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2024-04-09

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共9篇)

篇1: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信访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仍然繁重。本文试就庐江县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工作对策作一阐述。

一、当前我县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信访秩序逐步规范,信访形势有所好转,但上访数量仍居高不下,集体上访占比较大,缠访闹访时有发生,形势不容乐观。群众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和新老项目建设、劳动保障、农林水权属纠纷、涉法涉诉和社会特困群体等方面。究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不够快,改革触动部分群众利益

由于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经济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商业、粮食、供销系统走向社会,事业单位改革等,重新调整了所涉人员的利益关系,引发群众信访。据统计,我县由于机构改革、企业改制等引发的信访占总量的确良17%。

(二)少数信访群众认识上有误区

误区一:“法不责众”。少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不责众”,串联集体上访。误区二:政府“管”法院。认为政府权力大,能够改变法院判决,甚至可以代替法院执行,有事就找政府,信“访”不信法。误区三:“大闹大解决”。认为上访人数越多,闹得越厉害,政府就会越重视,就会妥协,因而采取集体上访的形式给政府施加压力。

(三)部分法律法规滞后

一方面,表现在法律条文的滞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显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但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滞后,没有法律法规的界定和约束成为导致上访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滞后还表现在执法不严上。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不允许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更不允许扰乱正常办公秩序,但是,“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却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四)信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信访资源整合不到位,有时会出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对同一信访案件的看法不一致,接访口径不一致,使信访对象认为有空可钻。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矛盾排查机制、信息汇总分析机制和联合调处机制虽已建立,但在运行中尚需推进和完善。虽然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和阅批来信等制度,但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却流于形式。三是解决问题不到位,少数单位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存在推、拖、敷衍了事现象,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有的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信访事项。

二、做好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在制定政策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重视信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综合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提高政策的公信度。要政情、民意双向互动,把党委政府的政策和施政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向群众公布,注意收集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现实问题。

(二)坚持源头预防,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

要健全覆盖各方、延伸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各镇、各部门要确定信访信息员,畅通信息渠道。坚持定期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基层排查与部门排查相结合,逐级上报排查情况,实行“零报告”,遇到突发性、苗头性信访问题随时上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分轻重缓急,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要整合信访资源,在乡镇建立纪检、综治、司法、信访“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联合处理信访问题。

(三)坚持督查督办,确保信访事项得到妥善处理

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信访部门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信访督查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事要解决”。要对信访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如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工作绩效考核等;要对信访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调度和督查,帮助扭转被动局面;要对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结、答复的全过程进行督查,确保严格按照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要对信访案件办理质量进行督查督办,尤其对领导机关交办的信访案件、领导批示的信访事项、进就去省非正常上访、越级集体上访和信访老户案件进行重点督查,提高信访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

(四)坚持强化责任,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坚持主要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负直接责任,其他领导成员“一岗双责”,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体系。认真落实领导接待日、阅批来信和包案案制度,推动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二要强化部门责任。要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强化信访事项责任主体的责任,督促有权处理的部门依法按政策解决信访问题。三要强化责任追究。严格实行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把信访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干部的考核内容,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因官僚主义、违法行政、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引发重大信访问题的,对因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认真解决信访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篇2: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摘 要:近年来改革步伐不断深入,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社会各层次的问题也在日渐暴露,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依旧存在问题,其中信访问题尤为突出,这将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社会政治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权益渠道以达到维稳的状态。同时需加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涉法涉诉信访 原因 对策

一、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意义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渠道,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凸显,这样将影响到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社会稳定。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现状

(一)主体的广泛性与规模的集群性

从信访主体来看,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与各个领域,不仅有工人、农民等传统习惯的信访群体,而且有城乡的被拆迁户、私营外商企业主等具备时代特色的群体。既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等社会弱势群体,也有军转干部、复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对共同利益问题产生共鸣,于是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与申联,产生集体访、群体访。(二)活动的组织性与行为的对抗性

从行为激烈程度看,现在的一些信访人员违反国家信访法律法规,或喊冤叫屈,或采取静坐、下跪、拦截车辆,或围堵与冲击国家机关,威胁、殴打工作人员等方式上访,并且有扬言自残、自杀给党与政府进行施压。

(三)矛盾的尖锐性与内容的涉法性 从复杂程度看,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既有家庭矛盾、邻里纷争,也有社会管理、经济利益、体制改革,从反映内容看,涉及城镇规划、社会保障、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法律法规,一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

(四)惩治的微弱性与形势的严峻性

信访人大多事由问题需要解决的,但借机闹访的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非法集体上访,冲击国家机关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受到制裁的却很少,使得少数不法上访户有恃无恐、信访形势严峻。

三、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原因

(一)执法人员的主观因素是直接原因

1、执法不公

个别执法办案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低,原则性不强,徇私枉法,在案件处理中参杂着关系、金钱与人情,造成一系列冤假错案。此外案件久拖不决、久侦未破。错案长期得不到纠正以及执行难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使得信访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办案能力欠缺

一些执法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办案能力差,在行政执法、案件侦查、起诉、审判与执行等各个环节由于原始证据采集不及时或不全,事实认定不清,责任划分不明,审理程序不合法,使用法律不当,处理判决有误,造成执法过错与过失以及案件瑕疵。

