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

2024-04-10

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精选6篇)

篇1: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

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

黄安年

在美国现代史、美国经济发展史和20世纪世界现代史上,罗斯福新政是最具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罗斯福新政改革挽救了美国的现代资本主义,并带来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就本世纪的改革而言,罗斯福新政也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为重要、最影响的一次改革。

一 罗斯福新政措施 1.临危不惧,推行新政

1932年7月2日,纽约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坚忍不拔毅力扔掉双拐从轮椅上站立起来,接受了总统竞选候选人提名,并发表演说称:“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为美国人民施行新政。”这位自1921年8月起患小儿麻痹症下身完全瘫痪的政治家,给人们以誓死力挽狂澜,拯救濒于崩溃的资本国家的可敬可佩形象。

1932年11月,罗斯福以472张压倒多数的选举人票,战胜胡佛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他在1933年3月4日的总统就职典礼上,号召美国人民战胜对经济大危机的恐惧心理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批评前领导“脱不开过时传统的窼臼”,宣布“我们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握起来。”“要求国会准许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

他依靠华莱士(农业部长)、伊克斯(内政部长)、珀金斯(劳工部长)、霍普金斯(商务部长)以及来自哈佛大学和哥伦亚大学教授莫利、特格韦尔、伯利等新政派智囊团精英人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订政策,从1933年3月9日-6月16日间,通过国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70多个新政立法和命令,史称《百日新政》。

罗斯福新政,一般指1933--1939年期间罗斯福政府所实行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并不包括在内。1933-1935年初为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在于复兴和救济;1935-1939年为第二次新政,主要意图在改革。由于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三个英文字母开头都是R,所有人们称罗斯福新政为三R计划。在新政期间,总共颁布了700多项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调整三权分立体制等六个方面。有人统计,在罗斯福新政任内所讨论的有关美国经济生活、社会问题,比以前历届总统所讨论的相关问题加在一起还要多。

2.大刀阔斧,整顿财政 第一,整顿银行。主要有其一,1933年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决议,四小时后总统签署命令,颁布《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全权整顿破产银行,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有信誉的银行复业,同时颁布《存款保险法》,稳定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在此前的3月5日,罗斯福下令禁止囤积黄金,3月6日总统颁布命令暂停银行活动进行整顿。3月12日罗斯福首次发表“炉边谈话”解释政府的改革银行政策。

其二,1933年6月16日, 政府颁布了《格拉斯—斯高特法》,即1933年银行法,迫使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脱钩。

其三,1933年5月27日, 政府颁布了《联邦证券法》,要求所有担保人和经纪人提供真实情报。

其四,1934年6月6日,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法》,建立证券和兑换委员会,防止并惩处投机行为。

第二,统制货币。主要有其一,1933年4月22日,罗斯福颁布不准黄金出口令。5月又宣布减少美元含黄金成分50%,发行30亿美元的纸币。

其二,1933年6月5日,罗斯福签署命令,颁布《放弃金本位法令》。其三,1934年1月31日,总统颁布《黄金储备法令》 宣布美元贬值,将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一盎斯黄金(等于0.999512市两黄金,即1英两黄金),相当于1900年时黄金价值的59.06%,即美元贬值了41%。这一举措,加强了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其四,1934年6月19日,政府还颁布了《白银购买法》。

第三,改革银行体系。主要有其一,1934年2月2日, 成立进出口银行。

其二,1935年8月23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银行法》,规定凡拥有百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都要参加联邦储备银行。

第四,改革税制。主要有其一,1933年3月22日, 颁布《啤酒税法》,征啤酒税。1933年12月5日,宪法第21条修正案批准,废除了1919年批准的第18条宪法修正案关于禁酒的规定。

其二,1935年6月, 罗斯福发表修改税制的特别咨文。其后,1935年8月30日,颁布《财产税法》、1936年6月22日, 1937年8月26日,1938年5月27日先后颁布新税法。

其三,1939年5月16日,实施食品税计划。

第五,实施公平竞争。主要有其一,1936年6月20日, 颁布联邦反对价格歧视法令,又称罗宾逊——怕特曼法。

其二,1937年8月18日,颁布密勒——泰丁斯法,规定零售商的公平交易法则。3.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 在调整工业生产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6月16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又称产业复兴法。据此, 在同年8月5日, 建立全国劳工局;据该法第2条,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罗斯福称“这是美国国会制订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该法案宣称“旨在鼓励全国产业复兴,促进公平竞争,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该法案第三条规定了生产规模和价格,被称为“工业和平”的公平竞争法规。

