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

2024-04-22

1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共6篇)

篇1:1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古诗三首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

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分析朗读背诵了元日,今天,我们继续品赏古诗三首后面的二首古诗。

学生听讲

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

一.

《清明》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纷纷”形象描写了春雨的特色。“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

“行人”“断魂”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适当的优劣点评。

二.

同学们,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

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重阳节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汉初,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你了解茱萸吗?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山东”是什么意思?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你了解诗人王维吗?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意思?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个性化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三.拓展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课堂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五.

作业布置

默写这一节学习的二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下面的字:独

异乡

异客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

学生分析朗读背诵

学生理解背诵

学生练习

理解后背诵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背诵了古诗三首里后面二首古诗。感受了诗人在节日里的不同心情。

板书

古诗三首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插茱萸

篇2:1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3.默写三首古诗。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默写三首古诗。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

但:只;

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篇3:1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学生能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雨伞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观察伞面上的水流情况,使学生能通过事实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从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课前准备】准备一把伞,其中一面贴上白纸;粉色的颜料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情境导入: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家里水池里的水是怎样向下运动的?直着向下还是旋转着向下?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上我们看到的台风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一方面提醒学生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1】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地理实验。需要一个同学帮忙,哪位同学愿意?

(老师撑开雨伞,拿起装满颜料水的杯子,学生顿时好奇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挣大眼睛看着老师。)

师:现在请这位同学蹲着,伞杆与伞面的交接点表示北极点,用雨伞为同学们演示一下地球自转的方向。其他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生:自西向东。

师:若从北极上空看,呈什么时针方向运动。

生:逆时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演示自转方向,从说到做的过程转换。同时巩固了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掌握。

师:现在我往静止的雨伞上滴颜料水,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水流的方向,并说出水流的方向,标注出移动轨迹1。

生1:就这样直接往下流(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生2:没有什么奇怪的啊!

(设计以图)先模拟“地球”静止时的水流运动情况,做好铺垫,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师:现在请同学较快匀速地以自西向东方向转动雨伞,老师往雨伞同样的位置滴颜料水,请其他同学仔细比较雨伞上水流的流向和雨伞静止时的水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标注出移动轨迹2。

生1:往一侧偏过去了。

生2:往左偏。

生3:哪有啊?是往右偏的。(学生开始有点争论)

师:假如我们以水流前进的方向为前方,那么会是往哪边偏了呢?

生:往右边偏。

师:水流的方向怎么会往右偏了呢?是水流的方向偏了呢?还是雨伞的转动,导致水流看上去发生了偏向呢?

生:是雨伞的转动导致水流上看去往右偏。

(设计意图)模拟“地球”不断自转中的水流情况,并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情况的水流方向,同时描述两者之区别,真正理解水流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突出了这个实验的关键。通过学生观察、描述水流偏转的方向,在答案的冲突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偏转规律的前提是面向物体运动方向。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并与“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雨伞转动之后对水流方向的影响。

师:假如现在水流的方向变成了北半球河流里的水流,雨伞变成了自转中的地球,从地球上看水流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一样的,往右偏。

(设计意图)从“实验”到现实的转换,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来获得地理知识。

师:如果从南极上空看会怎么样呢?

生:往右偏,往左偏。(学生意见仍然有分歧)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南半球的情况,看谁的观点正确。

生: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在同样的位置滴颜料水,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水流的方向,并说出水流的方向,标注出移动轨迹3。

师:由于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地球上看,发生了偏转。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在19世纪就发现并描述了这种现象。我们假想地球自转产生了一个力导致了这种现象,把这个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的性质: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并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右侧,在南半球指向左侧,赤道上不受它的影响。这个力实际上不存在,我们只是用它来形象地描述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现象。赤道上的情况请同学们课下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规律。教师板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师:像流水这样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例举不同的答案。

师:有大气水平运动——风、火车、汽车等。

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来描述一下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请同学们用虚线来表示物体水平运动的趋向,用实线来表示受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后的实际运动方向,分别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偏向情况。

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子上画图。(老师走到学生之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指导部分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答案。)

师:长江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在入海口附近,水流的偏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图来描述。

生:往右偏。

师:水流偏向右,对河岸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陷入思考,一些学生猜测答案。)

师:河流右侧的水流速度快,将冲刷南边的河岸,使得河岸被侵蚀,往后退缩。而北岸呢,水流流速较慢,泥沙将容易沉积,河岸不断地往前伸。请同学们结合图册来看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向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实验应用】

请同学们说出由北向南入海的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水流的偏向?由西往东入海的赞比西河入海口水流的偏向?

(设计意图)针对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状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大气运动等知识打下基础。

【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模拟,我们发现了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偏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我们假想地球自转产生了一个力——地转偏向力导致了这种现象,它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并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

【教学反思】该教学设计的的核心部分“实验探究”紧紧围绕“探究”分步骤逐步展开,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模拟演示”,通过假设地球静止和真实模拟地球运动两种状况下来对比观察做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这样使实验变量由少到多,实验难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要求;第二、“现象分析”,教师利用问题铺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较好;第三、“回归现实”,较好体现了模拟实验的目的,并使学生进行思维空间的切换;第四、“知识迁移”,教师通过学生举例“偏转”现象和解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而产生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偏转”现象的产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达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

篇4: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教学具准备:插图、小黑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课堂练习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第21课第二课时冯淑华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6、再次朗读课文。

7、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8、背诵〈锄禾〉、〈悯农〉。

9、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板书设计:

篇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朗读课文。

感受春天的美好。

2课时。

学习《春晓》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篇6:郭沫若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识记生字词语。

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

3、小组合作探究,就诗歌不解之处质疑。【内容导航】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学们,故事传说千年,神话仍在人心,牛郎织女的故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曾经我们也为他们的分离而伤心。但在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牛郎织女不再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是携手在天街散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的街市》。【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2、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在1921年10月创作的,时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期。当时郭沫若曾两度从日本回到祖国,他接触到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现实社会,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对祖国美好的憧憬归于破灭,陷入“深深的苦闷”中,但他并不因此消沉,仍执著地追寻着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在苦闷中彷徨,抨击现实,憧憬未来。【自主学习】

1、为下列词语注音:

缥缈()

定然()

奇珍()闲游()2解释下列词语

缥缈:

定然:

陈列:

珍奇:

不甚: 闲游: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因而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展。朗读时请在文中划分出节奏和重音。并讨论: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何处?

【合作探究】 朗读第一节

1、“远远的街灯明了” 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找出来,并说说联想的特征。.............................

朗读第二节

3、什么是想像?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像吗? ..

4、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像物的? .................

5、作者极尽想像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朗读第三节

6、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像出兵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

7、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诗人这样的想像合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改造?

朗读第四节

8、这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好,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9、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像,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10、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练练测测】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________和对理想生活的________,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3、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4、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5、“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6、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对比

7、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夭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上一篇:大班语言毕业献词反思下一篇:去春游小学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