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

2024-05-14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9篇)

篇1: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整本书与其说是自传,毋宁说是一本发自肺腑的忏悔录,来看看大家读此书的心得体会吧!这是小编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1

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当一个人的能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他会有一种一切竟在掌握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极限就是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根本,此时就会收到老天的狠狠的提醒。

“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所以李开复先是发出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经过反思惊醒,又进一步深入到“一切事情面前,人人平等”的领悟。

而星云大师对他的“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的提醒,更是让他幡然醒悟,“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俩个人铭记在心。”

一向注重效率,想要影响力最大化的李开复痛彻心扉地反省自己,“我可能被太多成功经验冲昏了头,傲慢而不自知;也许我习惯了考虑效率,所以会推论每件事的因果逻辑,以结果导向与量化判断来衡量很多事,然后一步错、步步错,错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出错在哪里了”。

他郑重提醒每一个每天身陷忙碌无法自拔的人们,“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往往因为这么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废。大部分紧急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而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把李开复带到了生死关头,让他彻底明白,不管是谁都得依赖于自己“身体”而存在,不管是谁。

他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而言真正最重要的,这些从他书中一张张和家人朋友的合影就能看得到,“全世界和你最亲的人就是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而他对女儿们的教育态度也随之而改变,开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挖掘自身内在的宝藏。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当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变成一个“活着”的时候,就是他开悟领会天机的时候吧,“当我不再坚持‘一定要怎样’之后,生命中的活水就哗啦啦地流动起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缘分也一一展开。”“人应该顺应四时而生活,相信身体给你的信号,人体的运作是非常繁复而精密的,一个细胞里面的忙碌程度,绝不亚于一个纽约的运作。医生不会比你自己更懂你的身体,养成观察自己的好习惯”。

从做人的随缘,到耐心的跟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李开复病后深深悟到任何人为的强求都是一种伤害,顺其自然才是根本,“生病之后,我更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存在,也许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一种宇宙意识吧!这些无形的力量,主导了世界的运行,让世间的一切,在一个平衡、和谐的节奏下缓慢展开、推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就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激,正如脸谱网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悼念亡夫时所言:“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李开复也是如此。

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生性乐观幽默的他放下了一切重负,重新审视那些一直在身边的珍贵情谊,与父母妻女兄弟姐妹的,与朋友同事的,甚至是与网上的有缘人的,甚至是与阳光、空气,大自然的,最后他送出了对读者最美好的祝愿: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从与死亡交手开始,李开复在书中奉上了他的病中感悟,以及自己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自己健康,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位被推上闪闪发光的讲台奉为青年导师的英雄人物,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到了一切繁华的本质,“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考验,他在父亲灵前哭泣忏悔:“我对自己挺失望的”,小时候曾经因为犯错他对父亲说过同样的话,现在,他后悔自己没有能更早、更深刻的理解父亲,只是父亲当时温和回应他的声音犹在耳畔:“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向死而生》整本书与其说是自传,毋宁说是一本发自肺腑的忏悔录,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深切感受,当然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开复本人在死亡面前从惊恐到逐渐超然的转变,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姿态。

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无法自助时,就会祈求神灵和一切冥冥中有着无限能力的外在力量,其实,所有一切因果皆在自身,记得曾经在老家的一所古庙里看到过一副对联:若不回头难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毋需我大慈大悲,以此送给开复老师,祝他健康快乐,也送给所有在滚滚红尘中颠沛流离,摸爬滚打的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2

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剂良方,就是读书。常常与高人和智者对话,心灵会收获很多支撑和抚慰。多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曾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从田虚的《生命的微笑》,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今年六月,我在《新民晚报》上断断续续地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摘编,促使我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随后,我请女儿在网上买了一本。从头至尾又细细地阅读、思考,有些章节还看了好几遍。

李开复是台湾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万千青年创业者的导师。他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公司担当要职。以后,又在北京创办了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3年9月他被查出患淋巴癌,肚子里竟然长了26个肿瘤。他的人生从光环笼罩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死亡的边缘。恐怖、愤怒、沮丧和绝望的情绪包围着他。但是不久,他就镇静下来了。积极地寻医问药,自己搜集资料,自己研究病情。终于,在大量的医案中发现了令人振奋的一丝曙光。从此,癌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开始消退。他积极配合医生,接受一切痛苦的治疗,相信自己可以在绝境中重生。17个月以后,26个肿瘤消失了。在补修了“死亡学分”以后,他用切身的感悟写下了这本《向死而生》。

我的半辈子也可谓疾病缠身。患乙肝近三十年,肝硬化也已经二十多年。2015年4月磁共振显示,肝脏多发性结节增强,比之前的状态有发展。我很明白,有“增强”就离肿瘤形成不会很远了。怎么办,继续保守治疗还是要选择新的途径?为此,我去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咨询了知名专家。他们给出了保守治疗和肝移植等多套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供我选择。当时,非常纠结。移植是一把双刃剑,几年前,那位公众人物移植失败的阴影还未散去。多数病人的移植都是在生命的终末期不得已而为之。我现在的状况尚可,值得去最后一搏吗?

《向死而生》中“未来自己主宰”和“自己研究病情”两个章节对我影响很大。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网站上许多过来人的真情表述。在思想中和身体里逐渐积聚起了满满的正能量。我游澳门和拉斯维加斯都没有去赌过一把,这回,却下定决心押上生命赌一把明天。六月底七月初,在中山医院正式登记肝移植,并如约交付了押金。

没有想到,正式登记的第二天上午就接到医生电话,说是已经有了肝源信息,让我做好准备。我将信将疑。第三天,没有动静,我也没有认真当回事,想想不可能这么快的。第四天下午四点,我还在外面与朋友聚会,医生来电话了,要我一小时内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谢天谢地,手术比较顺利,但这仅仅是肝移植成功的第一步。为了还能有N年有质量的未来,现在,我正严格遵照医嘱,如履薄冰般地关注着“新朋友”入驻后的各种反应,争取能够平安地度过排异和感染的高发期。

《向死而生》曰:面对大病“如果自己先失去了勇敢面对和拼命努力争取的顽强意志,那么‘死亡’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如果努力后没有成功,他们会无怨无悔地说至少我努力了。如果你没有去努力,那你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3

