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教师作文

2024-05-15

我的启蒙教师作文(共17篇)

篇1:我的启蒙教师作文

人生如一张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光辉的一页,无论它是色彩斑斓,还是暗淡无光[注: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能在这张纸上谱写人生的只有我们自己。

这张纸上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酸甜有过苦辣。然而在属于我的那一张纸上,却有一个她,她是我的小学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她并不是一位特别优秀的老师,和普通老师一样,她非常关心她的学生,她无时无刻[注: 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不在默默无私的奉献着。

当我还是那个刚入学堂,什么都不懂的傻丫头时,迎接我的是她,

 

那年我刚上

[1] [2] 下一页

篇2:我的启蒙教师作文

《弟子规》这部经典作品,它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应勿缓”,当父母叫我们时,我们应立刻回答。“父母教,须敬听”,意思是:当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应该认真听。“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当我们的品德不好时,父母会觉得很丢脸……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过去妈妈叫我做作业,我总是百般不情愿;有时妈妈指出我的错误时,我还一脸不高兴。诵读了《弟子规》后,妈妈发现我变了,听话了,不顶嘴了,总是自己事情自己做了……妈妈说这得感谢滕老师,是她引领我们读经典,诵经典。

篇3:我的启蒙作文教学之“五法”

一、常规三段式法

常教小学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 一年级的学生写作是学字组词, 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学词组句, 如此类推, 三年级的学生就是将少个的句子变成多个的句子, 也叫“段”。怎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这样的转变呢?我借用小学算术里面的加法, 将数学的运算加号变成作文的连接符号, 形成启蒙作文的入门常规三段式写法:规定第一段是“时间+地点+人物 (或事件) ”, 第二段就是“起因+经过 (直接经过+曲折经过) ”, 第三段就是“结果+感想”。如此长期训练, 学生对作文方法便逐渐掌握。不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可长时间使用, 要尽量避免学生作文的公式化、雷同化。

二、拄拐过河法

初学写作文的学生, 由于受词汇量和想象力的限制, 有时明知是好写的内容也写不好。这时, 教师不免要作一些临战练兵——当场成文, 让学生要么部分抄写, 要么全文照搬, 通过多次“临摹”达到学会写作的目的。也就是说, 给学生一根拐杖, 让他们拄着拐杖过河。不过教师在运用此法时, 一定要注意师生训练的比例适当, 只限于学生熟悉内容但又写不好的题材, 防止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三、依葫芦画瓢法

初学写作文的学生, 往往无法下手, 总觉得没有内容可写。而如果描述一件实物, 他们觉得比较好写。即想让学生画一个瓢, 就给他一个葫芦做样子。例如, 我们在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 要求学生仿照课中的四季, 学习写一篇《美丽的校园》的作文。由于是仿写, 加上教师深入细致的指导, 学生的习作就抓住了学校春花秋果夏凉冬雪等四季的特点, 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得很具体, 也很成功。当然, 运用此法一定要防止学生生搬硬套, 凭空想象, 张冠李戴。要做到“仿”有特点, “照”有重点, 仿照写法而不可照搬照抄内容素材。

四、短文定调法

也许是我平素喜欢看报纸的缘故吧, 我认为初学写作文的学生也应常读一些短消息之类的短文, 因为“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嘛!短消息内容新鲜, 学生更有兴趣, 而且文章篇幅短, 更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各部分、各要素的安排方法。平时与学生一起学练作文时, 我故意找来报纸杂志上的一些短消息、小小说等, 让学生读或抄下来。这些短消息、小小说与初写的作文比较接近, 它们几乎都具备了记叙文的“六要素”。通过这样长期的读写训练, 在初写作文的学生心目中不仅作文能定调, 而且对短文的大致结构轮廓也有了了解, 还养成了学生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如此发展不是一举多得吗?但是, 教师带领学生训练此法时, 一定要注意文体的变换, 要看对象定调, 否则, 就会造成文不达意, “调”不对题。

五、日记常训法

在小学课文《再寄小读者》中, 冰心奶奶就要求小学生假期要学记日记, 并说记日记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从小养成小学生诚实的好品德, 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培养他们写日记。到了三年级, 开始学写作文了, 而且作文任务较多, 日记写不写、写得好与坏与启蒙作文写得好与否直接相关。所以, 我要求我班的学生天天写日记, 哪怕一次只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花一木、一段或几句等都可以, 并要求他们尽量用一些新学的形容词、成语, 加上教师的引导, 学生如能长期坚持就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有了日积月累的词汇和句子, 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顺利多了。

