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仪式随笔

2024-05-13

爱是一种仪式随笔(精选14篇)

篇1:爱是一种仪式随笔

新婚燕尔的时候,她还是个笨拙的厨娘。第一次捧着菜肴望向他的时候,她的眼中盛满期待赞许的渴望。他俯下身来用鼻子嗅菜的香气,一脸的温柔。

她却看见他轻微地蹙起了眉头:“你放了香油吗?”他问。“是啊!”她回答。“怎么?你不喜欢香油?”她敏感地追问。“哪有?”他乐哈哈地说:“很喜欢香油的味道!可是家里条件差,妈妈舍不得用这个呢!”

第一个新年回婆婆家过除夕,她就在每个菜点里面都放了淡淡的香油,依照他和她的习惯。带着些许的炫耀向婆婆倾诉自己令他成功增肥近十斤的辉煌,不经意地提起他原来喜欢香油的味道。婆婆略带疑问的眼光越过她忙碌的肩膀看向儿子,就在她抬起头来的时候,慈爱地说:“是啊!他原来也喜欢香油的味道!”

她每次出差,总不忘去所在地带回一瓶小磨香油,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去。看见他翻检自己的行囊时取出香油包装时眼睛中闪过的温柔,她都轻轻微笑。

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里,她白了头发,而他也在病榻上被医生宣判了死刑。她和他都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儿女都已经各自有了疾飞的羽翼,从容地牵手走过岁月的风雨,他们终于可以安心闭上很疲倦的双眼。

某个黄昏,他竟然从多日的昏睡中神采奕奕地醒来,她就明白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来到了。握着老伴儿的手,她轻柔地说 “想吃点什么吗?我去给你做!” “手擀面吧!挺想吃的,忽然!”他的眼中闪烁着令她心碎的调皮光芒,像个贪吃的孩子一样的单纯,而他和她心中都明白,那或许是他在人间最后的一顿晚餐。

就在她几乎拉开病房门走出去的时候,他迟疑地叫住了她:“老伴儿,手擀面今天能不能不放香油?”她微微愣了一下,点头说:“好,我记得了!”

看面条在滚水中翻腾,她心中慌乱,在出勺的时候下意识地撒下一滴香油,才恍然想起他的叮嘱,不由得懊悔叹息说:“真的是老了,怎么这都记不住?!”重新和面的时候,浑浊的泪就滴进面团里面。

将面条盛好,端给他,挑起细滑的半透明的一根送到他的唇边,看见他吞咽,就轻轻地舀起一匙面汤。却看见他微微皱起了眉头。

“怎么了?咸了吗?”她慌忙低头去尝汤的味道,他却微笑说:“没有,等会儿再吃!”然后叫着她的名字,示意她在自己的床边坐下来。慢慢地说: “你知道吗?我有一个秘密。”

“什么秘密?”“其实啊,我一直都不喜欢香油的味道!因为小时候一次淘气我把家里的香油瓶子咕嘟嘟地全部倒在肚子里面了,结果折腾了半宿,从此再也不能吃和闻香油了!”他看着她的表情,她忍住眼中的泪,故作轻松地说:“老*西,骗了我一辈子!可是你为什么不在第一次的时候告诉我?”他说:“我现在还能想起来你当时的表情,那时候,我们多么的年轻!”

她的泪水滑落下来,他就探手去抚她已经花白的头发。“吃了一辈子你做的饭,也忍受了一辈子自己不喜欢的香油味,今天我想,就让自己真实一次吧!可是,老伴儿,我现在才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那种淡淡的味道,没有了,真的难以下咽呢!”他乐呵呵地笑起来,眸子中还是孩童一样的纯真。

篇2:爱是一种仪式随笔

前世上千次的回眸,换回今生的一次擦肩,茫茫人海遇到属于自己的缘,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与之相识,相知,相爱牵手,这是多么大的缘分,多大的福分。你心里有他,你眼里的世界就会更加美丽。

风也和煦了,雨也温馨了,可相爱的人内心往往却是狭隘的,也异常敏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在普通朋友看来没有什么,可是再相爱的`人眼里,耳里就不一样的感觉,因为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男人是理性思维,女人是感性思维,这就造成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迥然。

篇3:刘瑜:爱是一种技术活儿

我哥都30多了,自己都是爸了,如果他一不小心理了一个平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爸我妈会像挽救失足青年一样,跟在他背后,语重心长地、反反复复地、苦口婆心地论证为什么他不适合理平头、他理平头怎么不好看、他的脸型和头型的“国情”怎么样、这种“国情”又如何决定了他发型的有效选择范围……

从厨房讲到客厅,从卧室讲到书房,从院子里讲到大街上,直到我哥痛改前非,和平头一刀两断,诚惶诚恐地蓄长头发,老老实实地回到三七开的队伍当中。多年以后,我爸我妈还会在一个秋日的下午动情地回忆道:当年刘瑜她哥竟然做出剪平头这种事情,好在我们当时……

同理,如果我一不小心自己买了一件衣服,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我妈早上会说:不是我说你啊,你买衣服的眼光实在不行。中午会说:千万不要再穿这件衣服了,真的是太土了。晚上会说:明天你不会再穿这件衣服了吧?第二天会说:那件衣服收好了吗?拿去送给那个谁谁谁吧。第五天会说:那个衣服,千万不要带回美国去啊。