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著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祖先之所以创造货币,是将其作为一个等价交换的媒介。如果我们的祖先知晓,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会无形的吞嗤后代的生活,使大家变成了奴隶,我想祖先应该会重新考虑。我们每个人不必在“工作狂”和“游手好闲”之间二选其一。当然,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学习,可是当我们把全部的经历投身于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时,我们可不可以留一点给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我们会不由得打着‘为他’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满足一己私欲的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去有更多工作,学习机会的大城市去发展。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名义上我们在外面闯成就为的是光耀门楣,实际上我们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既定的理想,抛弃父母的借口。父母希望获得子女的陪伴更胜于他们给自己带来表面的上的光鲜。即便是平淡的生活,只要是全家人在一起那都是一种幸福。但是处在现在社会的我们会鲜少看得懂,亦或许我们是装作糊涂。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有时会想,如果死亡明天来临,那么今天的我会做些什么。我无数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无数次都获得一致的答案,那就是我的家人怎么办,我的爱人怎么办,我要怎样跟我的朋友告别。在那个思考漩涡里从来没有一次出现过,我该怎样交接我的工作,我手上的案子要怎么处理,后面的会议会怎么办。我不热爱我的工作吗?当然不是。因为它是我衣食的保障,生活的基本。可是当死亡濒临时,它就变得那么无足轻重。所以,请不要以工作为借口忽略身边的亲人,因为当你的生命即将走向奄奄一息时,他们才是你整个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忙碌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使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我时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果做一件事需要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即便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也必定会是一场失败的交易。俗话说千金难买好身体,只有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谈及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和朋友,否则一切都只是徒劳。社会的诱惑太多,需要我们付出的东西也太多,可以无论我们付出什么,也不要付出健康,做任何事业都要保证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否则就算你筑造美丽的城墙,终归会因只是海市蜃楼而成泡影。

佛教云‘世界万物接有缘’让我们珍惜身边一切固有的缘分,爱护它,维系它,你会发现百年后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所谓的当之无愧的‘绚烂人生’。

这是一本无论你处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细细去品味的一本书,亦或许称之为感悟更为贴切。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4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在这本书中都没有,所以我甚至以为自己花钱买这本书不值。但是当我坚持把整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正是它的书名---向死而生,既然战胜了病魔,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死,如何过好生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上天宠爱的人。有人说他都得了癌症,还能称之被上天宠爱?我觉得正是上天宠爱才让他早早发现自己的癌症,才让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有可能活的更久。有多少人死在突发疾病上,一点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偶尔的疾病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感谢这些信息,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

记得李开复有一本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这也是他的人生目标。在生病前他一直坚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生病之后他才发现:人生难得,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其实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一个认识自己,包容自己,让自己更美好的一个过程吗?

最后借书中的一段话送给自己和所有看到这段话的人-------“不论身处何处,从事何种工作,身份地位高低,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救世主开拯救。”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5

死是个厚重的话题,也是需要人一生思考的哲学问题。这类书我看了不少,也经常思考,但每读一本书都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向死而生》讲述了李开复先生从生病到康复的过程,以及过程之中的所思所想,道出了真话、说出了实感、讲出了哲理。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开复先生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心境,感受到开复先生生病中的那份煎熬与艰难,感受到开复先生开悟后的那种豁达与开朗。修完死亡学分,重生后的开复先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身体健康的重要,更加珍惜与其相遇的人,尤其是亲人,也看开了名利的虚华。这些都为读者思考生命、看懂人生、对待名利、珍惜亲情、关注健康给出了弥足珍贵的建议和借鉴。

刚刚确诊为癌症,开复先生失落、彷徨、沮丧,“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绪漫飞”、“我仿佛被禁闭在一间玻璃屋里,虽然可以看到、听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属于我。”之后自己研究病情,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从此之后,癌症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开始悄悄起了变化;或者说,至少它在我心里不再是一个万恶不赦、去之而后快的敌人,而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疾病面前,许多人是被自己给吓死的。恐惧是摧残人心的一种情绪。对危险的恐惧,要比危险本身可怕十倍,有害十倍。在危险面前,与其选择恐惧,不如选择勇敢地面对。生病也是人生的一份机缘,开复先生与疾病斗争中更好地认识了身体的奇妙,感悟到健康的可贵,更收获了人生的觉悟。所以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坦然的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是人生成长的机缘。

结束治疗,开复先生充满了重生的喜悦,更看清了自己,认识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仿佛走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下,整个世界都是新鲜的、芳香的”、“这场大病,让我心里的某些角落仿佛也被打开了”、“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成功绝对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绚丽,更应该是超越之后的超脱,是拥有之后的放下,是喧嚣之后的宁静。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我,生活的质量如何,幸不幸福,开不开心,等等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最真实。上天安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观光游历的,就是演饰人间剧情中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千万不要过分地看重自己,也别把自己总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被别人的价值观所左右,竞逐别人的肯定。星云大师说得好:“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开悟后的开复先生在书中说:“生命最重要的成就,其实是把自己内在独特的本质开发出来。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否则,努力争取出人头地、唯恐落后、追名逐利的欲望就会像一头野兽一样,霸占我们的灵魂,很容易让我们像机器似的超速运转,有名还要更有名,有钱还要更有钱,看不到自己的初心。”

我赞同开复先生的感悟,我们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就如黑暗中的一盏油灯。灯芯的粗细决定了火苗的大小,火苗的大小决定了灯光亮的程度,所照区域的大小。火苗大无疑可以照亮更大的区域,让我们看到看清更多的东西。但是,火苗大,耗油量也自然大。要想保持住明亮的火苗,我们就得不断地给灯加注燃油,而加注燃油也要适可而止,你把它加漫出来就会是火灾。

在病中觉悟的最后章节,开复先生总结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凭良心做事、真诚对待自己和别人,“体验人生,相信感觉,追随你心,世界将更好”、“体验世界,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富有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更不要把优化你的影响力当作一生的追求。

人总要死去,灵魂与肉体终将分别。但当我们还活生生存在的时候,就应该让灵魂与肉体友好的相处,学会彼此的尊重。否则,透支生命,终会疾病缠身,灵魂与肉体两败俱伤。正如开复先生书中说:“活在当下,让今天就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人生无论长短,只要这样去活,一定都会圆满丰富。”

《向死而生》是大病归来的开复先生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字字珠玑。读之、悟之、反思之,无疑是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次升华!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6

