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改善民生

2024-04-21

谈谈改善民生(精选8篇)

篇1:谈谈改善民生

谈谈改善民生

一、改善民生,何谓民生?民生顾名思义,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简要的说,就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稳定物价,搞好收入分配的调节,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让人民感觉幸福。

二、为什么要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就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1、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2、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二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

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巩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生活难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药有所值、医有保障。

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民生连着民心。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篇2:谈谈改善民生

区安监局 傅恒晖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我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大灾面前,党心民心万众一心;抗灾路上,同心同德并肩同行。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让我们理解了“民生”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下面,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就民生话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向大家学习、和大家交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什么是民生;第二、从三个方面认识当前的民生问题;第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大意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孙中山作了定义性的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二、如何认识民生问题

(一)从历史进程来看,民生问题是发展的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面对中外记者吐露的饱含深情的话语。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聆听百姓的心声,关注百姓的疾苦。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民生始终是一脉相承的红线,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它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善。

(二)从本质来看,民生问题是民主、法治问题。

“民生正当头,岂容趋避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作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这种民生关切,无处不在。

在今天,民生问题远远不只是经济落后和贫穷造成的问题,而是首先要维护老百姓基本权利的问题。民生背后的最大问题就是民众的权利问题,它直接反映政府的服务意识、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体现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从国情实际来看,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首先是人口众多,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大难题。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其次是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这样的历史包袱使我们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候,不得不向城市倾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不够,投入不够,造成“三农”问题和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大再度吹响了改善民生的号角,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地记录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而在宁波江东这片热土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政府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从构建“爱心超市”救助新平台,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从低保消费品价格上涨补贴,到外来务工人员“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从旧村旧城的改造,到背街小巷的改善工程,解难创优的系列行动,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不从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服务需求出发,无不彰显出江东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极大关注和投入。这正是:科学发展旗高扬,民生工程放心上。江东大地喜事多,建设正酣战未央。为民多把难事解,水载巨舟誓远航。今日江东已正帆,劈波斩浪奔小康。

篇3:改善大气改善环境改善民生

据了解,北京地区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散煤,平均每公斤散煤燃烧污染成本是大型电厂的10余倍,这些烟煤低空排放,污染非常严重。

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工程村庄的村民普遍反映,生态环境和村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无论是煤改电还是煤改气,都更加省钱省力,更加干净安全。

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将彻底改变北京郊区农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将告别烧煤取暖做饭的历史,电、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将走进千家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工作还将促进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煤换煤工程的实施,不仅影响了煤炭产业从高硫煤炭向低硫清洁煤炭生产的转变,还将秸秆、煤炭等一次能源向电、天然气等二次能源转变,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因此,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既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工程,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对北京农村地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有政策支持有奖励补贴

早在2013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大幅压减燃煤总量。到2015年和2017年,全市燃煤总量分别比2012年削减800万吨和1300万吨。到2017年,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0%以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同时还提出要多措并举治理散煤目标:削减燃煤100万吨。逐步减少农村用煤。在大兴、密云和延庆等区县保留的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替代约3万户炊事用煤;重点在平原地区结合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五年内完成25万户电力、燃气和可再生能源清洁改造,同步实施优质煤替代工作。

同期,北京市政府在农村地区启动了《北京市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计划用4年时间,解决北京市农村地区每年约430万吨散烧燃煤问题,全部完成优质燃煤替换和清洁能源替代(即减煤换煤)任务。

今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16年北京市农村地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和“减煤换煤”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为加快推动本市农村地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和“减煤换煤”工作,确保实现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农村采暖全部改用清洁能源,现提出2016年工作方案。到2016年底,完成“十三五”时期平原地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以“煤改电”、“煤改气”为主)计划制定工作;完成400个村庄整体“煤改清洁能源”任务,确保不再使用燃煤;对未纳入2016年度“煤改清洁能源”计划的村庄,全部实施优质燃煤替代;对纳入2017年度计划的村庄,完成各项前期基础工作及外围保障工作;完成全市农村地区设施农业(包括花卉、育苗等)、畜禽舍的优质燃煤替代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劣质燃煤行为,基本实现农村地区无销售、使用、存放劣质燃煤的行为。

篇4:改善民生 共创和谐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的工作报告,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到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就业医疗,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充溢着拳拳公仆心、深深爱民情。作为基层档案管理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到档案工作实处,就要将学习十七大精神与档案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大局,更加贴近群众,促进和谐发展。