3、有错不纠

个别执法人员明知案件处理不当、有误,但怕揭短亮丑,影响单位形象,不采取正确有效的补救措施,严格依法办事,而是蒙骗搪塞群众,更有甚者,为了树立执法权威,以法压人,以权压人,一错再错,对涉法涉诉信访群众进行打击报复。

(二)现实客观因素是重要原因

1、信访成本低,解决问题快

信访人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低,经济条件差,对于一些涉法案件,通过司法途径,难以支付高昂的律师费与诉讼费。

2、情理法冲突,处理难度大

有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错综复杂,于法不据,目前根本无条件,无法处理。特别是“文革”期间被平反昭雪的案子,现在要求国家赔偿,支付劳动改造期间的劳动报酬。

3、穷尽法律手段与程序,申诉上访成唯一出路

有相当一部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因信访人已通过行政复议、民事或行政诉讼等手段,通过一审、二审、重审、再审等程序,当事人仍对相关处理意见不满意或不服法院判决、不认罪伏法,抱着申张正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当事人只有通过向上级相关部门或领导多头写信进行申诉上访,造成一信多投、多访现象,形成信访骨头案、老案、沉积案。

(三)信访人观念认识上的因素是主要原因

1、唯官为上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强烈的人治观念,部分信访人存在信上不信下,信官不信法的观念,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信访思想。

2、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而且由于其自身原因,当案件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存在差异时,为了其个人利益,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旦未获得满足,就走访途径。此外在农村以老年人为主,普遍是文化素质较低,法治意识差,无论是否有理总要求政府包揽。尽管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口头上火法律文书中已告之当事人相关事宜,但当事人放弃该项法律赋予的权利。有的涉法信访还没有进入法律诉讼程序,或没有穷尽法律手段或诉讼程序。

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畅通信访渠道

1、党委主导,部门配合

大多数信访案件并不是某个政法机关自身可以把问题解决好的,而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尤其是信访人的当地党委政府。

2、首长坐镇,定期接待

对于信访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应该立即解决。需要限期解决的需要研究后进行回复。对于限期答复,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3、反馈信息,下访寻访

及时发现了解信访信息,排查纠纷,掌握不稳定因素,及时进行解决问题,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务必依法处理,维护群众利益

1、坚持执法为民

信访群众大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待群众信访,要理解、要同情、要疏导,最终进行解决。信访工作人员在心里一定要装有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对当事人的信访事项,无论反映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是否符合情理,都要真诚关注,及时进行办理。

2、强化接访技能

对于当事人要耐心细致地开展接待工作,缓解、消除当事人的对立与不信任情绪,尤其是对上访老户,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情相待,切忌简单粗暴,逐步提升适用法律与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3、规范接待工作

专门设立群众来接待场所,并由有经验的同志负责日常接待工作,把“热情接待、热心服务、热诚倾听、热衷实效”作为接待群众来访的基本原则。

(三)严格依法办结,正确息诉罢访

1、严格办理

办理每一件信访案件,都要做到程序合法,定性准确,处理合法适当。要严把事实与证据,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2、依法终结

处理信访问题,案案都要有结果,且要依法终结,终结的案件必须严格依法办理完毕,相关程序全部到位、合法。

3、息诉罢访

处理信访问题,不能以程序办结了事,还需在解决问题上下工夫。在息诉罢访上求实效,要依靠社会力量,促使息诉罢访,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尽量利用各种渠道已于适当救济,帮助解决信访人的具体困难。

参考文献:

篇3:企业当前非正常信访的原因及对策

一、非正常信访的主要表现形式

非正常信访是指信访人不到指定的场所和按规定的逐级信访程序到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部门或单位组织提出诉求, 而是采取蓄意的、过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或禁止的方式, 以赴省进京访、集体访、闹访、缠访、越级上访等形态影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秩序, 损害社会治安秩序, 妨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赴省进京到非信访接待场所采取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等方式, 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阻碍交通, 拦截公务车辆、影响车辆正常行驶, 扰乱公共秩序;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在信访接待场所和其它公共场所实施自伤、自残、自杀;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 或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等。

二、非正常信访的特点

1. 上访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上访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是非正常信访中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 通常将其称之为“老上访户”。由于当前信访的环境比较宽松, 一部分信访人认为信访有利可图, 便固执己见地坚持自己的过高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 他们对同一问题重复、多次地上访缠访, 有的上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的抛家舍业, 甚至在有关部门周围安营扎寨或露宿街头, 颇有一种生命不止、上访不歇的所谓“恒心”和“决心”,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 信访过程中言行过激, 社会影响大。

一些上访人上访时, 情绪激动, 言辞激烈。如有的哭天拜地, 又骂又闹;有的呼口号, 唱队歌 (列队唱歌) ;有的用言语攻击、侮辱、谩骂工作人员;还有的将自己的上访经历编成顺口溜, 有意丑化党和政府, 逢人便唱, 见“官”就诉。

3. 非正常信访活动组织化趋势明显, 集体上访频繁。

不少上访人员认为个人力量太薄弱, 不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往往纠集人员共同上访, 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上访, 且群访一般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此类上访由于组织严密, 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大, 处置难度也较大。

