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文献综述

2024-05-05

品牌管理文献综述(精选6篇)

篇1:品牌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1】

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

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2】

2.2.2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4】2.2.3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5】

2.2.4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而社区的地域很难提供一种比血缘更为牢固的基础。因此在这种社区成员的邻里关系,我们无法给予其信任,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居民发展社区内帮助互动关系,因而就不利于一种共同的情感认同,不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5】

2.3.如何培养城市社区成员归属感

2.3.1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能够激发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从而积极的去关注自己社区的各项事务,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社区事务的做出。这样的结果就能够使得居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社区。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实现了居民的民主情节,对于自己同意的社区事务,也使得居民能够更容易接受社区事务处理的结果。【3】

2.3.2构建城市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社区文化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3】。

2.3.3搞好社区生活条件建设

包括三个方面: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套的教育机构、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等);完善社区服务(如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援助低收入家庭等);整治社区环境(如拆除非法建筑、增加绿地面积等);【4】

2.3.4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

包括三个方面: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居民参政议政的知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如建立业主委

员会等群体决议机构),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4】

3.结论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四点:社区满意度、社会关系、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居住年限;而培育社区归属感的方式有三点:一是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二是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三是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四是构建城市社区文化。【6】

4.参考文献

【1】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论文》,湖南大学毕业论文,2001年

【2】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优秀硕士生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安娟:《社区归属感与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中国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

【4】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年

【5】高翔:《城市化与社区归属感研究》 云南大学毕业论文,2012年

【6】凡路:《从归属感看中国社区建设》 苏州大学毕业论文,2006年

社区管理期末考试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2012312410姓名:鲁国岚

篇2:品牌管理文献综述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利润;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般可以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两个角度来理解。Scott、Schipper和Healy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WilliamK.Scott(2000)是最早给盈余管理下定义的。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行为。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将盈余管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之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Scott从经济收益观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在此观点下,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令管理者满意的财务成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满意与否的重要依据;而Schipper(1989)则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信息观认为,盈利是许多决策和判断的重要信号,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便在于其具有“信息含量”这一特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为目的而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过程进行干预和歪曲控制的“一种披露管理”。在此定义下,盈余管理不仅是对财务结果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的盈余管理范围比前者大;Healy和Wha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Healy和Whalen的定义也是广义的,将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和规划交易也包括在盈余管理的范围内,并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动机问题。

我国的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的一般定义是: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其他方法,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利润结果。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是否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即盈余管理是否合法合规;二是盈余管理的方法是仅指会计方法还是包括非会计方法,如交易的构建和交易时点的安排等。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空间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又称利润操纵,是指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一)应计利润总额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模型:

(1)Healy模型(1985)。Healy模型是用估计期总体应计利润的平均值来作为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并假设企业每年的非操纵眭应计利润的均值是不变的。

(2)DeAngd0模型(1986)。与Healy模型有所不同的是,DeAngelo模型是用事件期的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来作为事件期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值。

(二)应计利润分离法

由于在计算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时考虑的因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模型。(1)Jones模型。该模型假设,由于公司的营业收入增加和固定资产规模扩大,应收应付项目及折旧额等相应的应计利润也会随之增加。所以,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应该是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函数。

(2)修正的Jones模型,该模型认为,定期增加的信用营业额是营业收入中被人为操纵的部分,所以,回归方程中的营业收人的增量应扣除应收账款的增量。

(3)行业模型。行业模型认为,在同行业公司中,决定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因素变化是一样的,而不是设计模型来直接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决定因素。

(4)截面Jones模型、与Jones模型相比,截面Jones模型参数只是不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而是用截面数据估计。

(5)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与修正Jones模型相比,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参数也是用截面数据,而不是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上面5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中,有些事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有些则是截面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是根据每个公司估计期时间序列上的数据,估计出每个公司的一个总应计利润和相关主导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因此,时间序列模型需要样本公司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并且要求公司在估计期每进行系统性的盈余管理。截面模型假设样本公司在同一行业中没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其实根据事件期每个行业的公司数据,估计每个行业的总应计利润和相关主导变量的回归系数。由于上述5个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所以有关的争议很多,而且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异。

(三)具体项目法

具体项目法是专门针对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进行的研究。比如,对坏账准备货保险行业的索赔损失准备进行研究。