第七条A款,则规定了劳工的基本权利。该法案第二章则详细规定了共用事业和建设计划。根据这一法案,建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参与该法规的企业标有蓝鹰记号。1935年5月27日,在谢克特家禽公司诉美国政府案中,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宣布违宪。

其次, 1935年7月5日,政府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重申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中七条A款的重要内容,即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雇主应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雇佣条件;不得以是否参加工会作为限制受雇的条件。

第三,1938年6月25日,政府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规定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最高工时每周40小时。在这以前的1936年6月30日,政府还颁布了《政府雇员工作法》。

第四, 规定其它管制工业立法主要有:1935年8月30日,颁布格菲——施奈德法案,据此,建立全国烟煤委员会。1938年4月26日,又颁布了《格菲—文森烟煤法》。1935年,颁布康纳利法, 规定石油运价。1935年,颁布酒精管制法。1935年8月28日,颁布《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即惠勒——雷伯恩法案等。

在节制农业发展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5月12日颁布了农业调整法,该法宣称旨在“提高农村购买力以解救当前全国经济危机”,规定了保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的具体措施。根据法案成立了农业调整局,控制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猪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剩余农副产品部分由政府收购,部分则销毁或暂存仓库。据此,1933年政府同各州农场主签订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1934年美国小麦和棉田面积各减少1 000万英亩,玉米播种面积减少900万英亩。凡拒绝执行签约的农场不得享受贷款和援助。其后,推广到奶油、糖、亚麻等农产品。大量小麦、马铃薯、牛奶被销毁,猪、牛、羊等牲畜被屠宰。1936年1月6日,最高法院审理巴特勒诉美国政府案,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宪。

其次,加强土壤保护,主要有1935年4月27日,颁布<<土壤保护法>> , 据此, 建立土壤保护署。1936年2月29日,颁布《土壤保持和国内分配法》,提倡土壤保护和科学耕作制度。

第三, 1938年2月16日,政府再次颁布《农业调整法》,规定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物价。

第四,其它农业调整和扶持措施,主要有:1933年6月16日,颁布农场信贷法,建立农场信贷管理署。

1934年2月23日,颁布公司贷款法。1933年10月18日,成立农产品贷款公司。1934年1月30日,颁布《农场抵押再贷款法案》,建立联邦农场抵押公司。1934年4月7日,颁布《琼斯—康纳利农场救济法》。1934年4月21日,颁布《班克里德棉花控制法》。1934年5月9日,颁布《琼斯—科斯蒂根食糖法》。1934年6月颁布《克尔——史密斯法案》。1934年6月28日,颁布《烟草控制法》。1934年6月28日,颁布《联邦农场破产法》。1935年8月30日,通过了《农场抵押延缓法》。

1937年7月22日,颁布《班克里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建立农场保障署。4.社会保障制度和田纳西工程

在实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方面,首先,1933年3月31日,颁布了《民间护林保土队救济法》, 建立民间护林保土队。

其次,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措施,主要有:1933年5月12日,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1935年4年月8日,通过了《紧急救济拨款法》,实施以工代赈计划。1935年5月1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成立重新安置署。1935年6月7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建立全国资源委员会。1935年6月26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建立全国青年管理署。

这些救济措施,对于解救临时性困难起了重要作用。民间护林保土队先后雇用了275万青年,从事垦殖、建筑国有公园和森林。全国青年管理署,先后安排了75万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受雇为打字员、实验员、图书管理员和家庭教师等。在霍普金斯任工程振兴局局长的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65亿美元,用于公共建设、资源保护以及各种社团救济等。

第三,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这是新政时期最具深远影响的社会立法。最重要的是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实施了保障住宅的立法措施,主要有1933年6月13日,颁布《农场主再贷款法》,建立农场主贷款公司。1937年9月1日,颁布《国有住宅法》,通称《瓦格纳—斯蒂高尔法》,建立美国住房署。据此许多城市居民可以租到房租低廉的住房。