如果我试图用“你有你的审美眼光,我有我的审美眼光”来说服她时,她会用一种不容商量的口气定断道:“审美眼光上,你还想跟我比?……”经过我近30年的不断起义反抗,她终于把讲这些话的语气降低了两个八度,也就是从“命令”改为“劝说”,但这已经是她的底线了。让她对我在购衣眼光上的日渐堕落不闻不问,她,一个义不容情的母亲,做不到。于是,在她不断地“旁敲侧击”下,我会垂头丧气地脱下那件衣服,把它放到衣橱的角落去。

这只是两个小小的例子。事实上这两个例子只是一颗大树的一个大枝杈上的一个小枝杈上的两片叶子。至于其他的枝叶,大到婚姻、家庭、事业,小到我侄子午饭吃什么、我什么时候去学开车、我哥今天有没有给那个谁谁谁打电话,我晚上搽脸有没有用足护肤霜,自然都是沐浴在我爸我妈的阳光雨露当中。当然,我和我哥不是没有产生“反抗”的情绪,但大多时候,我们还是决定息事宁人,顺从他们。

这个决定实在是局势使然,事实上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从,或者不从。从,我们固然会由于生活受到别人支配而不开心,但是他们却会因为“掺和”成功而开心。反过来,如果不从,他们当然会因为“掺和”失败而不开心,而我们则会因为惹父母不开心而不开心。这样算起来,从,会有两个人不开心,不从,则会有四个人不开心。孰好孰坏,一目了然。

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我和我哥的个性受到严重影响。多年以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无孔不至的“照顾”,说白了,就是基于一个认识:你们不行。你们买衣服的眼光不行、你们和人相处的方式不行,你们审美的眼光不行,你们做事的能力不行,你们交朋友的能力不行,你们讲话的水平不行,你们气质不行,你们身体不行,你们头脑不行……也许比起别人,你们还行,但是比起我们,你们还是不行。因为你们不行,所以我们才“掺和”。

一个人经常处于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当中,个性和心理受到的影响不难预计:要么他会变得很紧张,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受到的评判或“潜在评判”而诚惶诚恐,这种紧张会使一个人真的变得“不行 ” ; 要么他会 因为自己 的“行”得不到承认而变得愤怒、压抑、暴躁。事实是,这两种后果,在我和我哥身上都得到了反映。

就我自己来说,只要一和父母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在朋友圈子里那个活泼开朗、机智幽默、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一见到父母,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几乎什么也不说,就等着爸妈安排我吃什么、穿什么、上哪、干嘛。

仔细想来,沉默和无为,成了我逃避“被评判”、“被贬低”的方式,成了我向他们打出的白旗。如果我“随心所欲”的说话、打扮、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后果就会是无休无止的争吵、两败俱伤。个性,我所欲也;和睦,亦我所欲也,个性与和睦不可兼得,取和睦而舍个性也。

当然好在我并不总是和父母在一起,事实上我一年到头也和父母一起呆不了多久,所以那个活泼开朗的我还能够死里逃生。但就是这样,我仍然能感到他们“看不见的手”在左右我的生活,在不断地在我心中培育一种自责、自卑、自我唾弃的情绪。

固然,山高皇帝远,衣食住行方面,他们是插不上手了。但是他们的眼睛,已经镶嵌到了我生活的当中,寸步不离地守着我。我去美国,它们也去美国,我上北京,它们也上北京。你怎么读了20年书还在读啊?它们幽怨地问。你怎么29了还没有结婚啊?它们幽怨地问。人家都发家致富了你怎么把机会都给耽误了?它们还是幽怨地问。

当然,这不是说父母不爱我们,或者我们不爱父母。事实上,我们家的这些麻烦,全是“爱”给惹的祸——如果我们把那种千缠百绕的责任、义务、权力、感情统称为爱的话。如果他们不爱我们,大约也不会这么无孔不入地“关心”我们的衣食住行;如果我们不爱他们,也不会在乎他们满不满意、开不开心。中国人管这种强人所难的“给予”和自我折磨的“报答”叫做“爱”,已经叫了几千年了,我又怎么能逃出这个“文化”的掌心?

比如今天早上,我从石家庄坐火车到北京。去火车站的路上,无意中向妈妈透露自己的手机钱花完了,新的充值卡还没来得及买。

“那怎么办?”妈妈说。

“没事,我到北京以后在街上买一个,火车站附近肯定就有”。我说。

在一般的家庭里,这场对话应该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在我们家,不是这样。我妈太“爱”我了,她必须帮我解决问题。

她首先给我爸打了一个电话,说我的手机没钱了,表达了一下焦虑,“她手机没钱了,现在要赶火车,又来不及买,要不我代她买,但是她那个神州行的卡 , 不知道能 不能用其 他手机代充……”

我插话:“妈,你不用管了,我到北京以后自己去买,路上一共不才三个小时。”

她给我爸打完电话,又给我哥打电话,问:“她那个手机,在这边能不能买着卡啊?她是北京的手机,是不是非得去北京买卡?我待会儿买了卡,远程帮她充,行不行?要不你帮她充一下?……啊?不知道?那给你打电话不是白打了?”

期间我又插话:“妈,你不要管了,我到了北京立刻去买卡。”

过了一会儿,路上远远看见一个“中国移动”的牌子,她便提议现在去买,说让我去搭另一辆车,她现在去买,然后“待会儿在火车站会合”。

我不耐烦起来:“现在火车都要赶不上了,我待会儿上哪找你去?你不要管了,我到北京以后自己去买!”

