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花鸟画教案

2024-04-26

五代十国花鸟画教案(通用5篇)

篇1:五代十国花鸟画教案

第5课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找出并记住以下知识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时间、发动者、危害。五代十国的政权名称。

2、学习唐朝灭亡后中国所形成的的南北局势——五代十国时期,思考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学生掌握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到10世纪中期北宋建立,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时期;第二个阶段:五代十国时期时期。“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亡是本课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判断能力,但是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仍然欠缺。

四、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两个重点学习内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评价任务一

一、安史之乱

方法分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1、“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后期重用奸臣,朝政混乱。

(2)各地方镇称霸一方,不停中央指挥,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危害

(1)安史之乱从755-763年,长达8年,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唐朝虽然结束了安史之乱,但随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致命打击。(2)907年,唐朝灭亡。评价任务二、五代十国

1、五代的形成

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此后,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2、十国

与此同时,中原以外还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十国”,他们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和北汉,除了北汉在山西外,其他九国均在南方,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小结: 作业:课后作业

篇2:五代十国花鸟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2.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说明封建社会里农民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三、探究新知 1.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史事?“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的盛世景象。2.导入新课

然而,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板书)一 天宝危机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社会经济和国势达到极盛时期。但在这殷富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祸乱衰败的危机。(板书)1.不理朝政

天宝年间,玄宗渐生骄侈之心。他不再似当年那样关心政事,勤勉治国,勃勃进取了,而一心要作纵欲享乐的“太平天子”。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整日与贵妃饮酒作乐,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多媒体播放下列两幅图片)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板书)2.任用奸相 玄宗将国家大事交给“口密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有四项奸邪作恶的“本领”:“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他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提醒学生看书中有关李林甫专权、阻谏的小字)。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国家祸患日迫一日。(板书)二 安史之乱 755——763年

正当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乐曲声中时,幽燕边塞响起了反叛的聋鼓。(板书)1.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唐自睿宗开始,就在边地设立节度使。天宝年间,边境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善于逢迎献媚,深得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一身兼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管辖着今北京、河北、山西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拥有15万铁骑。他依仗自己势力,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于755年11月,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内地多年无战事,士兵无训练,兵器多朽烂。一时有变,各地猝不及防。起初,叛军连连得手,很快攻下唐东京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接着西下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和皇亲贵臣趁夜出城逃奔川中。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包围驿馆,玄宗被迫忍痛缢死贵妃,继续西逃。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北)即皇帝位,主持平叛,他就是唐肃宗。(板书)2.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安禄山的军队十分残暴,所到之处,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屠杀老人和儿童。756年六月有攻入长安后,纵兵“大索三日,民间财尽掠之。”叛军的胡作非为,激起军民强烈反抗。常山和平原太守在河北起兵拒敌,牵制叛军不得西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平叛。757年九月,郭、李二将在回纥兵配合下收复长安、洛阳二京,叛军受到重大打击。763年叛乱最终被平息。

(板书)3.唐朝衰落

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使人民遭受一场空前浩动。双方反复攻夺的洛阳城,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据记载,战争所及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劫后余生者不足1/3,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迫于安史旧部的实力,唐中央封降将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分别为卢龙、成德和魏博节度使。这三家名为节度使,实则是独立的割据势力。史称河北三镇。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开始,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板书)三 藩镇割据

(讲解“藩镇”概念)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他们控制着土地和人民,依恃着强大的兵力和财力,与中央对抗。军队是藩镇割据的资本。节度使的职位或由父传子,或兄终弟及,或部将接替,中央无法节制。藩镇林立,争战频繁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生产受到破坏,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严重削弱,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板书)四 宦官专权

