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2024-05-13

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共8篇)

篇1: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不负此生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今天早上我翻阅了毕业礼的典礼程序。当我见到毕业生名册上你们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头为你们每一位祷告。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你们或会问,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呢?

更多香港留学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港拔萃教育(HKOE-SZ)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我过去的三至五年间,大家完成了大学各项课程,以真才实学和专业知识好好地装备了自己。更多香港留学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港拔萃教育(HKOE-SZ)。我肯定大家都能学以致用,前程锦绣。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面:不公、剥削、诈骗等等。我我吁请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无比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负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地过活,你们必有所得。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是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着意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更多香港留学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港拔萃教育(HKOE-SZ)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所以诸位毕业会成为我校的代表。做个令我们骄傲的“中大人”罢!

在21世纪,全球的大学都有如处身于十字路口,因为在历史中,大专院校从来没有增长与膨胀得像现在那么快,而又像现在一般,忘其所以、失其导向。正当全球大专学生数目不断增加的时候,人们也前所未有地对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作出了重大的质疑。

正当在某些国家,大学被誉为推动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火车头的时候,在另一些地方,大学却被诋为纵容精英主义和放任不羁的地方。那么大学教育,所为何事?

纽曼枢机曾经这样说:“若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与判断的真理,给人以倡导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力量。它教他客观地对待事物,教他开门见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乱的思想,教他弄清复杂的而摒弃无关的。”

认清大学的价值和本质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我们也要弄清楚大学的本质:它并非纯粹是一座知识宝库,也并非单单是创意和创新的推动者。大学绝非一所职业训练学校,更万万不可沦为培育贪婪、自私、毫无道德和社会责任可言的人才的机构。大学不可能是排名榜的盲目追随者,更不可以被视为推动生产总值的引擎。更多香港留学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港拔萃教育(HKOE-SZ)

认识并带领你的时代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送你钱穆老师的一番话“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这是一般的群众。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来领导此社会,此社会才能有进步。否则不认识这个时代,不能朝向这个理想的标准来向前,此即是流俗。流俗又如何能来领导此社会?所以每一个时代,不愁没有追随此时代的流俗,而时代所需要的,则是能领导此时代的人物、学术与事业。”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福祉,个人意见往往成为唯一能接受的意见。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要过于自以为是,而要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每日在网上流传的资讯,媒体发放的消息,为我们带来不少冲击。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细分析,深入了解。更多香港留学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港拔萃教育(HKOE-SZ)。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同学毕业后更需终身学习,有慎思明辨的能力。

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已经成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愿你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以厚德载物自许。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

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虚怀若谷,以远大眼光,包容态度,带领我们的时代。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份,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认识时代,引领潮流,不流俗、不盲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知道满足,懂得感恩,贡献更多

面前放着半杯水,你看到的杯子是半满,而非半空。你会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健康、家人、爱人或者机会。你在这个年纪所拥有的一切,所获得的成就,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想也无法想像的。知道满足便会快乐。懂得感恩,你心中所念兹在兹的,就不是还想获得更多,而是贡献更多。你应努力回报社会,用你的时间、你的知识,或许有一天,是你的财富。到那时你会发现,奉献愈多,就愈富足。

“你不会问香港可以为你做些什么,而是你可以为香港做些什么。”为自己和别人创造更多机会,献上更多关怀,你的烦恼反而减少。懂得感恩,你大概也是个包容的人。一天当父母开始双鬓斑白,记忆衰退,步履蹒跚时,你不会对他们抱怨挑剔,你会不离不弃的照顾双亲,为他们做饭洗脚。一天你有了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收入,或更高荣誉时,你也不会瞧不起老师,你会饮水思源,告诉别人他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少的挑战,你也不会离弃香港,不顾而去。你会尽你的责任为香港创造未来。更多香港留学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港拔萃教育(HKOE-SZ)。各位,今天是值得我们庆祝并为之欣喜的大好日子,但不要忘记,这还是个应当感恩的日子。

各位毕业同学,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儿女。当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篇2: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我對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

今天早上我翻閱了畢業禮的典禮程序。當我見到畢業生名冊上你們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頭為你們每一位陡妗

我祈求你們離校後,都能過著「不負此生」的生活。你們或會問,怎樣才算是「不負此生」的生活呢?

首先,我希望你們能儉樸地生活。在過去的三至五年間,大家完成了大學各項課程,以真才實學和專業知識好好的裝備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學以致用,前程謇C。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樂與金錢和物質的豐盛並無必然關係。一個温馨的家、簡單的衣著、健康的飲食,就是樂之所在。漫無止境的追求奢華,遠不如儉樸生活那樣能帶給你幸福和快樂。

其次,我希望你們能過高尚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有很多陰暗面:不公、剝削、詐騙等等。我籲請大家為了母校的聲譽,務必要莊敬自強,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勢的人,也不可以做損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對一己的良知無悔,維護公義,事事均以道德為依歸。這樣高尚地過活,你們必有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們能過謙卑的生活。我們要有服務他人的謙卑心懷,時刻不忘為社會、國家以至全人類出力。一個謙卑的人並不固執己見,而是會虛懷若谷地聆聽他人的言論。偉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巔:,他亦會蹲下來為他的弟兄濯足。

假如你擁有高尚的情操、過著儉樸的生活、並且存謙卑的心,那麽你的生活必會非常充實。你會是個愛家庭、重朋友,而且關心自已健康的人。你不會着意於社會能給你甚麽,但會十分重視你能為社會出甚麼力。

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所以,諸位畢業會成為我校的代表。做個令我們驕傲的「中大人」罷!

