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2024-05-18

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共6篇)

篇1: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机关各科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平安河南建设纲要(2006—2010年)》,积极开展教育系统平安建设,打造平安校园,现结合全市教育系统的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重要意义

平安河南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平安河南建设指示精神的重大决策,是构建和谐中原,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也是确保我省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教育系统平安建设是整个社会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教育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学生的安全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爱护和保护。保障学生的安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以对广大师生的生命和国家、个人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刻领会开展平安河南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教育系统平安建设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打造平安教育。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平安河南建设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认真研究教育系统平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学校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主线,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创建平安教育和平安校园活动,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三、奋斗目标

通过开展平安河南建设活动,推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建设平安教育,使全市教育系统社会政治稳定,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良好,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明显提高。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全面掌握、有效调处本地、本学校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特别是要重点抓好信访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隐患和新的利益群体因互相攀比可能引发矛盾纠纷苗头的排查调处,努力实现“三个减少”:群众越级集体上访减少,群众不满意的热点、难点问题减少,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减少,并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防止在影响重大的安全事故和其他责任事故的发生。

——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学校教学、生活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秩序良好,校内安全防范机制和学校周边治安管理机制健全,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刑事治安案件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控制,无集体中毒、校舍倒塌、火灾等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发生。

——师生的安全素质和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遵纪守法观念明显增强,对教学、生活、治安的满意程度大幅度提高。

四、工作重点

1.积极做好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从根本上、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大力推动校务、政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推动市和县政府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减轻农民家庭教育负担;解决好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使其安心务工;实行“奖、贷、助、补、减”等办法,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加强各类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实行阳光招生,保证招生的公开公平公正;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提高就业率;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组织力量对国际合作办学、境外合作办学、社会力量办学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管理、招生管理和后勤管理进行调研检查,研究制订进一步规范这类学校办学行为的政策措施。同时,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校内、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2.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争取和配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要以“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为载体,坚持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严厉打击校园及周边地区存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侵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案件,铲除学校及周边地区存在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大力整顿学校周边的交通、治安秩序,加强学校周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清除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健全校内安全防范体系,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安全事故。

3.积极开展校园安全年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印发的《校园安全年活动方案》的要求,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构建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加强安全教育、法纪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加强学校内部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聘用保安,暂时没有条件的,也要聘用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门卫;制订要害部位管理、危爆物品管理等内部安全保卫制度,防止火灾、食物中毒、房屋倒塌等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应急反应机制;严格落实24小时治安巡逻和巡查制度,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维护校园的平安。

4.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防范邪教和非法宗教对校园的渗透,大力加强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提高师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毒品和赌博的警示教育,强力推进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因升学、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搞好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工作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平安河南建设纲要》的要求,结合校园安全年活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及各地和学校的工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将任务层层分解,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平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育系统人多、摊子大,自我保护能力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特别是要重点汇报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各级中小学安全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与公安、政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建设平安教育。

2.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一把手”是本地、本校平安教育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相关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的责任。要严格落实部门和学校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3.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平安建设纳入工作目标管理,完善检查监督、定量考核和评比奖惩制度。市教育局将随时组织人员进行检查督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督查活动。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措施督促其认真整改,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要把平安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平安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对发生影响平安建设工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违法违纪事件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同时,要认真总结推广平安建设、校园安全年和安全文明校园工作的成功经验,注意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真正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推动平安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六年八月九日

2006年8月9日印发

《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来源于,欢迎阅读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篇2: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实施纲要》的意见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是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是我们国家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和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不仅有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而且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德治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做到德法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使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

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迫切需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全省公民 道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发展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衡,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我们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才能在新世纪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我省第三步战略目标。

二、学习、宣传《纲要》,力求使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家喻户晓

贯彻落实《纲要》,必须在全省范围内和全体公民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宣传。

一要准确把握《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这是搞好学习和宣传的前提,也是贯彻落实的重要依据。《纲要》是一个比较系统、比较科学、比较全面的文件,把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并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整个文件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原则要求与具体规范、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抓好全省公民的学习培训。要紧紧围绕《纲要》的主要内容,组织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把《纲要》列为重要专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各级党校、干校要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纲要》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要开设专门课程,系统讲授《纲要》。全省各中等专业学校以及中、小学校要把《纲要》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贯穿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各类市民学校、职工学校、民工学校、农民夜校、家政学校都要注意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要通过学习、教育和培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省委宣传部要组织编写《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知识手册》,发放到基层,为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全面