未知死焉知生,以前是从来没有考虑过死亡的问题,小时候是祖母去世,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到姥姥,然后是二姥爷,然后是大姑父,然后是大岭,然后是朱师傅,然后是楚帅的爷爷,还有三爷,每个人都在记忆里存在着,就这样与这个世界消失了,未来的一天我也会消失不见的,匆匆百十年,有些人活了50年,说是没有活够,是没有活明白吧。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应该说的就是对生命的认知喽。我应该怎样去面对自己有限的生命,应该去好好的体会。灵魂没有重量,因为他离开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变轻。有钻石的收入,有坚固的友谊,有帮助他人的满足,已经挺好的。

1.人生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最终还是要接受的,因为已经发生了,就这样好了。只要好好的去努力,任何合理的梦想都是可以去接受的。

2.止吐针的后遗症不止如此,它还会导致严重的便秘。开复老师肯定接触到很多高端的人士,“葛森疗法”他也提到了,效果怎么样呢?并不知道,逐步的摸索过程中。如果是有阿力果的话会好一些吗?当时听BK咖啡馆的老板说道,一个人已经不行了,服用阿力果之后还能够排便,效果还是极好的。人体中的益生菌的数量是极多的,有很多东西不能理解,但是多学习,多见识总是好的。

3.人生临终是最后悔的五件事是没勇气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应该花太多的精力在工作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朋友保持联系,希望自己活的开心一点。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其实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心里都明白,但是很多时候做了“紧急”的奴隶。

4.我们应该给它起个很普通的名字,当有一天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而你需要募集更多的钱时,你可以把命名权交给下一位捐赠者。这是何等的慷慨,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如果这件是做的话,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点呢,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值得做的。提到一个电影,日本世界级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生之欲》,一个公务员每天过着签章签公文的无聊生活.

篇2: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

妖精雯雯

之前翻看过这本书,当时为什么买本书也记不清了。但大概原因跟我此刻的心情差不多,不然此时我也不会再次拿起这书。

我虽然没有李开复这么严重的病,但也逃不开病情的折磨,前段时间我查出来了四项病,我已半信半疑的状态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我还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所有病情都与以前的饮食、生活作息密切相关,自己又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个警告。

李开复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压力太大,精确时间。这其实是很多人目前都有的同感,时间很重要,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总觉得会失去很多。

我在这看书,他在那感悟,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反省,而不是追究过往的一切,一旦追究起来,谁不是长篇大论,但提到反省,又是闭口不谈,过后也许还是一如既往。

说到每个人的思维,我有时确实不能理解医生所说的≥2的这种表达模式,但听李开复这样一讲,他们当时所考虑到的东西,跟当事人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会以我的角度当面提出质疑,但我越来越清楚,每一种认知、观点、立场不同,无关是非对错。有了这种理解,可以避免许多争辩的烦恼,在医疗专业上,我会尽力配合医生。”这让我想到,最近因生病检查而跟医生发生的口角,深感惭愧。

对于人生的迷茫,不在于别人给我的信息,而在于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误解,再放大,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不得平复。对于生活的的追求,更是如此,当你突然开始羡慕一个人,对方的所有动向,你都会觉得恰到好处,非常向往,却忽视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面貌。认清自己的现状,热爱自己的生活,才不会被太多的外界干扰。本是个动荡的年龄,却又随波逐流,你不难过,谁难过?

长时间的不看书,太容易让我陷入一个知识枯竭的状态,无法想通很多事,便形成恶心循环,久久不能逃出这个怪圈,才会引发各种因思考欠缺的事情。

当合上书的那一幕,想的最多的是网络,因李开复就是一个网络科技伟人,看他的书,很难避开这个圈子,但从中所获取的信息,在之前我也是相当模糊,又一次感触到知识的不足。

书中写到最感人的一则是“这场病,告诉我,不要把每件事的不如意看成一个‘果’,(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受到惩罚),而或许这个灾难其实是一个‘因’,是让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对于网络信息,还是无法做到无关是非对错的心态,李开复不止一次的提到网友这个词,不得不让我陷入一个愤青的圈子,书中写到,”乔布斯在工作会议中突然从椅子上滑落倒地的视频,曾被网友嘲讽他到死还不忘工作,但身悟禅机的朋友却淡淡的说,‘等你修行到和他相同的境界再嘲讽也不迟。“无法反驳,无比有力的回复,而那个嘲讽的人,会不会在看到这则信息之后羞愧的不知所措,或是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基本已经将事实的本来面貌,扭曲到不复存在了,而此刻大多数人都已娱乐的方式在观看新闻,纯属打发时间。当然,这也是一种挺好的方式,无需嘲讽,只是将这种方式太极端,就有点刻意无为了。

此刻的故事已经开始慢慢开始平稳发展了,从一开始的拒绝,反对,愤怒,再到接受、平稳、最后的释然,最终的重生,向死而生的故事才慢慢有了大概的理解。

多次看到李开复说,家庭第一,健康第一,而我们普通人大多数追求的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温馨的生活,因为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提前享受这种美好的生活,也许到了五十多岁,才能理解到吧。

但此刻的我们,90%的生命在于工作,也就是说,此刻的年轻人,正是努力的时候,一味的追求李开复所传达的信息,肯定会误解,但他的的人生观不得不说,无可挑剔,多次在文中提到,在大病之前的工作状态与现在的状态的反差,可见这其中所表达的转折,是需要多大的痛改前非的勇气。

创新工场是一个怎样的具体背景,在刚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特想放下书本,去查资料,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文中内容,已经在很多方面介绍了创新工场各个信息,比起百度,更加全面温馨。

”创业者是伟大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可,它的伟大表现在对于未知的探索与自身的行动,也许有些东西在潜意识里提醒着自己创业,这对我来说是现在最敏感的的话题了。欠缺太多,有心无力。各种不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如若万事俱备,东风等候,那还能是叫创业吗!

