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浅谈写景散文

2024-05-12

苏州浅谈写景散文(精选14篇)

篇1:苏州浅谈写景散文

苏州浅谈写景散文

第一次来到苏州,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江南水乡。或是说,我才疏学浅说不了太多的华丽词藻。但我还是用我的一两句浅言评论一番吧!

这个地方,就是七分小家碧玉的清秀,三分大家闺秀的典雅。永远拥有一种“暮春早夏”的青绿,却又不失大气的时节,却又有一番包揽万象的世界。

在这雅静如画的景致中,慢下来的脚步和心旷神怡的赞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言语说不出的感觉。就像是画肪上的人儿在水中,看桥上时来时往的游客是一景,而游客有看到水中的船和船上的摆渡人亦是如此一样。

若是在这里游玩,心情可以用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融洽的表达:心神不定和惬意自得。

说心神不定,就是因为这里的美景目不暇接,就算是多长几只眼睛,看着这些美景,也怕是徒劳,不可能完全看尽。怪石嶙峋,小桥流水,人家晚照,羞叶雨荷,甚至是美景中的鱼儿也有灵性一样,可以听懂人的话语。

但换句话说,在这种雅致如仙境的地方,每个角落,是不是都有让人惬意自得的神往?“一草一木,一水一花,都有它生长的道理。”说的太对了!尤其在这里,谁敢说这里的精致可以再多一分,或是再少一寸?近景看来,多一分是不是会多的做作,少一分大概少的又有些奇怪消瘦了吧。

人常说:“上帝对谁都是公平的`。”但来到这里,我不知该如何确定这句话的真实:山川、河流、怪石、亭台。交融在这一点,淅沥的瀑布在石涧中溅出一汪清泉在这个“世界”的角落……

看着这些清秀而不失大气的优雅,谁敢说自己不沉迷其中?这是人类的杰作!

在这里,不管是狮子林的奇、拙政园的宏,还是虎丘的圣、留园的精。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河道拐弯,都有青砖碧瓦的倩影弥漫。

当年,石碣山上的英雄自言一派,谁知道自己勾画出的这些美景会有多少盛世妙龄?但在这里,曹操也会有与当年“水何澹澹”齐名的感慨吧!

世事无常,这院子里的主人换了一次又一次,但这里精美如诗的故事,会流传千古。

在院里游玩,踩着石板与石头的纹路回到这里的盛世前朝。谁可以想象这当年的燕雀,已飞入了平常百姓的家里做了窝?房间已经易主,谁知道生命的盛名是从何处浮起,又从什么地方落下?

就让我涌动着这绵绵不断的思绪,从没有生命的怪石嶙峋里,体会盛世前朝的兴亡吧!

这时,好像耳旁传来了一声声曾经在这大院里的停留叹息,和角落里早读的诗文声……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袭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篇2:苏州浅谈写景散文

到达平江路时,雨一直下个不停。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老街,沿着平江河蜿蜒而行。从繁华的街道只需几拐,就进入了平江路。这里的民居多依河而建,白墙青瓦,有着很精致的花窗。最特别的是外墙,多已是斑斑驳驳,在傍晚时分,如一幅幅传统的丹青水墨。河道与石板道平行,江南民居中,或有一扇窗,或有一个露台,到处简约唯美,皆可入画一般。

平江路的夜色很美。随着天色渐渐黯淡,平江路上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在小雨滴答落下时,有种很动感的效果。每一个招牌都被雨水洗得光洁如新,地上的石板路,也被雨水冲刷得亮亮的。平江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在斑驳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和爬山虎。青苔就像丹青淡剥,爬山虎就像个艺术家,看似随意的几笔,却有着悠长而淡雅的禅意。小桥一座座在水流上架起,偶尔会有一只小船经过。船夫穿着雨衣,慢慢地摇动水中的木桨。一座弯弯的拱桥,待你走在高处,看这个灯火璀璨的小街,突然有种童话般迷离的境界。

在流水边是一家家特色的店铺。雨水滴答,街道上的人并不多。这小城和雨,在此刻似乎是属于我的。我可以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在一个拐角的街口,有一家特色的小店,名为“猫的天空”,里面卖一些明信片和苏州手绘地图。小店里人不少,我也好奇地走进去看,东摸摸西看看,感觉很有趣。