然后到了火车站,妈妈在站门口走了,我在火车上等开车。不一会儿,妈妈打来一个电话:“我买到一张卡了,你拨这个号啊,xxxxxxxxxxxxx。”

“妈你就别管了,我自己去买不行啊!”

“我都买了,你还不记!”

周围很吵,我手里又没有纸笔,听都听不清她说什么,更不要说记下那个长长的号码。喂来喂去了老半天,借了纸笔,你报一遍,我报一遍,你再报一遍,我再报一遍,终于在忙乱之中记下了那个号码。

充了一百块钱,还了人家纸笔,终于松一口气。这事终于完了。

过了两分钟,妈妈又打来一个电话:“刚才的,是做一个实验,我一共买了三张卡,现在你再记这个数啊,xxxxxxxxxxxx……”

我忍无可忍,提高了音调:“妈你别忙乎了行不行!我求求你了!”

“好好好,那就这样吧!”她挂了电话。

于是我听见她在挂掉的手机那头嘀嘀咕咕: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好歹!给她买卡,她还唧唧歪歪!我这样的妈妈,哪里找去?不懂事的丫头!固然,她不在我身边,但是我还是听见了她说的这些话。

于是,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我心情恶劣——为自己冲着妈妈的那一吼。是的,她是对的,她不过是想为我做一点事,结果我却不知好歹朝她嚷嚷。我郁闷地坐在火车上,反思自己的态度,胸中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1/2是内疚,为自己的“不懂事”、粗鲁、“身在福中不知福”;另外1/2是愤怒,对她的愤怒,为她又一次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我放置到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唾弃的情绪当中而愤怒。事实再一次证明,对父母的“掺和”,采取不从的态度,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死路一条。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这个案例,会发现我惨败在我妈手下,主要是因为她用了两个招式:一是“强迫给予法”——就算她给予的不是你需要的,就算她给予的是使事情化简为繁的,她毕竟是出于爱而在无私给予;二是“愧疚激将法”——由于她所给予的,往往是使事情化简为繁的,你必然会采取一种推推搡搡的态度,在推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用力过猛,对她造成伤害,你只好感到愧疚。

这些事情,不禁让我想到,爱这个东西,在技术上是多么复杂的事情。它就像开车或者烹饪一样,需要小心的学习。人们习惯于歌颂爱,赞美爱,仿佛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了爱,事情就好办了。

事实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恰恰是“爱”引起的。“爱”这种情绪,一旦横冲直撞起来,一意孤行起来,结果往往是鸡犬不宁。

事实是,“爱”这种情感,和“恨”、“悲伤”、“嫉妒”、“愤怒”一样危险,需要小心的输导,合理的表达。

事实是,爱不仅仅是一个多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方式的问题。

人类太“爱”上帝或者真主了,政府太“爱”社会了,家长太“爱”孩子了,几千年来,爱出了多少麻烦,简直不用我举例子。我不得不承认,我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私下里,多少次,我暗暗希望父母不那么“爱”我,能在兢兢业业地爱我的同时,打个盹,偷个懒,走点神,这样我可以趁着这会儿功夫,在他们的视线之外,自由地奔跑。

篇4:爱是一种仪式

我沉默了,她第一次对我如此冷淡,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想起金刚从帝国大厦顶楼滑落瞬间的那个眼神,那眼神里的眷恋、悲伤、挚爱,以及倔强……

影片的最后十五分钟,女友好几次流着泪想离开影院,可都被我拉回来了。也许她是对的,女人看到这样的眼神怎能对身边的男人不失望呢?当然,不是嫌男人们的身材不够雄伟、体毛不够浓密、鼻孔不够硕大。她们认为,这头金刚情圣实在太浪漫了,生死关头还有心思带女朋友去帝国大厦看落日。电影里的那个胖子说错了,不是美女杀死了野兽,而是浪漫。金刚实在太浪漫了,令普天下的男人望尘莫及。

所以,我们要学习金刚,夺回女人的心。当然,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带她看落日而已,值得借鉴的乃是金刚这种充满智慧的意识——凡事都要讲究仪式感。我想,这也许是在性感、幽默感、责任感之后的新时代好男人“第四感”。

爱情需要仪式感,不可以偷懒,不可以省略。对此,我有切身体会。认识现女友之前,我曾有一段恋情。那个女孩很有仪式感,恋爱时觉得和她相处很麻烦,但我得承认,分手后,她留给我的回忆比较多。在富有仪式感的背景下,那些甜蜜的时刻在回忆的尘埃里,如同一堆鱼眼珠子里的珍珠,熠熠生辉——她让我每日清晨把被子叠得周周正正;她带我找遍整个城市,寻找一处看夕阳最美的地方;在雷鸣电闪的时候,她把我拖到雨里,扔掉雨伞,在雨中长吻,闪电照亮了幸福,并将它的光辉投向今后的生命……

但我们依然分了手,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因为我当初不懂得注重仪式感,让她感觉不到爱情的甜蜜。

分手后有一段时间,我活得比较乏味,是因为太过懒惰,破除了仪式感。在异乡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我堕落到连被子都不叠的地步,我的借口是,反正总是要摊开的,何必颠来倒去地麻烦——事实上,叠被子也是一种最基础的仪式,它体现了对梦神的尊重。