一、充分发挥档案部门服务社会的窗口作用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要更加关注民生,充分发挥档案部门服务社会的窗口作用,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做好服务工作。朝阳区正处在历史与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接轨的时代。作为北京市过去主要的工业、农业发展区和如今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随着朝阳区改革步伐的加快出现了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以此带来了企业重组兼并、社会统筹保障、征地拆迁等问题需要按照政策逐步解决。仅2006年来馆查阅招工档案用来证明工龄办理退休或买断工龄就达2245人次,招工档案作为判定工龄的原始凭证。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为区委、区政府分忧。除此之外,群众利用档案办理社会各类保险、解决劳动争议;办理回城;用于拆迁改造、贷款、补办婚姻证件、婚姻状况变更、办理公证、财产分割、办理出国和户口以及用于领取独生子女费等事项,招工、知青、婚姻、征地拆迁、建筑审批、宅基地、房产等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朝阳区档案局馆利用接待率在全国区县级档案馆中一直位居前列。从2005年到今年10月底,接待社会各界利用就达18067人次,28252卷次,其中公民个人占86,9%。档案利用率持续攀升,同一时间来馆查阅档案的利用者有时高达上百人,查到一个人所需信息就需调阅几卷甚至几十卷档案,利用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我馆在推广应用朝阳区档案管理软件的基础上,以利用为先,对馆藏利用频繁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数据资源整合工作,建立招工、婚姻、知青等专题目录和全文数据库。另外,要求有进馆任务的基层单位每年上交机读档案目录和电子原文。通过完善馆藏档案的检索功能,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减少了群众查档的排队等待时间。同时主动为群众提供电话、来函、网上预约登记查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尽可能地为群众提供便利。

二、扎实做好档案基础工作为改善民生提供有效保障

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提出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六大民生领域。近几年,朝阳区档案局馆围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性的开展档案工作,通过调研确定需求、制发规定、举办培训、指导检查、反馈,档案工作形成良好循环。指导各方面把涉及民生的档案及时建立并完整收集起来,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保障。

一是推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围绕我区农村城市化的中心工作,加强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管理,具体包括:农龄确认表、劳动积累卡片、农民宅基地审批、宅基地产权变动、土地房产证存根、村民土地确权等。多次召开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会。按照国家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的部署,制发《关于加强宅基地档案管理的意见》、《朝阳区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宅基地档案管理、村级建档工作。

二是深化社区档案工作。做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失业救济、助残、拥军优抚、健康、空巢老人、社区治安、外来人口管理、出租房屋管理、限养登记等档案,使社区档案为弱势群体、居民日常生活服务,为建设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服务。区档案局与农委、民政局共同制发《朝阳区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举办专题培训,采取深入调研、典型引路、重点抽查的办法,深化城市和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指导部分居民建立家庭档案,使其成为家庭管理与维权、社会文明与和谐的好帮手。

三是监管社会保障事务所档案工作。社会保障事务所是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事务性工作的服务机构,承担着失业、退休、最低社会保障人员,公益性就业组织、职业介绍管理等多项社会职能,形成的档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老百姓享受优惠政策、证明工龄、办理退休等事宜的重要凭证,是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区档案局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发《朝阳区社会保障事务所档案管理办法》、《朝阳区企业职工档案整理标准》,连续两年对全区社保所档案工作进行培训、指导、检查,使43个社保所全部实现独立建档,规范管理。

四是指导涉及民生管理部门完善业务标准。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综合管理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部门。2007年区档案局与其共同制发《朝阳区企业职工档案整理标准》,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规范失业人员、存档人员、参保单位职工档案的整理提供依据,在北京市各区县中制发规范性文件尚属首例。并多次指导其所属单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档案工作晋升北京市二级,为参保职工提供个人账户查询等优质服务。民政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减压阀和防震器。区档案局多次指导区民政局文件材料归档,在《北京市朝阳区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研究》课题中,通过充分调研专门制定了《朝阳区民政系统业务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对婚姻登记管理、弃婴收养、优待抚恤、双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复退军人接收安置、地方退休人员管理、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接收捐赠、殡葬管理、见义勇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文件材料的归档进行了研究,对保证民政局档案的齐全完整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加强与区教育委员会、卫生局等多家涉及民生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分别制发了《关于印发朝阳区中小学校档案整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朝阳区医院机构档案管理办法》,打造民生档案管理和服务制度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开拓档案工作服务领域

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为档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档案工作者需不断提高大力做好民生档案,积极主动为民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档案作为党和政府服务民生的帮手作用。朝阳区档案局馆会始终以对群众负责的态度,以敏锐的眼光开拓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领域,将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到

