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024-05-16

吨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共4篇)

篇1:吨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2、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

学生填写的表格 黑板上事先画好表格 写了字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铺垫

(1)载重2吨的汽车运煤,8吨煤需要运几次?(2)载重量3吨的汽车运煤,8吨煤需要运几次?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板书:阅读与理解)

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强调:每辆车都装满、恰好运完(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2、探索方法。(板书:分析与解答)(1)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填表格。2×4=8(吨)……

(2)师: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

师: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读列出来。(3)集体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

(4)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4次

0次

8吨√ 3次

1次

9吨 2次

2次

10吨 1次

2次

8吨√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5)师:刚才我们是根据载质量2吨的车的次数由多到少排列,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根据载质量3吨的车的次数按一定顺序排列呢?

学生独立完成。

2、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阅读与理解—— 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按一定顺序

篇2:吨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题》导学案教学案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中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价值,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派车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序思考,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2.引导学生经历多种解题策略的体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组讨论、探究,不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过多的干涉,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有8吨煤,一辆车每次能运2吨,几次能运完?

(2)一辆载质量为3吨的车运了2次后,剩下的用哪种车运最合适?

(3)现在有9吨煤,你认为选择载质量为2吨和3吨的车,哪种最合适?为什么?

2.揭示课题:合理安排车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派车问题”。

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解答课件出示的问题。

(1)列式解答。(2)思考后汇报:用载质量为2吨的车运最合适。

(3)思考:哪种车能正好把9吨煤运完且没有剩余?

得出:9÷3=3(次),所以应选择载质量为3吨的车来运。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1千克=()克

3000克=()千克

1吨=()千克

5吨=()千克

2000千克=()吨

(2)一辆卡车每次能运3吨货物,它4次能运()吨货物。(3)一辆小轿车最多能乘坐4名乘客,如果要运送20名乘客,那么至少需要()辆这样的小轿车。

二、自主探究,找出合理的派车方案。(20分钟)

1.课件出示:一个加工厂里有8吨货物需要运走,可以使用两辆车,一辆载质量为2吨,另一辆载质量为3吨。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你有哪些方案能使这8吨货物正好运完?

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派车方案。

提示:这两辆车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把想到的方案填在事先准备的表格里。

3.反馈讨论的结果。

(1)引导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案,教师课件显示所有的方案。

(2)观察比较,找出符合要求的派车方案。

(3)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显示的表格,发现有什么规律。(4)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有序地列表可以保证列举的方案不遗漏,不重复,也能让看的人更容易理解。

4.引导学生总结寻找合理派车方案的方法。

1.读题,了解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理解正好运完:保证运送货物时每辆车每次都是装满的。

2.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3.组长汇报本组的方案。

(1)各组说出所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2)说出哪种方案符合要求。

(3)观察后汇报:这个表格中2吨的车的次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3吨的车的次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4)再次观察表格,感受列举方案的准确性。

4.讨论后小结:寻找合理的派车方案,可以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在列举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2.选一选。

(1)一辆载质量为2吨的货车,可以一次运走的货物是()。

A.1000千克苹果和2000千克梨

B.500千克大米和1800千克面粉

C.茄子和豆角各1000千克

(2)有28个人要过河,小船限坐4人,大船限坐6人,如果每条船都坐满,应选方案()。

A.小船4只,大船2只

B.小船3只,大船3只 C.小船6只,大船1只

3.圈一圈。

哪几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桥限重1吨)

(牛500千克 熊350千克 马460千克 梅花鹿120千克 小羊80千克 野猪200千克)

三、实践应用,巩固所学。(10分钟)

1.有两种面包车,一种最多坐8人,另一种最多坐10人,要同时把48人运走,应怎样派车?(每辆车必须坐满)

2.小胡有10元和5元面值的人民币各4张,如果要买一个40元的足球,他可以怎样付钱?

1.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在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集体进行订正。

4.解决问题。

一种日记本有两种付款方式:第一种买8本付5元;第二种买5本付3元。小红要买37本日记本,怎样买最便宜?