4. 非正常信访时间较为集中。

上访者往往选择一些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期上访, 以期引起领导重视。如有的选择在“两节”、“两会”期间上访, 有的选择上级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期间上访等。特殊群体上访的时间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如有的复退人员选择在“八一”建军节期间上访, 协解人员、家属选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上访, 退休教师选择在教师节期间组织上访。

5. 非正常信访问题呈现复杂化趋势。

有些非正常信访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时间长、跨度大, 涉及部门多、案情复杂, 其中的许多环节无法查证落实, 调查难以下结论、出结果, 从而导致接待难、答复难、调查难、处理落实难。

三、发生非正常信访现象的原因分析

1. 职工群众维权意识增强, 而法制观念相对滞后。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但由于法制观念相对滞后, 片面理解政策法律, 过分强调自身利益, 形成了“信上不信下”、“信多不信少”、“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错误心态。宁愿找大官、不愿找小官, 宁愿信中央、不愿信地方;宁愿上访, 不愿上诉, 相信法不责众, 不信依法办事, 把“人多力量大, 大闹大解决, 小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当作真理, 再加上现实中确有一部分人以访谋生, 因访得利, 从而导致非正常上访有增无减。

2. 体制机制上产生的负面作用。

从工作体制上来看, 一是限时接返制度存在一定弊端。按照工作要求, 对发生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要做到“随有随接, 随接随返”, 这项措施对减少非正常上访总量效果明显, 但成本颇高, 作为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可行, 长期如此, 负担过重, 难以承受。从工作实践中看, 上访人产生了去北京上访管吃、管住、管送, “零成本”逛北京的负面效应, 形成越接越多, 越接越去的恶性循环。二是考核通报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发生非正常上访后一级通报一级, 为降低数量, 后移名次, 基层单位多采取“哄”、“拦”、“堵”、“截”等手段, 这就给上访人造成了“单位领导怕我们去北京上访”的错觉, 以此要挟责任单位满足其过高诉求或不合理要求。三是责任倒查和追究执行存在“蜻蜓点水”和“一棒子打死”两个极端。有的单位出于“保护干部”的考虑而疏于追责, 有的单位“花钱买平安”, 宁愿给上访人十几二十万, 也不愿追责, 严批评、软兑现, 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 调处解决问题确有不到位之处。

非正常信访反映的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基层信访部门受理过。但由于重视不够, 或力量薄弱, 或水平有限, 致使“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成为一句空话, 导致矛盾上交, 小事拖大, 大事拖“炸”, 矛盾纠纷和隐患没能及时化解, 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 导致不满情绪日增, 进而采取非正常手段上访。

4. 内部矛盾凸显, 利益冲突加剧。

随着利益格局调整、收入差距拉大, 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心理在部分社会民众中普遍存在, 当然也不可能不影响到企业中的职工群众, 特别是在养老、住房、医疗、薪酬制度改革调整过程中, 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出台, 已有的配套政策一时又难于兑现, 影响了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 引发了不少上访问题。此外,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少数人心态失衡, “仇官、仇富、仇国企、仇社会”, 刻意制造事端上访滋事, 发泄心中不满情绪。

四、解决非正常信访的建议和对策

1. 正确引导合法信访。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 夯实工作基础。《信访条例》的颁布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企业各级党组织、各单位首先是要将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定期研究和部署。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解决重大群众信访问题, 分管领导要亲自办理群众来信, 接待群众来访, 组织调处一些重大信访问题, 及时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困难。其次要保障工作经费到位。要改善信访接待、办公条件, 解决工作经费等实际困难, 做到机构齐、阵地实、设施全。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通过上法制课、张贴标语横幅、发放普法手册等形式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职工群众法律意识, 引导和教育职工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二是不断探索建立畅通信访渠道、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信访“绿色邮政”, 探索建立“信访代理”, 拓展信访信箱、专线电话、网上信访等多种渠道, 引导职工群众更多地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合理表达诉求。注重运用论坛、博客、微博、留言回复、在线交流等新的沟通方式, 倾听诉求, 解难帮困。有一部分非正常上访问题, 因政策等原因失去了解决条件, 就有必要探索建立对困难群体特殊的制度保护机制, 为他们提供寻求权利救助的合法途径, 避免其因为生活困难而采取过激行为。比如在“企业能承受, 政策能包容”的前提下, 通过就业安置、走访慰问等办法扶贫帮困, 缓解上访人员生活实际困难, 最终实现息访罢诉。三是充分发挥基层调解作用。调解机制具有的优势是解决方式较为温和, 增加了纠纷双方和解的机会, 减少了对抗性, 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恰当处置违法信访。