篇4:《月光启蒙》给我的启蒙

“亲近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公开课我选择了一篇《月光启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它,总觉得文中的歌谣、童谣没啥深度。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孙老师,孙老师显得有些严肃:“你必须喜欢它,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我们语文老师得做文本的知音哪……”

入夜,我倚在窗前,借着淡淡的月光,回味着孙老师的话。是啊,孙老师说得对,课要上得有感觉,教之前自己得先读进去。于是,我将课本翻开,默默地读、默默地品,一遍又一遍……慢慢地,一个个生冷的词语有了温度、一个个沉静的话语变得水灵、活泼。再读,不觉走进了自己的童年,每到夏夜,母亲不也是这样一边轻摇蒲扇,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唱童谣的吗?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月光启蒙图,这是快乐的时光,这是母亲带给“我”智慧、想象、品格的甜的时光。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泪水不禁盈满眼眶——找到感觉了,我读出了自己!

“教师钻研文本,越深越好。”

从课题上看“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给“我”美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我想与儿时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感悟“启蒙”,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深入地钻研文本后,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蒙眬,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课堂教学,越简洁凝练越好”

怎样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孙老师的点拨又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对!对教材大胆取舍,简简单单教语文。

在学生静心品读课文后,让其谈阅读感受,“你最喜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中的哪部分?”谈及作者从中受到什么启蒙,在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答案后,牵出文章的“抓手”——课文的中心段(末段),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课堂结构一咏三叹。

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歌声带来怎样的感受?一读感受母亲的歌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二读感受那份浓浓的母爱——“我”的家乡“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黄河岸边淳朴的民风孕育了淳朴的人们,淳朴的人民用最质朴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原来母亲的歌声中还浸润着浓浓的爱意,暖暖的柔情。三读理解“芳香的音韵”——这是一种通感的手法,听到妈妈甜甜的歌声,就仿佛闻到了芬芳的花香。这些问题的设计,全围绕“母亲的歌声”展开,既能涉及人物的分析、主题理解,同时也大大省去了教师的串讲,使学生有充分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明白:教师找准了突破口,课堂才会简洁凝练,课堂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正如孙老师所期待的“简约中见丰满,简单中见深刻”。

篇5:我的经典启蒙教师作文

他的简笔画栩栩如生,他的山水画朝气蓬勃,他的工笔画活灵活现,他的油画典雅高贵。他是谁呢?他是美术班的席老师——我的启蒙美术教师。他和我还有一个非比寻常的关系——他是我的老姨夫。在家里他是我的长辈,我可以尽情的向他撒娇。在学校里,他是我的美术老师,我必须得恭恭敬敬地听他的安排。

这种双重的身份一旦把握不好,就会闹出很多的笑话。让我讲给你听听吧!手工课上,老姨夫教我们折纸。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折好。性急的我耍起了性子,忘记了这是在课堂,把纸扔了一地,惹得其他同学不能聚精会神地折纸,他们都很诧异地看着我。老姨夫立刻向我吼了起来,大声地批评我,直说得我脸通红。然后他走了过来,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放在桌子上,耐心地开导我:“凡是都有个顺序,你要安下心来,仔细思考,怎样折才能最合理,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得到。”我再也不敢耍脾气了,老老实实构思,安安静静折纸,果然不出五分钟,我就折成了一只纸鹤。我得意地瞟一眼老姨夫,哦,笑容也洋溢在他的脸上。老姨夫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不仅教会了我美术知识,他还教会我在生活中要自信、乐观、勇敢、有毅力、有恒心。

老姨夫,您给我的爱太多太多,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但我还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感谢您,我的亲人!”

篇6:我的启蒙教师作文400字

六岁那年,我随妈妈一起到铜仁。到一个名叫爱尔堡中英文幼儿园上学,第一次到那么大的城市生活,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特别是我的语文老师她姓田,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

她高高的`个儿,瘦瘦的身材,一身乌黑的短卷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和蔼可亲的脸上,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经常身穿一套朴素大方的运动服,走路腰板挺得直直的,虽然她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奶奶了,但看上去只不过像四十几岁的人,总是那么精神抖擞。

我特别喜欢听她讲课。在课堂上,她的声音抑扬顿挫,她嘴里发出的音就像一个个音符悦耳动听,有时课堂上她发觉有同学走神了,她就开始给同学们讲笑话,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整个教室的气氛又马上活跃起来。

下课后,别的老师都抱着本子进办公室,忙着写教案、改作业,她却到操场上和我们一起捉迷藏、说笑话、猜谜语、老鹰捉小鸡… …玩得可开心了!