和着淅沥的雨,你的耳边不仅仅是滴答的`雨声。是的,如果只有这样的声音,就显得太单调了,此时,和着小雨,你可以听到柔腔软调的昆曲在慢慢地吟唱,仿佛你的眼前有一个温婉的姑娘,站在窗前,对着小雨,素手轻弹着《茉莉花》,那柔软的曲调缓缓地飘出来,这才是适合飘雨的水乡。柔柔软软的旋律,让人不由得也放慢了脚步,直陷入温柔乡中了。仿佛和着曲子,可以闻到萦绕在空气中的茉莉的清香。吴侬软语是平江路的元素,如果你有幸在这里和苏州姑娘聊聊天,听听她们温婉的语言,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逛一会儿,就看到一家桃花源记的小店,经营苏州的特色小吃。店面很小,生意却非常火爆。我们进得餐厅,寻得一个座位。只见菜单上写着:梦里闻香寻滋味。经营的果然是地地道道的苏州美食。我们点了弄堂菜下面,赤豆糊糖粥,肉松酱骨头。我先喝的赤豆糊糖粥,甜甜的,特别好喝。肉松酱骨头,有些微甜的味道,却非常香。据说,苏州的美食还有桂花糕、酒酿丸子、鲜肉月饼等等。

顺着另外一条街,过了桥,看到一个小店,经营苏州桃花坞版画。不禁就走进去了,小店里只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她正在专心致志地刻版。我最喜欢年画了,看她手极巧,雕刻的版子极为精致。我就和她聊天,她说,当年她们考上大学,只有四个人学了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学起来挺苦的,后来在艺术馆工作,最近刚开办了这个小店。主要是自己喜欢这门艺术。这里经营着很多版画作品,看过不少版画,更感觉桃花坞版画融入了苏州特色,有些温婉,有些缠绵的感觉。有一幅以美人为主题的版画,画面上的美女似乎唱着昆曲,版画中多了几分秀美和苏州特色。

喜欢平江路,也许是单纯地喜欢纷繁的城市中,有一片宁静的土地。记得看过一则感人的情感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曾经来过苏州,就居住在平江路,度过了幸福的几天。尽管他们最终没有携手,但是对苏州平江路的描写,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篇3:苏州浅谈写景散文

一析景悟情, 景异情不移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 其重点是能够析景悟情。在同一篇散文里面, 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出很多幅图景,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感情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因此, 教师应当练就自己在散文中捕捉多幅图景以感悟作者所潜伏的情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景异情不移”。

例如,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文中描绘了很多幅图景, 但是每一幅图景所潜伏的作者的情思并没有因为图景的不同就发生改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异情不移”。《故都的秋》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 每一幅都是表达清净和悲凉的意境, 体现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的强烈热爱、眷恋。如果将这五幅秋景图像合起来看、合起来想, 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非但没有转移, 而且还将情感寄予秋景一层一层地深入表达, 更加浓烈地表述出自己对于故都的秋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将秋味渲染得更加浓烈、更加无处不在。

二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这一有效途径, 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 通过实物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展示实物的样本抑或原形, 组织教学性质的参观活动等。另一方面, 是通过物象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可以通过对各种模型、图片及声像等资料的合理运用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明快性。后一种途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为常用的, 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多种素材进行综合, 赋予语文课堂极大的感染力及生动性。例如, 针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笔者将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满月夜,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赏月, 与他们一起观赏月光照在操场边的大树上, 以及洒在宽阔的操场上的斑驳与皎洁。到了课堂之后, 当读到《荷塘月色》中描写月色的地方时, 学生们的脑海里自然会出现晚上观赏月色的景象。譬如, 课文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们通常都不能理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影, 这次学生们有了真实的感受, 就很容易地“触摸”到了课文与实景之间的那种真切、自然, 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这个案例中的直观情境创设,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不小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 直观情境唤起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三归纳阅读方法, 延伸阅读教学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细细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景色, 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读, 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教师还应当针对所学散文的写景抒情的特征对阅读进行延伸教学, 促使学生在更多的散文里更加熟悉阅读技巧,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培养学生自主读懂、读透散文的能力。因此, 在通过上述途径开展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著名散文的教学之后, 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篇著名散文的延伸阅读, 以实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巩固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篇是作家吕锦华的著名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一共对四种不同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即立于夕阳下的左公柳、生活于沙海中的民勤人、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以及茫茫的戈壁石。为了归纳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这一教学阅读方式, 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搜集与这几幅景象相关的图画资料, 在情境里感受作者的情思。作者写柳、写人、写树、写石的目的都在于刻画人的精神, 赞扬生存在恶劣环境之下的西北人民 (即文中的民勤人) 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前文提及的“景异情不移”。另一篇是著名女作家陆星儿的散文《小鸟, 你好》, 也具备很强的阅读价值。在文中, 作者在清晨的鸟语花香里描绘了三幅图景, 分别是冬青吐翠、小花初放、小鸟啼啭。作者在散文里面描绘这三幅独具活力与生机的春景图, 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大病初愈时那种强烈的生命感。所以《小鸟, 你好》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属于“景异情不移”的范畴。《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别是《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最前面的两篇课文, 教学时正值初春, 教师在这个时候积极地进行《小鸟, 你好》的阅读延伸,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通过上述三幅图景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情思, 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结束语