(四)盈余分布法

篇3:自有品牌文献综述

自有品牌的学术研究出现于1916年, 20世纪60、70年代受到重视, 8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近年来, 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 且其增长速度惊人。AC尼尔森2009年对全球市场自有品牌的调查中发现, 在发达市场, 自有品牌已经占据了相可观的市场份额。其中, 瑞士占46%, 英国占44%, 美国占17%, 澳大利亚占14%。自有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以及其重要性的不断加强, 使得有关自有品牌理论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自有品牌的文献进行梳理, 从而回答以下2个问题:自有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自有品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自有品牌的定义

自有品牌的概念, 在过去几年中被广泛认可的是J.Walte Thompson的观点。他的观点为自有品牌是以零售商自己的品牌命名, 并在该零售商内销售的品牌 (Rousel, White, 1970) 。然而, 很多零售商的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 却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零售店内, 因此尼尔森的定义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 即:零售企业拥有的品牌, 并通过独家或有控制的渠道进行分销 (Koskinen1999) 。国内学者张庭瑞 (2004) 认为自由品牌是指由零售商开发、组织生产并归其所有的商品或者公司符号和标记。

三、自有品牌研究的进展

西方关于自有品牌的学术研究早在1916年就开始了, 但是真正引起重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Wichael R.Hyman;Dennis A.Kopf以及Dongdae Lee在整理相关自有品牌的文献回顾时, 使用关键字自有品牌和全国品牌, 在商业资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共有73篇相关文章, 而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类为以下几类: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研究 (26) ;以零售商为中心的研究 (22) , 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研究 (20) , 以制造商为中心的研究 (3) , 以制造商和零售商联合为中心的研究 (2) 。

国内外学者对自有品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消费者, 零售商, 制造商;但国外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市场结构这个方面。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研究。Philip C.Burger和Barbara Schot (1972) 证明了自有品牌消费者比非自有品牌消费者更具有价格敏感性, 更缺乏品牌忠诚, 对产品品种花色的要求更低, 由此可以区分自有品牌与非自有品牌消费者;从顾客感知出发的研究是国内自有品牌未来的研究趋势。消费者对超市商店形象的评价越高则认为该超市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就越高 (江明华, 郭磊, 2003) 。顾客对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感知价值越高, 则购买态度越积极 (李永强, 彭峰, 白璇, 2008) 。

以零售商为中心的研究。以零售商为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有品牌的战略选择。Narasimhan和Wilcox (1998) 的研究模型显示自有品牌能够作为一个战略性工具, 从制造商哪里或得更加有利的交易条件。宗琮 (2008) 认为, 零售商欲成功实施自有品牌战略, 应该营造利于发展自有品牌的宏观环境、增强内在实力, 奠定品牌基础、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

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研究。对于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制造商品牌, 零售商不会轻易变动其价格, 而市场份额较小的制造商品牌, 零售商对其进行价格调整的频率较高 (Bonfrer, Chintagunta, 2004) 。如果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较强的市场势力, 则自有品牌和制造商品牌的价格都会比较高 (Ronald, William, 2000) 。

以制造商为中心的研究, 制造商可以通过打造强势品牌、灵活运用各种竞争战略, 构筑竞争壁垒、借助互联网展开经营或者与零售商结为战略联盟来应对自有品牌 (裴翀, 2005) 。

四、自有品牌研究评述

西方对自有品牌的研究比中国的开始的早。西方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有品牌的效益以及如何建立成功的自有品牌, 而国内学者对主要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来对自有品牌进行研究, 重点在于介绍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零售商如何成功经营自有品牌以及对顾客感知的研究。但是, 国内外研究都忽略了基本的市场变化:随着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的增加, 自有品牌与全国品牌之间的区分 (如低质量, 低价格) 将进一步模糊。这个基本的市场变化使得自有品牌与全国品牌的比较变得困难。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国内外自有品牌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对自有品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归纳, 发现国内外对自有品牌的研究视角趋同, 但是研究的重点并不相同。国外的研究以消费者为中心, 而国内以零售商为中心, 旨在为零售企业提出更好的营销建议, 以成功经营自有品牌。国内外对自有品牌的研究的问题和层面越来越多, 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自有品牌作为零售商品牌战略中的一部分, 如何对自有品牌进行定位以及自有品牌定位与自有品牌感知质量之间的关系缺乏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摘要:随着自有品牌市场份额的逐年增加, 研究自有品牌的学术文章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国内外自有品牌的文献进行梳理, 在对研究层面以及研究重点分析的基础上, 发现自有品牌定位以及自有品牌定位对感知质量影响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自有品牌,自有品牌定位

参考文献

[1]Bruhn, Manfred.The Private Brand[M].3rd Edtion, Berlin, 2001.