正确地宣传《纲要》。要充分发挥我省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出版单位在《纲要》宣传中的主导作用。《河南日报》、《党的生活》、省电台、省电视台都要加大宣传分量,开设专栏或专题节目,深入浅出地阐释《纲要》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利用文艺表演队、流动宣传车、标语牌、黑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

各新闻媒体要注意发现、总结和宣传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为全省公民的学习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全省公民道德建设。贯彻落实《纲要》,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公民道德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紧紧抓住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力争3—5年内,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全省公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基本实现公民道德素质明显增强,社会道德风尚明显好转,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河南整体形象明显改善。落实这一目标任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依据,修订、完善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具体规范。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基层单位要根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抓紧修改、补充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乡规民约、市民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等,把《纲要》提出的原则要求和主要内容,落实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达到人人皆知、人人皆信、人人皆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制定具体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必要的支持。

(二)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公民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实践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在巩固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为主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在全省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以此为载体,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全省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要在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要制定全省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好实施好。

(三)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结合点,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创造发展良好环境的过程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能“单打一”,不能搞“两张皮”,必须同当前的工作重点结合起来,尤其要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应对复杂国际新形势和加入世贸组织新情况的迫切需要。各地要抓住贯彻落实《纲要》的契机,深入开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以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为手段,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和有效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以法治省的要求,在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

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因具体政策的不当或失误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基层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种行政规章以及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党委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01]15号)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一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各级党委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省七次党代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从具体事情抓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在道德建设上作出表率,在“立行”、“立言”上多下功夫,带头实践基本道德规范,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进而带动全省公民道德建设。

二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格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公民道德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要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做好工作。

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和经验交流。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职责。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加大指导和督促检查的力度,并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创造性地推广先进典型的经验。要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抓好若干社会影响大、示范作用强、受群众欢迎的实事,一抓到底,不断深化,务求实效,使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纲要》的全面实施。

篇3: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金秋时节, 记者深入定西市安定区就该区开展高效课堂建设这一活动进行了采访。充满高效课堂文化的校园, 处处呈现着崭新的风貌;沐浴着高效课堂春风的师生, 个个活力四射, 幸福洋溢。这是记者对安定区教育的初印象。

这一切都是源于该区的高效课堂建设活动。高效课堂为安定区教育带来了生机, 也给安定区教育人注入了活力。

基于对长期以来困扰着师生的教育现状的思考, 为了消除因教育观念、办学条件、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均衡, 改变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城区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微型班”等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 通过规避差异创出县域优质教育, 安定区教体局经过多方考察论证, 审时度势, 高效课堂建设应运而生。

在采访中, 记者发现安定区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亮点无处不在, 感动无时不有。

“组合拳”打破课改瓶颈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 实现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是区域课改的最大瓶颈之一。安定区通过一套“组合拳”智慧地打破了这个瓶颈。

据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雪保安介绍, 在建设高效课堂伊始, 安定区教体局迅速烧起了“三把火”。据了解, 2012年2月, 安定区教体局邀请资深教育专家高万祥、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实战派课改专家张四保等专家学者进行了题为“建设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的专题讲座, 全区近千名校长、教师、教育局机关干部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是一次思想的巅峰对话和观念的前沿交锋, 是新型教育思想的大集合、大贯通, 这次培训给他们的收获, 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提升和技能的进步, 更在于带给安定教育人启迪与滋养、思考与碰撞、激情与理想, 是一次“给力”的精神盛宴, 也正是这次大规模、高规格的培训, 拉开了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大幕。

确立了目标, 拉开了帷幕, 安定区建设高校课堂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2012年4月、5月、9月, 安定区教体局先后3次组织114名校长、骨干教师到山东实验中学、德州一中、河北衡水中学、山西省太谷县中小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进行学习交流, 亲身体会和感受高效课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 校长和教师们的思想通了, 观念变了, 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