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高中语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的困境, 需要教师持续地总结教学经验, 改革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写景抒情散文里面的作者的“情”, 才能够使他们透彻理解整篇文章, 实现教学的有效和学习的有效。

摘要: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写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形散”能够促使作者在思接千载的同时做到心游万仞。散文的特征能够将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呈现给读者, 而且这种情感的载体往往不止一幅风景。在高中语文课堂里, 教师应当怎样开展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散文,写景抒情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篇4:写景散文语言美训练

关键词:写景散文 词语 句子 篇章 训练 语言美

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国度,洗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神韵。“得作文者,得中考”近几年随着中考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考查,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记叙、议论技巧训练,写景散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視野。纵然我们身边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经典美文大有凤毛麟角般“绝迹江湖”,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是中考重点,教师也不会花精力去教授。

我教学的河大版教材180篇课文中,只九篇写景散文,数量上少得可怜,除了《春》、《济南的冬天》、《清塘荷韵》、《紫藤萝瀑布》是经典传统篇目外,其他五篇全属于学生自读内容。写景散文坐上了作文训练的“冷板凳”。可一篇优美的散文会使人如啜香茗,满口生香,所以我努力教学生写美写景散文。我把教学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词语训练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语言生动起来。优美的语言似一泓清泉,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指導学生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语言美。那什么样的词才有表现力呢?

例:1、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

2、春风吹着我的脸。

3、我看着他。

这三个句子中“走”“吹”“看着”是学生习作中的常用词语,读来平淡无味。为了使句子鲜活起来,我要求学生做更换词语训练。

改:走——漫步、徜徉、徘徊、飞奔;吹——亲吻、轻拂、抚摸;看着——凝望、注視。

显然学生换用的词语使句子生动形象。为什么换上的词语能够使句子变美?师引导探究:漫步、徜徉、徘徊、飞奔能反映出“走”的人的心情及精神状态;亲吻、轻拂、抚摸能描写出风的大少及人的感受;凝望、注視能表现出“看”的时间的长短。这些词语能描摹出人或物的状态,使读者能闻其声感其形,所以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使句子华美。

二、句子训练

以宗璞《紫藤萝瀑布》为例,体会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活泼靓丽的效果。

例: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两个句子之所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1写出了紫藤萝瀑布的动态美;句2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活泼可爱的情态。据此我设计了改句训练:

例:1.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秋风吹得树叶沙沙地响。

2.菊花伫立在风中,任风吹打。

成果展示:句1.我徜徉在林间幽静的小路上,秋风亲吻着树叶,飒飒摇响,像演奏着一曲华美的乐章。运用拟人、比喻描写出风的轻柔,叶的声响及我的心情;句2菊花瘦弱的身躯在风中左右摇曳,向人们绽放着她生命的坚强。运用拟人写出了菊的品质。

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字字珠玑,让人读来满口生香。比喻、拟人能写出语言的形象美;排比、对偶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富有节奏感,表现出语言的激情美;引用诗文会增加句子丰富的文化底蕴;夸张的运用强调出景物的主要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篇章训练

以“——最美”为题让学生描绘身边的美景,做片断训练,我把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自由评改:

原文:黄昏最美

①天空中太阳已经走到了偏西方。②太阳显得非常红,甚至把周围的云彩也染红了。③一排大雁从远方飞过,就像在红色的纸上勾勒出几道细线。④太阳就要下山了,看到农民们在田野里回来的身影。⑤黄昏也是母亲呼唤孩子的时候。⑥这就是我所看见的黄昏。

评:①③运用了修辞,但美感不足;④⑤⑥语句不流畅。

改:①秋未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选择了体现时间的词语,并点题;②太阳已经羞红了脸,她的腼腆也感染了周围的云彩。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夕阳的色彩;③一排大雁从天际划过,在红色的底稿上勾勒出一道“人”字形的细线。“天际”突出其远,“划过”由于远而看不清飞的动作,“底稿”比“纸”更生动,运用比喻增加了景物的形象性,增加了语言的美感。④太阳躲在山腰,归家的人儿加快匆忙的脚步。运用拟人写出太阳下山的速度;⑤夕阳下,母亲急切的呼唤。“急切”一词突出人物的情态;⑥多么温情的黄昏!以抒情结尾画龙点睛。

改文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还充分传递出作者情意。勾出一幅包含情韵的画面,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感人心魄,传达美感。

通过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的训练,定能激起涟漪点点,点燃学生们的思维火花。我相信他一定能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写出令人惊叹的丽句华章!