篇7:我的启蒙老师教师节作文

也正是因为这样,爸爸才成为了我的“经典启蒙老师”!

为了培养我的语言能力,爸爸开始给我讲故事。开始是照着书念故事,时间一长,当爸爸刚讲出故事的开头我就能往下接着讲的时候,他就不讲了,听我讲故事。后来再磨爸爸讲新的故事时,他就随口就编,比如两只小老鼠的故事《舒克和贝塔》,爸爸就会讲:“一天舒克和贝塔来到了南湖公园……”并且常让我参与一块编,经常俩个人讲老半天,还哈哈大笑。妈妈说再这样下去,我长大的工作应该不用愁,可以去当“胡编辑”了。

为了培养我的运动能力,爸爸带我去“体验”运动器械,他不像妈妈那样怕我受伤,很少让我去碰那些“铁家伙”,而是告诉完我运动的要领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后,就站到一边,看着我怎样做运动。…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呢!如:爸爸带我上街,会教我认识路边牌匾上的字;还到公园里看动物、大自然里看植物;上鱼市看鱼、鸟市看鸟;上菜市场认各种蔬菜和水果。

篇8:我的国文启蒙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淳朴的乡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

一九四零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那家中学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靠近嘉陵江边,因为抗战,才从南京迁去了当时所谓的“大后方”。不能算是什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尤其是英文名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当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

至于国文名师,则前后换了好几位。川大毕业的陈梦家先生,兼授国文和历史,戴着厚如酱油瓶底的眼镜,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另有一位国文老师,已忘其名,只记得仪容儒雅,身材高大,不像陈老师那么不修边幅,更记得他是北师大出身,师承自多名士耆宿,就有些看不起陈先生,甚至溢于言表。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有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仪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会默读而不会吟诵,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为了戴老夫子的耆宿背景,我们交作文时,就试写文言。凭我们这一手稚嫩的文言,怎能入夫子的法眼呢?幸而他够客气,遇到交文言的,他一律给六十分。后来我们死了心,改写白话,结果反而获得七八十分,真是出人意外。有一次和同班的吴显恕读了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佩服其文采之余,对纷繁的典故似懂非懂,乃持以请教戴老夫子,也带点好奇,有意考他一考。不料夫子一瞥题目,便把书合上,滔滔不绝,不但我们问的典故他如数家珍地详予解答,就连没有问的,他也一并加以讲解,令我们佩服之至。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但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地学习。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起初他们不很愿意,认为我应该多读一些载道的文章,但见我颇有进步。也真有兴趣,便又教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滕王阁序》《阿房宫赋》。

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不过那时为我启蒙的,还应该一提二舅父孙有孚先生。那时我们是在悦来场的乡下,住在一座朱氏宗祠里,山下是南去的嘉陵江,涛声日夜不断,入夜尤其撼耳。二舅父家就在附近的另一个山头,和朱家祠堂隔谷相望。父亲经常在重庆城里办公,只有母亲带我住在乡下,教授古文这件事就由二舅父来接手。他比父亲要闲,旧学造诣也比较高,而且更加喜欢美文,正合我的抒情倾向。

他为我讲了前后《赤壁赋》和《秋声赋》,一面捧着水烟筒,不时滋滋地抽吸,一面为我娓娓释义,哦哦诵读。他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纤秀之中透出儒雅。他家中藏书不少,最吸引我的是一部插图动人的线装《聊斋志异》。二舅父和父亲那一代,认为这种书轻佻侧艳,只宜偶尔消遣,当然不会鼓励子弟去读。好在二舅父也不怎么反对,课余任我取阅,纵容我神游于人鬼之间。

