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24-05-09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好的导入,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中来。另外,精心设计导入语,也会使教师自己充满自信心,能很快进入教学正题,不至于东拉西扯,避免课堂随意性。

二、以生为主,思辨突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梳理了学生的问题后,抛开了课前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步骤如下:1、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句型“有的...有的...也有的`...”练说)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2、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曹操微笑着点点头,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3、提问:曹冲称象的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小结: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4、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生:动脑筋、想办法)

追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

(a、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b、能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篇2: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时

一、直接导入、板书题,齐读。质疑。

2、“曹”是个姓氏,我们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同学或者小伙伴。

3、介绍曹操和曹冲两人物。曹操是魏国的君王,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英雄。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死后被追尊为【武帝】。他的父亲为曹嵩中常侍(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大长秋(官名,皇后的卿)曹腾的养子。曹操的早年,曹操年少时就机警过人,并通权谋机变,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二、学习生字、范读,同时认准字音。

2、请同学们自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认读生字。

(1)通过组词区分“称”和“秤”

(2)区分“里”和“量”。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4、指名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

三、初知大意

自由读文,想想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

篇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篇4: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词语:木柱曹冲官员几根议论重量

一杆秤砍下画线为止

2、想一想,文中讲了一什么事?

精读文

第一自然段

自读,讲了一什么事?(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

2、文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用“~~~”画出文中的句子。

3、这大象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它又高又大?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4、拓展:

(1)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鼻子像(一个长长的钩子),尾巴像(一根小小的辫子)

(2)弯弯的月亮像()。

红红的太阳像()。

()像()

(3)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一边(),()一边()。

、比一比: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三自然段、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

的…句式回答)

2、曹操听后态度怎么样?为什么直摇头?(“直摇头”说明曹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3、比较: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听了摇头。

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讲什么?

2、默读自然段,把曹冲说的话画下来,并用“△”画出称像时的动词。

3、交流:4些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了称像的步骤和方法。

3、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时候,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想一想,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4、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曹冲什么样的品质?(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品质)

6、比一比: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第五自然段、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总结延伸

如果现在让你们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知识链接: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现存的大象仅两种,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体型较大,最大的雄象约7吨重,雌雄象都长有发达的象牙;亚洲象略小,最大的体重越吨,仅雄象才长有发达的象牙。象的鼻子粗大,但能拾取针等细小物。象的听力很强,能听出森林中的各种声响。但是它的视力极差,是著名的“近视眼”,对静止不动的东西只能看到10米远,即使活动的东西也只能看到30米远。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读书《百家姓》

XX年6月,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出炉,“王李张刘”居前。“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的71%。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板书设计:

赶象上船

船沉画线

装石画线

篇5: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地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之后,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我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地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四、改进措施:

篇6: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象的重,官员们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班有姓曹的同学吗? 预设有:来,请你介绍一下自己。

预设没有:很可惜,那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历史英雄,他叫曹操,他和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为三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很擅长写文章。来,同学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每个读两遍。(注意听清楚孩子的平舌音是否读准)

那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的是曹操的另外一个儿子曹冲。曹冲被大家称为神童,聪明绝顶,那么让我们一起读读关于他称象的故事,“称”是本课需要写的生字,左边是一个禾木旁,右边是偶尔的尔,来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注意这里的捺变成点。指名读课题,男女读,全班读(读的时候认真听,是否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 过度语:

1、自由读(教师巡视,发现好的同学,等会请逐段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不懂或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  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读,去拼音读,男女读  引导大家发现都是木字旁,怎么区分?  全班读 3.“线”讲解

 观察图片,引导大家发现这是什么字?  给“线组词”

 呈现一组词语:指名读,男女读,全班读 4.读通句子。

2.指名逐段读课文(巡视的时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感受大象的大“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一起去看看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书上怎么说的?(请生回答)板书:又高又大(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大家比划比划一堵墙是什么样子的?柱子是什么样子的?

