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

2024-05-06

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精选8篇)

篇1: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

关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

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实施意见(2011年7月7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

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授予质量督查管理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11〕2号)及有关规定,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促使其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采取自律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研究生应切实提高自律意识,扎实做好研究与实践,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端正学术风气,恪守学术诚信,切实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各院(系)、学科要加强监管,抓好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严防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负有指导责任。导师应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认真审阅论文的结构和相关内容,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论文质量。

四、学位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五、学校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所有在我校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均须接受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

六、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工作由研究生处具体组织实施。

七、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内容一般为学位论文的主体部分(除去封面、目录、参考文献、致谢部分)。

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只作为判断参考,不作为处理依据。对系统所得出的超过规定值的论文检测结果,由学科所在院(系)或学校组织专家评议组进行人工鉴定,是否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结论由专家组做出鉴定。

九、对研究生和导师的有关处理意见,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最终决定。

十、检测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检。所有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评阅前,必须按规定时间下载填写学术不端检测申请书,并提交论文电子版,经导师和学科负责人审核签字,报院(系)审核签字后统一报送研究生处,由研究生处集中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初检费用由学校承担。

第二阶段:复检。对于允许进行复检的论文,导师指导研究

生进行全面修改,在规定时间内按程序提交研究生处进行第二次检测。复检费用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十一、检测结果认定与处理:

1、文字重合百分比<20%(可剔除文献综述部分,下同),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如确认无学术不端行为,可进入答辩程序。

2、文字重合百分比在20%~50%之间(含20%,不含50%),导师指导研究生必须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须进行一次复检。复检文字重合百分比<20%,导师和研究生确认无学术不端行为,可进入答辩程序;重合百分比≥20%,由院(系)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写出鉴定报告,确认无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再次修改完善后,可进入答辩程序;确认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延期半年答辩。

3、文字重合百分比≥50%,由院(系)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写出鉴定报告,确认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严重程度。无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必须进行全面修改,复检合格后进入答辩程序;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取消研究生答辩资格,要求研究生重新开题,重新撰写论文,一年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十二、根据情况,研究生处可组织学校专家组对学位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复评,鉴定结论作为最终结论。

十三、因论文不符合要求延期答辩的,研究生在延长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自理,不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生活补助)。

十四、对于判定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位论文,给予导师和学生全校通报批评,根据情况暂停导师研究生招生资格。

十五、论文被判定为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或结果部分存在数据抄袭、伪造等,视情节轻重,给予学生相应的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给予导师全校通报批评,取消导师资格。

十六、研究生和导师对判定结果和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最终决定。

十七、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仅能防止学位论文撰写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无法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各院(系)、学科、导师应切实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把握标准,严格要求,加强中期考核和过程监督,抓好开题、调研和实验、论文撰写、导师指导、专家评阅、答辩等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十八、本意见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2: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

我的学位论文《 》经“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总文字复制比为XX%,总重合字数为XX字。现对学位论文检测结果中“总文字复制比”说明如下:

段落1检测结果: 总文字复制比为XX%,陈述原因,如:重复部分属于引用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或重复部分属于引用该学科目前公认的理论和观点(在文中已注明出处)或重复部分属于引用经典或公认的实验、检测方法(采用实验、检测方法在文中已注明出处)等等。

段落2检测结果:总文字复制比为XX%,陈述原因。段落3检测结果:总文字复制比为XX%,陈述原因。……

综上所述,本人郑重承诺,我的学位论文《 》无学术不端行为。

承诺人: 年 月 日

篇3: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 在这个转型期内生产力得以极大的解放,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也出现了大量不正当行为, 各种缺失诚信的现象充斥在各个行业, 例如造假现象以及虚假广告等。而对于高校来说, 学术不端其实就等同于造假行为。这种社会腐败与堕落现象严重影响到了目前高校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价值观念,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尺度, 很多人都随波逐流。

2、高校研究生教育体制问题

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角度来看, 首先是目前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获得学位证书之前需要在具有一定规格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但是对文章的要求只看数量与期刊规格但不深究文章质量, 这导致很多研究生都会买版面来发表文章。其次就是目前很多高校硕导、博导只重视学术教育而不重视诚信教育, 事实上根据笔者调研发现, 很多导师由于有国家、省级课题或兼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自身事务繁多所以与学生接触较少, 导致学生对待学术问题过于草率。