为了对前一阶段全区高效课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同时为以后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鼓劲加油, 2012年7月, 定西市安定区召开了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暨观摩研讨推进会, 分别观摩了交通路中学等6个区级实验基地和中华路中学、新集坪塬初中等高效课堂示范学校81名教师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 参加观摩交流的校长和教师达860人。7月4日, 在定西市政府礼堂隆重召开的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研讨交流大会上, 参会的局机关干部、学区校长、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学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近1000人。这场“千人大会”以课堂教学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专家精彩点评的方式, 诠释了高效课堂理念, 展示了高效课堂模式, 也展现了高效课堂建设成果。

与此同时, 定西市安定区积极树立课改“红旗手”, 带动高效课堂建设。安定区教体局按照“先行试点、由点到面、骨干带动、有效辐射、城乡互动, 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 建立了交通路中学、公园路中学、大城小学、东关小学、内官中心小学、西巩驿中心小学6个高效课堂实验基地示范引领。教体局及时对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 并把高效课堂建设成果作为教师各类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 推荐上报省、市级课题168项, 确立区级重点课题106项、规划课题364项, 省市区三级课题达到638项, 以此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全区中小学掀起了校长、教师共读高效课堂理论, 争鸣论道的热潮。

新集学区张耀明就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校长中的一员。他白天忙课堂实践, 晚上忙理论学习, 痴迷于高效课堂的探究, 仅半年时间就让自己的学校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华路中学水巧明、大城小学邢燕、东关小学张月军、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等, 都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骨干教师中的杰出代表, 在她们的课堂上, 学生们化茧为蝶, 一个个敢说善讲、勇于质疑、敢于展示,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如果说“三把火”拉开了高效课堂的大幕, “红旗手”带动了高效课堂, 那么“推广站”则把高效课堂的建设推向了新境界。今年, 教体局编辑出刊《安定教育》高效课堂建设专刊, 教研室定期编印《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简报》, 在安定教育信息网开通“高效课堂论坛”, 为全区广大教师搭建起高效课堂背景下沟通对话、互动交流的教研平台, 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制”保障高效课堂建设

“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育实践后, 我们发现, 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源, 是学生没有体验到在学习中成长的乐趣, 学习没有成为其发展的内在需要, 于是, 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参与越来越少, 最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对教师而言, 单调、重复的机械付出与应试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教体局局长南俊武感慨的说:“教育只有真正‘以人为本’, 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学生和教师才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唤醒师生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是解决厌学、厌教的根本途径, 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为此, 安定区教体局从制度上对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建立了观摩巡查制, 局长、副局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每周对6所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观摩巡查;教研员包校制, 教研员一人包一校, 负责对实验学校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全员学习制, 教体局组织编写了校本培训教材《走进高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建设者对话》, 局机关干部、校长、教师人手一册, 通过系统的学习, 使广大校长、教师走出无意识的朦胧状态, 获得系统的理论支撑、经验分享和实践智慧;跟踪问责制, 对观念不转变, 行动不积极的校长采取“不换脑子换位子”的办法进行强力问责。经过短短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探索, 安定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课堂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效课堂因“创新”而更显精彩

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的永恒主题, 安定区在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中, 独出心裁地借鉴了学习书法的方法。一是模仿“临帖”, 依靠模式, 实现教学方式转型, 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 实现角色转型,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教师与学生同步, 学会智慧导学。二是研习“入帖”, 依靠模式, 规范教与学的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比较“破帖”, 超越模式, 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模, 贵在得模;无模之模, 乃为至模”的境界, 升华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为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体局教研室在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 以及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教学模式和总结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研发了“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

“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遵循“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学促教, 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 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 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的目标。

安定区的“六模块‘3+X’”建构式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区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效课堂因“目标”而具有方向

“我们的导学案包含三大元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目标告诉学生‘学什么’, 过程告诉学生‘怎么学’, 评价则告诉学生‘学得怎样’。在导学案中,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实现‘先学后教, 以学评教’的目标。”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董志越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老师的语文课《落花生》导学案。在这个导学案中, 有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案、导学流程等环节, 把知识迁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更具体地呈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坚实的课堂文化、真实的导学过程。