一是对非正常信访事件要制定处置应急预案。及时协调当地公安以及企业内部保卫、武装等各方面的力量, 协同配合, 齐抓共管, 通过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和心理疏导工作, 及时将上访人员带离现场, 控制平息局势。二是对非正常信访者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形成一种违法必究的导向, 让上访人知道非正常上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 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根本上扭转非正常信访处置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篇4: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在当前监督执法工作中,由于执法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能力,消防部门对自身工作也并不重视,也不遵循相关规定,所以本文将对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干部不稳定。现在公安消防机构所实行的是现役体质,根据实际情况,消防监督执法干部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交流,而在监督队伍管理中,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然而在不同岗位中,其交流也比较多,所以消防部队对岗位做出了重要的规定。另外由于队伍人员不稳定,执法人员流动幅度比较大,产生了以下两种弊端:一是由于监督执法人员任期比较短,在工作中缺乏长远规划与连续性。二是在业务素质方面,监督执法人员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与累积沉淀,因此在工作中执法质量就会很难提高。从目前来看,虽然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素质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状,且大多部分的消防执法人员都是现役干部,而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的并不多,只占少数,其中都是在地方院与消防部队院校毕业的。由于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监督执法干部也都在逐步提高自我监督执法水平,通过自我摸索来增加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要求要有丰富的经验、扎实的功底、活跃的思想,然而在实际中这种专业的人才极其缺乏。另外,在消防监督执法中由于不熟悉情况,导致工作连续受到影响,其执法队伍也很难固定。还有少数的监督执法人员放松了工作学习,无法总结执法经验,累积不到相关知识,不熟悉行政执法程序,不掌握调查取证的基本方法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的影响了消防监督执法的质量。

将“重罚轻纠、以罚代改”的现象消除。消防监督执法的根本目的就是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和整改火灾隐患的问题,其过程不仅是发现问题,其更要解决问题。所以要避免火灾的发生,就应该依靠消防人员经常性的、主动地并且深入的进行开展有效地监督检查工作,将各种消防违法的行为进行有效且及时的制止。然而在实际中,大多部分消防办案单位只注重罚款,不会对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行重视,也很少采取有效地措施,不能及时的对火灾隐患进行整改,会时常走进“重罚轻纠、以罚代改”的误区,降低了处理问题的标准。如在经济处罚后,对该停业的不停业、该停产的不停产等,这不仅将监督执法的效果降低,也对执法的程序难以严格管制。在这种执法方式中,有些人会误认为消防执法只管罚款,不管改正,在这种理念下会给人们带进误区,会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如出现违反行为,在表面也会虚心接受,而在实际中坚决不改,只会推卸给消防部门,如果一直这样延续下去,整个就会演变成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理、精力的过程,还会造成违反单位没压力、领导层没有精力、百姓没有保障力等等。

法律法规建设不全面。由于当前的消防法建设不够全面,所以我国将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并制定了消防法律法规,而消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有的消防法律法规中,消防规定的某方面还是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在法律法规中不能形成互补,其之间缺乏相互配套,例如,将危险化学品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应选用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然而由于公安部十八号令《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取消,将导致消防安全容易爆化学物品监督管理没有操作性,监督管理工作会大打折扣。

没有相关法律程序。在消防监督执行管理机构中,有些工作人员还会抱有侥幸的心理,在工作中只图方便的做法,简单的执行,擅自做出处罚,这样不仅不遵守法律法则,还违反了其相关规定。只要有部分人员进行行政诉讼,执法机关将必败无疑,这会严重的影响执法机关的威信,同时形象也会严重损害。而法律文书能很好地体现执法质量水平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其中有些人员和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工作中随心所欲、不知收敛,因此将会导致文书的不规范。以上通过实施《行政许可法》后,其当地消防中队与公安部也进行了统一的法律文书格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还没有一个单位在使用明令废止的法律规定,有的还擅自随意使用支大队制作的文书和改过的法律文书格式。

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加强改进

在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监督执法是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神圣职责。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消防部队工作要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公安消防部门的良好形象和执行力与公信力。然而在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还影响了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将监督执法工作中的问题采取相关的对策进行解决,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消防监督执法工作。首先我们应先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在消防监督执法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加强提高安全消防教育,并做相关的安全培训,让各部门、各行各业以及广大群众做到消防安全常识,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形成良好的消防环境。最后做到加强管理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做到文明执法、严格公正。

在本文中消防监督执法就是指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对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企业所遵循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由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的问题较多,本文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为消防安全意识做出有效的提高。

篇5: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洽川镇纪委书记 雷金奇

(2009年10月9日)

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影响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二是有些村主要干部在矛盾纠纷排查、乡村说事日、解决解决疑难信访问题时工作存在应付思想,不下势动真,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置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导致群众上访不断。三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四是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 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平时看不到。

(二)信访对象多元化。当前信访活动的主体已不单纯是过去的以优抚对象、老幼病残、贫困户为主,现在则扩大到离退休老干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社会求助者及其他如举报、咨询、社会法人等。许多普遍性问题上访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城镇信访对象有呈逐年上升之势,信访群体信“上”不信“下”,信“多”不信“少”,信“闹”不信“理”, 信“访”不信“法”,信访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信访内容复杂。信访对象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很现实,基本都涉及到个人或集体的切身利益,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 1

起来难度较大。且都明确要求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因此,导致集体上访不断增多,越级上访时有发生。

(四)无理缠访依然存在,群体信访活动组织化倾向明显。极少数人别有用心,滥用信访权利,背后专人策划一些较大规模的集体访,虽经信访部门耐心说服教育,仍然信访不息,找领导纠缠,无理取闹,组织化倾向较明显。无序信访突出。