那段日子,那张杂乱不堪的床上,我总是失眠。破除仪式感给我带来的后果是,生活变得一塌糊涂,没有秩序与条理,困在日常的琐屑杂乱中,如同爬了满身蚁。

好在,如今我终于彻底领悟了,我要做女友眼中的“金刚男友”。不管什么,哪怕像叠被子这样的日常小事,我都要带点仪式感去做,除了净化心灵,还能让女友分享我的快乐。

我深思了许久,仪式感是大大需要创新精神的。如果都是从众行为——情人节送玫瑰花,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感恩节吃火鸡——那就起不到给记忆宝库做贡献的作用了。

仪式感需要才情,比如把《枕草子》书写到爱人身上。曾记得去年情人节,我目睹一对情侣,在酒吧互相用水彩笔在对方脸上写上自己的真情话,写着写着,俩人莫名奇妙就泪流满面,热吻起来……我虽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从他们幸福的笑容中,看得出他们很相爱。

仪式感其实也是件质朴阳光的事情,它可以对抗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诸如散乱、无序、慵懒、沉沦、沮丧…它也唾手可得,像阳光空气一样,人人平等。譬如饮茶,只要我们用心地泡一杯茶,先欣赏袅袅的热气,然后闻香,感受植物的灵魂被热水唤醒,然后看那芽儿舒展它的身姿,赏玩片刻,最后慢慢地喝上一小口……嗯,福至心灵原本是件简单的事!

篇5:爱是一种信任之幼儿园教师随笔

用师爱感染熏陶。在幼儿园里,老师是幼儿心中的崇拜者,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孩子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老师用似春雨般的爱去滋润,似春阳般的爱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以爱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感染孩子学会爱,启迪孩子爱心萌芽,在实践中塑造爱心,为孩子营造一个丰富、愉快的环境,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每当孩子来园时老师们站在门口迎接,主动说出的“小朋友早上好”;每当孩子给老师当助手,帮忙完成使命时,老师说出的一声“谢谢!”;每当孩子穿衣服、穿鞋子,老师给予的指导和适度帮助;每当孩子吃饭、睡觉时……,这些不经意的关怀照顾等等,都是孩子在园时的一些非常琐碎而繁杂的生活细节,老师用“爱”付诸了行动,表达了真挚爱意。再者,对孩子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让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必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品行,相信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

由此看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让爱渗透幼儿心灵。孩子进入幼儿园,他们的活动范围就从个体扩大到集体,交往范围明显扩大,接触的环境也产生了变化,他们要学会适应环境并与同伴交往。如何帮助孩子之间建立友好的,有爱的交往氛围。首先要教会幼儿学会运用交往语言,帮助同伴之间友好往来;其次是通过设计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其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其三是通过好玩具大家玩、好书大家看,好东西大家品尝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其四是让大班、中班、小班的所有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一起参加游戏活动,活动中孩子都是主角,教师当配角。通过孩子们在一起无拘无束的活动,他们从中感觉特别有趣,无形中扩大了自己交往范围,并体验到其中带来的乐趣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带来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体会到同伴之间的爱,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捕捉“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他们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老师,每天穿梭于孩子中间,观察和体验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在培养孩子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老师要正确引导外,更应该注意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捕捉每个精彩瞬间。如:帮助别人做事情、自己穿衣叠被子、互谦互让不争抢、团结协作做事情等行为要及时鼓励表扬,帮助幼儿从身边发现“美好”,帮助幼儿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们亦会把我们当成学习模仿的榜样,我们要珍惜这一认同,时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要言行一致地给幼儿积极的正面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打肥皂时把水龙头拧紧、收到卡片时的一声谢谢、不小心磕碰到小朋友时的那声对不起疼不疼、帮助自理能力差的孩子系鞋带、年轻教师帮助高龄教师提水等等……生活无处不教育,我们无需费尽心思地寻找,资源就在身边,只等充分利用。除此之外,老师在关注孩子的时候,要留心观察,注重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正确地评价引导,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到客观公正,随时表扬,让孩子的心田里既有阳光、也有雨露,使孩子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我记得这样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不可思议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品格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在幼儿教育的世界里,需要有爱的老师去用心的播种爱,有播种就有收获,因此我们也快乐的收获着,收获着孩子们的爱!

篇6:爱是一种信任之幼儿园教师随笔

1、对孩子多一份赞美。对与幼儿来说,能得到老师的赞美,就如同吃到一颗甜甜的糖果一样开心,所以面对幼儿,教师要多用正面、积极、恰当的语言来肯定并赞美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良好表现,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爱的表达方式。如:

“你真棒!会自己穿衣服了。”“你的小手可能干了,做的手工真好看。”

“你讲的故事真好听,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教师的一句贴切的赞美语言可以使

孩子保持一天或几天的良好情绪,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细心呵护,关心孩子的生活细节。我们面对的是年龄很小的孩子,再加上现在的这些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备受宠爱,生活上家长包办得太多,因此,在幼儿园孩子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难,这时他们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教师在工作中若能注意观察孩子,主动接近孩子,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就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并保持愉快的心情。如:刚入园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鞋子,我们帮助他们穿;睡觉的时候,我们帮他们盖好被子,午睡起床后,给孩子梳好辫子;上完厕所后,帮他们把内衣塞进裤子里面等,这些虽是非常琐碎而繁杂的细节照顾,可是却最能让孩子体验到老师慈母般的爱。