小组建设是安定区高效课堂的重要突破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的组建按照男女生比例、学生的性格、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结合、座位安排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组名、组训, 制定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 包括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习成绩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 以及在团队中预期要达到的水平。

记者走进大城小学二年级 (5) 班的教室, 黑板上面贴着每个小组的名称, 有乘风破浪组、超越梦想组、惜时如金组、谁与争锋组等,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建设目标, 如团队奋斗目标、团队成绩目标、课堂表现目标、学习习惯目标、课堂纪律目标、文明礼仪目标、校园纪律目标、团队誓言等。

大城小学副校长张志军告诉记者:“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进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高效课堂因“文化”而更有生命

“生命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能够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 才能展现它的无尽魅力。”

坪塬初级中学是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高地”, 记者走进该校的课堂, 每位教师都有拿得出手的精品课, 与以往相比,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活跃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 发言的多了, 互动的多了;课堂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师生的“群言堂”, 由教师的一人讲变为师生的共同探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把读书权、思考权、发言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性, 在这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的“你真不简单!”“你真是好样的!”“大胆的猜测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很高兴你做到了这一点!”“说得好, 数学就是在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的关系!”等等对学生及时的鼓励语, 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感觉正在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坪塬初级中学校长石军章说, “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之后, 我比原来更加忙碌, 但学生们在我眼里, 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 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采访中, 南俊武局长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在全区中小学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不是心血来潮, 更不是搞花架子、搞形式,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 我们是在用行动捍卫教育的本真。”

安定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杨天明给记者诠释了他们的追求和理想。他说:“什么是教育的本真?这里的‘本’, 是回归教育的本源, 皈依教育的本质, 把解放学生的智慧, 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惟一目标, ‘本’既是教育的起点, 又是最终归宿。这里的‘真’, 我们认为既是真实客观的‘真’, 更是真理的‘真’, 又是真诚的‘真’。‘本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 引导学生把探究知识、体验过程、培养自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把真诚待人, 诚实守信, 尊重自我作为立身的基础……”听了杨主任的介绍, 同样作为教育人的记者, 心里顿觉释然。

行走是一种态度。纪伯伦说, 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 我不愿意站住看着队伍走过。安定区教育人正在改变着自己的行走方式, 在高效课堂建设的道路上, 他们带着问题一边行走, 一边探索。

篇4: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1.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按照“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全力实施学科建设“三五工程”,即打造五大学科高地,建成五大学科集群,培育五大学科新优势,致力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通过建设,实现微生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政治学、生态学、微生物学4个学科进入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

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加大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全覆盖。继续推进学科区域建设,形成了“生物学—特色资源利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学—农学”“民族学—社会学—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和“中国史—国际关系—中国边疆学”三大学科区域的建设新格局;启动了国际关系大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现有学科资源,文理并进,构建全国体量最大的国际关系学科体系。

2.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机制,稳步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涵盖11大学科门类、89个本科专业,新增3个小语种专业,形成“校—省—国家”三级试点专业综合改革体系。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三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严控教学质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保持开课数量稳中有升。四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成立了“云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五是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加大了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与改革力度。六是推进了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同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七是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规模。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内地63所对港免试招生普通高等学校之一。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一是加强专业建设,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二是加强课程建设,通过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3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依托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1个省级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四是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基地1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269个,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00项。

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长足发展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学位授权体系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位授权体系日益优化。与2010年相比,新增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0个一级省级立项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实现了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全覆盖、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93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 103人、在职硕士研究生6 777人、外国留学生160人,博士生、硕士生的比例趋于0.1∶1,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趋于1∶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学、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连续4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法律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立项建设14部研究生优秀教材、15门研究生精品课程,遴选9名博士生进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学科发展需要和研究生能力提升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二是完善了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出台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规定,利用区位优势,与红河学院等合作招收留学生。三是制(修)订了一系列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严把奖助学金评审公示关。四是健全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严把学位授予关。五是完善了导师管理制度,严格导师遴选与招生。

