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2024-04-12

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共9篇)

篇1: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本市农村户籍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农村户籍人员与城镇户籍人员履行相同的失业保险缴费义务,享受同等的保险失业待遇。

在参保缴费方面,通知明确,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招用上海市农村户籍人员,单位和个人按照与用人单位招用城镇户籍人员相同的缴费比例缴纳失业保险费。即: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1.5%,农村户籍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比例为0.5%。

通知规定,上海市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农村户籍劳动者,失业后可到户籍地或居住地所在街道、乡镇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流程、期限等参照《上海市失业登记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在待遇享受方面,通知明确,上海市农村户籍人员失业后,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享受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在失业保险金的核定上,上海市农村户籍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按照其失业前个人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年限(扣除已领取失业保险金所对应的失业保险费缴纳年限)计算,期限计算办法以及待遇支付标准均与城镇户籍人员相同。农村户籍失业人员还可以参照《关于失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沪人社就发[]44号)相关规定,自办理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当日起,按照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享受失业生育待遇,以及《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规定的丧葬补助金、抚恤金、扶持生产资金等各项失业保险待遇。此外,对于通知实施之前按农民合同制工人身份参保的上海市农村户籍人员,失业后仍可按照《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的规定领取失业补助金。

篇2: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活着的法律

近日,根据推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本市农村户籍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本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本市农村户籍人员与城镇户籍人员履行相同的失业保险缴费义务,享受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

在参保缴费方面,通知明确,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招用本市农村户籍人员,单位和个人按照与用人单位招用城镇户籍人员相同的缴费比例缴纳失业保险费,即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1.5%,农村户籍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比例为0.5%。

通知规定,本市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农村户籍劳动者,失业后可到户籍地或居住地所在街道、乡镇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流程、期限等参照《上海市失业登记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篇3: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双轨制, 一个是体制内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 一个是体制外的企业从业人员, 或者说一个是政府交钱, 一个是个人交钱, 这就是双轨制。现在要合并这两个轨, 一是谁掏钱的问题, 二是并轨后的待遇差距问题。要想职工待遇大幅提高, 恐怕得有一个时间段, 需要一个过渡期;机关事业单位现在的待遇本来就不算高, 只是相比企业职工来说高了一些。要想保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基本稳定, 让企业职工待遇逐步向他们看齐靠拢才是最现实的。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农村和城镇居民并轨, 也就是现行的“城居保”和“新农保”的并轨, 这个比较容易一些。第二步是机关事业单位跟企业职工这两条轨合并, 这是最难的一步, 也是我们目前工作重点, 预计到2020年前完成。第三步就是居民和干部职工这两条轨还可以合成一条轨。只有建立各种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 随着调整, 最后能够形成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 大家都享受国民基础养老金, 这样就并在一条轨上了。

二、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别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城乡居民自愿原则, 未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城乡居民均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自愿选择缴费金额档次, 目前有100到2000元12个档次可供选择, 到年龄后按照缴费年限长短和缴费金额多少, 按月计发和领取养老保险金, 已到年龄的城乡居民可免费领取基础养老金, 标准为55到80元不等。目前来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块标准还比较低, 若缴费年限比较短, 金额少的话, 可领取养老金很有限, 一般也就千把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力还不足, 居民参保积极性不是很高。如镇安县201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74030人, 参保率为92.3%。参保率还有待提高。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方式是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 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企业缴费工资总额的20%左右, 职工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职工退休后按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金额计发养老金, 交费年限越长、交费金额越多, 退休金就越多, 反之则少, 退休金与交费年限长短和交费金额成正比。目前我国城镇职工退休养老金水平相对公务员是比较低的, 过去几年政府虽然也多次提高企业职工退休金标准, 但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就镇安县的情况看, 同条件有可比性的人员, 在企业退休, 月养老金人均为2000多元, 而机关退休人员, 退休金人均在3000多元, 二者相差1000元左右, 公务员比职工高50%左右, 单从数据上看, 确是差距过大, 迫切需要并轨。