3、用微笑、拥抱、眼神来滋润孩子的心田。“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美好的一

天又开始了。”老师的微笑是鼓励、是赞许,是宽容。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的微笑能增加他的信心,帮他克服困难;当孩子获得成功、做了好事时,老师的微笑使他觉得获得认同,倍加高兴;当他们不小心犯错时,老师的微笑又能减轻他们的恐惧感和心理压力。老师时时发自内心的微笑,如同春天和煦的春风,轻轻吹开了孩子的心扉;如同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微笑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感到温暖,从而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亲近,和你交流,才能把你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而拥抱则更好的传递了老师的爱,让孩子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就如同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来到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孩子感到紧张,恐惧就产生了哭闹情绪,这时,摸一摸孩子的头,抱一抱孩子,能减少孩子的焦虑心情。对幼儿来说,老师的拥抱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如同妈妈般的温柔亲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微笑,眼神和手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能给幼儿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的体验,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真诚的爱。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一个人的灵魂,而我们幼儿教师要征服的却是一个幼小的

篇7:爱是一种境界

爱是一种境界

记得有句话说:两个相爱的人,不要强调你为他做了什么或是他为你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们两个人一起做了什么。同甘不难,重要的是共苦。当彼此互相搀扶度过劫难。那便是你们爱情当中,最美丽的蝴蝶结。 有时候觉得,相爱的两个人之所以会吵嘴,很多时候是因为生活过于平静安逸。但当两个人共同面临劫难的时候,曾经让你们喋喋不休的牢骚都烟消云散。 在人生最为适宜的时候,能有个人全心全意的.站在你的身边鼓励你,支持你,他便成了你整个世界的擎天柱,没有理由两个人不在一起,因为她为你承担了一切。 这是个无法深刻的和平年代,在任何事情都追求速度的情况下,爱情也变了味道,相比之下,战争的炮火,生命的威胁更能让 一份爱情深刻。 爱到了一种境界,一定会超越生死,而这种境界一定会感动上苍,让他们更快乐更幸福的活下去。 这一辈子,我们注定要有一些永远不能拥有的爱,不能实现的梦,做一只扑火的飞蛾,那是书里的故事,不应是我们的选择。

篇8:爱是一种仪式随笔

弗洛姆在此书中最重要的主张是:只有把实践爱当做一种信仰, 才能真正地懂得爱的艺术。当代青年对爱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 很多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心里面都会有些许尴尬, 但是爱本身又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件事情, 爱是个人的意愿,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时代。所以, 无论是对是错, 爱就在这里。

不得不承认, 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初衷就是想让自己在爱这件事情上有一种完美的实践, 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 对爱的需要反而不那么迫切了。因为我领悟了爱不是对象的选择, 而是自我的一种能力, 是自我创造性的体现, 是奉献, 是理解, 是尊重。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自己有自信, 所以反而不担心是不是被爱了。

之后的很多年, 我对当时读这本书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心理学知识像我当初期望的那样展示在我面前, 用通俗的语言来深刻地解读人性, 探讨生命的意义。曾经认为, 心理学是经验主义的学科。最初两年的心理学学习让我感到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探讨了太多人体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我无法直接联系生活, 更无法用那些知识去解读人的心理。然而,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基础理论对一门科学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经历长久的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这门科学的价值。

20世纪的50年代, 正好是西方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一个时期, 工业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 社会倡导生产和消费, 正像我们国家现在经历的这个时期一样。人们被深刻地物化, 社会的焦点集中在橱窗之上, 那些光彩照人的商品是这个社会普遍追寻的价值所在。人们越来越远离人作为自然界中一份独立力量的存在, 忽略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精神。人的精神的优越性被高度物化的现实世界摧残得七零八落, 人们在创造一个自然界之外的物质世界的高度亢奋当中, 忽略了这一切的本质意义, 即怎样让生物体的人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写成的, 作者深刻地剖析了当时西方的社会结构、社会人格, 从而试图探索出一条个人人格的正确的成长道路。

篇9:爱是一种仪式

公司一个90后男生在追一个女生,追了半年,都没什么进展。

平安夜那天,我随口问:“你娃这么气定神闲,看来礼物是准备好了哟。”他答:“礼物,什么礼物?”我惊呆了:“我靠,平安夜你没准备礼物?”他还特无辜:“啊?需要准备礼物吗?我以前谈恋爱,从来没准备过啥礼物。”

我靠,你丫还得意了。

以前听说他屡次被甩,每次分手都哭成狗,还超同情他的。现在才知道,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该!然后他还特委屈:“我读过你写的那篇文章啊,《最高级的浪漫,就是鸡毛蒜皮柴米油盐》,我这不是实践你的文章嘛。刻意搞浪漫,送礼物什么的,多做作啊。”

我怒了:“你真的读懂我的文章了么?我说的是有的男人的浪漫,是表演性浪漫,没有付诸真心;而更高级的浪漫,是踏踏实实地为你做好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爱的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了仪式感的事。写信是仪式,喝茶是仪式,相爱也是仪式。你蹲下来帮我系鞋带,是仪式;喝拿铁时,你替我擦掉嘴边的泡沫,是仪式;你记得我无意中提到喜欢的首饰,送给我,是仪式。