4.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依托重大项目研究,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学校承担了国家“973”、国家基金重大计划及重点科技项目近10项,资助经费1.4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4项,资助经费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25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各级各类项目865项,立项总经费0.62亿元,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8项;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4项。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新建各类科研平台15个。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立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云南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和肯尼亚非洲经济研究所首批入选“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准设立。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出版5种蓝皮书服务于相关部门决策。累计发表研究咨询报告151份,被教育部相关司(局)采纳2份,评优3份,获省部级领导批示4份。另外,滇西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成果较好地服务于教育部滇西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5.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抓住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留住、用好”四个重要环节,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在师资规模上,学校现有教职工2 870人,其中在编教学、科研人员1 750人,师生比低于1∶16;在学历结构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5.73%,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为54.35%;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比例的 53.8%;在学缘结构上,在校外完成半年以上进修或完成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已达60%,有国外留学、访问和研究经历的教学科研队伍显著增加。

师资队伍建设内容不断深化。大力实施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成效明显。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人,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等;引进包括优秀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35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4个团队入选省创新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不断改善。把师德建设与“三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了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惩戒制度,加强了教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重视教师发展,加大了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不断改善教职工待遇和工作条件,让教师能够潜心治学、专心育人。

6.国际化进程加快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地推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继续推进。留学生招收规模在扩大,培养层次在提高,目前有在校留学生1 000余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深化,现有的3所孔子学院(学堂)运行良好,基本实现从汉语教学转向汉语教学与研究并重,多次获得国家汉办表彰。

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办学进展顺利,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山大学”项目正在推进,与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商学院等数个海外联合培养项目进展顺利。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有长短期海外交流项目35个,每年派出学生人数达150余人。

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用国家公派出国项目,累计出国境进修学习的教师和管理干部达60余人。做好了引智工作,新增泰语、越南语、缅语外籍专家和教师6人,年均聘请外籍专家70余人次。

区域性国际科学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形成。承办了教育部援外培训项目,迎接了美国“春晖计划”代表团到校访问,举办了“东盟—中国青年关爱与共享活动”等。

7.优秀大学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学校围绕建设优秀大学文化目标,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校风,弘扬主旋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文化价值建设持续推进。一是传承独具特色的云大文化,出版了《云大老档案》等系列历史文化丛书,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刊登了100余篇云大历史文化主题文章。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当代价值”主题活动,举办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讲坛,弘扬尊师美德和中华孝道。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

文化载体不断丰富,文化符号建设得到加强。打造老校区为文化精品校园,做好老校区以及老校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修缮、改造工作,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2012年,中央电视台把学校评为中国最美的六所大学之一。

营造校园文化环境,规范师生文化行为。加强了老校区、呈贡校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实现建筑形体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舆论阵地建设加强。举办了“东陆高端学术论坛”“西南论坛”等高水平讲座论坛。加强了校报、网络、校园广播等舆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8.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多渠道扩大办学资源,推进校区建设和管理,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强化优质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校区建设不断加快,功能布局日渐合理。目前,呈贡校区已完成一期建设面积60.75万平方米,其中56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设施如期投入使用。加快了校本部的改造工作,出售空置公有住房解决部分教职工住宿问题。

筹资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筹资能力方面,年度办学经费年均增长25%以上,远远高于8%的规划目标,自2012年起即实现年度办学总经费达10亿元的发展目标,保证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资金需求。

“数字云大”建设有序推进。建设新一代校园网,加强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校园网有线无线接入全覆盖和新老校区双核心、双链路,提高了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开展了与复旦跨区域存储系统项目,实现校内软硬件资源共享,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加强了应用系统和教学科研资源建设,持续改善了师生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

文献资源建设大幅提升。当前,学校馆藏纸质文献总量288.64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73.82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23个,文献总量合计362.46万册,完成馆藏图书350万册的发展目标,与“十一五”末相比,新增纸质文献29万余册、数据库8个、电子图书近20万种/册,较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后勤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平安校园”建设取得实效,已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工作体系。实施了“师生满意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注重节能和安全,后勤保障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后勤管理效益稳步增长。