造成这种企业职工退休金低的原因很多, 一是企业这一套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二是企业是否足额为职工缴纳了应交的养老保险费用;三是职工个人是否足额上交了养老保险费用。企业、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计费依据是缴费工资总额, 工资总额包括的内容较多, 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它工资。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 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 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 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 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所以正确计算工资总额是企业和个人足额上缴养老保险费的前提。

现实中普遍存在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或因各种原因, 不惜损害职工利益, 不按时足额上交职工养老保险费, 职工个人为了当前利益也不希望多交, 为了少交养老保险或个税, 企业在计发工资时多采取分时、分项目发放工资。职工工资不是一次发放的, 是在不同时间多次造册发放的, 在计费和计税时只发主要的计件或计时工资, 而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它工资则另行发放, 特别是企业职工的季度奖、年终奖, 还有过年过节的实物性福利等等很大一部分, 被人为的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费工资总额中脱离出来, 因此企业的养老保险计费工资总额大大缩水, 这是造成企业职工退休金低的主要原因, 可以理解为是企业或职工提前支取了退休金的结果。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没有实行养老保险统筹, 实践上是由政府财政包揽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个人不交养老保险, 退休后, 按照工龄、职务 (职称) 核定退休金。退休金主要包括离退休费、地差 (地方生活补贴) 和住房补贴三部分。离退休费的计算是按照工龄和退休时的基本工资核定的, 工龄满30年以上按退休前基本工资的90%计发, 这是全国统一的标准, 地差, 也称地方生活补贴, 按时任职务或职称确定, 各个地方不一致, 但同级别职务标准是一样的。

三、破除双轨制的对策建议

我国职工和公务员退休养老金的差距, 是不同制度、不同体制造成的, 从长期角度看, 有其历史形成根源,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从制度上看是不合理, 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即并轨。破除双轨制有很多难点, 有技术层面, 体制层面, 还有就是历史延续性问题。笔者认为, 一是完善现有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如果企业那套制度不完善, 就算把机关事业单位并过去, 也不会长久;二是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同步进行, 排除各种阻力, 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三是必须保持各项政策的历史延续性, 对工龄不同的公务人员区别对待。具体有七种方案可供比较选择:

方案一: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公务员、全额事业单位人员的职业年金资金来源由财政保障;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解决方案或是“财政支出+单位自筹”, 问题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际上主要是医院和学校, 这些单位将会怎样来“自筹”这笔对现在而言的“额外开支”?这是否意味着“并轨”后教育和医疗费用将会“合理地”大幅上涨, 而政府则“正当地”推卸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方案二:按工龄补交养老保险。改革后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按企业标准实行个人和单位交费, 建立个人和单位账户, 再根据公务员的现有工龄, 经过计算补齐相应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这就意味财政要一次性拿出一笔巨大资金交给养老保险基金“封闭管理”, 目前仅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就约有2000万人, 按平均每人补20年, 每年补2万 (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各1万) , 就得8万亿元人民币。还有几千万的纯事业单位和差额及自收自支单位人员怎么解决, 全让政府买单不现实。

方案三:采取新人新办法, 老人老办法。深圳市已经在采取这种方式, 其做法是:对事业单位新人而言, 已经实施了新的养老保障制度, 就是社会养老保险加职业年金的一个新型养老保障制度, 跟企业员工是完全并轨, 实行了统一制度。按此项改革方案, 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但是, 此前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平均工作年龄假设为30年, 那么, 真正的、完全的“并轨”, 大概要到30年以后才能实现, 这与当前感受到的“只争朝夕”的改革的“迫切性”似乎又不相符。