实处,与群众需求对接,为民做实事,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是进一步加强职工档案整理的监督指导。职工档案与个人劳动权益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92年颁布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有待修订。现阶段职工档案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专人负责,涂改、伪造、撤出、添加档案材料等现象时有发生,因个人档案丢失而引起民事诉讼的事件也不胜枚举,使国家蒙受损失,也损害了职工的权益。区档案局会按照《朝阳区企业职工档案整理标准》,进一步加强社保所职工档案整理的监督指导,依法对不及时整理或保管不善丢失损毁档案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确保到2009年社保所职工档案全部整理完毕。

二是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社会保险档案是每个参保者享有社会保障基本权利的真实记录,是参保者今后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有效依据。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需要国家出台专门的规定;社会保障档案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从我区现有情况看,社保档案收集和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归档材料不完整,造成一些企业及职工钻档案管理的空子,想方设法变更相关的历史记载,提前或变相向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区档案局会继续加强对区社保中心、社保所等社保部门的档案指导,进一步规范养老、医疗、失业、农村养老、农村医疗等保险档案的收集、规范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各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公积金缴存情况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将涉及个人的档案划为永久保管,足以看出对民生档案的重视。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专门机构保存公积金档案外,各单位也应将形成的公积金缴存材料归档保存。国家对公积金缴存比例、计算方法有专门规定。从现有情况看,区属大部分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工作中形成的《住房公积金汇缴(跨年)清册》等文件材料没有归档,造成职工对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理应缴存额不慎了解。下一步区档案局将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加强区属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使公积金的管理更加透明化,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篇5:谈谈改善民生

——市委专题听取民生工作汇报会发言摘登

坚持民生优先,着眼长远发展。市委在对2010年全市工作的安排部署中,将民生工作放在全市中心工作重要位置。在8日召开的市委专题听取民生工作汇报会上,与会各单位纷纷结合部门工作提目标,添措施,就做好民生工作,促进民生改善提出明确的思路和举措。总体要求: 围绕大局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是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的基本要求。我市今年在民生工作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胡精(市委副秘书长、市民生工委办主任):今年全市各项民生工作,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题,积极推动“三个加快”和“六个绵阳”建设,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民生工程工作目标任务,力争全市民生工作继续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方案,早计划,早安排今年全市各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围绕民生工作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建立健全民生工作机制,调整和完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直接抓民生工作的领导体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机构专门抓的工作格局。坚持目标管理和专项督查,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滞后项目“点球通报”制。围绕民生工作目标任务实现,确保民生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把民生工作资金纳入财政全年资金预算,加大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力度,强化民生资金监管,提高民生资金使用效益。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突出民生工作新亮点。围绕灾后重建和“六个绵阳”建设的要求,今年民生工作要在四个方面形成新的亮点:继续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工作,深入开展青年创业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加大推进“安居工程”,继续办好惠民帮扶中心。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民生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民政帮扶: 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

张学民(市民政局局长):今年,全市民政工作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力度。

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要坚持立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完工,完工项目抓使用,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全面完成民政项目恢复重建,确保在今年5月12日,全面完成218所敬老院福利院的建设,并迅速组织入住。要确保今年6月底之前,基本完成村居委会、防减灾及直属项目的灾后恢复重建。

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全面提高县市城乡低保标准,规范城乡低保申报、审核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完善“能进能出”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城乡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40元和60元以上。严格落实《绵阳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认真组织敬老院福利院入住管理。从机构编制、人员招聘、经费保障,以院养院等方面积极探索持续发展的路子,完善管理办法,确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

抓好优抚工作。全面贯彻实施《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妥善安置复转士兵。加快推进军休干部房改工作,全面落实军休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

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突出矛盾。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大调解体制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加大对信访涉稳的现场处置,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就业帮助: 全力推进社会就业保险

苗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今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积极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目标,全方位推动就业和创业工作。坚持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强化失业动态监管,帮助新增失地农民工、城镇低收入人群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重点做好3.9万城镇人口就业、1.5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1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以保障和改善群众生活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会保险工作。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促进农民工、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大中小学生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扎实搞好江油的“新农保”试点工作。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深入实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二期工程,按时完成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及工伤人员的养老金和工伤保险待遇工作,使全年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次突破300万。

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劳动协调关系。强化依法行政,重点提高规模以下企业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强化劳动监察执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就业社保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市、县、乡(街道)、村四级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网络。

教育发展: 倾力打造“科教绵阳”

王和金(市教育局局长):全市今年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这一战略任务,积极分类规划发展各类教育,构建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体制。

创新环境,增强绵阳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创设教育消费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地学生来绵读书。积极拓宽与国内外和省内外教育部门和知名学校交流合作,拓展职业教育学校办学路径,不断扩大绵阳教育规模和影响。