篇5:苏州园林的写景作文

这次来到苏州园林让我大饱眼福。我来到苏州园林的一个景点——严家公园,那里的景色秀丽,使人目不暇接。那里有波光粼粼的湖水;有绿柳垂丛的榆树; 有秀丽多姿的梨花树;还有晚霞般的映山红······

特别吸引人的是严家花园的奇石,有的像任重道远的骆驼;有的像体态笨拙的大象;有的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千奇百 怪,个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还有清香四溢的花草来点缀苏州园林,让它更引人注目。

旁边有个古色古香的凉亭,它典雅美观,是人们乘凉、休息的好地方。

夕阳斜下,一天的游览要结束了。但那芳香的花草,奇异的石头,苍劲的松树却都历历在目。

篇6:苏州园林_写景作文

园区这几年来可谓变化巨大,那么这些财富都是谁为我们创造的呢?除了规划设计的政府,还有一直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的建筑工人,扫地阿姨。是他们,在为我们建设园区,改变园区。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园区与市区不同,园区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绿化很多,为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交通便利,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出行;垃圾很少,为我们提供了干净的环境;人民素养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发展,有素质的园区。和市区相比,没有了嘈杂,有了安静;没有了脏乱,有了洁净;没有了心乱,有了舒心。我们应该为自己是园区人而感到幸运,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东方新加坡”的美誉是给园区的,也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园区是苏州迈向国际化的前腿,是中国迈向国际化的一个脚印。这一切,都是园区人的骄傲!

篇7:苏州的秋季-写景作文700字

苏州的天气一直不热都不热,大晴天的情况下,太阳光亮得晃眼。空气中带上些清凉,秋雨拂在脸部,冰凉凉,十分舒爽。

这有别于北方地区的残花。北方地区的秋季一直十分严寒,好像夏离去时忘记了掩上大门口。归属于冬季的严寒就灌了进去,湿冷湿冷的,刮在脸部直疼。可苏州市并不是。这儿的时节常要我忘掉它是秋季。太阳光温暖的对着,风拂着,吹来啦水的冷气和绿植独有的气息。让人有一些昏昏沉沉。恍若冬季刚完毕,春季恰好来临。

在高空一望,便看到自然光在水面上温暖的映出一阵粼光,很是晃眼。落叶把光线切分成碎碎的的`一块块,犹如夜里碎碎的的满天星光。风一吹,树荫便晃动起来,这些光线也跟随晃动起来,犹如一个个秋日的精灵在顽皮的藏身。秋季的草一直带些翠绿色与发黄的,有点儿土壤的气息,被太阳晒得温暖的,让人想到“太阳光的气息”。

倘若说起秋是一位女孩,那麼她肯定有别于春。春一直漂亮的,柔弱的,任何场合全是仪态万方,温婉款多的。秋则是带些懒散,有一些顽皮,又十分??????溫暖。她喜爱任凭湖沁出粼粼波光,秋雨轻拂地面,树叶哗哗直响,光与影四处藏身,云彩随意飘扬,与在这里片土地资源上全部的微生物一起共享秋季的温暖。

春天是鲜丽的,璀璨的;秋季则是有气无力的,舒服的。

我喜欢躺在暖融融的草坪上,口中叼一根浅绿色的草青,仰着头,看天上看花开花落,看澄澈的天上上几近全透明的蓝;我喜欢坐着小凳上,吸气带上淡淡的袅袅炊烟味让人安心的味儿,听不知名小鸟欢叫,让被视图分为多份的自然光,一分落在我的身上,一份落在日晒的博美“朱古力”的身上,也有一份赠给膨松的刚洗后的毛毯;我喜欢靠在树杆上,咬着一个甜美汁多的番石榴,一手一边还各拿着好多个桔子,接纳秋的赠予,还看见大面积的芦花随风飘扬,散布篷篷的芦花。

篇8:写景散文因彰显美学而精彩

一、领略自然美

美,是人们对和谐的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现象的一种愉悦的感受。美的事物,人们观之赏心悦目品之心旷神怡。作为自然景物,美无时不在,美无处不有。那些清幽之美、柔和之美、雄壮之美,都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都能激发起人们的愉悦之情。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美、求美的天性,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初中教材里写景散文所显示出来的自然美。例如,在刘白羽先生的《日出》里,作者抓住了天穹上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进行了这样的描绘:“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立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的透亮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当学生读到这里,我提出问题:“这红亮的抛物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观?”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举起手来,抢着回答。可见,美的事物、美的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赏读,学生就会从优美的景物中领略到自然美,学生的内心也就会从作者的描绘中得到愉悦。