各位畢業同學,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兒女。當我誦唸你們的名字時,我默赌銈兌寄懿回摯松

第六十九屆大會(頒授學位典禮)

香港中文大學林蔭大道

篇3: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演说辞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与写作形式,通过打动受众、引发共鸣,进而影响受众的认知与行动,以达到最佳的沟通与传播效果。“任何写作主体要使自己的写作活动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研究受体的心理特征,掌握受体能够保持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的心理原因,然后去顺应它。”[1](p99)因此,一篇成功的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辞,在关注演说主体要素的同时,必须强化受众意识,充分把握受众心理,使其与受众的收听、阅读欣赏心理和习惯相吻合,将受众纳入演说辞写作的全过程。综观近10年来国内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辞,能够看出,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的受众已经从原来的本校师生,拓展为一个包括家长、校友、媒体、普通民众等在内的很大的社会群体,全民教育的普及,使得受众的素质大幅提升,受众对高等教育的知情权、舆论权、参与权和话语权进一步得到尊重和发展。因此,受众意识的发展对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演说辞的写作中,受众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更加关注受众的心理期待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毕业意味着新的人生征程的开始,他们踌蹰满志,对未来心怀期待与憧憬,也难免心生迷茫与恐惧,渴望得到指引与激励。在仪式感浓厚的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近距离接触,同时,其演说辞要在典礼结束后发布于互联网上,面对这样的受众,应该说些什么,学生想得到什么,正是校长演说的重点,也是演说辞写作的重点。毕业生经过大学生活的历练,学业知识、人格修养和认知观念都趋于理性成熟,毕业典礼演说更多侧重于围绕毕业生未来的职场生涯、社会责任、生活态度等进行启迪和引导。以部分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稿标题为例,《“诚者,天之道也”——在2004年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林金桐)》、《知识报国、感恩于家、责任在天下——在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胡海岩)》、《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在西北政法大学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贾宇)》、《敢闯善创拓新立业——在武汉大学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李晓红)》,等等,无不体现着校长典礼演说对毕业生心理期待的回应,对学生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的影响。

二、更加关注受众的平等对话

在现代写作环境中,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造就了更多具有学习思考能力的文化受众,要求写作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受众,从受众的感受出发去约束自己的表达,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受众,从而达到平等对话交流的目的。如今的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少了居高临下的教诲,多了诚恳平等的交流,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量空间与话语可能。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在201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我不断被同学们感动》,没有对学校辉煌历史的回顾,没有长篇累牍的说教,几个简单质朴的故事,串连起师者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与殷切期盼,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诚:“善待学生,本来就不需要什么理由,我们首先要体会的其实只是作为一个父亲或者母亲的心情。”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以《关爱关注期盼》为题欢送2011届本科毕业生,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漫无边际,只是深切地对学子们寄予关爱、关注、期盼六个字,让每一个离开珞珈山的学子能够永远铭记在校时许许多多美好而温暖的瞬间,在心田里种下感恩、奋进的种子。被学子亲切的称呼“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从2008年的43个选择+1个牵挂,2009年的44个牵挂+1个永恒的记忆,再到2010年的仅2000余字的演说,却融合了四年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网络热词,白云黄鹤论坛的经典帖子等,无不震憾着、鼓舞着学子的心灵,一位让人能亲近,宽厚的长者、愿意走进学生们的世界,不让距离感存在的师者被“记忆”,被“爱戴”。

三、更加关注受众的情感寄托

无论何种场合的演说,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毕业时刻,学生的心情比较复杂,五味杂陈,但更多更密集的情绪便是离别的愁绪与对未来未卜的迷茫。校长的一席热情洋溢、走心接地气的演说,会触动学子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会点燃他们勇闯天涯的青春激情,更能引领他们对于正确价值观的追求。近年来的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辞一改往常平白刻板的说教,以散文化的篇章结构,用第二人称的表达视角,巧妙地借用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流行歌词,如数家珍地罗列曾经承载他们青春岁月的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那象那景,激荡起学子心中的阵阵涟漪,使他们的青春过往变得诗情画意,情深意浓,充满着不舍与鼓励,使演说具有强烈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的演说,“在你们当中,有一位在四年中去了674次图书馆,借了715本书,不久之后将赴纽约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馆霸’,他是来自数学系的邵恺同学;在你们当中,有一位四年里一直致力于组织并参与特殊儿童家庭义务家教活动,为最需要关爱的儿童提供专业帮助的美丽女孩,她是‘感动师大’的十大人物之一,来自特教系的周世琴同学。在你们当中,像邵恺、周世琴一样努力,一样敢闯、一样有爱心的同学还有很多。你们都是华东师大的骄傲。”[3]宁夏师范学院校长李静和毕业生算了一道数学题,号召毕业生抽时间多陪陪父母,引起强烈共鸣。“请你一定记住多陪伴父母是你要努力修行的功课,如果你的父母现在50岁了,按长寿80岁算,你每两周回家吃个饭,除夕、初一两天你还能与他们相处,这道算术题是:30年×(26天×2小时+2天×7小时)=1980小时/24=82.5天!孩子们,别以为还有30年,你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实只剩下不到83天!请你一定记住善待双亲世界才会善待你,感恩父母社会才会接纳你,饮水思源、不离不弃、心中常念父母才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面对1万多名毕业生,振臂高呼“我们永远在一起”,赢得毕业生长时间的掌声和热切回应。校长典礼演说真情流露,发自肺腑,与学子推心置腹,应景用情,达到了良好的演说效果。

四、更加关注受众的思想启迪

演说除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外,还应该展示演讲者独立的人格精神,超拔的思想境界和睿智的人生哲学,与受众进行交流,启迪智慧,升华思维。据中国教育报记者整理分析,2015年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引用网络热词的次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校长更热衷于通过追问、校友故事等其他生动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启迪思想。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的讲话中连续发问:“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是被社会的惯性所牵引,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时,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类似的追问贯穿演讲始终,引发毕业生的警醒和思考[3]。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借用一名校友蹇宏从一介书生到千万富翁,再到一夜赤贫,最后一飞冲天的人生沉浮故事,寄语武大学子如何超越人生、引领时代。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则引用3段校友的故事,与交大学子进行一场关于爱、理性与信仰的对话,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这样的演讲,冷静有深度、有温度、更有厚度,与大学生人生境界、学识修养、精神追求、审美需要高度契合,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的涌进,更多潜在受众、社会公众的隐形参与,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已经走出“象牙塔”,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影响因子。大学校长如何与时俱进,上好“最后一课”,除了演说辞内容和形式的不断调整与创新以外,还要进一步增强受众意识,从受众的实际出发,走进受众的心里,产生共鸣,形成共识。

摘要:一篇成功的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辞,在关注演说主体要素的同时,必须强化受众意识,充分把握受众心理,使其与受众的收听、阅读欣赏心理和习惯相吻合,将受众纳入演说辞写作的全过程。本文从写作学的视角分析了受众意识在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辞的具体表现,讨论了受众意识的发展对典礼演说的影响,为特定环境下公众演讲的写作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受众意识,中国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影响

参考文献

[1]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潘鸿雁.中国大学校长演讲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凤凰教育周刊.2015大学毕业季校长毕业寄语[DB/OL].http://edu.ifeng.com/news/special/xzjy/,2015-07-06.