唐朝宦官专权,是从玄宗宠信高力士开始的。那时四方奏章,都经高力士传递。宦官李辅国因在灵武拥立肃宗有功,而掌握了禁军的统帅权。代宗时宦官又掌握了传达皇帝命令的机要权。宦官的权柄越来越大,以至后来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把持。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各派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板书)五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板书)1.爆发起义的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阶级更加贪婪,生活更加糜烂。而广大人民面对的却是赤贫和死亡。873年,潼关到大海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农民吃草根、槐叶充饥,饿死无数。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农民被迫拆房砍树,卖妻卖子,也不能完税。租税以外,还有其它繁重的差役。农民已无法生活下去,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板书)2.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 875年

(利用《黄巢起义流动作战》图讲述起义过程)875年初王仙芝率领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黄巢也聚众响应。他们利用灵活的战术,连克州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大家公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板书)3.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

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发展革命力量,起义军转而向守备薄弱,又是唐朝财赋的主要供应地的江南进攻。黄巢率军在安徽和州渡江,先后攻入浙江、福建,879年夏攻占广州,此时起义军发展到50多万人。由于多年征战积累下丰富的战斗经验,扩大胜利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广州,黄巢发布文告,痛斥朝臣和宦官狼狈为奸,纲纪败坏。宣布要直捣长安,推翻李唐王朝。十月,声势浩大的北伐开始了。先克桂州(今桂林),再沿湘水破潭州(今长沙),经湖南入湖北,顺长江东下,攻到今江西、皖南、浙西一带。又从安徽北渡长江,不战而下洛阳,平潼关。881年一月八日,唐僖宗仓皇逃出长安。同一天,义军领袖黄巢乘坐饰金软舆,率领千军万马进入长安。长安百姓涌向街头,夹道欢迎。一月十六日,农民军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国号大齐。(板书)4.起义失败及历史意义

由于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给了唐僖宗纠集残余军队和藩镇势力反扑的机会。883年,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牺牲,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

唐末农民战争历时10年,震荡全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907年,最终为藩镇所灭。

(板书)六 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3.(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四、课堂总结

篇3:五代十国花鸟画教案

一、隋朝赋税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是北周外戚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历二帝,共37年(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为唐所灭。

隋朝赋税分为租、调和力役三种。隋文村居民),奉公上,蒙轻减之征”。隋文帝还推行均田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废除了官卖盐、酒制度,连盐税、酒税也停止征收。隋文帝还采纳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撤郡并县,“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撤郡并县后,官府冗员减少,国家开支节省。隋文帝的改革使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杨广却一反文帝轻徭薄赋的政策,横征暴敛,租税之外任意课征,甚至预收未来10年田租。徭役、兵役更是繁重,不断征发农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开运河。最终导致农民起义遍地爆发,李渊父子趁机起兵推翻了隋朝。

二、唐朝赋税

唐朝是隋太原留守李渊父子起兵建立的政权,历21帝(包括武则天称帝),共290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为后梁所灭。

唐朝是在隋末农民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李渊父子深知百姓疾苦,轻徭薄赋是其基本赋税原则。唐高祖李渊建国初期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庸是代替力役的赋税。但时值战乱,仅在关中推行,后由唐太宗李世民推行到全国。均田制的授田顺序是:承担租庸调的,先授田,反之,后授田;贫穷者,先授田,富者后授田;无田者先授田,有田者后授田。地主、农民、奴婢、长工均可授田。均田制禁止土地兼并。均田制是一项对生产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土地制度,唐朝的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这对后世的赋税公平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和过去的赋税制度相比有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增加了“庸”的内容,即以实物代役制度,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特别是按自然灾害的程度减免租庸调的规定,更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均田制和租佣调制奠定了唐初的经济基础,是历史上出现“贞观之治”的前提条件。

李世民的轻徭薄赋政策受到魏征的直接影响。魏征任宰相,多有智谋,是谏言诤臣,深受李世民的赏识。魏征的赋税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其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反对涸泽而渔的敛财手段;其二,主张长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医治战争造成的经济重创;其三,政府维护税法的信用;其四,君王去奢省役。