二、赏读语言美

初中语文作品的美主要靠美的语言来体现。赏读语言美,教师要引领学生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如果运用得当,语言就会准确、鲜明、生动,就会呈现出整齐美、抑扬美、参差美和回环美。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中的语言就彰显了这些美:“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着那面,居然觉着那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如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却看不透她!”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散文中“少妇的裙幅”、“明油”、“温润的碧玉”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深切体会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通过反复的朗读和默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受梅雨潭的涟漪、亮度、纯洁、嫩绿等特点。

三、融入情感美

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创设情景交融的意境。写景散文,最讲究情感的浓厚,以情写景则意境生,无情写景则意境亡。只有把美好的情感融入所写的景物中,景物才会富有灵气,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从而使其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作者具有热爱光明,渴望光明的情怀,才会把泰山日出的景象描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奇异的幻想。《静默草原》鲍尔吉·原野怀着对草原特殊的情感,借助“以唇口触到清浅流水”和“用面颊摩挲草尖”的细节描写,表达对草原的亲切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散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以对比的方式把草原人与城里人对草原的不同感受写得真切自然。台湾当代作家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正因为作者对家乡深挚的怀念,难忘童年雨趣,所以才会写得那样情真意切。

四、品位诗意美

篇9:高中写景散文的阅读

【关键词】写景 情感 意境

如何教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写景散文呢?简言之:察形、观色、辨声,心驰神往于文章的意境之中。

一、追摄画面,拓展空间,建构形象

具体形象是作品意义、作者情感的载体。散文更是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没有散文,没有对形象的强烈感受力也就没有真正的散文鉴赏。因此,阅读写景散文首先就要通过文字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再现或重建,也就是“察形”、“建形”。

写景散文,最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叙写,构成一个个画面。而画面又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状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因而,察形、建形要区分开静态与动态,又要对比静态与动态,建构的形象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总之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比如人教版《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片断:无边无际的沙漠,平坦、茫茫一片;中午阳光从上空直射,沙漠出现单纯、强烈的反光,热而寂静。引导学生通过以上重点文句进行空间想象,建构起一幅静态的平面图。继而往下阅读:先是第一个黑点,继而成线、成队,渐近,响起铃铛柔声,最后出现昂首阔步前进的方阵,耀眼的猩红大旗。由此文句又建构成动态的形象。通过想象建构成一静一动的形象,对形象进行体味、揣摩。静态形象表现出单调、平板;而动态形象则表现出盎然生机。只要建构成形象,说明读者的心神已经驰往于作品之中,再通过“仰”、“窥”、“望”对形象作多方面的扫描,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把握它的形体和神采,就更能切入作品的艺术美之中。

运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议论更是文章的非凡之处。对“风景”描述之后,文章有多处不可或缺、情真意切、见解独特、耐人深思、催人奋进的议论和抒情。“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那便是真正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其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真乃神来之笔。本文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见解,赞扬了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是自然的主宰”,他们“从形式到内容”,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直抒胸臆、意蕴无穷,感情真挚,对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和崇高革命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通过形象的构建,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味、揣摩,从而感受美,悟出“神”。反复训练形象的构建与感受,最终达到培养起学生对散文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观色彩,察情感

色彩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感情语汇,艺术家常常是因色生情,随情赋彩。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与客观景色往往融为一体,因此作品中的色彩即是作者心境的表现,透过其色彩就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

如《绿》《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作品,但作品中的色彩不一。前者,浓墨重彩绘出绿色:岩面与草丛透出油油的绿意,而梅雨潭水的绿更是使作者惊诧,不惜笔墨多方描绘,全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后者,轻描淡写地绘出“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景色:月光是淡淡的,小路是幽僻的,荷塘笼罩于月色之下,树色阴阴的,远山只有大意,路灯没精打彩的。淡淡的景,淡淡的色。

前后两相对照,透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前者反映作者热爱生命、勇于进取的激情;后者交融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可见,色彩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折射。抓住对色彩的特征的剖析,往往就能切入作者或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一般来说,色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暖色,一为冷色。暖色通常包括红色、绿色;冷色主要指蓝色、黑色。暖色包含的情感或形成的氛围通常是热烈、生机盎然;而冷色则通常是庄严肃穆、悲哀忧愁的象征。把握冷暖色的不同含义、情感,是我们从色彩中去分析作品情感的基础。