二、解决问题及建议

综揽上述难点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做好当前信访工作,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以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网络化、大信访的信访工作格局。一是强化领导,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落实“一岗双责”制,坚持领导包案制,一手抓预防一手抓处理,大的信访案件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二是完善情报信息机制。在工作中注重收集有价值信息,及时、正确把握信访先兆,牢牢把握信访工作主动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做好重大事项信访评估制度,最大限度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化解引发大规模的集体上访。

三、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我们洽川镇始终把信访稳定工作放在全镇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稳定工作格局。2008年,全镇实现了赴京赴省集体上访和赴京、省非正常上访“双零”目标,我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无越级上访乡镇”。各类信访案件的到期结案率达100%。在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要敏感时期没有来自我镇的干扰。

(一)全力促进“事要解决”,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机制

成立了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会审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并在全镇开展了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化解了一批重点案件,特别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镇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村各单位也都切实把信访稳定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和联席会议制度,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信访中心户、乡村说事日等工作,研究重大案情,全镇上下重视信访稳定工作,主动抓好信访稳定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明显提高。

(二)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推动信访稳定工作扎实高效开展

建立了信访稳定“小红旗”挂牌督办制度,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和上访苗头,上墙小红旗挂牌督办,有力地推动案件快查快结的过程。我镇的“小红旗”挂牌督办制度被市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渭南宣传》上予以发表。

(三)畅通信访渠道,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全镇认真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乡村说事日制度,包村领导、机关干部负责制度等四项制度。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将大量上访群众稳定在镇内,现场处置解决了一大批信访问题,维护了上访人的合法权益。

(四)抓早、抓小、抓苗头,着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篇6: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书峰乡人大办 郑剑峰

“十一五”期间,我县综合实力明显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但仍留下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安全生产仍有隐患,信访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因此,我县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着重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继续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渠道,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凸现,影响到改革发展的进程和社会稳定。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特点

(一)主体广泛,诉求多样。

从信访主体来看,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有城乡房屋的被拆迁户,有不服刑事判决的被告人、被害人等等,诉求涉及城镇规划、社会保障、劳资纠纷等方面。这些当事人的诉求由于未得到满足,就形成信访,信访的人群不断增长,信访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不懂法律,行为过激。

目前,一些信访人员违反国家信访法律法规,采取静坐、下跪,拦截车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威胁、殴打工作人员等方式上访,有些信访人甚至扬言自残、自杀,给党和政府施压。

(三)问题复杂,解决困难。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有的还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征地拆迁安置、非法集资等引发的涉法涉诉信访,原因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

(四)无理访、闹访现象较严重。

信访人大多是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但借机闹访的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非法集体上访,冲击国家机关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受到制裁的却很少,使得少数不法上访户有恃无恐,信访形势严峻。

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机制因素是根本原因

1.职责不明。

政府部门众多,职能交叉重叠,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由信访部门还是由政法办案部门承办受理,目前没有统一界定。可以说都在管,但又都管不住,政法部门不愿管,信访部门管不了,存在相互推诿现象,必然会造成当事人上访。

2.制度原因。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程序法规定的再审对申诉次数未加限制,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即使由终审判决确定下来,但仍处于不确定状态,随时都可能因一方当事人的申诉而被再次审判所调整,客观上形成了上访不止的局面。

3.不能化解。

由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较多,解决困难,迫于维稳压力,在重大政治活动等敏感时期,对老上访户、进京越级上访户等疑难复杂信访案件,以稳控为主,只是把涉法涉诉信访对象稳控在当地,缺乏实质性地化解。

(二)办案部门主观因素是直接原因

1.办案有误。

少数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办案能力差,在案件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各个环节,由于证据收集不及时或不全,事实认定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处理有误,造成执法过错或过失。

2.办案不公。

少数办案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低劣,徇私枉法,在个案处理中办关系案、人情案,使得信访人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3.有错不纠。

少数办案机关明知案件处理不当、有误,但怕影响单位形象,不采取正确有效补救措施进行纠正,而是蒙骗敷衍群众。

(三)信访人认识上因素是主要原因

1.唯官为上。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强烈的人治观念,部分信访人存在信上不信下,信官不信法的观念,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不良信访思想。

2.法盲较多。

部分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且由于其自身原因,当案件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存在差异时,为了其个人利益,会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一旦未获满足,就走上访途径。

三、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化解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畅通信访渠道。

1.党委主导,部门配合。大多数信访案件并不是某个政法机关自身能把问题解决好的,而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尤其是信访人当地党委政府。

2.首长坐镇,定期接待。对信访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需要时间的,限期解决,需要研究回复的,限期答复,使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3.反馈信息,下访巡访。及时发现了解信访信息,排查纠纷,掌握不稳定因素,及早解决问题,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务必依法处理,维护群众利益

1.坚持执法为民。信访群众大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待群众信访,要理解、要同情、要疏导,最终要解决。信访工作人员心里一定要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对当事人的信访事项,无论反映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是否符合情理,都要真诚关注,及时办理。

2.强化接访技能。对当事人要耐心细致地开展接访工作,缓解、消除当事人的对立和不信任情绪,尤其是对上访老户,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情相待,切忌简单粗暴,逐步提升适用法律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3.规范接访工作。专门设立群众来访接待场所,并由有经验的同志负责日常接访工作,把“热情接访、热心服务、热诚倾听、热衷实效”作为接访群众来访的基本原则。