后来父亲又找来《古文笔法百篇》和《幼学琼林》《东莱博议》之类,抽教了一些。长夏的午后,吃罢绿豆汤,父亲便躺在竹睡椅上,一卷接一卷地细览他的《纲鉴易知录》,一面叹息盛衰之理,我则畅读旧小说,尤其耽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甚至《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七侠五义》《包公案》《平山冷燕》等等也在闲观之列,但看得最入神也最仔细的,是《三国演义》,连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雾迷江赋》也读了好几遍。至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是要到进了大学才认真阅读。当时初看《红楼梦》,只觉其婆婆妈妈,很不耐烦,竟半途而废。早在高中时代,我的英文已经颇有边境,可以自修《莎氏乐府本事》,甚至试译拜伦《海罗德公子游记》的片段。只怪我野心太大,头绪太多,所以读中国作品也未能全力以赴。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但“低眉”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范,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犹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情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当代学者慨叹学生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强吞咽几丸孟子或史记,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底太弱,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话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什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声色之娱,恐怕只有靠话剧了,所以那是话剧的黄金时代。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同学之间互勉的风气也很重要。巴蜀文风颇盛,民间素来重视旧学,可谓弦歌不辍。我的四川同学家里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校中炫耀,乃得奇书共赏。当时中学生之间,流行的课外读物分为三类:即古典文学,尤其是旧小说;新文学,尤其是三十年代白话小说;翻译文学,尤其是帝俄与苏联的小说。三类之中,我对后面两类并不太热衷,一来因为我勤读英文,进步很快,准备日后直接欣赏原文,至少可读英译本;二来我对当时西化而生硬的新文学文体,多无好感,对一般新诗,尤其是普罗八股,实在看不上眼。

同班的吴显恕是蜀人,家多古典藏书,常携来与我共赏,每遇奇文妙句,辄同声啧啧。有一次我们迷上了《西厢记》,爱不释手,甚至会趁下课的十分钟展卷共读,碰上空堂,更并坐在校园的石阶上,膝头摊开张生的苦恋,你一节,我一段,吟咏什么“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后来发现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也激赏了一阵,并传观彼此抄下的佳句。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是性之相近,习以为常,可谓无师自通。当然起初不是真通,只是感性上觉得美,觉得亲切而已。遇到典故多而背景曲折的作品,就感到隔了一层,纷繁的附注也不暇细读。不过热爱却是真的,从初中起就喜欢唐诗,到了高中更兼好五代与宋之词,历大学时代而不衰。

最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驶,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涌唐宋。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晋书·王敦传》说王敦酒后,辄咏曹操这四句古诗。一边用玉如意敲打唾壶作节拍,壶边尽缺。清朝的名诗人龚自珍有这么一首七绝:“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酒半醒。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说的正是这种酒酣耳热,纵情朗吟,而四座共鸣的豪兴。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感性的生命所在。只用今日的国语来读古诗或者默念,只恐永远难以和李杜呼吸相通,太可惜了。

前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后,我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吟声一断,掌声立起,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篇9:我的启蒙老师教师节作文

王老师,大约三十多岁,身材修长,体态轻盈,有一双和善、亲切的眼睛,但谁也想不到,她慈祥的外表下掩藏着一副“铁石心肠”。

王老师讲语文课,非常认真、仔细,惟妙惟肖,比如:日、月,她会根据它的象形,来教我们识字,活泼不呆板,我们很快就会记下来。她给我们留写生字作业,一留就是十遍、二十遍,使得爱玩的我们一听到作业就有点怵,心想这多耽误我们的玩耍时间啊,有时还真有点怨气。尤其当我们写错一个字或说错一句话,她就会罚我们重写或读二三十遍,为了不爱罚,不得不刻苦学习,对每个字句都不得马虎。王老师几乎每天考我们前一天学的东西,只要我们考了满分,她的脸上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她常常教育我们,小时学得东西是基础,一定要学得好,这就像楼房的根基一样,一定要打得牢,她看似文质彬彬,和蔼、可亲,内心深处对我们还真“严厉”。

王老师不只是教我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求我们一定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多做贡献!

王老师的一言一行就像水一样,浇灌着我这棵幼苗,使我能够茁壮成长。这使我想到老师们不正像辛勤的园丁,呕心沥血地培育着我们这些幼苗,让我们长成参天大树,做有用之材啊!

篇10:我的启蒙教师——妈妈优秀作文

妈妈是我的第一个教育启蒙老师。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端教我购货色的学识了:买东东要看瞅有不QSC标记,要看日期取保量期,不能买过时的……哎,幼小的我,听了妈妈的吩咐,奶声奶气地说:“晓得啦!”