[4]贺敏.论强化主体参与意识及受众效果[J].新闻传播,2010(9):33-45.

篇4: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沉陷在终年常青的山峦中,面朝平静的吐露港。

沿山径盘旋而上,到达山顶,便是新亚书院。一泓清水与海色结为一线,谓之“天人合一”,是专为纪念钱穆而建,广场中央的圆形墙壁上,镌刻着历届新亚毕业生的名字。

如今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的刘冉,曾在新亚书院度过了四年本科生活。2006年,她摘得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收到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权衡再三,她最终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中大给刘冉开出优厚条件——专业任选加上50万港币全额奖学金,这相当于免去了四年本科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剩余部分作为生活津贴每月发放。

“香港中文大学从1998年便开始在内地招生,早于香港其他大学,现在每年有近300个内地本科生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告诉《留学生》记者。

5月末的一个上午,《留学生》记者在沈祖尧的办公室见到这位“香港最佳校长”。彼时,他正在书桌上摊开宣纸练习书法,抄录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挥毫抄录古诗词,是他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

办公室不算大,除了一张办公桌便是会客区,一侧墙上嵌有两座书架,一座摆放医学类专著,另一座则充斥着各类著作,从甘地、邓小平、希拉里传记,到季羡林、莫言、韩寒均有涉猎,沈祖尧曾在开学礼上呼吁学生每个月读一本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书,这一点从他的书架可窥一二。

曾因香港“非典”肆虐时投身抗疫而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的沈祖尧,如今从医生转作校长已是第4年。在面对浩繁的行政事务、筹款应酬的同时,沈祖尧依然尽可能多地面对学生,参加校内活动,他说是为了解学生真正面临的问题。

沈祖尧在学校官网的校长博客、访问、演讲中,多次勾勒心中理想大学的模样,还曾因在中大博群花节园游会时说“人生应该是浪漫的,大学生应该是浪漫的”而引来无数赞赏。不仅如此,他更将口号付诸实际,呼吁学生重视专业以外的道德培养,于2011年推出“博群计划”, 提倡“博思明志,群育新民”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香港、内地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公民服务,提升人文关怀和公民意识,将对社会的意见、感受的不公,演化为改变的动力与建设性意见。同时,他还提出要珍惜自己的语言,连同两岸四地的大学,共同筹建中文学术期刊,借以改变学风。

在刘冉眼中,沈祖尧是一位颇具存在感的校长:“他就是一个‘大细路’(编者注:粤语,指大小孩),但他的品质和治校方式影响了很多中大人。”

每周有两个半天,沈祖尧仍在威尔士亲王医院做临床医学工作,同时这也是他的教学时间。如今当校长占用了他大量精力,具体研究由团队进行,他只负责找基金以及给予建议。沈祖尧直言,做校长并未因时间长而使压力得以减轻:“当医生是处理个体问题,而学校就像一艘大船,校长是领航员,你必须尽你所能确定一个方向,并且得到师生的支持,大家一起走这个方向。”

医生校长大不同

留学生:当医生和当校长有何不同?

沈祖尧:非常不一样,当医生是处理很个人的问题,而校长像是坐在一艘很大的船上,要考虑如何决定方向。同时船上有很多事情需要兼顾,财政状况、人事变动、学生需要、学科质量,都是很复杂的问题。在当校长的四年里,我的压力并没有减轻,一直有不同事情发生,带来不同压力。我过去的专业训练是如何当一名医生,做一名科学家,没有被训练过做一位教育家、行政人员,这四年我认识很多不同的人,从他们的经验里感受到很多,也处理很多不同的问题,回头来想,学到很多。

留学生:你如何看待校长这个角色?

沈祖尧:学校是一个很庞大的组织,校长是领航员,确定一个方向,并且得到学生教师的支持,大家一起走这个方向。另外,他应该做一个沟通的桥梁,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参与学生的不同活动,我到现在还在教学,如果没有教学不和学生接触,我就不知道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的不满,学生只是来抱怨,却不知道实际的情况。很多学生常来办公室和我聊天,在我周六早上看病的时候,旁边会有教学带的学生。

留学生:中大每年在内地招收的本科生有多少?

沈祖尧:中大在内地招生是香港所有大学里最早的,现在每年有近300个内地本科生入读。主要是根据高考成绩招生,我们认为高考成绩已经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招生范围也并非集中在几个省市,而是在全国范围进行,在比较偏远贫穷的地区也会招收一些学生,包括青海、云南都有。

留学生:本科阶段,内地生和香港本地生的比例是怎样的?

沈祖尧:香港规定是内地生比例不超过20%以上,但中大没有达到这个比例,只有10%,内地学生本科四年都住在学校,住宿条件成为一个限制。不过我想10%的内地学生也不错,因为他们都很优质。

留学生:香港政府对本科生的补贴是多少?

沈祖尧:不同科目教学成本不一样,像医学院每个学生每年的成本比人文学科高。平均而言,每一个学生每一年的成本是20万-25万港币,本地学生学费大概是4万港币,剩余部分都是由政府资助。

留学生:香港政府对内地本科生有补贴吗?