方案四:“分段两步实施法”:即并轨前按现行机关事业单位政策执行, 并轨后按企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就是说, 先把并轨前养老问题剥离出来, 和已退休的人员一样由政府财政统一解决, 这样既可以解决养老资金不足问题, 也可以保持历史延续性, 使新、中、老人都不吃亏, 乐意接受。那么怎么剥离, 如何确定新、中、老不同人员的“财政负担养老金”是问题的关键。

方案五:提高企业退休金标准, 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和公务员同样待遇。上述几种方案都是建立在以现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的制度并轨, 并不一定能解决养老待遇平等的实质性并轨, 增加企业退休金标准可以解决实质问题。自2005年开始, 国家连续8年给企业退休人员增长养老金10%,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当初的每月800元, 增长到现在的每月2000元, 翻了一番还多。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约为1倍。如果按照每年增长10%的速度, 7年就可以翻一番, 实现并轨。如果按照15%的速度增长, 5年就可以翻一番, 预计年均增加支出养老金约3000亿元。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年均都在两位数, 年均增长速度在15%~20%之间。据此,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增加, 年均增长10%或者15%, 应该没有问题。增加的支出可由多年累积积攒 (剩余) 的养老缴费和社保基金解决。即使这3000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 占国家全年的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多。况且, 增加支出的这笔养老金, 企业在职员工当年的养老缴费也可承担一部分。

方案六:费改税。企业在职员工不再缴纳养老保障金, 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也不缴纳,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征养老保险税, 在消费环节征收, 即每个公民, 无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 无论是购买实物、服务, 还是在酒店消费, 一律按照一定的税率附加缴纳养老保险税。结果必然是人人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贡献, 但每个人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多消费多贡献, 富人贡献更大, 负担更多, 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依据当地消费水平分地区制定, 这个结果是公平的。国家原则上根据当年的养老税征收情况, 确定下一年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养老保险税的征收情况是可以预测的, 也可以在确定一个合理的养老金标准后, 再确定养老保险税的税率。在根据养老税征收情况发放养老金的基础上, 国家财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补贴与否。

方案七:现收现付。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和企业员工同样缴费, 取消“个人账户”、“单位账户”, 原则上根据全国在职员工的缴费情况, 确定养老金发放标准, 制定适当档次, 适当体现差距, 征缴得多, 发得就多。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 笔者认为“分段两步实施法”和“提高企业退休金标准”是解决并轨“迫切性”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从制度上和实际效果上实现并轨。从长远看, “费改税”和“现收现付”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方案, 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高标准、全覆盖、无差别、按需分配的全民养老保险终极目标。当然要实行并轨还有很多技术性和体制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需要加强养老保险费收缴监管, 保证单位、个人养老保险费的足额上缴, 杜绝跑、冒、滴、漏现象。还有就是要加强整合, 一要整合信息, 因为没有整合的信息, 没有办法做预算, 所以先把信息系统整合起来;二要整合机构, 把经办机构整合起来, 形成有效的公共服务机构;三要政策要整合。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和当前的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机关单位分类改革统筹结合起来, 每一项改革实质都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关工作必须联动, 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保证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理想成果。

摘要:养老保险双轨制是大众媒体议论关注的焦点, 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社会不公, 并轨呼声强烈, 双轨制体制下各类人群的养老待遇差距大、原因多, 应正确看待, 破除双轨制应充分考虑各项政策的延续性, 妥善解决并轨问题。

篇4: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意见》全文如下: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任务目标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依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三)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六、养老保险待遇及调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

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七、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本意见印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本意见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nlc20230904123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八、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基金管理和运营

将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各地要在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要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按规定妥善保存。地方人民政府要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基层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省市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各地要在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基础上,整合形成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纳入“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实时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到行政村;要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篇5: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业经省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级政府要做好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的准备工作。

一是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原则和意义,提高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要组织好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政策性很强,要通过相关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全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工作,由省劳动厅负责组织、指导、推动和监督,省财政厅、社会保险公司、地税局、工商局和国有商业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工作。