将以往所忽视的一切事物,在有生之年还可以重新弥补,这将是对自己对家人朋友最大的回馈。书中内容已经慢慢向平稳发展,身边最亲近的人才是你回归生活最好的动力。当李开复开始关注亲人、朋友、爱人的时候,他在大众内心的形象已然发生了最大的变化。以”世界因我而改变"到每天用心去享受生活里的细支末节,他的死亡学已经修成。

书已将近看完,正如我之前在朋友圈发过一段文件,关于芳华。而这本书,我用了五天的时间将其看完了李开复的十七个月,说来有点可悲。因自己只是个读者,也无需做太多。

篇3:李开复:向死而生

人们太熟悉这张面孔了:方正敦实的脸型,圆鼻头,鼻翼略宽,两片薄薄的嘴唇无论张开还是闭合总带着笑意。 他的发际线很高,这通常被认为天资聪明,一副金丝眼镜则显得导师味十足。

2个月确诊患癌、6个月化疗、9个月休养,直到今年2月重返职场,李开复最近的演讲主题不再是创业、改变和成就,而是死亡和重生。

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就立下“做最好的自己”的信条,在人生上半场的表现也的确出彩:26岁时发表的博士论文得到《纽约时报》半个版面的报道;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三大科技巨头担任华人最高层职务,后回国创业……

“铁人”的讲法,曾令李开复引以为傲。 他认为睡眠和运动纯属浪费时间,每天平均只睡5个小时,还经常睡到一半爬起来收邮件,处理公事。 由于长期肌肉紧张, 他的脊椎右侧有一条硬邦邦的“肉脊椎”,怎么按摩都不见好。 但即使是在早前做手术时,他还要特意定做可以躺着用的电脑架,“别人开刀后就呆呆躺了两周,我居然比上班还要有效率! ”

长期以来,他奉行的是“效率第一、永不懈怠”。

在鼓励青年“世界因你而不同”时,他精确计算着影响力的发挥———“演讲不到1000人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电子邮件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是否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

一度,李开复有点偏执地将运营社交媒体当作重点工作之一,将粉丝增长视为志在必得的目标。 为此,他每天准时发布十几条微博,亲自回复帖子,大方展示自己高效的时间管理。 精心运营之下,他成为拥有千万微博粉丝的网络大V,打开电脑时蜂拥而至的粉丝反馈令他内心欢喜,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轻易发起万人实名抵制某电视节目。 他的内心是骄傲的,“当我拥有千万粉丝的时候,我其实看不到这些个别的‘人’,我只看到我自己”。

他想把自己塑造成能长久留存于别人心中的形象,墓志铭上最好写的是“热衷于教育,通过写作、网络、演讲,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的开复老师”。

“这是一个太完美的人,似乎24小时都高度自控,绝不生气、绝不失态,如同一台高度智慧的机器,这内在承受的压力,何处释放? 所有的角度都滴水不漏,太不真实! ”曾经有网友这样形容李开复。

2013年,在赴美领受《时代》周刊年度 “影响世界百大人物”奖之后没几个月,李开复病了。 他被确诊为淋巴癌第四期。 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之后,他最终接受现实,在微博写下“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病中亲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自己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才使我渐渐体悟到我是多么渺小,光是把责任范围内的每件事都做好就已经很难了,哪还有什么才德、见识可以去衡量‘最大化的影响力’呢?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奉行多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虽然是搞科研出身,但他在病中拜访星云大师,佛教帮助他得到内心的平静, 还使他戒掉了安眠药,好好睡觉。 他喜欢上了爬山,不再向油腻的食物开怀,给家人更多陪伴,过去他为家人考虑得太少了。

“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上。 ”病愈归来,他教导年轻人时,话题转向健康和亲情。

不过他的工作热情仍难以消减。 在同事看来,回到北京后的李开复就像行星回到自己的轨道,进入长期设定下的系统,高速运作,仅仅一周他就感冒了。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2009年创新工场发布会上,李开复曾用罗伯特·弗罗斯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作结尾。 当时他意气风发,眼神里饱含憧憬。

化疗不一定导致大量脱发,如今他的头发依然黝黑浓密,为此他一度被网友怀疑说了假话,而松弛下垂的皮肤和满脸的皱纹则无法掩饰他已年过半百,且才和死亡交过手的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肉脊椎”消失了。

他不再是以前的李开复,人生意义的模型从他生病那天起开始改变。

篇4:李开复:向死而生

人们太熟悉这张面孔了:方正敦实的脸型,圆鼻头,鼻翼略宽,两片薄薄的嘴唇无论张开还是闭合总带着笑意。他的发际线很高,这通常被认为天资聪明,一副金丝眼镜则显得导师味十足。

2个月确诊患癌、6个月化疗、9个月休养,直到今年2月重返职场,李开复最近的演讲主题不再是创业、改变和成就,而是死亡和重生。

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就立下“做最好的自己”的信条,在人生上半场的表现也的确出彩:26岁时发表的博士论文得到《纽约时报》半个版面的报道;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三大科技巨头担任华人最高层职务,后回国创业……

“铁人”的讲法,曾令李开复引以为傲。他认为睡眠和运动纯属浪费时间,每天平均只睡5个小时,还经常睡到一半爬起来收邮件,处理公事。由于长期肌肉紧张,他的脊椎右侧有一条硬邦邦的“肉脊椎”,怎么按摩都不见好。但即使是在早前做手术时,他还要特意定做可以躺着用的电脑架,“别人开刀后就呆呆躺了两周,我居然比上班还要有效率!”

长期以来,他奉行的是“效率第一、永不懈怠”。

在鼓励青年“世界因你而不同”时,他精确计算着影响力的发挥——“演讲不到1000人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电子邮件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是否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

一度,李开复有点偏执地将运营社交媒体当作重点工作之一,将粉丝增长视为志在必得的目标。为此,他每天准时发布十几条微博,亲自回复帖子,大方展示自己高效的时间管理。精心运营之下,他成为拥有千万微博粉丝的网络大V,打开电脑时蜂拥而至的粉丝反馈令他内心欢喜,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轻易发起万人实名抵制某电视节目。他的内心是骄傲的,“当我拥有千万粉丝的时候,我其实看不到这些个别的‘人’,我只看到我自己”。

他想把自己塑造成能长久留存于别人心中的形象,墓志铭上最好写的是“热衷于教育,通过写作、网络、演讲,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的开复老师”。

“这是一个太完美的人,似乎24小时都高度自控,绝不生气、绝不失态,如同一台高度智慧的机器,这内在承受的压力,何处释放?所有的角度都滴水不漏,太不真实!”曾经有网友这样形容李开复。