(三)严格依法办结,正确息诉罢访。

1.严格办理。办理每一件信访案件,都要做到程序合法,定性准确,处理合法适当。要严把事实和证据关,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依法终结。处理信访问题,案案都要有结果,且要依法终结,终结的案件必须严格依法办理完毕,相关程序全部到位、合法。

3.息诉罢访。处理信访问题,不能以程序办结了事,还需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息诉罢访上求实效,要依靠社会力量,促使息诉罢访,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尽量利用各种渠道予以适当救济,帮助解决具体困难。

(四)健全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

1.推行点名接访和审后释疑。

信访人可以根据其信访事项,通过公布的专家型“接访人员库”点名预约接访人员,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控告、举报和申诉,接访人员当面向信访人了解后组织调查核实,必要时主持专家论证、陪访,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答复信访人,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同时推行审后释疑制度,信访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对作出的案件处理决定有疑义,首次以来访方式提出的,办理案件的原承办人员对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诉讼程序等有关问题予以解答说理,以达到从源头上化解信访的目的。

2.建立信访风险评估预警。

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化解工作应贯穿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执法人员树立和谐执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有利于规范办案,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水平,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有利于构建大信访的工作格局,形成信访工作合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3.督促干警依法规范办案。

要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要建立案件质量评查制度,杜绝不合格案件 ,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从源头上防止因案件质量而产生的矛盾。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干警在执法办案活动中故意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或者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导致案件实体错误、程序违法以及其他严重后果,引起当事人越级上访或发生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依照有关法律、纪律等规定追究过错责任,才能保证干警严格执法、依法办案。

4.依法打击无理缠访缠诉。

篇7: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社会格局和利益分化也逐步形成,这使各利益群体的阶层化加剧,而阶层的利益取向分歧就越来越大,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基层矛盾让我们不容忽视。我们必须对社会基层的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发现不同社会矛盾背后的共性原因,从而有效应对社会矛盾,也从而避免了可能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动荡。

一、基层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

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只要有以下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1)我国基层干部官僚作风和腐败问题严重,使群众产生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再加上有的基层党政干部基本素质较低,“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诿拖拉,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处理。这种政府不作为让基层群众无法通过体制内的合法途径解决问题,而造成了矛盾的产生和扩大。比如干群之间的矛盾,甚至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样矛盾沉积一久,便会爆发大规模的群众性事件。

(2)我国基层政府的组织社会管理能力薄弱,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机构设置不合理,出现臃杂或是空缺的问题,甚至有的基层组织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群众对政府管理能力产生质疑。不能正确利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也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是态度,不能把群众的民生问题化解在最基层。在“第一道防线”即出现崩盘,并不能把党和国家的意志和政策贯彻到基层,加之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尚未完善,导致群众自身利益诉求渠道闭塞。

(二)社会因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凸显,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化加剧。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利益结构的调整,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完善,以致于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公。这种由于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不平衡,造成职工、公民的心理不平衡。

(2)社会风气下降,唯利是图,传统道德约束功能呈现弱化,趋势造成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这种冷漠的意识使群众的内部矛盾不能“大化小,小化无”,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升级为群体性事件,甚至是民族间的矛盾或对抗,这就是得不偿失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公民的心态,或是说,现今社会的软件建设并不完善,并不能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建设的断层。

(三)思想因素

(1)公众维权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及注重民权、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群众的人权意识、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等方面要求随之提高。有时基层群众之间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本应在友好协商下能够和解,却会因维权意识的发酵,致使这些小的摩擦变为难以化解的矛盾。

(2)部分群众法律法规认识尚不到位。使得部分群众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只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甚至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一旦遇到自身权益被侵犯的情况,便会以自身所认知的“法律”说事,一旦问题解决得不到自身认可,极易出现聚众上访、无理闹访等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拓展群众诉求渠道,畅通信访渠道,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群众把自己的利益表达出来,才有可能让政府知道,这是化解基层矛盾的前提与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至于如何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主要可以采取政务公开、领导下访等多种方式,让广大群众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二)基层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在法制还不太健全、公民法律意识还普遍不高的国情下,信访就是群众合理反映问题的渠道,信访是群众相信党和政府的一个表现,信访也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一个窗口,因此,目前信访非但不能削弱,反倒还要加强。要避免越级上访就要及时为群众解决题,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劝阻、堵截越级上访者。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主动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同时,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机制落实行政问责制、维护司法工作的独立与公正、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措施,这些都是减少上访、越级上访的根本途径。此外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亦要加强,还要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代表政府形象、直接与群众接触的干部更要注重言行举止,防止因工作方式不当而引发冲突。

(三)确保利益分化的合理性、有序性。其合理性:一是机会和起点上的均等;二是过程或规则的公正。机会均等就是人们在获得发展机会(如就业、升迁、教育等)的权利方面,不受诸如户籍、性别、身份、种族、资本占有状况等的影响,不同的利益主体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规则公正则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要遵守同样的规则,如同一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存在特权和例外。公平公正历来是群众关注的重点,只有保证竞争是在公正、平等条件下进行,其结果的差异才具有合理性,人们才可以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完善竞争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对不平等的利益加以有效遏制,使社会利益得到合理的分配。其有序性:一是要确保利益诉求的程序合法;二是要确保获取利益的手段合法,即合法得利。要确保利益诉求的程序合法,主要是要构建一个程序规范和广泛参与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主要有个人表达和团体表达两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表达利益的途径主要有利益团体的结成、利益代表的选举、利益要求的提出、利益侵害的申诉等等。要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展开,就必须建立健全顺畅的利益表达、补偿机制。

