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作文

2024-04-26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作文(共9篇)

篇1: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作文

50年前,一个小小的生命诞生在了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0岁的时候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22岁的时候因为意外不幸牺牲。生命的短暂不禁让人扼腕,但是他用他短暂而平凡的一生,实现了无限而伟大的践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正因如此,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把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个题词的殊荣给了这个普通的士兵,周恩来则把他的精神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他就是雷锋,他的精神被称为“雷锋精神”。近50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人民日报》的文章说“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和道德肌体,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前行的不竭源泉”,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时代的车轮在前行。改革开放34年后,尽管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理念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更迭,但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主旋律始终奏响在我们的耳畔: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郭明义、挺身接住坠楼儿童的“打工妹”吴菊萍、抱起小悦悦的“拾荒老人”陈贤妹、奉献到最后一天的杨善洲„„他们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也不同,但他们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乃至生命,共同诠释着“雷锋精神”,代表着一种值得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的“雷锋精神”,过去是、今天依然是值得敬仰的先进典型。

学习时代楷模、弘扬雷锋精神是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当我们在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为实现银亿集团第二次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深刻践行雷锋精神:学习践行他注重细节、不厌小事的精神, 学习践行他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庸的精神,学习践行他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习践行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岗位上的内行和专家,在自己的位置上焕发出特有的光彩。

与此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要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扶贫助学、慈善捐助、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维护秩序、疏导交通、应急救助等领域,充分展现自己的爱心,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为我们的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和谐氛围尽自己的一份力。

雷锋精神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更易,用雷锋精神重构我们的价值观在当下更有特殊的意义。

学习雷锋好榜样!

篇2: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作文

当前,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话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高潮,我校也一样,我们五(二)班决定为学校做一件好事。

今天下午杠上第二节课,我们全班同学都排着队来到小院前,路上我们还满怀欣喜,可到了现场我们傻眼了。只见满地的枯叶子,烂纸片,零食袋子,饮料瓶,真是无从收拾。老师布置好后,一声令下,我只好干起来了,一截被砍断的树干,正好要扔到后院去。正好找这个机会逃之夭夭了。哎,这东西真沉,都快扛不起了,我吧树干抬到了后院,弄的我满身是灰。回来后,我吸取了教训,现在只捡那些小木屑,废纸,捡捡停停,只想偷懒。这时,一声呼唤吧我吸引过去了,你们帮我把这段木头搬走,小明大声说.那些人纷纷跑过去一头两个,只见他们弓着身,曲着腿,两手抬着树干两侧,一二,起,没一会儿小刚的手被扎破了,流了很多血,小刚却说:没事,我还能干。短短四十分钟过去了,小院被我们收拾的干干净净,尽管我累得腰酸背痛,但心中却很愉快,这次活动室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

篇3: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作文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 早日脱贫致富, 从1964年开始, 全县人民, 矢志不移, 锲而不舍, 兴修梯田, 改造河山, 勇敢地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经过30多年的持续接力, 建成梯田94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83%, 于1998年实现了梯田化和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在30多年的梯田建设中, 40多万庄浪人民累计义务投劳5670万个, 移动土石方2.76万方, 穷则思变, 要变则苦干。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 庄浪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没有苦等苦熬, 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进行了科学的艰苦探索, 在国务院“加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决定”和建国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效益的启示下, 把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着力点定格于兴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上。

庄浪县境内海拔在1405~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4℃, 日照时数2179小时, 无霜期160天, 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优势产区之一, 生产以苹果为主的优质高档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各项生态指标完全符合世界苹果最佳适生区的要求。

近年来, 庄浪县以苹果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迅速, 不仅有百万亩梯田的区位优势, 同时更得益于庄浪县细致的谋划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及几十万庄浪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形成的庄浪精神的感召。“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梯田就是庄浪县的聚宝盆, 庄浪县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百万亩梯田变成绿水青山, 在绿水青山之间遍植苹果“摇钱树”。

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在迈向小康的征程上, 庄浪县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 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 把民生林业与生态林业结合起来, 同时庄浪县高度重视苹果产业的发展, 从2008年开始, 庄浪县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整乡突破、整流域开发的思路, 每年以5万~10万亩的规模发展, 特别是去年建成苹果基地11.6万亩, 今年建成11.6万亩。至目前建成苹果产业基地65万亩, 其中挂果园20万亩;建成了14个果园乡镇190多个果园专业村, 以苹果产业为主的产业基地稳步扩张, 基本实现了全县全覆盖的目标。

果品产业是一项高投入投产出的产业, 特别在果园建设和幼园管理阶段, 需要很大的苗木、化肥、地膜等资金支持。就全县而言, 每年新植苹果园需苗木1500万元, 化肥、地膜费用500万元左右, 供需资金2000万元。这样的一组数据对于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的庄浪县来说, 压在肩头的压力确实不小。穷则思变, 变则通, 要通就要苦干, 庄浪人民坚持生态的自强精神, 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之间, 探索出一条富有庄浪特色的路子。去年, 全县以苹果为主的果品总产量达到30万吨, 总产值12亿元, 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926元, 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全县年果园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600多户, 年果品收入达2万元以上的农户达8000多户。不难看出, 当下庄浪县苹果产业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