二、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做好监督工作

1、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建设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其主要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检测功能, 这也是本系统的基础性功能, 也就是对已经发表的文章和论文进行检测, 各个编辑部可以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检测并且查看检测结果。目前检索者可以检索某个作者发表的具体文献篇章。例如我国主要数据库之一的ckni就收录了自94年以来的各种期刊论文、学术论文以及报纸、工具书和外文文献等主要学术资源, 同时高校编辑部也可以根据数据库结合本校资源建设自己的数据库, 这样对于本校研究生的文章检测可以更有准确率。在比对文献和检测文献中存在的每一个相同的句子都可以被检测系统发现。同时结果还可以以绿色和黄色等多种颜色进行标识来便于结果检查。

第二个功能就是对比分析, 对于一些有问题的文献资源与比较文献之间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比对分析。对于文献的多维度对比分析主要体现在检测系统可以将检测文献与来源文献在其正文、参考文献以及文章中附带表格、英文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比对, 同时也可以从重合字数以及段落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比对。而多层次主要体现在结果呈现方式上, 主要包括对文献进程检测的数字分析结果以及来源文献的列表和重合文字的标志等。编辑以及导师可以根据此功能来全面的了解学生文章剽窃了哪些文章、哪些为剽窃文字以及剽窃比例等。

第三个功能就是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了对于检测文献的管理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在高校中通常会自行建设比对库, 根据cnki等数据库结合本校学位论文建设比对库。对检测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对资源的上传以及对检测结果的查询。

2、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作用分析

首先就是对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预防以及打击, 这也是检测系统最为基础的作用。目前我国cnki等数据库对于此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资源支持, 而中国知网等也是各所高校和研究所等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主要来源数据库。对于高校导师来说, 预防是其面对学生一种被动的行为, 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则是主动的出击。例如当高校某研究生文章出现学术不端问题时, 该生信息会自动收录到诚信档案中, 该生之后的文章以及学位论文等都将有更为严格的审查和检测, 而该生之前发表的文章系统也将自动检测出来并且进行重新检测。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提高学位论文检测效率, 在此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检测就不再需要耗费人力物力, 论文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力度大大减轻, 可以将审查重点放在文章质量上。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管理

1、从选题入手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大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缺少原创性和创新性, 很多学生都是选择有大量前人研究的领域或问题进行研究, 这就给学生偷工减料提供了机会。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 我们应该重视对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的塑造。所以硕导、博导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尽量设计原创性的问题、实验等,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也可以在论文写作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而对于文章写作过程中的管理, 最主要的是加强在文章写作初期的管理和指导, 尤其是文章提纲以及实验方案的拟定上要突出创新性和原创性。笔者发现, 其实绝大多数研究生本身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以及创新牵制, 只是需要一位伯乐在其求学期间进行合适的引导来开发出其牵制与能力。所以导师需要多与学生沟通, 在言传身教中通过耳濡目染的长期影响将自身对于学术的谨慎态度传递给学生。

2、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

目前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学术道德管理上走在了我国前面, 并且开拓出许多有意义的方式, 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缺少自律和外部监督所以在学术道德上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的道德约束主要是依靠网络监督以及媒体监督, 这也给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树立了一个坏榜样。所以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追根究底还是从制度入手来加强管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江苏某高校对学术道德的管理值得我们借鉴:一旦某专业有研究生学位论文被检测为抄袭、剽窃, 第二该专业学生论文全部送盲审, 这种“连坐”的惩罚机制让导师更为重视学生论文管理。

3、改革研究生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优秀学生的评选都与发表文章挂钩, 但并不考虑文章质量, 所以很多学生都会买版面、买文章来滥竽充数。所以我们应该对这种考核机制进行改革, 不能只看数量而不看质量。在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学生评选中应该成立专门的学术水平评定委员会, 让学生提交申请表与个人论文, 然后评定委员会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确定其是否有抄袭现象, 然后交由专家组进行盲审确定得奖名单。这样的考核机制才可以真正的促进学生将重点放在文章质量而不是文章数量

四、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给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但仅仅从此角度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这就要求高校硕导、博导在日常教学中更为重视学生学术能力培养以及学术道德培养, 用自身学术能力、人格魅力和研究学问的谨慎态度来影响学生。

摘要:学术不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术发展以及研究生的培养, 这是因为我国目前诚信价值观普遍缺失影响了高校研究生, 而高校教育体制也一定程度上给研究生学术抄袭提供了机会。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不仅可以检测文章是否存在问题, 还可以建立诚信档案。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考核制度、改变论文选题方式以及加强学术道德培养等多个方面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度。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学术诚信

参考文献

[1]毕晓艳, 唐小亚, 范学工.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及其诚信教育[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10) .