第五,建立保障雇员权益的一些机构,主要有1933年6月6日,颁布全国雇员制度法,建立美国雇员署。1933年6月16日,颁布《紧急铁路运输法》等。

第六,建立民间救济工作管理机构,如1933年11月8日,建立民间工作管理署。1934年2月15日,颁布民间工作紧急救济法等。

第七,规定铁路职工福利保障,如1934年6月27日,颁布《铁路职工退休法》。1935年8月29日,颁布《瓦格纳—克罗塞铁路职工退休法》等。

第八,规定退伍军人福利保障。如1936年1月24日,颁布了《退伍军人补偿金调整法案》等。在举办公共工程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5月18日,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据此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该法旨在“改进通航,并为田纳西河的洪水控制作准备;确保重新造林和合理使用田纳西河流域地区;保证该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等,这项计划已久的最大的综合工程,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还建成了胡佛水坝、密苏里河上的佩克堡水坝等。

其次,建立其它公共工程管理机构,主要有1935年5月11日,建立农村电力管理局。1935年8月9日,颁布《机动运载工具法》等。

第三,其它水利工程主要有1936年6月22日,颁布《洪水控制法》。1939年8月2日,颁布《哈奇法》,扩大农田灌溉工程。

5.行政机构和司法制度的改革

首先,改革司法制度。1937年2月25日, 罗斯福提出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建议, 由9名增至15名。7月国会司法委员会提出反对改革的报告,认为“它违反历史上的一切先例”“破坏了宪法给予少数派的保障。”,拒绝批准罗斯福的建议。

其次,改革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有1938年6月16日,建立临时国民经济委员会。1938年7月4日,颁布《全国经济问题第一号》行政命令。1939年4月3日,颁布《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颁布第一号行政命令, 即8248号命令。这些举措使总统管理经济的权力得以扩大,并使总统制职权体制化,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室、预算局在内总统办事机构和管理体系。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

罗斯福新政研究一直是美国和我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罗斯福新政的研究涉及评论标准,在我国一般有以下几种见解: 一是由党派之见和国家关系亲疏引起的不同评价,如中美统一战线时期、中美敌对关系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到来之时,就存在不同评价;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之间,对罗斯福的评价也截然不同。

二是由阶级性质的不同引起的相悖评论,即依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是否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右翼或资产阶级的自由派来肯定和否定。

三是由信奉的经济思想引起的不同评价:持自由竞争思想论者的评价和持国家干预思想的论者评价就大不相同;从胡佛自由放任哲学角度的评价和从凯恩斯经济学角度的评价截然不同。

四是由新政对大危机所起的作用引起的不同评价,这涉及新政作为一项政策能否解决大危机的所有矛盾这样的问题。五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不同评价,这里涉及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标准,还是社会生产力和阶级利益的双重标准。

无疑社会生产力标准,应是衡量罗斯福新政是非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注意区别新政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的不同评价;区别根本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评价;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不能把舆论导向作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具体说来应当强调:

1.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在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抉择,一次是独立战争,一次是美国内战,一次是1929-1933年大危机。面对大危机美国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当时并不具备这一主观形势,美共党员不超过两万人,在工人中影响甚微,且力主跟着罗斯福的政策走,左右工运的劳联主张阶级合作,许多工人寄希望于以有作为的总统取代无作为的胡佛总统。二是让法西斯上台,当时虽面临现实威胁,但是广大人民和政界主流反对法西斯上台。三是维持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现状,这是一条绝望之路,已为广大人民所否定。四是实行改革,以维护资本制度。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避免法西斯,防止共产主义,阻止危机进一步恶化,采取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积极改良措施,成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产物。

2.新政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良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处于底层的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国民经济免于彻底崩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护了社会生产力。美国工业生产指数1932年为58,1936年回升到121,工人失业数比1932年减少了一半,1937年的国民收入比1929年危机前还多46亿美元,工人阶级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了较多的改善。新政的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使广大中层人收益。新政期间,新办的社会工程和福利事业在三万项以上,新建了10%的公路、35%医院、65%的学校,开辟240多万英亩国有林地、20万英亩的国有公园、7 700座桥梁、285座机场、24 000英里下水道、122 000栋公共建筑、664 000英里的公路。