仪式是让我们对所爱的事,怀有敬畏。

我想起我的三姨。她50岁生日那天,一个大厨现场给她做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是她最喜欢的抹茶口味,上面还装点了她最爱的紫色玫瑰。当大厨取下帽子,摘下大口罩,大家才发现,这是三姨的老公。为了做老婆喜欢的蛋糕,他偷偷报了烘焙班,学了十几次课。必须要说,我三姨夫才是真正的撩妹高手好吗。

我三姨当时真的感动到落泪。

我三姨夫就是那种随时随地的炫妻狂魔。朋友圈都是给他老婆拍的照片;每次出差,都会给他老婆买礼物;我三姨喜欢好看的餐具,三姨夫到香港、到泰国,到日本,任何地方,都围绕一个主题,去给三姨淘各地的餐具。

爱是需要表达的。你对我的真心,要让我看见。爱不是你在内心默念1万次,然而站在对方面前,不发一言;爱不是你自顾自陷入日常的忙碌,而不曾给我一个拥抱;爱不是你在我面前打游戏玩手机,却看不到我失落的样子。

爱情的世界里,不应该有冷漠,不应该有忽视,不应该有将就。

别忘了,爱是一个动词。你不表达,我怎么知道你爱我;你不持续地表达,我怎么知道你还爱着我。我们需要做一些仪式化的事,来告诉对方,我爱你。仪式就像一种承诺,一种契约,它带来的是安全感。

坦白说,我也是个害怕矫情的人。我勒令罗同学别给我搞什么浪漫花招,我嫌肉麻。

但是一个月前,我的生日,他从深圳给我带了一大把花,装在大箱子里,到了北京,献宝似的送给我。我嘴上说,真特么丑,你以后别送了。内心还是暗爽的好吗。结婚十年了,他还是那么笨拙地爱着我。如果不是那一大把丑丑的花,我可能会忘了这个生日。是那把花让我记得。这就是仪式最好的意义。

吃一顿特别的饭是仪式;拍照是仪式;说肉麻的话也是仪式。仪式会把一件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仪式不是做作,不是俗气,是让平淡的生活发光。

其实,别被“仪式感”这个大词吓到了。没人让你现在就单膝下跪说爱你;没人让你包下整个电影院请她看电影;没人让你要惊天动地,把你的爱向全世界直播。

爱的仪式感,就是做好一件件小事。下雨的时候你去给Ta送伞,生病了你陪Ta去检查,唱K的时候认真听Ta唱完,Ta难过的时候陪Ta去吃一顿大餐。

仪式不是铺张,不是高调,不是表演。仪式就是告诉对方,时时刻刻,我都把你放在心上。

篇10:爱是一种互动

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倘若孩子面临死亡的威胁,母亲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生存时,相信绝大数母亲会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这就是母爱――无私无畏,不求回报。

然而,这份深沉的爱若表达不当,却往往会成为一种伤害。这是因为,爱是一种互动,是表达爱的人与受爱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母亲的爱,只是这种互动的基础,是否善于表达爱是一种艺术,也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既有爱子之心,又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这才是聪明妈妈的正确的爱。

怎样才是“适当的表达方式”呢?

首先,这份爱必须是孩子需要的。比如,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时,便扼制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阻止他攀高,戏水,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对母亲产生怨恨感。所以,孩子是否需要,是衡量母亲表达是否适当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次,母爱是没有附加条件的。许多妈妈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绝对无私的,其实不然。如望子成龙的母亲,要求孩子成名成家就是一种条件。一旦孩子无法实现父母的心愿,不仅父母会有失落感,对孩子来说更会感到父母是强人所难,并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篇11:爱是一种作文

爱是一种分享

在美国圣路易斯城的一个小农庄里,住这一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妇。而他们之所以恩爱地度过一生,面包无意识他恩感情的凝聚剂。

新婚时,他们小俩口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要靠省吃俭用才能勉强维持生计。所以每次用餐时,他们都会将一小片面包在彼此间推来推去。先生推给太太,太太推给先生,谁也不希望对方饿着。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将小小的面包一人一半分掉。

凭借着小俩口的努力奋斗,他们的日子慢慢好过起来,也生了一对儿女。他们不用再将面包你推我让。但他们仍然会把面包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每个人一片一片地分。每一个刚出炉的面包,每一种口味的面包,他们都坚持全家分享。

几十年后的今天,是夫妇俩的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也许我们应该叫“先生”为“老先生”,叫“太太”为“老太太”了。此时两位老人又坐在餐桌前分起了面包。与以往不同的是,老先生并没有将面包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采用“循环法”分,而是将尾端的面包片全部给了老伴,自己吃中间的一部分。

老太太拿着面包很疑惑:“亲爱的,我记得你最喜欢吃尾端的面包了。现在为什么给我吃呢?”

老先生温和地说:“这几十年的生活中,我们一直把一整个面包互相分享。我们过得很幸福。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爱是一种分享。一片小小的面包,当它因爱而被分享时,它就成了世界上最香、最甜的面包。所以,今天,我要将我最喜欢的.一片面包也分享给你!”

这对老夫妇用几十年的光阴诠释了爱情。诚如老先生所说:爱是一种分享。试想,古往今来,不是也有很多例子证明这个道理吗?像孔融让梨、老师们讲知识讲给心爱的学生、汶川地震时,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捐款,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这些人都在将自己的所有与他(她)爱的人分享。

我也坚信,爱是一种分享!分享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在这个需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多一点分享,世界就会更和平一点,更美好一点!