三、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负责,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分析、慎重行事,妥善加以解决。遇到涉及全局性的政策问题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到本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原则: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新老办法平稳衔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

二、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本省境内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含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全部职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招用的劳动合同制工人,(以上单位统称为用人单位,以上人员统称为职工)领取营业执照的城镇个体经营业主及其帮工;上述范围内的离退休(养老)人员。

实行系统统筹用人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国有、集体、私营、外商投资企业及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地税部门代征;个体经营业主及帮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工商部门代征。劳动、财政、国有商业银行等有关部门协助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以下办法缴纳:

(一)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

1.缴费基数: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月平均工资是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收入超过本市(州)上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300%的,以300%作为个人缴费基数;低于上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60%作为个人缴费基数。

2.缴费比例:职工目前按个人缴费基数的4%缴费,从1998年1月1日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

(二)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

1.缴费基数:以本单位全部职工缴费基数之和为基数。

2.缴费比例:自1998年7月1日开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省级统筹的用人单位按缴费基数的25%缴费。其中,私营企业按缴费基数的21%缴费。缴费比例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和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逐步降低,直至国家控制标准(不超过缴费基数的20%)。

(三)城镇个体经营业主及其帮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1.城镇个体经营业主为本人投保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是:以市(州)上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其中,11%记入业主个人帐户,9%划入社会统筹基金。

2.帮工以市(州)上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4%缴纳,以后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

3.城镇个体经营业主为其帮工投保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是:按帮工缴费基数之和的16%缴纳,其中7%记入帮工个人帐户,9%划入社会统筹基金。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业主为帮工缴费的比例相应降低,直至12%。

四、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基金

(一)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1.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号码,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建立终身不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以下简称个人帐户)。

2.个人帐户储存额的构成: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从用人单位、个体经营业主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中按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一定比例划入的部分,从1998年7月1日起,按个人缴费工资的7%划入,个人缴费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划入部分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3%;储存额利息。

3.1998年7月1日前,已经建立个人帐户的,记入个人帐户的实际储存额和利息予以保留,同以后的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算。1995年7月1日至1998年6月30日个人帐户的记帐比例按缴费基数的16%计算,记帐利率按此期间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1998年7月1日以后个人帐户的记帐比例按个人缴费基数的11%计算。

4.个人帐户储存额按记帐利率以复利计息。记帐利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等项因素,每年上半年由省劳动行政部门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5.当年记入个人帐户的储存额,记帐利率为:本年记帐利率×1.083×50%。参保人员退休(养老)后,个人帐户储存额的余额继续计息。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每年定期向参保人发放个人帐户储存额对帐单。

6.缴费年限间断时,个人帐户储存额不间断计息,间断前后个人帐户储存额本息合并计算。

7.从1998年1月1日起,参保人员跨省(统筹范围)流动时,调出地区的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应向调入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转移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1998年1月1日之前的个人缴费部分累计本息加上从1998年1月1日起

计入的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

8.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只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或挪作他用。参保人员死亡时,个人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的本息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其余部分并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人单位或法定继承人应在一个月内到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注销手续,从死亡下月起,终止基本养老金的支付。

9.职工退休后出境定居的,可继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并可享受基本养老金的调整;也可选择按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结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基本养老金的领取方式,应在出境定居前选择决定。

对统一制度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养老)并出境定居的人员,除一次性支付统一制度后的个人帐户储存额外,对之前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两个月的指数化月平均工资。按上述办法结算时应扣除退休(养老)后已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金额。

10.个人帐户支付项目为:离退休人员按月领取的个人帐户养老金;

离退休人员死亡时的丧葬补助费;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供养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抚恤费和救济费;法律、法规规定应从个人帐户中支付的其他项目。

(二)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以下简称社会统筹基金):

1.社会统筹基金的构成:用人单位或业主缴费中扣除划转记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利息;滞纳金;财政补贴;其他。