2013年,在赴美领受《时代》周刊年度“影响世界百大人物”奖之后没几个月,李开复病了。他被确诊为淋巴癌第四期。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之后,他最终接受现实,在微博写下“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病中亲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自己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才使我渐渐体悟到我是多么渺小,光是把责任范围内的每件事都做好就已经很难了,哪还有什么才德、见识可以去衡量‘最大化的影响力’呢?”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奉行多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虽然是搞科研出身,但他在病中拜访星云大师,佛教帮助他得到内心的平静,还使他戒掉了安眠药,好好睡觉。他喜欢上了爬山,不再向油腻的食物开怀,给家人更多陪伴,过去他为家人考虑得太少了。

“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上。”病愈归来,他教导年轻人时,话题转向健康和亲情。

不过他的工作热情仍难以消减。在同事看来,回到北京后的李开复就像行星回到自己的轨道,进入长期设定下的系统,高速运作,仅仅一周他就感冒了。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2009年创新工场发布会上,李开复曾用罗伯特·弗罗斯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作结尾。当时他意气风发,眼神里饱含憧憬。

化疗不一定导致大量脱发,如今他的头发依然黝黑浓密,为此他一度被网友怀疑说了假话,而松弛下垂的皮肤和满脸的皱纹则无法掩饰他已年过半百,且才和死亡交过手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肉脊椎”消失了。

他不再是以前的李开复,人生意义的模型从他生病那天起开始改变。

(选自2015年第16期《博客天下》,本刊有改动)

篇5:向死而生李开复读后感

虽然也看到过网上对李开复先生的一些负面的评价,认为他只会吸引眼球,撩拨年青人的触角,所作只是无痛呻吟。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有两面性,更或是每一个人他都会有不一样的被认可,因为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群体,所以我们在读书与学习过程中,应该看到的是一个人正面与积极的那部分,所谓取其精华应该就是指做好自己,多看看别人好的一面吧。

向死而生在知乎里有一条评论: 死在此在的先行存在中向此在揭示出了它的沉沦,同时按照无所关联性和不可越性,死让此在在沉沦的在世存在中脱离出来,而使之面对本己本真的能在——而能让此在从沉沦的在世中脱离出来本身就具有畏的特征,最后,这个此在,脱离了常人的思想和沉沦的此在(在世存在),就是那个畏着的(现身存在)、向着死亡的(先行存在)、自由的此在。(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里的自由概念,凭借稀薄的记忆,是从常人沉沦的存在中去按本质的存在。)我想如果能理解这个意义那你就能很好的开始读李开复先生的《向死而生》。

篇6:《向死而生》读后感

我常提醒自己:“用宽容的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极大的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的名望、地位,而是看他如何将自己的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常说,人生有两个主要的财富:才华和时间。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才华越来越多,但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一天天过去,时间少了,才华却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光阴。所以,必须节省时间、高效地运用时间。

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安排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其实我们非常脆弱,只要稍稍把追求世俗价值的名利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你真正想做的事往往就被蒙蔽了。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挖掘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然后守住初心,不受诱惑地尽力去实践。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会圆满,没有遗憾。”

可以说,这本书,是李开复先生从死神身边走过一回的深入灵魂的深刻感悟。李先生对家庭,对妻子,女儿的爱,很让我动容。他通篇都在感谢一直支持帮助他的益友们和家人。我相信,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会福报深厚。也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福,祝愿他未来的生活,工作平安,顺利。

★ 中学作文励志的议论文

★ 不做小草议论文中学作文

★ 锲而不舍中学优秀议论文

★ 为莲而生的女孩的作文

★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死》

★ 《死鸟》读后感

★ 谈舍得的中学议论文600字

★ 为游戏而生之DirectX1.0

★ 谁为冬天而生诗歌

篇7:向死而生读后感

前几日阅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 “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才读一半了,不知道用什么形容我的心情,罹病一年多,让李开复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使他发现是苍天对他的警醒,不要被无止境的欲望所压迫,要懂得释放自己,慢节奏享受生活,开始感悟亲情,开始回忆恋爱时光,开始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再那么急迫的效率化的工作,在病中的觉悟,让李开复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无尽的对自己的要求,无形中的压力,透支的身体,是他用健康 换来的事业上的成功 ,调整了自我,放慢了心态,对死亡的畏惧,让他开始懂得感恩,懂得享受生活。

可是我真的很想说,这本书说的没错,因为它讲的是李开复,一个已经把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人,一个不需要因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一个不用天天挤公交车还房贷的人,一个不用考虑他孩子未来上哪个小学,一个不用请假就可以旅行的人,他的自我追求依然那么紧迫,导致毒素的激增,身体给了他警示,聪明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抛开李开复这样的励志偶像尚且这么多烦恼,可见世界是公平的,因为你的眼光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面,他能拥有羡煞旁人的一切,他同样也能承受旁人不能承受之重。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把想做的能做的事情记下来,一点点一步步的靠近梦想,不要再狂言世界因你而不同了,归于平淡的心,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放下那些自大,自卑,贪婪,自我。

篇8:向死而生:电视媒体的超越之路

一、基本判断:朝阳的视频产业, 夕阳的电视台

传统媒体中最先感知到凛冽寒风的是平面媒体, 当报业惊呼冬天到了的时候, 具有强势社会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还承继着发展惯性, 生活得非常滋润。只是到了最近两年, 媒体环境的改变与经济大势的趋缓之间形成重叠, 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被显著放大, 电视媒体从业者才开始体味彻骨的寒意。

当电视业界纷纷惊诧于广告收入的严重下滑、观众结构不断老化、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的事实时, 视频行业的发展却是如火如荼。它们甚至有某种程度上的“空手套白狼”的味道:除了搭建一个视频内容的传播平台, 其他大多来源于体外, 一部分视频内容来源于用户的自我生产, 所谓UGC是也;一部分来源于电视媒体, 电视新闻、综艺节目、电视连续剧等, 占据了视频网站平台上的大部分;还有, 从制作团队到运营团队, 核心成员多来自大型电视媒体。

当电视媒体因为广告经营等收入严重下滑便惊呼冬天到来的时候, 视频平台的经营者们仍然在高调“烧钱”, 等待春天。换言之, 单从经营指标的角度说, 电视台和视频平台面临同样严峻的形势, 但是, 它们对于社会影响力的预期以及附着在这一预期之上的盈利空间却有截然不同的判断。