沈祖尧:其实也有,本科阶段内地生有两种,一种是全自费,交的学费也只是10万一年,远达不到真正成本,因此政府对这些学生也有补贴;另外有奖学金给状元,各类费用是全免,一毛钱都不用花,我们给的奖学金是学校募捐来的。我们提供给状元学生的全额奖学金,包括每年12万港币的学费,加上4.5万港币住宿费和生活津贴,一共可领取四年,是50万-60万港币。

香港不只是一座岛

留学生:去年香港高中实行“4年改3年”,本科阶段香港本地学生数剧增,内地学生赴港读书人数也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中大的教育资源会否受到压迫?

沈祖尧:学生确实多了很多,现在校园里到处是人,每年学生的数量都在上升,上课的地方都需要扩建。其实本科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内地生的比例始终控制在10%的范围,但是研究生越来越多,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能力到哪一步,如果学生太多,学校对学生会照顾不周,教学设备不够用,也要控制课程质量。我们不愿学科太多,老师不够,质量不好。有很多硕士学位是自费,不是政府资助,但学校要提供资源,比如图书馆、医疗室,配套现在已经很紧张。

留学生:教学资源的压力来自于哪些方面?

沈祖尧:两方面都有,硕士人数增加较多,政府对本科有加大投入,问题不会太大。香港的地很珍贵,所以对我们来讲,扩建校园会是压力,同时我们也不想校园太大,学生太多不是好事,我们希望保持质量。

留学生:香港的大学中所谓的国际生,大多数来自于内地,是这样吗?

沈祖尧:2013年本科阶段录取除内地学生以外的国际生有160名,分别来自欧美、日韩以及东南亚国家。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对内地的高等教育有一定贡献是应该的。很多学生将来会留在香港或去外国发展,内地生10%的比例并不算一个很大的投入,相比内地每年接近1000万的高考生而言,这个数量很少,将来我们会在质量方面加强。内地生来得比较多的是硕士和博士,我们很乐意承担这方面工作,但希望国家给多一些资助。

留学生:很多内地学生毕业后留港,外界指责其“侵占社会资源”,你怎么看?

沈祖尧: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来不一定是占有资源,他们也把很好的人力资源带给这里,对香港来说是好事。我常跟学生说,香港的资源不单单是规范在香港这个小岛上,应该从国际视野来看,我们的机会、工作能力、生意投入不单在岛上,我希望香港的年轻人不至于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进来,这样看世界是没有好处的。

融汇中国于西方

留学生:书院制是中大独特的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沈祖尧:中大最开始只是新亚、崇基、联合这三个书院,书院制是模仿牛津剑桥,我们相信一个大学生的发展不仅是在专业领域,而在于整个做人,如何成熟,如何培养全人的发展,书院肩负这方面角色。书院的学生老师来自不同学科,生活在一起,参与各种活动服务,交流思想,这对年轻人的发展尤其重要。国内有大学已经开始借鉴书院制度,重视这种教学理念,如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元培书院。另外在生活过程中,各种人脉都为学生准备好了,学生对书院归属感很强。

留学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创建是基于何种理念?

沈祖尧:这所学校是按《中外办学条例》建立,和深圳大学合办。内地大学毕业生要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这所学校毕业生拿香港中文大学的学位证。我们相信中大50年的办学经验可以在内地得以发挥,除了专业培养以外,希望给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道德培养,透过头一两年的博雅教育来培养学生。

留学生:你认为中大吸引内地生的地方是什么?

沈祖尧:我问一些学生为何选择中大,他们说香港所拥有的国际化环境和氛围是他们看重的。中大作为全方位的研究型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对他们也有吸引力,不仅在理工科方面有优势,很多人文学科也很强。从建校起中大就提倡“融汇中国于西方”,我们希望用两文三语,融汇中西方文化。

留学生:两文三语是怎样的教学?

沈祖尧:整个学校中英文教学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两文三语的政策是看专业课程需要而定,医学院和法学院是全英文教学,因为这两个专业是进行英文考试,英文教学是为和国际接轨。在文科专业里比较多用中文教学,另外商科和教育学院会根据老师的研究领域、主要的文献材料决定是用什么语言,我们不会给教师压力。

留学生:英文教学的好处是什么?

沈祖尧:我们都用英文,从国外来的学者就不会感到压力,学校与国际接轨也容易,国际上把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论文看得比较重。但回过来,我们也不能单单推崇英语,因为全球四分之一的人讲中文,特别是在人文学科领域,我们认为用中文来发表文章和教学也很有价值。比如有关社会研究,地区性较重要,并不一定是国际问题,用地区文字来发表文章,进行教学也会更方便。现在我们正和大陆、台湾进行讨论,可不可能用两岸三地都认可的优质中文期刊来提高中文论文发表的地位,以及国际地位。日本的学术期刊几乎是日文,若研究日本历史文化,用日语写作很自然,我想中文应该也有这样的地位。

排名游戏里中大做得不错

留学生:你所指的“地位”是否指排名?

沈祖尧:排名只是一个方面,最近十年排名才越来越烈,将其作为参考是可以的,因为终归需要有一套价值评估系统,但评估的方法是否公平、是否客观很难讲。而且大学包括各个方面,用一种排名体系就把不同大学放在一起比较,这很困难。我对排名的看法是,做参考可以,但不要看得太重要。香港把排名看得很紧张,一个学校把最好的资源、人才放在教学科研上,学校的排名不会走下坡路,但如果我们一直追着排名的方法来调整发展,这反而会使教学研究没有根基。

留学生:香港的大学成长速度比较快的原因是什么?

沈祖尧: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和国外的联系较好,很多排名都是由国外来评定,所以维持与国外的良好关系会有一定优势。香港科技大学的优势在于,排名游戏中,科技成果比较容易被量化,但是如果在音乐上有优势,没有分数和标准,该如何去排呢。所以我刚才说排名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东西都用同一个标准,凡是偏重人文学科的大学,在如今排名非常量化的游戏里,是不太有利的。

留学生:那你认为中大做得怎么样?

