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议论文:把握现实

2024-05-18

高二议论文:把握现实(共3篇)

篇1:高二议论文:把握现实

认清现实,把握未来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标,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恰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拔苗助长与庖丁解牛两个典故便是对这一问题的很好说明。从前有个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于是他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田里的稻子果然高了。但等第二天去看的时候,田里的稻苗因拔苗助长都枯萎了。这说 明了违反事物的客观发展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我们要引以为鉴,要认清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理性做事!我们应以下面这则故事为榜样:庖丁解牛时,“庖丁对梁惠王说:”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这样牛体自然迎刃而解。”这说明了: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充分结合,办事自然得心应手!

唯物辩证法有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从实际出发,有人说“没办法,我怎么也学不好,还是不要勉强了。”这些话代表了他并没有认清自身专业学习的需求和特点,没将专业的客观规律性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生活中有些同学碰到一点挫折抱怨叫苦,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实料人再巧也很难创造出东西来。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我们要 用联 系的观 点和 发展 的观 点 看 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篇2:浅议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我们应该看到,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 国际风云变幻,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完善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 对此, 新闻媒体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杜绝低俗之风, 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强化阵地意识。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 保证了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 人民的喉舌作用也在其中了。那种割裂这种辩证统一关系, 只强调所谓“人民性”, 只强调“迎合”, 不强调“引导”的做法, 是片面的, 是不利于改革发展的, 是不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新闻媒体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这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培育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 倡导科学精神, 弘扬社会正气, 塑造美好心灵。要以对社会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认真审核新闻来源和事实, 正确判断其价值并决定取舍, 决不迎合低级趣味, 决不给低俗之风提供传播渠道。在思想上,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政治上, 必须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工作上, 必须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 努力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组织上, 必须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确保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抵制低俗之风, 必须建设一支过得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过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要靠新闻工作者来体现。每个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文化修养,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切实解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和格调品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这就决定了新闻工作对党负责与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 要求我们准确、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 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的心声、要使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掌握精神实质, 掌握唯物辩证法, 运用科学发展观, 提高分析问题、明辨事非的敏锐洞察力, 在大千世界繁杂的信息中选取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容。当前, 许多新闻媒体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又办得红红火火, 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要大力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 促进少数新闻媒体端正办报思想, 坚决杜绝低俗之风。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抵制低俗之风, 必须切实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 不断增强主流媒体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按照“三贴近”的实质, 不能把低级趣味当通俗易懂、把迎合媚俗当喜闻乐见、把哗众取宠当生动活泼。“三贴近”是贴近实际的本质、生活的主流、人民的愿望, 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能够贴近实际, 能够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能够贴近社会生活的主流, 使报道入情入理, 充满生活色彩, 富有生活气息, 能够贴近群众,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这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 这样的新闻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 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按照有利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 有利于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 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保护, 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则, 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 保证群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 对各种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准确判断、妥善引导, 促进改革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按照事实准确、客观公正、以理服人的要求, 揭露问题, 扶正祛邪, 弘扬正气。

篇3:把握三个维度,贴近学生现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的第一个标志性的变化是从以“双基”为目标,发展到现在以“四基”为目标。也就是说,传统的数学教育仅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十多年的课改,我们却发现,学生仅有这两方面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思考和经历,需要有这方面的体验或感受,需要积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此,贴近学生现实,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着眼于新的知识内容,搭建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的教学。

课前先在班级开展“短时(3秒)拍球赛”,收集相关的数据。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当时比赛的场景;其次,出示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拍球成绩统计表;再次,让学生讨论比较两组学生的成绩;最后提出问题:哪一组拍球水平高些?哪一个小组能胜出?

第一组“短时拍球赛”成绩统计表

第二组“短时拍球赛”成绩统计表

生:第二组水平高些。因为第二组拍球总个数比第一组多。

生:不公平,因为两组的人数不一样。

生:第一组水平比较高。因为第一组吴天山拍的个数最多。

生:也不公平,因为李钰拍得最少,也是第一组的。

师:怎么办?

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拍球多少个,再比较。

教师匠心独具,从学生熟悉的“短时拍球赛”引入新课,设置认知冲突:由于两组人数不同,既不能用个人成绩代表整体水平,也不能用总数代表整体水平,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无法比较出结果,从而产生学习“平均数”的强烈需要。教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会只有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整个小组的整体情况,逐步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教师用心准备、精心设计将本课知识技能目标化作“短时拍球赛”的情境,主动贴近学生现实,得到学生热情的回应。

二、从“数学思考”维度贴近学生现实

学会思考是数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数学思考是指运用“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进行的思考。通俗地讲,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学会抽象,学会推理,学会数学建模。教学上要注重贴近“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一核心目标来组织和呈现学习素材,科学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小心求证等学习精神。

例如,在小学阶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早期教材把这部分内容编排在“数的整除”单元里。学生在生活中很少看到此类知识的原型,无法理解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用处,因此学习时没什么兴趣,学过之后较容易遗忘。现在的教材将这部分知识编排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中,并放在“约分”之前,同时密切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创设了“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地面,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多少分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采取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看能摆(画)几个正方形,从而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既是地面的长16分米的因数,也是宽12分米的因数,进而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这里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不仅是纯数学概念,而且是被赋予生活的含义。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积累了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三、从“问题解决”维度贴近学生现实

“问题解决”和“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解决问题”是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解答相应的问题,本质上是一种“解题”或“做题”。而“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具体目标之一,它从“两能”,增加为“四能”,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例如,教学完成“圆的面积”一课后,教师可设计下面的活动。

话题:为什么生活中的很多容器,如口杯、水桶、酒瓶等底面大都制作成圆形?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方案,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应的计算,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经过合情推理形成一般性的结论。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同样长的铁线围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围成哪一种图形的面积最大?

1.假定同样长的铁线长为314厘米(考虑到计算圆的半径)。

2.选择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为代表图形,分别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

3.列表整理三种图形的计算结果。(见附表)

4.分析、比较三种图形的面积大小,思考如果围成三角形或梯形时,结果又是怎样?

5.如果铁线为其他的长度时会影响结论吗?通过以上分析,你的结论会是什么?

6.你能用这个结论来解释为什么很多容器的底面都制作成圆形吗?

通过以上的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经历数学知识的综合与实践:在生活现实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活中的容器的底面大都是圆形?分析和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基础(包括知识技能、活动经验、生活背景等)之上的,教师要从数学课程目标的多个层面整体把握学生现实,才能对教材呈现的内容进行科学地取舍,对教学策略进行合理地选择,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附表:

上一篇:简洁的唯美的早安问候语短信下一篇:美术教案-7用挂历纸贴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