两者之间形成迥异判断的原因在于, 传统电视媒体面临这样的事实:年轻受众严重分流, 他们在PC端、移动客户端, 在上下班的路上, 在朋友聚会的饭桌上, 甚至在电视机开着的客厅, 都将注意力毫不吝啬地奉献给了互联网上的视频内容。就视频媒体而言, 年轻受众蜂拥而至, 虽然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细分化接受群体, 但是, 总量而言, 年轻受众中的绝大部分已经从“网络原居民”自然过渡为新媒体平台上视频内容的消费者。因此, 从社会影响力的意义上说, 两年前就有研究者判断, 互联网平台所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它们不但在人数上逐渐超过传统媒体的受众, 更重要的是, 它们的核心用户人群都是年轻人。

显然, 视频产业才刚刚嗅到春天的气息, 电视媒体却已显示出龙钟老态。视频产业是朝阳产业, 而不思变革的电视台将面临夕阳。

二、电视媒体的未来:消融于新媒体江湖

网络平台所具有的媒体特性开始呈现之时, 传统媒体人就以竞争者的眼光打量它们。先是睥睨, 再是警惕、怒视, 再后来是羡慕、嫉妒。正如前文所说, 包括电视业在内的传统媒体在反思自身的衰退路径的时候, 往往会将新媒体看作直接的利益分割者, 将受众、广告、人才的流失看作新媒体直接分流的结果。

产业发展的逻辑却并非完全如此,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 因为长期发展的惯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策环境, 大多数电视机构的经营管理者无论是区域空间还是产业空间都缺乏开放与链接的动力和手段。那些有前瞻眼光的电视媒体已经在布局中获得了发展先机, 更多的还在犹豫不决中坐视各种发展机会的流逝。

生发在网络平台上的电商品牌, 并不满足于自身影响力的网络拓展, 具有强大社会辐射能力和公信力基础的电视媒体成为它们延展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据统计, 2015 年1—7 月, 电商的广告投放量就达29.35 亿元, 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等主打年轻观众的频道更受电商业广告主青睐。

除了硬广资源, 各类强势电视媒体的软性资源也成为电商品牌的重点选择。2015 年上半年, 电商品牌在综艺和电视剧中的软性植入投放量达到20.77 亿元, 其中热播综艺节目的内容投放占比达57%。

将电商品牌电视推广推进到极致的是“双十一”时两家电商平台的全媒体大战。京东和天猫分别与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携手, 直播“双十一”购物晚会, 用电视将线上的购物狂欢感染广大的电视观众。

与出身于网络的电商品牌一样, 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在品牌推广时更倾向于节目内外广告植入、全渠道推广、特色化产品及宣传物料、线上线下活动、代言人互动营销等各方面的全媒体整合营销模式。通行的做法是, 在电视节目中植入品牌信息, 同时, 在线上通过品牌和节目的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等传播渠道实现矩阵式推广, 并且联合视频网站进行多屏营销, 在线下和各类终端进行各种搭载节目的营销推广。在这样的品牌推广模式中, 单一的电视屏显然很难满足广告主的传播效果期待。电视媒体的运营逻辑必须在互联网大潮中日益进化, 并最终形成符合全新传播生态的新的经营模式。

这一运营逻辑的改变过程, 可以向新媒体学习。新媒体平台随着自身价值呈现方式不断凸显, 其价值兑现方式也在转变, 从学习传统媒体方式为广告主直接吆喝的硬广告, 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产生的用户之间的“强关系”以情感劝服的方式做广告主的托, 再到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以在传播的不同环节强化品牌价值, 并以此为基础担任广告主的公关顾问。新媒体的成长壮大正是不断摆脱传统媒体的影响、发现自身特性的过程, 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的市场回报, 虽然很多时候与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有直接关联, 但更多的是建立在新媒体传播特性基础上的价值重构。

电视媒体想要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中获得自我发展的空间, 必须在保留自我价值根基的前提下, 实现与新媒体平台运营逻辑的对接, 并在这种对接中重新定义自身价值。

三、电视媒体的重生之路:价值实现三部曲

1.在形态消解中获得新介质。传统的电视形态在与平面的报刊媒体以及声频的广播媒体相对比中, 定义自己的媒体地位和角色功能。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中, 电视媒体正消解在大视频框架中。在这样的媒体生态中, 不是以传播内容的出口定义媒体形态, 而是以受众接收信息的感官卷入程度来定义媒体形态。当我们以传播内容出口定义媒体形态时, 以纸质形态呈现的称为平面 (纸质) 媒体, 以收音机和电视机等信息出口的称为电子媒体。当我们以感官卷入程度来定义媒体形态时, 以视觉感知动态图像的媒体形态称为视频媒体, 以听觉感知流线声音的媒体形态被称为音频媒体。从这个角度看, 因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同步进化, 人们接触视觉内容的渠道和终端都得到广泛的放大, 原来的电视内容终于消融在大视频媒介系统中了。

在大视频媒介系统中, 传统电视媒体应主动摆脱对单一的客厅屏幕的执着, 在同一内容的多屏展示中发现并延展自身价值。

2.在场景营造中获得新功能。消除了对客厅大屏的迷恋, 成为大视频体系中核心力量的电视媒体可以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通过场景营造获得对受众的深度影响力。这时, 电视媒体既是场景的黏合剂, 又是场景的定义者。一个场景得以成立, 首先是因为场景中各个参与者及其与环境之间引力场的存在。视觉内容就是营造这一引力场的黏合剂。不同场景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关系期待不一样, 视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为场景贴上了标签。

场景的营造首先是以传统的电视媒体形态消解在大视频媒体形态中为前提的。消解了初始形态后的视频媒体, 以不同的终端形成多屏呼应、互补共生的格局。作为信息消费者的受众则会在由多屏媒介构成的场景中, 链接信息与自我文化地图中的价值识别, 同时将信息消费与社会交往勾连起来。因为, 这样的场景既是休闲空间, 也是学习空间, 还是社会交往空间和社会地位赋予 (获得) 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 这些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承载主体实现不同程度的套叠。换言之, 传统意义上的寓教于乐, 实际上就是休闲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效套叠。通过大型活动组织起来的类型化节目, 如果能够与不同的媒体形态形成有效对接, 则可以形成多重空间的有效套叠, 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价值呈现效果。比如, 众多电视媒体热衷的春节联欢晚会, 很多时候被当作新民俗来看, 也就是说, 它是众多电视观众春节守岁的仪式空间。然而, 一旦与新媒体平台相对接, 其功能空间便实现了多重套叠的效果, 在仪式空间功能没有消失的情况下, 同时承担了市场空间、社交空间、家庭情感交流空间等功能, 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公众关注。