爱是什么

爱是什么?爱是与亲人、朋友分享的喜悦;是一个14岁的沈阳小男孩马鹏飞对奶奶责任的承担;爱是为国争光的荣誉;爱更是拯救千千万万人的力量。

在辽阔美丽、碧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小就被合唱团挑出,这些许许多多被选中的少数民族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儿童合唱团——五彩合唱团。小小的他们不仅要完成学业,更要学会如何跟别人相处。在远离家人的几年时间里,他们高兴了、快乐了,跟谁诉说,跟老师、同学;他们悲伤了、难过了,对谁倾诉,对老师、同学。如果把悲伤告诉别人,那么悲伤就会减少一半;如果把快乐同别人分享,那么快乐就会增加一倍。他们就是这样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度过了远离亲人的几年时间。爱是分享。

14岁的沈阳小男孩马鹏飞从6岁起开始照顾奶奶,和奶奶相依为命。他每天跑着回家给奶奶做饭,陪奶奶散步。在他刚6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母就不幸双双去世了,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后来,奶奶不幸失明了,6岁的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开水、做饭,晚上10点30才睡觉。跑着去学校,又从学校跑着回家。在将近的时间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奶奶健康长寿,自己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好好的照顾奶奶,承担着死去的父母未来得及对奶奶的承担。爱是承担。

我想,到目前为止,人人都还记得曾驾驶神州5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并返回地面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吧。他是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人,在任务圆满结束之前,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有可能,英雄杨利伟一去就不复返了。可是他没有退缩,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他踏上了征途。在飞船绕地球飞行第6圈时,他向世界展示了联合国国旗和我们的五星红旗。紧接着,费俊龙和聂海胜也飞向了太空。从此,浩瀚的宇宙中有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身影,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正是这种为国争光的精神,我们的航天技术突飞猛进。爱是荣耀。

号称中国“ 功夫之王”的李连杰在影片中是正义和力量的化身。,他息影一年,作为一名志愿者,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去。从印尼海啸中逃生使他充分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于是,他成了一名爱心大使,带着人们的善款和救灾物资往返于灾区之间。只要我们有生命,一切都还有希望!他说人们的爱可以撑起一片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面对遭受“莫拉克”台风袭击的台湾同胞,他说下了这样的话。而又是什么让他这样有底气、信心十足的说出这样鼓励人心的话语呢,是人们的力量在支撑着他。爱是力量。

篇12:爱是一种责任作文

爱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责任,倘若你要很好的把握住这两点,你就不是凡人。付出并不等于去占有。是从心里真正去为她而想,为她而做,并不是整天想着那回事,要真正把她的美融汇在心里头,在心里默默地对她好,用心去感动她,用爱去温暖她,而不是象一只雄狮去伤害她,千万要把自己的付出,当成一种爱,而不是想要一种价值,一种索取,那是要不得的。真正的爱情不仅要求互爱,而且还要心心相印,相互了解内心的精神世界。倘若你连起码的爱都不懂得,还怎样去爱,去付出呢?喜欢是根石,倘若你都不喜欢她,那还怎样去谈爱和付出,那只是一个空想。

如果你真的喜欢她并且爱她,你就要处心积虑的为她想,想怎样使她快乐,使她幸福。即使得不到她,你也要在暗地里默默地帮助她,祝福她,只要她幸福就够了。人并不等于整天在一起就是快乐,有的人一辈子在一起,也没有感到快乐。象林徽因的爱情,就很浪漫也很传奇,她和徐志摩有过恋情,但也有过爱情,但没有长久,最后她嫁给了一个建筑家,在这其间,有一个人始终深爱着她,而她的心里也清楚,但她没有选择了他,而是把他当成最要好的朋友,那个人就是一生未娶的金岳霖,他为了喜欢她,爱她,一生也未娶,他总是伴她的左右,就连住邻居都在一起,他在暗地里默默地爱她,喜欢她,一直到死。你说这不是一种高尚的付出吗?我希望那些爱着的人和曾经爱过得人,都要深思一下,爱的价值所在了。

说起爱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的,不要因为她爱你,你就欲所欲为,那是要不得的。爱是相互的,也是共同信任的,不是等价交换,更不是出卖品。要懂得什么是爱,不要把爱歪曲了,更不要把爱当成代利品。爱是从心里付出爱的责任,要有很好的承担,更要有大度的胸怀。有责任的男人才能有担当,你说是吧?现实社会中,不凡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爱情例子做为借鉴。男人有担当,爱情才美满。女人也是一样,都能认清这一点,爱情才能开出绚丽的花环。

篇13:“成人”是一种属于内心的仪式

在这个坎之前,你常常会感觉自己被忽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时候,当你试图对一些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时,即使你完全正确,通常出现的结果,都是你会充分享受到被鄙视为“小P孩”的VIP待遇。

过了这个坎之后,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虽然这样的情景在现实中也还是不大可能,但是起码你拥用了这种资格。这种资格还包括:你可以对这个国家的一些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去注册一个公司开始经营自己的人生;可以开始谈点很多人都反对的小恋爱;当然你还可以对许多事情说“不”,只要你愿意……但是,从此开始,你的所有行为引发的所有后果,都得由你独立承担,因为,从这一刻起,你就已经不再是“被监护”的对象了,你已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因为这样的“自由”,“成人礼”一直都是青春里不可缺少的一种诱惑和期待,而如何为这样一个非同凡响的时刻,留下独特而难忘的记忆,也是很多“小P孩”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在这个日益习惯于外在的奢华与物质的世界里,青春越来越像一份包装过度的时尚礼物,离它本该具有的内在价值越来越远。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探寻: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又是怎样被我们搞丢的?