篇4: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程度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11-02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3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既包括有利的影响也包括不利的影响,为了发挥它的有利影响及控制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监管和限制,而进行监管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盈余管理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Scott的定义可知,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一种合法的行为,盈余管理对各个主体产生的影响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是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该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纵中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且不会损害公司实际价值的一种行为。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可以看出,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合法性而言,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非法的误导投资者的欺诈性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对两种观点兼而有之。但就其手段而言,大部分的学者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认为是通过会计手段或者实际行动来管理盈余,使盈余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水平。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评价报告盈余质量的方法既包括检查盈余被管理的程度,还包括观察管理盈余的目的,如误导投资者有关于企业的潜在的经济业绩或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同后果。不管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是进行实际的交易,盈余管理的动机总是多种多样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类:1、利润平滑;2、减少税收收入;3、契约目的;4、减少政治成本。

薪酬契约是公司的所有者为激励和监督管理者的工作,就管理者的薪酬与管理者签订的合同。该合同一般是建立在报告盈余的基础之上,这就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力。王倩(2009)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高管是否出于薪酬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的确存在为了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债务契约是公司就所借的债务与债权人签订的合同,合同中一般包括借款的限制条件或违反借款合同的惩罚性措施。Sweeny(1994)讨论了债务契约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出现债务违约的企业在在违约前的数年中平均来说更加偏好选择可以增加收入的会计政策。

持续性是衡量利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波动性大的利润容易传递一种利润不能持续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感,进而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Defond and Park(1997)发现管理者会把利润从好的一年转到坏的一年;例,如果当期利润是好的而预期的利润是坏的,管理者会把一些利润从好的年份转到坏的年份。

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动机之一是税收因素。当应税收益与报告盈余挂钩,并且受报告盈余的影响时,就会为公司递延收益以减少税收现值提供激励。Coppensa and peek(2005)检查了欧洲的八个私人企业,研究发现当这些公司没有收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时,会避免报道少额的亏损;但是在那些有税收管制的国家,公司会避免报道少额的亏损。

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的动机。Burgstahler and Eames(1998)利用财务分析师关于股票交易的建议来预期盈余管理的方向,主张并发现得到“买”的建议的公司更可能通过管理盈余来达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期,而得到“卖”的建议的公司更可能报告负的非预期应计项目。

很多的行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管,但是一些行业的监管是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银行业的规范要求银行必须满足借助会计数字表达的一定资本充足率。这些行业监管激发了管理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来应对监管的动机。Collins,Shackelford and Walhen(1995)发现,近一半的样本银行为对付监管而运用5种及5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程度

对盈余管理定义和动机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公司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了盈余管理,但是却无法衡量有多少公司(频率)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盈余管理。最先采用模型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衡量的是Healy。Healy将总的应计利润拆分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继Healy后,有不少学者如,DeAngelo、Jones等都建立模型来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尤其是Jones的模型更被广泛运用,不过这些模型的基本思路都是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做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标准。

Jones(1991)以1980至1985年间申请进口减免税的行业中的23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导致收益减少的非预期应计项目的频率比较高,有线电视行业为样本公司的70%,申请进口减免税为样本公司的90%。如果导致收益减少的非预期应计项目的期望频率是50%,那么有20%的有线电视公司和40%的申请进口减免税的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

由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往往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无法估计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这可能会导致估计的盈余管理程度不够准确。为克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的局限性,Burgstahler and Dichev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模型:盈余分布法。盈余分布法所估计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了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还包括不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杜滨、李若山和俞乔(2003)运用盈余分布法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确存在为配股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从不同年度的比较来看,盈余管理频率最高的是1997和1998年,分别达到66%和67%,其他年份也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大量有关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文献都得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有许多公司出于各种动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能够揭示出投资者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为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及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监管提供了依据,也为准则制定机构是否有必要对会计准则进行修改指明了方向。

结束语:近30年来,很多中外的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衡量方法等,这只能帮助我们识别公司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了盈余管理;却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有多少公司进行了多大程度的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的频率和程度的研究,能够为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加强监管及加强多大程度的监管提供了一个参考;对各项具体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各项具体准则的优劣及是否需要对准则进行修改。因此,我认为将来的研究重点既包括对盈余管理频率和程度的研究,也包括对盈余管理与各项具体准则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37-42.