从这句话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头大象真高/这头大象真重/这头大象真沉啊)指名读:请你加上动作来读一读吧(大约3个)全班读来,大家一起读

面对这么大的大象,官员们反应可大了。来,谁来读读官员们看到大象后的反应啊。(请生回答,大约2个)

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是问句,谁能把问句读好? 讲解“议论” 1.引导观察,同学们看,这里有个生字词语,从字形上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言字旁;他们的读音和右边部分很相似;

是啊,他们都是言字旁的,“议论”的近义词是“讨论”。看看官员们在议论什么呀,师生一起说。

来,同学们,咱们也来议论一下大象到底有多重吧,不求对错,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室热闹起来(快速地请5到6个人来讲)

议论了这么久,还是没有议论出个结果,谁再来读读官员们的疑问。

区分“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和“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 同学们,你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这加上了“到底”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 预设:加上了之后,我感觉这头大象太重了,很难测量。表示疑问很深。

小朋友们,咱们和同桌来玩个游戏“你来问,我来加到底”,比如说:我问:“明天去不去春游啊”,同桌加上“到底”问:“明天到底去不去春游啊”

师总结:加上了到底这个词语,表达疑问的程度更深了,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写话中也会使用合适的词语。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过渡语:官员们正在议论的时候,曹操发话了,“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看看官员们怎么说?指生回答

预设:有的说....有的说...(大约请三个同学)指导朗读,范读断句,让孩子读通读顺。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杆秤,这位大爷怎么称物体的重量啊?(请生回答,关注孩子说话的完整、有序性)教师总结:这就是秤杆,当我们需要称重的时候,是把秤杆提起来,让秤杆平衡就行了,这杆小秤称重量轻的物体,一个人提就行了,还有大些的,称重量重你们看,需要两个人扛着。那如果像又大又高的大象用杆秤称行吗? 曹操和你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书上怎么说的,谁来说? 预设: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就是? 书写指导:

1.观察:左窄右宽,左低右高或者左高右低,在观察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 3.学生一看二描三写 4.评星星 板书

4.曹冲称象

篇7: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 学写10个生字。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教学重难点:

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 学写10个生字。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思导学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认识“曹”和“称”两个字。

2、激趣提问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2)、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候、秤、底、站”等生字。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

2、有感情读文。

二、学习全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 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 再?? 然后?? ”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三)拓展延伸:

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四)课后检测

1.作业练习。(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往船上(),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五)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篇8: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班级 姓名

sì j ì yǔ jì jì jié chuī qì chuī niú féi zhuàng féi dà féi liào nóng mín n nóng cūn jí máng lián máng máng luàn gu huí guī guī huán chuān dài ài dài x xīn láo xīn qín chī kǔ shòu kǔ k míng nián nián qīng shào nián nián líng ni chēng hū chēng zàn zhù zi yuán zhù d hǎi dǐ chèng gǎn bǐ gǎn zuò gōng zu suì yuè suì shù zhàn lì zhàn duì ch lún chuán dà chuán rán hòu guǒ rán h óng yè

篇9:《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石门县楚江一完小教师

贺淑媛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

1、从上到下。

2、公正的。

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篇10: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题(部编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曹冲称象

【教学要求】

.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

.教学。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1)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2)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出示3自学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出示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 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出示5)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出示6)

zhù

zuòchènɡɡǎn

zhàn

rán

suì

chuán

cáochēnɡ

yuán

yìlùn

zhònɡliànɡkǎn

ɡē

xiàn

zhǐ

议论

线

.指名领读,正音。注意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

“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然、站、杆、论、砍、线”是前鼻音。“称、秤、重、量”是后鼻音,“论”是边音。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都想出什么办法?(出示7)

(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称)

2.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出示8)

(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记下船吃水的位置,再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到原来的位置,然后称石头就行了。)

3.结果怎样?