篇6: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日前的协商交流会上,12位委员举手提问、有关部门负责人当场回答,在一问一答间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现在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编外职工’,对这些劳务派遣员工,有的并未做到‘同工同酬’,请问如何从政策层面进行研究,逐步解决这一问题?”陈国明委员的提问“对接”上了市人社局的职责范畴,市人社局局长林雅莲拿起了话筒作答。

“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我经常被记者追问。”林雅莲说,宁波有许可资质的劳务派遣单位200多家,涉及到93000多名劳务派遣员工。“我所理解的‘同工同酬’,就是要对劳务派遣工也建立一套与正式工相同的薪酬考核体系。”据透露,11月中下旬,我市还将开展劳务派遣用工的专项督察行动。在法规方面,她介绍说,经过大半年的调研,目前已形成了劳务派遣工的专题调研报告,下一步宁波将出台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具体实施意见。

大量的农村劳动者在宁波追求着他们的人生梦想,徐波委员对他们一直很关注。“在城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涌入城市,请问宁波如何消除歧视,促进这部分群体的平等就业?”

相关负责人回答说,目前我市登记有300多万农村劳动力。为更好地实现就业公平,我市将及时调整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社保缴费和待遇的并轨。争取年内出台失业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有关政策,从明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统一城乡职工的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和待遇标准。此外,还将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失业登记制度,逐步将更多的就业帮扶政策覆盖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

篇7: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其发达程度已经成为保护人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体现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劳动者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群体:一是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二是居住在城镇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市民;三是流动于城乡之间亦工亦农的进城务工人员。实际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统筹解决这三大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而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建立的,城镇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严重滞后,基本停留在家庭保障层次。

一、现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情况

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城市其他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等,它是强制性保险,由国家通过有关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的对象、社会保险税(费)、保险给付条件等做出强制性规定,要求企业和职工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分担缴费责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通过社会互济和再分配,扶贫帮困,使在职期间工资水平低的、因企业暂时困难付不起养老金的、因寿命较长已用完个人账户养老金储蓄的退休职工,仍可通过社会统筹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其强制性,基本覆盖城镇居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中央民政部主管,县级统筹,地方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委员会开展业务工作。我国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届时将使1.6亿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获得养老保险,虽然这一制度的建设为缓解严峻的农村老龄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丝帮助,但鉴于这一制度建设速度尚滞后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且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也使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规模急剧膨胀,因此,这一政策的实施,仍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

二、我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很大限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参保需求。但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养老保险体系之中,城保、农保在制度设计、缴费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归根结底仍属于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体系;(2)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条块分割,彼此相对独立,各自封闭运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城镇企业职工为重点,难以完全适应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状态,出现了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因跨地区、跨城乡就业而养老保险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问题。

一是城乡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与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城镇与农村的养老保障差别很大。在城镇,目前已建立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制度。但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目前尚无长远规划和近期的统一措施。

二是城乡保障制度之间缺少衔接和转换。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突破,进城务工的农民将会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表现为在农村和城镇之间频繁的流动。但现有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各成体系,互不衔接,尤其在操作程序上没有互相转换或换算的规定,既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各种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三是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有政府兜底制度,但这种制度没有惠及农村。现在,社会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而实际上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投入较少。老年农民就只剩下了“低保救助”这最后一条保障线。

三、推进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建设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最终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其基本原则是:

1、坚持“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既要立足于超前思考,立足于长远的战略设计,立足于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又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现阶段,可先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落实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障待遇,并积极探索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保制度在执行程序上过渡和衔接的机制。

2、坚持“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以及农民的缴费能力,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仍应坚持“双低”原则。其具体标准既要考虑“政府出得起、集体补得起、个人交得起”,也要考虑保障制度自身的良性运转。如果标准过低,制度本身缺乏对参保者的吸引力;标准过高,各方均难以承受。因此交费与享受标准应充分体现保障水平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享受标准以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低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为宜。