[2]杜滨,李若山,俞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中国金融学.2003(6).

篇5:货币资金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资金运作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提高资金有效性的重要措举。本文针对各学者对资金管理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收集、整理,总结归纳了他们对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并将各个学者文献中的观点进行对比,找出他们对资金管理问题不同的看法、意见。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金管理 综述

Abstract: Mone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any SM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funds,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 capital operation strict scientific management, improve capital effectiveness of enterprise important initiatives move.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some research scholars of various funds managed by a series of collection, collation, summed up their money management problems, causes and solutions.And various scholars in 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identify their different views on money management issues, opinions.Key words:SMEsFunds ManagementSummary

资金是企业管理的“血液”,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等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我的论文研究的课题是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需要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几步来完成,因此,本文将一些资金管理的文献进行了综合的对比、归纳,总结出了资金管理的较突出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拟出解决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及其特点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按照2011 年6月1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

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的规定,我国的中小企业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设立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社会提供就业就机会,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模式,属于中小型企业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依照法律,我国的中小企业根据其行业特征、人员数量、资产规模等进行细致地划分,更加明确地界定了中小企业范围。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形成种类齐全、行业丰富的发展体系,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好的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足。我国工商总局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10 年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000 万户之多,其中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 万家之多。同时,近几年我国的私营企业业发展迅速,2005 年到2009 年之间,我国的私营企业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速度,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已经形成了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企业体系,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根据李黎兴、侯艳莉和杨涛等几位学者的观点,我总结出了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1、债务结构不太合理。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负债过重、短债长投等风险,企业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为企业盈利。但是,有些企业不考虑成本、代价和自身的实际偿债能力,造成企业过度负债现象。负债经营固然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为企业盈利,但过度负债会导致过高的财务风险。一旦投资失败,企业将很难摆脱债务危机,从而给企业带来破产风险。

2、财务控制环节薄弱。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资金控制制度,表现在对现金资产管理不严格,形成资金闲置或短缺。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结果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资金占用不合理,经营过程中存货、应收等资金沉淀,周转不灵;重钱不重物,有形资产的管理不到位,流失浪费严重。

3、资金管理人员组织结构单一。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小,人、才、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设计不合理。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组织结构缺乏前瞻性、部门间的职能出现重叠和空白以及员工协同差等共性问题。

4、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多变。一是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中传递速度快,时间短,效率高,管理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知悉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反映。二是企业可以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做出相应地调整,寻求方法以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在短时间内跟上市场发展的步调。

二、我国中小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资金存量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过多或过少都不合理,过多的持有资金,机会成本增多,是资源的浪费;过少的持有资金,有可能危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对资金的使用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加强资金管理。

其次,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资金的挪用是引起各种贪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资金管理,要求企业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的收入,支出合法合理,从而有效地防止舞弊的发生。

最后,企业供产销环节,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也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环节。管住资金,可以管住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对全部资金和处于各周转环节的流动资金进行经常性分析,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保持企业财务上的流动性,维持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学术界的学者们有以下几点看法,我把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归纳:

1、黄璐在2011年的《现代经济信息》上发表的《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中指出:中小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中小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中小企业都会选择很多银行进行开户,这样资金比较分散。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资金的投资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很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缺乏理性思维,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功能,有时还会出现企业资金周转缓慢的现状,影响了正常的运营。

2、周倩在2012年《现代营销》上发表的《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现状研究》中提到: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阶层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资金管理意识,资金管理

知识匮乏,概念模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管理者资金意识淡薄,对于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比较欠缺,尤其是资金管理方面的知识更新较慢,从而未能将财务管理中的核心职能资金管理做到充分发挥。于是企业的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只是将现有的钱管好,做到不要出现资金短缺,维持好现状。不去改革创新造成资金管理职能的缺失。

3、王迪、李景在各自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中小企业的现金流观念十分薄弱。有些企业虽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现金流的各项指标,但企业的财务人员和决策者并未重视现金流量数字和指标分析,只是算出来,摆上去,没有将现金流的各项指标做为今后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从而导致对远期现金流量的预计缺乏科学计划,造成在建工程后期出现资金短缺,陷入财务危机,面临财务风险。