按照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

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出示9)出示生字:“柱、杆、做、站、然、底、秤、岁、船”。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加一加:“木+主”是“柱”。“木”加“干”是“杆”。“立”加“占”是“站”,“亻”加“故”是“做”。

(2)换一换:“低”换掉“亻”加“广”是“底”,“沿”换掉“氵”加“舟”是“船”。

(3)(出示10)猜谜语:“山下有夕阳”就是“岁”。“平衡的禾木”是“秤”。

3.师重点指导“然、底”。(板书:然底)

(出示11)出示“然、底”田字格。

“然”上部左右两个长方形,紧紧靠在一起,“犬”改捺为点,整个字呈上收下放状。

“底”字,横不要写得过长,撇都要写成长斜撇,广字旁的上点在横画中间的上方。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反馈检查。

.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课外作业新设计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禾()()()

灬()()()

2.抄写本课会写的字。

3.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哪种最好?

答案:

.禾(种)(秧)(稼)

灬(然)(黑)(燕)

2.略。

3.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一种是造一杆大秤称。曹冲的方法是把象赶到船上称。

曹冲的方法最好,最管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3.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具准备

.教学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复习词语:柱子做秤杆站出来果然七岁上船曹冲议论

砍倒重量官员为止一条线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故事大概,其他同学补充。

4.继续学习《4曹冲称象》。(板书:4曹冲称象)

二、分步细读,重点感悟

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出示12大象图片)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指名朗读

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

(出示13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出示14)

大象的身子像

大象的身子还像。

腿像

腿还像。

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4.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教师出示“……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出示15图文)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图。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板书: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5.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个词的语气。

三、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四、完成课后第3题(出示16课后第3题)

.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后一个比前一个句子更具体、生动。)

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课外作业新设计

.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1)…才…

(2)…到底…

3.练习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答案:

.略。

2.(1)…才…我的弟弟今年才两岁。

(2)…到底…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3.略。

【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官员们造大秤

曹冲: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内容进行对比,即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4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实物道具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曹冲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

1、从上到下。

2、公正的。

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资料包

精彩片段

《曹冲称象》第4自然段时本文的重难点,为突破它,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

师: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画线就是沿着水画画线。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下沉到画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

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曹冲简介:

曹冲(196年-208年),字仓舒,曹操之子。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2.曹操简介: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练习: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ránhòu

zhànlì

suìyuè

zhù

zi

dàodǐ

二、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舟——

——

木——

——

三、比一比,再组词。

liáng()

chóng()

děi()

liàng()

zhòng()

dé()

四、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大象

线

大树

柱子

石头

五、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

六、课文整体梳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大象又_____又_____,身子像__________,腿像四根________。

2、官员们一边一边:“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七、重点段落品析。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下沉-——()重——()

3.表示曹冲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八、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试着写出一个描写大象的句子。

答案

一、然后站立岁月柱子到底

二、船艘

杆树

三、丈量

重复

非得

重量

沉重

得到

四、头艘杆堵

条棵

五、4123

六、1.高大堵墙

柱子

2.看议论

七、1.,?2.上升轻3.先再然后4.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篇11: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称、重”等14个生字,会写“候、柱”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才……”“……到底……”说话。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曹冲的聪明,并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重点:认识“称、重”等14个生字,会写“候、柱”等9个字。能用“……才……”“……到底……”说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产生对曹冲的喜爱,并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板书:曹冲称象)适时认识生字“曹、称”。2.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师正音。3.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帮助共同识记生字。4.小组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认对生字。5.班级开展识字比赛,评出识字又快又好地同学。

三、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粗读课文,说说: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2.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四、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到底……”“……才……”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课后要写的九个生字,生认读并观察,把简单的字先描一描,写一写。

2.师针对学生实际,重点指导。“底”字下方是竖钩,不是撇;还有加点,点的位置在竖钩旁;“船”左边偏旁“舟”横要变提,右上不是“几”;“站”中“立”要横变提。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我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2.故事中的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研究。