农产品生产中产业链是否健全直接关系着产业发展的最终效益, 随着庄浪县果品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苗木繁育、果品贮藏、包装、销售、贩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建成各种苹果窖 (库) 800余座, 其中建成5000栋以上大型冷藏库17座, 果品总贮藏能力达10万吨, 年实现贮藏增值4000万元。同时, 建成果品包装厂6家, 投建果汁、果醋生产线一处, 初步构建成产贮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链也不断延伸。

篇4:在马寅初精神的感召下

越剧发源地嵊州,是马寅初先生的故乡,嵊州的父老乡亲对于这位从剡溪河边走出去的一代学术泰斗、精神巨人,充满了无比的景仰和崇敬之情。在他去世以后,故乡人民为了缅怀他的生平业绩,还把他的故居改建为“风节园”,供后人世代瞻仰。在马寅初诞辰130周年之际,如何把他的伟岸形象艺术地再现在戏剧舞台上,就成了嵊州戏剧人的梦想,也成了嵊州宣传文化部门,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和纪检部门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几经酝酿,2011年8月,由市纪检委牵头,嵊州市越剧团与市宣传文化部门一道,共邀请了20余位省内外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来到嵊州,召开了创作马寅初舞台剧的学术论证会。当时,与会专家听说要把马寅初先生的形象搬上越剧舞台,几乎是一片反对声,其中也包括后来成为《马寅初》编剧的姜朝皋先生。专家们认为,不是任何题材都适合用戏剧形式来表现,马寅初先生的百年人生用两个小时的舞台剧来表现,不仅难度很大,而且风险很大。写马寅初要不要写他提的 “新人口论”?涉及这个领域就会十分敏感,对立的矛盾也难以设置。于是,专家们建议另选一个题材,但嵊州市越剧团却仍然初衷不改,作为马老故乡的剧团,不把这样一位知识分子的楷模形象树立在舞台上,我们将愧对家乡父老,也有负时代和使命。于是,我们诚恳地向专家们表达了强烈愿望,并说:今天请诸位专家来,不是讨论这件事做不做的问题,而是请各位专家贡献智慧,商讨如何帮助我们把这件事做好的问题。专家们被我们的执着和真诚所感动,这才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

事后不久,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创作,江西籍剧作家姜朝皋拿出了《马》剧初稿后,我们及时召开了包括专家、学者、领导以及马寅初亲属代表在内的剧本论证会。会上,我们对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剧本一是抓住了马寅初 “求真理、做真人”的精神内核,写出了他一生坚持真理,宁折不弯的性格特点;二是牢牢把握了时代脉搏,马寅初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是共产党的挚友、诤友,就是在个人受到错误批判和极大委屈的时候,也没有灰心而放弃自己的抱负、理想,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三是正确处理了生活和艺术的真实关系,在把握人物精神内核和时代脉搏的前提下,对人物设置、故事情节进行了大胆虚构,使人物更为生动,故事更为感人。总之,全剧表现出了科学家的远见卓识,爱国者的忠贞不渝,教育家的一代师表和道德家的不朽光辉。

有了满意的剧本,2012年8月,以中国评剧院导演韩剑英为主的《马》剧二度创作班子组建完成并正式开始排练,排练中,剧组全体同志奋战高温,克服众多困难,并做到排练与日常演出两不误,终于在当年11月份进行了首场演出,并一炮打响,得到了专家和艺术界同行们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此后,我们边演边改,一直没有停步。2013年3月2日,正值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马寅初》专程进京在首都长安大戏院献演,中央书记处、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部门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部份两会代表委员、北京大学师生等出席观看演出并对剧目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中央电视台随即播出了全剧,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

随后,我们又到重庆、杭州、台州、宁波等地巡演,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鉴于该剧在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马寅初》先后荣获第十二届浙江省戏剧节优秀新剧目大奖、第十二届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度“中国戏曲现代戏剧目突出贡献奖”。在马寅初先生诞辰132周年之际,又举行了《求真理、做真人——现代越剧<马寅初>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南和本省的40余名专家学者对《马寅初》一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再次进行了深入研讨,称该剧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也是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生动教材。

回眸现代越剧《马寅初》不平凡的创作生产过程,我们感触良多,既饱尝了耕耘的艰辛,也享受到收获的喜悦,更体会到“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我们一定不断创新创优,开拓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篇5:让雷锋精神在队旗下闪光

——大理市下关七小2012年学雷锋活动方案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近50年来,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广大少先队员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为共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作出新的贡献,我校少先大队部决定积极响应上级领导部门的号召,于2012年3月集中开展纪念学习雷锋活动四十九周年活动。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在奉献中体现作为,在付出中提升境界,在实践中传播文明、促进和谐,从而带动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发挥积极作用。

(二)活动主题:“让雷锋精神在队旗下闪光”

(三)活动时间:2012年3月

(四)活动地点:我校校园内或校外各公益场所

(五)活动内容:

一、切实做好学雷锋的宣传发动工作

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宣传栏及班级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围绕“学雷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做好宣传工作,重点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认真开展好学雷锋的系列活动