沈祖尧:还可以吧(笑)。我们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科学和工程学科做得不错,出版物有优势,但在文科上我们要多做本土和地区性有影响的研究,在中国研究方面,我们做得很出色,很多对近代中国研究有兴趣的人都会来中大。

留学生:中大提供给教授序列的每月薪资大概是多少?高薪资是否吸引优秀教学人才的关键因素?

沈祖尧:助理教授每月薪金是5万多至7万,副教授薪金为7万至8万多。以前我们的收入比较有吸引力,税收也低,比如医学院的工资会高一点。但是现在在金融、会计方面,新加坡等地大学的薪资非常高,竞争很大。我们希望做一些补贴。

留学生:你的治校理念是什么?

沈祖尧:希望研究和教学并重,共同发展,科学和人文学科平行发展。

留学生:如何看待教学和科研的比重?

沈祖尧:教学和科研是并重的,要两条腿走路。如果学校只重视科研没有教学,那科研也会受影响,教导出好的学生将来会做更好的研究;如果只有教学没有科研,那教学也会落后,社会影响力会减弱。

留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大概是多少?

沈祖尧:这个数字很复杂,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给的钱大概有25%是科研经费,但科研不单靠这个拨款,还要依靠来自香港、内地和国外的基金,需要募款,有很多捐款是针对某一项研究,所以数字不一样。

博文约礼

留学生:你如何解释中大校训里所提及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沈祖尧:人文精神主要是以人为本的概念,无论研究什么学问,最后希望是对人类有帮助和影响。中大不但在专业上培养训练学生,还要在他如何做人上给予教导。3年前启动“博群计划”,希望学生在各个方面有宽阔的视野,不仅会念书,还要去想想人生的价值和道德感。我们举办音乐活动、图书节,发展学生其他方面兴趣,希望学生对人文会有一套自己的解说。

留学生:在大学秉持人文情怀非常重要?

沈祖尧:非常非常重要,不然我们就只训练了一帮光有专业没有道德标准的年轻人,这不是最好的教育。就好像医生只会开刀开药,不关心病人各方面的需求,律师只要给钱就能帮打官司,而缺乏社会正义感,对整个社会没有好处。

留学生:你对待学生的态度是什么?

沈祖尧: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做的事情有对错,年轻人就是这样,比较直接。我希望他们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我没有必要阻止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有时他们做了不正确的事,我们要引导,而不是他们一犯错,我们就划清界限。

留学生:你希望学生在中大收获什么?

沈祖尧:在4年之后能顺利拿到学位以外,希望他们感受到中文大学的人文气质,我们注重学生参与不同的讲座和讨论,带他们出去做不同的服务。博群计划有一个研究是由学生发起,对社会有意见,感受到社会不公,不单会表示不满,而是要看问题根源,了解之后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把不满意变成动力。

留学生:衡量一所优质大学有哪些因素?

沈祖尧:那我们就看产品吧,就是学生。不是看学生毕业后赚多少钱,而是对社会贡献如何,学生是很好的反映,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他们的成就,所以教育评估不能用太短的时间,不能看今年毕业生平均收入怎样,就等同于学生质量,这对学生也不公平。如此一来,所有人都去念金融、法律。我们要看得长远;另一方面,学生创造的知识,在其研究领域的发明创造能否转换成对人类有贡献的东西,也许论文并非最好,但确实在社会中能应用,这两方面都需要观察。

留学生:你希望学生如何回忆中大?

篇5: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不负此生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今天早上我翻阅了毕业礼的典礼程序。当我见到毕业生名册上你们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头为你们每一位祷告。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

过“不负此生”的生活

你们或会问,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呢?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的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面:不公、剥削、诈骗等。我吁请大家务必要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地过活,你们必有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

认清大学的价值和本质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在21世纪,全球的大学都有如处身于十字路口,因为在历史中,大专院校从来没有增长与膨胀得像现在那么快,而又像现在一般,忘其所以、失其导向。正当全球大专学生数目不断增加的时候,人们也前所未有地对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作出了重大的质疑。

正当在某些国家,大学被誉为推动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火车头的时候,在另一些地方,大学却被诋为纵容精英主义和放任不羁的地方。那么大学教育,所为何事?

纽曼枢机曾经这样说:“若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与判断的真理,给人以倡导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力量。它教他客观地对待事物,教他开门见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乱的思想,教他弄清复杂的而摒弃无关的。”

我们也要弄清楚大学的本质:它并非纯粹是一座知识宝库,也并非单单是创意和创新的推动者。大学绝非一所职业训练学校,更万万不可沦为培育贪婪、自私、毫无道德和社会责任可言的人才的机构。大学不可能是排名榜的盲目追随者,更不可以被视为推动生产总值的引擎。

认识并带领你的时代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送你钱穆老师的一番话“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这是一般的群众。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来领导此社会,此社会才能有进步。否则不认识这个时代,不能朝向这个理想的标准来向前,此即是流俗。流俗又如何能来领导此社会?所以每一个时代,不愁没有追随此时代的流俗,而时代所需要的,则是能领导此时代的人物、学术与事业。”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福祉,个人意见往往成为唯一能接受的意见。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要过于自以为是,而要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每日在网上流传的资讯,媒体发放的消息,为我们带来不少冲击。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细分析,深入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同学毕业后更需终身学习,有慎思明辨的能力。

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已经成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愿你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以厚德载物自许。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

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虚怀若谷,以远大眼光,包容态度,带领我们的时代。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份,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认识时代,引领潮流,不流俗、不盲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知道满足,懂得感恩,贡献更多

面前放着半杯水,你看到的杯子是半满,而非半空。你会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健康、家人、爱人或者机会。你在这个年纪所拥有的一切,所获得的成就,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想也无法想像的。知道满足便会快乐。懂得感恩,你心中所念兹在兹的,就不是还想获得更多,而是贡献更多。你应努力回报社会,用你的时间、你的知识,或许有一天,是你的财富。到那时你会发现,奉献愈多,就愈富足。