3、坚持“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地考虑扩大其覆盖面,在实施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根据参保对象的缴费能力,实行不同的保障档次。对缴费能力强的,享受较高的保障标准,使之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相接近,为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过渡提供基础;对缴费能力弱的,则享受较低的保障标准,使现有保障水平与农村的实际相贴近,兼顾收入较低的参保者的利益,也使制度本身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采取有效办法,落实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障待遇 一是分层次推进,提高参保率。对那些非正规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如个体商贩等,鼓励他们参加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对那些在正规部门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人员,应当一律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范围。为了确保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障权益,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企业为进城务工人员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对未按规定缴纳的企业,可由工商、税务、劳动监察等部门协同,责令补缴或依法强制征缴。

二是制定“双低”政策,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和进城务工人员参保。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障制度应充分考虑企业和参保者的实际缴费能力和需求,在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双低”标准下,再适当降低“门槛”,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可考虑双60%的设计:即以上年全省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以我国城镇职工现缴费比例的60%为缴费比例(约15%左右),再在此范围内划分企业和个人应缴纳的比例,提高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缴费承受力和参保积极性,扩大保障的覆盖面。

三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配套措施。主要有:建立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进城务工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不可缺少的依托,特别是为进城务工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转移提供条件;在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标准,为进城务工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消除障碍;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用工行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统一适用于城乡劳动者失业登记和求职的登记制度,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效率。

2、积极探索,重构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看,我国应当积极地探索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参考一些省县市的做法,其基本思路是改革现有“农保”制度,重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参保人员家庭为主、集体经济补助与地方财政适当扶持为辅,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采取基金积累模式,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切实发挥农保养老的作用,最终减少农村低保人数,减轻政府长期的农民养老救助保障的压力,从而把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推向整个农村。

3、因地制宜,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虽已建立,面临的难点较多。当前,首先是要加快农民个人参保进度,改变部分地区工作进展缓慢的局面;第二,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提高个人缴费积极性,完善缴费机制,可以设置养老保障制度以外的比如医疗、工伤保险等其他保障制度,提高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的积极性;第三,随着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增长和物价水平提高,适当调整和提高享受待遇,促使更多的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第四,加快步伐,开辟稳定多元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增强我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目前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在农村只能因地制宜,建立若干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各自运行,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各种养老保障制度之间衔接和转换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相信实现这一目标将为时不远,但仍需全社会达成共识,并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结论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各自运行。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各种养老保障制度之间衔接和转换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篇8: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简称城居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简称新农保) 。

据了解, 由于城居保和新农保两种制度很类似, 同时城居保参保的人数很少, 为节省管理成本, 有的省份在2011年城居保起步之初就将两种保险制度合二为一, 2014年2月21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决定将城居保和新农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 至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 目前只涵盖了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等, 而全国四千多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没有纳入这个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他们退休金的来源直接就是国家财政资金。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 而企业职工每月按照本人工资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其中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以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按照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目前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在职工资的80%-90%, 企业只有50%左右。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数据显示, 2013年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约为3400元, 当年机关公务员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水平约为4000元, 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只有1900元。从上面介绍的情况和数据反应出: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反而比缴费的企业职工的退休金高出一倍多, 这种现象十分不合理。