新政的实施无疑改良而不是革命。问题不在于新政是改良还是革命,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评价新政的改良措施。马克思主义者并不笼统地反对改良,而是具体分析改良措施的历史条件及其所起的作用。在100年来的现代美国史上,并没有发生革命,但是改革调整不断,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

新政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而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的一种调整措施。在经济上,以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来调整垄断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垄断资本和中小资产阶级之间及工农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是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扶持或抑制,又对劳动人民作出必要的让步。在政治上,以缓和内部矛盾的某些措施来防范危机的蔓延,避免法西斯上台和无产阶级革命。新政的改良措施缓和了危机的恶果,避免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实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表明这种改良具有进步意义。

新政是美国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老罗斯福的“公平交易”和新国家主义改革、威尔逊的“新自由”改革到罗斯福新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改革的线索。新政使《独立宣言》中的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实惠得以扩大,使得较多的中下层“被遗忘的人”,有机会被列入一切人的范围。有人说新政(NEW DEAL)一词,分别取自威尔逊新自由(NEW FREEDOM)和老罗斯福的公平交易(DEAL SQUARE)两词中的NEW和DEAL。

对于新政的民主精神,1945年4月14日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分别发表社论称:“罗斯福忠实地继承了华盛顿、杰斐逊、林肯以来最优秀的民主传统,从他开始从政的时候起,一直就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自由的精神和一切反民主的敌人作了坚决而不倦的斗争。”“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来代替快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罗氏在美国是一面民主的旗帜,是美国各阶层反法西斯、反人民民主合作的象征。”

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卡特的反滞胀政策、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政策,都宣称和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主义政策、尼克松福特的新联邦主义政策、里根和布什的振兴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新政的烙印。

3.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的尝试

新政的最大贡献是进行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干预的尝试,开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从而带来了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政措施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它的实践和凯恩斯主义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不谋而合。

实际上,新政措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政策,它用国家直接干预各个领域经济事物的办法,来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一方面扶植或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则向工人和农民及其他阶层作出某些让步,提供就业和必要的社会生活保障,阻止危机的恶化和蔓延。新政是在大危机条件下强化国家干预,并在世界战争条件下继续强化国家的干预;战后为了防止危机,也为了保持繁荣,历届政府继续强化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政策。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依赖自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且依赖国家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交替运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从而,使美国的资本主义走向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4.新政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新政代表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罗斯福自己坦言:“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有人否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存在开明派人士,把罗斯福新政和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相混同,等量齐观,各打50大板,这是与事实有悖的,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罗斯福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罗斯福任内,先后举行了998次记者招待会和“炉边谈话”,他和各阶层的人士都保持较为广泛的联系。由于他颇得民心,有人认为在美国历史上他的地位,应和林肯、华盛顿齐名。纽约有一所小学举行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罗斯福最受欢迎,上帝其次,但得票远不如他。

当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突然去世时,在全美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中引起了巨大的悲哀,显示了罗斯福在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中的崇高威望。连大林也称:“在现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首脑中间,罗斯福是一位最有才干的人物。”那种认为在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和人民群众之间,不可能有着共同利益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斯福是开创当代资本主义新局面的第一人。

篇2: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罗斯福竞选总统的史实,关注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相互交替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同时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罗斯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的改革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必须通过改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如限定工时和工资等。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与点拨、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史实描述图片:胡佛竞选、胡佛村村民;小黑板:罗斯福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意日为摆脱危机,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在危机中,美国作为发源地,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美国历史上杰出的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人民改革弊端,实行新政,从而摆脱了危机,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统治趋于稳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目“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综合探究: 1. 经济危机的影响

结合史实和书P96阅读卡及胡佛屋图片,另选“胡佛竞选总统”和“胡佛村村民”两幅形象图,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很大,也使胡佛总统失去民心。

2.罗斯福竞选美国总统 联系图7—

22、小黑板上罗斯福的生平资料及P78阅读,进行介绍:罗斯福生于1882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2年患脊髓灰白质炎,双腿残废,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为纽约州州长,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并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当时的总统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44年再次连任,1945年因脑溢血去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

他的著名的“炉边谈话”,他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的亲切,轻松的讲话开头“我的朋友们”,他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永远值得每个人尊敬和学习。

3.罗斯福新政: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读书指导与点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天地。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插图,弄清以下问题:(1)“新政”的提出和实施:

师简介:“新政”一词是1932年罗斯福在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中第一次使用的。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即开始实行“新政”──“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一直至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为止,这期间,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令,人们把这一时期也称为新政时期。

(2)新政的主要措施:

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出新政的主要措施。

A、指导学生读P97第二自然段,理解新政的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新政的实施领域: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这些方面都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B、指导学生读P97第三四自然段、P98第一自然段、图7-23,理解新政的重点:限定工时和工资,通过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解决了失业问题,改善了社会环境。

C、补充“蓝鹰运动”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罗斯福新政有什么作用?你怎样看待罗斯福新政?怎样评价罗斯福?

三、立足教材、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本课所学,进行归纳小结,并板书形成条理。(见板书设计)

四、课后延伸、知识升华:

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关于经济危机和胡佛、罗斯福的资料,进一步思考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篇3:《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1. 知识与能力

①概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②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

③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在谈话、讨论等探索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2)通过比较、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初步的唯物史观,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一般标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

(2)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

(3)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实质。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直观演示法、资料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资料,完成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工作。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回到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提出一个探究思考题: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什么严重危害?

要点:金融业方面:银行倒闭,股票崩溃;工业方面: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业方面: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贫困。

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美国当时的情况,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恐惧”,此时的美国已经病得很重了。

2. 讲授新课

(1)新政实施的背景

过渡:美国在这个病重时期迎来了新一轮的总统大选年,在1932年的大选中,罗斯福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多媒体显示罗斯福击败胡佛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激发兴趣。)罗斯福有什么魅力,让美国人民放弃担任了四年总统的胡佛请一位同学介绍罗斯福。

要点:他是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他是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他是继林肯后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美国总统;他被人们称为“新政大夫”。

师总结:很好,假如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新政智囊团成员,你会建议罗斯福采取什么措施?

(2)新政实施内容。

(布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分别概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信贷方式进行投资,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被子下面更安全……

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13500家银行开业,罗斯福就任不到11天金融恐慌基本结束。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稳定了人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师:除了金融业外,农业和工业也十分艰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状况。

多媒体展示:工业:企业破产,工人贫困,劳资关系异常紧张;农业: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农产品供过于求,农民贫困。

师:请一位智囊团的成员来给我们的工业出谋划策。

要点: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多媒体展示:第三次"炉边谈话”:“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他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合作,要么挨揍。

总结:对不愿意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

师:对农业的调整政策呢?

要点: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

师:农业的效果也很明显,1932年,农民现金收入是40亿美元,1935年上升到70亿美元。在大危机过程中,除了工业和农业急需改革外,还有哪一个方面是必须进行改革的。

要点:社会福利方面。

师:具体措施有哪些?请一位智囊团成员说一下。

要点:对那些青壮年实行“以工代赈”的方式,兴建公共工程,对那些老弱病残则采用救济的方式,并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师:通过改革,效果很明显,生活困难的人得到了政府的救济;扩大了就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稳定了社会秩序;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现在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一个是新政的影响。对于它的实质我们通过两段材料加以分析: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思考: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要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三:罗斯福实施新政对当时美国和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师: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回答。

要点1:直接影响:使美国摆脱危机困境,经济走出低谷。

要点2:间接影响:新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止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要点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 课堂小结

师:通过对新政的学习,我们更加了解了罗斯福,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评价罗斯福。

要点1:不顾个人安危,关注公共安全;

要点2:身残志坚,勇于进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参与签署《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等,维护世界和平。

4. 布置作业

思考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篇4: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

【知识链接】

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也掀起了叛乱。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的建设,一方面实行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让苏俄渡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一措施由于无偿占有人民的产品,也引起了劳动者的普遍不满。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新经济政策,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一战前1913年的水平。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并为苏俄人民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罗斯福实施新政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而垄断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他们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宁愿大量销毁商品,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更为可怕的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应对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为此,他采取了几项主要措施: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是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第三是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这项措施后来被资本主义国家广为借鉴。危机期间,美国政府还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如筑路、架桥和植树。国家用兴办公共工程的办法代替直接赈济,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失业再就业的途径和经验。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决议中规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1.对内改革:(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方式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2.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目前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2)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endprint

【规律性认识】

1.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都是在国家经受了重大打击和挫折之后、面临经济困难、政治需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