1、开展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活动,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断地去追寻雷锋的足迹,感悟雷锋的德行、体验雷锋的心灵,在奉献中体现作为,在付出中提升境界,在实践中传播文明,围绕如何塑造新时期少先队员新形象,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活动中发挥少先队员的模范作用这一中心,班主任主持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2、班级成立“学雷锋行动小组”,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切实行动起来,不断壮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规范服务形式,长期持续有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影响和辐射整个社会。

(六)具体活动及时间安排:

1,在开学第一周的升国旗时间做好本次活动的动员大会。(2月27日)

2,各中队出一期以“弘扬雷锋精神,传递爱心火炬”为主题的黑板报。(3月5日检查评比)

3,在2月26日至3月30日期间,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内容主题为:“雷锋精神伴我成长”。

4,要求每位学生读一本雷锋事迹的书,学唱一首赞扬雷锋的歌,为他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学雷锋日记,同时以家庭为单位,收看近期有关学雷锋活动的新闻报道,观看有关雷锋事迹的影片。

5,在3月5日当天下午第一节课,全校开展“让雷锋精神在队旗下闪光”的主题班队会活动。

6,号召广大队员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在家里可以开展“我为社区献爱心”学雷锋实践活动。在校园里一、二年级学生学习雷锋叔叔的“严于律己”精神,开展 “课间活动看谁最安全”的活动;

三、四年级学习雷锋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精神,可以在校园内开展清扫卫生死角、清洁墙壁脚印、保持校园清洁卫生的美化校园活动。

五、六年级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到公共场所帮忙清扫卫生。

7,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我让妈妈露笑脸”主题活动。(制作一张节日贺卡、交一份最出色的作业、给妈妈写一封信、为妈妈做一件家务活等。)

8,结合“3·12”植树节,开展绿化、环保活动:要求:

1、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抛垃圾。

2、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便踩草地。

3、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水、电。

4、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净化洱海,绿化苍山等环保活动。

9,学雷锋活动月贯穿三月份。各中队可以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鼓励成绩好的、有特长的队干部或同学与班上的学困生结成“手拉手学习互助小组”,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高年级可为低年级做好事等。

(七)、活动总结

各班要认真总结本次主题教育,要将学雷锋活动与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相结合、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献爱心活动相结合、与身边的希望工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雷锋”活现在新世纪的今天,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附:学习雷锋同志的八种精神:

篇6: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作文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雷锋精神在青春中闪光》。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米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朵鲜花,你是否用自己的绽放美丽了三月温柔的春风?

阳春三月,除了荡漾在身边的春意,也有一个人,恰似春风一般吹开人们的心扉,吹化人与人之间的冰雪,他,就是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月5日,即每年的“学雷锋日”。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到今天已过了整整48年。

雷锋这个名字,曾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专门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中国人自强进步。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这个功利化、物欲化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把“雷锋精神”、“学习雷锋”挂在嘴边。还有报道说,大部分低年纪小学生已经不认识雷锋,只知周杰伦等明星。

不可否认的是,雷锋精神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雷锋精神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激发斗志和统一思想的作用。正如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所说:由于那时中国是封闭的,在没有信息选择的情况下,典型报道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正因为雷锋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化的产物,那么很自然地,在这个偶像纷纷走下神坛的时代,雷锋精神自然就不再具备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实。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时代就不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显然不是如此。在我看来,恰恰相反,雷锋身上所体现出的助人为乐、专门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在这个市场经济大发展、个人生活原子化、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恰恰是最需要的。雷锋精神的存在,不仅能够起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矫正社会不良风气的作用,对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雷锋精神仍是时代的需要,甚至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需要。

作为新时代的“90后”,我们同样也需要雷锋精神。我们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某个角度说,虽然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总有一天要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而我却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谴责,说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被称作“新新人类”。难道雷锋精神真的后继无人?决非如此。“90后”的我们,热情敬业是我们的精神,吃苦耐劳是我们的写照。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在火炬手身旁默默护跑的人员,是“90后”;用灿烂的笑容,流利的外语接待外国来宾,尽显大国风范的是“90后”。“90后”的我们,更多的是对社会无尽的爱。汶川大地震后,举国同哀。虽不能远赴灾区,但在校园里,也可见“90后”忙碌的身影。开广播,呼吁全校师生捐款,共同关注灾区;拉条幅,倡导社会人士人人献出一份力。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更是体现了我们“90后”助人为乐、勇于承社会责任的精神。

同学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雷锋精神看似空泛,难以实现,实际上却简单可行。在学习上,我们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在工作上,我们要团结互助,争创一流;在生活上,我们要勤俭节约:在创业上,则要讲究诚信。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事做起,这些都不难做到。那么,何不从现在就去做呢?