三、辨声音,听心曲

“言为心声”表明语言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反映,而写景散文中的声音也同样是作者心曲或心理感受的表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先生明明身处夏夜热闹的环境之中,为何却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呢”?这里,朱先生正是通过蝉声、蛙声透出的自然之物的欢愉反衬出自身的孤寂、内心的忧愁。“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的折射。”全文通过这一处的声音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重重地点化而出,令读者之心为之一颤,随即沉入深深的悲哀之中。

古人有詩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声音以闹衬静,也是写景散文中的一个重点。其实,这声音之中又何止于此?细听就感受到了声音之中还饱含有作者那深深的悲凉、孤独与冷落之情感。

相对于“形”、“色”而言,“声”在写景散文中所占份量要少些,但也是鉴赏写景散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同样也透出作者的心曲。

篇10:描写苏州的散文

与以往的旅游不同,此次苏州之行,完全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游玩。我和我的家人在苏州小住一周,慢慢地欣赏姑苏古城千年风姿;去小桥人家做一回水乡之客;去寒山寺读一读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去吴国看看那剑池,走一走美人西施喜爱的小桥。

苏州分古城区和新城区,古城区保留着浓郁的本土文化,新城区展示了现代时尚。来苏州就想感受姑苏园林的柔美,感受古城人间烟火的缭绕,感受古运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感受这江南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

苏州古城的建筑多以粉墙黛瓦的徽派风格,古城区内没有高大建筑,房屋最高不超过四层楼,街道古朴干净,处处流露出古老文化的印记。当你漫步在观前步行街,苏州《乾泰祥》的丝绸一定会让你动心;外脆内鲜的百年老字号《哑巴生煎》会让你赞不绝口;松鹤楼的樱桃肉会让你回味无穷;公交车上那柔美的苏州方言报站声,会让你倍感古城的亲切;七里三塘运河的夜景,那小桥流水、蓬船会把你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乘坐黄包车到古城转一转,那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的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璁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苏州就占有两园。如果说北京颐和园的大气令人赞叹,那苏州园林的小家碧玉更是可人。欣赏苏州园林并不是欣赏它某个部分,是要看它的整体设计。苏州园林美就美在它的整体设计上,它犹如一幅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

我喜欢园林里粉墙黛瓦的古朴,我喜欢屋顶翘脚的雅致,我喜欢隔窗深廊的`神秘,我喜欢高墙深院那柱子上对联的墨香,我喜欢天井下那一株株翠竹、白梅、粉桃的个性,我更喜欢太湖石筑起的园林假山、睡莲池塘、弯弯小桥的精巧细腻……我喜欢苏州的园林,那可是一步一个景,怎么也看不够赏不尽!

苏州不仅景美,苏州的人更美。他们爱自己的家园,他们是这所城市的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展示这所城市的魅力。

在苏州我们遇到了热心的汪先生。那天我们一家来到狮子林游玩,在小桥上拍照时,我们很想照张合影,正在为难之际,汪先生来到我们面前:我帮你们照张合影好吗?于是他为我们拍了合影,并为我们当起了义务摄影师与导游。他告诉我们,对苏州园林景点他很熟悉,他常给中外游客拍照,对取景自然很上手。那天汪先生一直为我们拍照到中午,他的选景的确不错,拍出的照片效果也很好。第二天我们游览留园时又遇上了汪先生,得知原来他就是报纸报道过苏州热心人汪振忠先生。他又为我们忙了一上午,以往的旅游我多以拍景为主,这次苏州之游我和家人拍了不少的美景留影。

看到这些照片,就会想起苏州有位汪先生,就会想起苏州的园林、苏州的水边人家、苏州的古老文化和那首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鱼歌。

篇11:描写苏州的散文

苏州就是江南水乡最美的地方,那的美景如烟如雾,如诗如画。有溢翠流全的田野,宁静安祥的水村,更有园林野台楼阁太湖之美景。苏州古城里,小桥,流水,人家这般清新宁静是从古城骨子里传出来的,苏州城到处是桥,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谁也不清一路上经过多少座桥,所以在苏州“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就失去了夸张色彩了,苏州城大概有桥三百,在水陆频繁割据的地方飞起一道道彩虹。

桥是了解姑苏风土人情最好处,伫立桥头,看傍水人家,绿树掩映。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一杵起落声音远远传来,慢了半个节拍,如空谷回音,使人恍如隔世。看苏州姑娘上桥来了,对襟小衫几尽是丝绸,潇潇洒洒。琵琶扣盘得雅致古朴,一级级石阶走过来,风情万种,还有挽满篮沾露香花的卖花姑娘,大桥走来,空气中飘流这一路的花香,你看,小桥上的姑苏风情是如此的美,桥走多了,生命的步伐调便会从容自在,所以苏州人都悠哉游哉的,好像生来就有一种闲情逸志。姑苏人有了好心情,便有了消受美好自然的辛福感。