2.三次改革的性质:都是在不改变国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3.三次改革各具有自己的特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三次改革各自出现的结果: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一战前1913年的水平。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出现了繁荣局面,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

5.三次改革的最后结局: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后来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取代。美国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中国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扩大,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三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改革前经济上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环境;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都涉及农业、工业、金融业等各行业;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巩固了政权,使政局稳定。

7.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1)背景:前者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后者是因为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前提条件:前者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后者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3)根本目的:前者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后者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4)方式:前者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扩大生产;后者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5)侧重点:前者以对农业的调整为主;后者以对工业的调整为主。

8.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之间关系的认识:(1)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发展经济需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3)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

9.从三次改革成功中得到的启示:(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我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使其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3)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 )

A.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致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C.由苏联的政权性质决定的

D.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原因包括 ( )

①国内外敌人进攻被击退②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④列宁具备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

A.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4.“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推行罗斯福新政

c.推行杜鲁门主义 D.建立法西斯专政

5.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其中挽救窘境中“山姆大叔”(代指美国或美国政府)的医生是 (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

6.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这个改变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是指 ( )

A.实行法西斯主义

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D.开创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指导的先河

7.1933年,罗斯福新政期间,迪士尼动画片《三只小猪》上映,主题曲“我不怕大灰狼”鼓舞了美国人民战胜危机的士气。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 ( )

A.缩减农业生产 B.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c.恢复银行信用 D.发展对外贸易

8.在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过程中,美国政府给遵守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志(如右图),无“蓝鹰”标志的产品会遭到民众的抵制。实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就业机会 B.实现经济复兴

C.加强政府权力 D.恢复银行信用

9.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B.国家采取放任自流政策,让企业自主摆脱危机

c.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入新经济时代

D.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

10.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 )endprint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1.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以下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

A.摒弃前嫌共对敌,陪都谈判展大义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3.1985年,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试行工资改革,办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材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行国有企业政企分开 B.要求企业提高职工福利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实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

14.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见右图),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 )

A.上海 B.珠海

C.深圳 D.厦门

二、非选择题

15.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下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以来杰出的改革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苏俄经济,90多年前列宁采取的一项伟大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它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为克服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其特点是什么?

(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的新政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成效是什么?

(4)为了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末,我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5)联系所学知识,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16.在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有三次成功的改革调整: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俄国(1917年后为苏俄)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从上图可以看出,1921年后苏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1年前后苏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的思路好在何处?

材料三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3)如何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材料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

(4)与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的科学论断相对应,中共十四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5)从上述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1.A 2.D 3.C 4.B 5.C 6.D 7.B 8.B 9.D 10.A 11.D12.D 13.C 14.C

二、15.(1)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新政(或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通过改革,使本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统治。(4)改革开放。(5)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国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篇5:富兰克林·罗斯福 就职演讲