印象中,小时候,妈妈还常常教我背古诗。我经常腹了半地,仍是不会。她耐烦地教我,一点皆不焦急。妈妈曾教我一个违古诗的秘诀:诵读诗句时记住面点的沉要词,古诗就佳背了。记得有一回,妈妈教我背《咏柳》,她对我说:“你想像一下,柳树在春天是什么样的?背主要词。来,我信任你必定会背的。”我按妈妈说的当真地读,读的时候留心了这些要害词:妆成一树高,绿丝绦……果然,不到五分钟,我就会向《咏柳》了,可真愉快呀!妈妈在一旁望到我又教会了一种知识,咧启嘴,笑成了一朵花。

小时候,妈妈还学会尔良多集体保健方式。记得有一归我不警惕摔倒了膝盖破了,血源了出来。妈妈拿去药箱说:“假如蒙了点内伤,淌血了,你能够拿没碘酒或酒精消毒一下,再用红药水涂一下。不要动,要不然细菌会跑出来的。”说完,她就胆大妄为地助我涂上经药水,还让我本人也试一试……

篇11:我的启蒙教师作文

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二十多岁任教,今年已教书十多年了。她总是穿一件褐色衣服,显得很优雅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她教学方法独特,总使我听得津津有味!记得她教我们读一篇古文时(杨氏之子),全班的视线都转移到了她。她先把这篇古文编成故事:杨家的儿子九岁,十分聪明。孔君平指着盘中的杨梅,对杨家的儿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杨家的儿子却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的鸟?“瞧,这下孔君平可无言以对!小学生作文 wwW.

她利用编故事的方法,使我们在陌生的.句子面前,去认识它,去知道其中的奥秘与道理!别班的同学背一篇古文要几小时,我们班只需要半小时。她的方法,使一个个陌生的字作文在我们面前投降。日积月累,我们认识的字作文也越来越多,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好。我们都很感激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她就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记住她!作文

篇12: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我的爷爷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子,诗写得很好,书法也不错,是一个佛教徒。我的父亲从小就受其熏陶,熟读唐诗宋词,记忆力很好,过目不忘,父亲的书法是很有基础的,认真临习过楷书各体、隶书、草书都有涉及,我喜欢上绘画是跟父亲有直接关系的。

我也不知自己是什么时候迷上绘画的,只知道“小人书”是我最好的教材。一本小人书不知要翻过多少遍,有时还不解气,就拿铅笔学着画上几个主人公:关公、张飞、孙悟空等,画完后就拿着大作四处炫耀,也得到很多人善意的表扬。于是我便发疯了,一画就一天,忘了吃饭,忘了玩,甚至忘记了上学,因此也出了很多笑话……

我父亲并没有教我画画,对于我的胡涂乱抹只是听之任之。每到过年时,父亲便会大显伸手,村里很多人家来求父亲写春联,这几天我和父亲最忙碌,父亲休息时,我会拿毛笔在废纸上写写画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天津买回几张宣纸,小心地收藏起来。我便偷着把宣纸翻出来,一口气画了四五张,父亲看到后竟表扬了一番。从此我开始喜欢上国画,至到考上河北师大国画系。毕业后,疯狂依旧,但这时我学习开始理性化,用大量的时间来认真学习和研究传统,石涛、龚贤、王蒙、吴镇等大家都成为我心目中的知己,他们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年我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现实生活,经常走出画室去各地学习写生。先后两次去国家画院和北京画院进修学习,得到许多老师和名家的指点。近几年来自己虽然在绘画专业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摆在面前需要解决。

总之,我选择的这条道路是寂寞而漫长的,我在上面快乐行走着,在这里我找到了童年的快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时间过得真快,2016年初我的父亲去世了,这对于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生活中永远缺失了一位和我谈天说地,讨论人生与艺术的长者。父亲的音容笑貌永远地留在了我记忆之中,感谢您!我的父亲,是您让我走上了这条艺术之路,感谢您!我的父亲,愿我的父亲一路走好!

篇13:我的启蒙老师作文

他写的字很好看,而且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板书时总是一笔一画,写完后再从教室后边反复观看,双手背在身后,歪着头,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如果觉得不满意,即使那个字再难写,他也会大步走上讲台,用黑板擦毫不留情地擦掉,重新写,直到满意为止。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教我们练字时的情景,他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说,这边一撇,那边一捺,还要讲究运笔。

他很欣赏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有同学回答问题或背课文时,他就在教室的角落里背着双手,仰着头,眯着眼,面带微笑专心致志地听着,好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或优美的诗歌。假如有同学回答不上来,他就微笑着注视着那个同学,眼里闪出鼓励的目光,好像在说:“别着急,好好想想,再好好想想,我相信你,你能行!”