“你不会问香港可以为你做些什么,而是你可以为香港做些什么。”为自己和别人创造更多机会,献上更多关怀,你的烦恼反而减少。懂得感恩,你大概也是个包容的人。一天当父母开始双鬓斑白,记忆衰退,步履蹒跚时,你不会对他们抱怨挑剔,你会不离不弃的照顾双亲,为他们做饭洗脚。一天你有了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收入,或更高荣誉时,你也不会瞧不起老师,你会饮水思源,告诉别人他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少的挑战,你也不会离弃香港,不顾而去。你会尽你的责任为香港创造未来。各位,今天是值得我们庆祝并为之欣喜的大好日子,但不要忘记„„这还是个应当感恩的日子。

各位毕业同学,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儿女。当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篇6: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各位同事、各位同学、各位校友:

辛卯兔年刚开始,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和大家回顾过去的工作及策划未来的路向。

上任大学校长一职已经七个多月,作为中大校长,我的使命就是要带领中大上下一心,继续发挥卓越的教学与研究,保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地位。除了达致教研卓越,我的愿景是希望进一步发扬中大的优势,融通中西,培育既具备专业知识,有承担、有灵魂的新一代,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培育对社会有承担的学生

在大学教育发展的蓝图里,我们应着重科技与人文齐头并进,符合世界的需要;我们更应捍卫人文精神、教导学生慎思明辨、欣赏多元文化和明白哲理,并培养他们敏于体察别人的价值和需要。

我希望同学不单在专科知识上追求卓越,并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关心社会和民生的需要,乐意付出,回馈社会。因此,大学希望透过社会人士捐献,筹集约一亿元成立基金,支持「I‧CARE爱‧关怀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本地、内地或海外的社会服务,非牟利团体实习计划、工作坊及讲座。透过深入探讨社会问题,培育同学的全人发展,成为富责任感的公民。

宏扬中国文化

中大是一所有深厚人文精神、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大学。自创校以来,大学一直坚持创校校长李卓敏博士的教育理念,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我们计划优化已成立四十多年的中国文化研究所,集中校内所有与中国研究相关的资源和单位,以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发挥我们的优势,整固我们的传统。计划纳入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单位包括中大重点研究领域中的「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有关的主要研究中心及计划,以及为外国学生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等。

缔建环保校园

中大的校园优美青葱,堪称全亚洲最美丽的绿化校园之一。大学连续两年在「香港环保卓越计划」获得殊荣,继前年获颁银奖后,去年更上层楼,在芸芸四百多家参与机构中夺得金奖,并获颁「卓越级别」节能标志,环保佳绩有目共睹。这份荣誉属于每位身体力行保护环境的中大人,对我们多年来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努力,也是一大肯定。

我们个人或群体都是地球村的一员,绝不能独善其身。致力保护环境,善用能源,爱护生态,也是在履行自身对地球万物应尽的责任。身为医生,我更深深体会到身体健康往往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爱护环境亦是爱惜自己。

过去,大学在节能减碳、节约用水、减少用纸、保育生态、环保教育等各方面成绩斐然。未来,大学会再接再厉,我们计划成立「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推出更多创新的环保计划,在校园引入电动车辆,提升在环保及能源方面的教研工作,强化中大作为环保绿色校园的角色之余,进一步将有关经验向社会推广,包括学校和非牟利团体。

全面准备就绪迎新学制

为迎接2012学年推行四年新学制,中大已全面作好准备。校园增建的配套设施,包括综合教学大楼、学生活动中心、综合科研实验室大楼、图书馆新翼等,工程进展顺利,将于2012学年陆续落成启用。为普及书院教育至所有本科生而创办的五所新书院中,晨兴和善衡书院已于本学年招收首批学生,和声书院于下个新学年亦将迎接首届新生,伍宜孙和敬文书院则将陆续加入行列。五所新书院连同原有书院,让我们能够完全吸纳三千名新增本科生,令同学有更多选择,全面发挥中大独特的书院制精神。

课程方面,大学已制订崭新的四年制本科课程,着重跨学科知识和通识教育的培育,以拓阔学生的知识领域,帮助他们获取专门知识,并建立广泛的学识基础;同时透过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培养批判思维和关爱社会的价值观。大学将加强中英文及通识等核心课程,各学院将增设「学院课程」(faculty package),提供一篮子不同科目让同学选读包括非主修的科目;而各主修学科则将增设「总结科目」(capstone course),所有本科生必须参与研究或实习,融会不同学科的知识。此外,新学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空间参与体验学习,届时当可达到让全体本科生均有机会到外地参与交流活动和学习的目标。过去三年多,大学已新聘了逾二百名教学人员加盟,并会继续从世界各地罗致优秀学者,确保我们有充裕的师资,顺利推行新学制。

筹建私营医院以响应社会所需

大学积极响应社会的需要,早前已向政府提交意向书,表示有意兴建私营教学医院。一直以来,大学通过医学院为本港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成绩卓著。中大计划筹建教学医院,是以病人为本,属非牟利性质,旨在提供高质素的医护服务,为中产病人提供多个选择,并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建议的医院服务收费透明度高,让更多市民能负担私营医护服务。私营教学医院亦可为临床研究、医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另一个良好的基地,为广大市民及中大本身带来裨益。

大学校董会已成立专责小组计划筹建私营医院,该小组正紧密工作,评估各方因素及风险。待政府宣布招标后,小组将随即跟进。

筹建深圳学院贡献教育发展

中大创校近五十载,我们一直本着为香港、珠三角及国家培育英才为信念。我们深信当可进一步发挥中大优势,本着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为国家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与高尚品格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期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裨益中大本身的长远发展,惠及中大师生。我们本着这个信念,开展在深圳办学的计划。我们与深圳方面展开商讨时,是基于这些原则:深圳学院的师资和课程必须与沙田校园具同等质素;深圳学院必须享有我们珍视的学术自由;深圳学院资源处理独立于中大沙田校园,互不补贴,学院的筹备和运作经费将另为筹举。我们将一直坚持这些原则。大学重视师生校友对筹办深圳学院的意见,除设立网页发放最新讯息外,去年已举办了七次简报会,直接听取职员、学生、校友的意见,集思广益,完善计划。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商讨以来,双方就原则问题一直都有共识,冀达成各方均可接纳的协议,筹建深圳学院,以贡献本港及国家的教育发展。