创新思路,提升绵阳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打造六个以上万人职教集团,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力支持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院等高等教育学校建设。

创新举措,倾力打造“科教绵阳”。要办好绵阳中学、南山中学、北川中学等一批名校,通过组建名校教育集团,吸引更多外地学生来绵读书。加快教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学校灾后重建,确保2010年3月1日前,完成恢复重建学校689所,到2010年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达规划目标的85%,让学生基本都能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校舍学习。继续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幅提升学校软实力,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卫生医疗: 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秦晓明(市卫生局局长):坚持“跳出卫生抓卫生,围绕民生管卫生”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灾后重建、卫生防疫、民生工程、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强化质量进度,全力推进灾后重建。采取正排工序、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的办法,加快全市卫生灾后重建工作。确保今年5月12日前除港澳援建项目外,县以下的医疗机构重建项目95%竣工投入使用,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重建任务。

坚决守住卫生防疫防线,确保实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加强对甲流感及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加强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和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疾病的监测防控。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进村入户,抓好饮用水等重点对象的防疫工作。

大力实施卫生民生工程,健全新农合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农民参合率,全面实施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推进医疗惠民利民便民措施,确保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优化整合卫生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兴办新的医疗机构。在三台、盐亭乡镇卫

生院,涪城、游仙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医改基本药物目录试点工作。在全市推进九项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提高城乡群众健康水平。

旅游发展: “灾区游”和“乡村游”是重头戏

谭荣达(市旅游局局长):旅游产业属于“眼球经济”,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一业带百业”的关联效应,深入推进旅游“重振工程”,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展示灾后重建成果。

全力抓好北川地震遗址旅游要素建设及适度开放。协调配合做好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唐家山堰塞湖建设开发工作,全力抓好平武等第三批旅游市场开放。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工作为重点,以农家乐升级打造A级景区和星级农家乐评定为动力,着力构建绵—江—平、绵—三—盐、绵—安—北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经济片,全力促进乡村旅游的上档升级。

全力抓好旅游重建项目后续工作。用好财政引导资金,积极鼓励更多的民营资金参与旅游“重振工程”,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市旅游业恢复发展。

全力抓好《绵阳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修编、《绵阳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绵阳市十二五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并以三个规划为指导,加快全市旅游特色、要素和品牌建设,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抓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恢复外地游客来绵旅游安全信心,突出灾后全市旅游亮点看点,提高全市旅游收入。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全省开展的质量强旅活动,加快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标准化建设和旅游市场秩序建设,树立绵阳旅游文明形象,提升全市旅游服务质量。

商务服务: 让老百姓足不出户放心购物

侍玉蓉(市商务局局长): “充分发挥商务部门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2010年,全市商务部门将突出流通先导、突出关注民生,在统筹协调商务发展上创造新业绩,在拉动消费需求上迈出新步伐,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成果,为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全力推动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努力扩大挖掘社区消费潜力,大力发展便利店(超市)、早餐快餐店、标准化肉菜店等便民商业设施。推进二手车市场改造,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认真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项目,引导绵阳城区18个菜市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加快城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制定完善农家店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到2010年底,除北川、平武外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家店全覆盖。加快放心肉体系建设。按照商务部即将出台的《生猪屠宰企业分级管理办法》,推行分级管理制度,完善生猪定点屠宰设置规划,优化屠宰行业布局,全面压缩不能达标、不符合规划的小型屠宰场。

加快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扎实推进灾后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坚持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积极搞好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确保市场服务体系重建投资和项目,今年9月底完成85%,12月底完成投资90%,完工项目达到98%。

篇6:改善民生的论文

关于民生问题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能被意外而来的灾害和事件所打乱。一直以来,政府主要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风险的承担和分散者,并通过各级社会保障制度来确保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稳定。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的不断完善,在转移和分散风险方面,市场自身的机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财产保险业在促进人民生活稳定方面的作用也不断凸显。财产保险按种类主要划分为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运输工具保险、农业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它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定、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对民生的改善起到作用。