2 实行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2.1 同等条件职工退休养老金制度的巨大差异伤害了社会公平原则, 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存在多种就业形式, 劳动者的情况千差万别, 其对社会的贡献不一而足。不同的劳动者年老以后享受的养老保障也是不同的, 应该与其的投入付出相适应, 这种差异恰恰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原则。但在我国学历、职务、工龄一样的劳动者, 其在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所享受的退休待遇差别却很大:耿先生是位退休的高级机械工程师, 1969年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就职于豫中机械厂, 直到2009年之后, 退休金才提升到每月1700元。“我的一些在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同学, 他们的退休金都在3600元左右, 而我们这还是一涨再涨之后才达到1700元。”在耿先生看来, 企业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其实和事业体系的一样, 相同的学历、能力、职称, 待遇却有如此大的不同, 这着实让人想不通:“我们同样是为国家建设奋斗了三四十年, 事业单位的人可以拿三四千元之多, 为何我们这些满打满算也只有这不到2000元?”这种贡献相同而收入悬殊的局面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平等分配权。自己出钱“买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相对只得到很低的退休金, 而“分文不掏”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却得到高于前者一倍的退休金。企业职工作为国家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创造者, 他们的退休金却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 这显然是有违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自从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分别实行两种养老保险制度以来, 社会上关于是否废除这种制度的争论就没停止过。近几年, 随着社会对养老保障愈加重视, 企业退休人员对不同养老保险制度表现出更强烈的不满情绪, 要求废除这种制度呼声越来越高。对此如不能及时妥善解决, 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威胁。

2.2 同类人员不同的退休养老待遇不利于人才优化配置, 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企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推动科技文明发展的源动力, 在发达国家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大多数会就职于优秀的企业或者自己创办企业, 来将自己的知识理念变为现实, 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因此他们的收入和保障水平要比一般公务行政人员高, 从而吸引更多的精英进入企业工作, 形成了良性循环。我国公务员系统工作稳定, 社会地位高, 退休福利比体制内其他系统好, 因此大批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 每年公务员考试人数屡创新高, 出现了上百名硕士研究生争抢一个城管岗位的现象, 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却招不到其急需的人才。这不仅是个人才智的浪费, 更是全社会教育资源的损失。另外, 现有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是并行的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系统, 逐渐形成了组织与思维相对僵化的模式, 人才很难在其间流动, 不能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 将影响社会生产力, 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2.3 退休养老金双轨制不利于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

社会保障作为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维持社会平衡稳定使之有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是目前我国社会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 基尼系数早已接近0.5, 远超0.4的国际警戒线, 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制约经济的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完善一整套保险制度, 合理调整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而现行的退休双轨制, 对同类职工执行双重标准, 人为拉大了退休金的差距, 照此发展下去必将形成退休养老待遇的两极分化。此外, 退休养老金地域差异化的问题也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经济发展受交通、讯息、开放程度影响, 各地根据经济状况, 在国家规定的工资分配体系外, 自主建立了各种津补贴, 这类补贴是工资的几倍, 退休后得到沿袭, 因此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同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相差数倍, 迫切需要国家对分配进行协调管理。

3 对策建议

国家建立各类人群相适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执行同样的调整机制和待遇, 从制度上实现公平, 在规则上实现公平, 不存在将哪类群体并入其他群体的设计, 更不是把各类不同群体的待遇拉平。

2014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后, 接下来就是下决心在体制内实行相同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针对目前双轨制造成的退休待遇的差异, 如何实现这类职工享受相同的养老保险福利?

3.1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尽快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 关于“个人缴费”部分, 有两个可以选择方案。

第一个方案:在保持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像企业职工一样按照工资的8%缴费, 即实际所得工资金额减少。这样可能引起一部分事业单位职工的抵触情绪。

第二个方案: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提高8%, 提高的这部分工资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这样个人的实际所得工资金额不变, 对于国家来说, 等于是把一笔钱从财政的口袋里拿出来, 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手中过了一下, 然后又转到了“养老保险资金全国统筹账户”里。国家总体财政实际上也是没变, 只不过是发生了转移支付。

应当看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缴费的资金性质不同:企业职工工资、养老缴费的来源是企业资金, 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养老缴费的来源是国家财政资金。也就是说,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缴与否, 都是国家财政兜底。

3.2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通过“限高, 提低”逐步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金水平