篇8: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一、当前涉检信访的主要特点

涉检上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上访渠道反映的涉及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案件。包括:1、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案件;2、反映检察机关在处理群众举报线索中久拖未决, 未查处、未答复的案件;3、反映检察机关违法违规或检察人员违纪违法的案件。2006年以来, 我市两级院共受理各类涉检信访案件120余件。通过研究分析, 涉检信访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调解处理难度大

涉检信访案件中, 有的诉求具有合理的因素, 有的诉求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交织在一起, 有的诉求则完全是无理取闹。检察机关对上访人合理的法律诉求应该客观公正地依照法律和政策办理, 但不合理的诉求是难以解决且无法满足的, 而个别当事人在合理的诉求里存在无限扩大的非合理要求, 加上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推波助澜, 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处理稍有差池, 就容易引起矛盾激化, 这给调解处理更是增添了难度。

(二) 重复上访概率高

我市涉检信访案件的重复上访率达80%, 这些上访人的想法是, 上访不可能一次就解决问题, 要多跑几次才能奏效, 一次不行, 就来二次, 二次不行, 就来三次、四次、五次, 直到诉求处理得满意为止。

(三) 越级上访现象多

涉检信访人由于诉求在本地检察机关难以解决或是对诉求期望值过高, 处理结果与其预想差距较大, 对本地检察机关的处理结果不满意, 常常到上一级检察机关或党委、人大、政府以及信访部门上访, 想在上级机关寻求“尚方宝剑”和通过上级机关施加压力和影响促使诉求如愿以偿。

(四) 无理缠访比例大

无理缠访类型的涉检信访案件占受案的30%, 有的案件经过检察机关多次复查后, 并无违法或处理不当, 而当事人认为检察机关护短, 不服检察机关的复查处理结果, 大闹检察机关, 提出无理要求, 甚至到党委、人大、政府机关去缠诉。

(五) 特殊时期上访多

近年来, 涉检信访当事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特殊时期赴省进京上访。如全国两会、省两会等重大会议期间或国庆节、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已成为涉检信访人选择的最佳时机。他们认为, 选择这种特殊时期上访能够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以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引起涉检信访的主要原因

(一) 群众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 法制的健全, 公民权利意识在近年也明显增强, 人们越来越重视包括财产权在内的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别是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办后撤销案件或作不起诉处理的当事人, 从没想要、不敢要、到敢于索要没收款或扣押款, 并提出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等要求, 从无罪就好到主动提出国家赔偿, 这也是涉检信访案件逐渐增多的原因之一。

(二) 办案质量存在瑕疵

办案人员执法水平不高, 案件质量存在问题, 是引起涉检信访的重要原因。一是有的案件事实未能查清, 证据要求不严, 案件定性不准, 处理存在偏差, 出现错捕错诉的情况;二是程序上违规操作, 传讯超时限, 结案处理不及时等;三是扣押的款物与案件的认定存在出入, 扣押物品保管不善;四是个别干警办案责任心不够, 原案卷材料不完整, 甚至遗失, 给当事人以口实造成涉检上访。

(三) 一些上访人自身素质不高

上访人认为“不访不闹不解决, 缠访大闹全解决”, 企图通过上访、缠访、闹访, 来解决诉求问题。有的上访人看到他人走上访路线, 获得经济效益, 便不甘落后, 借着某一事项, 寻找种种理由, 为捞取经济利益, 当起上访户。

(四) 一些举报人存在认识误区, 对处理案件的期望值过高

有的案件举报人对法律条文理解有所偏差或断章取义, 对案件在法律、事实认识上存在误解, 不愿听从接待人员的解释答复,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对自己有利的就接受, 对自己不利的就拒绝, 对案件处理提出毫无法律依据的要求, 一旦达不到个人预期的目的, 就表示对案件结果不理解、不满意, 就认为执法不公而上访。

(五) 自查自纠不够深入客观

由于多种因素, 一些案件在实体上和程序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这是不容否认和回避的。而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由此引发的群众上访, 并不是都能正确对待。有的自查意识不强, 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树立不牢, 只注重从上访人身上找问题, 而不注重查找自身的问题, 往往不利于上访案件的解决。有的纠错意识不高, 虽然明知是因工作失误造成的涉检信访问题, 却碍于社会形象而不能勇于承担责任, 以致该纠正的得不到纠正, 该赔偿的未能赔偿, 致使当事人不满, 造成重复上访或越级上访的发生。

三、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检信访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