(一)保障家庭财产,预防意外损失

家庭财产保险是以投保居民的有形财产作为保险标的物的一种保险,也是财产保险中最主要的险种之一。家庭财产保险根据保险责任的不同又划分为基本险和综合险两个险种。家庭财产保险在保障居民财产安全稳定,避免群众在因为遭受意外灾害、窃贼所带来的损失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居民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一旦因为意外事故使家庭财产发生了意外损失,就能够获得一定的赔偿,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意外事故所导致的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李小姐的家庭房屋评估价值为50万元,她为自己的房产投了50万元的家庭财产保险。当房屋因意外灾害发生损失时,实际的损失是40万元,那么李小姐就可以获得财险公司40万元的赔偿。因此,一份家庭财产保险可以为李小姐将家庭房屋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家庭财产保险的好处。每年,我国因自然灾害的发生所致使的家庭财产损失金额都非常巨大;从起,我国的自然灾害几乎没有间断过,南方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云南干旱,每次都给我国的家庭财产带来相当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的各大保险公司不断探索开展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给我国人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提供了相当强的保障。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村住房保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保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农房保费收入达到5.1亿元,承保农房6000余万间,给农民提供了6000亿元的保障,在全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房保险对于生活本就不宽裕的广大农村人民来说,在发生灾害时,无疑能为他们最重要的家庭财产提供保障。再比如夏天义乌梅雨季节,肆虐的暴雨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保财险义乌分公司10天累计处理涉及梅雨天气的事故总计139件,共计赔款百余万元。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农业保险也为广大农村人民在从事农林牧渔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意外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20底赤峰发生的雪灾,导致当地的番茄种植户发生巨额损失,几乎每户的损失都有几十万元;而当时投保了农业保险的种植户,在发生雪灾后得到了保险公司每个大棚月2万元的理赔款,大大降低了因意外灾害所导致的农业经营财产损失。

(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水平

财产保险不仅可通过风险分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家庭财产,防止因意外灾害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意外;还可通过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财产保险业的壮大有利于增加投资资金,为我国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的财产保险资金总量也经历了快速迅猛的增长,目前已累计超过一万亿元。从80年代初恢复财产保险业务后,财产保险业积累5000亿的资金用了22年,而第二个5000亿资金仅用了5年。财产保险的投资已从主要对金融方面的投资转向了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财产保险业在支持投资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其次,财产保险的发展也有利于拉动国内的消费,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一,财产保险消费本身就是现代经济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财产保险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比重的逐步扩大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二,发展壮大财产保险业有利于人民合理形成对未来的预期,降低社会总的预防性储蓄资金,增加社会总体的当期消费;第三,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可使信用消费中的风险得到分散和规避,以此来鼓励具有稳定预期的消费者通过信贷的方式进行超前消费。第四,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企业因新产品投放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以创新来拓展整体的市场需求。历史上许多划时代产品的投放和发展,都有产品责任保险在背后作为支撑;产品责任保险在这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后,财产保险业对我国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财产保险业作为保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加快财产保险行业发展有利于我国形成合理的三产结构。目前,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只是刚刚超过第二产业,所占的总体比重还不到一半,同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加速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统筹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组成部分,不仅本身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就业容量,还能够带动会计、审计、法律、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以及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乃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支持国内企业出口,引导出口升级,为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险保障。财产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必将一起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好地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

二、更好地发展财产保险业的政策建议

(一)探讨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

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稳定农业,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但由于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盈利水平大相径庭,近年来农业保险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但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远远起不到稳定农业,保障农民的作用。由于农业保险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组建政策性的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接连遭受暴雨、冰雹等严重自然灾害,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民遭受到了严重损失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补偿来弥补损失和发展,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措施,并尝试建立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解决在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面临的农业灾害问题。

(二)完善再保险机制

作为分散风险、稳定经营的重要手段,再保险对于财产保险的健康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的快速发展,并且逐步涉及高风险和大保额业务,在财产保险领域发展再保险就变得十分有必要。再保险机制在我国的建立,要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特点,以国家层面的再保险公司为主导,由各财产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充分运用法律保护和政策的扶持,促进建立多层次,有充分竞争力的再保险体制,促进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调整保险行业的税赋

我国保险业在税赋方面存在的问题较突出。目前来说,我国财产保险业的盈利水平一直保持在客观的水平,并且财产保险的经营规模也一直在快速增长;但是,财产保险中的一部分政策性险种并无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使得财产保险在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方面一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大背景下,应探讨对某些具有巨大社会效益,某些很难进行商业盈利的险种实施税收优惠,以使财产保险行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完善保险监管体系

篇7: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与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项永久性工作,人民群众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才会安居,才能推进经济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2010年在解决就业、带动创业、转移劳动力等方面,我州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着重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不断完善教育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健全相应的配套机构,就业再就业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

2010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57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组织劳务输出1921人;就业型企业新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36人,其中,社区就业实体安置1158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975人;组织创业培训623人;全州失业保险参保50069人,新增扩面3023人;征收失业保险费2809.99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努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我州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州劳动保障信息网、州就业网等网站,采取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省、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加强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谐中国民生行”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宣传和创业典型宣传,努力扩大就业政策的知晓面,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努力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企业招用人才和劳动者求职服务,根据我州当前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了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宣传及现场招募等活动。