据了解, 2012年养老保险基金结余2.4万亿, 但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 中西部许多地区出现了养老金收不抵支, 由于养老金账户未实现全国统筹, 造成了一边大量资金闲置, 而另一边资金短缺的情况。要改善这种失衡的局面, 把全社会各类人群纳入相应的社保体系, 就要建立“养老保险资金全国统筹账户”, 里面的资金可以调剂使用, 这样即使由于收入过低而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人, 也能够得到一份基础养老金, 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所谓“限高”即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相对较高, 在维持这个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尽快启动职工个人和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 所缴资金进入“养老保险资金全国统筹账户”。所谓“提低”就是在现阶段合理调节企业薪酬分配特别是垄断企业及企业高管的收入的情况下, 把过去一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资金纳入“养老保险资金全国统筹账户”, 通过全国统筹账户的调节作用, 逐步尽快提高企业退休金, 最终使其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一致。

3.3 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当同时进行

我国有三千多万事业单位职工, 其中大约有1500万名教师, 800万名医护人员, 以及大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包括院士, 都在这个群体里面, 这是一个精英群体, 承担国家任务, 执行国家职责, 与公务员具有同样性质的身份属性。目前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也常有人员流动, 比如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的人员可以直接调入机关, 如果养老保险制度不同步, 这部分人员又无所适从。所以这两大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同时进行, 避免产生新的不和谐。

3.4 多种途径提升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对养老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 养老资金来源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已然捉襟见肘, 所以通过多种投资渠道积极稳步增加养老资金来源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世界各国对养老金保值增值采取的普遍做法。根据2010年社保基金年度报告显示, 社保基金2010年逆市取得了4.23%的投资回报率, 且自成立以来十年间年均投资回报率高达9.17%。养老金若能稳步入市, 不仅能实现其自身的保值增值, 还能提振股市信心, 促进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但股票市场是高风险市场, 养老金的入市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投资机制, 以防止养老本金流失。此外, 还可对部分资金投入运营以增加基金的收入, 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 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国有商业银行等等。如此, 国家长期建设所需的资金也能部分解决。在进一步规范国内资本市场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领域。可以一般投资人身份有选择地投资上市流通股, 以建设周期较长、有稳定回报的长期投资领域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此外, 还可以选择优良的基本建设债券或企业债券进行投资, 以真正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 不仅直接对国民经济有良好影响, 而且间接使基金收入得以稳步增加。

3.5 逐步实现职保、城居保、新农保之间的衔接转换

目前由于这三者不能相互转换, 造成了许多弃保或者重复参保的现象。这样既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又不利于保险账户的管理。要实现三种保险的衔接转换, 必须注意到职保与其他两个险种的缴费金额差异很大, 一般会达到十倍, 甚至更高, 所以转换的方式和计算方法不同。而且当发生保险转换时, 一般只将账户内个人缴费余额部分进行转换, 不涉及统筹账户的资金。实现三者间的衔接转换有利于劳动力的迁徙和转移, 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养老保障, 让参保者真正从养老保险中受益, 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参保率。

4 结论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走向合并, 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有望启动并轨改革, 实现并轨的关键, 就看政府的决心有多大,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要通过各方努力, 在全国建立以国家提供基本保障, 个人自愿购买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多元养老机制, 满足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在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的巨大差异一直饱受争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人们对养老保障越来越重视, 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突出:养老金双轨制是对做出同等贡献的企业职工的严重不公, 由此产生的很多问题不容小觑。可见, 建立实行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大势所趋, 有利于改善我国严峻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双轨制,养老保险资金全国统筹

参考文献

[1]人力社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内容的改革进行解读[R].

篇9:上海市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任务目标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依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三)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六、养老保险待遇及调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七、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本意见印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本意见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八、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基金管理和运营

将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各地要在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要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按规定妥善保存。地方人民政府要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基层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省市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各地要在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基础上,整合形成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纳入“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实时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到行政村;要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国 务 院

上一篇:给国外客户圣诞祝福下一篇: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