篇7: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作文

在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历程中,阿沛•阿旺晋美投身于时代的伟大变革,引领西藏在曲折中前行,这种精神也成为阿沛•晋源一生的信仰。

“西藏回家了”

阿沛•晋源1957年出生在拉萨,此时西藏已经和平解放5年多了。阿沛•晋源小时候没有在庄园里长大,而是上了幼儿园。拉萨实验幼儿园是西藏第一所幼儿园,之后又上了小学,跟父亲阿沛•阿旺晋美的童年生活完全两个概念。

1910年2月,阿旺晋美出生于西藏拉萨一个有蒙古族血统的贵族霍尔康家里,出生刚刚几个月,就被母亲带到庄园里生活。虽是贵族,阿旺晋美从小是和农奴、奴隶的孩子一起玩大的。从小跟农奴、奴隶的孩子摸爬滚打,也让他有了一个接触广泛、真实而细致的旧西藏农奴生活的机会。1935年,阿旺晋美25岁,与17岁的出生于贵族宇妥家的阿沛•才旦卓嘎成亲,入赘阿沛家族,改名为阿沛•阿旺晋美,进入贵族官员行列。

虽是父子,却生活在两个时代,而开启西藏新篇章的,正是阿沛•阿旺晋美。

1945年,35岁的阿沛被提升为孜本,官阶四品。那时解放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中国内地除西藏外也已基本解放,解放军要来打西藏的消息在高原的贵族和百姓间疯传。解放军被描述得非常可怕,青面獠牙,被叫做“红汉人”,他们杀人,还吃人!西藏地方政权掌握在以摄政达札为核心的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手里,他们在英、美、印等后台的策划指使下,蓄意要搞“西藏独立”,并为此连续召开官员大会,身为孜本的阿沛•阿旺晋美与其他几位孜本及札撒共同主持会议。当时西藏整体处于一个非常封闭的状态,消息不通,谣言愈演愈烈,贵族的分裂思想与被蛊惑群众的抵抗情绪搅在一起,势力非常强大,很多人都说“以后人都要死了,还不如就现在豁出去。”

那时,16到60岁的老百姓,都被要求参加藏军,贵族又同时派出代表团到英国、印度、美国,甚至尼泊尔去宣扬西藏要独立并请求援助。见到掌权者这样的态度,每次官员大会,大家都噤若寒蝉。而西藏未来命运决定在即,官阶并不高的阿沛•阿旺晋美发言了。

他要求与解放军和谈,和平解放西藏。西藏不能独立,西藏只属于祖国。

“中国当时有四亿五千万人,都能够在共产党领导下生活,西藏只有一百万人,怎么就不能够生活下去?另外国民党八百万美国装备的军队都被共产党打倒了,西藏的男女老少全部上阵才一百万,那根本是不行的,只能通过和谈去解决。”那时,阿沛•阿旺晋美并没有接触过共产党,也没有见过解放军。

童年时眼中所见、耳边所闻,很早引发了阿沛•阿旺晋美的一个思考——西藏的制度如果再这样延续下去,那么农奴死光了的话,贵族也就活不成了,农奴制不能在西藏再继续下去了。而西藏的归属问题,他从小读过的各种历史书籍都明确地说了一个问题,就是“西藏至少是从公元13世纪中叶以后,就成为中国一个行政区域了”。

于是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昌都是离内地最近的藏区,平日必须贿赂才能抢到的地方总督职位,在昌都却成了空位。阿沛•阿旺晋美受命上任,却一纸信函呈给高官,先不上任,先骑马往东去找共产党。这一举动,日后成为美谈,阿沛•阿旺晋美渴望和平统一的心情和愿望也可见一斑。之后,他被授予西藏和平谈判全权代表,带队辗转北上进行谈判。

1951年5月23日,阿沛•阿旺晋美作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带着思念回高原

11岁时,阿沛•晋源跟二哥坐着飞机到了北京,跟在京工作的父母团聚。阿沛•晋源由此在北京完成了高小和中学的全部学业。一别西藏十几年,阿沛•晋源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缕牵挂,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阳光还有满眼的石头房子,不过最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平稳、祥和的社会风气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温暖、友爱。

1976年2月,阿沛•晋源即将高中毕业,当时“文革”已接近尾声,但高考尚未恢复,上山下乡成为知识青年的报效祖国的主要途径。阿沛•晋源就读的30中学,同学们之间也开始了上山下乡问题的大讨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去,是当时最鼓舞人心的志向。按照当时的条件,阿沛•晋源可以不去上山下乡,或者就在北京附近的农村下乡,至少可以不吃那么多苦。然而听到这样的召唤,阿沛•晋源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瞬间翻涌,“我要去西藏当知青”的念头再也按捺不住。回家跟父母表达了这样的想法,父母开始很吃惊,孩子都离开西藏这么久了,怎么还对家乡有这么深的感情?他们既担心又高兴,经过思考还是郑重同意了儿子的想法。

阿沛•晋源成为学校同届毕业生里唯一要求去边疆的学生。那一年,他跟北京其他学校的14个高中毕业生和一名中学老师,一起登上了西去的列车,奔赴西藏。他们是首都首批赴藏知青。比欢送的锣鼓、组织的赞扬和胸前的大红花更激励人心的,是内心里战天斗地、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激情与决心。

到达拉萨的当天,又是一个热烈的欢迎会,挂着洁白的哈达,阿沛•晋源正式开始自己生命中收获最大的两年知青生活。“其实当时去的时候,是准备扎根农村一辈子的。”他们共有8个人被分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噶公社(现东嘎乡),分住在老乡家里,第二天一大早,阿沛•晋源就和公社的藏胞一起扛起铁锹下地干活了。

生平干的第一个体力活,阿沛•晋源终生难忘——打土坯。时值2月,天很冷,冻土很硬,第一天兴致高涨,抡圆了膀子干,第二天就没劲儿了,可是还得坚持继续干。等到浑身酸痛、手上长满了水泡的时候,阿沛•晋源也忍不住有点后悔,晚上躺在大通铺上反问自己:干嘛要来受这个罪?