(1)开展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

为切实贯彻州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全州工业工作暨园区建设座谈会的精神,认真落实阿坝州灾后工业“北上”战略,举办“阿坝州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共收集提供3000余个岗位,涉及电工、钳工、焊工、统计、管理、机械操作、自动控制等26个工种。有36户企业发布用工信息,22家企业到现场开展招聘活动,吸引6400余人到现场求职。通过企业与求职者的现场对接,有1700余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

(2)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以“富民、惠民、为民办实事”为主线,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重点帮扶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就业援助月期间,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发放如何申报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怎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宣传资料共2万余份,使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知晓新一轮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3)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

组织开展以“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城乡和谐”为主题的“服务进城务工,促进就近就业,鼓励返乡创业”的春风送岗位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我

州农村富余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活动期间,全州共免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3.5万余份,组织专场招聘会14场次,为7658人提供了免费服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226人,本地企业吸纳1082名农村劳动者就业,22人自主创业成功,组织393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945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

(4)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共组织140余家州内外民营企业参加招聘周活动,提供岗位信息12300余个,涉及营销、技术、管理、普工、旅游、会计等多个行业、30余个工种。共有1340余名求职者通过现场、网络求职。包括高校毕业生330余人,进城和返乡农民工78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220人,其中,有1160余人签订了就业意向,317人签订了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4647份,为1600余人次提供维权及法律援助。

(5)组织开展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活动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职责、广泛宣传、街头设点等方式开展招募工作,共组织报名284人,经初审合格258人,面试合格95人,成功输送95人到富士康集团。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1)认真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工作的通知》,帮助受“双重冲击”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了就业岗位,全州有264户企业制定了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措施,为336户困难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638.86万元,涉及20830名职工;为36户企业办理了缓缴失业保险费手续,缓缴失业保险费25.93万元,涉及2090名

职工;为264户困难企业办理了岗位补贴,补贴金额2439.13万元,涉及17261名职工。

(2)通过比选确定培训机构,着力开展职业培训

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比选,把州内外11家信誉好、培训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确定为定点培训机构,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州委、州政府“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以打造“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为抓手,举办乡村旅游和厨师培训班,大力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效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全州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9011人,培训合格率达95%。

(3)建立健全基金内控制度,稳步推进失业保险

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坚持基金要情报告制度,认真开展内审工作,及时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了全州失业保险基金无违规违纪、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加大失业保险审计稽核力度,对全州41053名参保职工的缴费基数进行了稽核,稽核面达82%,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制定了《失业保险内部控制办法》和《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基金使用程序,规范了失业保险征缴、使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为全州失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保障工作,为130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96.2万元。

(4)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认真研究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竭力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了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全州新设县级担保基金530万元。大力宣传国家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规范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小额

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运行机制。狠抓SIYB创业培训,帮助学员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本领,加强贷后跟踪服务,促进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发展,形成了“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的良好局面,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直接扶持228人创业,带动603人就业。

(5)重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着力开展就业援助

认真贯彻落实《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为重点,严格执行《阿坝州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标准,摒弃思想上的顾虑,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条件和程序,全面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全州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920人,其中,“4050”人员434人,残疾人员59人,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304人,征地和因灾失地且农转非人员18人,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105人。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援助,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各项政策,帮助498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6)强化就业专项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管好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的效益。全年支付社保补贴3075.6万元,帮助7778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8.89万元,帮助112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1941.4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5128个;支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54.25万元;支付职介补贴48.62万元,帮助3322人成功就业。在全州就业系统开展就业资金使用管理自查,拟定了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做到阳光作业,透明操作,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大部分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拈轻怕重,小富即安,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等、靠、要”等守旧思想严重影响了就业现状;部分大中专高校毕生就业眼光高,他们只盯着事业单位等好的岗位,对于就业部门提供的民营企业等就业岗位不应聘。加之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高,从而导致岗位多,成交量小,求职成交率低的现状。

(二)各项管理有待规范

全州职介手段及行为不规范,劳动监察力度不足,私招乱雇时有发生,用工单位和企业不反馈用人信息、不办理用工备案手续,更谈不上签订劳动合和办理社会保险。

(三)相关政策贯彻执行不力

贯彻执行援企稳岗政策全州参差不齐,没有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事业单位参保缴费积极性不高,部分县对失业保险重视不够,应纳入财政预算的保险费迟迟不纳入,造成失业保险产生新的欠费。