他对工作很认真,每次我去办公室,都看到他在埋头批改作业,全然不顾身边的事。

他,就是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宋彦兴老师。

篇14:我的启蒙老师作文

周老师工作很尽职。那时候我在学校吃饭睡觉。有一次,我醒了,发现头上的发夹没有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佘雨桐这才告诉我,她把发夹掉到了床底下,这时候,站在一旁的周老师连忙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拿着一把钩,她趴在地板上,用钩子往床下里面伸,周老师把钩子拉出来了几次,都没有钩着发夹,直到第十次,终于看到了发夹。只见周老师满头大汗,满脸通红。顿时,一股暖流流进我心中。

幼儿园的三年,就像小溪里的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每次在路上遇见周老师,都向她问声好,周老师我爱你。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8)班 丁亦铭

篇15:我的启蒙老师作文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交了许多朋友,也认识了许多老师,班主任尹老师,数学老师张老师,音乐老师程老师等。而尹老师是让我最难忘的一个。

当我第一眼看到尹老师,就觉得她特亲切,像慈母一般。果不出所料,尹老师上课对我们很好,很负责,也很有耐心。她的声音好似山泉“叮咚”的声音,特甘醇。我十分喜欢尹老师,上她的课也格外认真,我的语文成绩也升到了班上前几名,尹老师很快知道了我的名字。

刚刚上学的学生被表扬一次就会乐得合不拢嘴,我也不例外。在一次单元考试中,我考了100分,全班第一,尹老师表扬了我,还奖励我4个语文本。我打心底开心,比吃了蜜还甜,同学们也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可是有奖必有罚,一次,她批评了我说:“你今天的语文作业错了两个题,只打了”良“,昨天听课没有?”想起昨天上课的情形,我十分愧疚。哎,就算是一次教训吧。

那次以后,我一遇到不懂得问题就问尹老师,尹老师并没有感到厌烦,反而笑眯眯的,耐心,细致的给我解说。尹老师常常勉励我们成绩好的要更加努力,不骄不躁;而对待差生更加负责,叫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用学的知识问他们,不会就细心的解说。

篇16:我的启蒙教师作文

1.1 体育启蒙教育的定义

结合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研究, 将体育启蒙教育定义如下:让儿童发现、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发挥体育活动情感教育的功能, 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发展孩子体能和增进孩子健康, 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 即在幼儿、儿童时期, 运用体育的技术、方法与手段, 进行引导、启发、锻炼和传授的早期体育教育。

1.2 幼儿体育教学及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现状

幼儿体育分为幼儿园体育和分散在家庭的幼儿体育, 幼儿体育是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本文主要针对学前儿童的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即3-8岁学龄阶段的幼儿园体育启蒙教育。

1.2.1 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缺乏理论依据

1992年,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为了帮助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地贯彻实施,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年级出版了6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教学指导与参考》和3册三年制初中《体育教学指导与参考》, 这套教学指导与参考教材借鉴当时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特点, 提出了各项具体动作的教学建议, 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幼儿园教育阶段, 幼儿体育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并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刚要》中所指出的基本动作包括基本的投、跳、跑、走等, 指人类最基本的身体运动能力。除此之外, 幼儿体育教学体操类教学内容仍占很大比例, 教学内容单一, 并没有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人处在儿童期时, 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的使然, 他们对于体育活动异常活跃, 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 注意力和记忆力都相对较高, 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可塑性较强, 这一天性使然正迎合了体育启蒙教育的关键。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来看, 我国幼儿园包括部分亲子活动机构都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幼儿体育教学体系, 对于幼儿体育启蒙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以及对于幼儿的后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1.2.2 体育启蒙教育的实践教学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的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研究现状来看, 理论上没有很好的支撑, 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的幼儿体育教师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 即幼儿的动作发展是结合着内容进行的, 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会根据当下的教育目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幼儿的生理、心里发展特点进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生长规律是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也是幼儿教师在缺乏相应理论依据的前提下, 不得已而采取的方法。但是, 幼儿体育教师所选择的的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幼儿体育的动作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 就不得已而为之了, 更多的是幼儿体育教师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配合孩子玩耍亦或师生一起做游戏。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对其幼儿的身体、心理、以及动作发展等方面进行体育启蒙式教育。