当一件千年前的汉服,在这两年里,频频作为很多人的青春礼服,出现在成人节上时,似乎有一种古典的气息,正如静水深流般,穿过潮流的鲜艳色彩,试图为我们找到一种可以浸染内心的时尚。

有人说这是游戏,有人说这只是形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懂得去寻找,去寻找“成人”的一种群体性意义,并在寻找之中,去触摸到诸如文化、传统、价值、沉淀这样一些名词,给色彩泛滥的青春,一份低调的自我。

从18岁开始的脚步,无论你是走向这个世界的什么地方,也无论你是想去追逐多么与众不同的结果,过程其实都是相似的,本质的区别在于,每个人走出去的脚步,最终将归于何处。

篇14:爱是一种感觉

James通过小强的介绍,很快找到了房子。James决定把房间布置一下,他打电话给Sabrina,让她出出主意。Sabrina对北京也不熟,于是叫上Lily和小强到James的新家一起谋划。(见对话一)

一伙人来到了京郊的“龙顺成”。龙顺成是清朝同治年间开张的老字号家具店,他们的宫廷御选风格的“京作”家具十分出名。James交了订金,大家高兴而归。春节前,James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新家。(见对话二)

Sabrina问Lily,是不是小强在追她,Lily说双方太熟悉了,目前还没有感觉。Lily试探Sabrina,说James对Sabrina有好感,Sabrina说出了她的择偶标准不是James这种类型的。说着说着,James打来了电话,说他的朋友Paul组织了一场商务鸡尾酒会,准备邀请相关媒体去采访报道,James推荐了《双语时代》。(见对话三)

悉心打扮后的Sabrina准点出现在商务酒会现场。开幕时,突然发现担当同声翻译的人员没有准时来到现场,于是Sabrina临时担当了会场的同声翻译。Paul热情洋溢地发表了演说和祝酒辞,Sabrina深感意外,给人留下不苟言笑甚至沉默寡言的Paul在工作时竟然表现得如此潇洒和有风度?!Paul非常感谢Sabrina的及时相助,带领Sabrina认识了很多英国企业界的人士,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工作——从事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公关推广以及给中外企业的合作进行搭桥活动。Sabrina饶有兴趣地听着……(见对话四)

【重点提示】

Language Focus / 语言点:

1. 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

2. 固定英语表达法

3. 阅读难点解析

Knowledge Links / 知识点:

1. 中式家具(清朝和明朝风格)

2. 参加鸡尾酒会的礼仪

3. 在中国比较出名的英国企业

Part One

James's New Home

James 的新家

(Lily建议到“宜家”去买家具,没想到,这个在京城年轻人里被看成是最最时髦、最最“小资”的“宜家”,James却不屑一顾。在他眼里,这纯粹是工业化的、轻飘飘的、快餐式的家具。他要地道的中国家具。Sabrina建议买明代家具,James比较感兴趣。小强想到了“龙顺成”,说马上可以坐他的车去看看。)

James: It feels great to finally have my own pad in Beijing! As you can see though, it could use some decorating and I still need to find some nice furniture. I figured the best place to start would be to call in my expert locals. Any ideas?

Sabrina: I think maybe we can try Ikea, their furniture is very modern and convenient. Many of my friends like Ikea's stuff...

James: No, no, no (...James interrupts her)I'm living in China, I want every day that I spend in my home to remind me of where I am, so I really wanna buy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

Lily: Xiao Qiang, do you know anywhere?

Xiao Qiang: Oh, let me think ...OK, we can go to Longshuncheng, they have typical Ming Dynasty furniture. I have a car, so I can drive you guys there now.

James: Thank you so much! That sounds like a plan.

Part Two

Classic Ming Furniture

经典的明代家具

(Sabrina向James介绍明代家具风格的特点,却被Lily挖苦说太老土,白在美国留学几年了。而James坚持除了硬质的沙发不用明代的之外,其它的都要。家具店老板最后给James配了一套典型的明代家具组合。)

Sabrina: I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furniture of the Ming Dynasty. I have an aunt who works with antique furniture. She told me that Ming furniture is very simple. Not so much decoration on them as Qing Dynasty furniture. Qing design over-does it sometimes so you lose the feeling of simplicity.

Lily: Please! You have lived in America for 2 years but you are still as unfashionable as ever! Everyone likes the excess of Qing decoration now!

James: I think I like the simpler style too. This furniture is exactly what I hoped to find. Hand carved, solid wood...(James sits down on a Ming couch) Ouch. Ok, well I think I like everything except the sofa. (Everyone chuckles as James rubs his bottom)

(James finds the manager of Longshuncheng)

James: Hello, do you speak English?

Mr. Zhang (the manager of Longshuncheng): Occasionally! Just joking, we get a lot of foreign customers here so most of my staff can speak some English too. What can I do for you?

上一篇:春节联欢晚会主持稿例文下一篇:小学生禁毒倡议书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