苏州城最让人难忘的是水巷,觉得它是城里最大方最自然的,房子一幢幢清水出芙蓉般在河边亭亭玉立着,河水想流就直截了当的流下来,想出门就访友了,走出家门踏上河埠在跳上船就凌波而去。每天看到河里的是来来回回的船。甚是一番热闹。闲下来,安安静静对着窗外的水和天读书,读唐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读宋词“过尽千帆皆不是”。苏州的水巷里的河上没有帆,只有橹,那就改成“过尽千橹皆不是”吧。你想起许多发生在苏城里缠绵悱侧的故事,对着静静的流逝的河水发呆,有丁丁冬冬的评弹索弦声。隐隐传来不知唱的又是哪一对才子佳人的命运。苏州的水巷是万千变化的,神奇莫澈,春秋晨昏,各有不同,苏州水巷的写不尽,画不完的!水巷还有低低的河埠和高高的风火墙,还有石库门,石井和河畔人家…。那都是一道道优美的风景。

我们开始踏进苏州小巷,人们会感觉一种静,一种深入骨髓的静。是的,比起其它城市,苏州显然少了一份浮躁之气,多了几份清幽之气。这清幽之气就来自苏州小巷,来自小巷里散发清韵的青石板,来自小巷 里简洁的石库门,来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民宅。这让人静的苏州小巷的清幽之气由来已久,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飘逸而出的,或从明清青花瓷里盘旋而至的,或从古城庭院深深的园林里散发出来的。那伴昆曲票友们咿咿呀呀的笛声里回环往复的,是穷极一楼阁廊台之变化的苏州园林里修炼而来的,在茫茫的夜里,看月光下故苏城,千家灯火汇成古城的温馨。

看着河里划过的船,感觉从“梦中摇来,向梦漂去”苏州的桥。水巷,小巷让我在苏州城里踏这静谧与惬意。看这枕河的寻常百姓家的花也枕河,再看到村池里的鸭就知道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古宅上空的绿树与繁花,让姑苏城更加的静谧。

篇12:初见苏州现代散文

一方方水田在初现的晨光中波光粼粼,一座座白墙黑瓦的房子俊俏的耸立在水边……当车窗外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时,直觉告诉我:已经来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着,如画的美景不停地在窗外掠过,虽然来不及仔细欣赏,却已经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了。路的两侧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林木,茂盛的枝叶层层叠叠的挤在一起,一串串,一簇簇,一团团,深深浅浅的绿中夹杂着嫩嫩的黄和淡淡的红,好似一道望不到尽头的彩色屏障,又好像是山川河流那变幻莫测的漂亮衣裳。

当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依次出现在眼前,逐渐就进入了苏州市区。最抢眼的就是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建筑和路边清澈的河流了。听导游介绍说,苏州是一个美丽的水乡城市,每一条街道都是笔直整洁的,而且每一条大路旁边都会有一条河流,路与河相依相傍,形成了绝妙的双棋盘格局,这是苏州城的一大亮点。事实的确如此。整洁的街道和清澈的小河平行的延伸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恬静的感觉。河水缓缓的.流淌着,岸边的树木倒映在水中,给河面更增添了几分秀丽,随处可见的小桥彰显着无以言表的古典之美。大街上虽然是车水马龙,人流涌动,却并没有普通城市的噪杂与喧闹,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苏州城是那么的安详宁静,高贵典雅。“小桥,流水,人家”,古人笔下的诗情画意便跃然眼前了。

苏州是一个园林密集的城市,据说这里曾经出了很多的状元,这些园林都是历朝告老还乡的高官回乡后建造的私宅。每所宅院都非常华丽而又不失雅致,里面的假山、亭台、河流、水榭、花园、回廊等一应俱全,真个是归隐养老的好地方。狮子林便是其中著名的园林之一,因为用太湖石堆砌的“九狮山”而得名。

