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总结

2024-05-05

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篇1: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总结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看似很多,很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本质及内部规律就会发现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强大的联系。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

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2sina(1-sin²a)+(1-2sin²a)sina

=3sina-4sin³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²a-1)cosa-2(1-sin²a)cosa

=4cos³a-3cosa

sin3a=3sina-4sin³a

=4sina(3/4-sin²a)

=4sina[(√3/2)²-sin²a]

=4sina(sin²60°-sin²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³a-3cosa

=4cosa(cos²a-3/4)

=4cosa[cos²a-(√3/2)²]

=4cosa(cos²a-cos²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2]}

=-4cosasin(a+30°)sin(a-30°)

=-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

=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学习方法网[]

三角和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两角和差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和差化积

sinθ+sinφ

=

sin[(θ+φ)/2]

cos[(θ-φ)/2]

sinθ-sinφ

=

cos[(θ+φ)/2]

sin[(θ-φ)/2]

cosθ+cosφ

=

cos[(θ+φ)/2]

cos[(θ-φ)/2]

cosθ-cosφ

=

sin[(θ+φ)/2]

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积化和差

sinαsinβ

=

[cos(α-β)-cos(α+β)]

/2

cosαcosβ

=

[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

=

[sin(α+β)+sin(α-β)]/2

cosαsinβ

=

[sin(α+β)-sin(α-β)]/2

诱导公式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

(—a)=-ta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tanA=

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篇2: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总结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篇3:“锐角三角函数”的几个知识点

知识点1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 30°角的三角函数值

求30°角的三角函数值,关键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特征. 例如设30°角的对边为1,则斜边为2,可求得30°角的邻边 为3的根号 ,如图1所示 , 由此可以求出30°角的三角函数值.图 1

(2) 60°角的三角函数值

求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利用求3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三角形. 如图1所示,此时30°角的对边和邻边分别是60°角的邻边和对边,由此可求出60°角的三角函数值.

(3) 45°角的三角函数值

求45°角的三角函数值,关键是利用“含45°角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一特征. 例如设一条直角边为1,则另一条直角边也为1,斜边为2的根号 ,如图2所示,由此可求出45°角的三角函数值.图 2

归纳:

知识点2 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两个元素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这两个元素主要包括:一边一锐角(一条斜边和一个锐角或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两边(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或两条直角边).

如图3所示 , 在Rt△ABC中,∠C=90° ,∠A=50°,c=5,如何求∠B、a和b呢?图 3

上述问题中,我们除直角外,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可以求未知的另两条边和一个锐角.

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中常用知识如下:

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

(1) 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 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 边角之间的关系 :

(4) 直角三角形的有关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中, 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射影定理:如图4所示,则有:CD2=AD ·DB,AC2=AD·AB,CB2=BD·BA.图 4

4面积公式 :如图4所示 ,则有:

知识点3 锐角三角函数应用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 仰角、俯角:

如图5所示,OC为水平线,OD为铅垂线,OA、OB为视线,我们把视线OA与水平线OC所形成的∠AOC称为仰角;把视线OB与水平线OC所形成的∠BOC称为俯角. 进行高度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当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叫做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叫做俯角.

(2) 坡角、坡度:

如图6所示,BC表示水平面,AB表示坡面,我们把水平面BC与坡面AB所形成的∠ABC称为坡角.

一般地,线段BC的长度称为斜坡AB的水平宽度,线段AC的长度称为斜坡AB的铅垂高度, 坡面的铅垂高度h与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h∶l,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 于是显然,坡度越大,坡面就越陡.

(3) 方位角、方向角

方位角:从某点的正北方向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目标方向所形成的角叫做方位角. 如图7所示,∠NOA,∠NOB,∠NOC都是方位角.

如图7所示,目标方向OA表示的方位 角是50°,目标方向OB表示的方位角是110° , 目标方向OC表示的方 位角是250°.图 7

方向角:从正北方向或正南方向到目标方向所形成的小于90°的角叫做方向角.如图8所示,∠NOA,∠SOB,∠NOD,∠SOC都是方向角.

篇4:试析高考对三角函数知识点的考查

一、三角函数的定理

三角函数的本质是任意角的集合与一个比值的集合变量之间的映射。在高考中,很多试题主要侧重考查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或是与例题或练习题相关的变形题,具体来说主要是三角函数的公式、定理、性质的推导等,这都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课本上知识的精髓,在此基础上理解其内涵,抓住其特点,这样我们才能会应用,会解题,以不变应万变。

例1.(2011陕西卷理18)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解析:要想正确解答此试题,首先清楚余弦定理的内容,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此题虽然难度不大,考查内容主要是余弦定理的叙述与推导,这也是高考考查的常规方向和考点,目的是引导考生回归课本,因此学生在复习时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尤其是课本上一些重要和经典定理的推导过程等。

二、包含三角函数的求零点问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高考命题时更注重对學生能力的考查,显著增加了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往往会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题型,三角函数知识的特点使其很容易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对于这些变化,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应引起重视。

篇5:函数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函数的应用知识点总结:函数图象的判断与应用

1.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①y=f(x±a)(a>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沿x轴方向向左(+a)或向右(-a)平移 a个单位得到;

②y=f(x)±b(b>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沿y轴方向向上(+b)或向下(-b)平移 b个单位得到。