四、全课总结。(5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篇3:《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 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 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 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 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 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 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 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 1000千克就是1吨, 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 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 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 都是学生熟悉的, 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 师问:小朋友们, 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1) 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2) 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 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1) 学生观看场景图, 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2) 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 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用时方便吗?

3. 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 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 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 通常用“吨”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 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 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 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 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 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 充分体验

1. 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 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 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 如搬不动, 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 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 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 如搬不动, 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 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 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 看能否搬动, 搬完后, 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 由最轻到重, 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 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 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 感觉很重, 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 (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 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 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 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 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1t=1000kg。

(4) 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 ) 千克, 8吨= ( ) 千克, 5000千克= ( ) 吨, 7000千克= ( ) 吨。

(5) 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 算一算, 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 然后交流算法, 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 40个学生的体重, 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 结合实际, 加深对吨的认识 (多媒体结合演示)

(1) 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 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 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 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 20袋水泥是1吨

(2) 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 )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 200块砖重是 ( ) 千克, ( ) 块砖重是1吨

(3)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 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 加深认识

1. 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

一只羊重大约45 ( )

一个苹果重200 (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

拖拉机能装2000千克石子, 也就是 ( )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 也就是 ( ) 吨

一条蓝鲸重7吨, 也就是 ( )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 也就是 ( ) 千克

2. 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 照这样计算, 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 试一试 (多媒体) :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 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 13个成人

(1) 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 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 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 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 算一算, 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 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 回归生活

1. 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 有哪些收获。

2. 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 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 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 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 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 作好记录。

篇4:“吨的认识”教学建议

一、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初步认识吨

教师引导:“同学们,熊弟弟、牛大哥、马叔叔、鹿妹妹一同来到小河边,它们正准备过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页看图是怎样描写的。”让学生把故事说完整。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图中“人物”各自表达的意思。马叔叔说:“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熊弟弟说:“这里有块牌子,——限重1吨。”牛大哥说:“限重1吨?1吨有多重呢?”然后对“限重1吨”、“1吨有多重”“咱们一起过”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主题图进行整体观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紧紧围绕小精灵的问题“它们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将这些动物的体重加起来,再与1吨作比较,即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它们不能同时过桥。

“既然它们不能同时过桥,那它们该怎样过桥呢?”教师提出这一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补充,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一个一个地过桥,也可以两个一起过桥(每次过两个),还可以牛、马、鹿三个一起过桥,或熊、马、鹿同时过桥。“熊、牛、鹿能一起过桥吗?”分别证明这些“组合”能同时过桥的理由。教学时,还可以通过同桌互问、师生互问,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吨”。

二、结合生活实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这一目标要求,教学时,要结合学生身边实例,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除教材中列举的外,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如,每袋大米(面粉)重25千克,40袋大米(面粉)刚好重1吨;一袋水泥的质量是50千克,20袋水泥的质量就是1吨;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2万个鸡蛋大约重1吨;每袋化肥的质量是40千克,25袋化肥的重量就是1吨;……生活中的实例很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发现。此外,还可以称出10千克的一桶水让学生提一提,感受10千克的重量,从而想象100桶10千克水的重量就是1吨。

三、学习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了吨与千克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吨的质量观念。例7教学的重点是吨与千克的相互换算,内容很简单,容易被忽视。其实学生要真正理解还有一个反复体验的过程,所以,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吨”之后,要让学生充分说说“吨”在生活中的运用,如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吨”作单位?(可以从汽车的载重量、火车车厢的运载量、电梯的载重量、桥梁的承受力等方面进行引导,列举生活中运用“吨”的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换算的实例,帮助学生练习理解。如:

1.在一台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上,装4台重7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2.一辆卡车每次可运货800千克,10次可以运货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粮店原有大米1吨,又运来5000千克,这些大米能卖6天,平均每天卖出大米多少千克?

4.现有600千克、400千克、800千克、1000千克和700千克的机器各一台,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作者单位

宣威市务德镇茨嘎村完小

上一篇:中国金融期货商品交易下一篇:有关写七年级暑假读后感:读《狼图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