President Hoover, Mister Chief Justice, my friends: This is a day of national consecration, and I am certain that on this day, my fellow Americans expect that on my induction in the Presidency I will address them with a candor and a decision whi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people impels.This is preeminently the time to speak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frankly and boldly.Nor need we shrink from honestly facing the conditions facing our country today.This great nation will endure as it has endured, will revive and will prosper.So first of all, let me express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In every dark hour of our national life, a leadership of frankness and vigor has met with that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which is essential to victory.And I am convinced that you will again give that support to leadership in these critical days.In such a spirit on my part and on yours, we face our common difficulties.They concern, thank God, only material things.Values have shrunken to fantastic levels;taxes have risen, our ability to pay has fallen;government of all kinds is faced by serious curtailment of income;the means of exchange are frozen in the currents of trade;the withered leave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lie on every side;farmers find no markets for their produce, and the savings of many years and thousands of families are gone.More important, a host of unemployed citizens face the grim problem of existence, and an equal and great number toil with little return.Only a foolish optimist can deny the dark realities of the moment.And yet, our distress comes from no failure of substance, we are stricken by no plague of locusts.Compared with the perils which our forefathers conquered, because they believed and were not afraid, we have so much to be thankful for.Nature surrounds us with her bounty, and human efforts have multiplied it.Plenty is at our doorstep, but a generous use of it languishes in the very sight of the supply.Primarily, this is because the rulers of the exchange of mankind’s goods have failed, through their own stubbornness and their own incompetence, have admitted their failure and have abdicated.Practices of the unscrupulous money changers stand indicted in the court of public opinion, rejected by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men.True, they have tried, but their efforts have been cast in the patten of an outworn tradition.Faced by a failure of credit, they have proposed only the lending of more money.Stripped of the lure of profit by which they induce our people to follow their false leadership, they have resorted to exhortation, pleading tearfully for restored confidence.They only know the rules of a generation of self-seekers.They have no vision, and when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Yes, the money changers have fled from their high seats in the temple of our civilization.We may now restore that temple to the ancient truths.A measure of that restoration lies in the extent to which we apply social value, more noble than mere monetary profits.Happiness lie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 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 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 efforts, the joy and moral stimulation of work no longer must be forgotten in the mad chase of evanescent profits.These dark days, my friends, will be worth all they cost us, if they teach us that our true destiny is not to be ministered on to, but to minister to ourselves, to our fellow men.Recognition of the falsity of material wealth as the standard of success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abandonment of a false belief that public office and high political position are to be valued only by the standards of pride of place and personal profits, and there must be an end to our conduct in banking and in business, which too often has given to a sacred trust the likeness of callous and selfish wrong-doing.Small wonder that confidence languishes, for it thrives only on honesty, on honor, on the sacredness of our obligation, on faithful protection and on unselfish performance.Without them it cannot live.Restoration calls, however, not for changes in ethics alone.This nation is asking for action, and action now.Our greatest primary task is to put people to work.This is no unsolvable problem if we take it wisely and courageously.I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part by direct recruiting by the government itself, treating the task as we would treat the emergency of a war,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is employment, accomplishing greatly needed projects to stimulate and reorganize the use of our great natural resources.Hand in hand with that, we must frankly recognize the overbalance of population in our industrial centers and by engaging on a national scale in a redistribution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better use of the land for those best fitted for the land.Yes the task can be helped by definite efforts to raise the valu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with this the power to purchase the output of our cities.It can be helped by preventing realistically, the tragedy of the growing losses through fore closures of our small homes and our farms.It can be helped by insistence that the federal, the state,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ct forthwith on the demands that their costs be drastically reduce.It can be helped by the unifying of relief activities which today are often scattered, uneconomical, unequal.It can be helped by national planning for, and supervision of all forms of transportation, and of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utilities that have a definitely public character.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it can be helped, but it can never be helped by merely talking about it.We must act, we must act quickly.And finally, in our progress toward a resumption of work, we require two safeguards against the return of the evils of the old order;there must be a strict supervision of all banking and credits and investments;there must be an end to speculation with other people’s money;and there must be provisions for an adequate but sound currency.These, my friends, are the lines of attack.I shall presently urge upon a new Congress in special session, detailed measures for their fulfillment, and I shall seek the immediate assistance of the 48 states.Through this program of action, we address ourselves to putting our own national house in order, and making income balance outflow.Our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though vastly important, are in point of time and necessity seconda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national economy.I favor as a practical policy the putting of first things first.I shall spare no effort to restore world trade b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adjustment, but the emergency at home cannot wait on that accomplishment.The basic thought that guides these specific means of national recovery is not narrowly nationalistic.It is the insistence, as a first consideration upo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all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a recognition of the old and the permanently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American spirit of the pioneer.It is the way to recovery, it is the immediate way, it is the strongest assurance that recovery will endure.In the field of world policy, I would dedicate this nation to the policy of the good neighbor.The neighbor who resolutely respects himself, and because he does so, respects the rights of others.The neighbor who respects his obligation, and respects the sanctity of his agreement, in and with, a world of neighbor.If I read the temper of our people correctly, we now realize what we have never realized before, our inter-dependence on each other, that we cannot merely take, but we must give as well.That if we are to go forward, we must move as a trained and loyal army, willing to sacrifice for the good of a common discipline, because without such discipline, no progress can be made, no leadership becomes effective.We are all ready and willing to submit our lives and our property to such discipline because it makes possible a leadership which aims at the larger good.This, I propose to offer, we are going to larger purposes, bind upon us, bind upon us all, as a sacred obligation with a unity of duty, hitherto evoked only in times of armed strife.With this pledge taken, I assume unhesitatingly, the leadership of this great army of our people dedicated to a disciplined attack upon our common problems.Action in this image, action to this end, is feasible under the form of government which we have inherited from my ancestors.Our constitution is so simple, so practical, that it is possible always, to meet extraordinary needs, by changes in emphasis and arrangements without loss of a central form, that is why our constitutional system has proved itself the most superbly enduring political mechanism the modern world has ever seen.It has met every stress of vast expansion of territory, of foreign wars, of bitter internal strife, of world relations.And it is to be hoped that the normal balance of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authority will be fully equal, fully adequate to meet the unprecedented task before us.But it may be that an unprecedented demand and need for undelay action may call for temporary departure from that normal balance of public procedure.We face the arduous days that lie before us in the warm courage of national unity, in the clearest consciousness of seeking all and precious moral values, with the clean satisfaction that comes from the stern performance of duty by old and young alike, we aim at the assurance of a rounded, a permanent national life.We do not distrust the future of essential democracy.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not failed.In their need, they have registered a mandate that they want direct, vigorous action.They have asked for discipline, and direction under leadership, they have made me the present instrument of their wishes.In the spirit of the gift, I take it.In this dedication, in this dedication of a nation, we humbly ask the blessings of God, may He protect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may He guide me in the days to come.