二、研读讨论,体会曹冲的聪明。(一)体会官员们称象办法的不妥。

1.生读文,说说课文一共提到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官员们的办法好吗? 2.小组讨论交流,陈述理由。3.难怪曹操听了——一直摇头。

4.理解“直”的意思,体会曹操的不满意。

5.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好各种语气。(二)感受曹冲称象办法的妙。

1.生再读文,找出描写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用“——”画出来,思考:曹冲分哪几步骤来称象的?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3.集体交流,课件适时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1)指生叙述步骤,大家补充评议。

(2)师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打乱顺序),生排好顺序后说说曹冲的称象过程。(3)生叙述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引导生初步感受曹冲称象办法的妙。

(4)多组进行合作演示(可想办法利用身边的事物做道具),师巡视指导,从语言表达,操作方面进行评价。

(5)小组讨论:你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6)指生说,生生评议。

(7)这下曹操听了——微笑着点点头。生读句子体会曹操的赞许。

(8)指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9)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生再读全文,说说:你认为7岁的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相机板书:聪明 爱动脑 3.说说我们以后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做? 曹冲称象

官员 砍树造大秤(提不起)宰大象(大象会死)不好 曹冲 用船称(不费力气 大象不会死)

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聪明

篇12: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内容简析:

本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人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让人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最后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妙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意在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懂得当一个问题从习惯的角度无法解决时,应换一个角度去寻求办法,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以及“柱子、官员”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自己还能否想出其他的办法来称大象。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

4.通过读一读,比一比,体会“直”“才”“到底”在句子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外触摸一体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故事。

2.课件出示:以图画的形式出示课文的大致故事内容。(大意:古时候,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头大象,曹操让人们想办法称一称大象有多重。最后他七岁的儿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好办法吗?

3.板书课题,读题,学习“称”字,掌握读音,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生字认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读生字,纠正读音,注意读准前鼻音、后鼻音。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读准“称、秤、量、曹”等字音。

4.大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以(开火车、齐读、单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进行生字词的认读与巩固。

5.把生字放进课文里,你还会读吗? 6.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并画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找出有关自然段读一读。3.思考:官员们议论着一个什么问题?(1)相机指导理解“到底”。并用“到底”一词说几句话,以加深理解。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大象的句子和表现官员们疑问的句子。

三、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教师范写生字,并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冲:左右结构,左边是两点水,右边是个中字。

议: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个义字,撇和捺要写得舒展开来。

论: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仑字,上面的人要写得舒展开来,下面是匕。杆: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个干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柱: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个主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岁:上下结构,上面是山,下面是夕字,最后一笔是点。官:下面不能写成两个口字。

造: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舒展开来。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

四、小结内容,汇报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生字词认读与听写。

2.课文内容的回顾。复习:上节课同学们已初读了课文。谁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过渡:那人们想出哪些办法来称象?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边读边想:官员们提出了什么办法?找到有关自然段,多读几遍,画出有关官员们提出称象的方法的句子。

同桌交流,互读。学生汇报,读出所画句子。

2.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官员们的称象办法,为什么直摇头?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直摇头”。

3.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学生汇报: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4.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

(1)比较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说一说:谁的办法好?好在哪里?(2)曹冲称象的办法分几步?

5.小组汇报,朗读文段,做实验: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6.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第四自然段时,抓住“才”“先、再、然后”等词语理解文段内容,体会曹冲遇事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好品质。

7.思考: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吗?他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最主要的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8.质疑释难。

9.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相机指导理解“果然”以及曹操为什么微笑着点点头。

三、朗读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说句子,写句子。

四、总结全文

你喜欢曹冲吗?用一句话来夸一夸他。

五、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称象,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在生活中你遇到了什么难题?你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第四单元第1课时教案下一篇:家长的意见评语怎么写 小学生寒假家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