(2)对称变换

①y=f(-x)与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②y=-f(x)与y=f(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③y=-f(-x)与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伸缩变换

①y=kf(x)(k>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上每一个点的纵坐标伸长(k>1)或缩短(0

②y=f(kx)(k>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上每一个点的横坐标伸长(01)为原来的1/k 而得到。

(4)翻折变换

①要得到y=|f(x)|的图象,可先画出y=f(x)的图象,然后“上不动,下翻上”即可得到;

②由于y=f(|x|)是偶函数,要得到y=f(|x|)的图象,可先画出y=f(x)的图象,然后“右不动,左去掉,右翻左”即可得到。

2.利用函数的性质确定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化简函数的解析式;

(3)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和图象上的特殊点线(如渐近线、对称轴等);

(4)利用基本函数的图象确定所给函数的图象。

二、函数零点

1.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

2.零点存在性定理

【注意】

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能判断函数在某区间上是否存在零点,并不能判断零点的个数,但如果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则该函数在区间上至多有一个零点。

【注意】

在解决有关零点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三者的关系,观察、分析函数的图象,找函数的零点,判断各区间上函数值的符号,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几种常见的函数模型

2.“幂、指、对”三种函数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3.“对勾”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应用知识点总结:二次函数知识点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V.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x-x)(a≠0).

篇6: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总结

方法五(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三个基本型

篇7:高一函数知识点总结

函数先看他的树枝图,第一个点要了解函数定义讲完,讲解函数三要素(定义域、解析式、值域)

接下来讲解函数四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接下来讲解函数类型主要讲解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反函数这些内容讲完后,这个就是函数基础内容。

函数基础内容讲完后,准备了函数专题一:讲解函数零点问题分为了四个题型格外重要,一出题就是高考压轴题

那么第二个专题讲到恒成立问题

第三个专题总结一下函数压轴小题不能常规做,如果常规做,极有可能时间浪费掉正确答案也做不出来,有技巧的,有三个技巧方法非常高效。

第一种题型:三次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及其应用,其实这个点,我们在六类不等式提到过。

第二种题型:差异取值验证法在解决函数选择难题中的妙用,全国卷做完百分之八十压轴选择题,除了一点函数题之外,其他章节题目也能用这个思想去做,同学可能或多或少有了解,带着大家把这种方法彻底让你掌握,高效去做压轴选择题

第三种题型:已知函数不等式求解抽象不等式这种题型是构造函数这些内容全部讲完相信你对函数这章体系特别完整,那么后续学习其他章节就不会因为函数这章没有学好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那么开始进入第一个点函数三要素,一个点定义域,给大家讲解三个点

已知解析式型

已知解析式型(四个类型)

根据四个类型讲解例题:

抽象函数型

例题1、已知f(x)的定义域为[3,5],求f(2x-1)的定义域。(解题过程答案如图)

例题2、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3,5],求f(x)的定义域

例题3、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3,5]求f(4x-1)的定义域

已知定义域求参数范围:

高一数学:如何适应,如何学好?

进入高一以后,数学的深度开始增大,但是,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学科,因此,这个崭新的阶段开始,一定要重视数学的学习。那么,在高一时期,如何尽快适应新内容,掌握新知识呢?

对此,高一的新同学,可以多向学长学姐请教,也可以多咨询老师,当然了,一切都只是引路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提高悟性,努力学习。

一名高中生,要有最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数学学习当中,高一同学要能够学会检查和分析,要掌握自己学习的进度,还要愿意动脑思考,愿意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如果能够做到以下3点,高一的同学一定能够规避错误,提高数学成绩。

第1点:正确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就是,高中数学更加抽象了。读过高中的同学都清楚,像集合、映射等概念,十分难以理解,而且离生活很远, 不像小学和初中的数学那样“接地气”。还有,初中和高中的数学语言,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初中的数学,它是形象、通俗的。而高一数学,却变化了,它一下子就触及到了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来说,显然很难以接受这种改变。那么,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变化,要能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如此,才能学好数学哦。

第2点: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高一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依靠心理很严重,不少同学,根本不愿意发散思维,他只凭借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来完成练习题,殊不知,只会照猫画虎的话,根本不能深入到学习当中去。还有,一些同学进入高中了,却还把自己当成小学生,根本不愿意提前预习,或者参与到老师的提问当中,只愿意呆坐着等老师灌输,这样被动的学习,根本学不到真东西。

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进入高中后,思想上并没有做好准备,而是十分懒怠,觉得高一不用着急,高三时再用心苦读就可以了,其实呀,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高中阶段的数学这样难,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你丢弃了高一、高二的黄金时期,高三再苦读,也是赶不上去的!

第3点,要学会科学地分配学习时间,会用巧劲。

学习要得法才行,大部分学霸,是非常注重课堂听讲的,毕竟,老师们在上课之前,一定会提前备课,也会反复讲解本节课当中的重难点知识,此时,一定要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能想别的东西分散注意力,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概念呀法则呀公式呀定理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吃透了,听进到头脑当中,切莫上课不听下课问,或者作业照抄了事,这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还有,学习当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数学是最重视基础知识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呢,学习当中,也不能只顾刷题,却不管算理。学习数学,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深度和广度,一定要正确掌握数学分析方法,像是在学习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之时,高一学生一定要做好数学内容的衔接,还要及时地查漏补缺才行,切莫让知识点出现断痕!

上一篇:银行信贷部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人活精气神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