尝试用突出衬词的方式演唱歌曲, 以了解衬词的演唱特色。

4. 探索用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用不同形式来演唱歌曲。

(2) 趣味分组唱:幼儿尝试用领唱、对唱、接龙唱等形式演唱歌曲。

(3) 玩游戏:声音捉迷藏。游戏玩法:请一名幼儿坐在中间戴上眼罩, 由另一名幼儿扮演彝族娃娃佩戴小手铃, 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其他部分由其他幼儿合唱。唱完后, 蒙眼幼儿要找到演唱中那个只唱“阿哩哩”的彝族娃娃。

彝族娃娃在演唱时可边唱边表演动作。针对“声音捉迷藏”的游戏, 让蒙眼的幼儿确定声音的方位、猜测同伴的声音等。

5. 分享交流

教师提问:说说这首歌我们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法去演唱?幼儿集体交流, 然后欣赏教师用手风琴演奏外国民族音乐。

五、活动延伸

1. 欣赏主要由衬词组成的歌曲《忐忑》。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对已学过的歌曲添加衬词, 并演唱给同伴和家长听。

3. 教师将各种道具、图谱、手风琴等投放到活动区, 以方便幼儿游戏时使用。

六、活动反思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博大精深, 独具魅力。本次活动大胆地选取了其中之一的民歌体裁, 通过手风琴作为教学媒介, 有机地穿插使用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 情趣盎然, 使得幼儿沉静在审美感受与欣赏体验之中, 激活了幼儿的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本次活动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 幼儿对民歌的感知较少,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以民歌为选材的歌唱活动就更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指出, 要让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具有浓郁彝族风格的民歌。通过对这首民歌的学习, 让幼儿了解了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的彝族及其民族特点, 包括服饰、帽子、生活、节日等特点。短小精悍的歌词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衬词“阿哩哩”, 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少数民族歌曲特有的韵味。带有民歌元素衬词的《彝家娃娃真幸福》, 让幼儿既欣赏和感受了彝歌的特点, 还初步了解了衬词在歌曲中起到的让歌曲更丰富有趣、更好听的修饰作用。

2. 游戏贯穿始终

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曾说过:“什么是教学游戏化?简而言之就是让本身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好玩!让孩子们愿意玩!不知不觉得到发展的过程。”如何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感受到乐趣, 喜欢唱歌呢?本次主题活动在这方面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 教唱过程游戏化。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 我以图谱排序的游戏, 让幼儿先听出歌词中唱了什么, 出示相应的图片, 并将歌词对应的图片进行排序, 形成图谱, 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梳理歌词演唱的顺序。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 我还用“拍立得”的游戏形式, 用手机拍下幼儿活动的视频。活动中, 我通过让幼儿观看自己演唱的视频和相互评价, 让幼儿在兴趣盎然的观看、互评中提升了评价的水平, 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其次, 演唱形式游戏化。《指南》中强调:要让幼儿大胆地表现与创造。活动中, 我通过探讨分工合作的演唱形式, 让幼儿创造性地尝试男女生轮唱、接龙唱等多形式的演唱活动。同时, 引导幼儿在“声音捉迷藏”的游戏中, 用领唱和轮唱的形式, 大胆表现歌曲中的衬词部分。通过玩游戏, 幼儿知道了在蒙眼的情况下判断声音来源的方位, 学习了猜出音源的技巧, 激发了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

3. 媒介运用适宜。手风琴携带方便, 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本次活动中, 我使用手风琴进行伴奏, 弥补了以往教师固定在座位上弹伴奏而与幼儿交流较少的的不足。手风琴伴奏的加入可以实现“边学边唱、边走边唱、边玩边唱”, 更便于我在演奏过程与孩子们互动。同时, 手风琴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独特的音色, 让民歌的演奏更加丰富, 幼儿在演唱中更有激情。与此同时, 交互式电子白板适宜、适当的介入, 也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