4、谢小华在《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中提到:中小企业专业人才较少、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很多企业内部未建立起现金内部控制制度,或虽然有制度却形同虚设,所以现金流量管理很容易出现漏洞。如有些企业不按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出纳人员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现金收支的基本情况。

5、王素红发表于《决策探讨》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手段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有些中小企业仍是手工记账,数据分析速度很慢。或者单纯依靠财务处理软件,对现金流、票据流的分析不够,更谈不上专门的资金管理系统,资金管理制度没有固化的载体,往往执行起来大打折扣。

6、michael nwidobie bsrine在2012第二期的《应用财政与金融杂志》上提到,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操作模式是整个管理的重要环节。想要高效率的管理这些投资,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涉及到对经济学等知识的理解。

四、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

1、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不科学,缺乏统一完整的规划。徐立在2013年发表的《浅析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中提到:首先,资金运行机制落后,责任制度不健全。其次,应收账款管理欠缺,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导致应收账款管理质量较差,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流动资金较多。最后,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导致现金闲置多余。有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编制合理的现金收支计划,没有明确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在现金的管理上具有很大随意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实现现金快速周转,最终影

响到企业整体资金周转。

2、高钰琪、陶小来在各自的论文中提到: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企业的资金管理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精力和能力的有限,不能有效的管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导致各种业务的账期设置不合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差,对企业财务长期发展战略没有很好的规划,资金占用不合理,货款拖欠不断增长,企业的贷款不断增加,严重降低了企业的信用等级,给企业的资金链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3、王迪在《浅谈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中提到: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有效地利用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控制,也未制定合理可行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编制现金预算,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现金日常收支进行控制。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短缺,即便有的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内容包括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控制,但很少涉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战略层面。

4、谢小华在发表于2013年《经济研究导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虽然很多的中小型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 但是这些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考察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 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内部资金管理制度没有将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更没有将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方法得以创新,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5、王素红在《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中分析到:现代企业的工作组织形式中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管理要求通过网络对其分支机构实行相对集中统一,从而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后,可以统一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源。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大多采用比较分散的管理模式,由于受网络技术的限制,会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因而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电子商务环境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冲击。

五、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原因,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下面是归纳的几点对策建议:

1、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效益。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成熟,大型集团公司或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如果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可以发挥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合力,通过建立公司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所有资金汇集到资金结算中心来,进行统一管理,使用。公司融资或还

贷均由结算中心统一办理,这样可以平衡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如有盈余资金,还可以进行战略性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素质教育,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当前各企业对会计人员都比较注重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爱岗敬业,奉公守法”,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承受各种压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还需要指出的是,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工作,会计人员经常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诱惑,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优秀的品德来抵制这些诱惑。

3、关注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定量的分析,定量分析是从收益的变现性、现金保障性、持续性以及收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的,通过分析得出对该企业的收益质量评价。现在主流的方法是利用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将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直观的反映企业各方面财务状况。这种方法即可以有效的发现自身问题,又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

4、建立资金管理的内控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资金循环不流畅,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内部审计,明确其地位和职能,使内部审计制度发挥监督、考核资金管理的作用,保障中小企业资金的预算和资金循环的顺畅,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篇6:物流冷链管理文献综述

学生:唐泽文

(东方科技学院10食品科学二班,学号:201041905210)

摘 要:冷链物流是物流领域中发展非常迅猛的一个分支,其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这其中尤以食品和药品的冷链物流最受人们关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生鲜食品的产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食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食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食品冷链物流概念的阐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的总结以及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措施,最后对食品冷链物流进行展望。

关键词:冷链物流 食品冷链 第三方物流 国内外比较

前言:冷链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我国现代食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食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食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冷链管理是现代食品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解和探讨。

一、食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易腐物品在生产、加工制作、贮藏运输、配送、销售等到消费者前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 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注意运输程序、时间、路程等因素的特殊物流 形式。国家发改委在 《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 中指出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密集 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对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都很高。由于食品冷链 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 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

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易腐 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中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所以,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 能耗成本相关联的,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冷链物流服务产品最终 质量取决于冷藏链中贮藏和流通的时间、温度和产品耐藏性。这表明冷藏食品品质保持所允 许的时间、温度、产品种类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波动是引起食品质 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由于冷藏食品在流通中因时间一温度一自身特性的经历而引 起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温 度控制和贮藏时间的技术指标和控制手段。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 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二、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相关现状

我国的冷链物流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因此改装了部分保温车 辆。1982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食品冷链也开始 起步。近二十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 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根据我国发改委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一文中指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表现出一下一些现状:

1、食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 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 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

2、食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 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 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食品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食品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 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等管理技术,普 2

遍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大型肉类屠宰企业开始应用国际 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从屠宰、分割加工、冷却成熟等环节低温处理起步,逐渐向储藏、运 输、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向着全程低温控制的方向快速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 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广泛推广,推动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迅速兴起。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与上下游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建立国际先 进的冷链设施和管理体系,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 双汇、众品、光明乳业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独立核算的冷链物流公司,积极完善冷链网络;大型连锁商 业企业完善终端销售环节的冷链管理,加快发展生鲜食品配送。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呈现出网 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逐步完善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 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 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 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孙红菊在《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中提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 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 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冷链物 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冷链物流 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 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 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 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物流规划技术研究中心刘卫战、孙明燕认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监管现状存在问题食品冷链物流监管的主要责任单位相对分散力度不大,还有物流信息化存在 问题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府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体系制度并不完善。虽然有相关的法 3

规,但政府更多地关注除冷链物流以外的地方,如产品的产地、卫生问题等,而没有更多地查冷链的质量,故目前那些使用全程冷链物流的企业则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而自定标准来运作冷链物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食品供应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而不能完全要靠公司为了品牌而自律。

第二,硬件和软件等设施不完备。农产品冷链物流硬件除诸如运输和储存等基础设施的不足之外,信息技术欠缺和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令其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己;但是也有些企业虽然投入较大,基础设施也非常先进,但是在管理等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如何能进一步为企业做好服务也是一个需要提升的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

第三,没有使用整体成本的概念。企业比较注重单价成本,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合格和优质的物流服务商来减少货物的损失等,因为在冷链物流中的消耗是可观的。这个也是中国物流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现象。

第四,正规的提供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规模大的不多。一些第三方物流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第三方物流本身也要减低成本和扩大规模,尽快使其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同时这也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合作过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食品的供应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而不能完全要靠公司为了品牌而自律。同时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己;但是也有些企业虽然投入较大,基础设施也非常先进,但是在管理等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方面,夏晖物流做得比较突出,其领先的管理技术和品牌,如通过第四方物流,来管理和优化社会上资源,坚持不懈地按照流程来管理并帮助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冷库已经不是一个尖端的技术,同时购买冷藏车方可以投资,而不是目前较多的一年一定的合同,否则规模较大的投资会不太可能。现在双方的诚信还没有建立起来,利于长期的合作,而更多的是短期行为。长期的战略合作的缺乏也是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第五,没有建立一个完好的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中国食品冷链物流还是缺乏管理和人才,毕竟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还不是太长,在物流里面也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需要从传统领域的内部一点点培养起来,否则会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第四方的物流管理是输出管理,是一种重管理、轻资产的方式。4

而政府出台的物流企业的标准就是要求拥有多少固定资产。这是一种误导,会导致重资产,而产生资源浪费。

2、解决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其物流运作效率,使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形成规模效应,走向专业化道路。并且还提出了加强冷链运作的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大力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冷链物流的运输困难、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培养重点冷链物流企业等建议。加强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冷链操作标准执行的监督力度和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和监管机制的完善等建议。

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中提出以下几条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1.加强协调

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2.完善政策

兼顾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特点,完善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政策享受范围。对冷库建设新增用地,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用地。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时的前置审批手续,放宽对冷链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充分考虑冷链运输车辆因增加保温车厢和制冷机组使自重增加的特殊情况,合理确定运输车辆的载重量;支持冷藏运输车辆跨区域加盟,在车辆审验、车辆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同价。

3.整合资源

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港口、码头、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的冷链物流资源,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和配套协作,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并采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运作模式,提高冷链物流整体质量与效率。

4.增加投入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对大型冷藏保鲜设施、冷藏运输工具、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企业信息化等重要项目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要多方面拓宽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要加大融资支持,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务。

5.鼓励创新

加强对冷却冷冻、冷藏和信息化管理等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移动式冷却装置、大型冷藏运输设备、冷藏运输车辆专用保温厢和质量安全追溯装置等进行集中攻关与研制。

6.培养人才

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7.完善法规与监督

完善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力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现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建立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