[2]郑美红, 郭宝平.研究生论文中学术诚信缺失原因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 2011 (01) .

[3]李海君.让诚信之花盛开——谈班级诚信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2) .

篇4: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存在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术不端;检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65-02

一、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政策

2002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充分认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等三点要求。

2007年1月,中国科协通过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号召坚持科学真理,维护科学诚信,规范了科技工作者日常行为准则,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标准,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处理原则和程序。

2012年6月,教育部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指出,论文作假者将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而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者以及作假者的指导教师、学校等也将面临处罚。该办法是教育部颁布的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办法》共十六条,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情形、学位授予单位和导师职责以及各有关主体作假行为的处罚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出现以下情形,将被视为学位论文作假,包括: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七种行为被明确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1.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2.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3.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4.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5.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6.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7.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三、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学术道德意识淡薄

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主要归因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无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对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1] 。

(二)检测系统不成熟

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必然对数据库产生严重依赖。数据库的完整性决定了检测系统检测的准确度。目前一般是先有印刷的纸质版,然后才有提交电子版,电子版比印刷版要滞后,因此计算机检测系统依赖的数据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计算机远远不能代替人工智能来甄别抄袭,使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文献会发现大量的红色字迹,计算机提示这些涉嫌抄袭,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事实上属于合理的引用。

在使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文献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原封不动的抄袭很容易被论文检测系统检测识别出来,但如果在文字顺序上稍加调整或做小幅度的修改之后,计算机就无法识别这种抄袭。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代人检查论文重合率、代改论文的服务。这些人常见的手段就是利用论文检测系统的检测功能来检查出重合的文字,然后对这部分文字做一定的处理,包括调整文字顺序、变更文字、变动表达方式等,以此来逃脱论文检测系统的最终检测。从此角度看,这一为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而诞生的武器,反而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具,沦为剽窃者的“帮凶”。

论文检测系统只能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比对,加以检测,对各编辑部存在的大量待审、待刊稿件还无能为力,因而对于一稿多投者则难以遏制。另外,论文检测系统对于含数学公式的PDF等格式的文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目前检测的情况来看,对含公式、图表较多的论文,该系统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 。

(三)评价体系不全面

过分量化的指标和奖惩性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定量地生产出某些物件。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科学追求,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成果的产出需要承受时间、体力、金钱等多方面的巨大付出,投入与产生也不成正比。高校过分量化的学术指标明显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一些高校明确规定研究生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拿到学位。有的研究生虽然出了一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但数量不能达到毕业要求同样不能拿学位。有些高校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短短的三年学制内,除了修够几十个学分的学位课程外还要准备毕业论文,精力难济。核心期刊的论文审稿期一般都要两三个月,想让论文快速出炉,则很难兼顾质量。还有些高校,管理部门会根据期刊的档次直接给予经济奖励,评奖学金时也重点加分,学生从中“获益”良多。面对这种反差强烈的奖惩机制,研究生急于出成果发论文,获得现时利益,不惜采取不端措施[1] 。

(四)论文写作不规范

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是毕业的基本要求,对作者来说也是其科研能力的体现,涉及名和利,甚至影响到将来就业时的待遇、职称等方面。深层次的科研必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受社会上浮躁之风与商业投机心理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不重视专业知识的积淀,急功近利,滥发文章。在论文构架、内容和思路等方面和已有文章大同小异,只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或粗加工,实质性东西根本没有变。甚至有人动用金钱、关系等手段通过代写、买版面,非正当引用名人效应、项目效应等来催生论文,重量轻质[3]。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素质,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自律化。道德教育的关键是提升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提高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认识。大学生应当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份和责任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只有大学生自身不断提高学术道德意识,了解学术道德规范,认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才能从被动的“要我遵守学术道德”转化为主动的“我要遵守学术道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

强化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性,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学术道德自律性是重要的,但只能对那些主观上愿意遵守学术道德的道德主体发生内化作用,而对那些主观上不遵循学术道德的大学生,实行外化的学术道德规范,即以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学术道德体系来强制其遵从学术道德规范也就成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然途径。具体而言,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学术道德规章制度并尽可能的细化,并对违反者按照该类规章制度予以严肃处理,如果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对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不排除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建立学术诚信道德档案,将失信者的失信情况如实记录,并作为大学生人事档案的一部分,与社会评价机构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诚信体系和授信体系紧密衔接,将其作为社会对该大学生道德评价的重要参考,以此提升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4]。