篇4:《泥娃娃》教学反思

接着欣赏《泥娃娃》,因为早已耳熟能详,很快就会哼唱,加上刚才创作出的十几条节奏,为歌曲拍手伴奏,孩子们惊奇的发现自己是优秀的,找到了许多乐趣,他们的创造意识开始萌生,当全体同学都喜欢用你想出的节奏拍手时,是不是特有成就感。放着音乐,利用起身边的小物体,如笔等,又快又好的做出各种形态的泥娃娃,不一定要像,可形态却要多,两边歌曲结束后,大家互相欣赏,有的是"S"型,有的是"T"型……简单、滑稽、可爱,最后,让孩子们边唱歌边摇头,把自己当作泥娃娃,8拍后定成一个泥娃娃的造型,感受音乐,表现好的同学还可以8拍离开位子走动后,定住,加入舞蹈造型的练习,更是笑料百出,可今天你是"丑小鸭",明天就一定会变成"白天鹅"。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孩子们在音乐中陶醉、创作才是最可贵的。

篇5:《泥娃娃》第一周教学反思

《泥娃娃》第一周教学反思

来到实习基地已经一周,听了两天课后因要带另两名学生外出听课,决定我留下代课。于是并没有太多准备就上了讲台,为五年级的同学上了《泥娃娃》,为六年级的同学上了《做做陶艺》。这两节课都使用了陶泥,下面我从3点谈谈我的反思。

第一,课堂纪律方面。确实从课程性质来说,这类动手做的课会让学生很是兴奋,自然纪律也不是很好控制,再加上新老师让他们很是好奇,但我尽量保持严肃,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但是事后总是担心是否过于严肃,让学生产生厌恶感。由于是陶泥课,陶泥数量有限,而学生们捏过一次之后很容易发硬没法给下一班同学继续使用,以致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要求换泥,经验不足有点控制不了场面,下次应该在课前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提早解决。

第二,课程方面。由于前两天听老师上过五年级的课,依样画葫芦还是略显轻松,跟学生能够有足够的互动。由于没有太多准备,在知识扩展上比较缺少,这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准备中好好花点心思。

第三,教态方面。原先担心自己紧张,但是开始后紧张感很快消失。清楚的知道没有老教师为你镇场,必须自己控制课堂。之前担心的声音较轻问题,也尽量在克服,但还是存在不停反复在一句话后面加上“是不是呀”这种句子,我觉得过多了就是一个不好的习惯,需要慢慢改正。

由于上课过程全程一个人,所以也没能得到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在之后的实习中能够与组员相互学习,多请教指导老师。

周四周五去了松风校区代课两天,感觉在互动方面学生配合的还不错,在学生进行创作时略加引导总能引发他们许多的新创意。也去听了一节《飞天》的公开课,最有收获的就是老师们讨论建议的过程,老师们真的太有一套,所有点都面面俱到,每句话都仔细推敲、斟酌,在每一环节的时间控制上反复考虑。还懂得了当学生冷场时我们该如何去做。

篇6:快乐音乐--《泥娃娃》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团圆、搓、压的技能,初步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2、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

活动准备:

泥、泥工板、湿抹布、已做好的、未连接在一起的泥娃娃身体的各部件(头、身体、胳膊、腿)。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吗?;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做一个泥娃娃,娃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幼儿议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娃娃有一个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两只细细的胳膊和两条长长的腿。

2、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老师出示泥团,示范分泥:做娃娃的时候,先要把泥分为两块,每一块再分为一大一小两块,大的分别做身体和两条腿,小的分别做头和两条胳膊。再用我们学过的团圆、搓长、压扁等本领做出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细细的胳膊和长长的腿。

出示已做好的各部分形象,示范连接:做好以后,将头、胳膊、腿与身体连接在一起。连接的时候,要注意位置正确:头是长在身体上部的,腿是长在身体下部的,胳膊是长在肩膀的两边的。连接好以后,用牙签在面部画出眼睛、嘴巴,平放在泥工板上。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自己来做一个泥娃娃,分泥时要注意份量多少。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幼儿:分泥要注意大小比例,连接时要稍用力,连接位置要正确,特别是胳膊与腿。

4、老师请幼儿评价,谁的娃娃最漂亮。

教学反思:

玩泥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熟悉而又百玩不厌的活动。学前班幼儿已有了初步的捏、搓、揉等操作技能。他们愿意探索活动的新玩法,敢于尝试将简单造型组合成个复杂的形象。

上一篇:去寻找幸福的森林吧初三作文下一篇:品夜心情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