2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作用

体育启蒙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对其动作发展和身体教育形成一生的积极作用, 对人的一生中动作技能的活动和控制都有启发性意义。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执行者, 幼儿体育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首先, 幼儿体育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启蒙者, 为幼儿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幼儿体育教师也是终身体育学习的开拓者, 对于幼儿的人格塑造以及习惯养成都起主导作用, 通过对其幼儿的身体、心理、动作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阐述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作用。

2.1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幼儿动作发展的启蒙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柔韧度、速度、耐力、灵敏度等各种机能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得以较快成长。人类的动作发展以各种身体动作为基础, 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动作贯穿人的发展始终, 动作发展是人能动地适应环境和社会并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作发展的水平与人的身体、智力和健康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然而体育是促进人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手段, 幼儿体育更是人类动作发展以及身体发展的萌芽阶段, 对于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活动、感知觉的发展、动作发展、表现和认知,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等,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体育教师通过系统详实的理论知识学习可以帮助幼儿完成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 如基本技能包括位移技能如:跑步, 非位移技能如:扭转, 以及操作技能如:投掷, 其基本技能的学习是人类运动、竞赛、终身身体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儿童会在其童年的早期至中期, 大约3-8岁周岁期间, 形成各种基本动作街技能的基础, 而这个阶段恰好是在幼儿园学习时期完成的, 幼儿体育教师正在为其后续成长打基础。

2.2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启蒙

幼儿时期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决定时期, 同时也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形成和成长的关键时期, 处于幼年的孩童, 身体及心理发展空间较为宽泛, 可塑性极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分为两个方面:遗传与生理, 环境与教育, 后者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意义更为重要, 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 教育起着特殊的主导作用, 教育从广义上来说, 也是一种环境的影响, 是由专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体育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 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完善的运动动机还可以对其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进行塑造, 更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 包括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 心理过程的发展伴随着人的一生。

3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意义

完备而富有经验的幼儿体育教师, 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内部环境, 引导和启发幼儿的动作发展, 培养和塑造幼儿的心理品质, 对于影响幼儿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 以及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启蒙教学的同时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德育、智育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启蒙教育本身就迎合了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 对幼儿的动作发展、心理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人类研究中的发展, 一般是指人们在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这些变化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生命中其他方面的变化, 人类发展中有许多领域值得关注, 尤其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启蒙阶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理论研究, 分析幼儿体育教师对促进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研究幼儿体育教师对于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师,启蒙

参考文献

[1]张沁, 周立.我国体育启蒙教育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 7, 15.

[2]王广军, 上强.浅谈有儿童体育启蒙教育[J].体育师友, 2006, 8, 30.

[3]邓秀菊.幼儿体育与素质教育[J].聊城大学学报, 2003, 3, 5.

[4]丁玉如.幼儿体育行为的综合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 5, 1.

[5]孙吴昊.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分析[J].体育师友, 2014, 3, 8.

[6]吕伟丽, 马兆才.对新时期幼儿体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6, 5.

篇17:我的启蒙老师作文

周老师是一位书法高手,但老师的与众不同,并不是在于她有一门巧夺天工的手艺,是在于她教书的方法独出心裁。三年来,我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走过,使我欣慰的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手艺,更是让我懂得了书法与人世间一种巧妙的融会贯通。

一年级我刚到周老师门下,第一节课没写字,老师请我聊天,尽管过了两三年了,当时的情景我却依稀可以记得,老师和颜悦色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学书法是为了什么?”“字如其人,以后或许可以在社会上更好的工作吧。”刚来到的我羞涩地回答。老师站起来,望着窗外,语重心长地说到:“书法,它是有生命的,楷书如坐,行书如走,隶书如立,草书如奔……”老师回头望了我一眼,我竟年幼无知,一脸茫然。老师笑了:“那我们就说些其他的吧,那些你以后会明白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光阴荏苒,一眨眼三年级了,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我记在了心中。然而,我确不知为什么退步了,那天,老师批改完我的书法字,说:“晨洁,你要加油啦!”第二个星期,老师在我准备回家时送我一张宣纸,我不知缘故,老师也未说一个字。到家后,我怀着好奇的心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老师的一副书法作品,上面铿锵有力地写着四个大字——天道酬勤。我顿时觉得自己愧对了周老师,愧对了她的教导。

上一篇: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少先队主题活动执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