展望来年,大学将会在坚实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我期望大家同心携手,为中大的长远利益努力,以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最后,再次敬祝各位兔年顺利,合家吉祥。

沈祖尧谨启

篇7: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2016年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在这个时代,要学会感恩,不流俗不盲从,不负此生,下面是这篇沈祖尧香港中文大学2016毕业演讲稿不负此生 不负此生

“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

今天早上我翻阅了毕业礼的典礼程序。当我见到毕业生名册上你们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头为你们每一位祷告。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你们或会问,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呢?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在过去的三至五年间,大家完成了大学各项课程,以真才实学和专业知识好好地装备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学以致用,前程锦绣。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面:不公、剥削、诈骗等等。我吁请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无比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负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地过活,你们必有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是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在意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

“大学的价值和本质”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所以诸位毕业会成为我校的代表。做个令我们骄傲的“中大人”罢!

在21世纪,全球的大学都有如处身于十字路口,因为在历史中,大专院校从来没有增长与膨胀得像现在那么快,而又像现在一般,忘其所以、失其导向。正当全球大专学生数目不断增加的时候,人们也前所未有地对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作出了重大的质疑。

正当在某些国家,大学被誉为推动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火车头的时候,在另一些地方,大学却被诋为纵容精英主义和放任不羁的地方。那么大学教育,所为何事?

纽曼枢机曾经这样说:“若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与判断的真理,给人以倡导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力量。它教他客观地对待事物,教他开门见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乱的思想,教他弄清复杂的而摒弃无关的。”

我们也要弄清楚大学的本质:它并非纯粹是一座知识宝库,也并非单单是创意和创新的推动者。大学绝非一所职业训练学校,更万万不可沦为培育贪婪、自私、毫无道德和社会责任可言的人才的机构。大学不可能是排名榜的盲目追随者,更不可以被视为推动生产总值的引擎。

“认识并带领你的时代”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送你钱穆老师的一番话“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这是一般的群众。

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来领导此社会,此社会才能有进步。否则不认识这个时代,不能朝向这个理想的标准来向前,此即是流俗。流俗又如何能来领导此社会?所以每一个时代,不愁没有追随此时代的流俗,而时代所需要的,则是能领导此时代的人物、学术与事业。”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福祉,个人意见往往成为唯一能接受的意见。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要过于自以为是,而要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每日在网上流传的资讯,媒体发放的消息,为我们带来不少冲击。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细分析,深入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同学毕业后更需终身学习,有慎思明辨的能力。

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已经成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愿你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以厚德载物自许。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

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虚怀若谷,以远大眼光,包容态度,带领我们的时代。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份,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认识时代,引领潮流,不流俗、不盲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会感恩和奉献,愿你们不负此生”

面前放着半杯水,你看到的杯子是半满,而非半空。你会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健康、家人、爱人或者机会。你在这个年纪所拥有的一切,所获得的成就,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想也无法想像的。知道满足便会快乐。懂得感恩,你心中所念兹在兹的,就不是还想获得更多,而是贡献更多。你应努力回报社会,用你的时间、你的知识,或许有一天,是你的财富。到那时你会发现,奉献愈多,就愈富足。

“你不会问香港可以为你做些什么,而是你可以为香港做些什么。”为自己和别人创造更多机会,献上更多关怀,你的烦恼反而减少。懂得感恩,你大概也是个包容的人。一天当父母开始双鬓斑白,记忆衰退,步履蹒跚时,你不会对他们抱怨挑剔,你会不离不弃的照顾双亲,为他们做饭洗脚。一天你有了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收入,或更高荣誉时,你也不会瞧不起老师,你会饮水思源,告诉别人他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少的挑战,你也不会离弃香港,不顾而去。你会尽你的责任为香港创造未来。各位,今天是值得我们庆祝并为之欣喜的大好日子,但不要忘记......这还是个应当感恩的日子。

篇8:201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典礼致辞

也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我们的老师、家长和校友对同学们的关心关爱!尤其感谢今天专程来校参加同学们毕业暨授位盛典的各位家长、校友、新闻媒体朋友及其他嘉宾,特别是广东校友会王波会长,深圳校友会钱伯明会长、廖明霞秘书长和罗威小朋友。

今天的毕业暨授位仪式,既是一场伤别离的纪念,也是一个新起点的宣告。经过在西政这所神圣殿堂的数年“修练”,各位同学已到“出关”之日。在大家面前展开的,将是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前面的道路是起伏的,个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一种精神——自强不息。

重庆人民、西政师生都不缺乏自强传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天,6月13日星期六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抗战影像志》之“重庆大轰炸”,首次披露了许多当年的珍贵史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1938年到1944年6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重庆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挺过了日军实施的共218次地毯式“无差别轰炸”,最终与全中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一种自强精神。

同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文革”**等带来的种种冲击与波折,西南政法全院师生和衷共济,逆境奋发,终于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铸就了今日社会公认的“西政现象”,打造了响当当的“西政品牌”——这也是一种自强精神。

今天我想特别告诫大家:自强不息乃是西政精神的核心。西政人当自强不息!修身乃自强之本

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各位同学要通过修身让自己变得睿智、仁爱、勇敢,成为智者、仁者、勇者。尽管时代在发生着巨变,但修身的内核却永恒存在。你睿智,中国就多了一份明亮;你厚重,中国就多了一块基石;你仁爱,中国就多了一份温暖。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写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就是所谓“修身先正心”。虚其心,自会受天下之善;大其心,方能容天下之物。每个人正直善良的内心,正是自己精神自由的起点,也是社会公正的泉源。作为西政人,一定要努力锻造一颗强大的内心,在常态和非常态中修炼自身。西政人相信:自强不息涵养我们的品性,锻造我们的风骨,是西政人安身立命、修身养德之本。我愿各位同学永远择善而从,修身不倦。