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高宗,高宗在位34年间由武则天主事25年,高宗死,中宗继位,不到1年被武则天所废。之后睿宗继位,在位5年又被武则天所废。武则天以周代唐,自己称帝15年,史称“武周”。因此,李世民之后,就是武则天掌权天下。武则天的政绩在于选拔贤能,实行管治,这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武则天之后,恢复大唐国号,中宗复位,五年后为韦后所害。睿宗之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复位,睿宗在位二年,退为太上皇,传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政治清明,励精图治,选用贤能,奖罚分明,使吏治焕然一新,开创了“开元盛世”。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三项重大措施:其一,继续均田,抑制兼并;其二,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其三,边疆屯军,内地增加屯田,提高国家收入。但唐玄宗后期沉湎于声色之中,把三千宠爱加于杨贵妃一身,“春宵苦短日渐高,从此君王不早朝”。又委任李林甫为相,此人口蜜腹剑,妒贤嫉能。后任用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任用安禄山为节度使。后来,杨国忠与安禄山争宠,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公开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此盛极而衰。

“安史之乱”后,北方和中原形成众多藩镇拥兵割据的局面,国力日趋衰微。割据的藩镇,有的是“安史之乱”的降将,有的是平叛的节度使。他们割据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贡赋税,特征之二就是世袭制。到公元780年,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总结以往税收改革的经验,提出四点赋税思想,即量出为入、简化税制、赋税负担能力、租税以货币缴纳。杨炎建议废除租佣调制实行“两税法”,唐德宗于建中元年采纳杨炎的建议并颁行天下。“两税法”是指将过去的田税、户税并为一税,每年分春秋两次征收。租佣调制是以户为课税对象,而两税法是以地为课税对象,相比而言,后者比前者合理,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一种重大变革。两税法有六条原则,即:量出制入原则——财政有多大的支出,就征多少税;居住地原则——按居住地立户籍征税;按资产征税原则——资产和田地多的征税多;折钱纳物原则——以货币计税缴纳,农产品必须卖成钱或按市值折算成钱缴纳;夏秋两次纳税原则——纳税时间的限定;保留丁额原则——以前的租佣调制按丁(户)征收,保留定额是为了作为参考。

杜佑位极宰相,擅长理财,并编撰“经世致用”的《通典》二百卷传世。他的赋税思想如下:其一,推崇计田取税,即农业税的税基应建立在田地数量基础之上,这样比较公平。其二,扩大纳税面,减轻两税负担。其三,节用才能薄赋。杜佑的赋税思想至今仍被推崇,中国现阶段结构性减税政策也需要建立在节约财政开支基础上才能奏效。

两税法的立法原理具有进步意义,但在执行中却加重了农民负担,除了税制本身的弊端,更主要的是豪强地主瞒田漏税,而地方官又不严查。这直接导致了唐末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王仙芝、黄巢起义持续10年,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唐朝气数已尽,不久就被后梁所灭。中国进入有一个类似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三、五代十国家赋税

五代为割据北方的政权,始于后梁,相继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为主要割据于南方的政权,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荆南、南汉,另加北方的北汉。五代十国攘伐更迭,历时53年(公元907~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藩镇势力割据,中国四分五裂,除沿袭隋唐税制以外,各地征税名目繁多,鱼税、鹅税、酒税等,应有尽有,世所传言十国时物物有税。但这一时期比较短暂,赋税如同政权一样呈现出杂乱景象,但整体上并基本没有显示出任何赋税变革的主旋律。

篇4:五代十国 三王开闽

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山海至胜,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福州人,当以此为荣。

在古代福州,最早的冶城只及今鼓楼区冶山一隅之地。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后又建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府城和省城。有史可稽,福州建城的时间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征服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居住在今福建境内的闽越,置闽中郡管辖上述地区,福建即为其中的一部分,郡址设“冶”,即今福州城内包括鼓屏路以东、中山路一带的冶山周围。至今已有2201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以福州为国、郡、州、路、府及省会的所在地,福建才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至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今福州有时称闽州、丰州、泉州,名称交错使用,时设时废。直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福建为“长乐郡”,治所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已有1257年的历史。