(二)正确看待学术检测

计算机检测系统提供多种检测指标,包括文字复制比、最大段长、首部重合度、尾部重合度等。其中最直观的指标是文字复制比,这也可以算作系统提供的主要检测结果之一。检测指标只是机械地反映重合度和复制比。此外,论文包括文字还有公式、图表等,目前计算机检测系统还不能有效检测公式、图表等,检测结果与真实相似度的接近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得知计算机检测系统可检测度不高,应合理看待。

此外,论文的情况非常复杂,应该认真对待每篇论文,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学术不端问题的认定是个敏感问题,所以在使用检测指标过程中,应牢记它只是一个机器,所产生的结果报告只能用作审稿时的参考,而不应取代编辑在初审中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计算机检测系统时要注意完善比对库,以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仅依赖计算机检测系统进行初审并不够,依然要注意结合使用多种检测手段。计算机检测只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手段而非目的。

(三)完善机构形成学术氛围

借助于学术不端行为计算机检测系统外,应建立完善专门的学术机构,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评判认定学术不端行为。要实现文化导向与人格诉求相结合,道德教育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社会监督与严肃处理相结合,立法建设与制度完善相结合[5]。本着教育的原则,规范引导学术行为,形成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志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35).

[2]paperrater.从实践看论文检测系统存在的不足[EB/OL].http://www.paperrater.net/20130105/1471.html.

[3]贺建军,张璐平.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应用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宋汉林.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篇5: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

(武汉)

中地大(汉)研字[2011]69号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规定

根据第四十八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精神,从2012年上半年起,我校所有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均需在答辩后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一、检测具体要求:

所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均需在答辩后,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开会前进行学位论文(归档文稿)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结果作为建议是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

二、检测结果的处理意见:

文字重合百分比≤15%,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文字重合百分比在15%-30%(含30%)之间,由研究生和导师写出书面说明,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文字重合百分比在30%-60%之间,原则上本学期不授予学位。研究生需对论文进行修改,半年后方可申请学位,延长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自理。如果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定,需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

文字重合百分比≥60%,本学期不授予学位。研究生需重新开题、重新撰写论文,一年后方可申请学位,延长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自理,同时对其指导教师予以通报。同一导师连续有2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百分比≥60%,暂停招生一年。

三、检测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均为word文档正文部分(第一章至最后一章),命名方式为:学院_学号_姓名.doc,如“地学院_120050215_张三.doc”,不得更改学位论文命名方式。

提交检测的论文必须是最终归档的文本,不再进行编辑处理,直接导入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四、本通知解释权归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五、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中地大(汉)字[2010]01号文件同时废止。

研究生院

二О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学位论文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篇6: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

为了推进我校优良学风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学校规定对申请我校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具体办法如下:

一、检测对象

拟申请学位的各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未按要求参加论文检测的研究生,不能进行答辩;涉密论文是否参加检测由研究生导师及学生本人商议决定。

二、检测办法

1.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本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学位论文检测标准。

2.答辩前,由学院(所)研究生秘书向校学位办公室提交拟申请学位的各类研究生名单,校学位办公室据此分配检测名额,由研究生秘书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3.由各培养单位组织有关专业的导师对申请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审核,并确定出可以答辩者和不能答辩者。

4.可以答辩者应对其学位论文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修改,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纸质文本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其按要求修改的论文须经导师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答辩。

5.不能答辩者应对其学位论文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修改,一般须推迟至下一学期方能申请答辩,并对其论文进行重新检测。

三、其他说明

1.申请答辩者第一次的检测费用由学校从研究生业务费中支出;不能答辩者下次论文检测费用由本人支付;通过论文检测,但因故未能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再次申请答辩时需重新进行论文检测,检测费用由本人支付。

2.论文检测过程中若有异议,应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裁决,重大问题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裁决。

3.在使用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外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东北师范大学

篇7:遵守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违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篡改

数据和剽窃这三种行为,主要有不正当署名、篡改、抄袭和一稿多投与伪造这几种。学术不端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和对应方法,但是学术不端还是越演越烈,对学术界、对社会又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陷,诚实缺失 其次,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再次,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滋长了学术人的浮躁之风和功利之心

最后,损坏了国家声誉和形象。

学术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国家兴旺的象征之一,学术风气的邪正是社会风气的缩影。既然学术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呢?有哪些措施必须建立起来?