四、国内外的冷链物流发展现况比较

1、冷链物流的执行标准

为了确保那些需要经过“冷链”来运输的特殊物品,诸如食品和药品,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禽类加工环境温度低于10℃,冷藏与运输温度不得高于4℃。另一方面,实施严格专业的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加拿大全国目前共有经认证的有机农场2 50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150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46个。再如对肉食品生产企业要利用HACC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来监督和控制生产操作过程,不但要求检查农药残留量,还要检查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对工作温度、肉制品配方以及容器和包装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完善 6

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是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国内,类似法规政策则相对少得多,同时在同类法律法规下,政策也相对过于宽松,例如对禽类物品的加工温度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大部分流入市场的禽类制品都是在常温下生产加工的。国内近年来在食品方面有量的突破但是没有质的飞跃,从而导致大量的质次价廉的易腐物品涌入市场。这也是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屡屡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冷链技术比较

冷链技术的应用在冷链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而同时期的国外冷链技术的发展相当成熟,在冷藏品运输过程中大多采用了自动温度检测设备以及自动温控设备,能实时的监督冷藏箱内的温度变化从而保证运输的物品不会发生质变。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我国食品物流成本占到总成本的70%。

3、冷链物流的冷藏设备比较

我国在铁路方面,冷藏车只占2%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严重缺乏。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在发达国家,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为3%,目前,我国接近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在上面盖上一块帆布。冷藏运输率约为10%~20%(冷藏运输率是指冷藏运输在运输中所占的比率),而在美国、日本、欧盟,冷藏运输率达到了80%~90%。

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用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每年的冷藏物流所造成的损失至少有750亿元人民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比较

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而且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目前绝大多数的冷藏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冷藏物流服务,和普通的第三方物流相比较,冷藏物流除了要考虑服务价格和对分销渠道控制因素以外, 7

生产商更多是要考虑控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例如我国知名的双汇、三全等食品巨头,大多靠自己的冷链物流来完成服务。双汇集团的自营物流公司有200多辆冷藏食品车辆,这些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十分巨大,而且有一定程度的运力浪费,但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达到双汇肉类食品物流配送对时间、储存条件等的要求,双汇不得不自营物流。特别是在奶业界当中,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更缓慢,目前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乳品企业为数不多,蒙牛、三元、广东四明燕塘乳业等已在运用和拓展这方面的业务。国外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如美国几乎所有的易腐物品行业都将冷链物流这一行业外包给一些有实力的冷链物流公司,这样使得市场更加专业化,同时也节省了冷链物品流通的成本,有利于促进易腐物品的流通保值与安全。

5、流通形式的不同

国外食品一般是从生产企业进入流通企业,或称为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然后再到消费者的手中,但我国走的是交易市场的路子。2003年,我国的销售总额大约是4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通过交易市场的发生额就已经将近4万亿元人民币,扣除在统计过程中计算重叠的部分不难看出,我们的销售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交易市场来进行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如果都要依靠冷链来运作的话,就需要很多的冷藏冷冻设施。如果交易市场不具备这些设施,就相当于将冷链的“链条”拦腰切断。这个道理就像是渔夫将海里的鱼打捞上来后,为了保鲜就立即冷藏,但他发现在后续的运输过程中却无法继续冷藏,使其冷藏的投入化为乌有[9]。

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展望

虽然中国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和问题还很多,但也不全是坏消息,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越来越严,认识度越来越高,零售终端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在不断要求正规冷链的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更主要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首先,随着发改委《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支持也持续加强。因此可以看出近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将持续高速发展。

食品冷链物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中外运等传统物流企业从冷链运输服务切入冷链行业,逐步加密冷库网络,拓展冷链物流服务;众品食业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剥离物流资产和业务,成立独立核算的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司,积极构建 8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并向社会化服务迈进;冷链物流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外包比例将逐步提高。涉及冷链物流的行业主要是乳制品、冷饮、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对温度的控制和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非常高,厂商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考虑,自营食品冷链物流业务的意愿较强;冷饮、速冻食品、肉制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流通成本,更愿意部分和全部外包物流业务。

六、结束语

很荣幸能学习这节课,也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栽培,让我了解到重要的食品专业知识和各类物流前沿信息,甚至教导到我们看待问题的思维应该更加宽阔和开放。本文主要讲述了食品冷链物流,食品冷链是中国物流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和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虽然我们与国外物流有很大差距,不过相信我们积极的进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向导,适时合理的解决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推进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以上就是我对物流冷链管理所得到的启示。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七年级思品12导学案下一篇:教师演讲比赛—个人收集一等奖作品—浇不灭的青春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