进了园子,里面的游客颇多,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由于随团游览是受时间限制的,看来是不能仔细欣赏了,只能走马观花的看看罢了。一进门,是一个高大的迎客厅,厅前的小院花团锦簇,煞是好看。从厅旁的圆拱门走过去,便可以看到那座美名远扬的“九狮山”了。这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虽然面积不大,却非常的逼真。狮子的轮廓并不是十分明显,只有仔细观看才能分辨出来,狮子们或雄壮威武·,或憨态可掬,形态各异,浑然天成。再往前走,只见一条清澈的河流曲折蜿蜒的不知伸向何处。一座拱形桥连接起两岸,站在桥上看园内的风景和站在平地上看,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视角更开阔,树木更苍翠。圆圆的桥洞倒映在水中,被流动的河水推得一起一伏。旁边的水榭上开满了粉紫色的鲜花,看上去极像一挺漂亮的大花轿。看过了客厅书房庭院,又顺着暗道向前走,光线很暗,不知道会通到哪里。途中看到很多镂空的门窗,有的还装着彩绘的玻璃,据说有这种玻璃的园林仅此一处呢!突然间眼前一亮,看到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院,里面摆满了各种盆景,大都是我没有见到过也叫不出名字的,我只能说美,真美,连那些花盆都美得醉人。我想,把“曲径通幽”用在此处是再合适不过了。

篇13:苏州浅谈写景散文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篇14:写景散文的“美”教法

一、导入美

美的文章需要美的导入才能使人身临其境。如《天池》一文不妨用李商隐的小诗《瑶池》导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中的‘瑶池便是现在的天池。”如《阿里山纪行》一文可以这样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首《高山青》唱红了大江南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功正的脚步一起走进阿里山。”

二、诵读美

美文的诵读需要读者的声情并茂,更需要独到的方式引导。这种方式首先就是配乐朗诵。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是任何东西所不能媲美的。试想一边诵读“小桥流水、古朴犹存”的《周庄水韵》,一边配上一段笛声悠扬的江南小曲,无须教者讲述,其中之美、之妙便不言而喻。其次就是分层朗读。如《鼎湖山听泉》中一段描写鼎湖山泉声的句子:“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两位女生读);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全班女生读);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全班男生读);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全班学生读)。” 这样就能将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三、品味美

文章之美贵在语言之美,语言之美贵在修辞之美,修辞之美贵在品味之美。对语言的品味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教者可从修辞、运用的手法以及巧妙的修饰语等方面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或写作的目的。朱自清的《春》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个“让”字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荷塘月色》:“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句正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荷叶的妖娆多姿。

四、引用美

旁征博引向来是各位文学爱好者所喜欢和擅长的,为了领悟天池魔幻、神奇、缥缈之美,我们可引用一位名叫龙城飞将的网友对天山的描绘:“用惊艳不足以形容她的美丽,用漂亮不足以描绘她的华贵。纯净、圣洁、晶莹,仿佛梦幻一般,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没有一丝人为活动的痕迹。碧绿的水面上照射着金色的阳光,如同金粉洒在一块大大的碧玉上,波光掠影,玲珑剔透。池面上水汽和阳光交织在一起,云雾缠绕,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站在岸边,仿佛和天池融为一体,听她讲述着那深沉梦幻的寓言,和她独处高山之巅,听它亿万年来的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睹?”

五、比较美

红花当须绿叶来衬托,万物之美亦是如此。美有很多种,如何让学生对各种景色之美有确切的把握,我们不妨设置一个仿句题来显示这种美的独特之处:“如果说长城美在它的雄伟绵延,中山陵美在它的庄严肃穆,那么九寨沟美在它的原汁原味,泰山美在它的巍峨挺拔;如果说天池美在它的虚幻缥缈,阿里山美在它的妖娆多姿,那么苏州园林美在它的精雕细琢,鼎湖山美在它的空灵神圣……”

六、宣传美

既然是美的东西就不该独自占有,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一环节我们不妨为所写美景写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是广告宣传语写得好、写得巧、写得美、写得妙,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一定的手法。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不妨写这样的宣传语:“冬天的济南是孕育春天的摇篮(押韵),冬天的济南是你过冬的理想境界(押韵)。”如《天池》一文的宣传语:“青春天池、美丽天山(比喻、对偶);天池景色美如画,声名远播遍华夏(比喻、押韵)。”

七、总结美

古人称画龙须点睛,那么一堂出彩的课也需要点睛之笔——教师总结,总结的语言要美且切入重点。如《天池》,可这样总结:“它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也许只有地大物博的中华民族方能孕育出如此美丽的仙境,大自然以它的鬼斧神工给予人类难以想象的种种奇迹,让我们珍惜、热爱这绿色的自然吧,因为它是我们幸福的家园!”

总之,一篇美文的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任选以上的几个环节设计教案,以“美”贯穿始终,紧扣“美”字,让学生获得美的感悟和启迪。

上一篇:抚州市规范基层执法工作专项调研报告下一篇:质量调查报告