(一)、学术自治和独立。学术必须独立起来,淡化学术运作中的官本位意识,使行政、集团利益与学术分开,权力因素与集团利益的渗透是影响学术独立的主要因素,如果学界能够形成一种缺乏超越利益集团之上的行业权威和

论压力,也能对涉事单位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不必碍于面子问题和人情世故,敢于说真话。

(二),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惩罚力度不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泛滥的原因,明确作者的权利与责任,“一篇论文的所有作者不但有荣誉的分享,有责任也要承担”[18]。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应当积极推进科研诚信立法,深入开展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制研究。逐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科研相关主体的主要负责人,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惩处科研不端行为的责任人[19]。

(三)三是不仅建立系统内的自查自纠,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发挥社会舆论的压力。治理学术不端一定要釜底抽薪,必须从改革高校评价机制,该改变“学术权力化、行政化”入手;让学术委员会、评议员等等学术自治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用这些民主监督机制发现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端正学术风气,弘扬学术正气,是研究者形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戒躁戒躁、甘于寂寞、潜心科研的作风,自觉承担学术责任。一个学术研究者的高贵与内涵在于摆脱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修身正己,严守学术诚信,丰富自己的学术涵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人格尊严,不畏权贵,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名利前面,保持理性的态度,自觉抵制各类不良学术风气的侵蚀。

科学事业的发展,即使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良好的学术空气依赖良好的学术品格的养成和学术道德的坚守。维护学术尊严是每一个搞学术的人的责任。要纠正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学术研究规则,更需要研究人员发挥个人的热情和激情,坚持忍耐学术研究的苦涩,需要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努力。端正学术之风,崇尚学术道德,为学术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篇8:学术不端行为的政府治理建议

众所周知, 近年来不断被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巨大的“肿瘤”。其涉及面之广, 从高校到科研单位, 从学生、教师、普通科技工作者到教授、院士;其危害之巨, 损害学术形象, 侵害公共利益, 延误科技发展;其影响之深, 许多科研工作者都表示知道身边同事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更有甚者为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叫屈。中国的学术界已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其危害是巨大的, 不仅损害了学术形象, 败坏了学术风气, 阻碍了学术进步, 也侵害了公共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更严重的是阻碍了科学发展, 最终将影响人类前进的步伐。究其原因, 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以及惩治力度不够有关。

本研究拟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出发, 对学术不端行为做一个明确的界定, 并通过对各方面治理措施的研究, 认为在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以弥补依靠道德教育和学术单位自行约束的不足, 有力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已多有研究[1,2,3,4,5]。但这些定义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有些定义和表现在概念上有所混淆, 将属于学术腐败、学术失范范畴内的表现混入学术不端。第二, 很多定义和表现中加入了“其他”, 如“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诚然, 加入了“其他”这一说法是增加了很多灵活性, 便于将新产生的问题也归纳进去。可是, 我们做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和界定为的是让大家有规则可循, 甚至为司法提供依据, 可这一“其他”又增加了模糊概念, 再加上目前又缺乏统一的学术规范, 容易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盲目扩大, 不利于公众的理解、法规的建立和治理方法的出台。笔者认为, 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和表现应该明确, 且与学术腐败、学术失范进行鉴别, 如有新的可明确为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出现, 可进行增补。

综合国内外现有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笔者认为,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 同时也包括不正当署名、一稿多投和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的行为。关于有些学者争论的有关“抄袭”与“剽窃”的概念问题, 笔者认为, 《著作权法》在修订时将原本“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的”一条中的“抄袭”去掉, 其原因并非是抄袭不属于侵权, 而是剽窃已经包含抄袭的概念, 不需要重复, 且剽窃另有窃取他人观念、思想等意义在内, 远远大于抄袭的概念, 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中, 应用“剽窃”比较好。

二、当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措施及其局限

(一) 学术单位采取的措施及其局限

1.措施。学术单位目前普遍采取的措施有制定学术规范、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制定学术规范方面, 中国科学院在1996年就成立了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先后制定实施16个有关倡导科研道德、规范科研行为的制度和文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颁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办法》;2014年, 《北京大学章程》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首次在校学术委员会设置学生委员, 可参与审查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各科研单位、院校也纷纷制定各自的学术道德规范和对违规者的处置办法。这些规则的出台, 标志着学术单位已树立起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旗帜, 并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科研单位、学校在科研人员和学生中开展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教育。如2009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要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 借助道德力量, 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北大、清华等多所北京高校也已开始在新生教育中加入学术道德内容。科研单位也通过学术道德等相关学习文件下发、专门组织学习以及张贴学术道德规范等方式, 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