(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我州部分县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重视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破难题,攻难关的信念和精神。还未形成有效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部门之间协调、衔接配合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我州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发[2008]5号、川府发[2009]13号、川办发[2010]10号、阿府发[2009]15号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四类群体人员”就业再就业。一是进一步做好援助对象、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工作。二是做好灵活

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三是进一步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四是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力度,分轻重缓急,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对失业人员而言,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州当前就业工作的优惠政策,深入分析陈旧观念存在的危害并说明目前就业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在推荐就业过程中不断宣传和灌输新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再就业;坚持“用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群众”,积极树立和宣传就业典型,促进失业人员转变陈旧就业观念,尽快实现再就业。

对大中专毕业生而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我州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农村基层作出贡献的毕业生奋斗成才、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上。确立“只要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无论是机关、事业或民营企业,照样能成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

(三)着重开展职业介绍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制度和用工报告制度。组织力量、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深入辖区内各企业开展调查摸底,详细填写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表,并逐步建立动态机制,健全空岗报告制度,为招用工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与信息。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主导作用,规范企业招工行为,要求企业招工通过州、县人力资源市场,州、县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为缺工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将辖区企业用工

需求信息在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阿坝州就业服务网上长期发布。三是配合劳动监察及相关部门,规范我州人力资源市场。

(四)健全职业培训管理体制和稳步推进培训工作

尽快制定《阿坝州职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注重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积极检查教材、落实培训质量。依托我州确定的培训机构对州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五)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分类指导。加强劳务合作,完善服务、培训、维权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促进异地转移就业;结合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返乡创业。

(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篇8:减税改善民生分析

一、我国财政税收与民生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 我国的财政收入突飞猛进。近十年财政收入变化如下表1:

根据数据可知, 我国财政收入年增长幅度约20%, 高于GDP约10%的增速, 更是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11年7月15日, 财政部公布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 我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2%至5.69万亿, 增速超过生产总值和家庭收入增幅。

改革国富民穷局面的呼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政府开支巨大;另一方面, 中低收入者手头拮据。与收入不相称的高物价、高房价等衣食住行的开销, 使低收入人群生活捉襟见肘。我国消费占GDP的比例约百分之三十多, 与大部分国家的2/3比例有天壤之别, 低收入者则民生堪忧。

二、减税改善民生的可行性

我国个人所缴纳的高税赋有一定的隐秘性, 只是缴税于无形而已。消费者的每一笔开支, 都不可避免为国家财税作了贡献。我国企业交纳的各种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90%, 个人直接交纳的各种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0%。我国的税制是以企业间接税为主, 90%的税都加到商品的价格上, 因此消费就要纳税。在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累计税收占商品价格的比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减税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注:数据资料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报整理。

(一) 减税的争议问题

关于是否应降低税赋的问题, 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我国整体税赋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高额财政收入总数, 相对于十三亿多人口而言, 人均税赋偏低。另一种持减税观点的认为:我国的狭义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约20%, 但是大口径宏观税负计算政府的全部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 还包括预算外收入、土地出让金、社会保障金收入等。考虑广义的财政收入,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指出, 2007年至2009年, 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和32.2%, 远高于中等发达国家税赋水平。由上可知, 降低税赋关系到国计民生, 势在必行。

(二) 减税的作用

1. 减税可使经济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据国际经验表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消费, 约占2/3, 其它两项合计约占1/3。对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 而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而畸高的投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增长最终主要靠消费拉动。消费增长是由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共同决定, 中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意愿而与消费能力不相称。对于高收入者而言, 有消费能力而缺乏消费亮点。针对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 如果增长其消费能力, 对于拉动内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税赋降低——购买能力增强——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税收增加, 税赋的降低能够使经济产生良性循环。

2. 减税可能使财政收入增加。

对于财政收入与税率的关系, 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 (Arthur B Laffer) 以其“拉弗曲线”作了精辟的阐述。如下图所示:

“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为零时, 财政税收也相应为零。伴随税率上升, 财政税收水涨船高。但并非税率越高财政税收就一定增长, 当税率高于临界点X′时, 财政税收与税率是负相关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最优税率的问题X′。当税率过高时, 对生产和消费领域都有不良影响:生产降低, 消费减少;经济水平也会随之退潮, 财政税收不可避免下降。我国当前的现状是:商品价格中所含税率偏高, 国内消费严重不景气, 反常的是国民出国后消费意愿强烈, 实际是宁愿交低税率给外国政府, 也要抵制高税率;高税率也导致企业不堪重负, 减少生产, 或是把生产基地转移别的国家。从上述分析可知:高税率使财政税收入不升反降, 在目前经济形势下, 降低税率, 让利于民, 或许会使财政收入上升。