父亲在信中觉察到他思想上的波动,回信鼓励他“要安心扎根”。老乡们对他的关爱,也是深深的慰藉。那时候生活苦,不是每天都能喝上酥油茶,可是只要家里打了一点酥油茶,总要让他们几个知青多喝,他们自己少喝;大米、白面很少,只要做了米饭,总要给他们多盛一碗……藏族的百姓们就是这么对待这些来自首都的孩子,自己的生活不论怎样困难,都会倾其所有地对客人好。阿沛•晋源在日复一日的知青生活中,体味到藏族百姓的淳朴可爱,也体察到他们的苦。或许此时他不曾想到,若干年后这种情愫,会成为他做援藏扶贫工作的不竭动力,使他全力以赴,不知疲倦。

从冬到春,再走过初夏,待到麦收之后,阿沛•晋源已经适应了知青生活,每天早上吃过饭,就拎上铁锹下地。后来因为他藏、汉双语水平都很高,还被公社派去当小学老师,平时上课,周末务农。他跟当地农民已经完全融合了。

1978年,阿沛•晋源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一共5门,他考了400多分,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日复一日的两年知青光阴,身处其中时稍显漫长,一旦作别却显得无比短暂珍贵。这是阿沛•晋源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个重要的选择,而这段日子不仅让他作为藏族一员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同胞,更让他在心中用短短两年时间几乎浓缩了一生都化不开的家乡之情。

各族团结建设新西藏

1989年,在十世班禅的要求下,阿沛•晋源从报社调入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简称援藏基金会),一干就是19年。19年里,他奔波于内地与高原之间,在西藏的田野牧场上访贫问苦,虽然其间他从副处级升到了副厅级,但内心里最大的收获,还是来源于将近20年里实打实的工作上。

援藏基金会由已故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倡议创建,于1987年4月在北京成立筹备委员会,两位副委员长共同担任筹委会主任。作为西藏自治区目前唯一的一个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各地,旅居国外爱国藏胞、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团体和个人以及国际友好组织、团体、政府和个人。

上世纪90年代初,通往西藏的交通、通讯都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好,藏区各地之间的道路也不是很好。绝大多数内地人眼中,西藏还是一块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有雪山、牧场,有蓝天、白云,有布达拉宫和藏传佛教,有各种珍奇的动植物……至于西藏的百姓生活到底什么样,很多人不了解。对于高原发展的阻碍和牧区百姓的需求,很多人也不理解。

“最难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西藏。”阿沛•晋源多次带着为基金会捐款的内地人上高原,下牧区,带他们去看藏区的变化和所需的帮助。实情一次次触动着大家的心。“西藏是一个来了就会把感情留下的地方。”每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把这里的事当自家事办。阿沛•晋源提到很多援藏干部,他们来自祖国各地,为了一份高原情来援藏,工作条件的艰苦、工作责任的重大,让他们在每一次援藏之后就深深体会到藏区百姓的不易,就永远牵挂他们。援藏结束回内地,他们也成了援藏基金会的义务兵,帮助他们牵线搭桥、介绍西藏的情况。

近二十年来,基金会坚持开展了以扶贫救灾济困为内容的“公益工程”、以治愈西藏地区白内障失明者医疗卫生援助为内容的“光明工程”和以文化教育援助为内容的“育人工程”,以及给贫困农牧民家庭安装太阳能设备的“阳光计划”。

2008年初夏,阿沛•晋源受命担任西藏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西藏的民族宗教工作,我到了新的岗位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了很多机会接触民族宗教的很多具体事务。”“民族问题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讲,都是每个发展阶段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像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和辽阔国土的国家,就更是这样。但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是:中国是民族问题解决得非常好,民族关系也处得非常好的一个国家。”

早在1950年,阿沛•晋源的父亲阿沛•阿旺晋美作为西藏和平谈判的首席全权代表,跟共产党进行西藏和平解放问题谈判时,就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从昌都出发的阿沛•阿旺晋美一行,先骑马到重庆,在重庆迎接阿沛•阿旺晋美的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他为代表团举行宴会,向阿沛讲解西藏必须解放的道理,并将西南局制定的“十条公约”交给阿沛,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当时,邓小平对“十条公约”的解释,就已经打消了阿沛•阿旺晋美心中的很多疑虑。

1951年4月22日,阿沛•阿旺晋美一行乘火车到达北京火车站时,欢迎规格之高、场面之盛大热烈,是此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亲自到站台迎接,还有数百名青年男女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拿花束喊着口号欢迎他们。阿沛•阿旺晋美后来数次提起,说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最隆重热烈而亲切的欢迎场面。