3. 在社会关系嵌入中获得新价值。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视频媒体的价值实现已经不仅仅是通过吸引注意力之后的二次售卖, 甚至远远超越以传统广告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状态。曾经遮遮掩掩的公关软文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 因为信息价值呈现的多维度而成为独特的类型。

在受众的不同社会关系中, 新媒体成为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构建者。传统媒体环境下, 大众传媒是社会肌肤, 它呈现的是舆论温度;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化媒体成为不同个体之间的连接者, 不同圈层之间的关系串联者, 还承担着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公共舆论的传递者角色。在这些不同的角色中, 网络媒体平台可以获得不同的价值:作为个体连接者的关系平台, 可以塑造情感勾连价值, 从而为基于信任关系的品牌价值传递准备了条件;作为圈层关系串联者, 可以打通社会观念认同的管道, 为社会共识的塑造提供平台;作为公共舆论传递者, 则可以在舆论催化的过程中实现公共舆论引导, 为特定的社会价值传递或品牌形象塑造提供最广泛的社会空间。

综上所述, 在大视频媒介生态中, 电视媒体以其系统的内容生产能力, 可以在结构化信息提供、系统解释框架构建和具有公信力的意见传播方面凸显价值, 从而获得新媒体平台难以具有的受众信息地图建构者的地位。在新媒体生态中, 电视媒体模糊传统的自我边界, 吸纳大视频媒体的多屏互动功能, 通过媒介融合获得全新的价值形态。倘能如此, 电视媒体就能从容地迎来发展的春天。

摘要:电视业所谓的冬天, 是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源储备和缺乏创新动力的群体而言的。面对广告收入的严重下滑、观众结构老化等问题, 电视媒体的出路在于, 在保留自我价值根基的前提下, 实现与新媒体运营逻辑的对接, 通过形态消解、场景营造、社会关系嵌入, 实现重生。

篇9:李开复:向死而生,研修死亡学分

患病之初的慌乱和煎熬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恢复得怎么样了,身体和工作?

李开复(以下简称李):身体恢复得蛮好的,最近两次扫描都看不到肿瘤了,所以,医生才允许我回来工作。当然,工作节奏还是需要当心的,所以我现在一年中大概不到一半的时间在北京工作,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台北休息。医生希望我保持这样的节奏。

记:那你会不会经常受到一种诱惑,就是说我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李:是有诱惑,但这个诱惑不是特别有用。经历了死亡的挑战,我很清楚,如果生命健康都没有了,那么做再大的事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记:听到你患病的消息,公众都觉得很震惊。你自己呢,最初得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心境?

李:因为刚开始说可能是这个也可能是那个,我就往好处想。但是,我做了正子断层扫描以后,检查师也吓了一跳,都不知道怎么跟我说了,因为他自己也没有见过。可能我的病也比较奇怪,不见得很严重,但是肿瘤数量比较多。检查师就让我自己看。正子检查能让每一处肿瘤都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看了那个画面,我也说不出话了。

之后,我就觉得不能再自我安慰了,然后再想到的是人生也许就只有100天,或者200天,再想到的是我的遗嘱还没有写好,得赶快先把遗嘱写好,于是就一边检查,一边写遗嘱。

记:写遗嘱这个过程非常煎熬吧?

李:是的,我去台湾的律师事务所,他们还是遵循比较古老的习惯,把所有内容列出来以后,要我用手抄4份。所以,我写了很长时间,每写一个字都是一种煎熬。其实那时候我手在这边写着,已经非常机械化了,因为我心里一面怕写错,一面又在担心我的病情,想我这一生是不是就要这么结束了,想我要不要多找几个医生看一下,整个脑子就像快要爆炸一样。

每写一个名字,我就想到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他在一起,有点对不起他。整个写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忏悔加交代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内心深受煎熬。

记:一般人们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说:为什么选我?但是,你却说“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李:那时候说实在的,我心里是非常乱的,也想着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这辈子没做什么坏事,怎么就让我年纪轻轻得了这病,而且还得了这么多,但是又觉得把这些话说出来有些不妥,所以我想还是维护我一向四平八稳的形象吧,于是就用最清晰简单平和的语气描述我的情况,但是其实内心根本没有那么平静。我在微博上用比较平和的语气说我自己的病情,只是为了隐藏心中特别严重的煎熬。

记:作为一个理科男,你有没有像安迪·葛洛夫和乔布斯一样,发现患癌时,自己去钻研各种医学知识,试图找到概率最好的一种治疗方式?

李: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我在不断的挂号、等待中度过,确诊前我的心分分秒秒都在各种否认、愤怒、沮丧等情绪中折腾,直到医生最终判定是淋巴癌4期,腹部有20多个肿瘤。尽管十分难过,但我一向不认命,我仍然像多年来对待工作一样决心全力一搏,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找出可能救命的方法。

当时,我找了各种医疗方式,所有的补品,中药西药,我觉得只要没有害的都拿来吃。但是我的医生说不可以这样,因为我当时在做每个月的血液检测,吃这些东西也许对我有帮助也许没有,但是都会影响我血液里各种不同的成分,所以他说暂时不能吃。

记:你试过最奇特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李:有一个医生跟我说:“你的床单需要接地气!因为我们每天接触了很多辐射,所以身体是不好的,如果把床单接一根电线插到泥土里,就会把你的不好的辐射散掉。”这种事情我觉得没有害处,就做了,我真的去买了一个床单,在美国可以买到的,接一根电线,插到泥土里。其实这样的事,我也不是坚信它有用,只是觉得它没有害,就试了。

记:治疗过程中最痛苦的是什么?

李:化疗。我做了6个月的化疗。化疗除了对抗癌细胞之外,对身体里健康的细胞也是一种摧残,所以就造成我整个人每天都非常虚弱,呕吐,不想吃东西,每天都觉得很累,还会疼痛。除了没有掉头发,其他化疗的症状我几乎都有。总之,那6个月我过得非常不舒服。

记:在这个过程中,有令你觉得振奋的消息吗?