“开闽圣王”王审知立皇城

那么,福州何时成为皇城的呢?这还得从“开闽圣王”王审知说起。闽太祖王审知,字信通,一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时期闽国君主。

唐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起义。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农民军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对诸将多疑猜忌,王潮身为其参军,日夜忧患,遂发动兵变,自立为元帅,王绪自杀。其后王潮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病死。大顺二年(公元891年),陈岩的妻舅福州护军使范晖,号称留后,发兵抗潮,王潮命王审知攻城,于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副观察使。乾宁四年十二月初六(公元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遗命以王审知继位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建都福州,别称“闽都”。从那时起,福州便成了闽国的皇城。

王审知治闽的29年间,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他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当时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倓、徐寅等纷纷来归,审知都予以礼用。他还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王审知还开辟了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为御外敌 闽王两度扩城

福州成为闽国堵城后,王审知为防御外来侵犯,先后两次扩大福州城,第一次建罗城,第二次建夹城。

唐末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王审知建罗城,方围约40里,城高20尺,厚17尺,城墙的材料全部用印有钱纹的城砖砌造。像这样精致的砖城,当时全国少有,因为古都长安唐朝时还是土城。罗城辟八个城门:南为福安门(后改名利涉门,今安泰桥北),东为清平门(后改名海晏门,今沃桥西),东南通津门(今津门路),东北为通远门(后改名延远门,今贡院前),北为济川门(后改名永安门,今钱塘巷),西为善化门(今善化坊),西北为安善门(今西湖旁),西南为清远门(今澳门路)。城垣呈东西宽、南北狭的椭圆状,东西两端相距约3000米,南北两端相距约2000米。把子城包在城内,北面将冶山围入,成为全城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将大航桥以南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城内,福州遂有内外两重城垣。罗城建成后,也允许老百姓居住,但要在规定的地段,按规定的形制建房,并分段围以高墙。今日南街和南后街一带的“三坊七巷”,即当年罗城的居民区。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距建罗城不过7年,王审知在罗城南北两端加以扩展,把罗城夹在里面,故称“夹城”。南端由安泰桥边的利涉门扩大到南门兜的宁越门,北端由钱唐巷口的永安门扩大到北门的严胜门。夹城又叫南月城、北月城。南月城两个大门名叫宁越门(今南门兜)、美化门(今阔埕街),南月城外开浚护城濠与江潮相通。北月城也有两个大门,名叫严胜门(今华林寺东段)和遗爱门(今北门兜)。夹城和罗城连在一起,把屏山、乌山、于山都围在城中,提高城市防御能力。夹城建成后,城市成满月形,当时节度推官黄滔在《万岁寺》诗中有“新城似月圆”之句。

闽王祠和闽王墓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后改葬莲花山。其子王延翰继立,谥王审知为忠懿王,后改谥昭武王。王延钧即位后追尊庙号太祖,谥号昭武孝皇帝,陵号宣陵。

闽王祠位于福州市庆城路,原是王审知的故居,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改建为祠庙。自宋到清的1000多年中,每到立春这天,地方官员都要率官民来此祭祀,并在祠前取泥土捏成春牛,而后开始春耕。庙毁于元代,仅存一厅。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奉旨重建。清以后,旧址大部分被浸圮,仅存府第前门的一部分,即今闽王祠大厅、董太后享堂、拜剑台等。1962年、1981年、2012年三度重修。

篇5: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江南地区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

2.对后周世宗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B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

C为北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D扩大了后周的疆域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B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

C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官僚机构的膨胀

D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二、填空题:

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定都,即今天的开封。

三、识图题:杯酒释兵权(图略)

请回答:①图中站立者是谁?他在干什么?

②为了解决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一、1.C2.C3.A

二、赵匡胤北宋东京

上一篇:节选自《韩非子·六反》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下一篇:USB接口不能用的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