9.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日益深化

学校深化了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推进了依法治校,提高了办学绩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学校不断深化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改革创新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分配等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体制与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了《云南大学章程》,成为学校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举措;完善了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强化了纪检监审部门执法执纪制度,提升了学校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开发与利用水平。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篇5: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今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为切实做好《纲要》在我市的实施工作,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纲要》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

实施《纲要》,是党和国家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但需要大批的科技精英、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杰出的领军人物,同样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公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自主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长期涌现,更无法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无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国家经济实力。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因素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城乡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不是由于劳动弱势,而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科学素质弱势。实施《纲要》就是要让全体公民特别是城乡广大劳动人口,尽快提高科学素质,从而享有平等竞争发展、依靠智慧致富的能力,缩小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和谐。另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使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合理消费、发展循环经济等观念成为每一名公民的自觉行动。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举措。科学素质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科学素质决定着人的生存发展空间,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就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科学素质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就无法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也不能有效规避天灾人祸带来的不幸。基本的科学素质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公民理解公共政策、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条件。科学为了人民、科技发展依靠人民、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准则,实施《纲要》是贯彻这一准则的具体体现,更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举措。

目前,由于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各级政府及广大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实施《纲要》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按照《纲要》,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到2010年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水平,到2020年要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水平的总体发展目标及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抓好实施《纲要》工作。

(一)抓好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1、组织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为实现人才辈出的局面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开展好市博联与市少年科学院“大手拉小手”、“博士带小院士”活动,促进科学家与未成年人交流,使中小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观念,激发科学兴趣,了解科学本质,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开展好校外科技活动,促进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技课程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加强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安全避险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重视家庭和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此项工作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为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妇联为责任单位。

2、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组织开展好“科技致富工程”,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获取科技信息、依靠科技致富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抓好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阳光工程等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注意解决好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问题;积极培育建立科普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等科普示范体系;大力加强168语音信息和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种专业协会的作用,扎实推进“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程。

此项工作市农委、市科协为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团市委、市妇联为责任单位。

3、组织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增强公民就业、创业能力,倡导引领科学生活。针对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的需要,以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搞好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培训;针对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搞好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能力的培训;针对失业人员搞好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培训。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材,作为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内容。以“讲爱岗敬业,比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好企业科普宣传。通过开辟社区科普活动室、建立科普画廊、创办科普大学、举办市民科普论坛等各种有效形式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通过宣传科学理念,普及安全知识,引导合理消费,倡导健康生活,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此项工作市劳动保障局、市总工会为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为责任单位。

4、组织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加快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以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科学行政能力为重点,做好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领导干部、公务员教育培训的必备内容;市委党校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学习管理部门,定期举办科普讲座、科普报告会等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并积极组织公务员参加各种社会科普活动。

此项活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为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直属机关工委、市科技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协为责任单位。

(二)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增强普及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能力

1、认真抓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建设。加强义务教育,高等院校、行政院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体系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力量,促进科技界与教育界的合作,动员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科学教育工作中来,同时积极发展专业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加快科学教育教材建设,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材质量;加强科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此项工作市教育局、市人事局为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农委、市劳动保障局、团市委、市科协、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医药学院为责任单位。

2、认真抓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加强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出版机构;集成市内外科普挂图、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等各类科普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资源支持和服务;积极推行面向农村公益性科普产品配送共享制度。

此项工作市科协、市科技局为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为责任单位。

3、认真抓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工程建设。加大公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增加电台、电视台科技(科普)节目的播出时间,综合性报刊科技专栏的数量和版面,各类科技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建设科普网站的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鼓励和支持各种大众媒体培育和打造精品科技栏目和名牌科普产品;积极创建电视科技频道和广播、报刊的科技专栏,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反映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此项工作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为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农委为责任单位。

4、认真抓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重点加强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和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功能,为实施《纲要》发挥应有作用。充分开发利用相关资源,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风景名胜旅游区等应积极利用本单位的实验室、生产厂、自然景观等各类科普资源,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谋划新建一批广大公众最需要、示范引导作用强、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果广泛的科普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千街万米科普画廊”和“一站、一栏、一员”等项目建设。

此项工作市科协、市发改委为牵头部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市农委、市建委、左家特产研究所、吉林石化、吉化集团为责任单位。