坚持乃自强之基

不久前谢世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一句名言十分流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坚持,应当成为西政人最可贵、最强大的生命特质。我常在校园里遇见晨读的同学,也常在学术报告厅里看到没有座位却坐在地上或站在过道中专心听讲的学子。我相信,这就是西政学子最基本的坚持,它折射出同学们内心的坚守,最终也将引导你们生命的航向。坚持不懈的品质,能助西政人飞得更高。古代法家李斯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作为西政人,决不可以幻想今天刚起步,明天就能到达终点;今天刚栽下一棵树,明天就能结出果实。西政人相信:自强不息是坚持的力量,任凭时光的冲刷,依然能聚合成巨大动能,所向披靡。我愿各位同学永远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担当乃自强之道

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社会是一张大考卷,它写满太多的难题;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它通过熊熊烈焰提炼真金。人们经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今天我还想强调,责任就是本份。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时代,海量信息中碰撞激荡的思潮在不停地拷问着我们的价值观,现实世界里纷繁杂陈的问题在不断地干扰着我们的判断力。也许,我们对目前的某些社会不公强烈不满,甚至深恶痛绝,但切不可沉溺于迷惘与困惑中,更不可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作为西政人,面对责任要学会担当;面对邪气要勇于亮剑。西政人相信:自强不息,是坚韧的种子,即使在艰难困苦的岩石下,依然能生根发芽,绽放出倔强的花朵。我愿各位同学永远固守初心,矢志不渝。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只有自强才能自信。只有自强不息,方能选好人生的方向,方能迎接人生的挑战,不断超越自我。前段时间,一起因“路怒”引发的交通纠纷暴力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我想叮嘱大家:人生之路亦不可任性。或许,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你都默默无闻,日日简单重复,工作枯燥乏味;或许,你始终百分之百地投入,但事业却总不见起色;更或许,当你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时,那些不期而至的打击让你猝不及防。于是,你动摇了,开始质疑自己昨天和今天的选择与决定,开始盲目攀比他人似乎风光的生活,任性地变换着人生的轨道,你甚至开始深深绝望。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大家,作为西政人,面对挫折与失败,要善于理性思考,善于自我砥砺。怀揣对生活的热爱,肯定自我价值,应当成为我们最基本的信念。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告诫的那样:“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我希望,每一位西政人都能从容面对如电光石火般变幻难测的社会百态、人世沉浮。只要自强不息,就会产生充足的底气!只要脚踏实地,成功迟早都会到来。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是金子有朝一日总会闪闪发光。同学们,请勇敢些,再勇敢些!自强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西政人当在逆境中永不言败,永不言输!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只有自强才有自尊。只有自强不息,方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方能把握时代的脉动,不断刷新自我。将近50年前,1966年,我们的一位学长与今天的各位同学一样,在母校完成学业后走上了平凡的工作岗位。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从普通工人到中学老师。但是,她坚信: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乃是任何社会都必须承认的价值。后来,她终于被调到江苏镇江检察院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她回到母校担任经济法教研室老师;80年代初,南下担任刚刚成立的深圳市司法局局长助理、党组成员;90年代,又毅然舍弃官职,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合伙制律所——“广东星辰律师事务所”。这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事业瓶颈突破的校友,就是郭星亚师姐。而今,她已年过七旬,却依然孜孜以求,不知倦怠。她捐资数百万在母校设立了“星辰奖学金”。前年,她发起成立了“西南政法大学深圳前海法律研究院”,把西南政法大学的金字招牌挂在了祖国“特区中的特区”,使西南政法大学的旗帜飘扬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去年,她刚刚接任西南政法大学律师校友联谊会会长,她说她的目标是要打造最好的律师团队,陪着中国的企业、陪着西南政法大学走向世界。星亚师姐凭着自己高昂的激情、敏锐的目光和旺盛的生命力,精确地把握着时代脉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自我价值。星亚校友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自强就是“敢为天下先”。西政人当在事业上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当你登上社会之船,启动航程,在前行的途中累了、倦了、晕了,甚至突然遭遇到惊涛骇浪、天旋地转,风骤袭、雨骤急、浪骤起,最好立即高唱《西政之歌》,或者默默念诵西政精神“16字真言”——“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便会出现西政人或西政人的朋友,及时地在法治的轨道内施以援手、无私帮助,如此便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同样,当你离开了校园,如果发现某位校友落水了、受伤了,一定也要及时把他/她呼唤,托他/她出水、带他/她上岸,给他/她抚慰,甚至千里驰援、送去温暖。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母校就是港湾里那盏温暖的渔火,永远照亮你前行的航程,也日夜盼望你平安归来。几天前,6月11日上午刚刚成立的2015届毕业生校友理事会送给学校一个匾额:“一生西政人,一世西政情。”西南政法大学永远陪伴你一路同行。西政是路,你就是路上奔腾的骏马;西政是桥,你就是桥上威严的雄狮;西政是梯,你就是梯上登天的勇士。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流行着一个非常温暖的热词——“陪伴”。这个词与“成长”、“力量”、“爱”等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词汇相连相随。我想,在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种力量令大家感动,总有一种激励推动大家前行。母校陪伴大家成长,母校也感谢你们人生青春的陪伴。所谓人生,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正如当初各位同学从家乡出发、从另一个母校出发,来到了西政。此时此刻,我和老师们一样非常欣慰,同时也怀揣一丝伤感,深情地目送各位毕业同学从这里再次出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认真对待两个关键词:一是“西政校友”;二是“西政精神”。因为你就是西政校友的一员,你就是西政精神的载体!西政精神是我们这所大学的精神气场,也是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西政学子应该具备的文化气质。各位同学务必铭记西政精神,也务必铭记:作为西政校友,负有传承弘扬西政精神的特殊使命。

愿西政精神陪伴各位毕业同学一生一世,陪伴大家从学业成功走向事业辉煌!

上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职责任务清单下一篇:网页制作课程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