在十七条谈判过程中,其他问题都谈得十分顺畅,但是最后提到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要恢复他的固有地位和职权问题,因为阿沛•阿旺晋美没能从西藏方面得到相关授权,不同意谈这个问题,使得谈判不得不暂时休会。而在这个期间,政府提出将十四世达赖与十世班禅的问题,归结为十三世达赖与九世班禅在世时的历史问题,写进十七条协议,最终不但挽救了谈判,班禅回到拉萨的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标志着藏汉民族团结关系的增强,同时,西藏人民也从此走上繁荣幸福的道路,我为此感到欢欣鼓舞。”

“十七条协议”正式签订的第二天,毛主席设宴招待和谈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当时可能一共就三桌,主桌上就是毛主席,还有作为首席代表的我父亲,以及十世班禅,”阿沛•晋源记得父亲讲当时的过程,“毛主席说让他坐在他的左面,班禅大师坐在右面,然后就特别热情,还给他夹菜,问寒问暖,而且讲了很多话”。

“有很多的事实可以说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各族人民心中。在这样一个民族团结的旗帜下,西藏的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关系和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一样解决得非常好。” 阿沛•晋源说,西藏社会经济各方面跨越式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团结、和睦、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确定,以及稳定的社会大局的维持,在这方面中央很重视,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新时期西藏工作方针,下了坚定的决心,采取很多重要的措施,来做好民族工作。

站在六十年的新起点上

2010年初,阿沛•晋源再次履新,成为西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开始为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奔走呼告。上任不足三个月,正逢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有记者采访阿沛•晋源,发现他手中时刻不离厚厚的文件和资料,随时在学习和熟悉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关于西藏自治区工商联的几乎所有重要数据,他都已经能够脱口而出。

1951年进京和谈时,毛主席就曾向阿沛•阿旺晋美提出,西藏要通公路、铁路,还有航线,于是这些都成为阿沛•阿旺晋美一生的期盼。而今,公路已经能够从四面八方进藏,内地到西藏各地的航线也有了多条,青藏铁路开通,连墨脱也即将告别不通等级公路的历史。各方面的力量都在高原汇集,西藏非公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随着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为工商联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工商联要牢固树立‘有为才会有位’的思想,以创新的思维推动工商联各项工作的创新和落实。”

2010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政协委员的小组讨论会上看望工商联的政协委员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这让阿沛•晋源看到了非公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这方面来讲,更加证明,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是更加重视了。西藏也更是这样。”当时他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6月前,到西藏的非公有制企业仔细调研,实地考察非公有制企业更多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见不少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调研,形成一个或多个切合实际的调研报告,供党和政府决策参考。”

而今一年时间过去,阿沛•晋源正在欣慰地看到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西藏现有非公有制民营企业6200多个,个体工商户82000多个,非公有制企业的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2009年一年西藏的非公有制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提供32.1万个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占全区各类税收的76%。”

只要不出差、不下乡,每天早上八点半左右,阿沛•晋源都会准时走进位于拉萨市藏热路上的自治区工商联办公室,埋头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很多正厅级领导办公室不同,他的办公室大门随时敞开,谁有问题都可以敲门而进。正在采访时,两位民营企业老板端着一堆材料走了进来,他们是要申请举办一次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红歌会活动的,需要请阿沛•晋源主席审阅材料并做批示。两位老板都不是本地人,阿沛•晋源也不认识他们,不过没有丝毫的障碍,最后材料通过了审查,阿沛•晋源认真签上批示意见后,还耐心地写上了他们这项活动的对接部门,告诉他们对接部门的办公室和联系人。两位老板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激动,拿着材料就急急忙忙去办事了。

很多人感念于阿沛•晋源的敬业和谦和,而他却说,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常态,“随时为大家服务”。众所周知,西藏的发展起点低,底子薄,但这几年纵向发展很快。比如2009年西藏的GDP增幅达到13%,这个数字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要想取得这样的结果,必须上下一起努力,政府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工商联就要为他们好好服务。这里不分民族、也没有地域概念,只要是合法的非公经济体,都受到同样的重视和保护。“实际上,西藏在改革开放后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非公有制企业一是在实践中摸索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西藏实情的发展策略;二是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学习内地企业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模式。结合共性与个性,西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很快。”

回首六十年前,阿沛•晋源的父亲阿沛•阿旺晋美在“十七条协议”的落款处代表西藏庄重签下自己名字之时,为全西藏人民翻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西藏的和平解放,为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基础和依据,也为生活在120万平方公里高原之上的百姓提供了翻身做主人的条件。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阿沛•晋源同样用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为建设新西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论当记者,还是做民族宗教工作;不论在援藏基金会,还是为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尽心竭力……一颗心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篇8:东城统计人,凝聚在历史的感召下

智者引航,从容应对

2010年6月30日,京城各主流媒体上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崇文、西城、宣武4个区将撤销,同时成立两个新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

面对突如其来的区域调整,统计事业能否在融合后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异常关心,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两区干部殷切期盼。北京市统计局、调查队的领导亲自引航,新东城区的全体干部从容应对。