(三)完善保障条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1、完善政策法规。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研究制定鼓励科普产品创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研究提出鼓励支持广播、电视增加科技节目播出量,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的政策措施;制定、完善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赞助科普活动,开发兴办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事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加强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科普工作力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制定有关公民科学素质状况普查监测的各项政策措施。

此项工作市科技局、市科协为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2、加大投入力度。要切实执行《教育法》和《科普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列支的科普经费达到人均0.5元,同时每年为全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列支专项调控经费3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在列支科普经费时要研究相应政策,逐步加大投入,保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实际需要。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对口部门的支持,自觉扩大本系统对实施《纲要》工作经费的投入。广泛倡导捐资赞助,积极开展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

此项工作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民政局为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师范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科学教师。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普工作队伍,强化对各级科协组织专业科普队伍的思想教育,树立职业精神,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准;积极培育发展科普产品创作队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动员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科普产品创作活动,发现扶持创作人才;发展壮大遍布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大学生、传媒工作者及各类离退休人员参加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与热情。

此项工作由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科协为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4、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各县(市)区、各部门要认真组织调查了解所属范围内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情况。各县(市)区政府将参照国家及省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公众科学素质状况调查工作,建立我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纳入我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之中。通过专业监测评估机构对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此项工作市科协、市科技局、市统计局为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三、加强领导,协调推进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纲要》实施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难度高。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市参照省里的做法,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市)区主管领导参加的吉林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协,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设固定联络员。各县(市)区要参照市里做法,成立《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工作体系,统筹组织落实好《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

实施《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一定要强化贯彻实施《纲要》的责任意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尽职尽责,有所作为。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会同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协调落实执行;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主动站位,认真抓好本单位、本系统的《纲要》实施工作。各级政府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积极推进,确保各项实施工作有效进行。

(二)统筹规划,系统安排

《纲要》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公民素质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目标方针明确、计划有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一定要以《纲要》为统领,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相关工作纳入到《纲要》的实施中来,按照《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结合我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研究制定我市各方面贯彻实施《纲要》的工作规划及措施安排,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形成《吉林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好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三)积极沟通,形成合力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要认真执行联络人员及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及时沟通《纲要》实施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行动,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特别是科技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三个方面,应突出抓好资源队伍的优化整合,共同构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平台。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积极挖掘、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事业持续有效地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要与全市的整体工作保持一致,加强纵向沟通、横向联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工作格局。

(四)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篇6: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今年,反腐倡廉工作重点之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所谓全面贯彻落实就是要在教育、制度、监督几个方面三管齐下,整体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是《实施纲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须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全面推进。中央下发的《实施纲

要》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农村。”这是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具体体现。北京市结合实际,在“五进”的基础上提出廉政文化还要进机关,将“五进”扩展成为“六进”,并且把这个工作作为下半年反腐倡廉宣教工作的重点之一来对待。无论是“五进”还是“六进”,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反腐倡廉教育更加深入开展,使《实施纲要》得以深入贯彻。

当前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普遍关心如何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要搞好这项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紧密结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联系实际,突出特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今年中央又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全市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中心工作。因此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些重点,为做好中心工作服务。并且要结合实际,突出本单位、本地区的特色,只有如此,廉政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取得成效。

二是必须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廉政文化的有效性、针对性、可行性。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群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将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内容通过文化这个载体表现出来。既然是文化,就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定要注意各种活动应该是广大群众认同、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东西。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一刀切”、“一窝蜂”、“齐步走”,要重实效,文化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工作时,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三是必须注意整合资源,使廉政文化与其他的文化活动有机融合起来。为了使北京真正成为首善之区,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我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正在健康有序地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已经有了许多成熟或成形的做法,比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各地区各单位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同时,全市还在普遍进行全民道德建设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廉政文化活动只有充分利用和凭借这些平台,将廉政文化的内容有机地融会其中,这项工作才能做好。

四是必须充分利用宣教工作“大格局”,不必另起炉灶。经过几年来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注意发挥大格局的作用。纪委要做好组织协调,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对于涉及到的工作要明确职责,明确牵头部门,做好任务分解。制作

上一篇:安监局2016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下一篇: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