在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方面, 目前采取的措施有追回论文造假者所获奖励, 报请上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和专业技术资格, 开除公职、党籍, 警告、责令做深刻检查, 取消学位, 等等。

2.局限性。 (1) 依靠学术单位对学术规范口号式的宣传教育根本无法对抗通过学术不端行为而获得的荣誉与利益的诱惑。 (2) 学术单位对自己单位违规学者的处理基本是能遮掩就遮掩, 实在遮掩不过便避重就轻。即便是井冈山大学对两位讲师的严厉处置, 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 称学术单位“宽上严下”, 在学术不端行为频频曝光的风口浪尖, 严处普通教师来做做样子。学术单位, 如高校、研究院等本身是一个需要依靠学者的科研成果来生存发展、提高声誉、吸引资助的单位, 不可能热心公正地查处自己的学者。此外, 学术单位即使有学风建设等专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 其领导者多半既是学者也是行政领导, 自己查处自己, 结果可想而知。

(二) 科技期刊、出版社采取的措施及其局限性

1.措施。主要包括规范审稿制度、引进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以及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

目前, 我国的出版界实行的是三级审稿制度, 即稿件由编辑 (或助理编辑) 初审, 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为了把好学术关, 部分科技期刊和出版社也会增加专家外审的环节。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方面, 专职编辑经验丰富, 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 且可借助网络查询关键词, 特别是在复核参考文献时, 可审查稿件与已发表的文献的相似度。审稿专家则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审核数据, 依靠经验判定文章数据的可信度。

2008年底, 经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全国科研诚信管理委员会等有关方面指导, 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共同研制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问世, 此系统的问世大大减轻科技期刊对稿件是否抄袭进行检索比对的工作量, 使得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有了技术手段。万方、维普等网站也相继利用其全文数据库建设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目前尚无适用于出版社的检测系统问世, 对书稿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是靠较为原始的审稿予以辨别。

1999年中国科协集合231个科技期刊联合发布《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 公约中规定:对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者, 一经查实, 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书面警告、拒绝刊登有其署名的来稿、通知其所在单位、公开曝光;对已刊出稿件撤稿并通知数据库撤稿, 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赔偿稿件处理的经费。2008年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 50家学术期刊就发表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声明中表示, 凡被发现有任何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者, 签署声明的刊物将相互通报行为不端者的有关情况, 并在各自刊物上对其曝光, 且十年之内拒发其任何文章。现今, 大部分科技期刊、出版社面对查出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采取的措施以退稿及列入本刊、本社黑名单为主。

2.局限性。出版单位理应是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者, 而有些单位却成为放行者。究其原因, 不外两个方面。其一, 生存压力和利益驱使。目前出版社已经完成转企改制, 期刊也正在进行着转企改革。出版单位转为企业, 减轻了财政压力, 避免了一些学术腐败, 可是却增加了生存压力。以科技期刊为例, 期刊编辑部的收入来源是广告、卖杂志、理事或赞助单位、版面费。相关统计结果表明, 近年来科技期刊的种数、版面增长迅速, 但印数却逐年下降。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科技工作者查询文献的途径多为检索网络全文数据库, 很少再订阅杂志。杂志的发行量少了, 科技期刊卖杂志等收入十分微薄, 根本无法维持编辑部的正常运作。那么科技期刊改制后, 只要目前论文发表的压力还在, 版面费就是期刊社最大的利润来源, 不仅可维持生存, 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二, 制度缺失, 监管不力。缺少对编辑的学术道德规范, 且对推动学术不端行为的编辑缺乏监督和处置。这样的情况下, 出版单位很难真正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者。而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出版单位的处理方式也十分不具备震慑力。现在的方式主要是退稿, 其他处理方式大多是虚张声势, 几乎不实行。而对于退稿, 科技期刊那么多, 你家不用别家用, 或者换篇稿件再投, 作者根本不在乎。可见, 既不能把好关, 又不能严厉处置, 出版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非常局限。