7月28日上午,北京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苏辉同志亲自召开了城四区行政区划调整座谈会,召集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调查队队长,以及市局、总队有关领导和部门参加了座谈会。研究了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统计部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形成了“把握节奏、掌握主动、及时跟进、沉着冷静”的十六字方针,为区划调整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一次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此时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确保这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顺利进行,减少区划调整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影响,北京市人普办常务副主任顾兖州于7月29日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应对措施,确立了“统分结合,内外有别”的工作模式。

8月5日,新的东城区委宣布了统计局领导班子任命。9日,召开区划调整后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望着台下将近两百人的队伍,局队领导动情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们走到一起是缘分,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共同携手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展现出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共同把我们的统计工作做好。”8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局队长联席办公会,研究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人员调整安置、办公用房调整搬迁工作,提出全体干部要做到: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标准不降,淡定从容应对历史变化。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融合的努力不曾停息,一次次思想碰撞,一次次方法借鉴,机构整合、人员调整顺利完成。

首先对机构进行整合,为了扩大干部安排的容量,积极争取区编办的支持,最大可能增加内设机构,经过缜密考虑,局队共有13个内设机构进行合并调整,原东城区4个内设机构予以保留,同时增设了党群办和纪检监察科,内设机构达到了19个。

整个机构的框架搭建起来后,干部如何安排被摆上了议事日程。让融合后将近200人的队伍中每一名同志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殊为不易。领导们冥思苦想,殚精竭虑,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思想碰撞,提出了本着既有利于组织发展又兼顾个人发展的原则,合理调配每一名人员。中层干部的安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平稳过渡的一个关键问题,局队长联席办公会反复比较,广征意见,明确了四项原则:“对于调整合并科室中同级别的领导,根据任职年限确定科室负责人,原则上由任职年限长的科级干部担任负责人;对于机构调整合并科室不同级别的科级领导,原则上由科级正职担任科室负责人;男性在55岁以上,女性在50岁以上的科级领导,原则上不再担任科室负责人,由具有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等身份的科级领导担任科室负责人;事业编制的科级干部不再担任科室负责人”。四项原则为科级干部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家纷纷以大局为重,前后共有44名同志的岗位进行了调整变动。

为了尽早让大家融合到一起共同办公,局队部分人员前后进行了两次异地大迁徙,聘请搬家公司搬了34次,搬家工人186人次,调整和改造办公用房近90间,调整办公电话50余部。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为了每一张报表按时上报,很多同志利用双休日甚至牺牲节假日来搬家。领导更是亲自带头上阵,几经周折,2011年4月12日,办公用房调整顺利完成,南北统计人终于跨越了那道横亘在北京站的明城墙,聚在一起,找寻到了往返奔波后的归属感。

统计事业要在融合后的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在广泛调研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立足原东城局队相关规划架构,结合原两区工作实际,重新制定了统计业务、统计信息化、统计文化三个三年发展规划,“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形成了组织严密、架构完整的规划体系。

在规划体系成型后,按照“工作不断,标准不降”的要求加强业务建设,制定了《新东城区历史数据整合工作方案》,对各专业基础数据库、汇总数据、核算数据以及部门数据进行集中整合,确保了区划调整前后统计数据有效衔接。围绕新区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指标、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监测。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2011年5月17日,东城统计人迎来了融合后的第一次“大考”,北京市统计局总统计师侯小维,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巡视员张叶飞带领市局总队有关部门对东城区政府统计工作进行了全面巡查,一致认为“东城局队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新领导班子集体识大体、顾大局,工作思路清晰,团结带领局队全体干部,迅速实现了干部队伍思想的有效融合和工作的顺利衔接。在工作机制、人才培养、行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东城统计人一年共同的辛勤耕耘,迎来了事业的丰硕成果。

干部心稳、气顺、劲足。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的理想信念,让大家凝聚在了一起,共同经历的时刻让彼此慢慢走近,一起在执法路上的酷暑当头,一起在催报表中的口干舌燥,一起在年报冲刺中的共同坚守,一起在文体活动中的携手并进……

基础工作扎实、有序、规范。结合区划调整以及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重新修订并完善了行政、业务、法制以及信息公开等五大类制度汇编,从根本上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为夯实统计数据质量根基,出台各项数据质量控制、责任追究办法,让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决策贯穿各项工作。

统计服务水平更优、更高、更强。出台了适应新区发展需要的统计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自主设计开展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民意调查,适时编印了《新东城·新区情》、《数据解读东城区“十一五”经济发展辉煌成就》等手册。立足新区规划,围绕低碳经济、中医药等新兴产业开展统计分类标准,围绕“一轴两带五区”布局开展名录库建设与管理。一年来的工作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荣获了2010年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奖。

重点工作突出、善始、善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融合后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前后共有7098人参与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来,最终查清了东城区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于2011年5月23日正式面向全社会发布了东城区人口普查公报,15项人普课题开发正在顺利推进。

篇9:在法律感召下重现父女亲情

五保协议托余生

张尚伟老人1923年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连山乡大坪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5年与杜晓凤结为夫妻,并于次年生下了唯一的女儿张桂莲。旧社会里,他尝尽了人间的苦难,解放后,又因故被劳动教养,日子过得也不尽人意。他的妻女跟着他在风雨中飘摇,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辛。特别是女儿张桂莲,是靠母亲讨米要饭养大成人,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多少父爱。