篇6:富兰克林・罗斯福英语演讲稿

Mr. President, Mr. Speaker, members of the 77th Congress:

I address you, the members of this new Congress, at a moment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on. I use the word “unprecedented” because at no previous time has American security been as seriously threatened from without as it is today.

Since the permanent formation of our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stitution in 1789, most of the periods of crisis in our history have related to our domestic affairs. And, fortunately, only one of these -- the four-year war between the States -- ever threatened our national unity. Today, thank God, 130,000,000 Americans in 48 States have forgotten points of the compass in our national unity.

It is true that prior to 1914 the United States often has been disturbed by events in other continents. We have even engaged in two wars with European nations and in a number of undeclared wars in the West Indie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in the Pacific, for the maintenance of American rights and for th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mmerce. But in no case had a serious threat been raised against our national safety or our continued independence.

What I seek to convey is the historic truth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s a nation has at all times maintained opposition -- clear, definite opposition -- to any attempt to lock us in behind an ancient Chinese wall while the procession of civilization went past. Today, thinking of our children and of their children, we oppose enforced isolation for ourselves or for any other part of the Americas.

That determination of ours, extending over all these years, was proved, for example, in the early days during the quarter century of wars follow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While the Napoleonic struggles did threaten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of the French foothold in the West Indies and in Louisiana, and while we engaged in the War of 1812 to vindicate our right to peaceful trade, it is nevertheless clear that neither France nor Great Britain nor any other nation was aiming at domination of the whole world.

And in like fashion, from 1815 to 1914 -- ninety-nine years -- no single war in Europe or in Asia constituted a real threat against our future or against the future of any other American nation.

Except in the Maximilian interlude in Mexico, no foreign power sought to establish itself in this hemispher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British fleet in the Atlantic has been a friendly strength; it is still a friendly strength.

Even when the World War broke out in 1914, it seemed to contain only small threat of danger to our own American future. But as time went on, as we remember, the American people began to visualize what the downfall of democratic nations might mean to our own democracy.

We need not overemphasize imperfections in the peace of Versailles. We need not harp on failure of the democracies to deal with problems of world reconstruction.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the peace of 1919 was far less unjust than the kind of pacification which began even before Munich, and which is being carried on under the new order of tyranny that seeks to spread over every continent today. The American people have unalterably set their faces against that tyranny.

I suppose that every realist knows that the democratic way of life is at this moment being directly assailed in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 assailed either by arms or by secret spreading of poisonous propaganda by those who seek to destroy unity and promote discord in nations that are still at peace. During 16 long months this assault has blotted out the whole pattern of democratic life in an appalling number of independent nations, great and small. And the assailants are still on the march, threatening other nations, great and small.

Therefore, as your President, performing my constitutional duty to “give to the Congress information of the state of the union,” I find it unhappily necessary to report that the future and the safety of our country and of our democracy are overwhelmingly involved in events far beyond our borders.

上一篇:作文 学校里的那些事下一篇: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水体中氨氮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