(三) 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

1.措施。主要包括发布指导性文件和提供法制保障。

2006年, 科技部公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 》, 这是中国政府出台的首个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条例。2007年, 科技部设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并牵头建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包括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10个单位, 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 明确提出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 共同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 》等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规定;编写发行《科研活动诚信指南》和《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等宣传读物, 为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诚信指南。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要求广大科研工作者加强学术自律, 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2012年, 教育部制定《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根据该意见, 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统一由当事人所在高校组织调查。高校接到举报材料后, 由校学术委员会 (或学风委员会) 组织不少于5人的专家组开展独立调查取证, 客观公正地提出调查意见, 并向当事人公开。调查过程应严格保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式包括取消申报项目资格、延缓职称或职务晋升、停止招研究生、解除职务聘任、撤销学位, 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2014年7月29日,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将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纳入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科学技术进步法》中有两条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中规定对“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者, 基金管理机构可以直接终止基金资助项目实施。并对“提交弄虚作假的报告、原始记录或者相关材料”“纵容、包庇申请人、项目负责人弄虚作假的”等行为明确责任。《著作权法》中规定“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应当根据情况, 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其他如《专利法》《商标法》等也有相应的实施细则。

2.局限性。虽然已有一些法规中的条文可适用于部分学术不端行为, 但不全面, 仍缺少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处置。

三、政府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 基于以下原因, 治理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需要政府行为的介入。一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侵害了公共利益;二是就目前的治理情况来看, 仅通过学术单位、出版单位无法得到解决;三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是政府部门的某些行为造成的, 如对学术单位、出版单位的监管不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或不完善, 等等, 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行为的调整来解决。

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度统计公报, 2010全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6980亿元, 比上年增长20.3%,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328亿元。全年国家安排了326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308项“863”计划课题。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91个。可见, 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是巨大的, 而倘若科研项目出现数据造假, 即未经预先设定的研究方法而任意编造数据得出虚假结论, 或者根本未经实验而抄袭他人的研究数据和结论, 其结果必然是国家资金白白浪费, 成就了个人的荣誉, 甚至资金流入私人腰包, 严重侵害公共利益。

现行制度表现出对学术的“高压”与“疲软”的矛盾。“高压”是指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者们面临巨大的出学术成果、发表论文的压力;“疲软”是指学术评审组织方式不合理,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不足。同时, 参考国外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可以发现,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 对于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政府理应在现行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 应尽快做出调整和补充。

四、政府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可采取的措施

(一) 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减轻学术压力

制度缺陷是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源头, 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除了事后惩戒, 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是减轻学术压力的主要方式。学术评价制度理应由学术界自行制定, 政府本不宜干涉过多, 但鉴于目前由学术单位制定的学术评价制度欠合理, 导致“学术泡沫”现象, 政府可出台相关意见加以指导。

(1) 建议不将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 可采用其他的奖励措施, 鼓励优秀论文的发表。 (2) 以考试、实际操作、平时工作考核记录等方式代替撰写论文作为技术职称晋升的方式。 (3) 规定不得以类似“计工分”的方式将论文、专著的发表与研究人员工资、绩效挂钩, 可根据年度工作总结、研究完成情况等方式加以考核。 (4) 建议把论文质量的评价引入对学者学术成就的考量, 可采用统计重要论文 (被引频次高的论文) , 或结合文章的被引频次计分, 以增加对文章“质”的要求。

(二) 加强对学术单位的监管

学术单位是学术不端行为者的直接管理单位, 理应承担对学生、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教育、科研行为监督和违规行为处理等责任, 对此政府部门必须予以监督和管理。 (1) 规定学术单位必须设立“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委员会”, 接受学术不端行为举报, 成立调查组, 并出具调查报告。该委员会须独立于学术单位, 由上级部门的学术不端行为调查部门直接监管。接受举报后, 需严格保密, 成立包含同一专业领域的外单位专家在内的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 最终出具调查报告。 (2) 规范所有学术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的处理方式, 防止学术单位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者姑息宽容。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责任人要按统一的规范追究责任, 并在专门的网站予以通报。对间接责任人, 如直接责任人的导师、部门领导等也要追究一定的责任, 以惩治其监管不力甚至有意放纵。