案件质量是执法办案的生命和灵魂。案件质量不高, 不但影响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而且可能直接侵害涉案群众的合法权益, 诱发涉检信访问题的发生。因此, 要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检信访案件的发生, 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案件质量保障机制, 从实体上和程序上两方面确保执法办案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涉检上访问题, 必须从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内部监督等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解决涉检上访问题的长效机制。案件质量不高, 是引发涉检上访案件的直接原因。在办理自侦案件方面, 侦查人员不仅要提高证据意识, 注重证据质量, 保证案件质量, 还要在规范执法行为上下功夫, 要使案件在侦查阶段不留任何上访隐患。在办理刑事案件方面, 要加强对案件流程的管理, 严把案件处理的各个关口, 对不捕、不诉以及有重大上访隐患的案件进行重点把关, 并做好每位当事人的息诉息访工作。同时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 追究错案办案人责任。

(二) 建立信访预警机制

司法机关在工作中应及时掌握涉法上访的动态情况, 便于及早采取措施, 争取工作主动。一是建立涉法上访信息收集机制。通过不定期地排查矛盾、接待来信来访、其他机关分流转交、上级交办信件等多种渠道, 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和已发生的涉法上访信息进行广泛地收集整理, 提前开展工作, 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在处理涉法上访案件时能够迅速反应、占据主动。二是建立内部信息互通交流机制。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加强联系, 相互通报案件办理情况等有关信息, 尤其对可能引发当事人上访的信息应及时通报和掌握。三是建立外部信息通报机制。积极建立信访工作大格局, 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如与信访局建立信访互动机制, 实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做到信息互动、窗口互动、职能互动, 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应对措施, 防止矛盾的激化, 掌握处理涉法上访的主动权。

(三) 落实首办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

按照“依法受理, 归口办理”、“谁主办、谁负责”和“一案双责”的要求, 明确责任, 及时办理。采取规定办理时限, 明确质量标准和息诉办法, 力争使每一起涉检上访案件都能首次办理成功, 不留后遗症, 切实把涉检上访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和基层, 有效地减少重复访、越级访的发生。对检察干警工作不负责任, 涉检上访案件办理质量不高,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 查处不力, 效果不好, 因人为因素造成越级上访的, 必须进行责任追究。

(四) 规范信访接待机制

在信访接待工作中, 实行检察长接待制, 检察长亲自协调, 亲自督办, 控申部门严格执行接访制度, 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 始终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信访工作基本原则, 文明接待, 严格执行接待人员岗位责任制, 要求接访人员在接待中文明用语, 规范行为。特别是热情接待群众的初次来信来访, 认真听取他们的申诉、控告、意见、要求, 耐心地进行解答、疏导, 依法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诉求, 使来访人有望而来, 满意而归。同时对涉检上访案件, 不定期督促, 检查落实情况, 相关信息应及时上传下达, 确保处理涉检上访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五)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篇9:当前我国失业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失业;现状;就业政策

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业现象。从1993年,由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开始突出,我国开始出现大的失业高峰,当年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万人,失业率为2.6%。之后,失业率逐渐增长,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一五”时期,预计我国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到2010年我国城镇失业人数预计将达13390万人。就业压力巨大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

一、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上升,是当前中国失业问题面临的突出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原来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显性化,1.5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在逐步加快,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大大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

第二,下岗人数增长,是近年来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严重失业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可是,中国近年来却出现了经济和失业双增的特色现象。目前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和经济落后的省市。从下岗职工的行业分看,主要多集中于纺织、机械、冶金、电子等传统产业部门。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没有包括下岗职工,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第三,城镇新生代隐性失业凸现。是当前中国失业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我国城镇初、高中毕业生未升学或就业的青年逐年增加,从“九五”计划末开始,一部分大学生也开始成为失业人员的组成部分,高校扩招后,更多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又使这种局面更为严峻。1999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在2003年毕业,该年的毕业生比2002年增加了46.5%之多,导致大学生毕业压力异常巨大。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15万人,但一次就业率却只有70%,尚有63万大学毕业生未能落实就业岗位,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己达到420,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毕业总数为2001年的将近4倍。

二 、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造成当前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相对过剩的失业。一国就业状况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平衡情况,劳动力供给又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对于劳动力供给人口,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统计(我国通常是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按照这一指标,我国劳动力供给成逐年上升趋势。尽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实行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新增劳动力绝对数仍将大幅度增加。形成我国就业人员的过剩。

第二,体制性失业。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显性化。高失业率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实际上约为1.3亿人,按市场机制标准衡量,国有企业中大约有30%的冗员或“在职失业”者,即绝对人数在3000万以上。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这些隐蔽失业或迟或早会以显性失业者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并大量释放富余人员的现象。这使得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数的比重迅速下降。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力的70%以上也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的。这意味着无论是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还是吸收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都已不足30%。

第三,结构调整对失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开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许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淘汰,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很多原来从事农业、工业的人员会向其他部门流动,在他们还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时,这部份人也处于失业状态。

除了以上这些根本性的原因之外,就业环境恶化、就业质量下降,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城市化进展迟缓等因素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三、 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积极措施解决失业问题。

第一,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宏观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之一, 也是现代所有国家经济发展追求的目的。因而,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力争做到充分就业。因此, 我国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就业制度,对就业人员全部实行市场就业。要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资源的合理布局,从政策和管理上引导劳动人口流入需要的行业和缺乏劳动力的行业,流入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解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问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信急网络系统,,扩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居民的生活保障程度,保持社会的稳定。通过劳动力供求信急的采集、传递,实现供求双方的沟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上一篇:申请邮箱评课记录下一篇:小狗500字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