3. 减税可实质改善民生。

在我国没有把财政收入大部分投入国民福利开支之前, 减税对改善民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隐性还是显性的高税收, 对民生是一种极大的创伤。如果民众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 再配合物价稳中有降, 则购买能力大增, 生活水平可以稳步提高, 民生大为改善。

4. 减税可防治贪腐。

大幅降低税率, 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藏富于民。在短期内, 国家财政收入可能会降低, 经济蛋糕分割时, 民众得到更大的份额, 相应政府少拿一点。对于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 税收总额大, 在高额财政支出的情况下, 免不得有人见钱起心。例如在约二万亿高铁建设中就有包括铁道部长刘志军在内的多人落马, 让人唏嘘不已。如果降低税收, 政府开支缩减, 贪腐会相应下降, 至少弊案金额会大幅减少。

5. 减税可加速实现经济市场化。

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十多年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不尽人意。客观分析而言, 笔者认为有些市场的变化, 可以无为而治, 大可不必事事躬亲。如果能在税收减免方面多考虑, 用市场更好的代替干预或许更行之有效。

三、减税改善民生的策略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税收, 并非都是一减了之。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针对不同的主体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 税收双轨制

我国当前的流转税率并不低, 特别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 可以考虑税制改革。对于购买时的记名商品, 例如房子和车子等, 可以改用税收双轨制, 不同消费主体适用不同的税率。首次购买小排量普通家庭乘用车, 可以适用减免部分税收;而对于购买大排量高档轿车, 可以把车辆购置税适度提高;如果家庭购买第二辆 (应以车管部门档案, 实际拥有量为准) 或以上数量小汽车时, 购置税税率可上调, 新增加税收可以专用于公交系统建设, 让普通居民享受廉价而优质的出行服务。近期, 为平抑房价, 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保障房, 结果很多地方政府叫苦差钱, 商品房限购令也由国内一线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很多不妥之处, 首先限购令大可不必, 国内有部分先富起来的人, 购买能力强, 偏好于房产购买;如果限购房产, 有些人迷失方向, 不知所措, 更盲目地消费国外奢侈品等。可以建设更多高档豪宅, 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税率要根据容积率、套房面积以及家庭商品房数量等相应提高。富人多购买房产有利于经济增长, 同时多征收的税可以用于普通商品房或保障房建设;对于购买第一套普通商品房家庭, 可以大幅减税税收, 鼓励中低收入者购买, 实质是缓解了保障房建设压力。上述的对乘用车和商品房的税收双轨制, 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高收入者补贴低收入者的方式。

(二) 税收累进制

对于便于计量家庭消费数量的水、电和管道液化气等, 可以实行累进制税率。制定一个按家庭人口的基本消费量, 采取免税措施;而对于超出标准的消费量可以分层累加收税, 耗费的社会资源越多, 税赋越高。消费者可以给宠物一天洗三次澡、后花园浇水二遍或私家游泳池灌满, 都没有问题, 但你必须为此付出昂贵代价。累进制税收更有利于资源配置, 减少浪费。对于从高税率中得到的收入, 甚至可以用于补贴低收入者, 使其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三) 普通商品分类减免

对于各种商品的减免税, 不能概而论之, 应当区别对待。例如生活必须品, 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就可以减免税收。2011年召开两会期间, 有政协代表就提出了“馒头税”的问题。最基本的生存食品, 税率达到17%以上, 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也加深了民众对税收的认识。《福布斯》2009年底公布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中, 中国内地位居全球第二, 仅次于法国。包括各种隐蔽的间接税在内, 税收占商品价格的比例在全球名列前三甲, 大量的税收含在商品价格当中会有两方面影响:一是生活必需的消费品, 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都需要消费, 那么按照所纳税款和收入比例来看, 低收入者的比例比高收入者高得多;二是可能推高商品售价, 较高的含税价格不利于扩大消费。高收入者消费鲍鱼等山珍海味多一些, 而低收入者消费更多的大米馒头来补充能量, 所以对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减免税收则民生更易。

两千多年前, 孔子表达了“富民利民、轻徭薄赋”的观点, 并提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主张, 以施惠于民;其实也就是减轻税赋, 富人兼济穷人以达到改善民生的观点。今天的中国, 减税改善民生, 正当其时。

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与民生现状入手, 指出减税改善民生的可行性, 分析了减税改善民生的多重经济效果;从税收双轨制、累进制等方面对减税的策略也作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减税,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顾列铭.占比大, 种类多:中国民众亟待减税〔J〕.蓝盾, 2011 (08) .

[2]吴彦龙.税制改革背景下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6) .

上一篇:物业管理项目技术要求和有关说明下一篇:开学话缘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