李:在这个过程中,我做过很多西医方面的研究,发现一个很让人振奋的消息:淋巴癌4期听起来好像是马上要死了,但是实际上我得的慢性滤泡性淋巴癌并没有4期那么严重,虽然我的肿瘤很多,但是并不大,而且并没有侵入骨髓,因此传统的淋巴癌4期对我其实并不是适用的。之后,我感觉我的心理状况好了80%,觉得我不止能活100天,如果好好照顾自己,说不定再活个几年几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这一发现犹如一线生机,让我彻底放下了对癌症的恐惧,打算稳妥地接受治疗。但我并没有想到,当身体受到病痛的威胁和折磨时,过去用理性头脑堆积起来的信心完全帮不上忙。面对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一向自诩从容淡定的我甚至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使我深深感到:面对病痛和死亡威胁,生命其实非常脆弱。

治病当中的反思和醒悟

记:生病之后,你对很多事情的感受会不会和以前不同了?

李:生病的时候,医生让我多运动。有一次我去爬山,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我父亲骨灰存放的那个寺庙。我走过去在心中跟他讲话,突然就想到了父亲临终时留给我的一句话: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那一刻,我觉得我还是没有做到他以身作则做了一辈子的事情。

nlc202309022016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父亲肩负着养育7个儿女的责任,多半时间都是在勤劳辛苦地工作,并不多话。我11岁赴美求学后,与父亲相处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后来回忆起与父亲的关系,我也是用形影疏离来形容。直到我生病之后,回望过去,父亲曾言传身教的许多记忆都像电影般一一浮现,常令我辗转难眠。

以前我都认为,父亲在天之灵应该会对我非常自豪,因为我帮着中国青年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当我真的放慢工作节奏来思考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就是最后5个字:无求品自高。我想我在过去5年甚至是10年的生活,绝对没有做到无求,无论是我在社交媒体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或是不断地在各个媒体出现,其实一定程度上都是在追求中国人非常重视的名。

记:这有什么错吗?

李:这本身也没有错,但当本末倒置,追求名变成你做所有事情的一个驱动力时,就有问题了。人们心中想着为世界做点儿事情,这是非常好的,世界因你不同也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每天都在算计我怎么样才能增加影响力,怎么样才能够赚更多的钱,才能打造更伟大的公司,然后有更多的粉丝,这个时候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你把本来做事的初心忘记了。

记:那你也觉得患病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而受到的惩罚吗?

李:刚开始是这样认为的,但当我病情稍微好一点的时候,我女儿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凡事的发生都有理由。我们不要碰到一件坏事就觉得是做错了事被惩罚了,也许这次的生病是为了让你活得更健康呢。”女儿的话点醒了我,名利都是过眼云烟,我不应该把那些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家人。

这些领悟让我开始感觉到,也许我得这个病并不是一种惩罚,也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而只是在点醒我,我过去的生活不对。

一直以来,我笃信且奉行的人生信念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因我而不同。我总是鞭策自己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每时每刻都得好好善用。无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情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没有1000名听众我就不去;微博每天新增的粉丝不到10000个,我就觉得发的内容不够……我追求这些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排得满满的,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生病以后,我亲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自己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反思自己的过去常常自问:难道我过去的所有信念都错了吗?现在改正是否还来得及?

带着这样的困惑,有一次我去看望星云大师。他问我:“你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改变世界,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他对我的说法并不认可,说很多人用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做一个幌子,实际上就是想要自己更出名,说到底还是把自己的贪婪之心用糖衣包了起来。

我深受启发,仔细反省,感觉自己确实是贪婪的。

记:生病之前,你是知名博主,受到很多关注,是非和争议不断,你也采用过辩论的姿态去面对。你生病后,有人曾写过一些不是很善意的东西,甚至质疑你生病就是一场秀。面对这些,你如今是什么样一种心态呢?

李:现在,我已经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各种是非。微博上依然每天都有口水战,但我现在基本上都不去关注了。我要做的事情很多,时间已经不够用了,哪还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

病愈之后的改变和修行

记:你的人生虽然精彩,但也算是风波不断,曾经不停地变换工作,与老东家打官司,近来又患病接受治疗,就是说你身边很多东西一直在变化,那有没有不变的呢?

李:当然有,比如我的家人。这次患病不仅改变了我本人,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身边的人。慢下来和陪伴让我发现了身边人更多美好的特质,尤其是我的家人,他们让我看到亲情在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是多么宝贵和重要。

记:在你整个生病的过程中,你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很让你感动吧?

李:是的。其实不止在我生病的时候,在我多年的事业中,我太太都是默默地、不断地支持着我。我每一次为了自己的工作把家连根拔起,从加州到北京,从北京到西雅图,从西雅图又回到北京,每一次她的整个生活方式和朋友圈都会被彻底影响,但她都毫无怨言地跟着我。每次变换地方我都只说一句“我上班去了,家你来收”,然后我就什么都不管了。每次搬家都会有各种繁杂的事情,多年来她都默默承担下来,从来没向我抱怨过什么。这次生病让我有时间静下来细想,其实这是我们结婚30多年来我第一次有这么多时间每天跟她相处。

很多次,我碰到灾难就会把一切都放在我太太的肩膀上,她虽然每一次都扛了下来,但中间她承受的压力都特别大。我希望在我的余生,在她面对任何挑战和灾难的时候,我能够支持、帮助她,并和她一起扛下那些压力,而不是再一次把一切抛下就不管了。

我的大女儿已经在美国读大学好几年了,这次回来看我,给我做很多好吃的,还陪我度过很多美好的时光。

很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小女儿。我生病的时候,她正处于叛逆期,功课相当不好,但知道我生病后,她就做了一个巨大的扭转,开始努力读书,想让我满意和放心。我们父女之间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她陪我一起去住院,提醒我每天吃药,注意合理饮食,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让我心酸又欣慰。我曾想,如果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希望花几天专注地陪我的小女儿,做任何她喜欢的事情。

记:你出版了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能问一下,你的学分是多少?

李:通过这次患病和治疗的过程,我越来越觉得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也越来越感觉到,对生命,我们其实懂的还非常少。因此,对这个学分,我还在一个一年级学生的状态。

记:你过去做过几百场的演讲,每次面对学生的时候都是鼓励他们去创一番事业,去改变这个世界。如今,要你再去跟他们讲的时候,你会讲什么?

李:我觉得改变世界,增加影响力都是可以的事情,但是在做这个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是要帮世界做更好的事情,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另外,要珍惜自己和亲人的关系,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事业的追求上。

〔编辑:潘金瑞〕

上一篇: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深化调研仙桃座谈会汇报材料下一篇:设计项目合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