1966年,20岁的张桂莲离开父母,嫁给本乡联合村村民唐元春为妻。张桂莲是个孝顺的女儿,出嫁后仍然牵挂着父母,特别是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将她抚养成人的母亲。逢年过节,她必定买上好酒好肉回娘家探望;农忙时节,父母责任田上必然出现她和丈夫忙碌的身影。1995年春天,辛劳一生的杜晓凤永远地离开了丈夫和女儿。病重之时,杜晓凤放心不下风雨几十载的丈夫,拉着女儿的手,特别嘱咐道:“桂莲,今后你爸孤身一人,你……你要照顾好你爸啊!”母亲的临终嘱托铭刻在女儿心上,料理完丧事后,张桂莲便请父亲搬过去和她一起居住。

此时张尚伟已七十高龄,他不愿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鉴于老人的特殊情况,大坪村委会将老人列为五保对象,并报有关部门发放了《五保供养证书》。随后,张尚伟和女婿签订了一份农村五保供养协议。协议约定:唐元春负责张尚伟的吃、穿、住、医、葬;张尚伟的责任田归唐元春耕种、收割;张尚伟死后,其财产归唐元春所有。

协议签订后,张桂莲夫妇每月按时支付生活费12元、大米40斤给父亲。一纸五保证书和五保协议,使老人的余生有了保障。

老无所养起纷争

时间平静地流逝,张尚伟老人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日子过得很轻松。但是,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心情未免有些郁闷。女儿张桂莲虽然也经常来看望父亲,但较之老伴在世时,次数已明显减少。生活在寂寞中的老人性情越来越怪异,一场风波终于在这对原本就有一些隔阂的父女间爆发。

2002年7月,眼见着过了送生活费的时间,女儿女婿还不见踪影,老人未免有些气愤,当即另行请人将田里的稻谷收割入仓,还逢人便数落女儿女婿不孝。父亲的话语传到女儿耳内,张桂莲十分委曲。那几天,她因生病卧床,不得不将送生活费的时间推迟了几天,没想到却被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地数落一番。想想自己快六十的人了,家庭经济又不富裕,多年来毫无怨言地赡养着父亲,却没有得到父亲一句好言好语,反而落得个不孝的名声,张桂莲觉得父亲太过份了。突然背上“不孝”骂名的唐元春同样窝着一肚子火。气愤头上,夫妻俩索性停付了每个月给父亲的12元生活费。9月份起,连40斤大米也不再交给父亲。

五保协议变成一纸空文,张尚伟老人失去生活来源,陷入了老无所养的困境。老人向村委会求助,经村委会调解未成。

老人找到了县老龄办。经老龄办工作人员指点,张尚伟老人决定上法院索讨赡养权。

公堂索讨赡养权

2002年11月24日,张尚伟老人拄着拐杖跨进了会同县法院的大门。法官热情接待了老人,在阅看老人状告女儿女婿的诉状,聆听老人的诉说后,为老人立了案,并依法作出了诉讼费缓交的处理。

2003年1月7日,会同县法院如期开庭。法庭上,张尚伟老泪纵横地诉称:“我今年八十高龄,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自然应由女儿赡养。但自去年7月起,女儿便中断了每月应给我的12元钱和40斤大米,还说我是五保老人,生老死葬该由国家负责。现请求法院作主,判令女儿女婿履行赡养义务。”

父亲的话讲完后,张桂莲也倒出了肚子里的苦水:“我是母亲讨米要饭养大,父亲没有对我尽过抚养义务。尽管如此,在母亲病逝后的六七年里,我始终如一地尽着一个女儿的孝道。但父亲全然不顾念这些,在我去年7月因病未能及时送去钱米后,不分青红皂白地到处宣扬,说我不孝顺,实在令我伤心。‘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况且,父亲已被列为五保老人,我的赡养义务也就因此而终止。我过去每个月支付钱米,是我的孝心,现在我停止支付,那是我的权利。”

主审法官在听取双方诉说之后,觉得这对父女没有解不开的死结,若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必定能化解他们的嫌隙,唤回他们之间的亲情。于是拿出《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指着其中的条文告诉张桂莲:“张尚伟并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他还有你这个法定扶养义务人。虽然他现在是五保供养对象,但乡村组织有权终止对他的五保供养。而且,张尚伟成为五保老人不能免除你的赡养义务。”法官说法收到了成效,张桂莲低头静静地听着。主审法官见状接着说道:“张尚伟是你的父亲,血浓于水啊!你就忍心看着年迈体弱的父亲挨冻受饿吗?”

法律感召现亲情

法官的话触及到了张桂莲心灵深处,母亲临终的嘱托在她耳畔响起,对父亲的怨恨一下子消融了……张桂莲来到父亲面前,诚恳地道了歉,表示将履行赡养义务,如期支付钱米。女儿的道歉和承诺给老人以心灵慰藉,张尚伟在法官主持下,愉快地与女儿女婿达成了如下和解协议:张桂莲、唐元春负责张尚伟的生养死葬,每月支付大米40斤,人民币12元,限每月月底前付清。

上一篇:老家春节作文600字下一篇:效能建设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