(三) 规范学术评审组织方式

目前的基金课题、科研奖项多由国家资助, 由于学术评审不严格, 学术不端行为滋生, 导致国家资金白白流失,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根据笔者收集的信息来看, 各级基金项目和奖励评审都制定了相关规则,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能严格遵守。针对当前学术评审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 政府有必要对自己所投入的财政拨款做好监督工作。 (1) 各级评审的专家委员会要有一定的人数, 各个学科要兼顾, 做好对专家委员会的制度培训和违规责任培训; (2) 评审时要注意回避制度, 避免老师评审学生导致不公平, 进行双盲评审; (3) 评审专家的选择必须由基金或奖励委员会 (办公室) 选择, 不得透露给被评审单位 (个人) ; (4) 评审过程要严谨, 评审专家应当对评审论文的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做出评价, 撰写评审报告, 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 (5) 要对评审结果予以公示, 同时公布举报方式, 并对举报进行审查; (6) 国家级基金由于涉及金额较大, 应配合相关法律, 对采用学术不端行为获得基金资助或获得基金资助后不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研究, 捏造数据者, 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 设置专署机构, 公开处理流程

2007年, 科技部设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对学术不端行为做了一些制度上的规制。笔者认为, 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从政府到高校、科研单位层级的科研诚信建设部门, 或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办公室, 专门接受学术不端行为举报、调查, 并出具调查结果。制定并公开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举报流程, 鼓励举报者实名举报;在调查时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倘若举报者不满意学术单位出具的调查结果或处理意见, 可向上一级部门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部门进行投诉;对涉及民事、刑事责任的可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五) 完善法律法规, 增加违规成本

立法是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力武器。我国现有的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 不是位阶较低还停留在部门规章阶段, 就是仅有个别条文涉及学术不端行为, 且不全面, 遇到问题时根本用不上。笔者认为, 治理中国的学术不端行为, 需要出台一部专门的行政法规。这样, 在处理学术不端事件中才能有法可依。只有明确惩治措施, 加大违规成本, 才能断绝一些企图违规者的侥幸心理。

在这部法规中, 首先必须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出明确的判断标准, 即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表现, 这样才有利于更准确地认定及进行处罚。其次, 必须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查机构和程序, 方便学术不端事件的举报者进行申诉, 也使审查行为公开透明。再次, 必须明确不同程度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到底何为情节轻微, 何为情节严重, 现行的规章制度中, 对此项十分欠缺, 导致处罚过轻。最后, 必须明确对各种程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 准确、合理地处罚违规者。此外, 在追究学术不端行为直接责任人的同时, 也应追查监管者、评审者是否有不正当交易, 并追究责任。

除了产生行政责任以外, 学术不端行为还可能产生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也应在相应的法律条文中予以体现。

所谓民事责任, 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因违反法律或合同规定的民事义务, 从而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时, 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明文规定民事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等, 而在知识产权这一项中的第九十四条: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 (版权) , 第一百一十八条:公民、法人的著作权 (版权) 、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消除影响, 赔偿损失。由此可见, 完全可以追究剽窃他人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建议能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中的一些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明确列入民事法律规范。同时, 著作权法中对剽窃行为并未有明确的界定, 应制定单行法规以便司法界有章可循, 同时, 应将抄袭他人学术思想、理念等主观意识也列入剽窃范畴。

所谓刑事责任, 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定, 对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的法律责任。较之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则更为严厉, 追究刑事责任的是犯罪行为, 且只能由司法机关依照《刑法》的规定决定, 追究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制裁, 最高可以判处死刑。由此笔者考虑, 是否能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一些采用造假的手段获取科研经费、奖励的行为归入“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列入刑法处置范畴, 如设立“学术诈骗罪”或类似罪名, 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的学术界正面临着重大的学术诚信危机, 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不仅是重振学术风气的关键, 也是一件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进步甚至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大事。综观当前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可以看出,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仅仅依靠学界自律或学术规范是不够的。鉴于学术不端行为侵犯了公共利益, 以及政府部门的某些行为间接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屡禁不止, 同时借鉴国外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 政府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发挥必要的作用, 而其中立法是最有震慑作用的治理方式, 也是目前最为欠缺的一环, 可在此方面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以推动立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靖波, 厉亚.学术不端:内涵、类别、根源与治理[J].科技与出版, 2011 (8) :80-82.

[2]赵瑞芹.国内外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机构与重要举措[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9) :77-79.

[3]陈琼.国外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与借鉴[J].科学新闻, 2008 (7) :34-38.

[4]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 [J].家庭护士:下旬版, 2008 (1) :189.

[5]孙永刚, 李俊吉.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深层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417-420.

上一篇:大四感想--学生党员思想汇报下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